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风险和对策研究

2022-09-11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 建筑行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也层出不穷, 大空间、大跨度、大结构和高荷载的结构越来越广泛,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日趋加大。为有效降低和减少安全事故, 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施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安全管理, 对施工现场的风险点进行严格把控, 对危险源进行有效识别, 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风险。

一、工程施工的风险隐患

(一) 行业风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

(1) 建设产品的固定性导致作业环境的局限性。建筑的建设, 是由低向高发展, 施工现场是由宽到窄发展。当建设产品一直在固定位置上而不发生变化的话, 肯定会导致人力、物力、施工机具在有限的场地和空间上集中并进行大规模的交叉作业, 多工种立体交叉性, 尤其是超高层建筑、跨江大桥、城市轨道交通等大型工程, 施工场地与施工条件要求的矛盾不可避免的越来越突出, 多工种交叉作业密度大、人员多又会加大各类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安全隐患。

(2) 露天作业导致作业环境恶劣。建设工程的施工性质决定了工程场地, 大多都是在露天空旷的场地上完成, 工作环境相当艰苦, 天气变化尤其风雨天容易导致施工作业容易发生伤亡事故。

(3) 大型建筑带来施工作业的高危性, 大型建筑和市政工程体量非常庞大, 超深超大基坑、高大模板支撑及高支模、地下超深连续墙浇筑、盾构作业等等的工艺复杂程度和危险性更大, 伤亡事故因素增多。

(4) 工人流动性较大, 管理困难。部分建筑工地采用专业分包的方式, 专业分包劳务队伍往往是在一个工地结束施工任务后, 辗转至另一个工地进行专业分包作业, 这从施工现场从业人员的管理角度上给安全管理提出的较高的要求。

(5) 高强度劳动使个体劳动保护任务很艰巨。建设工程的施工, 多为手工操作, 建筑施工人员体力消耗大、长时间和高强度劳动, 使施工人员人员体能消耗大, 其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危害加重, 使个人劳动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 人员风险:工程从业者的群体特点。

施工现场发生事故的群体, 主要为一线施工人员, 包括新进场工人、初次就业、转岗、换岗工人以及多年从事施工的熟练工。特别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投入生产过程中, 一线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或培训知识掌握不牢, 安全知识缺乏, 操作经验欠缺对现场违章操作、违章指挥不能及时辨识, 缺乏防范安全事故的意识, 危险发生后缺乏应急措施;熟练工由于依赖经验和习惯, 对现场的安全规章制度往往不认真执行, 凭经验、靠习惯的现象突出, 容易导致违章作业, 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三) 发展趋势, 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安全管理的新挑战。

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迅速, 新工艺、新工法及超深地下工程等特殊工程不断采用, 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风险隐患。需要施工企业不断完善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与时俱进的提升对现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 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改革进程。

二、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 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 作业人员安全自觉意识不强。

随着建筑市场逐步扩大, 施工队伍也呈迅速壮大之势, 施工现场的从业人员主要以农村来的务工人员为主。我国目前的建筑业队伍中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安全知识、意识缺乏、自我防护能力差;不懂得拒绝和制止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对施工中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辨认、排除。由于施工工期、利益等因素驱使, 进场新工人缺乏系统正规的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班前教育环节往往得不到重视, 甚至未经教育培训直接进入施工现场, 稍有不慎便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而作为负责进场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自身安全知识储备往往不足, 相关的培训和考核时往往流于形式, 造成了企业安全培训力量的薄弱。反映出目前教育培训仍存在短板, 专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 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技能不扎实, 自我保护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二) 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足, 整改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中安全技术经费投入不足, 另外由于基建规模越来越大, 建设单位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的情况也造成施工现场安全资金投入不足。某些施工企业为了低价中标, 在投标过程中降低安全费用甚至根本没有将这一项纳入成本, 造成施工过程中安全措施不足, 偷工减料。即使有相应的费用, 但在利益的驱使下, 轻投资重利益忽视安全生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项目部往往采取收取管理费的经营模式, 工程幕后老板作为项目的直接投资人和受益者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 对隐患整改漠不关心, 对涉及到隐患整改的资金不落实。企业安全监管人员由于企业发展利益需求及经营模式的限制, 对整改措施的落实缺少处罚力度。

(三) 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 一是企业管理人员履职不到位。

一些建筑安全事故发生时, 项目经理等主要管理人员往往不在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带班、值守等现场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二是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缺乏, 部分建筑企业不考虑自己的管理能力抢接工程, 中标之后又心有余而力不足, 采取层层分包、以包代管的方法。三是为了资质采取挂靠形式, 项目经理等主要管理人员为挂牌人员, 他们有职无权, 责任性缺乏, 甚至施工过程中根本不到现场, 对一些不安全行为听之任之。

(四) 企业安全管理意识缺乏, 缺少对安全管理的重视。

企业领导及管理层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不舍得在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维修、设备更新改造及人员培训上投入资金, 一是表现为施工现场的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三宝”配备不齐;电梯口、井道口、预留洞口“四口”防护及临边防护不严;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的配备不齐或失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未执行“三级配电”, 接零或接地措施不良;脚手架搭设不规范等, 安全防护水平极其低下。二是表现为不对职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及日常的安全培训, 不安排特种作业工人参加安全技术培训, 这部分工人不懂基本的安全操作常识, 工作中违章蛮干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 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不规范, 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检查、隐患排查组织落实不力, 企业与项目安全管理脱节。一是建设单位对施工现场的管控能力差, 只追求工程的进度和经济效益, 对现场的安全管控缺乏力度和执行力, 容易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二是施工单位甚至一些高资质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不健全,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现场管理方式粗放, 分包单位的管理不到位, 现场协调、管控、配合能力较差, 对现场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 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不坚决, 施工前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不到位等现象依然普遍。三是监理单位重质量轻安全, 在日常安全监理工作缺乏有效检查和督促, 监理不力造成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检查、督促整改落实不到位, 未严格落实监理旁站制度。

(六) 从业者年龄普遍偏大, 受教育程度低。

部分建筑工人由于流动性比较强、工作单位不固定的原因, 工资一般采取日结算、周结算或工程结束结算等周期结算方式发放, 故基本不与发包单位或分包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也无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目前, 在我市建筑施工现场从事一线施工作业的工人, 年龄主要集中在50~65岁之间, 且男性建筑工人所占绝大多数, 年龄明显偏大。施工现场的从业人员素质低, 安全意识差, 安全管理难度日益增大。

三、安全管理解决措施及方法

(一) 加强风险源头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和主体责任落实。

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模式, 积极落实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制度。

2、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

加强对现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新进场人员的安全教育, 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标准, 及时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

3、加强劳动保障和建筑行业改革。

学习国外先进的保险管理制度,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劳动保障, 按照国家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 推进建筑业工商保险制度。

(二)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1、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监管体系, 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为核心, 从而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源识别。

针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 对施工现场的可能风险进行识别, 并针对风险源制定专项安全方案, 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 及时对施工情况进行检查, 确保按方案施工。在施工结束后, 组织专家进行回访, 确保方案实施有效。

(三) 加强后期整改落实

1、整改前, 明确责任人、整改时限及安排, 对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制定整改计划, 进行整改。

2、整改中, 加大检查频率, 根据需要及时组织专家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 确保整改按照要求进行。

3、整改后, 及时组织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对复查不合格的要及时报告并按照有关规程, 再次整改, 直到整改到位;对整改到位的, 要及时总结, 严防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四) 推进标准化的建设

对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施工企业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要求, 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 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四、结束语

近年, 国家、省、市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三五”规划更是将建筑行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了“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我们应该严格遵守规定, 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建立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机制, 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 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制度, 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等, 把安全管理变成一种常态要求综合治理。只有坚持风险把控、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防范意识, 才能更好的提高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

摘要: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大型建筑和基础工程项目增多, 随之带来的施工风险和安全监管问题日趋增加。本文就研究建筑施工中风险隐患存在的原因及安全管理现状, 从风险源头管理、施工过程管理、后期整改管理、推进标准化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风险隐患

参考文献

[1] 、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 (安委办〔2016〕3号) [Z].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2016

[2]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建质〔2009〕87 号) [Z].住建部, 2009

上一篇:锚喷网支护技术下一篇:实践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