中国中医药发展现状

2022-09-09

第一篇:中国中医药发展现状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中医药特点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重视整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2、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3、强调个体化。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着眼于调整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整体功能失调的状态。

4、突出“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主张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

5、使用简便。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自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干预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如小夹板、刮痧板、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

二、建设“健康中国”, 中医药大有可为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和预防保健“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以及国际社会所认同和重视。国庆期间,李克强总理在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贺信中指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做出巨大贡献的体现。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必定大有可为。

1、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改善民生福祉。中医药作为我国重要的医药卫生资源,具有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色和优势,十分符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有助于实现“关口前移”,使民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建立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负担得起、财政可持续保障、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发展模式,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创优势的资源,有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特点,是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随着中医药更加广泛地走向世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有助于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给力“美丽中国”。中医药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节约型产业。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有助于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发展中药产业,有助于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三、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中医药单设一章,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规划纲要》要求遵循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明确“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制定传统知识保护名录。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药方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及动态监测。建立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12月,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张氏经络收放疗法”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是在人体经络关键腧穴上与管辖的气血“骨血、筋血、皮血”有机结合,以金、木、水、火、土走穴定位,按阴阳五行生克乘侮之理,施以金收、木放、火收、水放、土生长独特的拇指点压手法为主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失衡的气血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该疗法看似按摩非按摩、看似针灸而不用针,具有安全无创、见效讯速、适应症广的特点,属于我国中医富有特色的外治组成部分。

经络收放疗法的操作手法分为“收血、放血、正骨、移血”四种。所谓“正骨”即指将骨骼畸形矫正;所谓“移血”,指身体某部血气不足,借别处血气以补济,即调解脏腑气血;所谓“收血”,指补益不足之血气;所谓“放血”,指祛除体内郁滞之血气。收放,即指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之意。而经络收放的具体手法则是:手指点穴时顺时针方向正转为收,逆时针方向逆转为放,上推为收,下捺为放,轻压为收,重点为放。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又包括“骨血、筋血、皮血”的经络收放、五行穴位的经络收放和五运六气的经络收放。该疗法讲究“力发全身、至于指端、透表达里、滴水石穿”不但能治愈表阳之症,而且可以治疗阴经里症,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传承经络收放疗法,弘扬中医民族文化。 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将学习借鉴各种现代文明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同时,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等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医疗卫生保健的新模式,服务于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医院

2018年1月30日

第二篇: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组委会名单

名誉主席:桑国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主席:王国强(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 主 席:马建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秘 书 长:闫树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

陈贵廷(中国中医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组委会成员:(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

于文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于生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

于淑芳(山东省中医管理局局长)

马骥(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海京(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秘书长)

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玉川 (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王北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局办公室主任)

王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忠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才(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兼省中医管理局局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王承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 王炼(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

王振邦(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健(安徽中医学院院长)

王淑军(中国中医药报社副总编)

王敬(中国中医药报社文化事业部主任、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乌兰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蒙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方和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文渊 (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刘学安(湖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

邓铁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石学敏(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

龙致贤(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副主席)

田景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

丛丹江(辽宁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吕玉波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

伍建军 (云南省中医管理局常务副局长)

任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

任德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

全桂寿(广西梧州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

朱庆生(原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朱良春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刘伟湘(中恒集团︱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刘红宁(江西中医学院院长)

刘志勇(中共梧州市委书记、梧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沈林 (江苏省中医医院院长)

刘张林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

刘君武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许志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

许淑清(中恒集团︱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闫希军 (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孙耀志(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大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李大鹏 (浙江康莱特集团董事长)

李玉奇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

李怀荣(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

李济仁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李俊德(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振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李振华 (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李辅仁 (卫生部北京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

李维衡(中国针灸学会会长)

李伟铭 (北京多蒙国际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副总裁)

汪建波(北京中民贸科工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裁)

苏荣扎布 (内蒙古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苏钢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

杨小勤(北京多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殿兴(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吴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吴以岭 (河北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

吴坤平(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局局长)

吴咸中 (天津市南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肖培根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任 (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何春生(中国中医药报社办公室主任、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

佘 靖 (原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主席) 余海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政策法规处处长)

邱德亮(吉林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沈自尹 (上海华山医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志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中国民间中医药协会会长)

沈堂彪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沈毓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主任)

张凤楼(中国保健协会会长)

张伯礼(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灿炠 (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张学文 (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张洪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

张琪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

陆广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

陆静(中国中医药报社副社长)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立典(福建中医学院院长)

陈凯先(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永升(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范兵(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管理局局长)

范昕建(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帕尔哈提·克力木 (新疆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周然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中医学院院长)

周登峰 (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助理)

郑守曾(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

郑贵森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房书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中药协会会长)

庞军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胡京京(中国中医药报社副总编辑)

胡熙明(原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赵静(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洪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副司长)

姜再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贺普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姚乃礼(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教授)

班秀文 (广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莫用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

夏祖昌(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医管理局局长)

徐志伟(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景藩 (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徐东(北京多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裁)

郭子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诸国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

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唐由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首届国医大师”)

桑滨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

黄立成(青海省中藏医药管理局局长)

曹洪欣(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彭炜(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董明培 (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蒋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兼新闻办公室主任)

傅士垣(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教授)

程兆盛 (江西省中医管理局局长)

程莘农(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强巴赤列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

裘沛然 (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路志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

雷赐雄 (北京多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兼财务总监)

颜正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

颜德馨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

濮传文(中国中医药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联系方式:

大会组委会办公室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6号院德胜置业大厦4号楼1208室邮编:100011

联系人:袁胜丹电话:010-82960258转8688

手机:15811392264传真:010-82960282邮箱:zyydh_3@126.com网址:http:///zyy

第三篇:论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中国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下面,我将就自己的观点简述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首先,从起源上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猎取食物的过程中,在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医疗和保健活动。例如人们在寻找和识别食物的过程中,误食了一些有毒的药草,在毒性反应过后,却治好了某些病痛,而发明了能治病的药草,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原始社会人们的贡献,托名神农而写的。《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该书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物学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书中概括地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

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逐步发明了石针来治病,所谓砭石这是针灸疗法的起源。殷商时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青铜器的广泛应用,促使发明了银针、金针医疗工具。

在理论上,中国医药学有着独特的一面,那就是“辨证论治。”

春秋战国以后,临床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黄帝内经》的产生,代表了当时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两汉时期,《五十二病方》、淳于意“诊籍”、《治百方病》等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为张仲景作出《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伤寒杂病论》,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黄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

从整部《伤寒杂病论》来看,实际上已经概括了中国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钢,以及汗、下、吐、和、清、温、补、消等八种治疗方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从公元3-10世纪,即我国隋唐时期,医药学有了全面的发展,在脉学、病因、证候、临床治疗学等方面。出现了不少专著。如晋代著名医学家王叔和著《脉学》十卷,进一步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对于病源的探讨和证候的描述,到隋代已取得相当成就。巢元方(公元610年)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总结了晋魏以来的医疗和成就,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书中记述绦虫病,认为是吃不熟的肉类所致,患漆疮与人体的过敏体质有关,患某些传染病是外界有害物质(乖戾之气)所致;患麻风病有初、中、晚三期之分等内容共有50卷之多,反映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进一步提高

下面,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关于针灸学的发展。

针灸来源于石器的发明,最早使用的是砭石和石针。石针是古代针刺的原始工具,发明了金属,才出现了金属针。我国第一部针灸书是“灵枢”,这本书成于战国时期。

晋代皇甫谧(公元215-282)著针灸专书《甲乙经》,总结了前人和本人的实践经验,阐述经络理论,明确穴位和位置,并详述疾病针灸取穴等。可称为第二次总结性的针灸专著。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在总结前人针灸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考定了明堂图经络孔穴,并主持设计铸作立体铜人孔穴模型,刻有十四经的经穴名称和位置,对于学习和运用针灸学有很大贡献。这尊铜人孔穴模型,在八国联国入侵时被日本军国主义者掠走,现仍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针灸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一向为群众所喜用,因而能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

近年来中医、中药、针灸学术的对外交流与日俱增。中医、中药、针灸专家应邀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以及国外学者来访和进修的人员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现在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学习研究推广中医临床医学。日本、英国、德国、美国、苏联、朝鲜、泰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十四个国家出版中医针灸期刊有68种之多。不少国家和地区还设立了中医学会和针灸学会。有的国家和地区除设有针灸专科外,还成立了研究中医、中药、针灸的专门机构,并多次召开国际性的中医和针灸学术会议。1987年11月在北京召开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有利于我国针灸学术在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发展。

传统的中医学愈来愈受到各国医药界及至科技界的重视,出现了世界性的“中医热”、“中药热”、“针灸热”,说明中国传统医药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可以预料,中医学将发展成为一门属于全人类的、开放型的应用性医学。

第四篇:2018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衢州图书馆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1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一、屠呦呦的诺贝尔奖:中草药“热” ....................... 4

1、中医药是否是科学 ........................................................................... 4

2、中草药在发达国家越来越被重视 ................................................... 5

二、中医药存废之争由来已久 ............................... 6

1、近现代中国政府废中医立西医 ....................................................... 6

2、传统中医药存在不足之处 ............................................................... 8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的巨大贡献 ......................... 9

1、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 ........................................... 9

2、挖掘中国传统医学宝库,发挥中医人才的潜力 ......................... 10

四、激烈竞争:国际医药产业中的“中医药” .................. 11

1、我国对新药开发研究缺少创新和专利申请保护 ......................... 11

2、被虎视眈眈盯着的秘方 ................................................................. 13

3、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之下 ................................................................. 14

五、未来展望:中医药发展的大方向 ........................ 15

1、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 15

2、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 16

3、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 ..................................................................... 17

4、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 ..................................................................... 17

5、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 18

6、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 19

7、贯彻落实中医药法 ......................................................................... 19

2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免责声明:

浙江“两会”专题信息产品由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各成员单位联合编辑。信息内容采自公开的报纸、图书、期刊、数据库资源以及各大主流网站,每份专题我们都准确标明来源和出处,摘选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单位负责。

本期专题由嘉兴市图书馆编辑,如您需要更为详细的内容及跟踪报道,请与该馆联络。

3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在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健康中国”建设中,中医药无疑具有重要地位。那么,为什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中医药占有这么重要地位?我国中医药发展状况如何?中医药未来的发展重点在哪?

一、屠呦呦的诺贝尔奖:中草药“热”

1、中医药是否是科学

中医药是科学吗?这是一个长久以来极具争议的问题。很多人以中医药没有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神经学、药理学等现代科学基础,没有现代科学体系和思想方法为理由,否定中医药的科学地位。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对青蒿素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又让中医药是否是科学的争论,再次成为焦点。拥护中医药的人以此论证中医药已经获得国际认可,否认中医药的人认为这个诺贝尔奖正好证明中医药不是科学。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有两种最有力的药物,一种是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上提取的奎宁,一种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

4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提取的青蒿素。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由此可见,青蒿素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

1967年5月23日,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启动研发抗疟疾新药,项目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1969年1月,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参加该项目。在此之前,科研人员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结果都不满意。屠呦呦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她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素在内的验方集。最后,她把注意力集中到青蒿验方上。1971年,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1973年,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这种青蒿提取物就是青蒿素。

从整个研究过程来看,抗疟疾研究是集体攻关项目,屠呦呦有着突出的贡献。

支持中医的人认为,青蒿素获奖,说明中医是科学,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反对者则认为,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青蒿素之所以能够成为抗疟疾的特效药,就在于它是按照现代医学的方法提炼制造的,中医药古方只是提供了材料和启发。真正胜利的是现代医学,或者说是西医。

2、中草药在发达国家越来越被重视

就在国内还在争论纠结于中医药是否是科学的时候,中草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被接受,并且有越来越热的趋势。

1998年,美国大型制药厂和消费品制造商已推出用中草药制成的补剂。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放宽管制中草药制品等的健康食品,使制药商乐于投资开发中草药补剂,零售商也乐于推销。

德国是在西欧国家中使用中草药最多的国家。在2000年,中草

5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药占领了德国和欧盟70%的市场。德国任何一家药店里都可以买到中草药。由于担心现代制药的副作用,中草药在英国和法国也越来越受到欢迎。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多亿人服用中草药,预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会全面兴起。

中国中医药学者陈勇去美国,面对美国的中医药市场既兴奋又痛心。兴奋的是,看见美国有机食品专卖店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中草药制剂。痛心的是,在琳琅满目的中草药制剂中,大多是欧美制造的。比如,瑞士一家公司生产的纯中药眼药水治疗红眼病疗效非常好;德国生产的纯中药喷剂治疗鼻炎一喷立即见效。但是,在这里很少看见有中国制造的重要产品。

在中国传统的医药领域,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居然落后了!当一些人还在热衷于中医药是否是科学时,“欧美日”中医药技术正在发展,还不值得中国人警醒吗?不值得中国人反思吗?

(来源:《中草药补剂在美国大受欢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年第3期

胡志军:《中草药流行欧美》,《国际经贸信息》2000-6-26)

二、中医药存废之争由来已久

1、近现代中国政府废中医立西医

中医药学是中国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以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医学的传人,中医药学受到强烈冲击从而产生了紧迫的危机感,进人20世纪之后,中医药学更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一分子,在国民党政府执政时期,中医处于备受歧视和排斥的地位。

6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传人中国,中医药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虽然仍在国家的卫生保健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却失去历史上一统天下的优越感。在医学界开始出现一种崇新排旧的倾向。

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大力推行西方医学。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颁布“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医学科目48种,药学科31种,均无中医药学内容,完全将中医药学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由此引发了中医药界争取教育合法化的抗争,各地舆论反应强烈。1928年11月,国民党政府卫生部成立。在1929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余云帕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及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要求在全国禁止中医中药开业,禁止中医办医院、办学校,取缔中医书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废止中医案”。此案一出,迅速在全国引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废止请愿运动。虽然这次斗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党政府反中医药的基本政策却没有改变。

1933年6月,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国民党中央委员石瑛等人提出制订《中医条例》(草案),但是行政院长汪精卫却反对该提案,认为“中医言阴阳五行,不懂解剖,在科学上实无根据;至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渺茫”,主张“凡属中医应一律不许开业,全国中药店也应限令歇业。以现在提倡国医,等于用刀剑去挡坦克车”,致使该提案被压制两年之久。直到1935年,经过冯玉祥等人的再次呼吁,《中医条例》才于1936年1月颁布。但是,《中医条例》中仍然存在许多歧视、排斥中医药的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的发展问题。

抗战胜利后,在抗战中曾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医药学受压迫的状况仍无改观。各省的救济物资不发给中医药业;一批中医学校被勒令停办;卫生行政会议决议严禁中医使用西药;设立审查国医资格委员会,在不公正的审查制度下,绝大部分中医无法继续营业;规

7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定中医大夫一律称“医士”不得再称“医师”,种种限制中医药发展的手段,不一而足。

可见,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医药事业一直处于备受政府歧视和排斥的地位,中西医之间的隔阂、重西抑中的矛盾不断激化。之所以会对中医药学是否属于科学,该不该保护、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进行社会大争论,是因为中国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积贫积弱,一批具有西学背景,崇尚科学的医生、知识分子和执政者认为中医药学缺乏科学依据,属于封建医药,为了彻底地否定旧传统、旧文化,就应该否定、批判中医药学,并通过在学校体制、国家医疗体制等领域驱除中医药学的影响和作用来达到让中医药学逐渐消亡并为西医所取代的目的。但历史却证明,这些做法超越了时代和传统,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和国情,从而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的泥淖。其直接后果就是压制了中医药学的健康、良性发展,延滞了国家卫生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影响了人民大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2、传统中医药存在不足之处

同时,也要看到从现代科学的标准来看,传统中医药学确实存在不足。

现代科学不是简单地由一些科学家进行研究,获得正确的认识。现代科学是与现代工业生产相联系的。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科学,都要求实证,都要求能被经验证明。科学的概念都能转化为一定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这个操作是客观的、精确的,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重复的。

在一定意义上,科学无非就是各种人类经验,从经验中抽象出理论,形成一个体系,进而解释预测各种现象。从这个角度说,中医也是科学。但是,还要看到,我国的中医药是与农业社会和手工业生产相联系的。因此,中医药具有模糊性,就是不精确;具有经验性,就

8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是来自于经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医药的效果是存在的,解释却是错误的,甚至荒谬的。这也导致中医具有很明显的主观随意性特征。

清朝名医叶天士有这样的记载。据说他的邻居的一个妇人难产,别的医生已经处好了药方。她的丈夫拿着处方来问叶天士,叶天士在处方上加一片梧桐叶做引子,婴儿立刻就产下来了。后来有人也仿效叶天士在催产方上加梧桐叶。叶天士笑着说:“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所以……”

这则广为传说的故事,是谈中医“以意用药”。但是,这种用药,在现代科学看来,完全是没有根据的,因果关系都是臆测。没有医学原理。明显属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医生用药,完全凭借经验积累,很很大的随意性。

经过现代科学培训的人,自然无法容忍这种模糊性、经验性和随意性。因此,当人们以现代科学的标准看待中医药时,中医药确实存在不足。但是,还要看到,中医药积累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药经验和智慧,有其独特理论和技法,不能因为这些不足就看不到中医的价值。把中医神乎其神是错的,把中医简单的认为是伪科学,也是错误的。

(来源:韩洪洪:《从存废之争到走向复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论述》《中医药事业述论》2012-11-8)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的巨大贡献

1、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卫生事业中一项极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进行了不懈探索。毛泽东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讲话、批示,提出要重视中医,发展西医。

9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1954年4月21日,毛泽东审阅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医工作的指示(草案),并对以下内容进行了修改:在指示草案的“对待中医的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四万万七千万农民的疾病医疗问题”一句中的“四万万七千万农民”之后,加上“及一部分城市居民”;在“我们应该有批判地接受这一部分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把它的合理部分增加到医学中去,更好地为治疗疾病,增进人民健康服务”一句中的“医学”之后,加上“科学”二字,在“治疗疾病”之前加上“预防疾病”,在“依靠中西医合作,根据中医实际应用的经验,进行一种谨慎的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之后,加上“和说服教育工作”;在“将中医团结起来,安定下来,把他们现有经验保存下来……”这段话中的“现有经验”改为“现有的合理经验”。

不难看出,毛泽东对这个指示草案的修改是非常仔细的,所做修改更加准确地说明了中医药在新中国卫生医疗工作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受到高度重视,不断发展,这离不开领袖人物的战略眼光。同时,这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

(来源:韩洪洪:《毛泽东:把中医提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高度》,《中国中医药报》2014-11-19)

2、挖掘中国传统医学宝库,发挥中医人才的潜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卫生工作面临疾病丛生、缺医少药的严峻局面。新中国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受到财政限制。在新中国建立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缺乏外援。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挖掘中国传统医学宝库,发挥中医人才的潜力,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对于中医药事业而言,建国以来的六十年是非同寻常的六十年。纵观中医药发展史,现如今中医药事业在制度、临床、科研、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些成就造就了中医药在历史上前所

10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未有的繁荣,并且对中医药的继承和今后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体系。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医药在基础理论、医史文献、临床诊疗、中药制剂、针灸原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建国以来,中医药院校在继承中医药文化、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以及中医药临床和现代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还对医药古籍和中医药药剂进行系统整理。这些成就,为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为“健康中国”建设储备了丰富的人力和知识储备。

(来源:周志彬:《新中国六十年中医药事业的成就》,《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年第10期)

四、激烈竞争:国际医药产业中的“中医药”

1、我国对新药开发研究缺少创新和专利申请保护

当人们为屠呦呦获奖而激动的时候,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还没有专利制度。屠呦呦以及其所在研究院,没有申请专利。青蒿素作为药品,其巨大的商品价值被外国医药大公司所获取。

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情况下,在讨论中医药发展时,在讨论中医药研发时,也必须有市场概念,必须有产业竞争的视野,必须有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产业竞争的概念。

“健康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医药和医疗用品市场。医药用品的价格、国家财政投入和老百姓的收入这三者决定了“健康中国”的水准。其中,质优价廉的医药用品占有关键地位。而医药用品是否质优价廉,除了国家政策外,还在于是否打破国际医药巨头的垄断。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药物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展中,

11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其贡献则远不如普通人想象的那么大(在公众意识中,医疗技术的进步几乎都等同于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新药)。真正改变重大疾病治疗面貌的、革命性的新药,屈指可数。近十几年来,美国FDA批准的大多数“新药”,其实不过是旧有药物的微小改良版。制药业巨头热衷于研发这类药物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结构类似的新分子实体替代专利已经过期的新药(本质上,化学药物都可以视为分子实体),以维持超额利润。因为只要认定为专利,就可以获得具有垄断性的专利保护,以超出成本十倍甚至百倍的方式定价,而专利过期之后,同样的分子就可以被直接仿制,价格和利润均急剧下跌。这类药物在FDA接受审查时被称为“常规调查药物”。而剩下的所谓“优先调查药物”(即真正的新分子实体,比现有的同类药物具有明显的优势,绝大多数只有很狭窄的适应证,即只能对极少数患者有益。令医生和患者感到悲哀的是,即使优先调查药物,其对患者的益处也往往被有意地夸大。例如,大多数新抗癌药物,其有效性判定的标准,仅仅是将患者的预期寿命延长3~6个月。而这3~6个月的寿命延长,往往需要患者或保险公司付出数万甚至是数十万美元。

我国西药生产多仿制,少开发。由于我国有强大的彷制能力,能够生产专利保护期结束的药品,很多西药才能价格低廉。如果我国能加强创新,自主研发新药,打破国际医药巨头垄断,就能在更大幅度上降低医疗费用。

药品市场竞争,一方面是技术竞争,技术赶超打破垄断。这是我国医药发展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就是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从我国医药产业和国际医药巨头竞争来说,中医药是我国的天然优势,不管是从医药来源、验方,还是中医人才,都具有巨大优势。但是,也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大,或者说,巨大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我国是中医药大国,但不是中医药强国。日、韩、美、欧等国企业利用中国古方,造出了质量更

12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佳的“洋中药”,占据国际市场,冲击中国国内市场。

(来源:江华,彭谨:《进口新药,我们真的那么需要吗?》《医学争鸣》2014年第6期)

2、被虎视眈眈盯着的秘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黎东生教授撰文说:“由于对外交流的扩大,中医药人才的外流和我国新一代中药研究的水平较低,中医药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其中传统中医药秘方的流失更为严重。”据悉,我国目前临床总结的秘、验方已达30多万个,有记载的就有6万多个,中成药已达35大类,43种剂型,约6000种,中药秘方已成为新药开发的重要来源。黎教授说,由于中医秘方、验方经长期临床应用,有疗效基础,因此成了一些发达国家猎取的目标。有些公司通过在我国成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以商贸活动形式收买已接近技术鉴定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然后申请专利;有些外国研究机构,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大肆收集中医药技术情报;还有些外国机构邀请我国医药企业、研究单位赴境外进行合作研究,直接获取情报;日韩等国则利用国内一些企业资金上的缺乏,采取合资建厂或技术合作的方式,名正言顺地拥有专利申请权;还有些外商利用国内民间有大量中医秘方、偏方,而处方拥有者又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现状,大量以低价购买,并抢先申请专利。有学者统计,中医药界对申请专利积极性不高,据统计,2000年全国中药专利申请仅为1489件,在国外申请专利的更为稀少,专家估计:"在过去的15年我国将13万项发明无偿地奉献给了世界。"北京良乡老中医彭文润因擅长治疗各种被大医院判决为"不治之症"的不孕不育,而被国家人事部破格授予教授职称,其医术高超的原因之一就是因手中握有多个秘方。问他为何不申报专利,他说:"中医就是这层窗户纸,申报专利原则是„先公开再保密‟,不管最后能不能成功,都得公布方子,就算最后获得了专利,个人也没有研制新

13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药的经费和精力,还得每年交不菲的保护费,可方子一公开别人就能照着生产,我难道整天追着人家打官司去?"像这一类掌握在民间个人手中的秘方,更存在着失传的危险。

3、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之下

中医界很多人看到日本无偿从我国著名古方中生产中药并因此雄居国际市场而愤愤不平,从而提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特殊性以及现行的专利制度不适合中医药的问题,认为应为国粹另辟保护途径。许少英教授指出:"专利法所要求的新颖性使传统中医药知识得不到保护,因为它们不„新‟,也使本该姓„中‟的中医药因为外国人先申请而改变了„姓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外国人掠夺,这不能不说与我国专利法规的欠缺有关。"对此,也有一些不同意见,姚新生院士提出:“专利保护不仅有利于引进国外新的专利技术,将其用于中药现代化研究,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和保护我国中药的自主研制与开发,推动创新。”张韬律师认为:“专利制度一视同仁,国外用你的古方,你也可以用国外的古方,如他申请了专利保护,就说明他在剂型、工艺等某一方面有了发展,也就是对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达到了专利法鼓励创新的的初衷;如果不是这样,谁都可以利用专利法„新颖性‟的原则而把它„无效‟掉,因为它在古籍上已经公开了。我劝大家不要看到国外研究中药就生气,因为那个市场你也不想去或没有能力去,这就跟你没有利害关系了;换个角度看,外国人帮你宣传、推广中医药,说明他们认可中医药的科学性,这难道不是好事?”国家专利局的一位研究员指出:“中医药有其特殊性,但其他行业也都各有各的技术特殊性,如果都强调自身的特殊,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就无法实行,而法律规则对谁都是一致的。现在该深入研究的是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鼓励科技进步、更好地保护中医药。”

14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对古老的中医药提出了新课题,利用法律手段更有效地保护包括秘方在内的中医药知识产权,已成为我国医学界必须熟知和掌握的重要内容。

(来源:陈宁:《秘方能保护吗》《医学管理论坛》2004年第10期)

五、未来展望:中医药发展的大方向

在我国“健康社会”的发展中,鉴于我国中医药存在的优势和问题,我国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制定引导政策,大力推动中医药发展,这种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1、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1)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全面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2)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

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加强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科研实力强的省级或地市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

(3)促进中西医结合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

(4)促进民族医药发展

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民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

15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划,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族自治地方举办民族医医院,鼓励民族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族医医院和诊所。

(5)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

改革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根据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对举办中医诊所的,将依法实施备案制管理。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

(6)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2、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1) 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研究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

(2)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

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

(3)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

16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4)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3、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

(1)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

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全面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

(2)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

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生保健技术、康复技术筛选,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及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

(3)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

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4、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 (1)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

健全以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中医科学研究基地(平台)为支撑,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中医药领域科技布局。

(2)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

17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深化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方法研究,开展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建立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的理论框架体系。

(3)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评价标准和体系,研究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创新的激励政策。通过同行评议和引进第三方评估,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研究水平。

5、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1)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

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完善中药材资源分级保护、野生中药材物种分级保护制度,建立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野生中药材资源培育基地和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繁育研究。建立国家级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

(2)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

制定中药材主产区种植区域规划。制定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3)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提升中药工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逐步形成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4)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

制定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道地药材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可追溯的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与生产企业供应商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紧密相连。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

18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6、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1)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理念,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行业风尚。

(2)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

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作一批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

(来源:黄明安:《中医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16年第27卷第8期

)

7、贯彻落实中医药法

推动落实,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要紧扣“一条主线”,以重点突破打开局面、牵引全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把中医药作为一项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形成的。要牢牢把握实施中医药法和全面落实战略规划纲要这条工作的主线,不断深化中医药在建设健康中国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具体来说,要确保中医药法全面实施,制定好配套文件,保障相关重大创新制度如期出台;要落实好战略规划纲要,制定本地区的战略规划纲要实施方案;要持续深化医改中医药工作,参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为深化医改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医药元素”;要实施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做好项目遴选、公示和申报等工作;要开展好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抓好中医药高等教育、预算执行、中医医院评审工作;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把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落实到中医药系统的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如此,形成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责任分明、实施有力的行动方案,方

19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能按时间表挂图作战。

2018年已经拉开序幕,站在新起点上,中医药人应遵循党和国家的科学思路和有力指导,励精图治、乘势而上,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目标迈进。

(来源:《抓住重点推动落实——三论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精神》《中国中医药报》2017-1-19)

第五篇:首届中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论坛

暨2013中国医药电商产品采购峰会

邀请函

尊敬的____先生/女士:

“电商不是一种生意模式,而是生活方式的变革”---马云。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才短短十几年,已经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冲击着旧的商业文明。不管你愿不愿意加入到这场变革之中,我们都无法“独善其身”。尽管医药电商发展相对滞后,但在近几年的沉淀后,也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

三月的祖国大地春暖花开,充满生机。我们于本月29日-31日将诚邀医药物资协会的领导们、全国各地的医药电商专家们、各大医药连锁掌门人、广大药企领导们一齐聚集在中国的电商之都---杭州,与中国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同台对话,共商医药电商新航向。

大会以“聚势·领变革”为主题,以电子商务发展主题论坛和“电商产业产品采购峰会”为契机,以国内品牌连锁药店为核心,汇集国内优秀连锁药店和医药电商,让更多的医药企业认识到电商的巨大潜力,从容应对市场格局的改变,将电商时代的产业竞争转化为产业不断良性发展的驱动力,让医药商业环境得以不断净化,最终使健康的产业、好的产品真正造福于广大民众。作为“大健康”领域的各位精英,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推动这种新生力量的茁壮成长。尽管这股力量目前还不算强大,但是未来,医药电商也将和其他传统电商一样引领整个医药产业走向新的高点。

届时,我们将给各位带来一场思想的风暴,一场视听的盛宴,一艘新航母的起航。在此诚挚的邀请关注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行业精英人士拨冗莅临。

上一篇:职工医疗期满通知书下一篇:综合部管理制度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