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读后感

2022-07-21

第一篇:新闻学概论读后感

新闻学概论复习

1. 新闻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发生的地点,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原因,

发生的事情

2.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指新闻传播者在相关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信

息的搜集、选择并向社会传播的过程和活动。也指新闻接受者接受新闻传播者传播的信息,并进行反馈的活动和过程。

3. 知情权: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悉权,知晓权,知的自由等。指公民具有

获得社会公共领域内的信息和个人相关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在新闻传播领域,指人们具有通过新闻媒介获得上述信息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社会生活信息。

4. 表达权:即表达自由。指公民具有通过口头或书面及其他特定形式来表达

自己意见的自由和权利。具体包括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言论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指新闻媒介具有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自由。从受众来说,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5. 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指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是近代历史的产物。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采取各种传播新闻的手段和拥有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的专业人员。

6. 新闻批评:新闻工作者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和落后的反

动势力进行揭露和批评. 新闻批评是新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闻批评可以检讨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可以批评我们队伍中的消极落后现象,可以揭露社会上的阴暗面和 腐败现象。因此,运用新闻媒介开展新闻批评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7. 社会责任论:在20世纪40年代有美国的一批学者所提出,50年代被西

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代替自由主义报刊轮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

社会责任论对报刊提出5点要求,

1、报刊应就当日事实在赋予其意义的情景中进行全面、真实、智慧的报道。这要求新闻应该真实全面。新闻报道应该理性。新闻信息应给出合理解释。

1. 受众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2. 社会各个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

3. 呈现和阐明社会目标和价值观的方法

4. 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 社会责任论还对政府进行了呼吁,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进行干预。

意义:社会责任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社会的变迁,适合了西方国家的现

实需要。但社会责任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西方新闻媒介与政治、公众的矛盾。

8. 新闻事业产生与发展的条件:经济条件,促进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

多。促进社会分工。促使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增加。改善教育的普及。改善交通的条件。促进社会规模增大。政治条件。物质技术条件。

9. 世界新闻媒介三大运行体制:以美国为代表的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

商业化运作体制。

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公私并用的双轨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的体制。

10. 新闻价值的实现环节:记者、通讯员等一线人员的发现,稿件。编辑、

编辑部的进一步加工,成品。新闻成品的传播。受众的接受,理解和反馈。

11. 新闻定义特征:新闻是新近事物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物变动的信息。

一是新鲜,二是真实。有次延伸出了新闻报道的迅捷快速。

12. 新闻自由的具体内涵:采访自由:新闻工作者可以自由的了解事实发

生的情况。自由 向知情人搜集材料.

写作自由:选择材料,选择角度,确定主题,确定体裁

传播自由: 什么时候传播何地传播传播的符号

新闻批评自由:新闻传播者能够运用新闻的手段干预生活,实事求是,针砭时弊的揭露批评社会中消极落后的现象.

13、新闻的一般功能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新闻媒体是依赖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而生存的,这是新闻媒体的第一功能。新闻媒体的其他功能都依附在提供信息基础上。新闻媒体作为专职向社会提供信息的机构,在现代社会是必不可缺的。新闻媒体沟通信息,是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一个最有效手段,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在我国,新闻媒介可以发挥、承担的宣传功能是多方面的,对现代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工作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新闻事业的宣传通过社会舆论获取力量,又通过宣传来形成新的社会舆论,从而来影响、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 实施舆论监督

没有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不可能对违法乱纪行为和腐败分子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舆论监督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国家国情不同,舆论监督具体实行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4、 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新闻媒介传播使人们不断了解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让人们得到高尚情趣的享受,培养、提高人们的欣赏兴趣和水平,满足人们好奇心 ,鼓励人们发明创造。

5、 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

1、 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绝大部分来自新闻媒介,正因对其极度信赖、依赖。往往使我们亲信新闻媒介,甚至上当受骗,从而付出惨痛代价。如新闻媒介的误导使长城公司骗取了巨大的金额。

2、 新闻媒介联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新闻媒介增强了各国、各地区人们彼此了解和交流。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如在足球赛期间,许多国家的丈夫或去现场、或回家成夜守着电视机看比赛,脾气日益暴躁,妇女无法忍受,有些干脆离婚。

3、 丰富了知识,降低了思考能力

媒介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见闻,但是是零碎而不系统,肤浅而不深刻的,广播、电视等减少了人们的思考时间,降低了思考能力。如电视的形象、逼真、保真性得到了人们的信赖,却控制了受众的思想,是其趋于简单化。

4、 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新闻媒介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比较不同空间。使人们不甘心安于现状,加快 社会前进的脚步。但可能诱发个人不切实际的求名、求利、求享乐的欲望,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潜在因素。

5、 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新闻媒介不断向人们输送信息,沟通联系,促进了交流。促进了社会发展。但是,新闻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的不少节目污染了社会空气。如,媒介暴力具有引发和强化儿童实施暴力行为的作用。

13. 自由主义报刊轮: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与北美尤其是美国。自由主义

报刊论确立、维护发展新闻自由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阐明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A. 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干涉

B.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C. “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社会成员可以利用报刊充分自

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D. 对事实的信念。个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出发。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

向公众灌输一中观念,而是报道客观事实,使公众对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自由主义报刊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客观性报道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轮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使自由主义报刊轮在一开始就存在片面性和空想成分存在。绝对的自由化使西方新闻界陷入混乱状态。利润至上的原则支配这西方新闻界,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14. 新闻价值:客观事实在真和新的基础上所具备的满足受众需要的因素的

总和。是对新闻事业本质和特性的定量的把握,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基本标准。

15. 新闻倾向性:倾向指对事物的爱憎态度。新闻倾向性指新闻报道者在报

道过程中,惨杂了自己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情感、观点等倾向性因素。既提供了事实信息,又提供了意见信息,从而达到影响受众的思想,情感的传播目的。由于传播者总是会有思想情感的存在,所以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总是 会有程度不一的倾向性存在。

16. 舆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一种基

本一致的意见和态度。作为一种公众意见,是社会评论的一种,是社会心里的反映。以人民的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有独有的个性。

17. 客观性:新闻报道完全符合客观生活,完全按照社会的本来面目,如实的作报道。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与评论中必须自觉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以及其他各种利益的相加。

形成:

1、法宝

2、生活的工作源泉

3、群众是评判新闻工作的裁判。

内容:反映群众的真实生活

反映群众的思想观念,引导群众

反映群众的合理想法,呼吁愿望。

正确坚持群众:服务群众但不迎合群众

摒弃“媒介本位主义”,转换为受众本位主义观念

切实展开受众调查,了解受众需要。

群众参与:通讯员制度——稿件,线索

群众可以向新闻媒介提供线索

群众的讨论评判——议题调查。 18.

19.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宣传和新闻一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在人

类一诞生就开始了的。但新闻和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尝尝利用新闻 进行宣传。新闻是报道一种信息,宣传是传播一种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

1、 出发点不同:宣传是宣传者本身需要。他们把观念宣传出去,使人们了

解,理解接受,从而获得人们的支持。新闻是出于受众需要。

2、 归宿点不同。宣传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接受观点,从而达到人们的支持

信任。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出了新闻牟利外,没有本身自己的意图,任凭人们去接受分析判读,做出决策。

3、 传播方式不同:一张报纸上没有相同的两条新闻。但宣传不一样。

4、 传播要求不同。

但新闻和宣传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是错综复杂的,成一定的复合

20. 新闻媒介双重性:新闻媒介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既属于

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在政治上要坚持党性原则,在经济上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解放了我国的新闻事业的生产力,带来许多积极影响。

1、形成积极的竞争状态。

2、重视受众的反馈。

3、重视自我管理。

4、重视人才培养和设备完善。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给新闻媒介一定的品味,是新问题。

第二篇:新闻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 新闻本源

第一节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变动越剧烈,越需要新闻;关系越密切,越需要新闻。 第二节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1)新闻内容已事实为依据 事实特点:客观的、可认知的、可反映的 2)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1、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决定了新闻的选择性。

2、媒体有自己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领域。

3、新闻事实的选择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和背离歪曲事实,而是要按照事实本来面目全面准确地反映事实。

4、实践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准。 第三节 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的新闻定义)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2、事实需要经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3、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第四节 新闻的基本特征

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新闻真实的三层含义:

1、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2、新闻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3、新闻不仅要求对具体事实的报道真实准确,而且在事实的整体和相互联系上也要客观全面,符合实际,力求在整体上真实客观地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 新闻真实的本质

1、 新闻真实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

2、 新闻真实是符合论意义上的真实

3、 新闻真实是“质”“量”统一的真实性

第二章 新闻真实

新闻真实观在中国的演变:

十九世纪

七、八十年代,为规避法律风险和舆论指责,报界流行“有闻必录”说的新闻真实观;二十世纪

一、二十年代,为树立新闻专业精神和提升记者社会地位,学界提出了“客观主义”说新闻真实观;二十世纪

三、四十年代,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战时舆论动员,新闻界提出了“存大信,失小信”说的新闻真实观;二十世纪

四、五十年代,为划清与资产阶级新闻真实观的区别,建构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本质真实”说的新闻真实观 新新闻主义的真实观:

新新闻主义指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用文学手法报道新闻,写作“读起来像小说的新闻”;新新闻主义反对价值中立,主张把报道内容建立在对自我感受的描写上,试图改变新闻界过分依赖新闻源的传统;新新闻主义主张展示场景变化,充分记录人物对话,以细节刻画人物,常常出现第三者的观点。

互联网时代新闻真实的新变化:“有机真实” 进入新的有机方式;“前瞻真实”成为新的真实类型; “整体真实”获得新的实现可能; “真实确证” 面临新的方法困境 第一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1)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1、构成新闻的要素“五个W”要准确无误。

2、事实的细节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3、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4、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2)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3)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4)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第三节 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提供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和程度。

第三章 新闻价值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内涵 1)新闻价值产生的前提

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除此以外,还应包括传受双方的信息势能的位差、接受者的“不知”、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等。

2、新闻价值的理念,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要有传者和受众共同来完成。

3、以受众对信息的使用价值的判断为出发点。

2)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它对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 3)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

新鲜性:事实在时间上的新近;事实在内容上的新鲜。

重要性:事实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大多数人关注的重要程度,即事实具有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性质。

显著性:事实能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程度。 4)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1、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

2、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求是客观的。

3、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接近性: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受众接近的程度。 第二节 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 1)新闻价值的发现

1、取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

2、依赖记者的新闻敏感。 2)新闻价值的呈现

1、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

3、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本 第三节 新闻价值取向 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和新闻媒体定位。

第四章 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现代新闻事业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新闻图片社、新闻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互联网新闻网站等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出近代新闻事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功能;新闻事业是提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新闻事业并不一定带有阶级性的:总体上看,新闻媒介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该国政治制度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印记。但这种总体认识不能直接用于说明具体的微观问题。在微观层面,并不是所有具体的新闻都反映国家或阶级的意识形态;观点对立的新闻也并不一定就有阶级性,也可能是同一个阶级、集团内部的不同观点,但可以说具有政治性。

报纸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以一致而坚定的复杂方法来施教,即使是最大的谎言,经过不断的重复叙述,亦可成为真理。因为群众对大谎话比对小谎话更容易相信。 社会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和社会文化事业的特征。 政治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阶级舆论工具的特征。 经济属性:新闻事业中剥离出来的经营部分作为信息与文化经营机构的特征。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章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新闻工作的党性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属性和政党立场。

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政党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立场):新闻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呼吸,共命运,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

为社会主义服务(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自觉意识)

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贴近”的内涵:贴近实际的内涵;贴近生活的内涵;贴近群众的内涵 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的意义:“三贴近”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三贴近”是用新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三贴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闻工作贯彻“三贴近”的基本要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立足于基本国情‘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正面宣传:正面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指新闻报道要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要求: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正面宣传为主的本义与实质,是要求新闻工作者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实事求是地报道社会主义中国的真实面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还应当讲求宣传的艺术性。

第六章 新闻宣传

宣传的含义:宣传是行为主体借助媒体传播特定内容,旨在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宣传的要素:主体、内容、媒体、形式、对象

宣传的特点:宣传的本质是劝服;以单向传播为主,宣传者处于主动地位;宣传的对象有两大类,同道者和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而以后者为主要对象;宣传者的素养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宣传不是万能的,纯粹的技巧必须与环境背景相契合。

宣传的重要作用:个人宣传有利于塑造自身形象,有利于沟通和被人理解,有利于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生存条件;国家、政党通过宣传可以表达和阐明自己的政策、主张、观点和要求,进而使人们接受这些政策和主张,并为之行动。

新闻宣传:形式多样的宣传的一种,力图以报道新闻而收宣传之效,常采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紧密联系体现在:新闻宣传包含在广义宣传之中,具备广义宣传的一部分特质,属于社会传播活动,旨在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重新意,宣传重反复;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控;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新闻宣传的特点:新闻宣传必须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新闻宣传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新闻宣传是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新闻宣传是通过报道和评述事实进行的宣传;宣传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传播活动

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 新闻宣传的主要使命是动员和组织群众;新闻宣传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

新闻宣传效果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和满意作为检测标准;新闻宣传要讲求艺术,端正文风; 新闻宣传要力戒虚夸,防止片面性

对外新闻宣传的定义:对外新闻宣传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国际社会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和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认识、观点和态度。

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第七章 新闻舆论导向

舆论: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舆论三要素:公众;事实;意见 新闻舆论的概念:新闻舆论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和表达公众意见,是一种特定的舆论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公众:新闻舆论的主体;事实:新闻舆论的客体;媒体表达:新闻舆论的表达形式

新闻舆论形成的条件:诱发新闻舆论的新闻事件;利于表达舆情的社会环境;有助舆论传播的新闻媒体

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新闻舆论的现实性:新闻舆论的现实性是指新闻舆论反映对象的时新性和传播效果的现实指导作用;新闻舆论的导向性:新闻舆论的导向性是指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是指新闻舆论对公众精神和道义上的感染力与感召力。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原因: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意义;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做好典型宣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意义: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党和人民的福与祸;坚持正确导向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舆论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向是政治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把理论导向放在首位。新闻媒体理论导向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坚持正确政治导向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不应忽视其他方面的导向。

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新特点:传媒体制改革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影响;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了舆论引导的格局;统筹国内国际宣传两个大局的要求,使舆论引导工作更为复杂艰巨。

第八章 新闻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含义 新闻舆论监督,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公开性

2、群众性

3、广泛性

4、及时性

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监测功能 约束功能 警示功能 反馈功能

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1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2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3新闻舆论监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4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闻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 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

1、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2、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3、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4、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5、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一)准确监督

(二)科学监督

(三)依法监督

(四)建设性监督 八,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1.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2 . 遵守纪律和法律,恪守新闻道德。 3. 接受党、政府和人民的监督

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会带来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1、影响案件的独立审判;

2、给案件当事人带来,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第九章 新闻出版自由 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含义:新闻出版自由:新闻出版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2、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语言形式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3、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

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

1、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2. 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

3、新闻出版自由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制约。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

1、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最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的自由。

2、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出版自由为前提。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特点

1、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摆脱了资本的奴役。

2、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

3、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坚持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第十章 新闻法治

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

(五)行政规章;

(六)其他法律依

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包括公民和法人。 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法人: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义务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 四类法人: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

“法治”:Ruled of law。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意指依法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状态和手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具有普遍遵守的法和保证法得以正确运用与遵守的国家权力机关与司法体系。

“法制”:Ruled by law。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第十一章 新闻事业管理

新闻事业管理:新闻事业管理是指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行为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管理

新闻事业管理的对象

1、新闻产品;

2、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传播活动;

3、从新闻媒体剥离出来的单独经营的部分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媒体

(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

(三)坚持依法管理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五)坚持群众参与管理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体制 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宣传部负责宏观指导,外宣办负责对外宣传管理和协调。十九大后,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广播电视的行政管理职能。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特点

(一)党委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二)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三)法律法规管理与政策管理相结合;

(四)社会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五)新闻行业行为规范管理与道德准则学习教育管理相结合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改革创新

(一)要大力推动管理观念的创新;

(二)深化新闻事业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三)深化新闻事业微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第三篇:新闻学概论期末论文

院 系专 业年 级学 号学生姓名

计科院 电子商务 李扬扬

2012

2012914107

新闻学与纪录片

摘要:记录片是不同于电影、电视的一种重要的电视艺术形式,它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纪实。这就难免限制了纪录片的创作,认为它只能是忠实的记录事物原本的面貌从而失去发挥创造的空间,使得记录片的可观赏性大大降低。然而,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看到了一部与以往不同的、生机勃勃的记录片,它一经播出就收到强烈反响,收视率直追BBC的记录片。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让人不禁思考:它为什么能成功?是否可以成为今后记录片的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选材 叙事方式 电影制作手法

国产记录片的各种类型的电视艺术形式中一直是比较弱势的,在年轻的观众中尤其如此。 虽然记录片的创作者们一直在努力,将他们认为的最好的记录片展现在观众面前,但总是曲高和寡,能够静下心来看记录片的人并不多。然而《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却打破了这个僵局,它的热播不仅在那些本来就爱看纪录片的观众中,也吸引了无数原来很少或几乎不看记录片的观众。这一点在年轻的观众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对于可以说是在各种电视电影、综艺节目的浸淫中长大的年轻观众,纪实性质的记录片显然不能引起他们的什么兴趣,而《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网络传播和口碑传播却在这群追求娱乐和趣味的年轻观众中引起了普遍关注。笔者身为一个大学生,对于那段时间《舌尖上的中国》在大学生之间的流行感受直接而明显,大家见面不是问“你看了XX新出的电影没?”而是问“你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吗?”。 《舌尖上的中国》和以往的记录片比起来,它是令人震撼的,不仅创造了记录片收视率的新高,也创新了记录片的叙事方式,它是记录片追求自我发展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是记录片发展史中不可忽略一章。它和以往的记录片有很大不同,正是这些区别于以往记录片的特征造就了它的高收视率,促成了它的成功。

一、独特的选材

中国因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纪录片的选材往往选择宏大主题,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而莫谈国事的传统则限制了纪录片题材的选择,因其纪实性,纪录片必须反映事件真实的面貌,有关国计民生、时政经济之类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没有人敢碰,这类的纪录片都是国外的制作团队在做且数量很少。现实类的记录片数量不多,少数的一些又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历史的厚重感。而《舌尖上的中国》则把现实和传统文化很好的衔接起来,它是一部讲美食的纪录片,同时又是一部讲美食文化的纪录片,它讲了中国各地的“吃”,同时也讲了各种“吃”背后的历史、地理、文化的渊源,使观众在理解各地特色食物的同时也对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风俗民情有一个简略的了解。

在对主题的表现上,《舌尖上的中国》摒弃了一般的讲美食的套路,它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是一个个高端厨房、厨艺大师,不是各种令人叹为观止、可望而不可及的厨艺比拼,而是深入生活,拍摄普通人的饮食,将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大众都在吃的食物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并通过人物与食物的故事的讲述传达出根植于传统文化、深深地刻印在民族性格中的普通中国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朴素的生存与生活哲学。在《自然的馈赠》中,单珍卓玛和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要上山找松茸,然后赶在早市的时候拿到市场去卖,松茸是卓玛家这样的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松茸出土后,卓玛们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在东北打渔的渔民们遵守着一条古老的、约定俗成的约定,冬季捕鱼时用6寸网眼的渔网,稀疏的网眼只能网到5年以上的大鱼,这样未成年的小鱼就被人为地漏掉了。这些正是朴实的人们在依赖自然的同时又爱护着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既是道家与天地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的体现,又符合了当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新颖的叙事方式

相信凡是喜欢看记录片,凡是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部和以往的记录片完全不一样的片子。它的“不一样”不在于它选择了美食这个有吸引力的话题,也不在于它精美的画面效果,因为前者还有《中国美食探秘》可供选择,后者则有《大国崛起》的范例在先。它的“不一样”在于和以往的记录片不同的叙事方式。

在以往的记录片中,叙述者是全知的,主题的表达、事件的发展转折等等主要是靠解说词,画面处于辅助解说词的从属地位。观众观看时必须注意听解说词,否则就无法单从画面了解什么。例如以道家文化为主题的《问道楼观》,其构成为解说词+动画画面+少数真人表演画面,整部片子几乎都是长镜头,节奏缓慢,而其中的画面几乎不承担意义,只是作为解说词的背景。《舌尖上的中国》则一反这个传统,不仅仅重视记录片的听觉表达,也重视视觉表达。在拍摄前,摄制组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借鉴BBC拍摄大纲的基础上制订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大纲,之后每集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根据大纲的要求选择材料和不同的故事。每一集都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人物故事组成,从人物的生活来认识食物。解说词在其中起到介绍背景、衔接画面的作用。而叙述者几近于隐身,因为“他”似乎是和观众一起在观看,就像和朋友一起看电影时他耳边轻声说着他对这部电影的了解。不同于以往科教式的记录片叙事方式,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时,观众的观看感受来自于对人物、画面的直接感受,而不是叙述者或主持人告诉观众的间接感受。

三、电影制作手法

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理性的述说方式,《舌尖上的中国》走的是情感路线。它把美食放在人与人、人与食物、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来讲述,引发人们心底对于食物以及与食物相关的那些逝去的温馨美好的记忆,激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早在拍摄前制作拍摄大纲时,每集的构成框架和方向就作了规定:每集至少有8-10个不同地点的故事,每集要有4-5个人物带情景和关系的故事,要考虑每个故事中人们吃饭的目的要尽量不同,兼顾节日、风俗、当地文化和美食的话题„„每个分集编导根据自己的主题和这个总框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去寻找适合拍摄的材料。拍摄好之后,通过剪辑将这些故事综合起来。而后期碎片化的剪辑让这些素材在地理上跨越东西南北,时间上有一种假意的跨度,使得多个故事井井有条、杂而不乱,且能前后照应、有头有尾。这就降低了对观众文化素养的要求,让那些低学甚至无学历的观众也能看懂,从精英走向平民,从小众走向大众。

精致的画面和快速的叙事节奏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的亮点之一。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观众对于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好的画面效果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舌尖上的中国》借鉴了BBC拍摄纪录片的经验,为了拍出画面细腻影调丰富、具有电影感而富有影像张力的画面,剧组除了使用先进的拍摄设备,还在大量的拍摄实验之后对不同的设备和环境的组合以及一些基本的拍摄手法做了规定。例如第四集中东北的故事使用偏暖的调子表现夕阳与田野暖意的感觉就要采用6000或者7000的色温去拍摄,在野外与菜园中要尽量贴近食材并以食材的角度拍摄其周边的环境。通过实践检验后的拍摄效果果然令人满意。同时,快节奏的叙事增加了片子的信息量,满足了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的要求。

四、对将来记录片制作的启示

记录片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式,其风格和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不管在选材和叙事方式上,还是其他方面,都要勇于创新,向国内外优秀的记录片学习,敢于突破传统的创作套路,推陈出新。同时,其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式,就应当具备一般电视艺术作品的特点。在坚持纪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记录片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等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的创作经验,向它们学习,拍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记录片。

参考文献:李薇《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叙事的标杆》

郭泽德《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

高洪波《舌尖上的中国—的国际传播特性解析》

琳、田霖《舌尖上的中国--一场纪录片创作的实验》

第四篇:新闻学概论课程大纲

【课程性质】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媒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新闻传媒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运作的基本规则。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按内容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新闻学概论》属于新闻理论,阐释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本课程为新闻学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本科生,是新闻史、新闻业务等课程的前置课程。

《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深刻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

【教学目的】

《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通过本课讲授,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第一,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概念;第二,使学生养成较好的理论概括和思辨能力,以及理论探索的兴趣;第三,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分析新闻现象和具体案例。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学核心概念以及与新闻密切相关的概念;新闻传媒产生的原因、条件、后果;新闻传媒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与效果;新闻传媒与社会各领域互动关系;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传媒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新闻传媒的受众特征、受众权利、受众定位;新闻选择的标准、流程;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及职业道德;世界主导新闻学理论。

【教学要求】

对教师要求:

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指定教科书和阅读材料;精心准备每一堂课的内容,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具体目标明确;鼓励并组织课堂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在课外提供同学咨询和答疑的时间;树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成绩评定公正。

对学生要求:新闻学不能关起门来学,而是要关注现实。学生必须阅读每天新闻,关心重大报道和新闻实践现象;在每周上课前学生要完成该周的阅读,不得无故延误每周的阅读;按时上课和参与讨论,不得无故迟到和缺席;如有特殊情况不得不缺席或延误,必须事先或及时通知授课人,并在一周内(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下可征得授课人同意放宽期限)自行补上所缺课程内容,并通过授课老师的检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见解;按时完成所有的作业和考试。

选修本课程的同学,每周除了两课时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至少花两个小时准备与本课相关的事情,比如阅读书籍、报纸,收看新闻,准备作业等,如果在时间上无法保证的同学,建议不要选这门课。

【考核和成绩】

本课最后总成绩为100份,由作业、研究报告大纲、课堂讨论和课外阅读表现、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各自所占比例如下: 作业(4×5):

20% 研究报告大纲:

20% 课堂和课外表现:10% 期末考试:

50%

本课程需交四次作业。作业可能是当堂完成,也有可能要求课外完成。凡是课外完成的作业,要求是打印稿,并注明学号、姓名以及页码;

与课者可自由组合,以4-5人为一组,在本学期对新闻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现象或者个案做一研究报告大纲,研究报告大纲必须包括:所研究的对象、要解决的问题、试图运用的理论、具体观点、最后结论,参考文献。研究报告大纲的题目可以由学生提出并和授课教师讨论而定; 本课期末需要考试,形式为开卷;

在作业、研究大纲中若发现作弊、抄袭或者学术不端行为,该次作业将以零分

计;如果出现两次,本课程将不给成绩。

【教材】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课时】

每周2课时,共17周

【教学大纲及阅读文献】

(有“*”号的表示必须要读,其他为延伸阅读的资料)

绪论:新闻学及新闻学概论(2课时)

第一章 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传播活动(2课时)

参考阅读:

教材《新闻学概论》第一章;

延伸阅读: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

《科学的新闻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新闻学?萨空了著,载《萨空了文集》第98-102页,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导论:遗传和本能,查尔斯·霍顿·库利著,包凡

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99。 思考提示:

对于社会而言,新闻及其传播的必要性究竟在哪里?怎么看待人类生存发展与新闻传播的关系?为什么要把新闻传播看成一种社会现象?

第二章 新闻(4课时)

参考阅读: 教材第二章;

延伸阅读: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载《中国新闻史文集》第264-272页,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王中:《论新闻》,《新闻大学》第一期;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三联书店,2003;

《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伦纳德·小唐尼、罗伯特·G·凯泽著,党生翠、金梅、郭青译,初广志审校,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思考提示:

新闻定义及其特性,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或者意义?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新闻的状况千差万别。如何认识这样一种现状?能否结合现实从理论上谈谈你对新闻的看法?假设你能办一张报纸,你会如何处理新闻?为什么?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课时)

参考阅读: 教材第三章; 延伸阅读:

*王中:《论宣传》,《新闻大学》第三期(或《王中文集》第243-25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宣传学导论》,李良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公众舆论》,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思考提示: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之间有何异同?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意义何在?在上海报纸上宣传特奥会的报道,你能否从新闻与信息、宣传和舆论的关系上提出什么好的建议?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及性质和特征(4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四章;

延伸阅读:

《英国新闻史》,第一部分:报业史,詹姆斯·卡瑞、珍·辛顿著,栾轶玫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卷一:第

二、三章,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美国新闻史》【第八版】,第二章、第六章,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展江、殷文主译,新华出版社,2001;

*《现代传媒史》,第

二、

三、四章,佐藤卓己著,诸葛蔚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传媒的历史与分析——大众媒介在加拿大》,第一章,玛丽·崴庞德著,郭镇之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主体与喉舌》,童兵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日本大众传媒史》,第一章:大众传媒的出现;第二章:明治初期的报纸与杂志,山本文雄编著,诸葛蔚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思考提示:

不同国家报纸的产生出于不同的原因和推动力,为什么如此?它们之间有否共同的东西?若有,是什么?了解这些历史对于理解今天的新闻事业有何关系?

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规律(2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五章

延伸阅读:

*《报刊的四种理论》,韦尔伯·斯拉姆等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

《市场新闻业》,约翰·H·麦克马那斯著,张磊译,新华出版社,2004; 《第二媒介时代》,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戴维·莫利、凯文·罗

宾斯著,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思考提示: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规律也许可以有不同的总结和归纳,你能够说出哪些?为什么?网络和新媒体,是不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延续?为什么?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2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七章;

延伸阅读: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罗伯特·默顿:《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黄林译,载《传播学》(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57-182页;*《聚焦〈焦点访谈〉》,第一编:“焦点”自述,郭镇之、赵丽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 《报纸的力量——世界十二家大报》,马丁·沃克,新华出版社,1987年; 《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创新的扩散》,埃弗雷特·罗杰斯著,辛欣译,郑颖译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思考提示:

不同的出发点,对于新闻事业功能的看法自然也就不一样。按照你对新闻媒介的接触及其理解,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第七章 新闻自由(2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九章;

延伸阅读:

《自由主义》,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黄旦:《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110-16页;

*孙旭培:《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载《新闻学新论》,孙旭培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论出版自由》,弥尔顿著,吴之椿译,商务印书馆,1958; 《美国自由的故事》,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商务印书馆,2002;

《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第一章:新闻和出版自由,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著,王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思考提示:

新闻自由就是媒介可以传播它想传播的内容吗?为什么?新闻自由该怎样界定?谁来界定?如何正确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第八章 新闻选择(4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十三章;

延伸阅读: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第六章:“把关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公开挑战;第七章:关隘重重: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多重控制,黄旦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

《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托德·吉特林著,张锐译,胡正荣校,华夏出版社,2007;

*《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第十一章:决定什么是新闻,埃弗

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著,王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思考提示:

谁决定了新闻?新闻、宣传、市场、公众,这些因素可以协调吗?一切以受众为导向,是否正确?

第九章 受众(2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十一章;

延伸阅读:

*《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卜卫著,新华出版社,2002;

《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第四章:媒体和公众信任;第五章:知情权,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著,王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思考提示:

受众在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是否重要?受众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你觉得应该如何理解才正确,为什么?在当前我国新闻传媒的操作中,是如何认识受众的?

第十章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理念(2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十四章;

延伸阅读:

*《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规约二则》,载教材第322-324页;

《新闻道德评价》,罗恩·史密斯著,李青藜译,新华出版社,2001;

*《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第十四章:新闻道德;第十八章:新闻工作是一门职业,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著,王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思考提示:

获取新闻需要道德吗?你觉得新闻是一项什么工作?

第十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和中国新闻改革(2课时)

参考阅读:教材第十

二、十五章

延伸阅读: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聚焦〈焦点访谈〉》,郭镇之、赵丽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冰点故事》,李大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思考提示:

中国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在哪里?你为此有了什么样的准备?

第五篇:新闻学概论 考试重点

新闻学概论

1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总结了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领导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吸收了世界其他国家新闻事业的有益成果,并经过不断发展创新而形成的。

2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工作者,不仅传播新闻,同时也传播真理;不仅报道事实,而且表达观点;不仅给人以信息,而且向人揭示事件的本质,展示事件发展的趋势。

3新闻的定义陆定一1943年9月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问中提出,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现实性、导向性和影响力

5舆论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向是政治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6社会舆论引导工作要把握好两个重点:社会热点引导和重大突发事件引导

7对待各种新闻理论,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新闻工作实践,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和借鉴,汲取一切有意成果,但决不能全盘照搬。

8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

a推动经济发展b引导人民思想c培育社会风尚d促进社会和谐e新闻事业作为中国认识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祖国统一,树立国家形象,不断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方面也担负着重要职责。

9新闻的基本特征a真实准确b内容新鲜c报道及时d传播公开 10.新闻五要素,以及如何变为六要素,哪六要素?

五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

六要素加H(How,怎么样)七加m意义“怎么样”和“为什么”两个要素多处于“显在”和“隐在”之间,既可以直接感知,有需要理性分析

11新闻宣传的概念:新闻宣传是行为主体借助媒体传播特定内容,旨在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12新闻舆论的概念:新闻舆论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和表达公众意见,是一种特定的舆论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 13三贴近原则

1)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意义p101 3)基本要求

①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②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 ③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④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14新闻的定义: 两种新闻定义:一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表现出新闻的形式

二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表现出新闻的本质 15新闻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取向是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索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什么导向、标准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取舍和呈现的问题,表现为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倾向性

一、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①阶级立场 ②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③新闻政策 ④新闻宣传价值 ⑤新闻媒体定位

二、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1 6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提供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新来的能力和程度

1、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新闻真实是评价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首要标准

3、反对虚假新闻,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17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要求 ①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 ②坚持依我为主,用事实说话 ③有的放矢,讲究实效 ④努力掌握主动权、话语权 ⑤讲求传播艺术 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18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要注意搞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对网上具有倾向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应及早主动地进行引导 ②加强正确引导,畅想网上主旋律 ③着力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19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①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 ②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 ③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④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20如何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①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②从整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③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①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②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⑤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⑦坚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努力使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相统一 ⑨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增强生机和活力 ⑩切实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统领地位,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23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历史和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对革命、建设和改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否则,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极大损失。

一、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1)新闻工作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一种普遍现象

2)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3)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24新闻舆论监督

含义: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主要特征:①公开性、②广泛性、③及时性

功能:①监测功能、②约束功能、③警示功能、④反馈功能 地位和作用:①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

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25新闻界关于客观报道原则的操作规范包括哪几个方面 1)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新闻事实 2)以五个W报道 3)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 4)引述当事人的话语 5)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 6)不采取立场

7)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26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现代新闻事业包括报社、广播电台、新闻通讯社、新闻图片社、新闻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互联网新闻网站等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广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引导新闻、服务社会 27走转改

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的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而开展的活动 28减少伤害原则记者应当

①同情那些因新闻报道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人

②采访和使用那些陷于悲痛中的人的照片时,要格外谨慎。要明白采访报道可能伤害他人和使其不安。追逐新闻并不意味着可以自以为是 ③要明白普通的百姓比公众人物有更多的隐私权。公众人物、官员是刻意追求权力影响和公众关注,而普通百姓的个人隐私权应受保护,若对公众利益有重大影响才能例外 ④品味高尚,勿以耸人听闻迎合公众

⑤谨慎处理或保护少年嫌犯和性犯罪受害者的身份 ⑥在证实检控之前,要明智处理嫌犯罪名

⑦要注意公众知情权与犯罪嫌疑人的公正审讯权的平衡

29回避原则

1、新闻采编人员与报道对象具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

2、新闻采编人员采访报道涉及地区系本人出生地、曾长期工作或生活所在地

3、新闻采编人员与报道对象存在具体的经济、名誉等利益关系

30新闻与宣传有什么不同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信息的叙述,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新闻传播的归宿就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比较复杂一点。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这就是说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人物就完成了 宣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宣传;一类是商业宣传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呢? 这是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地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即便如此,有一点我们需要确认:新闻和宣传不是一回事 他们的表现方式不同: ①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②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③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④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 ⑤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⑥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31写出学界关于我国新闻规范的基本原则

①真实准确、②客观平衡、③时效原则、④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兼顾、自主的原则、⑤减小伤害原则、⑥更正与答辩原则、⑦回避原则 32你认为应当如何定义新闻,业界关于新闻有哪些定义类型

一、新闻是新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新闻又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 对象,把握新闻的本质,理解新闻的特征,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给新闻下定义,实质上就是揭示新闻的本质,概括新闻最基本的一些特征。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给新闻下定义,最基本的一点是,这种定义必须是“关于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简要概括”,这就是新闻定义的内涵。对于新闻学特别是理论新闻学来说,新闻就是一个学科标记性的概念,因此,如何界定新闻概念,就有不可寻常的重要意义。

二、新闻定义的基本范式与类型

1、新闻定义的两种范式

1)学院派范式

2)实践派范式

2、新闻定义的基本类型

1)从定义所选择的本位出发,可以分为

传者本位型、受者本位型、信息本位型

2)根据不同新闻定义对新闻界临近概念的选择,可划分为:报道型、事实型、信息型、手段型 33如何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诉求

一、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 1)深入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 2)认真学习政策、法律、纪律 3)虚心向群众学习 4)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 5)学好新闻业务知识

二、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1)调查研究能力 2)社会活动能力

3)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应变能力 4)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能力 6)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7)使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能力

上一篇:学校厨师聘用合同下一篇:行为习惯励志文章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