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浮躁有感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浅读浮躁有感范文

浅读苏轼散文有感

苏轼,中国古代文学家中最为人民喜爱的一代文豪,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其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第一流的水平。

苏轼继承并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既反对浮巧轻媚,又反对迂深怪僻,始终坚持平易自然。他在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思想等方面作了诸多探索与创新。他所创作的情理兼备、摇曳多姿的散文,不仅体现了他继往开来的决心和实践精神,还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开辟出新的天地。

如果没有苏轼,中国的散文史将会平淡得多。

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及其作品的诞生和成长,都离不开他生活的特定的时代,家庭环境和个人的经历,亦受其独特的思想、性情影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开创了“蜀学”派。

苏轼出身在一个清寒却很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当时著名的政论家。在政治见解和散文写作上,都给苏轼以很大的影响。苏轼的母亲程氏从小教他读书,给他以品德上和学习上的薰陶。所以他自幼就有“奋历有当世志”,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苏轼在仕途上是坎坷的。他21岁中举受到欧阳修等前辈赏识,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第三等,名震京师初入仕途。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度过十年地方官生涯。此后由于他主张改革却又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分歧。同时,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耿介率直、认真执着。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位及人臣,却屡遭贬谪,命途的坎坷:44岁时因“乌台诗案”迁黄州任副团练使,59岁时被贬惠州,62岁贬徐州,66岁在常州病逝。而正是这政治道路上的不幸,使他更深刻地体味了社会和人生,艺术上进入了更精深华妙的新境界,也使他的散文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在思想上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兼收并蓄,各有取舍。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他在做地方官时,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而释、道二家的思想被他用作对付政治迫害和困苦遭遇的精神武器。这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超脱,心胸旷放开阔。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才使他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力。

苏轼散文有其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写作技巧:文道并重,以意为主。

苏轼散文的思想是主张:文、道并重。也就是说,苏轼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但他认为散文艺术具有其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他对文学的艺术性是

相当重视的。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苏轼《答谢民师书》) 他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

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他既反对 “浮巧轻媚,丛错采绣” 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文章,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即怪异艰涩而难以理解的文章。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 。‚某平生无快意事, 惟作文章,意之所到, 则笔力曲折, 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何蘧《春渚纪闻》卷六引苏轼语)苏轼很重视在“意”的支配下构成自由挥洒、变化无端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散文,无论比之于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于同时的欧、曾、王,都要少一些格局、构架、气势等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这也更吻合他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征。

苏轼散文作品的特色之处: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之文;神妙的笔记小品。

苏轼的早期议论散文作品中,史论或政论占了很大比重。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教战守策》、《上神宗皇帝书》、《留侯论》等。在他大受主考管欧阳修赏识考中进士的应试政论文《刑忠厚之至论》中,他围绕儒家“重赏轻罚”的“仁政”主旨,从“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说起,列举周穆王的话、《传》、《尚书》、最后以《诗》作结“《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是“忠厚之至也”。一方面一扫五代以来浮靡艰涩之风,有“文”重“道”;另一方面又有较浓的战国纵横家旁征博引之习,纵横恣意。

此外,苏轼总能引据常见史料为人物翻案。如为古代名臣贾谊,范增,晁错等作了不少人物史论。这些议论往往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是最能代表他的颠峰之作。这一类散文的写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苏轼的散文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他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他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意”为主,信笔写去,显得更为自然、飘逸和轻松。

如‚亭以雨名,志喜也.‛(《喜雨亭记 》)中的开篇第一句便直入主题,并无太多的铺陈衬托,一如苏轼之豪爽性格。‚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嘱客而告知,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颂繁兴而盗贼滋轵,则吾与子二三子,虽欲优游而乐于

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民间疾苦的解除,给他带来的是慰籍,对百姓的关心,由此可见一般.而他自己呢? 散文创作何尝不是抒发他自己胸中之意,下一场心灵的雨?

如《石钟山记》中他先从叙事‚《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就石钟山命名缘由所作的解释提出怀疑,而后自然地转入自己趁一次经过石钟山的机会游览写景:对夜晚泛舟泊船绝壁进行一段描写。‚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有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之声不绝。‛直到最后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议论,提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全文以我为主,衔接自然

其流芳千古的前、后《赤壁赋》贯穿了游览过程与情绪的变化,把写景、对答、抒情,议论交融地汇为一体。有赋体生动瑰丽的语言,洋洋洒洒,又更吸纳了古文运动以来行文的简练平易,通顺晓畅。诗情画意,处处皆是。

在苏轼这一类文章中,借题发挥,随即发生出一段融叙事描写,抒情论理为一体的散文表现“意”即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最重要的,所以雷同的情况很少,总是随“意”变化。随“意”表现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阐发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此外,苏轼还有一些小品文也是独具风韵。这些小品文的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多作于贬谪黄、惠州时期。寓情,寓理,寓气,寓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信手拈来,却不失为神机妙品。如《书临皋亭》云:‚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己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又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各,惭愧!惭愧!‛又如晚年的一些作品。如《在儋耳书》写自己初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的心境:‚ 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 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这篇似庄似谐的短文,在表面的诙谐中有深沉的悲哀,在深沉的悲哀中又有开朗的情怀,使人读后感慨万千。又如《记承天寺夜游》,先以小序交待自己月夜不寐,至承天寺访张怀民,恰张亦未眠,便一同漫步,正文仅三十来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 一幅鲜明澄澈的月夜图景,一种空渺寂寥的感受,情与景与理化成一片,意味深长。,苏轼的小品文尤其言简意深,内涵丰厚;以不同体裁,不同角度体

现了作者历经磨难而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一类文章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苏轼的散文为什么如此瑰丽而多姿?几乎散文的所有风格都可在苏轼散文集中找到:豪迈奔放,婉丽清爽,闲适悠远,雄健险峻,旷达简古,自然平淡应有尽有。以他被贬黄州为界,前期创作翻新出奇,突破陈说,论驳滔滔,酣畅淋漓。后期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他散文的汪洋澹泊、挥洒自如、变化莫测、姿态横生的特点。上文所举文例我们可以看出是其思想和人格使然,是其文学主张使然,更是其才气,豪气使然。“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当代美学家朱光潜语)成就了他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成就了他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正因苏轼的散文与其诗词书画一样,是他思想和人格的载体,他的品格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尊崇和效仿的理想人格。他的散文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也在中国文化史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苏轼散文大而至于民族兴亡,国家变故,小而至于身边琐事,一己悲欢,尽罗其中,付诸笔端。有堂堂正正,侃侃而谈,陈述国事;亦有随意发挥的讽刺小品,驱驾历史风云,亦可缩龙成寸,精雕细琢,平凡认识,细加描述,也可感心铭腑。苏轼的散文注重感觉,情感的深化和人格的升华,注重深沉的思索与“悟道”,立意高远。不仅重品,树德,畅神,达意,法自然,立境界,还具有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绝妙熔铸在一起的文化气质。

浅读苏轼其人其文:精妙无双!在浅读中享受,在享受中领悟。

第二篇:浅读唐诗三百首有感(整理)

浅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金鹅中心校:唐开富

辉煌灿烂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成就了一个繁盛的唐朝,整个中华文明的精华,皆浓缩于唐朝的画卷中。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所谓“唐诗宋词元曲”,其中把诗归结于唐,也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而唐诗之所以如此高度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宽松环境、统治者的提倡、科举诗赋取士、中下层士人活跃等因素密不可分。另外,从诗史的内在流变历程看,《诗经》、《楚辞》、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诗歌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给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环境,使唐诗如一颗灿然明珠,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艳压群芳。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而《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

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

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通过品读《唐诗三百首》,我感受到唐诗就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是那样含义深刻,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唐代诗歌流派众多,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韩孟派、元白派等,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举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唐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流变过程。明人高木秉的《唐诗品汇》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是大体符合唐诗发展历程的。从唐王朝建立到睿宗延和元年是初唐时期,这一段也可称作唐诗的徘徊时期。本期诗歌大抵沿袭了齐梁余风,题材狭窄,格调纤弱。到唐初四杰时,诗风始有所振起。稍后陈昂力倡汉魏风骨,诗风为之一变;从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为盛唐时代。本期名家比肩接踵,诗歌创作如日中天,形成了令后人追慕不已的“盛唐气象”。李白是唐帝国国势鼎盛时期的歌手,杜甫是唐帝国大厦倾覆之际的忧患之士;李白诗歌是青春的颂歌,杜甫诗歌是乱世之悲歌;李白诗歌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田园山水诗派、边塞诗派和其他诗人一道将盛唐诗坛装扮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代宗大历元年到穆宗长庆四年为中唐时期,大历年间,诗歌创作跌入低谷,大历十才缺乏雄浑之气。中唐后期诗坛再度辉煌,元白等人掀起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刻意求新,柳宗元、刘禹赐、李贺等优秀诗人无不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从敬宗即位到唐末为晚唐时代,大唐帝国日薄西山,诗歌创作亦如同返景入林之残照。李商隐、杜牧为唐诗抹上了最后一层金光。

唐诗唤醒了沉睡的心灵,唐诗张开了微阖的双眸,唐诗把胭脂抹上粉腮,唐诗让纤腰舞于掌上,唐诗用一声惊雷让失聪者憾然一惊,唐诗让失明者眼前柳绿桃红,唐诗让世界充满意义。

唐诗的深意是厚重而纯朴的。而被粗浅的人读得似乎浮泛了,但也只能如此了,因为只是浅读低吟,而唐诗的深意是永远也读不尽,品不完的。

但唐代诗歌,无论就其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唐诗三百首》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这是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我们要继承和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吸收其精华,在将来不久的一天创造出一个中国诗歌的新高峰。所以,就让我们继续品读《唐诗三百首》,循着前人的步伐,“不会作诗也会吟”吧!

第三篇:7.3_浅读《少年中国说》有感(范文)

浅读《少年中国说》有感

幼时读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只是感到慷慨激昂,并没有过多深度的理解。随时间长河静静流淌,“少年”这一词汇便愈来愈深地刺进仍旧不足够坚硬的心脏,成为了每一个曾为梁公此文集聚满腔热血的中国人不可磨灭的信条。 当年润之重游橘子洲,胜景之下有感而发: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有人会问,毛泽东当年作这首现代词时已是三十有二的年纪,何来“少年”?但是,少年绝非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叛逆浮夸。只有真正能以国之兴盛为己任、为与“生”有关的一切而奋斗、为与“死”有关的一切而坠思、将理想最大化接近进而实现的所有具备道德和向往的人,皆是少年。而少年与中国之发展、与民族之兴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联系存在于我们每一位少年心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中,存在于所有血肉之躯以外的真正高贵的灵魂中,存在于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美中!

韩寒在最近的几篇微博中提及的都是关于什邡的问题,他在最近一篇文中表达了个人对于什邡政府在维权过程中扣押了许多情愿的学生的看法,并称近年来社会责任感剧增的90后是“已来的主人翁”。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当代作家的个人认知,这也能体现社会民众对于具有“少年”品质的群体从思想深处的改观。而这样的一种将在未来被社会普遍认同的现象中不难看出,所谓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并不是少年雄起,祖国前进之目标,我更看重《少年中国说》里这样一句

话: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也许只有这样的答语才是对当年橘子洲畔那一句“谁主沉浮”的疑问,最好的告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一番言语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依旧能壮人心志,旷人才学。

望万千少年前途似海,盼祖国发展来日方长。

第四篇:读书报告 读《浮躁》有感

浮躁世界里的坚定

——读《浮躁》有感

这本贾平凹的书虽名为《浮躁》,但却能让所有读者浮躁的心都安定下来。读完这本书,我心中充满了无比坚定的力量,像是在我的生命里注入了一种坚定、勇毅、善良和正义的能量!在被小说人物身上的事迹所深深感染的同时,也为小说里人物命运的悲苦和跌宕起伏感叹不已!

《浮躁》以主人公金狗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叙述了中国上世纪以商州为代表的最后十几年人事的起伏变化。在那个浮躁的年代,改革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小说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地方,主要是作者借助人物经历所表现出的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出身于一个贫穷画匠的家里,自幼丧母,出身卑微,又有一个保守和胆小怕事的爹,但他天生胆大,自幼就胆力过人,游泳戏水的本领绝佳。他拥有满腔热情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十分强烈,从小就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金狗作为一个贫穷不堪、出身卑微的乡下人却拥有一身令人着实佩服的胆气。虽有过小小的自卑,但这自卑从未阻碍他前行的脚步。在钱面前,他能把持住自己不被诱惑,坚持真理和正义、从不干亏心事,是他善良本性的表现。作为一个记者,他凭自己仅有的力量勇于和黑暗势力做斗争。遇事不焦不躁,机智地与黑暗的官场势力周旋,为人民伸冤办实事。他不卑不亢、不屈不挠,同时却能有“低头”迂回的巧妙计策。他不被金钱和仇恨冲昏头脑,遇事冷静分析,始终把持着自己绝不逾越做人的底线。面对金钱的诱惑,他能想到无论如何不能触犯法律。在这方面,与他相反的雷大空,为了挣钱不惜触犯法律去贿赂官员。雷大空最初因胆大敢于去做生意变得富有,可他最终也因犯法落得个被人害死在狱中的悲惨下场。

在情感方面,金狗喜欢小水,对小水他有始终不变的最纯洁神的爱。不管小水是清纯可爱的姑娘,还是克死丈夫的寡妇,还是在家他人、忠实的人妻,他始终爱着她。心里最爱的位置是小水的,这是他多年单身的原因。我们知道金狗在等他所爱的那个人,等待命运之神再次把他心爱的小水还给他,因为一开始小水本应该就是他的,只不过是命运的捉弄罢了。金狗对英英则是一时冲动,最后他也付出了冲动的代价,在他年华正好时错过了他真正爱的人——小水。对有妇之夫石华则是有些扭曲的爱吧,那种仅仅建立在性吸引上的爱,道德所不允许的爱,是不会有结果也不会长久。在爱情方面,金狗身上也有些污点,或许是个失败

者。因为没能把持住自己被英英所诱惑,又跨越了自己的底线与石华私通。他的这些感情经历也给我们一些借鉴,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坚持自己的真爱。

小说里的金狗接触的三个不同的女人,各有各的特点。虽然人物身上都有些缺点,但他们身上特有的闪光点让我记忆深刻。比较正面的人物小水是纯洁、善良、贤惠、勤劳和忠贞的化身,但骨子里有任命的消极的传统思想,是中国典型的传统女性。英英大大咧咧,有时很勇敢,但有时不免为一己之私而狠心伤害别人。她用阴险的手段对待金狗、故意奚落作践善良的小水令人十分厌恶。但她同时也是性情中人,将心比心,最后明白什么是幸福,对金狗放手。个人而言,我很佩服她的勇敢。在那个保守的年代,敢为爱去拼着实不易,同时也是女性在各方面被逐渐解放的象征。有妇之夫石英身上也有新时代女性的特点,敢于冲破所谓的各种枷锁,用自己的努力去抓住自己喜欢的人。但她把爱简单化了,当金狗对她只是的只是一种性上的依恋,但那不是爱,所以不会长久。作者笔下的这三个人物的故事,也在向现代人传达着一种思考:思考怎样去对待爱情,怎样去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感情生活。

世界上只有一个莎士比亚,但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一本书的认识和见解都有大大小小的不同,但我相信一本好书始终会带给人一种正能量!不管什么年代,好书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唤醒人们心中的善良、勇敢、正义等美好的人性,指引着人们走正确的路!

第五篇:读《克服浮躁情绪 培养健康心态》有感

近日受市局党组推荐,阅读了《克服浮躁情绪 培养健康心态》一文,感觉到只有克服浮躁情绪,以一种良好的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竞争、面对压力、面对生活,以党性约束本性,以埋头换得出头,以静心保持用心,以进取赢得争取,以快乐取代享乐,追求美丽的、成功、快乐的人生。

“浮躁” 在《辞海》解释为轻率、急躁。“浮躁”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冲动性和盲动性;在情绪上表现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行动上表现为缺乏理智,盲目冒险。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缺乏耐心,缺乏冷静,处事急躁、盲目,不是脚踏实地,而是急于求成,最终以失败结束一生。浮躁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情绪,如果不及时扭转和纠正,随之而来不仅会导致个人人生走向低谷、走向极端,而且会对国家及整个社会都极为有害。

古人倡导沉稳,力诫“浮躁”。讲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论语》中说,“三思而后行”,有“欲速则不达”,又有“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见,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沉稳、含蓄,淡泊以明志,心静而致远。

现代社会,人们在追求速度、效率和解决方法的捷径同时,忘记了自身的修养,忘记了自身的定位。有些人在新形势下不能紧跟潮头、自强不息,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目标,于是惶惶不可终日。更有些领导同志,“公仆”意识淡化了,使命感、责任感没有了,凡事只从名和利方面考虑。他们片面认为,勤奋工作不一定意味丰厚的回报,脚踏实地也未必能够得到认可。他们相信的,只是左道旁门,只想“曲径通幽”,只想投机取巧,由于在价值取向上出了问题,深深地陷入“浮躁”之中,失去了宁静和方向。

事实证明,“浮躁”不仅已经成为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顽症,而且在我们身边、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浮躁。所谓“浮”,

正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安不下心,静不下气,书读不进去,工作沉不下去,生活迷茫不安。所谓“躁”,就是“急”。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在打基础、谋长远上下功夫,总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一步登天或一夜暴富。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人干工作、想问题依赖于互联网,什么事情上网搜一搜、查一查,看到别人的文章、想法,就复制、粘贴过来,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失去了自已的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现代社会,人人都追求成长、发展,追求自我实现,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我们在追寻目标的同时,切不可急功近利,急迫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影响,急迫地追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不顾全局的根本利益。古语讲,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是成就大事业者的绊脚石。

产生对功利的急迫心理,说到底是没有明白生命的根本之道和根本之理。一些人认为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捞名挣钱,最高的人生幸福就是拥有名气、钞票,躯体被自己的心所奴役。

我们东方文明讲求,决不损义以求利,舍义以贪功。我们追求为人的根本,决不舍本求末。我们的所谓“利益”并非单方面的,并非只健身而不顾养心,或者只乐心而不顾养身,而是对于人生总体价值的追求。我们追求长远的根本性的利益,并非暂时的、表面的。我们追求精神的不朽,我们十分看重于感觉。在我们的感觉中,生命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

要克服“浮躁”情绪,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健康心态。心态健康的人心理素质好,人生定位明确,乐观向上,豁然大度;心态健康的人有奋斗目标,并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心态健康的人才能保持心静淡泊名利,坦然面对纷繁世事,庞辱不惊地正视自己生存时空的快乐与不幸。

领导干部要克服“浮躁”情绪,必须要淡化高人一等的“官念”,强化自己的公仆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千万不能被金钱名利所

束缚;普通人要克服“浮躁”情绪,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好个人的人生目标,将自己摆在整个社会的宏观世界之中。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一种达观而平常的旅人之心境和情怀,应该用微笑对待每一天,用勤奋对待每一项工作,用坦诚对待每一个人。认真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在平凡的生命历程里发掘自我,不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能做到这一点,“浮躁”自然会远离自身,追求的事业就一定能成功,人生就一定快乐幸福,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做了贡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浅读浮躁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读浮躁有感范文05-19

浅读苏轼散文有感04-26

浅读唐诗三百首有感08-21

读浮躁有感04-18

浮躁社会范文05-16

拒绝浮躁范文05-16

社会浮躁范文05-17

拒绝浮躁工作范文05-28

拒绝浮躁作文范文05-28

消除浮躁心理范文06-02

上一篇:青海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千课万人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