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史复习资料

2022-11-02

第一篇:地理学思想史复习资料

地理学课程思想论文

浅谈赫特纳的地理学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

摘要 德国的赫特纳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体系与区域分异的研究,并以地理学的区域性这一中心思想,贯穿于对地理学的性质、内容、研究方法、思考原则的认识之中。区域地理学若在理论深化与方法创新上取得重大进展,仍将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和其它专题研究的基础,区域地理学同样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赫特纳

思想

地理教学

影响

1赫特纳的地理学思想

赫特纳在地理研究中持区域观点,注重空间知识的“发现”。他认为一旦踏入某个地区,首先要取得对该空间范围的景观认识,这在主观方面是必须多次重复进行的活动;进一步确定这个地区的位置以及空间关系,它势必引起定位观测工作的进行;了解这个地区地理事物的内容和本质,深入揭示每一种地理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一般的“空间定位观测”已经不够,还要求对各种有形、无形的“地理流”,进行在统一尺度上的方向、速率、强度、变化、直至整体效应的判断。研究各地理要素在区域内的组合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综合揭示区域特征,阐明区域人地关系的地理学分支。地理学历来有专题研究和区域研究两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方法,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区域性研究特点的体现。赫特纳发挥了,认为地理学的主题是地理区域间的相互差异研究,“作为地球表面区域的地理学”要在空间排列这个观点下从总体去认识地球上区域这一复杂实体,并延伸到自然与人文领域。19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的区域地理学著作,均按李希霍芬和赫特纳的6个部门(地、水、气、植物、动物、人)单独地进行研究,相互联系甚少。在德国被称为“区域地理学模式”,各国地理学深受其影响。区域地理研究,在自然和人文景观结合点上,侧重历史的、发生学的分析。体现了鲜明的区域观点。现代区域地理学应为广博基础上的综合,不仅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及其要素,而且包括社会经济特征和社会政治行为;并体现于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哲学命题的研究中。需从区域结构、功能研究与过程联系,着力于真正的综合。现代区域地理学有强烈的实践性,在探明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基础上,通过区域整体结构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分析,把握区域要素相互作用规律,为区域开发、区域协作与交流提供科学依据。

2赫特纳的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

一、立足区域地理思想,注重学生的区域思维培养

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从而学好区域地理知识。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区域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分析地区的条件,拓展学生知识

 如关于中东地区的教学。“中东地区”或“中东”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欧大陆西南部的地区。“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位于“五海三洲两洋”之地的中东,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西方和东方的要道,也是欧洲经北非到西亚的枢纽和咽喉。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1.重要的地理位置:中东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周围有五海,分别是地中海、黑海、里海(湖)、阿拉伯海和红海。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石油分布: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等。匮乏的水资源:中东的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特点:全年高温少雨。中东水资源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多国共用。文化差异:(1)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2)中东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圣城。(3)阿拉伯国家--居民是阿拉伯人(白色人种)通用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巴勒斯坦地区。通过这些知识分析和联系,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

 2郭永盛、王庆《自然地理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

5、183页 3 王民,地理比较教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4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 5 张宝臣等,课堂教学艺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9页 

第二篇:刘博-现代地理学思想论文

洪堡在地理学发展中

的地位及作用

作者:刘博 专业:人文地理 学号:2013010447

2013-11-28

洪堡在地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摘要:洪堡是古典地理学集大成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地理科学大师。本文介绍了他毕生对地理学的研究经历和对地理学发展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从多方面总结了洪堡在地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洪堡,地理学,贡献,作用

正文: 1.洪堡简介

1.1 洪堡基本资料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是19世纪的科学界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走遍了西欧、北亚和南、北美洲,所涉猎的科目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矿石等,并且对每个所涉猎的领域都有所贡献,所以他常被称为气象学、地貌学、火山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1.2 洪堡的研究经历

他的游历经历概括如下:1795年,他去意大利和瑞士作植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同年,随乃兄进了以歌德和席勒为首的韦迈地方的文学团体。1796年,他母亲去世,洪堡欲遂其漫游世界的志愿。从

2 1799年开始到南北美洲搜集标本和资料,于1804年回到欧洲。从1808年起留居巴黎整理资料,先后计达21年。

1799年3月,洪堡觐见西班牙国王,请求赴美洲考察。那时,南美大部、中美全部以及北美的部分仍受西班牙辖制,严禁与他国通商往来。由于洪堡深谙地质学,又熟通采矿事务(他曾任普鲁士高级矿务巡察),得以说服国王相信此行对西班牙大有好处,譬如探明新矿源。于是,洪堡和他的旅伴、法国植物学家邦普兰,持皇家特许护照,同年6月5日于西班牙北部科鲁纳港起锚,开始美洲之旅。随船物品中,有象限仪、六分仪、磁力计、比重计、气压计、温度计、天蓝仪、空气纯度计、计时仪、莱顿瓶等等,凡是当时科学所能提供的精良仪器应有尽有。而所有这些,包括船资运费和日常开支,都由洪堡自费支付。行前他制订了最乐观的计划,甚至与船商谈妥几年后将标本运回欧洲的途径,并预付了费用。但他也估计到最坏的结局,因此立下了遗嘱。

7月16日,洪堡一行抵达位于南美东北角的库马纳(今属哥伦比亚);年底驻于加拉加斯。次年初春至七月,沿奥里诺科河南下,深入南美内陆;返回库马纳休整数月后,于同年11月穿越加勒比海,航行至哈瓦那。1801年3月至1802年秋,完成从卡塔赫那至利马的长途跋涉,直抵亚马逊河源头。1802年5月中,在地震频繁的基多,洪堡曾三度攀上皮钦查火山,观察到脚下600米深处吞吐不息的蓝色火苗,并在36分钟内精确记录下15次明显的余震。而在当地居民中,则传闻有一个不怕死的德国人把火药投进火山口,结果引发了地动。

3 两周后,他又登上海拔6300余米的钦博拉索山。当时既没有登山运动,也没有“记录”一说;在洪堡之前,也许曾有人比他爬得更高,但似乎没有过翔实的记载和精确的测高,所以洪堡的这次攀登便成为人类登山史上的首次纪录。若干年后,当他得知喜玛拉雅山远远高过钦博拉索山的时候,非常沮丧,因为他一直以为自己登上的钦博拉索山是世界最高峰。

1802年10月,洪堡一行走出安第斯山区,准备经太平洋沿美洲西岸北上。1803年3月到达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途中,洪堡注意到一股沿南美西岸向北流动的洋流,测出了流速和水温。他把它叫做“秘鲁寒流”,但后来很多地图上都标作“洪堡寒流”。

在墨西哥逗留一年后,1804年4月洪堡再赴古巴;继而前往美国,取道费城,于6月初来到华盛顿,被待为国宾,一路由国务卿麦迪逊、财政部长盖拉丁、科学家桑顿等人陪同。总统杰斐逊设家宴款待洪堡,并留他住宿总统府。杰斐逊是科学迷,与洪堡有共同的话题,但杰斐逊最感兴趣的还是洪堡穿行美洲的经历,他的大量地图、记录、数据,他对美墨边境一带的详细描述,等等。因为上一年,美国刚从拿破仑手中购得中部大片区域,使国土面积猛增一倍,而杰斐逊此时正拟派员考察新区,并且雄心勃勃,最终要让美国领土贯通东西两大洋,所以洪堡来得正是时候。洪堡喜爱这个新兴的国家,但他也看到,种族歧视特别是畜奴制阻挡了美国继续前进,临行前在给桑顿的致谢信中提到:自由必须以公正为前提,没有公正就不会有持久的繁荣。

1804年6月30日,洪堡与邦普兰登上“幸运号”,告别美国返

4 回欧洲。

他的旅行既包括探险:他沿奥里诺科河航行,证实了它同亚马孙水系相连;又包括科学调查:他收集了六万种植物,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前所未闻的物种)。他研究了沿南美洲西岸的洋流(为了纪念他,那里的洋流目前仍名为洪堡流)。他还研究了美洲的火山并且注意到了它们直线型的分布,其走向似乎是沿着一条深埋在地壳中的裂缝。他测量了从地极向赫道移动时磁强的下降,以及随着高度增加时温度的下降。他观察了一次密集的流星雨,他的报告促进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科学兴趣,为克拉尼*和比奥*的成就了道路。他还写了善于印度古迹的调查报告,又使欧洲了解了秘鲁海鸟粪的肥效。他第一个看到了横切巴拿马开凿运河的可行性---一个世纪以后由于戈嘎斯*的努力终于变成现实,在厄爪多尔,他甚至登上了一万九千英惊同的钦博拉索火山,这一记录保持了一代人的时间没有被打破。 返回欧洲的中途,他在新生的国家美国暂作停留并且访问了杰弗*总统。 回到巴黎后,洪堡用扣人心弦的生花妙笔撰写了旅美纪游(他是一个杰出的作家,也有艺术 的天赋),并且创办了国际地磁研究学会。他同盖吕萨克*合作进行了大气组成的实验。有些人把他看作是欧洲仅次于拿破仑的最令瞩目的人物。他建议在世界地图上,使用等温线(标志相等的温度水平的线)来作为理解我们行星的地理以及行星上生命的一种方法。 1829年他接受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邀请,对他统治下的广阔无垠的亚洲缰土进行考察,洪堡在一次旋风般的旅行中完成了这项工作。

5 最后,年逾七旬的洪堡开始整理他在一生中收集到的知识,并撰写《宇宙》一书,顾名思义,这是一部意在包罗万象地描绘地球的书,并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描绘的书。确实,在洪堡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具备他那样迅捷的头脑的人,曾经这样充分地认识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具备如此丰富的知识来撰写这样一部巨著。幸运得很,尽管他动手写书时已经很晚,他的异乎寻常的高龄,仍使他完成了全书的写作,虽然最后一卷―—第五卷在他死后才出版。

这是一部文体绚烂的作品,有些渲染过分,但仍不失为科学史上的卓越著作,是第一部分相当准确的地理学和地质学的百科全书。几乎可以说,洪堡在这部书里奠定了地球物理科学的基础。

他在九十岁时去世,受到了国葬的优待,全欧学术界为他的逝世深感悲痛。

2.洪堡的成就及贡献

2.1 地理方面成就总结

洪堡早年在普鲁士矿产部从事植学、地质学、气象学研究。1793年任高级矿务师。后从事野外考察、著书和讲学。曾考察过西欧、南北美洲、北亚和中亚等地。参与建立柏林地理学会,1828年组织了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其科学活动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和生物学等。主要贡献有: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指出气候不仅受纬度影响,而与海拔高度、离海远近、 6 风向等因素有关;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论述气候同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的关系,得出植物形态随高度而变化的结论;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又名洪堡寒流)。此外,还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

他把自然界作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有关自然或物质世界的知识可分为3类:①按形态和内容作分类研究的现象,即根据相似的特点而分类的现象(例如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它们是系统的科学,是描述自然史或自然现象志。②讨论现存的各现象组合的历史科学——动物、植物和岩石的发展史。它们研究的是地球的历史。③地球科学。研究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或排列。洪堡对这一类曾下过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地理学、地球理论、自然地理学等。他称地理学为“地球描述”,目的是研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相互依存。洪堡注重野外观察和现象的描述,其科学研究方法是经验的和归纳的。

7 2.2 洪堡的主要著作

他在巴黎出版不少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1799~1804年新大陆热带区域旅行记》30卷,《新西班牙王国地理图集》(1810年),《植物地理论文集》(1805年)等。 1827年,他回到柏林,1829年,受帝俄政府的邀请,和爱兰堡格及骆司二人去西伯利亚旅行。从5月至11月共25个星期,行程达15480公里。从这次旅行所得著有《中央亚细亚》3卷。在1830~1848年间,洪堡常受外交使命奔走于普法两国之间,有暇则致力于他毕生大著《宇宙》一书。《宇宙》共计5卷,第5卷于洪氏逝世后始出版。洪堡积26年之努力完成的《宇宙》这部巨著,该书以优美的文字、厚实的内容和富有启发性的论点吸引了广大读者。

洪堡的科学成就和著作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纪念洪堡,德国建有洪堡基金会,资助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研究。五卷本的《宇宙》(德文: Kosmos),是他描述地球自然地理的尝试。

《宇宙》(全名为《字宙:物质世界概要》)是洪堡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反映了他追求自然界统一的思想,汇集了洪堡一生的研究和发现,全书共5卷,分别于18

45、18

47、1850、18

58、1862年出版。第1卷是关于宇宙全貌的概述;第2卷是历代对自然风光的论说和人类致力于发现及描述地球的历史过程;第3卷论述天体空间的法则,第4卷讲地球,第5卷是根据他死后遗留下的大量笔记付印。此书总结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原理和区城地理研究的法则,是近代地理学最

8 为重要的著作。此书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几乎包括所有欧洲语言。

在《宇宙》一书中,洪堡用大统一的自然观描绘整个“宇宙”——自然界。1833年7月14日,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它是我一生的著作,应该反映我所强调的已经揭示和尚未揭示的各种各样现象之间的联系这样一种现象。”1834年10月在另一封信里他又写道:“我产生了一种疯狂的想法,在一部著作中描述整个物质世界——即我们所已了解的天空和陆地里各种各样现象的整体。”洪堡在追求自然界大统一的时候,并不固执保守,相反却极具开拓精神。通过他的努力,在自然地理学领域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

2.3 洪堡的地理学研究方法

没有谁曾经有过明白的见解,自然的各个要素之间,自然与人类之间究竟相互怎样依存又互为因果的。有之,实自洪堡。他始创地理学各种研究的方法:

一、综合的方法

将无数个别事实集合在一起编排之,然后用归纳法求得其普遍的法则。

二、比较的方法

比较相异地方相异的自然状况,发现相异之特性,实为近代地理学之指导原则。

三、探求因果法则的方法

一地自然现象之形成,不外是个单一自然现象因果之相互联系

9 结果,而人类生活也由于自然与人类因果相互之作用。这个近代地理学的通则,始创于洪堡。

洪堡是一个时代的顶峰,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他之后科学进入了大分化的时代、专门化的时代。洪堡从直接观察事实出发,运用比较法,揭示了自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对僵化的自然观在自然地理方面打开了缺口,创立了自然地理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是科学未来的开拓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2.4洪堡其他方面的贡献

洪堡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具有创造性的。他的活动不仅限于科学考察成果方面,对于科学理论方面也颇有贡献。其他方面主要贡献还有以下几点:

(1)研究东方科学文献

洪堡对于东方的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有极高的评价。在《宇宙》中他啧啧称道了中国重大的发现——指南针和活字版印刷。他赞美中国古代天文工作者的勤劳和细心,并以古代所记的日蚀、流星、彗星以为例。他比较中国和希腊、罗马关于陨石的记载,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333年在中国历史上有16个记载,而希腊和罗马同时期却只有4个。 (2)推广科学知识

洪堡之可纪念的另一方面是,他推动了近代科学前进的力量。他

10 的旅行和书籍引起欧洲各国组织其他类似的考察和旅行的要求。1831年,英国派遣了贝格尔船去南美洲测量秘鲁、智利的沿海,即直接受了洪堡的影响,而查尔斯·达尔文就是这只船上的博物学者。1828年,在柏林科学会议时,他曾提议世界各国应广泛建设气象台和地磁台,这一建议不久即为帝俄和英美诸国所采纳。他和友人卡尔·高司在高丁根城所组织的一个地磁学会,不久便成为国际性的学术机构。当时在各国所得之地磁报告使洪堡能了解地磁变动的性能,因此创造了“磁暴”这个新名词。有人认为“像这样的科学合作,是近代文化中最可珍贵的果实”,而这一合作直接引起了1882年第一个极年观测,间接引起了1958年和1959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观测。 (3)提倡人人平等

同时,洪堡也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他认为各类人种无论黄种、白种和黑种人同属于一科,而且不分轩轾的,有力地驳斥了和他的《宇宙》同时出版的一部当时极其风行的书《人种的不平等》,该书倡导白种人为优等民族的邪说。

3.洪堡对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性

洪堡治学涉及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磁学、气候学、生物地理学等各个方面,对地理学、生物学贡献尤大。 (1) 他确立了地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

用著作证明一切自然事物现象的联系性,并进而阐明自然现象由其内在作用的活动所形成的统一性,提出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诸自然要

11 素相互关系,综合统一体的观点。

(2) 他近代人文地理学上地理唯物论始祖。

他认识到地球表面种种不同的形态对于其所在地居民的社会状况都有特殊的作用与影响,并由此推论到一地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基于地理条件的不但居民文化及安宁秩序基因于自然因素,就是国家政治也是自然的产物。他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只看重自然对人类的影响,而忽略了人的主动性。

(3)沟通地理通论与地理专论的联系

即由个别的事实,归纳求得普遍的法则;再用这个普遍法则,演绎和解释个别现象。将此原则应用于地理学的通论与专论,把两者有机地统一的起来。

自此以后,通论并非完全之理论,而必须以事实相引证;专论也非仅仅为事像之记载,必须以原则相解释。通论与专论相合而完成地理学之体系,于是乎近代地理学成立。 (4)究明各种自然现象产生的地理原因

洪堡无论研究任何一种自然现象,并非从个别现象去研究,如地质学、气象学、植物学者所研究的那样。他的哲学见识,是由此更进一步,使他立即去观察别的现象,去探求原因与结果的关系,甚至于涉及政治与历史上的事实。

由于洪堡、李特尔的巨大影响,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地理学是西方地理学的中心,英语圈、法语圈的地理思想很多也源自德国。对世界范围的近代地理学发展,德国地理学也起了重要作用。

12 继洪堡、李特尔之后出现很多地理学家和地理学思想的理论流派。

结束语:洪堡是一个时代的顶峰,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他之后科学进入了大分化的时代、专门化的时代。洪堡从直接观察事实出发,运用比较法等,揭示了自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对僵化的自然观在自然地理方面打开了缺口,创立了自然地理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是科学未来的开拓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作者:刘博 专业:人文地理 学号:2013010447

2013-11-28 13

第三篇:高三地理复习资料重要地理要素特征描述方向

1、区域地形特点描述:

①地形组成(主要地形类型)

②地形分布,延伸方向

③地势特点(起伏大小、倾斜方向)

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⑤特殊地形地貌

⑥海岸线特征(长短、曲直、港湾多寡)

2、区域气候特点描述:

①主要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

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温差大小、温度带)

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

④光照状况

⑤气象灾害

⑥优劣评价

3、河流水系水文特点

高中地理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河流水文即水情,是指河水结构、变化等

水系特点:

①干流流程、流向、形态;支流多或少,分布形态;河网密度、分布形态.

②流域面积大或小

③河道宽窄、深浅、高低、弯曲状况

水文特点:

①流量大小②汛期长短、汛期出现在哪个季节③水位季节变化大小、④含沙量大小、⑤有无结冰期及其长短、有无凌汛

⑥水能(河流落差大;水量大)。⑦流速(主要由落差大小、弯曲状况决定,水量大小也能影响)

内流河特征:①河流类型(内流河)②水源补给形式多高山冰雪融水补给③流量小、流程短④汛期集中在夏季,汛期短、多季节性河流⑤蒸发旺盛,下渗多。

河流航运价值大小分析:

①河流流量及季节变化;②流速③冰期④是否和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结合⑤腹地范围和经济水平,人口疏密程度等。举例:莱茵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流量大(与降水总量有关);流量季节变化小(与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有关),水流平稳(与地形平坦是否有关);没有结冰期(与冬季气温是否关于0°有关),通航时间长;和鹿特丹港实现河海联运;腹地宽广发达,航运需求量大。

水库建设的影响:

有利影响:1.对下游地区:汛期防洪,枯水期灌溉,改善枯水期下游水质质量;减轻下游湖泊和河道的泥沙淤积。2.对库区: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形成库区旅游资源;库区养殖;3.发电,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环境;4.改善航运条件;5.以库区为依托形城市。

不利影响:1.对上游河道和库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库区淤塞;2.淹没耕地、文物古迹、旅游胜地、陆生植物、居民区、厂矿、城市、搬迁任务大、3.库区地下水位提高,对于干旱地区易发生土地盐碱化;4.水库、大坝建设会诱发新的水土流失、滑坡、水库地震等地质灾害;5.阻断鱼类洄游线路

影响太阳辐射能分布的因素:

(1)纬度位置:一个地点的纬度位置影响其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获得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反之就少。②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能量也较多。

(2)地势高低: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反之则少。(3)天气与气候:气候干燥,晴天多的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反之则少。

影响航天发射器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到两级递减,为了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加大发射推动力,发射场的纬度位置越低越好。

(2)发射方向:由于地球向东自转,借助于地球运动惯性的航天器的发射方向一般向东。

(3)天气:多选在气象条件稳定、云雾天较少的地区,有利于跟踪观察。

(4)时间:一般选在夜间,因为夜晚发射升空时,地面光学跟踪测量设备易于捕捉跟踪目标。

⑸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卫星跟踪观测。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2)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3)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大陆性)。

(4)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第四篇:地理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1.地球纬线的最大周长是赤道,长约4万km。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km。

2.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四大洋中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

3. 地图上如果比例尺大,则表示的范围小,但内容详细。比例尺的三种形式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地球上的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 、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5. 陆地地形一般有五种形态,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五带中,地面得到太阳光热最少的是北寒带和南寒带。

6.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加加林。我国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 地球表面上,陆地总面积占总表面积的29%。

7. 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

8.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有“冰雪高原”之称的大洲是南极洲。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9.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人们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世界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是亚马孙河流域。

11.地球上的陆地从南半球和北半球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在地球两半球的划分上,南北半球是以赤道划分的,东西半球是以200W、1600E划分的。

12.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如果该数值小(大、小),则对人体健康有利。

13.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是经线(又叫子午线),指示的方向是南北,长度相等。纬线是半径不等的圆,指示的方向是东西,长度不相等。

14.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零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零度纬线是赤道。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赤道穿过的大陆有非洲、南美洲。

15. 1999年10月12日 ,世界人口总数达到60亿。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人口密度=居民数量/单位面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浅海区叫大陆架。

16.北美的土著居民有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属于黄色人种。各大洲中,地形以平原为主的是欧洲。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此处的地形是山脊,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此处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 17.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东部,从全球看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18.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转的周期是一年,自转的周期是一天。是绕太阳公转的。

19.为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

20.世界上三个主要的人种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世界上的三大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黑种人的故乡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

21.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其中教徒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联合国的工作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2.人口稀疏区主要分布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23.亚洲东部的主要人种是黄色人种,欧洲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非洲南部的主要人种是黑色人种。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褶皱、断层、地震、火山等。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阳光、海浪、风蚀、流水等。

24.聚落发展的标志主要有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的数量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纵贯南美洲西部的山脉是安第斯山。

25.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等。地图上的比例尺小,则表示的范围大,但内容粗略。

26.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降水的三种类型是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27.从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看,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亚洲。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区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28.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抵纬度地区气温高;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这是“一山有四季”、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主要原因。

29.在我国、美国东南部等地区,分布着一种气候: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常说雨热同期),四季分明,这种气候的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30.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全世界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大。

31.世界的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漠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区最为广大。

32.在南北纬300~400的大陆东西两岸,形成了两种气候类型。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比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高。

33.在北极地区可见极昼现象,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终日不落,则太阳在天空中做顺时针环形运动。居民楼上的热水器装置冬夏季节相比,夏季应平(平、竖)一些。 34.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来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相比较,是大陆东岸降水多。表示大气冷热状况的物理量是气温。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5.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36.在3月和 9月,阳光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号称“世界雨极”的地方是乞拉朋齐,气候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气温和降水。

37.地球是绕地轴自转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是是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公转的结果是地球表面产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38.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移动到赤道时,这一天的节气是春分,日期是3月21日前后。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两个国家。

39.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固定倾角。这是一年内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也使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地变化。

40.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在温带地区,沿海和内陆相比较是沿海的降水多。赤道和两极相比年降水量是赤道多,两极少。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洋。

41.由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巨大海陆差异,使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形成著名的温带季风气候。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语言是西班牙语;巴西使用的是葡萄牙语。

42.写出几种常见的天气符号:扬沙_____、强沙尘暴_____、冰雹_____、霜冻_____、大雪_____、中雨_____、晴转多云_________、小雨转大雨_________、雷阵雨_____、暖锋_____。

4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北半球的夏季是

6、

7、8月,南半球的秋季是

3、

4、5月。它们的季节相反。

44. 从全球的气温分布来看,同纬度地区的陆地和海洋相比较:夏季陆地的气温高。 在气温的日变化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过后两点。

45.人们经常用晴、雨、气温高低、阴、风力大小等来描述天气,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时间短,变化快。而气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时间长,变化不大)。世界上信徒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46.天气预报是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强度、风力大小和空气能见度等。

47. 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都有终年高温多雨的特点。这种气候的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纬度因素)、地球的运动、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因素。

48.气温的年较差就是最高月气温减去最低月气温的差值。如某地的最高月气温是32℃,最低月气温是-12℃,则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44℃。全球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温带。 49.世界上广泛分布的两种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南极洲属于典型的冰原气候。我国降水类型主要是锋面雨。

50.中纬度地区的山地高原,以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为重要特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主要受西风的影响,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

51.根据世界政治制度的不同,世界可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两类国家。如我国就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

52.国境线以内的陆地、领水、领海和领空,总称领土。 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的是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 。

53.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人口增长的特点看,是发达国家国家增长慢。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

54.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成立于1945.10.24,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目前已有188个成员国。联合国的主要行政负责人是秘书长,现任秘书长的是韩国人潘基文,任期5年。

55.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是印度。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其国土面积是1707万km2。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

56.联合国的组织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处、国际法院。其中安理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57.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是英国、法国、中国、美国、俄罗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发达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是:欧洲。

58.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是①防止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②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③开展国际合作,解决国际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④联合国是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如果在地球上选一个地点,要求四面朝北,应在南极极点。

59.我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南北关系有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60.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际体育组织,其总部设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的理想是和平、友谊、进步。奥林匹克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2008年夏季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

61 .2001年中国加入“WTO”,该组织的全称是世界贸易组织,总部所在地为瑞士日内瓦。从内力和外力的作用看,地形的“塑造者”是内力,“雕刻师”是外力。内力使地面更加高低不平,外力使地面更加趋于平坦。

62.温带和热带的界限是南、北回归线。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

一、七年级上地理期末基础知识汇总

1、认识地球的过程由天圆地方说到球体,到现在的科学认识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大约是6371千米;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做成的地球模型叫地球仪。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长度都相等,每条经线只形成半个圆圈,指示南北方向;垂直于经线的圆圈叫纬线,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长度不相等,指示东西方向。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南纬用S表示,北纬用N表示;南北纬度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都是0º纬线(赤道),东西经度的分界线是0º、180º经线(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ºW和160º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低、中、高纬的划分是:30º、60º经线;南北回归线的纬度:23.5ºS、23.5ºN,南北极圈的纬度:66.5ºS、66.5ºN,经线和纬线纵横交织形成经纬网,作用是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准确位置。

2、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时间是一天,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转动;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运动叫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时间是一年,产生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GP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缩写,与电子地图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自动定位导航,卫星图像是对地观测卫星探测到的地球表面信息所形成的影像。

4、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三种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南北,纬线指东西),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示的方向为北方),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通常有数字、线段、文字等方式。比例尺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简略;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叫注记,符号是图例(要记住常用的图例P27);地图的种类常见的有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图,旅游图等。

5、三分陆地(29%),七分海洋(71%),陆地集中在北半球,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要记住大小和方位。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洋,呈S形的是大西洋。全在东半球的是印度洋。

6、大洲是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所组成的区域,大陆是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是四周环海的小块陆地,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水域的狭窄水道。

7、绝对高度(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等高线是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线。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会认识不同的等高线。)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可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地表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200米以下),高原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的是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海拔较低,坡度和缓。盆地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世界最大的盆地是非洲的刚果_盆地;最大的平原是__南美_洲的亚马孙平原;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亚洲青藏高原;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巴西_高原;最长的山脉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山脉。

8、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9、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要会利用板块运动的原理分析世界上高大山脉和海洋形成的原因)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10、海洋资源丰富,是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劣、资源短缺等系列难题的有效途径。海洋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但是目前海洋环境正遭到人为地破坏如海洋石油污染、将废弃物排入海中、过渡捕捞海洋生物等。

1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多变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是相对稳定的。

12、熟记和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和各种风向标。(详见课本54页图4.3)

13、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会计算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 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会计算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②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③ 全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陆地气温最高,南极地区气温最低。④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14、降雨时降水的主要形式。降水过程包括水汽上升→冷却凝结→云层增厚→降水四个环节,降水形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空气上升冷却,水汽凝结、有凝结核、云层增大到能够降落到地面。

15、降水与降水的分布。(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 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②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③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④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⑤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

16、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纬度位置不同,接受的太阳热量也就不同,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相反。离海近降水多,内陆降水少。近海而海风吹不到的地区降水也少。海拔高气温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7、世界的气候(图见课本62面图4.11)

一、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温度带

气候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寒带

寒带气候(特点:全年寒冷干燥)

特殊

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特点:高寒)

二、热带气候的分析与比较 热带气候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的两侧

年高温,一年分干季和湿季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的东南部、南部

全年高温,一年分雨季和旱季

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中部

全年高温少雨

亚热带气候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的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雨热同期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0—40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最广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

三、亚热带气候的分布与特征

四、温带气候的分布与特征

温带气候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0-60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范围最广

冬温夏凉,各月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纬度内陆地区,如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温带季风气候

亚洲东部的中纬度地区

夏热多雨,冬冷干燥

说明:

1、看气温最冷月的数值分别是多少,来判断粗略的类型――气温最冷月的数值超过15℃,此为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之一,气温最冷月的数值介乎0℃至15℃的,此为亚热带两种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之一,气温最冷月的数值介乎-15℃至0℃的,此为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之一。

2、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

要求:

1、会使用气候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候的变化规律。

2、掌握各种气候的分布。

18、目前国际性的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赫尔酸雨危害。

19、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是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人口膨胀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越高,人口增长越快。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0、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和美洲的东部。原因是中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工农业发展早,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口数/面积,指一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量。

21、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分布见课本79图5.6)

22、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分布见课本81图5.8)

23、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详见课本82面的“知识之窗”)

24、人类的居住地叫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主要从事各种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有林场、牧场、渔村等类型;城市是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的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密切,在一些河流中下游或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发达,聚落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5、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畔,巴西的巴西利亚,我国云南

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皖南的古村落——黟县西递和宏村。(不同特点的民居见课本86“知识之窗”)

26、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如美、加、英、法、德、意、澳、新西兰、日等,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大部分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7、联合国,简称UN,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全球性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是最重要的全球经济贸易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宗旨是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我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该组织。

组织名称

总部所在地

组织名称

总部所在地

东南亚国际联盟

印度雅加达

石油输出国际组织

奥地利维也纳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比利时布鲁塞尔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新加坡

欧洲联盟

比利时布鲁塞尔

世界银行

美国华盛顿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 :自转 /公转 绕什么转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 约24小时 /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 :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 、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 、东南亚等 ○3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五篇:世界地理复习资料

世界地理

第一章

1. 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的学科。 2. 七大洲(面积大到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3.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

4. 大陆和岛屿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界线,澳大利亚是最小的大陆,格陵兰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①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②苏伊士运河、红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③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④白令海峡——北美洲和亚洲的分界线。

⑤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 ⑥丹麦海峡——欧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⑦直布罗陀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a) 太平洋与大西洋界线: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的67 ºW线

b) 太平洋与印度洋界线: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147ºE线

c) 大西洋与印度洋界线: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 ºE线 5.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欧、北美洲所环抱 6. 球海陆分布特点:

i. 要集中于北半球 ii. 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iii. 数大陆通过狭窄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 iv. 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特征

7. 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

欧洲相反,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平原

非洲是古老的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 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西部是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9.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10.A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1) 赤道多雨气候 2) 热带干湿季气候

3)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4) 热带季风气候 5) 热带海洋性气候

B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峰、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

陆地中纬度气候:

a陆地温带气候:1温度大陆性湿润气候2温带海洋性气候3温带季风气候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b陆地亚热带气候:1亚热带湿润气候2亚热带季风气候3亚热带夏干气候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C陆地高纬度气候:1亚韩代大陆性气候2级地长寒气候3极地冰原气候

高地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 11.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2)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前述呈纬向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大陆东岸的差异你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既可以表现为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若干不同的气候型,也可以表现为同一气候型跨越不同的气候带。

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一般而言,在同一纬度的高地,海拔越高者,其垂直分带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同一纬度的高地若距海远近不同或坡向不同,其垂直分带的基带和垂直带谱也有较大差异。不同的纬度的高地,如果海拔相同,且达到一定的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垂直分带也最多,即从赤道多雨气候向上最终达到永久积雪。

12.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是塑造地形。

13.作为防灾、减灾的对策,国际上得到广泛承认的灾害响应理论认为:区域灾害是人类居住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不平衡所造成的,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人类活动(管理和规划)才能得以改善

14.火山喷发活动特点:1大多数我是火山喷发活动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带,即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地带,2活动周期性,3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几乎同步发生,即地震相对频繁时火山喷发也相对多起来。 15. 中国的火山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新疆,云南,海南和台湾等省区。

16.龙卷风也是风灾之一

17. 黑风暴又称沙尘暴,是一种由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天空能降度大大降低的恶劣天气现象

18.我国的沙尘暴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等地区,从时间上看,已四到五月份为多发季节,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2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冬季雨雪少,又兼地表植被覆盖率低,表土质地松散,一旦天气转暖解冻大风吹起易形成沙尘暴,3人为活动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使生态环境恶化 19.从世界范围来看,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常常是此处水灾,彼处旱灾 20.发生水灾的时间集中在6-9月,在地域分布上又以亚洲为多发区。其主要原因与季风气候有关,即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变率所至。

21.水旱灾害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常见,破坏性最大的致灾因子 22.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它的主要特征是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升温,时间可达一至两年。拉尼娜现象,与此恰好相反,可看作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面

23.沙漠化:沙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是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

24.沙漠化的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干燥,雨水稀少,植被覆盖度低,地表形成的松散沙质土壤,受到大风的吹扬等,人为因素是主要是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柴和不适当利用水资源等,是干旱或半干旱的疏松土壤失去了植物的保护,最后导致不可逆转的沙漠化过程。 课后习题: 第六题(重点),以北半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为例,揭示世界气候的主要分布规律。

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为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和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以北半球为例,从赤道向北极,气候类型依次为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这些气候类型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且呈带状分布,为典型的气候的纬向地带性的特征。这是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及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不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

位于北半球的亚欧大陆纵跨寒带,温带和热带,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内部有地中海,还有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正是这些的存在,使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性质等出现了不同的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高地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符合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位于北半球的马来西亚,基纳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气候,山地常绿阔叶林气候,山地落叶阔叶林气候,高山灌丛气候,这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与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为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因此从北半球的气候带与气候类型分析,世界的主要气候分布规律为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气候的非为向地带性,气候的垂垂直地带性

第8题,我国沙尘暴易发生在哪些地方?哪些月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做好预防工作

我国的沙尘暴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等地区,从时间上看,已四到五月份为多发季节,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2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冬季雨雪少,又兼地表植被覆盖率低,表土质地松散,一旦天气转暖解冻大风吹起易形成沙尘暴,3人为活动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使生态环境恶化。预防工作: 封沙,育草,营造防护林,注重整体防护效益,是防御沙尘暴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10题,什么是沙漠化,全球沙漠化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国际社会对此做了哪些工作?

沙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是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

危害: 1全球九亿人受到沙漠化影响,2全球2/3,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沙漠化的危害3全球陆地面积的1/4之一受到沙漠化的威胁,4沙漠化土地还在发展增加中,5全球由于沙漠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为423亿美元。非洲是世界上沙漠和沙漠化最严重的大洲。 国际社会工作:见书47页沙漠化的防治

第二章

1. 自然带的定义: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和“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面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特点: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 2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其特点(11带考一个) 1) 热带雨林带

分布于赤道地区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本带气候属于多雨类型,整个环境过度湿润,适于热带雨林生长,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林中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类最为活跃。树下的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着热带的砖红壤。 2)热带稀树草原带 本带与热带雨林带南、北相连,在非洲和南美洲有着广泛的发育,而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有局部的分布。本带气候属于热带干湿季气分明的类型,最大的特征是一年中有长达四个月以上的干季。热带稀树草原,草原主要由比温带草原草本植物植株高的本禾科植物所构成,在草本植被中间,零星的分布着成片的乔木和独株的乔木,它们具有能储存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热带稀树草原的季相变化明显,雨季草木欣欣向荣,百花盛开,干季草原呈现一片黄褐景色。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在这里得到很大的发展,食肉动物也很丰富。茂密的草本植物引起生草过程的发育,因此土壤中进行者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 3)热带荒漠带

此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部非洲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类型,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很贫乏,成土过程进行的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 4)亚热带荒漠草原带

本带位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在北半球很清楚的表现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在南半球这表现于澳大利亚南部,南部非洲和南美南部的部分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半干旱类型,随着有热带荒漠向纬度较高地区的推进,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最大降水量常在低温时期,夏季的高温和干旱引起强烈的蒸发,因此本带仍是一个缺水地区,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和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土 5)亚热带森林带

亚热带的非地带性因素表现的极为强烈,这里陆地有巨大的面积,地形有很大的起伏,大陆轮廓和洋流也都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这里的地带性现象受到很大的干扰和破坏,使亚热带的自然带不是横贯东西连成一体的全球性地带,而是在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和大陆东岸等地区之间表现出很大区域差异,亚热带森林被大陆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而分成大陆西岸和大陆东岸两种类型。

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地中海是植物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非洲的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力中部。亚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夏干型,又称地中海式气候。这里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发育着褐色土。

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的东南部。亚热带大陆东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6) 温带荒漠带

本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内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在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也有所表现。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类型,这里植被贫乏,只有非常稀疏的草本植物和个别灌木,土壤主要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 7) 温带草原带

在北半球表现非常典型,如亚欧大陆中部,从东欧平原的南部到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就是一条很宽的温带草原带。由于一系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温带草原都改变了从呈东西向带状的分布形式,温带草原带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类型。温带草原植被以禾本科植物为主,根据草本植物的种类成分可分为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原。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碱土和盐土呈斑状分布。草原大动物善于适应草本植被所覆盖的平坦开阔的无林地区,许多动物穴居洞中,啮齿类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 8) 温带阔叶林带

本带又称夏绿林带,主要有一些秋后落叶的阔叶乔木组成的森林。等待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南部亚带,因受海陆分布、寒暖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温带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至于温带大陆的内部,则因大陆性气候较强,而形成了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亚洲东部的夏绿林受温带季风的气候影响,如我国东北和华北、日本群岛中部和朝鲜半岛的大部以及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等地,这里阔叶树种类分成份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林、辽东栎林以及槭属、椴属、桦属、杨属等组成的杂木林

欧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

北美洲的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

温带阔叶林带的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为少,但个体数量较多,其中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最为活跃

9) 亚寒带针叶林带

本带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带状东西向伸展着,是温带森林主要部分,几乎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条全球性的自然带。这里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十分寒冷,夏季温暖潮湿,形成了由云杉、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动物界中,主要是松鼠、雪兔、狐、熊、猞猁等耐寒动物 10)苔原带

本带位于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所有这些环境条件,均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了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单

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 11)冰原带

亦称冰漠带,它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林兰岛林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这里全年皆被冰雪覆盖,最暖月的平均温度仅在某些地区可以达到0℃。这样,仅在无冰雪覆盖的岩崖上可以观察到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冰原带动物界很贫乏,目前在南极大陆上尚未发现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诸岛上有时可以看到白熊和北极狐,以及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冰原带的沿海沿岸海水中栖息着鲸和海豹等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包括三方面内容:

1) 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界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在其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该属性是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2) 空间组合性。在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案为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空间上的反映。 3) 动态演变性。自然地理环境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同时,所有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有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始终处在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中。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时间上的反映

4.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或区域性)。包括纬向地带性差异、非纬向地带性差异和垂直地带性差异 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纬向地带性差异,在地形比较平坦和南北方向有较大幅员的条件下表现的最为明显。纬向地带性差异是由太阳热力因素造成的,即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缘故。 非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和洋流等都属于非地带性因素,由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的经向地带性和区域性分布,都是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

经向地带性,属于非地带性规律之一。它是指自然地理现象,近于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性,表现为大气湿度、降水等因素自海岸向内陆递减及其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的东西变异。经向地带性是因海陆分布、山脉南北走向等因素而造成的

垂直地带性,亦称“垂直带性”,一般指高山地区自然地理现象随高度递变而呈现的规律性。高山垂直递变现象的产生同温度向上迅速减低、降水与湿度在一定限度内向上增加有关。 5.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纬向地带性规律的形成,是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呈东西向带状,致使受其影响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成土过程和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纬向地带性规律,一方面表现为延续于所有大陆的世界性地带,另一方面表现为地带段性

非地带性规律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经向地带性和区域性。经向地带性经常表现出由海洋向内陆变异的规律性。经向地带性的形成,取决于海陆分布、距海远近、地形结构和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等的相互作用。区域性分异则取决于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特征和由此而产生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差异 垂直地带性规律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制约下形成的。形成前提:地质构造和山地的形成。形成的直接原因:山地气候条件(水热及其对比关系)随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垂直地带性规律属于基本分异因素相互作用下的派生的分异规律

6.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 既是截然对立的,又是相互渗透的。它们在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相互制约性。

1)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是两种基本的,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自然界中,没有纯粹地带性的自然区域,也没有纯粹非地带性的自然区域。 2)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形成,是纬向地带性占主导,还是非纬向地带性占主导,主要取决于该地理环境的具体条件和发展历史. 3)对纬向地带性的表现最为有利的条件存在与绝对高度较小的大陆上的广阔平原、高原地区以及大洋的表层之中。

4)而地理环境的非纬向地带性则取决于地表的起伏情况,洋流、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以及部分地决定于海岸轮廓及陆地的巨大面积。

第三章

1.大洋与大海的区别:大洋是海洋的主体,所占海洋面积较多,深度较大,水体盐度较高,透明度较大,水文要素不受大陆影响。海附属于大洋,以海峡或者岛链和大洋相连,海的面积比大洋小,且较浅。

2.海的形态根据海陆相关位置,可以划分为边缘海、陆间海、内陆海。 边缘海特点:与大洋水交换比较自由,靠近大陆一侧较近的区域受大陆影响较大,沉积物光复水文状况,随季节变化明显,而靠近大洋一侧的海域受大人影响较大,水文状况,相对比较稳定。

陆间海特点:陆间海地区一般地壳活动活跃,海底地形复杂,多火山地震。 内陆海特点:海洋状况受大陆影响十分显著,在不同大陆环境条件下的内陆海,有很不相同的特点。

3.海洋的分布特征:海洋只是地球上的一层薄膜;海水在地表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的格局。

4.洋流:又称海流是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

根据成因不同,洋流可以分为: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的梯度流。风对海面的摩擦作用而产生的风海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所形成的海流为补偿流。 梯度流:

5.大洋垂直环流:信风和赤道逆流区;大洋西部暖流区;大洋东部寒流区;副热带高压区;极地区。

6.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物资源、海洋水及海水化学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空间资源五个方面。

7.世界四大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 8.海洋矿物资源,包括溶存于海水中的海水矿物资源和赋存于海底的矿物资源。 9.滨海砂矿是未来增加矿产储量的最大潜在资源之一;石油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思考题

3.分析世界渔场形成的条件及地理分布特征。

世界四大渔场中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世界主要鱼场的形成条件:

1、位于大陆沿岸,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这是因为大陆沿岸的地表径流会把营养物质带到海洋中去,在200米以内的海里光和作用强烈,适合浮游、海藻等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了养料。

2、与洋流有关,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冷海水上泛,把底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渔场,如南美的秘鲁渔场;另外一种是寒暖流交汇,使营养物形成,并形成水障,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都是世界著名渔场. 根据世界渔场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太平洋渔场、印度洋渔场、大西洋渔场。其地理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温带(沿海)大陆架,大陆架较浅,阳光容易照射到海底;陆上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多;寒暖流教汇,有利于海底营养盐类上泛;温带季节变化明显,冬季表层海水与底层交换,有利于海底营养盐类上泛;夏季休渔,光照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鱼的饵料丰富。 5.简述海洋污染的种类与防治措施。

主要的海洋污染种类: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与赤潮、固体废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

1、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立足于对污染源的治理;

2、对海洋环境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3、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加强监测监视和管理;

4、建立海上消除污染的组织;

5、大力宣传教育和科学

6、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第四章 1.区别不同时期生产生活的技术手段:采集狩猎社会以原始技术(如石器木器等)农业社会以农业技术如青铜器、铁器、犁、耕等)工业社会以工业技术(机器,电器、社会化生产)信息社会(高技术、清洁技术,信息技术)

2.采集狩猎时代的人地关系特征:生存资源仅限于自然产品;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落后;以家庭为单位的亲族群体是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

3.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特征:人类开始利用农业技术开发土地和生物资源来补充天然食物的不足;主要技术手段是以磨制的石器和打制的石器为主;农业生产也是最简单的生产,但它却标志着人际关系作用方式的根本性变化,人地关系基本是和谐的。

4.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特征:从人地关系的垂直联系上看,基本上维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其技术结构尚不足以对自然界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从人地关系的空间联系看,城市使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特别是植物燃烧时提供的热量是最主要的,饮食与采暖能源;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社会产品主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都是自然系统可降解和可同化的、人地关系基本和谐。

5.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的根本区别:传统农业中单位土地上人为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和由此带来的单位土地上到生物产出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而且物质能量的产出和投入基本上是平衡的。 6.传统农业主要人地关系问题是:土地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地侵蚀和土地退化,以及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十分无能为力。主要原因:人口规模持续超过自然系统,尤其是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7.如何解决传统农业社会与自然的矛盾:

1、实现了由原始农业社会的氏族公社所有制向传统农业社会奴隶主所有制和农户个人所有制的转变;

2、出现了国家这种社会组织来保护管理上述所有制和它们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土地等自然资源;

3、传统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人类聚落—城市的产生。 8.工业社会的特点:人口增长最快、发展最迅速、财富积累最多及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

工业社会人地关系特征:

1、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程度扩大;

2、从局部上看,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人地关系向好的方向转化;

3、广大发展中国家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恶化。

9.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2、促进了工人和工业的产生;

3、促进了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的发展。 10.工业社会的直接动力: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支配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强度。市场拓展到了哪里,工业资本及其依赖的国家力量就扩张到哪里,传统农业社会也就会在哪里崩溃。 11.工业社会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中各行业之间出现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人们总是向高收入产业移动。

12.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劳动力的主体是信息工作者;经济活动以信息的流动为主流;以跨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为主;经济组织形式为制度经济;个人和公共部门都将变得空前富裕。

13.造成失业的原因:

1、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规模较小,不能为国家提供基本的就业规模。

2、不合理的国际秩序;

3、长期的低水平经济运转使得国家用于发展教育,卫生和其他社会保障的能力低下。

4、农村缺乏教育投资和技术支持,农业生产破坏土地和植被,粮食产量下降。

5、在一些国家的内部,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一些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会使贫困大面积发生。

6、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

14.贫困国家贫困的根源:

1、贫困人口与失业是联系在一起的;

2、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3、长期的低水平经济运转;

4、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

5、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一些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

6、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 15.资源问题的实质是全球有限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

16.资源问题的来源

1、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上许多工业资源的储量已急剧减少,甚至走向枯竭;

2、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短缺也在制约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

3、土地资源的短缺制约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

17.环境污染类型主要包括

1、人类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在无处理排放时对水体产生的有机物和富营养化等的污染;

2、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对大气的破坏;

3、工业和城市废水、垃圾、农药等的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

4、化学物品、噪声等对环境的污染。

已经引发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气候变化;2;臭氧层的耗竭与破坏;

3、生物多样性锐减;

4、对具有全球性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的破坏;

5、土地退化(森林退化、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正在加速。

18.可持续发展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核心思想为人类社会发展应具有可持续性。

19.持续性的关键是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是为可持续发展的持续观。

系统观是把地球表层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等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缓冲能力,经济的生产能力,社会需求能力,管理的调控能力的提高,以及各种能力的相互调试。

公平观是一种广义的平等,包括在资源分配,发展权利,技术转让,资金供给,文明成果共享以及义务的承担等的平等。有三层含义;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区际公平。

20.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1,、完成发展观念的转变;

2、完成可持续发展要求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

3、与贫困作斗争;

4、确立“环境友好”和“生态友好”的发展方式;

5、生态与环境的保护。 思考题

1.对比分析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地相互作用的特征。

1、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农业社会以农业为主导,从事简单的作物生产。工业社会以工业化为主导,而工业化的本质是集中,这是由于工业技术结构和市场经济制度决定的。

2、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土地利用程度较低,活动强度较弱,对自然的改造和影响较小。到了工业社会时期,人类的活动强度有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极大提高。这种巨大的活动强度不仅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质的变化,也集中表现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产生的多种后果上。

3、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和矛盾比农业社会复杂得多,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诸多领域。综观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却使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程度在扩大,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不断激化,尤其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上。

4、由于工业进程的地区差异,从局部上看,发达国家由于其工业化已基本完成,在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都具备了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能力,因而其产生的问题已经或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却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正在步发达国家的后尘,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2.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你认为在全球发展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应承担什么责任?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核心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应具有可持续性。

发展中国家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发达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

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发达国家承诺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只有少数国家做到;

2、在技术转让方面,发达国家未提供优惠条件,发展中国家因为资金短缺,难以得到足够的环境无害化技术。

3、发达国家将环保作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4、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既无经济实力,又无技术来解决本国的环境问题。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

1、完成观念的转变;

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

3、与贫困作斗争;

4、确立环境友好和生态友好的发展方式;

5、生态与环境保护。

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应担负起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对于发展中国家:

1、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

2、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大资源利用率;

3、大力发展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要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4、重视科学发展,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对于发达国家来讲

1、研究当前已经存在的污染问题的治理,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污染治理工作;

2、加强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效益,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改变消费模式,减少单位产值中的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防治污染加重;

3、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工业生产不仅消耗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而且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环境污染,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广泛关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

第五章

1.人类文明,包括物质的文明和精神的文明

2.通常人们把种族划分为三种,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 3.亚非欧三大洲,分别是黄、黑、白种人的聚集地。 4.民族是人口的文化属性。

5.世界三大宗教指以欧洲为核心的基督教,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伊斯兰教和以亚洲为中心的佛教。 6.种族主义的主要表现:1 白种人对有色人种的普遍歧视2 长达300年的奴隶贸易3 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 4 日本人对东亚各民族的歧视 5 南非的种族主义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6 新的种族主义是文化歧视

7.人口规模是世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

8.人口增长有阶段性的“过度”规律,总体来说,供养能力的提高会带来人口增长的加快,而,当供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对人口数量的增长会产生控制,即控制能力在提高,此后人口增长的速率将放慢。

9.从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出发,人口需求的层次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也就是人口的“费用”是不断增加的。经济越是发达,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就越低。因此,一方面看到我国城市人口和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却遇到很多困难的现象。这也就是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 10.世界人口的七日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1 高畜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 2 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 3 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11.城市是先进文明的代表,城市化是经济地域发展的高级产物。世界人口的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12.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移动的原因:1 较多的就业机会 2 较好的生活条件 3 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13.你能不能总结一下不同地带人类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深度,其原因是什么?

陆地高纬度地带:陆地高纬度地带主要是指北半球50度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陆地寒带的当地人类活动主要以初始的渔猎游牧为主,种植业在该地几乎绝迹。当地居民多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同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相融合。但这里的矿业开发者对环境构成了威胁,如巴芬岛的铁矿开发,格陵兰岛的铅矿开发,通古斯,勒拿,泰梅尔的煤田开发以及瑞典北部的铁矿开发和挪威斯瓦巴德岛的煤田开发等。陆地亚寒带,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欧和俄罗斯的中北部。这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自然资源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陆地亚寒带地区耕地面积不大,所以农业队员生环境的破坏作用不大,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热量条件的改善,从此带向南人口及农业的规模扩大,原生的自然环境大大萎缩,且受到严重干扰。针叶林面积增加了2%,而阔叶林的面积,却下降了2%,这主要是因为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其比较注意采育平衡和人工造林的发展。发达国家足够的经济,自己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较早形成的环境保护传统也对亚寒带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亚寒带,向南我们会看到随着热量条件的变化,传统农牧业开发的强度在增加,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国家的数量在增加,各个自然带的生态环境问题随之增加。

陆地中纬度地带:陆地中纬度地带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全球气候变暖,在东亚温带大陆上的表现是气候的变干,降水量的减少与气温的攀升使这里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深度农业开发面临明显的水分条件恶化的趋势。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中西部及南美洲南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由于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又偏少,干旱已成为农业分布的限制因素,而持续的农业开发则对地带生态环境提出挑战。在大陆内部的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十分干旱,水分条件很差,植物贫乏。

但人类密集活动导致的草原过牧,使得原本很脆弱的区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陆地低纬度地带:陆地低纬度地带主要指赤道带和热带。由于发展的需求,现在热带湿润地的雨林被大面积砍伐而作为耕地。这样不仅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破坏了热带雨林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造成养分循环中断,土壤肥力丧失,土地遭受侵蚀退化及至引起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这一地区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球环境的一个最重要的隐患。

14.世界经济发展与分布的过程:1 世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和结构的“倒金字塔”过程。倒金字塔过程是指世界经济结构中用于基本物资资料生产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少,用于产生附加值的产业部门越来越多。2世界经济的空间范围再不断扩大。3世界经济的空间距离在不断缩小4地球表面的水体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分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15.南北关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与格局的最重要的内容。由于工业化国家中,除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外都分布在北半球,而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要么属于南半球,要么在北半球的南方,所以南北关系实际上是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地理概括。

16.世界经济发展在空间上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地理不平衡,地理集聚,地理扩散和他们的空间表现形式。

17.南北关系,和三大中心地的形成都是地理不平衡。经济核心地的一个基本的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对外扩散。扩散总是沿着交通运输的通道进行的,这样在走廊附近就形成了经济比较发达的轴带。

18.一般意义上的边缘地区是贫困地区,在国家内部相对落后的地区,也称之为边缘地区。

19.为什么会形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原因1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并占世界经济总量和贸易宗良的较大份额。2 技术水平总体上说,位居世界第一并对世界各国产生影响3 拥有一大批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库,足以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4 制造能力世界第一,世界主要产品生产和供应应出自本国并占有相当大的份额。5运输能力通讯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并在世界各国运输能力和通讯能力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6世界金融中心,本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主要结算单位)7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力量世界第一。作用;对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推动作用,具有强大对外辐射功能

20.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最早起源于16世纪前的地中海地区,当时南部欧洲国家意大利是世界著名的经济中心;1到16世纪和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相继成为世界区域性中心;2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和扩散,英国、法国、德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大国,其所在的中、西欧地区也成为世界性的区域中心地,并一直延续到现在;3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是继欧洲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性区域中心地,且仍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中心地;

4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是后起的第三个世界性的区域中心地;目前,日本与后起的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和中国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共同支撑着东亚这个世界性的区域中心地。

第六章

1.为什么日本会形成沿海高度集中的经济分布?在日本所形成的经济分布格局是否带有普遍的规律性? 1 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输入,产品又大部分依靠输出,面向国外市场是战后日本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2 充分发挥岛国位置条件的优越性。日本海岸线绵长,沿海又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阔,风平浪静,潮差不大,适宜修筑巨港和深水码头,便于大型霍超级货轮停泊。3 日本沿海地带虽已十分密集,用地紧张,但是近年来这里由于填海造陆,已使地价较为便宜,利于投资建厂。4 沿海各大工业地带是日本工业,城市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国内工业品最大的消费地,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的经济原则得以实现。节约了运输成本。日本资源匮乏,工业物质都是进口的,日本是岛国儿海运又是最便宜的运输手段,所以日本会形成沿海高度集中的经济分布。

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这种经济布局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世界上许多工业地带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尤其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地带,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中国沪宁杭等,均是依靠其便利的海运,输入工业原料及输出工业产品的。 2.与中国相比,印度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优越条件?其经济优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1地形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占地较广,丘低坡缓,便于耕作。土壤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适宜农作物的种植。2 印度人口较多,人口增长快,因此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3 在政治上,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有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社会比较稳定。4 印度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发展,印度的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软件开发等高科技技术在世界均居重要地位。5印度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和劳动力素质。

经济优势的表现方面:1印度的IT产业方面,印度现已位列世界软件开发第二的地位,仅次于美国2 服务业方面,由于欧美国家文化上的联系,使得起在承接欧美服务外包业务方面有了独特的优势。3 印度的发展模式重消费而非投资,重内需而非出口,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使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表现出比较强的韧性和经济平稳增长的长周期性。印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比较好 3.分析西亚石油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西亚石油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5.3%,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该地所产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血液。所以西亚石油经济可以通过影响发达国家的石油量,从而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性。如果石油减产,自然会影响发达国家的石油,进而将影响经济效率使得世界经济下滑,石油产量过剩燃油价格降低,使得世界经济效率提高,所以西亚石油的产量稳定提高是保证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西亚石油经济的另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加剧通货膨胀。西亚石油国家通过提高石油税率对石油业实行国有化,使石油收入迅速增加,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地理条件对日本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分布有哪些影响?

1 日本由于国土面积狭小,且多山地丘陵,使得其高度利用国土产业结构高度集中,同时地形的狭小,破碎也使得农业以个体经营为主,规模小而零散,但集约程度高。

2 以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这一宜人的气候也有利于发展诸如电子产业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高技术产业。 3 水利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能源。

4 矿产资源贫乏,导致其绝大多数的能源及矿产资源需从外国进口。

5 狭长的海岸线及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其从外国进口矿产资源及发展对外经济。因而造成其工业城市多沿海岸线分布,且海上航运业,渔业和造船业发达。 5.将亚洲划分为北亚大区,中亚大区,东亚大区,东南亚大区,南亚大区,西南亚大区。

6.亚洲地形:亚洲是世界上地势最高,起伏极端和地貌类型最为复杂的大洲。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死海是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水平面海拔为-392米,湖底海拔为-792米。在各种地貌类型中,山地和高原占主体,其面积占亚洲总面积的3/4。

地势与地形结构特点,可以概括为中高周低,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 7.亚洲湖泊可以分为北亚,中亚,青藏高原,东亚和西南亚五大湖群。 8.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黑龙江,勒拿河,叶尼塞河和鄂毕河的长度均超过4000千米。 9.世界12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中有三个在亚洲,即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10.东南亚地区被认为是野生和栽培谷物及水果物种多样性的中心。 11.亚洲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12.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印度是亚洲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六和第九位。

13.亚洲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贫困人口。

14.2000年亚洲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居世界总储量的70.8%和45.7%,主要分布在四大成矿区域1 特提斯褶皱体系两侧——亚洲中部山地,高原两侧油气藏带2 环太平洋西岸褶皱体系——东部三大沉降,盆地油气藏带3 北亚,中亚年轻地台-盆地区,即西西伯利亚平原,途兰平原油气藏带4 内陆盆地油气藏分布区 15.泰国,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均为世界锡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16.贫困人口在就业,居住,健康,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受到严重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待遇。

17.北方四岛是指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四岛,属千岛群岛的南部。

18.亚洲经济中心地是后起的,包括两个层次,即日本和称为“四小龙”的韩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新加坡。

19.众多的人口,较多的人口密度,和广泛分布的贫困人口给亚洲的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压力。1土地退化2 森林减少3 水资源匮乏 4 生物多样性减少 5 空气污染

6 城市平民问题

20.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及其附近的3900多个岛屿组成。

21.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地:欧洲经济中心地(主要指西欧),北美经济中心地(主要指美国),亚洲经济中心地(主要指日本) 22.印度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七位,人口居世界第二位。

第七章

1.欧洲大陆轮廓及地形特征: ①水平轮廓破碎,大陆东宽西窄,多半岛和岛屿和内海,边缘海是欧洲地理的一大特点。

②欧洲地形的特征是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

③气候,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气候,海洋性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典型是主要特征之一。

④欧洲的河流众多,水量比较充足,多国际性大河。

2.欧洲的三大湖泊分布集中区,一是芬诺斯堪的亚湖区,分布着大小湖泊10多万个,二是,东欧中欧平原北部湖区,三是,阿尔卑斯山山地湖区。

3.①人口资源欧洲的土地总面积是仅大于大洋洲的第六大洲,人口分布比较稠密,人均拥有土地资源比较少的一洲。

②矿场资源比较丰富,部分有色,稀有金属矿,稀土元素矿在欧洲储存量比较少,矿产资源在欧洲国家的分布不平衡也导致对矿产的需求量增加。

③生物资源,欧洲自然植被以森林为主,植被类型以温带和亚寒带植被为主,由于受气候和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影响,植被的纬向地带性的分布特征突出。 ④欧洲的淡水资源丰富。 4.简单题

举例说明什么原因使欧洲率先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相互依存关系? 答:第一,欧洲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 第二,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后,欧洲揭开了人类大肆砍伐森林,开发工业矿产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序幕,大量耗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作为基础,包括大量凉取欧洲以外地区的资源。

第三,二战以后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世界人口的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开始突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人和自然对立的关系应当改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第三和第四科技革命为人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了技术可能和经济可能性。

5.欧洲的自然地理分区

北欧区大部分属于亚寒温带针叶林气候区,典型的冰川地貌的北欧自然地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北欧气候的海洋性特征突出,比同纬度的东欧和北亚更温湿。还有西欧区,中欧区,南欧区,东欧区,四个分区(课本2页了解即可)。 6.简单题

欧洲人口地理特征??

第一人口结构单一,以白种人为主,绝大多数都是欧罗巴人种,民族众多,共有100多个民族战后由于移民和生育观念的转变欧洲人口增长缓慢,是各大洲人口增长最慢的一洲。

第二,人口的密度大,而且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在西欧和中欧。

第三,人口问题问题严重如人口增长放慢,人口寿命延长,导致西欧发达国家率先进入老年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65岁以上人口占总数11%导致劳动力不足。 7.简单题

欧洲宗教的影响?

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是仅次于国王的大封建主,它垄断了整个文化思想领域,是封建主进行政治统治和思想文化控制的工具,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天主教和新教传播到新大陆,亚洲和大洋洲,成为殖民宗主国进行文化思想扩张和统治的工具。 8.欧洲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①,欧洲的一些民族的语言成为世界性语言。

②,欧洲近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生产管理技术逐渐扩散到全球。

③,欧洲不仅产生了资产阶级,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并把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扩散到全世界。

④,欧洲的生活方式,宗教,音乐,美术,和竞技体育的许多项目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采用。 9.英国的地理环境特征

①地势,英国境内多丘陵,低山,大不列颠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岸线。 ②沿岸多海湾,半岛,岛屿,海岸曲折,多优良港口。 ③气候,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10.法国的自然条件: ①平原占优势,地势东南高,西北高。

②多样的气候,西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海洋影响渐小,气候有中欧特点,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山地地区属高山气候。

③完整的水系,大部分的水流发源于中央高原,向西北和东南两个海域入海,形成辐射状水系,塞讷河为北部大河,水量丰富稳定,河床平坦,利于航运。 ④能源资源贫乏,大部分都需要进口。 11.法国的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 第一, 劳动生产率高, 第二,农业结构合理, 第三,专业化水平高。

(重点)德国

12.简单题

政治地图的演变??

①历史上德国长期处在四分五裂状态,经济比较落后。

②,15世纪末16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但发展缓慢。

③,19世纪30年代,当英国的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时候,德国的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

④,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崛起,推动了德国工业特别重工业的发展。

13.德国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国家,长期的封建制度,众多的城邦国家,是德国城镇聚落分布相对均匀,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14.德国聚落均匀分布的原因: ①德国的自然条件较为均一,没有高寒,酷热,干燥的恶劣条件地区,普遍地适宜人类的生产活动。

②德国历史上众多的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经济文化中心。

③自古以来,德国就是欧洲东西,南北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和商业比较发达,全国的河网众多,水和陆四通八达。

④德国注意控制城市规模,发展中小城市,分散城市智能,不使一个城市负担过重。

15.鲁尔区成为德国重要工业区是同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第一,煤炭资源丰富。煤质好 ,煤种全,煤炭资源是鲁尔区能源和工业原料的物质基础。

第二,便利的水陆运输和充足的水源,也是鲁尔区发展的重要的条件。鲁尔区是全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

16.鲁尔区衰退的原因:(重重点)(课本282页) 第一, 生产结构单一, 第二,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第三,科技发展的需要

17.重振鲁尔区经济的措施:(课本285页) ①制定规划,统一整治。

②,发展新兴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长期以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一直是鲁尔区经济的两大支柱,这两大经济部门陷入危机,便会影响整个鲁尔区的经济。结构单一的模式要调整。

③,调整工业布局,力求选择最有利得方式,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④,拓展和完善交通网。充分发挥本区水运的优势,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交通线路的建设,新建了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形成完善的交通网。 第五,发展科技,繁荣经济。第六,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第八章

1.为什么说非洲是一个古老的高原大陆?

①按照大陆漂移说,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部分,大体在中生年代初,中山新世红海裂谷出现,现在非洲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②,非洲大陆的主体以及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盐为基础,古老的岩层有广泛出露,它们在太古代经过频繁的地质构造和强烈的变质作用,在古生代以前已经全部夷平,形成一个坚硬稳固的整体。 ③,非洲的平均海拔达750米,海拔200-2000的台地和高原占全州面积的86.8%,所占比例远大于世界其他大洲,故有“高原大陆”之称。 2.非洲的气候带呈现出对称分布的原因?

①非洲大陆地势起伏和缓,各地区的海拔差异不大,缺乏高大海拔和绵长山脉来充当气候上的分界线或干扰气候水平地带性的分布。

②,赤道中贯,大陆最南点和最北点到赤道的距离大致相等, 3.气候分布的特点

赤道附近为全年多雨的赤道多雨气候,南北两侧依次为夏雨冬干的热带干湿季气候,全年少雨的热带干旱气候和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4.非洲居民的特点: ①,人口增长快,低龄化现象突出,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②,种族构成比较复杂 5.问答题

非洲贫困的原因: ①,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国家贫困最重要的历史因素

②,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 ③,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贫困的有一大因素 ④,非洲的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 ⑤,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 ⑥,艾滋病病毒的肆虐使非洲大陆愈加贫困。 6.为什么农业是非洲的主要工业?

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生产方式的传统桎梏以及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非洲形成了以农,矿初级产品生产和输出为主的畸形产业结构。非洲全洲55.6%的人以此为业,它是大多数国家主要的产业部门。 7.非洲的矿产资源

①储量:金刚石,金,铜,钠,磷酸盐等产量在二战以前就居世界前列,

②影响:近50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铁,锰等新矿藏的开发利用,非洲的采矿业又有了新的进展,占世界矿业总产值的比重5%提高到10%左右。 8.非洲的六大矿区

①,撒哈拉区,非洲最大的石油蕴藏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全洲的60%以上。 ②,阿特拉斯区,为世界上最大的磷酸盐蕴藏区,总储量约占世界一半。

③,西非区,铁,侣土矿的产量丰富,其中尼日尔的阿尔利特铀矿为世界最大铀矿之一。

④,几内亚湾沿岸区,石油含量丰富,

⑤,刚果盆地外环区,有世界上重要的金刚石矿区。 ⑥,南部非洲区

9.非洲的地理分区(课本313页了解即可)

①北部非洲大部分位于撒哈拉沙漠北侧,频临地中海,矿产丰富,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北非地处欧、亚、非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②西部非洲,是非洲人口最多的一个地理区域,大部分海拔不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不明显。西非是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③东部非洲,人口平均密度最高,人口增长快,出生率高,全州地势最高的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农业比重大,与其他各洲比较,采矿业最薄弱。经济水平居全州最末。

④南部非洲,地势全州以高原为主,其中部凹陷为平地,四周为高原。气候类型交复杂,经济发展水平稍低于北部非洲,有非洲规模最大的采矿业,铁路和公路网发达,矿产资源丰富。

第九章

1.美洲的地形有何特点?都有哪些主要地形类型?

答:在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与南美洲板块东西向主应力的作用下,美洲在地形上自西向东大致分属山地、平原、高原(古老低山)等三大地形系统。西部高大的山地和山间高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洲大陆西岸气候的发育范围,并破坏了理论上的纬度地带性。东部广大的平原和高原,不仅为水系的发育和人类经济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地理空间,而且地势低平,使其对称于赤道的纬向地带性结构有较好表现。

地形类型:①山地,按主要造山期由老到新可划分为古生代加里东—海西褶皱山带,中生代旧阿尔卑斯褶皱山带以及新生代新阿尔卑斯山带,他们是不同地质时期地壳运动使地槽褶皱成山的产物。②高原系统,按其构造基础大致也可分为两大类,即地盾形高原和地槽型高原。地盾型高原主要分布在美洲大陆东部,包括北美拉布拉多、劳伦辛低高原和南美的圭亚那、巴西以及巴塔哥尼亚三大高原等。地槽型高原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阿尔卑斯褶皱带内,自北向南主要有育空高原、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墨西哥高原和玻利维亚高原等,是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结果。③平原,位于大陆中部, 按其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地台型平原、拗陷型平原和陆向斜平原。

2.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约500*104 km2)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约560*104km2)东欧平原是世界第二 3.南北纵贯的落基山—安第斯山作为美洲大陆上最重要的一级分水岭,首先把美洲大陆一分为二:西部属太平洋流域系统,东部则包括大西洋流域系统和北冰洋流域系统,其中以大西洋流域面积为最广,又以外流区域占绝对优势。

4.美洲的四大流域系统:①大西洋流域范围最大②墨西哥湾流域、哈得孙湾流域③太平洋流域④北冰洋流域

5.北美洲湖泊众多,且以淡水湖为主,淡水湖面积居各洲之首。面积在1000km2的湖泊有22个,面积超过1000km2的大淡水湖有8个,他们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大陆北半部

6.美洲分异的基本特征:

首先,在北美洲的中纬度地带和南美洲的低纬度地带,因地处大陆东西最宽处,且地势起伏比较缓和,因而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均呈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纬向带性分异特征如高纬度的极地冰原带、极地苔原带和严寒带针叶林带以及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等。

其次,美洲大陆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使美洲地理环境具有突出的非纬向地带性结构,受距海远近和海拔高低的影响表现自东向西为亚热带和温带湿润森林、草原和荒漠。

从美洲全局来看,仍以纬向地带性结构占主导地位,由北向南,从极地冰原、苔原、亚寒带针叶林带等。即使在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也是显见的,当然以纬向地带性结构为主的东部地区,也有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的表现,尤其是在北美大陆中纬度地带以及南美洲大陆额中高纬度地带。 综上所述,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的特征,是相互渗透的,他们共同交织成美洲地理环境结构模式。

7.美洲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影响:

① 高大山系偏居太平洋一侧的地形结构使其经济活动长期指向大西洋区域。 ② 拉丁美洲的矿物资源对其经济成长的方式、水平,聚落与交通运输网的形成等有着明显的作用,对世界经济的进步也有重大影响。

③ 如果说金属矿物资源是拉丁美洲对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的话,那么石油资源则是影响其自身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

8.为什么说美国是在新大陆上建立起来的移民国家?如何评价移民进入美国的利与弊? 答,从美国开疆拓土的历史来看,1607年,美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到1733年,建立了13个殖民地,构成了美国独立时的13个州,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9世纪开始,美国开始殖民扩张,到1912年在本土建立了48个州,后又通过"购买"夺取等建立了第49个和50个州。

早在1775年,13个殖民地人口中英属移民已达250多万人,其中来自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的占多数。此外还有德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等。按其国际移民来源,从建国至今,大致出现了三次移民高潮。

综上所述,美国原先没有自己的国土,也没有自己的国家,是殖民地独立后产生的新国家,而且他的国家民众大多数是移民,所以说美国是在新大陆上建立起来的移民国家。

在开发建设中,大批移民的进入是对美国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也使美国在种族民族与文化方面日益呈现多元特征。

利:①移民前,美国文化就已经是多元的了,大批新移民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美国文化,但他们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都同原来的国家民族保持着千丝万缕哦哦联系②不反对美国民族性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得美国在短短一百年里能够迅速崛起,移民铸就了美国的强大③移民潮中大量的熟练工人走着重要的技术力量,使得美国在工业革命中坐享其成。

弊:①给人社区普遍存在,多年来美国在文化层次上对给人人权的侵害造成了普遍的失业和教育水平的低下,使得那里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②犹太人走有些自己的社区,引起着美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科学上的主流,美国的许多国际经济政治战略都反映着犹太人的利益,

综上所述,移民有利有弊,但功不可没,有弊待除。 9.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 占据地缘政治,经济区位优势。美国濒临两个大洋,远离旧大陆,其南北两面均以弱国为邻。在现代交通交天下,辽阔的海洋虽不能阻碍它和旧大陆的联系,但却避免了旧大陆战乱的干扰,为它提供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和平环境。 二,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①地形,美国地形的多样化以及平原山地的广大。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气候,美国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雨量充沛。③水文,有庞大而完整的水系④美国拥有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矿等。 三, 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①欧洲的移民给他带来了现成的资本主义②大量廉价的黑人奴隶为其提供了劳动力保障③少量的原住居民以及社会经济制度④机械化和大农场农业⑤军事订货刺激了其国内的生产和技术的更新等四,雄厚的经济性资源①高等教育与人才资源优势②雄厚的政府财政能力③庞大的金融产业④科技信息遥遥领先

10.简述美国城市经济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和现有的地理格局

一,20世纪中叶东北部和西北部城市经济的"鼎盛期",最先形成的如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巨大城市带,以纽约为中心,北起波斯顿,南至华盛顿特区,沿大西洋沿岸跨越十个州,中西部即大湖区巨大城市带,他以芝加哥为中心,东起匹兹堡,西达路易斯,中有密尔沃基,哥伦布,南绕五大湖呈半月形。他们分别构成了美国"经济地理的纵轴"和"横轴" 二,二战以来"阳光带"城市异军突起。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佛罗里达在阳光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称三大州。

形成阳光带的原因:美国本土37°N以南的地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②位于西南,东南部代替20世纪中西,东北部,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③加利福尼亚位于太平洋沿岸,与东盟中国日本等发展中国家交流密切

11.中美地峡,是北美大陆的热带“盲肠”,是科迪勒拉山系自北美大陆向南延伸的部分,狭长,多山地,丘陵,东侧加勒比海沿岸,面迎东北信风,为热带海洋性气候,西侧太平洋沿岸属热带干湿季气候,加之这里有肥沃的火山灰土,适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

12.中美地峡具有经济特色的三国,伯利兹的石油经济,工农业的巴拿马,生态旅游胜地哥斯达黎加

13.加勒比地区特殊的地缘关系与其政治、经济、文化有何必然联系?

答:加勒比海地区地处低纬,在两列岛弧、南美大陆与中美地峡间,是南北大陆,美洲与太平洋地区海上联系的必由之路,因而有人称之为“美洲的地中海”。加勒比海地区是西、葡殖民者最早到达美洲的落脚点,至今在政治上仍保留有欧洲殖民主义的残存势力,因其作为贩卖非洲黑奴的中转站,进行三角贸易,非洲和欧洲的联系密切,殖民地各个国家的宗教信仰以及语言不同,造成了政治文化的不同。自然条件以及肥沃的土壤以及自己的资源与其特殊的地缘关系,使其经济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4.南美共同体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四国组成,随后,玻利维亚和智利加入同盟。

上一篇:道路运输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道路清扫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