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复习知识点

2023-04-02

第一篇:新闻学概论复习知识点

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 新闻本源

第一节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正是原始社会成员这种共同活动和社会联系,促使他们产生了对信息交流的迫切要求,这就是导致原始社会中的新闻产生的社会动因。即使是原始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也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传播行为。

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

资产阶级把新闻简单地归结于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脱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去分析新闻的起源,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混淆了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动物本能的信息传递的本质区别,是唯心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第二节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客观存在的众多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任何新闻不过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描述或摹写。

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发生的 事实;另一类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如日月运行、四季更替等。

事实的特点: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可认知的——经过深入调查、分析比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可反映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声音等来反映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恩施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新闻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

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决定的。 其次,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注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 是否承认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是区分唯物论新闻本源观,和唯心论新闻本源观的分水岭。

第三节 新闻的定义

一、“新闻”一词的由来与含义

最初都是指新鲜事情、新奇见闻,后来才逐渐地和报业发生联系,指登有这些内容的 印刷物之类的。“新闻”的含义逐渐变宽:

一是指新近发生的新鲜事情、现象和奇闻轶事;二是指“报纸”;三是指新闻事业;四是指新闻报道。

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首先,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其次,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及报道;最后,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此外还有众多其他定义,如“事实说”、“报道说”、“功能说”、“信息说”。

第四节 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准确

内容上以事实为依据;在表现形式上,必须用其独特的语言——事实说话。 三层定义:一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着的。 二是指新闻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真实准确。 三是不仅要求对具体事实的报道真实准确,而且是在事实的整体和相互联系上也应该客观全面、符合实际,力求在整体上真实客观地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

二、内容新鲜

一是指事实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二是指事物的新变动。

此外,新闻语言的时代性、现实感、对新闻内容的新鲜与否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报道及时

最新发生的事实、事实的新变动,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传播,转瞬间新闻也成为了旧闻。新闻要尽最大可能发挥迅速、快捷的优势,尽量缩短事实与公开传播之间的时间距离。当然报道及时,也不是唯快是求,不问情况盲目抢快。

四、传播公开

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这是新闻固有的特征。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必须不断提高公开度和透明度,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当然,公开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要做到公开、透明、开放,但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第二章 新闻真实

第一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第二性的,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

新闻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新闻的价值对于受众来说,就在于他是真实的和有用的。因为只有真实才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深刻认识,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新闻是否真实,最终还要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二、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真实是新闻报道质的规定,是报刊报道活动的内在规律。一切新闻报道只能完全立足于事实,只能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绝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报道要求真实,是对一切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也是一条普遍原则。

第二节 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第一,构成新闻的要素“5W”要准确无误。 第二,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第三,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信。 第四,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二、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应事实

总体上:不仅每一则新闻所反映的局部情况都是真实的,而且他们的综合所反映的整体情况也是真实的。

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在真实、准确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要透过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使整个新闻报道与事实的发展和发展趋势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三、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对事实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对其中重要细节的描述,要力求完整详尽。防止从局部或片段来说明事实。

客观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新闻报道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地描述事实的状态等,而不应该从主观意愿出发,任意摆弄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主观意见代表客观事实。

公正是指新闻报道应该秉持公平的、平等的态度,报道事实时不能以一己之私或一己之见来决定取舍。

四、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主观倾向性的统一

客观性是新闻的一种特性,新闻的客观性和事实的客观性不是同一概念。新闻的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新闻工作者要广泛采集事实,并以客观事实作为报道的依据,事实的客观性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性。

第二,对事实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必须与客观事实的性质、特征以及发展规律相符合。

第三,多数情况下,新闻报道使用的是客观手法,采用的是客观报道形式。 新闻的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同样不能离开事实,离开了事实,倾向性就没有根据。

第三节 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

一、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信息源泉。其次,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再次,人民群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前提,也是最终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信任始终是新闻媒体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二、新闻真实是评价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首要标准

第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通过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表现出来,并获得受众信赖的一种能力。

第二,公信力表现为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体的一种信任程度。人民群众越信任,媒体的公信力就越高。

三、反对虚假新闻,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第一,虚假新闻导致多年积累的成果毁于一旦,就会被受众抛弃。 第二,公信力收到极大损害,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 第三,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以及党和政府的威信。

改进:首先要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学习 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其次,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自己的社会责任;

再次,不断完善媒体内部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有效制约能力。

第三章 新闻价值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内涵

一、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它是指社会与公众对新闻的需求,同事实所具有的要素总和,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统一。

新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要素满足需要的程度的评价。

二、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

(一)新鲜性:在时间和内容上的“新近”;

(二)重要性:事实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大多数人关注的重要程度,即事实具有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性质。

(三)显著性:事实能够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程度

(四)接近性: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受众接近的程度;

(五)趣味性:新奇、反常、巧合、感染性、有趣等。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首先,新闻事实及简直要素是客观的; 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 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新闻价值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但对新闻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却是新闻报道者的主观行为。一方面要重视事实中是否包含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社会与公众的需要,力求做到二者最大程度的融合。

第二节 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一、新闻价值的发现

首先取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次,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

二、新闻价值的呈现

三个步骤: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

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本

三、新闻价值的检验

新闻价值的实现最终表现为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它体现在社会公众对满足程度的评价之中。

受众的反应:一是受众和传播者对新闻价值理解的向度完全不同;

二是不予选择;三是选择,但是部分地接受;四是不仅选择,且完全接受

第三节 新闻价值取向

一、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一)阶级立场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新闻价值取向表面上看是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价值的选择,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闻价值上的反映。

(三)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价值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四)新闻媒体定位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努力把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新闻报道中,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闻价值取向。

第四章 新闻事业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一切从事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了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而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了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

第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制约着新闻事业具体媒体形态和传播手段的发展水平。

第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能动性发挥及其相互关系。

三、社会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新闻事业是适应一定历史阶段下特定阶级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是与资产阶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需要相适应的。

正式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需要,催生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新闻事业,并促进了它的不断发展。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它产生与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并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成为特定主体不可或缺的信息媒介和舆论工具。

二、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

这种基本特征则决定了它的社会属性

三、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

新闻事业服务于政治,服务于一定的阶级,这是阶级社会新闻事业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为适应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出现就成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

新闻事业的上述政治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精神生产资料,是由占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控制和掌握的。此外,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这就要求新闻媒体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新闻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新闻事业可以对社会和受众施加思想和文化影响,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团结一心、共建国家的合力,因此,它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五、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一)传播信息,报道功能

(二)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三)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第一,传播知识,普及教育;第二,倡导文明,宣扬道德; 第二,刊登广告,服务生活;第四,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与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新闻机构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其资产归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国家所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新闻事业的主人。

(二)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三)动员和组织群中国的重要舆论工具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

(一)推动经济发展

一是全面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

二是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涉外经济的方针政策

三是结合人民群众在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从群众的角度解读重大经济政策

(二)引导人民思想

通过新闻报道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引导更多的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培育社会风尚

(四)促进社会和谐

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第五章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第一节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一、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一)新闻工作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一种普遍现象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党性原则,就是正当在进行阶级斗争时要求所属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新闻工作的党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事业,是与资产阶级的成长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国家的媒体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是人们强加给它的。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公开承认自己的党性,只不过公开承认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区别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显著标志。

(二)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几十年的奋斗表明,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才能组织和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为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新闻事业就能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坚强的舆论保证。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一,完整、准确、生动、科学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即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坚定性;着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报道事实。

(二)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第一,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善于运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三,及时了解和反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第一,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要自觉服从党的领导; 第二,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 第三,坚持和完善新闻管理工作制度;

第二节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服务大局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 牢固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

牢固树立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二、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

第一,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 第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负责性。

三、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

第一,深入宣传大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为大局服务的自觉性; 第二,深入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三,深入宣传四项基本原则; 第四,深入宣传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五,深入宣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

第三节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一、“三贴近”的内涵

二、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的意义

“三贴近”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贴近”是新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

“三贴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新闻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的基本要求

(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二)立足于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

(四)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第三节 团结稳定鼓劲 正面宣传为主

一、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意义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决定的。

否认这些伟大成就,就会挫伤和打击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抓住机遇、战胜挑战,需要新闻工作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把握主流,切实把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引导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上来。

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

改革的深化促使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敌对势力更加激烈

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要求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从整体来说的,绝不能只说好的,也绝不意味着不能暴露问题,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实事求是地报道社会主义中国的真实面貌。

还应当讲求宣传的艺术性。一方面,要将指导性和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努力把增强精品意识和提高宣传质量结合起来。

第六章 新闻宣传

第一节 新闻宣传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一、宣传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传播行动

(一)宣传的含义及要素

主体、内容、媒体、形式、对象五要素

(二)宣传的特点

①宣传是以说服对象为目的的传播活动;

②宣传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传播形态的多样性; ③悬念船主题以不同方式表明其倾向和意见。

(三)宣传的重要作用

对个人来说,有利于塑造个人形象,有利于与人沟通和被人理解;

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来说,有利于表达和阐明自己的政策和主张,进而使人们接受这些观点并为之行动。

(四)西方国家主流语境中对宣传的曲解

二、新闻宣传是通过消息报道和评述事实进行的宣传

(一)新闻宣传与宣传的区别

新闻宣传是形式多样的宣传中的一种。力图以报道新闻而收宣传之效,常采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种形式。

新闻宣传包含在广义宣传之中,具备广义宣传的一部分特质,属于社会传播活动,旨在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二)新闻宣传的特点

新闻宣传同样强调恪守真实性原则。新闻原则要以新闻事实作为报道依据,所作报道要完全符合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

新闻宣传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新闻宣传是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

第二节 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为新闻宣传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新闻宣传的立足点

第一,正确认识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注重把握新情况;第三,立足于人民实践

二、新闻宣传的主要使命是动员和组织群众

第一,迅速、广泛地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

第二,广泛反映群众的思想、意见、要求和呼声;

第三,及时传播国际国内的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和行为

三、新闻宣传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

党的路线和方针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对形势、对大局的正确把握,体现了党组织的集体智慧和执政水平。

第三节 新闻宣传要善于谋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一、新闻宣传效果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和满意作为检验的标准

受众之所以需要新闻,一方面是为了从中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达到获知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对自己有利、有用的信息,达到益己的目的。

新闻宣传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它能为受众所接受。

要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和效果,要牢固确立受众意识,形成亲和力。

二、新闻宣传要讲求艺术、端正文风

(一)兼顾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既提供满足受众需要的最新新闻信息,又宣传符合报道者意图的观点和主张。

兼顾二者价值,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材料的选择。

(二)善于用事实说话

(三)要善于董群众容易理解的角度说话

三、新闻宣传要力戒虚夸,防止片面性

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报道事物,从事实的整体出发 ,辩证地、历史地描述事物,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

历史地描述事实,就是要发展的眼光看待新近发生的事物。

还要求新闻工作者有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做统筹考虑和整体安排。 善于从不同角度、侧面,全方位、立体式地去反映事物。 新闻宣传中的“度”,是情和理的统一,也是质和量的统一。

第四节 对外新闻宣传

一、对外新闻宣传的地位

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提高中国的国家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形象与国际地位、改善国际舆论环境、增进与别国的相互了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

(一)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

(二)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四)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三、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

(二)坚持以我为主,用事实说话

(二)有的放矢,讲究实效

(四)努力掌握主动权,话语权

(四)讲求传播艺术

(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七章 新闻舆论导向

第一节 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

一、新闻舆论的内涵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 新闻舆论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和表达公众意见,是一种特定的舆论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

新闻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公众、最新事态、媒体表达

二、新闻舆论产生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 条件:具备诱发新闻舆论的新闻事件。

具备有利于媒体表达舆情的社会环境。

具备有助于舆论传播的新闻媒体

阶段:酝酿阶段、形成阶段、产生效应阶段

三、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

① 现实性——新闻舆论反映对象的时新性和传播效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② 导向性——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

③ 影响力——新闻舆论对公众精神和道义上的感染力与感召力

第二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坚持正确舆论的重大意义

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反映、表达和引导舆论。 ①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党和人民的福和祸

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

舆论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向是政治导向;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把理论导向放在首位

②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③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导向,如文化导向、生活导向等。

三、做好重大主题宣传

① 善于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新闻媒体报道 ② 善于策划重大主题宣传

③ 善于整合新闻媒体的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优势

④ 善于运用新闻报道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四、做好典型宣传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引导作用,市新闻舆论引导的一种重要手段

需注意:一要真实、可信;二是深入挖掘;三是不断创新宣传方式

五、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一)对社会热点的引导

新闻聚焦热点,热点产生效应。面对热点,媒体不能回避,而要做到政治坚定、头脑清晰、正确分析,积极引导。

(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引导

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

六、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一是对网上具有倾向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应及早主动地进行引导。 二是加强正面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 三是着力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

第三节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一、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新特点

①传媒体制的变革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影响

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③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了舆论引导的格局

④统筹国内国际宣传两个大局的要求,使得舆论引导工作更为复杂艰巨。

二、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二)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① 及时反映重大决策部署方面的舆情

② 及时反映突发事件方面的舆情 ③ 及时反映社会热点方面的舆情

(三)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三、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报道真相,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避免空洞说教,不能以势压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深刻的分析、公正的评论来提高权威性。

(二)增强舆论引导的时效性

(三)提高舆论引导的艺术性

①坚持新闻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统一。

②不断改进文风 ③不断丰富报道方式,创新报道方法

四、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格局和新机制

① 健全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的领导机制

② 健全政府发言人制度和与之配套的新闻发布制度 ③ 以主流媒体为主力军,唱响主旋律,把握舆论主导权 ④ 建立报网互动机制,依法管理网站 ⑤ 强化舆情监测分析机制

第八章 新闻舆论监督

第一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功能和作用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

广义: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狭义: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 ①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正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公开传播的特性,达到公共监督和社会制约的目标

②群众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群众,是直接诉诸人民群众而形成的舆论力量

③广泛性:社会会各阶层都可以参与,监督对象广泛、监督的影响广泛 ④及时性:新闻报道即使、信息反馈及时、重塑形象及时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①监测功能:监测社会环境

②约束功能 ③警示功能

④反馈功能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监督权是人民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动力。 第二,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新闻舆论监督是推进党和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第四,新闻舆论监督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 第五,新闻舆论监督的开展,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

(三)新闻舆论监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四)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和任务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

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

主要对象是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和公共人物。其中,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新闻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

但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享有特权,媒体与监督对象的法律地位和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媒体有监督的权利,监督对象有进行解释和答辩的权利,甚至批评和诉讼的权利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

① 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②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③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④ 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⑤ 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第三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和方法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一)准确监督:反映事实,用事实说话,使别人心服口服

(二)科学监督:以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开展新闻监督;

“适时、适量、适度”,把握时机、讲究策略、统筹平衡、注重效果

(三)依法监督: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依法办事

(四)建设性监督:坚持重在建设,站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为目的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

(一)批评和表扬相结合

(二)点名批评和不点名批评相结合

(三)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

(四)既要适时,也要适度

(五)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六)公开批评和“内参”相结合

(七)争取执法部门的配合

第四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一、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坚守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了单位和个人的私利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也不能因为单位和个人的私利而放弃新闻舆论监督。

始终执行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家机密。

二、遵守纪律和法律,恪守新闻道德

严格按照法律、政策办事,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履行社会责任。法律界限主要是尊重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维护司法尊严。

司法不能侵入新闻传播合法的自由空间,同样,新闻传播也不能代行法律的职责。

三、接受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新闻媒体也要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以防止舆论监督的失范和滥用,监督者也要受监督。

第九章 新闻出版自由

第一节 新闻出版自由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含义

出版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过程(略)

第二节 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 第一,新闻出版自由是具体的阶级的自由 第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内容是具体的 第三,新闻出版自由总是处于特定的时空幻境之中,其实现程度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连。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

第一,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第二,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

第三,新闻出版自由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制约

第三节 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新闻的出版自由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垄断财团充分享有的权利

第一,新闻媒体的创办和运行需要巨额资金 第二,垄断财团和广告公司的大老板凭借充足的财力控制新闻媒体,并利用新闻媒体发表意见、传递信息。

第三,新闻媒体编辑部的编辑方针和对重大事件的报道,都摆脱不了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影响。

(二)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资产阶级主流媒体的批评虽然以民意代表的批评方式出现,但实质上代表的却是新闻媒体幕后老板们的观点。

其次,这些批评不管如何尖锐,都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 最后,这些批评是资产阶级调节内部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

(三)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利用新闻媒体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重要工具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一)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

第一,是最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的自由

第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出版自由为前提

(二)我国社会注意新闻出版自由的 特点

第一,摆脱了资本的奴役

第二,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

一方面要看到人民不同的意见,舆论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民群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取得一致的认识。

第三,坚持民主和法治、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三、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

离不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科教兴国

反对停滞不前、故步自封;也反对盲目超前、不顾实际的观点。

第十章 新闻法治

第一节 新闻法治的内涵

一、新闻法治的含义

新闻法治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和手段。

第一,新闻法治首先要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二,新闻法治的法律基础施宪法指导下建立的法制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应得到很好的执行。

第三,新闻法治的实现是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各种新闻主体权利、义务的具体调整而形成的。

二、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其他一切法律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司法机关执行的社会行为规则。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地方性法规

(五)行政规章: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两种

(六)其他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国际条约

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命令、重要文件等

第二节 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一、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

(一)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与公民的知情权

1.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是公民知情权的手段 2.采访权是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 3.采访权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权利

(二)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新闻工作者除了作为公民拥有这种权利之外,从社会职业角度看,这种权力体现在新闻信息传播系统中,这就是新闻媒体的报道权。

(三)公民、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

(四)新闻作品的著作权

除了时事新闻外,其他所有的新闻作品都享有著作权,分为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

二、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义务

(一)新闻报道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1.禁止危害国家安全

2.禁止泄露国家机密

(二)新闻报道不得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新闻报道不得妨碍司法公正和司法程序

在法庭审理案件中,媒体不得进行所谓媒介审判,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当事人的隐私,不得发表有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新闻报道和言论。

第三节 依法规范新闻传播行为

一、规范新闻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一)新闻管理行为以《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

(二)新闻管理行为以有利于新闻媒体正常发挥其功能为原则

(三)新闻管理行为以有效发挥调控作用为标尺

(四)新闻管理行为以有利于媒体健康发展为目标

二、保护被报道者及受众的合法权益

(一)新闻侵害采访对象的名誉权(公民和法人名誉权)

(二)新闻报道侵害被采访对象的隐私权

划清一般公民与政治人物的界限;划清普通公民与社会知名人士的界限;

划清普通人在正常与特殊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隐私范围

(三)新闻侵害采访对象的肖像权

未经本人同意和以营利为目的

(四)新闻侵害报道对象的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四节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

一、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治的基本特征

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 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充实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内容

二、增强新闻传播中的守法意识

新闻工作者要防止在新闻采访活动中侵害他人的和权益,需要学法、懂法、守法、增强守法意识,并善于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要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制约下进行采访活动。

增强新闻写作中记者的自觉守法意识; 增强新闻编排工作中编辑的自觉守法意识

第十一章 新闻事业管理

第一节 新闻事业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一、新闻事业管理的含义

(一)新闻事业管理的界定

一是由党和政府的新闻主管部门、机构以及相关团体,依据法律法规、政策纪律、道德规范,从外部对新闻事业所进行的管理;

二是各新闻媒体管理层对本媒体的内部管理。

(二)新闻事业管理的对象

一是新闻产品、二是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传播活动、 三是从新闻媒体中剥离出来单独经营的部分。

二、世界各国加强新闻事业管理的通行做法

政府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管理、行业内部管理

三、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意义

第一,加强新闻事业管理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有力保障; 第二,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保护媒体之间的有序竞争;

第四,有利于保障和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以及职业准则。

第二节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媒体:

党管媒体领导班子的配备;当官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 党管新闻队伍的建设;党管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

(三)坚持依法管理;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五)坚持群众参与管理

二、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新闻事业宏观管理的基本内容

舆论导向管理——最为核心和最重要

媒体领导班子和新闻队伍管理;

媒体布局与规模结构管理;

法制建设和监管执法管理;

产业政策制定与产业政策调整管理;

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新闻资源配置管理;

与新闻事业密切相关领域管理;

(二)新闻事业微观管理的主要内容

新闻业务管理

媒体经营管理:报纸发行管理;广播电视节目推广管理;

通讯社的稿件营销管理;媒体广告的经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三)实现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协调统一

三、加强互联网建设与管理

一是深刻认识互联网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二是积极利用,大力发展;

三是科学管理,为我利用

第三节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及管理特点

一、我国的新闻事业管理体系

党委政治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规范协调;单位自我约束

二、我国的新闻事业管理体制

(一)舆情分析机制

(二)调研引导机制

(三)调控统筹机制:

统筹和协调新闻媒体与政府及其发言人之间的观念西,确保新闻媒体获得重要信息的渠道始终畅通。

(四)协调互动机制

新闻事业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协调互动,以及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动。

(五)内部激励机制

三、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特点

(一)党委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二)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三)法律法规管理与政策管理相结合

(四)社会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五)新闻行业行为规范管理与道德准则学习教育管理相结合

四、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改革创新

(一)要大力推动管理观念的创新

(二)深化新闻事业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三)深化新闻事业微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一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二是创新市场经营机制;三是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第十二章 新闻队伍建设

第一节 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三个方面:

第一,新闻事业管理人员队伍,包括领导者和媒体负责人、管理人员 第二,新闻事业从业人员队伍,包括编辑、记者等, 第三,新闻事业后备人员队伍,高校新闻院系的大学生

二、新闻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才”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德”是安身立命之基,“才”是成就事业之本

第二节 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

(一)学习理论是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新闻媒体要想发挥这样的作用,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二)学习理论是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政策的需要

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善于从理论的高度去理解政策、把握政策

(三)学习理论是坚持新闻事业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法论在新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做好新闻工作的专业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继承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一致的。

二、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政治意识

表现为坚定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二)大局意识

一切从大局出发,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全力以赴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三)责任意识

新闻工作者的言论和行动,对党和人民负有严肃的政治责任。 “慎独”的关键在于自我约束、勤于自勉。

第三节 价钱能够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道德体系的性质、建立在不同经济基础之上的新闻事业根据不同的利益关系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追求。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会带来道德取向的变化,即使在统一社会里,社会经济关系的某些变化也会为新闻道德规范注入新的内容,推动它做出新闻调整。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

(一)忠诚敬业

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

敬业,是新闻工作者做到“乐其业,尽其职、负其责、精其术、竭其力”

(二)坚守责任

新闻事业对党、国家、人民负有重大责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应有的品质

(三)服务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要求和道德准则。

(四)廉洁自律

做到一身正气,不利用工作的方便和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也绝不以个人的得失、感情的好恶去影响新闻报道。

第四节 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

一、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

(一)深入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

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基本路线

(二)认真学习政策、法律、纪律

还应学习党和政府制定的指导各方面工作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 新闻工作者还应该学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

(三)虚心向群众学习

(四)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

(五)学好新闻业务知识

首先,掌握基本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其次,熟悉新闻工作的专业分工。

第三,熟练掌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等基本业务本领 第四,适应不同媒体的特殊要求

二、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一)调查研究能力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客观实际的起点,也是完成一切新闻报道任务的基础。

(二)社会活动能力

广泛地联系群众和紧密地依靠群众,善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沟通交流

(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应变能力

迅速辨别和捕捉生活中变动的信息,并准确判断信息所含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告诉人们世界是怎样的,而且要引导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改造客观世界

(五)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能力

(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使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能力

第二篇:新闻概论全面知识点总结

新闻概论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1、新闻

-----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 ②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2、信息

-----①广义信息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②一般信息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③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新闻学里的信息)

3、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4、舆论

-----舆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5、新闻自由

-----指传播者有传播新闻信息的自由和接受者有接受新闻信息的自由。即不受限制地接近新闻源(采访自由),不受批准自由出版报刊(出版自由),不受任何形式的事先审查,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言论自由)。

6、知情权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了解权、知的权利,是指公民拥有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指公民能够通过公开的渠道公平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的权利。

7、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

8、新闻事业的指导性

------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具体表现:

1、鼓舞;

2、示范;

3、论证;

4、启发;

5、解释;

6、预测;

7、警戒。

9、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新闻业的群众性包括三层含义:

1、在内容上:新闻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2、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台)、群众办报(台)。

3、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10、党性原则

-----①政治上,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②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③组织上,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党纲、党章,服从党的一切决议,遵守党的纪律。

11、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

1、时新性

2、重要性

3、接近性、

4、显著性

5、趣味性

12、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五性”:

1、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2、针对性;

3、普遍性;

4、典型性;

5、时宜性。 基本问题:

新闻五要素及其作用: ①五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 ②作用:

1)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2)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能做到全面、简洁。 信息的概念、特点 1)概念:

①广义信息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②一般信息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③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新闻学里的信息) 2)特点:

①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②信息的一般特点:

A)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正是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传播。 B)扩展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C)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新信息来。 D)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这也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E)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

3、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新要求

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事前有预测报道,发生时有动态追踪报道,事后有总结反映报道"

2)加强深度报道。即根据信息扩缩性特点,对信息展开深加工。

3)加强新闻综合评述。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4)加强全方位报道。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角度、多侧面 "全息"报道。

4、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①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②具体区别:

1)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处于宣传者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去追逐受众; 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出于自身的需要去追逐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观念的目的是要受众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按宣传者的意图去行动;新闻发布者除了以新闻谋利以外,对新闻本身无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信息)。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

4)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

5、舆论的形成过程、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 1)形成过程:

①问题提出②社会讨论③社会协调(意见整合)④公开表达 2)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实例:我爸是李刚) ①反映并代表舆论 ②引发舆论 ③引导舆论:

A)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B)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

6、为什么说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报纸的产生以及它的大量生产,正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对信息的大量需求。而社会对信息的大量需求,根源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出现。 A.伴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出现: 1)社会的规模大大地扩大。 2)社会的变化大大地加速。 3)生产的分工大大地精细,从而各行业、各部门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程度大大地加强。 4)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封建阶级(包括各种教派)、工人呢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激化。 B.必要性:

社会对信息量的需求激增,需要信息的人数在激增。于是,社会需要分出一部分人专门收集、发布新闻,公开出售,以满足人们了解新闻的需求。 C.可能性:

1)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使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而报纸是城市化的产物。 3)交通工具和道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资需要。 5)资本的集中加速,使资本家有可能独资或合资办报刊。

7、新闻传媒业发展的五条基本规律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新闻体制。

②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水平。 ③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④受众的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⑤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8、确立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给我国新闻媒介带来了何种变化 确立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许多积极的新变化: 1)、新闻媒介形成积极竞争态势 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3)、新闻媒介注重受众反馈 4)、新闻媒介注重自身管理,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9、中国新闻传媒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1)基本性质: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2)特点:

①最高宗旨:在党的基本路线领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四化建设。

②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令。 ③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④新闻媒体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⑤新闻媒体属于国有资产。

⑥新闻媒体基本上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10、我国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任务

1)基本任务:以人为本,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指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具体:

①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保证政令畅通。 ③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人员。 ④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⑤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 ⑥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⑦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11、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

1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要义 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③“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④对事实的信念

13、新闻失实的表现及原因 1)表现:

①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⑤因果不符。 2)原因:

A.非故意性失实:记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造成记者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 B.故意性失实:

①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党风严重不正,个别领导人想利用新闻来自我吹嘘,骗取荣誉,或掩盖劣迹,欺上瞒下。

②记者、编辑队伍中的作风问题也是造成新闻失实的突出原因。 ③面对日趋严重的作假,无论是党政主管部门还是新闻单位对此的处理轻描淡写,也助长了这股歪风。

④传媒业竞争逐年激烈。

14、新闻选择的标准应用 1)、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选择的事实要真实和新鲜。淘汰虚假的事实;陈旧的事实;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空话连篇的事实。 2)、新闻价值: 共同兴趣指新闻要反映公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这些素质包括:①时新性 ②重要性 ③新奇性④接近性 ⑤趣味性 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其他任意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一个事实具备的素质越多,新闻价值就越高。 3)、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素质内容包括:

①一致性(即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②针对性③普遍性④典型性⑤时宜性

4)、新闻法规:即新闻的选择必须将危害国家或者人民的利益的新闻卡下,不许公开传播。

15、私营媒体、公营媒体的基本特点 1)私营媒体:

①独立:经济政治上都是独立的。

②以营利为目的:广告收入是主要财源。

③把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作为媒体的生命线。 ④市场竞争激烈,是节目既丰富多彩又有媚俗倾向。 2)公营媒体:

①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 ②以视听费作为主要收入。 ③公营台是半官方的

④公营台把观众当做“公民”而非“消费者”。 ⑤缺乏活力。

16、中国新闻传媒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1) 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献身的精神。

2) 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 3) 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 4) 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 5) 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6)有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

基本常识: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1)研究对象: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 2)内容:理论、历史、应用 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新闻的分类

①按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工交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文教卫新闻、社会新闻

②按新闻发生地点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③按新闻时间性分: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④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硬新闻、软新闻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新闻、信号媒介、书信新闻、印刷媒介、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帖) 世界上最早的日报、现代日报的始祖

1)世界上最早的日报:1663年,德国莱比锡出版的《莱比锡新闻》 2)现代日报的始祖:1702年,伦敦出版的《英国每日新闻》 报纸的分类

1)以办报方针分: ㈠政治性报纸㈡商业性报纸㈢政治性的企业报 2)以报纸内容分:中国: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 西方:严肃的高级报纸、大众化的通俗报纸;

3)以发行范围分:①世界性报纸②全国性报纸③地方性报纸 4)以出版时间分:日报、晚报和周报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地位:是西方各国新闻体制的基石和主导性理论。 知情权概念是由谁明确提出的:库柏(美联社)

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的四种途径:司法控制、行政控制、资本控制、媒体的自律 新闻选择的四条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 媒体的三种所有制和三种管理方式:

私营---董事会领导制、国营---政府领导制、公营---社会化领导制 媒体的三种运行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营媒介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模式 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作模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化运作模式 附录: 题型

填空题(教材为主)一空一分(10分)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 9个名词 20分要求正确、完备 简答题(8分)

AB卷均三道题要求:要点(观点)、稍加解释

论述题 A一题(12分)B两题(24分)要求:观点;解释、理解;举例 材料题A(34分)B(22分)一到三则材料

要求:所应用的理论;结合材料,对应用的理论的因素进行分析 常考范围: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价值、新闻选择、宣传价值 郭秦版附录:

新闻的起源以及新闻活动产生的原因:

1)起源: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 2)原因:

①客观世界的一系列变动直接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他们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

②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新闻的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与事实的关系问题)。 决定信息量大小的主要因素:(关系新闻价值) ①事物变动的影响力。 ②事物变动的规模和空间。 ③事物变动的速度。

④事物变动的可能性概率。

西方国家著名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 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新闻制度和新闻政策,包括政府对传媒业的规制、新闻自由和新闻控制、传媒业的运作机制。 报纸-------以印刷文字作为媒介的传播工具

广播-------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传播工具。

电视-------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图像和声音为媒介的传播工具。 中国新闻媒体:

1)性质: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又属于经济基础领域,是横跨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信息产业,但其根本属性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2)共性(功能):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3)双重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4)工作原则: 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和党性原则。 为什么说新闻媒体的产品具有商品性?(试结合新闻媒体的产生以及大众化报纸的产生和特点论述)

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

-------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受众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中。其中最重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核心受众

------新闻媒体设置的各类栏目针对并满足某些相对比较固定、明确的传播对象,这部分受众就是媒体和媒体特定栏目的核心受众。

结合媒体的受众定位,分析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核心受众的确定主要要考虑的是以下四方面的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地域是第一位的因素。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3)、受众的年龄定位。 4)、受众文化程度定位。 社会责任论

------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干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 客观主义理论

------指客观性原则,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指客观性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方法。 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现象。 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党性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 20. 新闻选择的标准有哪些?(两方面) (1)客观:业务标准(新闻价值)

(2)主观:政策法规等(新闻定义、宣传价值、新闻法则) 哪一个是首要标准,在新闻实践中有何意义?

-----新闻选择的首要标准是新闻价值。定义: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

1、时新性;

2、重要性;

3、接近性;

4、显著性;

5、趣味性。原因:新闻选择的两个主要标准中,实际操作时,首先使用的新闻价值标准,是衡量众多事实哪些是新闻,哪些不是新闻,哪些新闻价值大,值得报道,哪些新闻价值小,不值得报道。不是新闻或新闻价值小的在这一关就被淘汰了,而被选中的事实,首先必须是新闻,才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选择。

新闻选择的标准要和各新闻媒介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不同类型的报、台,由于各自的对象不同,发行地区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在运用时千差万别。因此,新闻选择的标准要和各新闻媒介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21. 广州日报的导读与索引

1)内容

2)设立原因(从新闻与宣传两方面分析):1.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2.信息

3.方便读者阅读

3)版式(导读式、海报式、摘要式)

第三篇:教育概论复习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殊性?《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我国学者广义: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地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什么是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比较:

一、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也是可控性最强的;

二、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 学校教育:是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也被称为制度化教育。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二者复杂关系:首先,两者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两者的关系呈现出多层次的复合主客体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此外,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是教育者是他认识、施加影响的对象。复合主体的内部又呈现出互为主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全面的内部关系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而不能只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作用并把它凝固化、绝对化。

复合主体论和教育活动内部的多层复合主客体关系,十九及哦啊与活动内部的要素关系性质而言,他还不足以揭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更为动态和内在的关系性质。

1.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素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2.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学校教育内容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具有不同性质的复合客体。

3.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第一层:总任务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做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并督促、检查方案的执行,按照执行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确定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制定普通教育的课程方案;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第二层:把上一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第三层:是把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第四层: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 教育系统的功能

1 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转化之桥,教育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创生性再生产’’的作用。其次,教育的社会功能还体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此外,教育的社会功能还突出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上。即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具有政治功利性。此类政治功能,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因服务的阶级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的关系不同,可能具有延缓或加速或阻碍社会发展的功能。

教育具有影响个体生命、人生发展的功能。教育的目标 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况且,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实现。这决定了教育必然具有影响人生命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个体的人生发展来说同样具有价值。每个人都只能在社会中渡过自己的人生。

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优秀教育。 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 1.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双轨制,学校阶级性隐蔽化。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学校教育的双轨制是指自有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服务教育系统中并存着俩个学校子系统:一个系统为资产阶级和其他有产阶级服务,另一个系统是专供劳动人民子女就学的,英国就是典型的学校教育双轨制的国家。 2.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社会国家通过法律规定每个人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义务教育包括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每人都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二是家长、厂主、师傅等都有承担子女、工人、徒弟受教育的义务;三是国家有为每个人接受教育提供机构、师资等方面保障的义务。义务教育最早在德国提出。 3.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1)出现了幼儿园。(2)实验中学与工科大学的创建。(3)职业、技术学校的开设。(4)各种成人机构的出现。 4.教育内容丰富化。在普通学校中压缩了古典文科的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的内容,提出了劳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增设了一些新的学科:在语言方面,有本国现代语和外国语,这是加强人们国内与国外交往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会学科中,增设了公民与道德、历史与地理等课程,这对进行资产阶级的思想教育、民族主义的教育和认识社会与世界是必须的;在自然学科方面,增设了自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这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1.教育第一次从剥削、统治人的工具变为消灭剥削和压迫的历史任务的工具。 2.第一次从社会制度上为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的协调提供条件。 3.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校外教育的一致性。

一、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趋势:

1、第一个趋势:社会生产、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2、教育由更多的成为继承人类已有文化服务逐渐向更多地创造新的文化和物质财富,为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服务

二、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向普遍化与直接化转型

2、学校教育制度向梯形化、弹性化、开放化和终身化转型

3、学校教育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转型

4、教育事业呈现加速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接轨

三、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

1、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里是不平衡的。社会政治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教育的阶级性越隐蔽或趋于消灭;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生产性越鲜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科学性越强

3、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越是进步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大,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越大。

4、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5、自身的继承性

一、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时间、物力和财力。

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摧动作用不是偶然的。社会物质发展的趋势首先表现为生产过程中对科学知识和人类的智力、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直接劳动的要求上,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由以消耗体力为逐渐变为以消耗智力为主。社会物质生产变化的第二个趋势是速度越来越快。

2、物质生产发展的上述两个趋势对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组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提高对生产要求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过程的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2能合理操作,工作效率○实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

3通过再学习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能力,有助于缩短掌握、运用或更新岗位新技术所需要4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提高加强生产的时间。○○管理的愿望与能力。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新的有利因素。教育对生产中技术更新起促进作用,还因为作为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再生产。

三、社会物质生产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

1、社会

1教育不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

2如果教育能脱离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与可能去发展。○超越或落后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和需要,那么必须改造的是教育而不是生产。

2、社会生产力与教育之间联系教育不仅与生产力有直接联系,而且教育就是生产力。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生产活动的对象是物:教育活动的直接结果是人的成长,生产活动的直接结果是物质财富的增长。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 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2. 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党

政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其中包括总的教育方面的以及与教育相关的其他领域的方针,政策等手段来实现

3. 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 4. 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的手段是直接

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 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

路线,造成舆论

2. 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3. 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

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4. 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第一种类型是把文化作文动词来解释,我国被汉代古问经学家列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提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二种类型是把文化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或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强调文化的人为性,它反映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种类型是把文化理解为社会某一种具体的活动或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 1. 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第一,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二,教育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第三,教育学还需要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问题。

2.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第二个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第三个层次是直接对教育中的人的身心发展和生存式产生影响。

3.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第二个作用是普及,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4. 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

首先,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联系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从总体看,这些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和多性质的。其次,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在性质与侧重点上,都是有区别的。再次,社会各子系统对教育的要求只有在被人们认识到并恰当地内化为教育本身的要求,内化为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后才能得以实现。最后,从发展的角度看,教育往往落后于社会各子系统的发展。

5. 人性观与相关教育理论

我们把这种体现在个体身上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特性统称为人性。性善论者,他们关于教育须顺乎自然,发挥人内在的潜力以及每个人的个性应得到尊重与充分发展的教育理想,也就积极意义。性恶论所持的性生来就恶的结论与性善论者同样不准确,他们看到了人性的自然属性中有物质需求这一最基础构成,是对人性需要的一种唯物的态度,有其合理性。

一.个体发展观与相关教育:1.个体发展贯穿于生命全程还是生命的一段时间。2.个体发展的动因源于内还是源于外。3.个体发展的基本路线主要包括身与心。 二.人身心发展得基本规律:1.身心发展的整体性与全面性。2.顺序性和阶段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4.共同性和差异性。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的性质:1.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供了多种发展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了一定限制。2.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3.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 四.人的生命实践有三个层次构成:最基础的层次是常态下自动化的生理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第二个层次是个体内在精神层面上的生命实践;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实践水平上的个体生命实践。

五.如何提高个体生命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效应”?1.个体生命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

取决于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2.活动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相关。3.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4.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活动能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 六.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教育者应帮助.创设条件,使受教育者个体特质发挥并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

引导作用的深层含义在于学校教育应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发挥引导作用?1.学校教育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能取得正向的一致。2.从学校教育内部看,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为人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条件是不够的,学校应精心设计和开展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是受教育者通过活动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动指导,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3.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应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

第四篇:石油工程概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机器的“粮食”。石油和天然气是优质的能源、润滑油料及化工原料,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有“国民经济的血液”之称。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储量占全球的78.2% ,沙特阿拉伯位列世界石油储量之首。天然气估算探明储量为173.08万亿立方米,欧佩克成员国的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2%。俄罗斯位列世界天然气储量之首。俄罗斯、伊朗和卡塔尔是世界三大资源国,证实储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7.2%、15.8%和14.7%。 (我国石油储量)33亿吨,占世界的2.3%,排名第11位;世界人均石油 23吨,我们只有2.5吨,占世界人均的11%;(我国天然气储量)3.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5%,排名第20位;世界人均天然气23200m3,我们只有1080m3,占世界人均的4.6%。 油区

“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力度。加强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扩大勘探范围,重点开拓海域、主要油气盆地和陆地油气新区,“加快深海海域和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柴达木、四川盆地等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实施„走出去‟的跨国经营战略 ……”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烃类化合物(即碳氢化合物)是石油主要成分,约占80%以上。 含有氧、硫、氮的化合物(非烃化合物)有时可达30%。不利于石油的开采、炼制和加工。 石油的元素组成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碳约占80%一88%; 氢约占10%一14%;氧、硫、氮约占0.3%一7%。石油中若碳、氢元素含量高,且碳/氢值低,则油质好;若氧、硫、氮元素含量高,则油质相对较差 石油组分组成:i油质ii胶质iii沥青质iv碳质 石油的物理性质1颜色(石油一般呈棕色、褐色或黑色,也有无色透明的凝析油。)2密度 3粘度(地下采出的石油在提炼前称原油。地层粘度大于50 mPa·S、密度大于0.92的原油称为稠油。)4凝固点(原油失去流动性的温度或开始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原油中含蜡少,重组分含量低者凝固点低,利于开采和集输。)5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石油可与天然气互溶,溶有天然气的石油,粘度小,利于开采。)6荧光性 (石油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光亮,称为石油的荧光性。借助荧光分析可鉴定岩样中是否含有石油。)7导电性(石油为非导电体,电阻率很高,这种特性成为电法测井划分油、气、水层的物理基础) 天然气的化学组成: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和丁烷(C4H10) 天然气无色,有汽油味,可燃。天然气物理性质指其密度、粘度和溶解性。地球构造: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依成因的不同可分为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

石油和天然气生成在沉积岩中,绝大多数储藏在它的孔隙、裂缝和溶洞里。沉积岩种类及特点:砂岩(碎屑岩)砂岩可作为油气储集层 、泥岩(粘土岩)是分布最广的沉积岩,约占沉积岩总量的60—70%,是重要的生油岩和油气藏的盖层、石灰岩(碳酸岩盐)是重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岩地质构造: 1背斜构造(是指岩层向上弯曲的褶曲,其核部地层比外圈地层老) 2向斜构造(是指岩层向下弯曲的褶曲,其核部地层比外圈地层新)3单斜构造4断层油气藏:生油层中分散存在的石油或天然气,当遇有适宜的圈闭地质构造时,便发生运移和聚集,形成油气藏。油气藏是同一圈闭内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油气聚集。种类:2地层油气藏(由地层超覆储油构造及地层遮挡储油构造等所圈闭的油气聚集) 1构造油气藏 (由背斜储油构造,以及断层遮挡储油构造等所圈闭的油气聚集)3)岩性油气藏聚集油、气的构造称为储油构造。油气田是指单一局部构造、同一面积内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若该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油田;若只有气藏称气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的地区称为沉积盆地。具有油气生成和聚集条件,并发现具有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称为油气盆地。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 油气勘探方法和技术,即地面地质法、地球物理法{地球物理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和地球物理测井(视电阻率测井、微电极测井、自然电位测井、感应测井、声波时差测井、放射性测井)}、遥感技术(间接找油法和直接找油法)和钻探法。寻找油气田任务:两个大阶段,四个小阶段1.区域勘探(分为普查和详查阶段)2.工业勘探(主要任务是发现油气田、查明油气田。分为构造预探和油气田详探两个阶段) 钻井 石油钻井:利用机械设备破碎岩石,建立地下油气输出通道。钻井目的:获取地下油气水资源或地质资料。钻井方法:顿钻钻井(最早方法)、旋转钻井、新方法(熔化及气化法、热胀裂法、化学反应法、机械诱导应力法)旋转钻井又分为转盘钻井、井下动力钻具钻井、顶部驱动旋转钻井。特点是:1)破岩与清岩相接进行。2)旋转动力大,转速高,破碎效率高。3)设备复杂,起下钻繁琐。 钻井分类 按钻井深度分为:浅井钻机、中深井钻机、 深井钻机、超深井钻机。按驱动设备分为:机械驱动钻机(MD)、电驱动钻机(ED)。按使用地区和用途分为:海洋钻机、浅海钻机、陆地钻机、从式井钻机、连续油管钻机等…

钻井设备简介 陆上钻机、连续柔管钻机、海洋钻井平台

旋转钻井钻机组成1动力系统(柴油机、发电机、传动机构)动力装置提供动力,传动装置将动力输送给提升系统、旋转系统、循环

系统使用,完成钻井工作。2旋转系统(水龙头、转盘、转盘方补心、方补心、方钻杆、钻柱、钻头)由钻盘提供转矩,带动钻具转动,完成钻进工作。、提升系统(井架、绞车、钢丝绳、天车、游动滑车、大钩)在井架的支撑下,由绞车控制复滑轮系统的升降,完成钻井需要的各种提升工作。3循环系统(泥浆泵、立管、水龙头、方钻杆、钻柱、钻头、环空、出口管线、震动筛、除气器、除砂器、除泥器、泥浆罐)钻井时,泥浆泵将泥浆池中的泥浆泵入水龙带和钻柱,从钻头的喷嘴喷出,然后携带着井底钻下的岩屑,从钻柱和井眼之间的环形空间上返,再经防喷器通道到达泥浆返回管线,最后由振动筛等除去岩屑,然后,回到泥浆池循环利用。4井控系统(球型防喷器、旋转防喷器、闸板防喷器、方钻杆旋塞、压井管汇)5控制系统(机械控制、电控、气控、液控和混合电液控) 钻井工艺过程1钻前工程(定井位、道路勘测、基础施工)2设备安装(设备拆卸、竖井架、安装设备、设备校正、试运行) 3开钻4正常钻进5固井(工艺过程:井眼准备;下套管;注水泥、侯凝) 6完井(钻开产层;确定完井方式;安装井底、井口装置;试油) 固井的目的:巩固井壁,隔离复杂地层;安装井口装置;封隔油、气、水层,防止互窜。 钻井液(钻井的血液)的功能:软化地层、帮助破岩;悬浮和携带岩屑;清洗井底、提高破岩效率;平衡地层压力、防止井喷;保护井壁、预防垮塌;传递动力到井底;冷却和清洗钻头;传递井下信息;钻井液的性能:密度;流变性(粘度、切力);失水造壁性(失水、泥饼);润滑性、散热性、抑制性。钻井液类型:液体(水基、油基钻井液)、气体(空气、天然气、氮气)、气-液混合物(泡沫、充气钻井液)。常用钻井液:淡水钻井液、盐水钻井液、钙处理钻井液、低固相钻井液、聚合物钻井液、混油钻井液。钻井液的主要成分:连续介质(水;油;气);分散相(粘土;水;气);处理剂(密度;流变性;失水造壁性;PH值;润滑性;抑制剂) 钻井工艺技术1常规钻井(喷射钻井工艺:将钻井液泵能发出的功率尽可能多的传递至钻头,并转换为射流水力能,以帮助破岩与清洗井底。钻具:钻头、接头、钻铤、钻杆、扶正器) 2取心钻井(目的:获取地下岩样,以供分析岩石特性,为钻、采工艺提供依据。工具:取心钻头、岩心抓、岩心筒)3斜井、定向井(用于海上钻采;地面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油田在城市建筑、文化古迹、湖泊、沼泽等难以建立井场的位置下方;油藏(层)地质条件不适宜钻直井;原井报废的情况下:钻“侧钻井”、“救援井”等。定向钻井是根据地面、地下条件及特殊的目的,经专门的设计和施工,使井眼轨迹按预定方向(并非垂直)钻达目的层位,解决常规直井不能解决的问题的一类特殊钻井)、水平井(大曲率、中曲率、小曲率半径水平井)4欠平衡钻井(制氮设备、旋转防喷器、气液分离设备、放喷节流管汇)造斜方法1井底动力钻具(井下马达)造斜法(涡轮钻具、螺杆钻具、电动钻具)2转盘钻具造斜(钻具组合配扶正器)包括变向器、射流钻头、扶正器组合。造斜工具:变向器、弯接头、弯钻铤、井下动力钻具。钻井事故:井喷、井塌、井漏、卡钻、解卡技术:浴井解卡(泡油、泡水、解卡剂浸泡);使用震击器;套铣倒扣。堵漏技术:起钻静置;水泥堵漏;桥塞剂堵漏;化学凝胶堵漏;特殊堵漏技术(尼龙袋、金属异型管)井下钻柱部件:钻铤、接头、稳定器、钻头、钻杆、方钻杆。常用钻头:刮刀钻头、取心钻头、牙轮钻头、PDC钻头 井喷预兆: 钻井速度加快(有放空现象);钻井液循环池液面上升;钻井液性能改变;环空钻井液返速增加、有井涌现象。井喷控制:溢流及时关井、据关井井口压力计算井底压力、算压井钻井液密度、环钻井液排出溢流,恢复井底压力 井塌现象:返出岩屑多而杂,且棱角园滑;泥浆密度、粘切升高,泵压不稳或蹩泵;钻进蹩跳严重、接单根下不到底、起钻有阻卡;下钻遇阻频繁、下钻下不到底、划眼困难、甚至越划越浅。井塌的原因:钻井液液柱压力过低;泥页岩地层水化膨胀或分散;钻具刺漏;起下钻抽吸压力大,或发生井喷。井塌的防治:测定地层压力剖面;合理的井身结构;适当的钻井液密度;采用防塌钻井液。井漏的类型:渗透性漏失、裂缝性漏失、溶洞性漏失。井漏原因:地质因素、人为原因(如泥浆比重大、下钻速度快、开泵过猛)井漏现象:泥浆池液面降低,井口返出泥浆量明显减少 卡钻的原因与类型:泥饼粘附卡钻(压差卡钻);井塌卡钻;沉砂卡钻;缩颈卡钻;键槽卡钻。 固井和完井 井身结构的内容包括:导管、表层套管、中间套管、油层套管、 固井是用无缝钢管和水泥封固井壁的过程。其作用有:封固地表疏松地层;封堵易塌易漏等复杂地层;封隔不同压力的地层;封隔油、气、水层;安放井口装置。 套管串组成:引鞋、旋流短节、回压凡尔、套管、生铁圈、套管、扶正器、升高短节 单级注水泥:循环、注隔离液、注水泥、顶胶塞、替泥浆、碰压、关井侯凝;双级注水泥:注水泥、顶下胶塞、替泥浆、顶中胶塞、替泥浆、打开循环孔、注水泥、顶上胶塞、替泥浆、碰压(关循环孔)、侯凝。注水泥设备:水泥头、胶塞、管汇、灰罐、混浆漏斗、水泥车、混合池 对固井质量的要求:套管有足够的强度(能承受井下各种外力作用,抗腐蚀、不断、不裂、不变形)2水泥环有可靠的密封(环空封固段不窜、不漏、胶结良好,能经受高压挤注的考验) 完井工艺过程:钻开产层、安装井底(完井方式)、井口装置、射孔、酸化(可选项)、诱导油气流、试油。常用完井方式:裸眼完井、

射孔完井、防砂完井。计量方法:计量标定罐、刮板流量计、涡轮流量计(油井)孔板流量计、涡轮流量计(气井)一口井从上往下是由井口装置、完井管柱和井底结构三部分组成。井口装置:关闭和控制井中流体流出的设备,用于有效地密封井口,以避免井中流体喷出或泄漏。井口装置包括套管头、油管头和采油(气)树三部分。试油工艺由诱导油、气入井和完井测试两部分组成。试油概念:对可能出油、气的生产层,在降低井内液柱压力的条件下,诱导油、气入井,然后对生产层的油、气、水产量、地层压力及油气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的整套工艺技术(或作业过程),称为试油。油气开采 油气开发的基本目的:尽可能多的开采出地层深处的油、气资源。提高采收率,降低成本。采收率:油田开发结束后,累积的采油量与实际的储油量之比。采油方法分类(1.自喷采油2.机械采油)自喷井采出原油:驱动力—地层中的各种压力。驱动过程-先将原油从地层内推向井筒,若还有剩余的能量,再将原油举升到地面。自喷采油存在四种流动过程:(地层渗流、垂直管流、嘴流、水平管流)用专门的抽油装置,将油井中的油液举升到地面,以便保持井底和油层之间油液流动的压力差,保证油气源源不断地流向井底。这种采油方式称作机械采油或人工举升采油。有杆泵采油{在抽油的过程中,抽油机驴头将带动抽油杆及活塞上下运动,每上下运动一次,称为“一个冲程”,也称“一个抽汲周期”。在一个冲程中,深井泵完成一次井筒进油和井口排油的全过程。}和无杆泵采油{地面动力液→中心油管→井下液马达→带动抽油泵的柱塞作往复运动→固定阀和游动阀交替打开和关闭,实现吸油和排油动作→废动力液和抽吸的原油,一起从油、套管环形空间排到地面,通过井口四通阀进入地面输油管道。}电动潜油离心泵系统中的潜油电动机(为离心泵提供动力)、多级离心泵(将机械能转换为液能,提高油井液的压头,并将其举升到地面)、保护器(起着补偿漏油和电机平衡室的作用)、油气分离器(用于分离井液中的游离气体,并使游离气体进入油、套管环形空间)电动潜油离心泵采油(是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特别适用于海上油井和高产油井的机械采油方法,可以从较深的不同状况的油井中大量提取地层液。)与电动潜油螺杆泵采油(螺杆泵、保护器和潜油电机等。适用于含砂、含蜡、稠油的油井开采。)气举法采油是应用压缩机等机械手段,将经脱氧的空气、氮气或二氧化碳气等注入油管或油、套管环形空间,并经过油管将井液举升到地面的一种采油方法。排水采气(优选管柱排水采气、泡沫排水采气、气举排水采气、游梁抽油机排水采气、电潜泵排水采气、射流泵排水采气) 采气工程是从气井完井投产到集输处理的整个气田开发的采气工艺方案设计和工艺技术的总称。主要任务是:完井及试油作业、天然气生产、增产措施及作业、井下作业与修井、地面集输与处理

提高采收率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有两个方面(油藏地质因素:油藏类型:如构造、岩性、裂缝性油藏等;天然能量及其可利用程度:如边水、底水、气顶等;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性:如孔、渗、饱;孔隙结构;润湿性;流体物性:如原油粘度、凝固点、油水粘度比等、人为因素:开发方式、井网密度及开发调整;开采工艺技术水平;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应用规模及效果)提高途径:改善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方法:主要包括为四大类(热力采油、混相驱油、化学驱油、微生物驱)注水驱油是因封隔器损坏,致使上部水层的水进入油层,导致该井停产。但是,其周围井的产量却上升了。注水采油的实质是保持和提高油层的能量,用水驱油。注水采油采收率(砂岩油层经注水后采收率可达28~87% ;碳酸盐岩油层经注水后采收率可达60~80%)影响水驱油采收率的因素(孔隙结构;岩石润湿性;原油性质;界面性质)常用的注水方式(边缘注水(边外注水、边内注水)切割注水、面积注水)边缘注水适用条件:油田面积不大、构造比较完整、油层稳定,边部和内部连通性好、油层渗透率高,特别是在注水井的边缘。切割注水适用条件:油藏面积大,分布稳定,注水井可以排列形成完整的切割水线;切割区注水井和采油井有良好的连通性。面积注水适用条件:油藏面积大,构造不完整,油藏非均质性强;适用于后期开发调整的强化开采及高速开采。 早期注水(地层压力还没降到饱和压力之前及时注水,使地层压力始终保持在饱和压力之上。特点:投资较大,投资回收期长,不适用于原始地层压力高,而饱和压力低的油田。)、中期注水(投产初期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当地层压力下降到低于饱和压力后,在油气比上升到最大值前注水。特点:投资少,经济效益好,能保持较长稳产期。适用于地层压力和饱和压力差较大,天然能量较大的油田。)晚期注水(地层压力逐渐降到饱和压力以下,溶解气析出,油藏驱动方式改为溶解气驱,在溶解气驱之后注水。特点:油田产量不能保持稳产,自喷开采期短,不适用于原油粘度和含蜡量较高的油田。) 油田注水的主要流程(水源净化系统、注水站、配水间及注水井等)对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符合油田注入水标准。主要指标要求:即应严格控制水质中的悬浮固体含量、含油量、菌类数量及腐蚀性等项指标,使得水质无杂质沉淀、化学稳定性好、对设备的腐蚀性小,同时有良好的洗油能力。 注水站是油田注水系统的心脏部分,其作用是根据对注水压力的需求,使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水升压,并输送至配水间。目前的注水系统有:1)以离心式注水泵为主的大站系统2)以柱塞式注水泵为主的小站系统3)增压注水系统4)简易注水系统配水间是控制、调节各注水井注水量的操作间,一般可分为单井配水间和多井配水间。

注聚合物驱油实际上是一种把水溶性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加到注入水中。以增加注入水黏度的方法,它是一种改善的水驱方法。聚合物驱油的适用性(注水的流度比较大(2~20)、油层温度不高于120~150℃、油层不存在大裂缝和溶洞、水驱尚未产水或产水不多的油层)聚合物驱油的影响因素(聚合物分子结构、水解度、聚合物溶液浓度、溶剂性能、溶液含盐量) 注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表面活性剂的特性(界面吸附、降低界面张力、形成胶束)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润湿作用 、乳化作用、起泡作用、增溶作用)蒸汽驱主要用于稠油油藏,利用蒸汽加热使稠油粘度降低,流动性能改善,从而提高采收率。蒸汽驱的两个阶段 (蒸汽吞吐、蒸汽驱)采收率=波及系数×洗油效率

保护油气层 保护油气层的重要性(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供求缺口大、采收率低、有利于油气田的发现、有利于提高油气产量、有利于长期稳产和增产)保护油气层的含义:保持油气层的原始状态,防止地层损害。保护油气层的主要工作(地层岩石和流体性质分析与测试;地层损害评价室内实验;油气层损害机理分析和系统保护方案设计;钻井、完井、油气开采过程中保护油气层技术;油气层损害现场诊断和矿场评价技术;保护油气层总体效果评价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技术)地层损害的内部原因(岩石的孔隙结构、油气层中的敏感性矿物、地层中流体的性质)地层损害的外部因素(外来固体进入地层、外来液体进入地层、压力温度等环境条件改变)地层损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固相侵入、粘土水化膨胀、微粒运移、形成无机或有机沉淀、贾敏效应或水锁、形成乳状液增加流动阻力、改变地层润湿性或油气水分布) 岩心分析的技术方法(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薄片技术、压汞实验、红外光谱、CT扫描)室内评价试验(敏感性评价试验、工作液评价实验)矿场评价技术(试井评价、产量递减评价、测井评价)

矿场油气集输流程(指将各井生产出的石油和天然气进行收集、计量、输送和初加工的全过程的顺序。)油气分离和稳定(原油和天然气的分离、原油的净化、原油的稳定、天然气的净化和轻油回收、油田污水处理)油气分离方式(一次脱气(接触分离):一次或几次将系统的压力降到指定的脱气压力,但在油气分离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气体与油始终保持接触,系统的组成不变。多次脱气(多级分离):多次将系统的压力降到指定压力,每一次降压后,分离出来的气体都从容器内排出,使气液分开,即脱气是在不断降压、不断排气,系统组成也在不断变化。)原油稳定(原油稳定是通过一系列工艺措施,比较完全的从原油中脱除所含的挥发性强的轻烃,降低原油的挥发,保持原油稳定,以减少原油在集输和储运过程中的挥发损耗。大罐抽气法、闪蒸稳定法、原油分馏稳定法、负压稳定法)污水来源(含油污水或原水:油水分离后污水。洗井水:注水井反冲洗产生的污水)净化采出水回注(目的是保持油藏压力)注水开采的优点(含有表面活性剂,具有洗油功能;注入的含盐净化采出水与油层的泥土 接触,不降低油层渗透性。提高井底压力;较高温度的净化采出水具有洗油功能;防止地表污染。)净化采出水的要求(化学组分稳定,不形成悬浮物;严格控制机械杂质和含油;有高洗油能力;腐蚀性小;尽量减少采出水处理费用)污水处理技术(回注水、生化处理)热沉降脱水的主要设备是沉降罐(通过加热降低或削弱油水界面膜的强度,增加水滴的碰撞机会,破坏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通过加热增大油水密度差,加快水滴沉降速度。通过加热降低原油黏度,加快水滴沉降)采出水的防垢(用防垢剂:无机磷酸盐、有机磷酸、聚丙烯酸聚合物)、缓蚀(降低水的腐蚀性,常用缓蚀剂:铬酸盐、锌盐、聚磷酸物、硅酸钠、 有机磷酸盐和有机胺类)、杀菌(杀菌剂,无机和有机两类)和密闭(降低溶解氧浓度)氧是污水处理系统重要腐蚀因素。目前油田上油、气的计量分为三级(一级:油田外输计量。二级:联台站(处理场)内部交接计量。三级:油井计量站计量)油气水的两相分离(在外力作用下,使密度不同的两相发生相对运动而实现分离的操作称为沉降。根据外力的不同,沉降分为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因此两相分离器又分为重力式和离心式。)天然气脱水的方法(低温冷凝法、溶剂吸收脱水法、固体吸附脱水法)天然气中或多或少含有硫化氢(H2S)、二氧化碳(CO2)和有机硫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天然气脱硫(干法和湿法两大类;在习惯上将采用溶液或溶剂作脱硫剂的方法统称为湿法,将采用固体作脱硫剂的脱硫方法统称为干法。就其作用机理而言,可分为化学溶剂吸收法、物理溶剂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直接氧化法、固体吸收/吸附法及膜分离法等)从天然气中脱硫装置出来的酸气主要含有H2S、CO2和H2O以及少量CH4等烃类。硫磺回收(酸气生产单质硫普遍采用氧化催化制硫法,通常称之为克劳斯(Clous)法。在天然气工业中随酸性气体的组成不同,又有不同的制硫方案,即所谓单流法、分流法硫磺回收工艺)单流法的硫回收率较高,可达95%左右。轻烃回收(轻烃回收工艺主要有三类:油吸收法;吸附法;冷凝分离法。当前,普遍采用冷凝分离法实现轻烃回收。利用原料气中各组分沸点不同,冷凝温度不同的特点,在逐步降温过程中,将沸点较高的烃类冷凝分离出来。该法的特点是需要提供足够的冷量使气体降温。冷量有用冷剂制冷的,有用气体膨胀制冷的,或者联合应用两种制冷工艺的。根据所提供冷量的级位可将其分为浅冷和深冷)冷量可有两种冷源产生,即外加冷源,膨胀机自身制冷。工艺流程(原料气预处理-除油、游离水和泥砂;原料气增压、净化、冷凝分离、制冷、凝液的稳定与切割、产品储罐)目的:降低气体露点

增产增注 油气井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产层的能量(压力)、产层的渗透性、流体的流动性能)水力压裂是利用地面泵组,将高粘液体以大大超过地层吸收能力的排量注入井中,在井底蹩起高于地层强度的压力,使井底附近地层产生裂缝。压裂液作用:传递和施加压力,使地层破裂;加砂压裂。压裂液是一个总称,根据其在压裂过程中的任务不同可分为前置液(破裂地层、造缝、降温作用。一般用未交联的溶胶。)、携砂液(携带支撑剂、充填裂缝、造缝及冷却地层作用。必须使用交联的压裂液(如冻胶等))和顶替液(中间顶替液:携砂液、防砂卡。末尾顶替液:替液入缝,提高携砂液效率和防止井筒沉砂)类型(水基压裂液、油基压裂液、酸基压裂液、多相压裂液)支撑剂性能要求:粒径均匀、密度低、强度高、圆球度高、杂质少、货源广、价廉。支撑剂常用类型:天然砂 、人造支撑剂、树脂包层支撑剂压裂设计主要内容:裂缝几何参数优选及设计;压裂液类型、配方选择及注液程序;支撑剂选择及加砂方案设计;压裂效果预测和经济分析等。压裂工艺过程(循环?试压、试挤、压裂、加砂、替挤、反洗)压裂设备与材料(压裂车;压裂液罐车;供砂车;支撑剂)酸化的原理是利用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的孔隙、裂缝内的堵塞物的溶解和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孔隙和裂缝的渗透性。有酸洗、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三种工艺。酸化反应影响因素(接触面积、酸液类型与浓度、流速、温度、压力)酸化压裂:用酸液作为压裂液实施不加支撑剂的压裂。压裂后通过酸液的不均匀溶蚀作用,防止卸压后裂缝愈合。主要用于碳酸盐岩地层。技术措施:酸液的滤失、降低反应速度。酸化工艺(选井选层、确定酸化方式、方案设计与施工、残酸返排)酸化施工(将酸化管柱下到预定位置,装好井口。接好地面注酸管线,并进行试泵;配制酸液。一般在配酸站配制好拉到井场;挤注酸液。反排。自喷或人工排液)地层出砂的危害(使井下和地面设备严重磨蚀,增加维修工作量和生产成本;造成砂卡、砂埋油层或井筒砂堵,导致停产;出砂严重时会引起井壁坍塌、套管挤毁甚至油井报废)地层出砂的原因(地层岩石胶结强度低;地应力作用;开采工艺措施不当:压差过大、流速过大)防砂工艺(机械防砂 筛管防砂 砾石充填防砂 砾石预充填筛管;化学防砂;焦化防砂;砂拱防砂)清砂方法(1)冲砂(2)捞砂。冲砂方式:正冲砂(冲管冲砂);反冲砂;正反冲砂;联合冲砂。结蜡:温度低于原油析蜡点时,蜡以结晶形式析出,随着结晶长大,蜡晶体沉积于管道和设备表面;结蜡的影响因素:原油组分、压力和溶解气油比、水和机械杂质含量、流动速度、管壁粗糙度及表面性质。防蜡方法1)阻止蜡晶的析出2)抑制石蜡结晶的聚集3)创造不利于石蜡沉积的条件 。清蜡方法:机械清蜡 、热力清蜡(热流体循环清蜡、电热清蜡、热化学清蜡)、冼井清蜡车。。油井出水来源(注入水及边水、底水、上层水、下层水及夹层水)油井防水措施:应以防为主,防堵结合 油田开发阶段:开发准备阶段、开发设计和投产、开发调整和完善;投产阶段、稳产阶段、产量递减阶段、低产阶段 一次采油阶段(利用油藏自然能量进行开采)二次采油阶段(补充并保持地层压力(注水)开采)三次采油阶段(进一步改善驱油方法提高采收率)油气开发的基本目的:尽可能将储存在油、气层深处的油、气开采出来,提高采收率,降低成本。在油田的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产量、地层压力、含水量、油气比、采油速度等主要开发指标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工艺技术措施,以达到增产、稳产,最大限度的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第五篇:艺术学概论[第六章艺术作品]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 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一章,主要介绍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相关属性。艺术作品是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关键性主题,因此也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一些范畴的关系的掌握。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是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常 会测试到的内容。具体而言,艺术作品的内容部分,需要重点掌握艺术作品的内 容、主题、题材等概念的含义。艺术作品的形式部分,需要理解其内在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这两种形式因素的含义与特征。

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还有一些相关的重要属性,包括意蕴、意境、风格、格调、品位与商品属性等,它们与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密切关联。艺术意蕴是本章的难点,必须清楚理解其含义。典型与意境是本章的重点,考生要熟悉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并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一些细化的问题。

艺术作品的风格,除了可能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考查其概念之外,重点还在于考查其特征,包括分析其多样性的原因、民族风格与时代风格。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在以前的考试中很少出现,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活跃兴盛,这一问题也成为

上一篇: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下一篇:县委督查工作情况汇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