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条件下小型建筑和细部处理的必要性

2023-03-01

目前中国的建筑界如同一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 既有以现代派为目标的简洁型建筑, 也有对后现代主义的形象模仿;既有以传统形象为原型的大型公共建筑, 也有传统片断和局部在新建筑上的引用和溶汇。

建筑创作手法的多样性说明了建筑创作的道路更加广阔和丰富, 但从另一方面看, 建筑作品的内在质量比起先进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其中主要表现在小型建筑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作品不重视细部处理两个方面。

1 小中见大或大中见小

在一个相互关联的城市中, 中小型建筑是大型建筑的背景和依托, 这部分建筑在建筑创作中所占比重大、范围广, 而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然而,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宣传、评奖及实践中却存在忽视和轻视中小型建筑的现象。在商品大潮冲击设计市场的条件下, 小工程意味着造价低、效益差,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投入的心力并不比大工程少。以精神鼓励的评奖来说, 小工程获奖的比重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实际上由于小型建筑的创作条件和客观要求与大型建筑不同, 我们对他们的评论应该视情况有所区别。一般来说, 小型建筑的造价较低, 结构和的材料处理上应力求简化、朴实。但由于它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经常处于人们的视线交汇和亲身感受之中, 对其尺度、选型有较高要求。从另一方面看, 小型建筑因为规模小, 单体造价相对有限, 又具有一定的创造灵活性, 往往可以成为建筑理论和建筑思想的实验品。

由此看来, 我们可以将小型建筑分为两类来评论和要求:一类属于满足人们一般的物质文化要求的, 应该用建筑的基本概念, 基本标准来要求;一类属于探索性或实验性的创作, 应该将作品的启发性和文化价值放在第一位。

对于前者如建筑小品、小旅馆、小学校等, 应该将作品满足环境需要、基本功能、使用要求等作为评价建筑优劣的标准。对于后者, 有创意的小型建筑往往对整个建筑界都产生深远影响。

2 整体逻辑与细部处理

在各种有形的艺术品中, 都十分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绘画作品中, 往往将“远看惊心动魄, 近观奥妙无穷”、“远观其势, 近取其质”, 作为品评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

然而建筑不是一纸两向度的绘画, 它的实质是供人在内部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空间处理。人们由远及近, 由外至内的不同体验, 需要建筑向人们提供各阶段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这要求优秀作品既要有整体逻辑的清晰性又要有不同细节的丰富性。

在建筑作品中, 其整体性应包括:环境关系的分析、总平面功能安排、外部与内部空间选型、结构传力简图, 以及庭园处理家具设计等。建筑的细节处理应属于建筑的整体性范畴内, 起到深化主题、完善整体逻辑的作用。

目前我国建筑界对整体与细部的联系和统一重视不够。如果说细部问题在大中型建筑物中占有重要比重, 那么在小型建筑中, 细部就更加不可忽视。实际上有些小型建筑中除了细部处理, 还有一些空间关系、选型组合可以欣赏, 但在小型建筑中离开了细部处理, 建筑物的尺度关系往往错位, 给人以空洞乏味的感觉。

3 尺度控制与工匠精神

在体验建筑和外部空间环境时, 对人体产生影响或说明环境气氛的, 主要是接近人体尺度的建筑处理、空间序列、室内设计, 其中细部划分和处理往往起到说明建筑物尺度关系的作用。在大型建筑中小尺度的细部处理更是沟通人体与建筑的最佳途径。在建筑物的适当部位加以细部或以一定尺寸划分墙体或线角是建筑师处理建筑尺度的常用手法。这些工作既需要长年的经验积累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里需要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愿我们的建筑师对小型建筑和细部给予更多的关注。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对于建筑企业既是一次严峻的生存挑战, 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的中小型建筑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和管理水平, 尤其是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水平, 与国内先进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与国外建筑企业比较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主要表现在合同体系不健全、合同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较低。在建筑市场上, 不慎签订一个的合同就有可能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窘境, 因此, 中小型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合同管理的研究、加强对控制合同风险对策的研究, 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确保在日益竞争的建筑市场上求生存、谋发展。

关键词:小型建筑,商品经济,细部处理

参考文献

[1] 傅袆.建筑的开始小型建筑设计课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 邹颖, 卞洪滨.别墅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 田学哲.建筑初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4] 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5] 刘云月.公共建筑设计原理[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6]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工出版社.

[7] 赫曼.赫茨伯格[著], 仲德崑[译].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8] 赫曼.赫茨伯格[著], 刘大馨, 古红缨[译].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9] 若弗雷.H.巴克[著], 王玮, 张宝林, 王丽娟[译].建筑设计方略——形式的分析[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10] 黎志涛.快速建筑设计方法入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11] 王环宇.力与美的建构 (结构造型)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节流衬套在搅拌器机械密封上的应用下一篇: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