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选择题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诗词鉴赏选择题范文

古诗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水平测试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选出对《登高》鉴赏错误一项:

A.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

B.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直接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C.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D.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2. 选出对《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错误一项:

A.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B."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C.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D.结尾句,苏轼难以从悲哀中超脱,遂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3.选出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错误一项:

A.上阕怀念孙权、刘义隆,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裕,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代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B.这首词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自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宿志难伸的愤慨。C.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运用典故来托古喻今,抒情言志。每个典故的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上半阕提供成功的范例,赞孙权重在创业,颂刘裕重在北伐。

D.这首词又从登临角度写望中所见所想的景物,使词的意境高远。

写景结合用典,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

4.选出对李清照《声声慢》鉴赏错误一项:

A.从“寻寻觅觅”开始,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B.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菊花凋零满地,早已无花可摘了。以哀景来写哀情,何等荒败,何等凄凉。

C.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 D.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②。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

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成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世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写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浪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 ,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栽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起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着的“题”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杆,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

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5.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6.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言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末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待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7.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绥:应是rui字,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

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8-19题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泰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泰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2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

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第二篇:中国诗词大会——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无为有岐路,儿女共沾襟”中哪一个字是错的?(C) A、为 ——违

B、岐 ——其

C、襟 ——巾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新桃”是什么意思?(B) A、早开的桃花

B、新的桃符

C、新年的寿桃馒头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国”是哪个朝代?(B) A、商朝

B、陈朝

C、唐朝

4.下列诗句,哪一项是正确的?(C) A、休说鲈鱼滋味,尽西风,季鹰归未?

B、休说鲤鱼滋味,尽西风,季鹰归未?

C、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5.苏东坡被贬岭南,照样享受生活,他有首诗写每天能吃到300颗水果,请问这是什么水果?(B) A、龙眼

B、荔枝

C、葡萄

6.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该是绿肥红瘦”,这里的“红瘦”是指什么花?(C) A、牡丹

B、芍药

C、海棠

7.“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中的哪个字是错的?(B) A、搔 —— 稍 B、混——浑 C、胜 —— 剩

8.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西辞”二字来看,作者的朋友要往哪里去?(A)

A、向东去 B、向西去 C、辞别西方向黄鹤楼去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是什么意思?(A) A、碧绿 B、寒冷 C、寂寥 10.下列诗句,哪一项是正确的?(B) A、人生只合柳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B、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C、人生只合杭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11.请问“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班马”指什么?(B) A、有花纹的马 B、离群的马 C、以班固、司马迁喻人 12.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中“谢将军”指的是谁?(B)

A、谢安 B、谢尚 C、谢玄

13.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是围绕哪个民间故事展开的?(C) A、白蛇传

B、梁山伯与祝英台

C、牛郎织女 14.下列诗句,哪一项是正确的?(C) A、朱弦已为佳人绝,醉眼聊因美酒横。 B、朱弦已为佳人绝,老眼聊因美酒横。 C、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15.白居易《问刘十九》诗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句,请问诗中的“绿蚁”指的是什么?(A)

A、酒上浮起的绿色泡沫

B、绿色的蚂蚁

C、茶 16.请问“穷年忧犁元,叹息肠内热”中哪个字是错误的?(B) A、穷——全

B、犁——黎

C、肠——心 17.“千里江陵一日还”中“还”的目的地是哪里?(B) A、白帝城

B、江陵

C、长安

18.李清照《永遇乐》中的“捻金雪柳”指的是什么?(A) A、头饰

B、植物

C、花纹 19.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A、兴尽晚回舟,误入莲花深处。 B、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C、兴尽晚回舟,误入荷花深处。

20.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项和古代“快递员”的辛苦生活有关?(C) A、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甲路云和月。 B、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C、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1.“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雪”中的哪个字是错的?(C) A、记——忆

B、压——轧

C、雪——碧

22.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哪里的荷花?(C)

A、无锡太湖

B、扬州瘦西湖

C、杭州西湖

23.“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李斯”中那个字是错的?(C) A、解——爱

B、善——恶

C、李——项 24.成语“寸草春晖”出自下列哪首诗?(C) A、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B、苏轼《春夜》 C、孟郊《游子吟》

25.“诗圣”杜甫为了写出好诗,也是蛮拼的。请问下列哪个选项是他对此的自述?(B)

A、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B、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26.假如古代有微信,以下哪位诗人会出现在武则天的“朋友圈”中?(C)

A、高适

B、岑参

C、宋之问

27.“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本意指的是哪个节日?(C) A、清明

B、中秋

C、重阳

28.“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的“陈王”是谁?(B) A、陈胜

B、曹植

C、陈叔宝

29.假如你的朋友高考落榜了,你会选择下面哪两句诗来安慰勉励他?(C)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0.以下词牌名中含有人物的是哪一个?(C) A、生查子

B、木兰花慢

C、念奴娇

31.请问“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舟”此时正在哪条河流上行驶?(A) A、长江

B、黄河

C、京杭大运河

3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与“尺”和“丈”,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应该是?(C)

A、仞、丈、尺

B、丈、尺、仞

C、丈、仞、尺

33.李白词《菩萨蛮》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请说出长亭、短亭的区别。(C)

A、一里一短亭,二里一长亭。 B、三里一短亭,五里一长亭。 C、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

34.“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东南待好风”中哪个字是错的?(C) A、斑——乌

B、杨——柳

C、东——西 35.下列诗句,哪一项是正确的?(A) A、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B、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韦苏州。 C、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苏子游。

36.名句“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笔下。请问诗人为赞美哪种动物而作?(B) A、蝴蝶

B、蜜蜂

C、蜻蜓

3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这两句诗中的“压酒”指的是什么?(A)

A、榨酒

B、倒酒

C、陪酒 38.下列哪首诗是写霍去病的?(C) A、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匈奴未灭不言家,驱逐行行边徼赊。

39.下列选项中,哪句诗中用来形容颜色的词最少?(B) A、半江瑟瑟半江红

B、春来江水绿如蓝 C、两个黄鹂鸣翠柳

40.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脚著高齿屐,身登青云梯。 C、脚著东山屐,身登青云梯。

41.下列哪一诗句是用来形容“严以修身而品格清廉”的名句?(C)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一身能擘两雕弧 C、一片冰心在玉壶

4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请问诗题中的“值”是什么意思?(B) A、值得

B、遇到

C、值班

4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云与月”中哪个字是错的?(C) A、痴——种

B、恨——情

C、云——风 44.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宋代王安石《明妃曲》写的是其中哪一位?(B)

A、西施

B、王昭君

C、貂蝉

45.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片名取自下列哪一首古诗?(B)

A、白居易《咏菊》 B、黄巢《不第后赋菊》 C、李商隐《菊花》

46.“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瞳瞳”是指什么?(A)

A、太阳出生的光亮 B、形容热闹的样子 C、正午阳光灿烂

47.“人间四月芳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哪个字是错的?(B) A、四——五

B、飞——菲

C、桃——梨 48.以下诗句写岳阳楼所见之景的是哪一项?(A) A、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溪山雨。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9.“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A、李白

B、李煜

C、李商隐 50.孟浩然《临洞庭》诗中有“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请问诗中的“太清”指什么?(C)

A、太上老君

B、清澈无瑕

C、天空

51.“试问娴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哪个字是错的?(A)

A、娴——闲

B、草——雨

C、风——飞

52.“冠丐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中哪个字是错误的?(A) A、丐——盖

B、斯——此

C、悴——瘁 53.成语“万紫千红”出自下列哪首诗?(A)

A、朱熹《春日》 B、苏轼《春夜》 C、李白《月下独酌》 54.下列诗句中,形容杨贵妃“颜值”极高的是哪两句?(C) A、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B、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55.“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中哪个字是错的?(B) A、却——怯

B、慢——漫

C、欲——若

56.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中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请问“青箬笠”是指?(A) A、竹业编制的笠帽 B、竹条编制的雨披 C、茅草编制的草帽 57.柳永《蝶恋花》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消得”是什么意思?(C) A、消瘦得

B、消耗得

C、值得

58.请说说唐诗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反映了那个节日的风俗?(B) A、中秋

B、寒食

C、上巳

59.“不是花中偏爱梅,此花开尽更无花”中的那个字是错的?(A、偏——唯

B、梅——菊

C、更——便 60.以下名句创作背景和科举考试无关的是?(C) A、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B、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C、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61.下列诗词不是写诸葛亮的是哪一项。(C) A.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2.下列成语中哪个不是出自杜牧的诗。(C) A、豆蔻年华

B、折戟沉沙

C、壮志未酬 63.下列诗词名句中,作者不是女性的是哪一项?(A)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C、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B) 6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中“款款”一词是什么意思?(C)

A、快捷的样子

B、高兴的样子

C、缓慢的样子

65.“我未出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中哪个字是错的?(A) A、出——成

B、俱——都

C、如——平

66.《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其故址在今天的什么地方?(A、北京大兴

B、辽宁大连

C、河南安阳 67.以下哪两句诗词本意是写情侣之间牵手的?(A) 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C、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68.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 A、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桂鱼肥。 C、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鲑鱼肥。 69.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A、日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B、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C、明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70.以下哪首诗描述的不是唐朝的梳妆样式?(A) A、睡起较微寒,梅花鬓上残。 B、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A) C、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 71.下述哪些诗句不是在狱中所写?(C) A.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B.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芒鞋”指什么?(A)

A、草鞋

B、布鞋

C、木屐

73.“唯有牡丹真美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中哪个字是错误的?(B) A、有——由

B、美——国

C、动——满

74.“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夸赞的是谁的哪篇名作?(A)

A、李白《望庐山瀑布》 B、徐凝《庐山瀑布》

C、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7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哪位汉朝的将领?(A)

A、李广

B、李陵

C、卫青

76.“先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中哪个字是错误的?(A) A、先——宣

B、畏——为

C、未——为

77.李白诗“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中“解释”是什么意思?(C) A、分析说明

B、劝解疏通

C、解除释放

78.唐代有一位诗人擅作五言诗,自号“五言长城”,请问他是哪位诗人?(C)

A、王昌龄

B、王之涣

C、刘长卿

79.“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中“斯人”指的是谁?(B) A、杜甫

B、李白

C、杜甫的妻子

80.“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是谁?(B) A、刘禹锡

B、白居易

C、元稹

81.“昨夜东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中哪个字是错的?(A)

A、东——西

B、凋——雕

C、涯——下

82.下列哪句诗句中的“燕支”指女性使用的化妆品?(B) A、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B、泪痕裛损燕支脸,剪刀裁破红绡巾 C、燕支长寒雪作花,峨眉憔悴没胡沙

83.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请问“龙钟”是什么意思?(C) A、潦倒

B、年迈

C、沾湿

84.请问古代的男子用来固定头发的簪子最接近于以下哪种发饰?(C) A、发夹

B、头箍

C、发笄

85.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悼念的人是谁?(A)A、王弗

B、王闰之

C、王朝云 86.张祜“斜日庭前风袅袅,碧油千片漏红珠”所咏对象是?(B) A、石榴

B、樱桃

C、辣椒

87.罗隐“贵分赤笔升兰署,荣著绯衣从板舆”中“绯衣”指的是?(B)

A、紫色衣服

B、官员朝服

C、华贵的衣服

88.“天街小雨润如苏,草色遥看近却无”中哪个字是错误的?(B) A、街——阶

B、苏——酥

C、遥——杏

89.“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中“将”是什么?(B) A、把

B、带领

C、将军 90.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C) A、无肉令人瘦,无诗令人俗。 B、无食令人瘦,无酒令人俗。 C、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91.“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请问“烽火”在古代的作用主要是什么?(A)

A、警服

B、开垦荒地

C、打猎

92.“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冬”中哪个字是错的?(C)

A、留——流

B、几——即

C、冬——东

93.有人想选择座右铭,用来表达学习上或工作上再提高一步,合适的诗句是?(B)

A、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4.下列诗句中用“梨花”比喻人物的是哪一句?(B) A、千树万树梨花开 B、梨花一枝春带雨 C、驿路梨花处处开

95.下列诗词句中“伤心”一词意思与另外两句不同的是?(A) A、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B、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96.李白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对“蓬蒿人”的理解正确的是?(B) A、俗语骂人的话

B、贫居之人,所居荒野之处多蓬蒿 C、攀龙附凤之人

9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称赞”的是谁?(B) A、李龟年

B、花卿

C、念奴

98.某诗词名句,已为成语,用来比喻某种力量或势力无可挽回的没落,它是以下哪一句?(C) A、黄鹤一去不复返 B、流水落花春去也 C、无可奈何花落去 99.辛弃疾《南乡子》中有“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他想称赞的人是谁?(B)

A、曹操和刘备

B、孙权

C、周瑜

100.下列唐宋文人中哪一组不属于师生关系?(C) A、欧阳修

苏轼 B、晏殊

欧阳修 C、玉真公主

王维

101.以下诗句中哪一项本身不是形容作诗的?(C) A、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B、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02.下列哪一联诗不是用来描写雪的?(A) A、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B、燕山雪花大如席,偏偏吹落轩辕台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03.“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石头指的是什么?(B) A、堆积的石块

B、石头城

C、岛屿

10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灯火阑珊处”指什么地方?(A) A、灯火昏暗的地方 B、灯火明亮的地方 C、没有灯光的地方 105.“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这里用的典故出自什么书?(B)

A、《孟子》

B、《庄子》

C、《老子》

106.现代社会节奏不断加快,许多人都产生了想回归自然生活的念头,下列哪联诗是他们所向往的生活?(B) A、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B、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C、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107.模仿李煜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方式写“愁”的是下列哪项?(A) A、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第三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选择题教案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法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角度。(考什么?) 2.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

3.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怎么解?) 4.提高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得分能力。 【教学过程】

一、真题再现 【2017全国Ⅲ卷】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

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 )( D )(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 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018全国Ⅲ卷】

精卫词 王建

1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

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A.从诗的最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人物的赞美。)

古代诗歌鉴赏从2017年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命题形式并非什么“创新之举”,这种题型十几年前就早已被大多数考卷采用过。北京卷近些年也一直在采用,全国卷新高考的“五选二”、“四选一”式选择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原来选择题型的回归和升级。

【2000年全国卷】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 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 第四句描写“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 本题4个选项中A、B、C三项与D项构成分总的关系(前三个选项是分句赏析,最后一个选项是全诗整体赏析),C项错误在于对细节描写的效果分析不准确(情感解读不准确),这一处细节结合全诗来看,表现了诗人约客不来而夜半时的焦急心理。

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古诗歌鉴赏,从现实因素来看,主要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大背景下的命题调整的需要。众所周知,高考卷语文科目阅读量增加,题量增加而考试用时不变是一个大的趋向。在这个大方向下,增加选择题是命题的一个必然之选。而且古诗歌鉴赏一直有“考生最头疼的阅读题”之说。阅读存在障碍,题目有难度一直让广大考生畏之如虎,得分率普遍较低。而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矛盾,并且这两种形式的题目本身就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分度,能够更好地区分考生的水平。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然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二、研题读纲明方向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评价思想内容;

2、评价作者的观点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

1、鉴赏形象—人物、景物、事物

2、赏析语言—练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

3、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4、理解诗歌内容—背景、题材、作者

3

5、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探究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设题角度和设题陷阱。(考什么?怎么考?)

落叶 修睦①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 ①修睦:晚唐诗人。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 )( C )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让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关键词语理解)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表达技巧分析)

C、颈联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语言 炼字)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总结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分析)

E、全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表达技巧分析)

常见的陷阱设置点: 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

三、待从头,重整河山

——循题探求解题技巧

结合考什么,怎么考的分析和以前做题经验来探究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 E )

4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感慨。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方法小结:

1、读懂诗歌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注释、关键词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

4、正选排除巧妙用。

四、且看我,笑傲江湖

——方法迁移 巩固提高

1、【2016年北京卷】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释: ①耿:微明的样子。 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

5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

2、【2014年北京卷】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枝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3、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

6 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B )( D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

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 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五、总结反思:

诗词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

7

第四篇:2012高考古诗词、成语、名人名言选择题

2012届高三政治古诗词、成语、名人名言类选择题精选专项训练

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野,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学道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5.下列诗句中,与“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包含同一哲学道理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飞落玉渊长 6.下列观点,与"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包含同一哲学道理的有: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运动是在此处同时又不在此处,也是在此处又不同时在别处" ③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④"我思想,所以我存在" A.②

B.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7.“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B.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9.“万物必有成衰,万事必有张弛”.下列与这句话所反映的原理一致的有 ①天将与之,必先苦之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④有时一扇门虽然关上了,其余的门却是敞开的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10.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调查:一名彪形大汉在拥堵的马路上横穿而过,愿意给他让路的车辆不到50%,车祸发生率很高。而一位老弱病残者横穿马路,却是万人相让,车祸发生率为零。上述材料说明的哲理是

A、矛盾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11.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12、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3、(2004年北京文综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 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14、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6、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17、“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来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

D、坚持从实际出发

18、“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19、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2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表明

①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④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1、有一则寓言:剌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具有两面性

②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③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④不能夸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 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相反相成

D、相互渗透

23、“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

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第五篇:苏教版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古诗词专题(选择题)

一《春望》

1、《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3、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4、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5、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8、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9.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片脍炙人口的佳作。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D.首联中“深”字形象地描写出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10、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绵延不尽、高耸入云。 B.颔联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上句用虚笔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C.尾联写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意为“终要”,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D.全诗紧扣“望”字来写,由近到远,热情赞美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透露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望岳》

1.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2.对《望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4、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5.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6.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23.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2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三《泊秦淮》

1、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3、

四《过零丁洋》

1、对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自从中了进士,担任起重要国事之后,就为国事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

B."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个比喻句,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是承接"辛苦"一句的意思说的。

C."惶恐滩头说惶恐"写的是在江西起兵奔赴浙江为解除临时国都杭州被困时的惊恐心情的,有为国担忧的意思在内。

D."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现在我已被元军扣留、囚禁,绝无生还之路,只有留下诗句,表达对我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在史册上留名了。

2、文天祥《过零丁洋》分析不当的一项(c )

A、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 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 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读下面诗歌,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首联追述往事,说自己参加科举考试而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B、颔联形象地抒发其关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叹,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也如雨中浮萍漂泊不定,对世事人生失去信心。

C、颈联叙写往日抗元遭遇的挫折和被囚押的孤苦处境。这两句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感染力极强。

D、尾联笔锋陡转,表达作者身陷绝境时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4、

五《钱塘湖春行》

1.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4.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2、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3、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

三、四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C、

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春景。 D、结尾两句诗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

5、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 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 “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 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6、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7、对为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8、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达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3、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 4.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男子和女子: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啼啼。 5.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6.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品析有误的是(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饱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7.诗歌赏析有误的是( )

A首联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础。 B颔联意似悲而旷达之胸襟可见,以此慰勉友人。

C颈联的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则虽各处天涯,亦如同比邻一般。道出了古今上下人们的共同心声。

D尾联系由前三层逼出——既是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则自当于别时不效儿女之态。以此作结,恰当好处。

七《己亥杂诗》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第

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

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2. 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

八《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

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

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上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范文下一篇:送餐合同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