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的观后感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家园的观后感范文

地球--人类的家园读后感

地球-------人类的母亲

-------读《保护地球人类的母亲有感》

在茫茫宇宙中,一颗蓝色与白色相间的“水球”在运转,它既美丽而有神奇,因为它孕育出了生命,让一切变得鲜活起来。它就是地球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地球是善良的,它给予我们阳光、雨露、微风,以及那富饶的土地,但你在无止尽的剥削它的一切,那就是在自己毁灭自己。

山河在哭泣,鸟儿在哀鸣,蓝天上几缕乌黑的烟雾在徘徊,似愁云,怎么也驱散不了,而人类攻击自然的行动却一刻也没有停止。绿色在消退,水土在流失,洪水决堤,动物没有了家园,被人类捕食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有谁想到1.65亿年前那个恐龙存在的世纪,树木葱茏,绿意盎然,经过历史的巨变会成为现在工业污染,废气排放,滥砍滥伐的21世纪。

大量的开采矿石让地壳的运动变得频繁,使原本牢固的地底失去了支柱。没有节制的砍伐,让葱茏的森林消失在山岭,当滂沱的暴雨倾泻而下时,汹涌的泥石流接踵而至,一场可怕的灾难就降临了,就这样,人类亲手将自己埋葬。动物失去家园,像惊弓之鸟一般不知如何前行。贪婪的人类开始偷猎,珍稀动物迅速消亡成为美味、工艺品;大量的污水排入清澈的河流,无忧无虑的鱼儿呼入工业废水,大片大片的死亡,河流变成一片死水。一条河流是渺小的,但世界上所有的工厂所污染的水加起来却能汇成一条长江。

地球无私的向人类奉献一切,人类却从不知回报,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环保的意识很低。当最后一只东北虎孤独的消失在丛林里,我们将有何感想?

人类啊!为了让那颗美丽的“水球”不变得浑浊不堪,不消失在太阳系中。那么,从现在开始,手拉手,种下小树,让我们美丽家园风采再现吧!

第二篇:《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岳麓区含浦镇联丰小学

陈添玉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幸”这一部分内容。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我这样理解。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

古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王小波还说,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选择幸福,实现理想,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一个知识分子,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有宏大的志向后,还有博大的胸怀。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多向他人学习了。毛泽东曾经豪迈地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正沧桑。”其中抒发的正是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啊!他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联系在一起。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实,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第三篇: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

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

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我哥哥还告诉我说: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过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

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精心画上一条曲线……当然,这故事下余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块蜡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画在一条曲线里,送给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现在我想,这个故事是我哥哥编的。但当时我还认真地想了一阵,终于傻呵呵地说道:这多好啊。时隔三十年回想起来,我并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此外,人有兄长是好的。虽然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无异议。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事业。我哥哥后来是已故逻辑大师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则学了理科;还在一起讲过真伪之分的心得、对热力学的体会;但这已是我二十多岁时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国外去旅行,在剑桥看到过使牛顿体会到万有引力的苹果树,拜伦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伦塘”,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读后感《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就如性爱一样,是不可少的。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我听说前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了很多)。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我就不说了,以免得罪师长。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但我也不想说服谁。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奥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灭的,就是风头正健的俗人。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假如真有这么深奥,我也不赞成——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第四篇:《绿色家园》观后感:绿色家园托起五

彩梦想

电视记录片《辉煌中国》第4集《绿色家园》向人们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绿色发展故事,展现了五年来真真切切发生在中国百姓身边的巨大改变。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景美、人悦,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我开始体悟到:绿色家园是人民群众彩色梦想生根的地方。

“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绿色一词,既牵系国家大计,又连接百姓生活;牵挂这份情怀,承载不渝的使命。绿色家园,寄托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盼与向往,聚合起亿万颗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总书记在XX年携新任政治局常委与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时的重要讲话开篇。今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四川开展环境保护督察,督察组紧盯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百姓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从严从快督办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形成了对环境问题快查快办、立查立办和边督边改、上行下效的态势和氛围。

环保督察亮“利剑”,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是对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次有力指导和重要鞭策,也是对四川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检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各部门将以更加鲜明的态度、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针对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环境信访问题和督察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排查、逐整改,并在举一反三中完善工作措施,构建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广大群众的环保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这五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们对即将召开的十九大满怀憧憬。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民群众五彩梦想将在绿色家园上更加绚丽。

第五篇:家园观后感

地球已追不上人类的欲望

——法国环保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2009年6月5日,又一个地球环境日。一部大型环保纪录片《家园》(《HOME——A STUNNING VISUAL PORTRAYAL OF EARTH》)在全球同步上映。其上映的场合不止在传统的影院、剧场,还有互联网。这使得这部《家园》转瞬间传遍全球每个角落。

因了朋友的相助,得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通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可以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知道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现在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必须这么做,也必须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必须面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考虑,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 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阅读、审定。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提供了详细的最新数据。因此,有评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很深奥哦!),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现在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弃、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究还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可能准确。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地球正在越来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面对这一变化,作为地球村最有责任的公民——人类应该做点什么,而不能旁观,更不应继续造孽。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其实,即便是眼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亦已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何况,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考虑,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人们恢复理性,以头脑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时候了!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特别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应该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2009年7月7日(又一个人类灾难纪念日) 写于上海

最近看了法国纪录片《home》,毫无疑问,这又是一部宣传环保、保护地球的宣传片,类似的片子最近几年拍了很多,每一部都很优秀,看过都很震撼。这部也不例外。

最近几年,类似的纪录片象《行星地球(planet earth》、《深蓝(deep blue)》、《鸟与梦飞行(winged migration)》、《微观世界(microcosmos)》等,都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向人们宣讲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重要观点。地球是美丽的,但她却不会永葆青春,如果人类不加以节制控制自己的贪婪欲望,将会加速这种美丽的衰亡。

对于这部花了15年筹备、走访超过50个国家拍摄的呕心力作,我不想多评价什么,当你看过我这篇文章后,你一定要看一下。甚至我建议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开幕式上首先给与会代表放一遍。

人类存在的这二十多万年在干什么?什么民主、政治、经济、宗教、战争,都是表面的,实际人类只在做一件事:就是把地球通过几亿年的努力所镇压的二氧化碳给释放出来!就这么一件事!看起来非常聪明,实际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

没有人类之前,地球生命最恐惧的东西是二氧化碳,它的大量存在使生命生存受到威胁,而当地球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这些事情摆平后,人类出现了。上帝最后悔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创造了人类。地球上那么多物种,没一个敢把二氧化碳这个恶魔释放出来,只有人类没管这个,当第一次发现山火烧熟的动物肉美味可口开始,便开始打开囚禁魔鬼的封印,一点点的把二氧化碳再次释放出来!

到了现在,这种行为已经到了令人发止的地步。坎昆气候大会,不仅没有取得任何实质上的进步,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开倒车的情况。谁都知道人类犯了错误,可谁也不愿意为这种错误去埋单,发展中国家不愿意,发达国家也不愿意!我们人类就象涸辙之鲋,在仅剩的一点能源的诱惑面前,谁都不愿放手!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人类如果不学会放弃攫取能源之手,那么,最后,只是在自掘坟墓!

最近比较热门的一部环保电影《家园》,昨晚终于昨晚目睹了。导演和摄影师以无可挑剔的视觉和镜头,以极具震撼力的时事给人类以警示。开始是把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摄影师基本上采用航拍的的方法去俯视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园。从这个视觉看到拥挤的街道,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动物以及。。。。。。。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让我们识得庐山真面目。旁白者定位于地球母亲的高度树立了一种主人翁的姿态,看到地球已经如此孱弱,我们怎能不动心?

就像片中所说的,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环保理念和行动。少浪费点时间在KTV,在酒席饭桌,在奢侈品店,定下心来看看这类的纪录片,告诉自己,你所需关注的还有自己所在的这个环境,这个地球,尽自己所能,善待它一点. 尤其是那些富人们,你们的富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过得真的很残忍。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与我们希望。各国政府都去积极地参与环保事业,发展洁净能源,对于我们个人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上一篇:降压药的知识范文下一篇:家乡特产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