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环境污染指数

2022-07-14

第一篇:四川环境污染指数

改善职工食堂就餐环境 提升职工幸福指数

改善职工食堂就餐环境 提升职工幸福指数为改善职工尤其是保安们的就餐环境,提高职工们的生活质量,物业公司食堂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职工”的宗旨,近日,在物业公司领导的支持下对食堂进行了整改。整改后的职工食堂一改过去饭盆乱摆乱放,杂乱无章的现象,操作间布局合理干净卫生、就餐场合窗明几净舒适温馨,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就餐场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职工们的到来。

整改后,食堂切实做好了食品卫生、餐具的“一洗、二冲、三消毒”工作,工作台做到随用随清,每周对厨房进行一次搬家式的大清扫。炊事员对菜肴花样不断翻新,味道新鲜可口,深受职工喜爱。职工食堂每顿都配有至少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及一个适口的靓汤,使就餐职工就餐时有一种家的感觉。

物业公司立足实际,为了给广大职工提供一个温馨、优质的就餐服务环境,物业公司副经理康富强、员工康岩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为食堂制作了用于放置职工饭盆的橱柜,为公司节省资金四千余元,受到了物业公司经理康立广的表扬。整改后的职工食堂整洁明亮,各类设施齐全,拥有可同时容纳30余人就餐的开放式餐厅,较好的改善了职工的就餐环境,为职工就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物业公司安排对食堂厨工进行培训,进一步实现了职工食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加强了后勤管理。从饭菜采购的价格、安全卫生及员工服务态度等各方面加大了管理力度。同时,在保证用餐环境干净、整洁,保证菜品卫生、营养的

基础上,新食堂将不断推陈出新,从饭菜营养搭配,色香味上都做了调整,做到每天饭菜不重样,让职工吃的舒服、吃的放心、吃的经济实惠。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物业公司围绕职工生活和健康,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扎实推进职工健康关爱行动,努力营造“活力、快乐、健康”氛围。餐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环境越发整洁、食品花样更加丰富、质量大为提高、节约提示十分显眼„„

在今后的工作中,物业职工食堂将不断收集和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查找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食堂将以更高的服务水平、更规范的管理、更细致的工作流程、更安全卫生的伙食质量、更丰富多彩的花色品种、更全新的精神风貌,让大家都吃得健康、满意、舒心,实实在在感受到各方面的幸福。

第二篇:关于如何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提高人居环境指数

关于如何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

提高全县人居环境幸福指数的思考

(****村***)

在我县实施中国幸福家园建设这一伟大创举后,展开了对我县城乡环境的综合治理,这是我县幸福家园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将关系到我县幸福家园建设的全局,其中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

而如何巩固这一成果,提高人居环境幸福指数,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继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目前已经在各个村修建了若干大中小垃圾池,结束了农民无处可倒垃圾的日子,现在农民出门几步路就可以把垃圾入池,并有专人分类、搬运、处理。各个乡镇也配有清洁车、洒水车等,街道面貌也焕然一新。但目前来看,现有设施还不能满足需要,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继续配套完善相关设施和聘用适当数量的清洁人员。

2、制度化,更要习惯化。建立相关的环境卫生规章制度,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监管机制。责任化,落实到位,保证实施效果。有一个好的制度,才有一个好的开始,有了好的开始,才能有好的习惯的养成。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很多成果经验和例子。

3、继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老百姓素质才是源头。在老百姓眼里,他们只图自己方便,不会去关心上级部门开展的工作,所以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这个时候,宣传工作是比不可少的,要让老百姓知道我们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广大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宣传方式可以灵活多变,画报、宣传单、板报、广播等,依当地实际情况而定,重要的是用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宣传。宣传过程中,也是教育和提高老百姓素质的机会,这才是最重要的,老百姓的素质提高了,一切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这才是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最佳途径。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至今,起得了很好的成绩和效果,广大人民群众也体会到了周围环境的改善所带来的便利。但取得的短时间的成绩并不代表成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事关每个老百姓的“终身大事”,其目的不在于今年的成绩,而在于培养每个老百姓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在于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在于提高全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这才是建设幸福家园和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初衷。

第三篇:四川沱江水污染案

一、案情简介

沱江干流总长达600多公里,经成都、资阳、内江、泸州后注入长江,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仅内江市就有80万人靠它提供用水。而就在这条大河的上游沿线,大大小小的企业也靠沱江汲水、排污。

2004年2月下旬,位于沱江中下游的四川省资阳市境内的简阳市沿江一带,有人发现一些死鱼在江中飘浮,而后死鱼越来越多,到3月初,简阳市一些居民家中的水龙头突然流出浓烈异味的黑水。2004年 3月2日,接到紧急报告的四川省环保局派出三个调查小组急赴沱江,对沿线污染进行拉网式调查。沱江河水严重污染事件得到证实后,简阳市立即关闭了全市的自来水供应系统,并动员全市所有能动员的力量,把停止饮用自来水和沱江水的通知告诉全市所有群众。简阳下游的内江市也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要求市供排水公司二水厂及自备水源的单位及全市各县沿江居民停止取水。从2004年3月2日早晨开始,内江市区及资中县城区和资阳市的简阳三地出现了大面积停水,三城近100万居民用水告急,50万公斤鱼类被毒死,百万人断水26天,上千家宾馆、饭店、茶楼等营业场所被迫关闭,经济损失2亿多元。1根据资阳市环境监测站3月1日下午4时采样监测显示,沱江简阳段氨氮超标40至50倍、雁江段临江寺超标29倍、侯家坪超标18倍,河东元坝村超标23倍。事故原因是位于长江上游一级支流沱江附近的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川化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川化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第二化肥厂,因违规技改并试生产,设备出现故障,在未经上报环保部门的情况下,在2004年2月11日至3月2日的近20天里,将2000吨氨氮含量超标数十倍的废水直接外排,导致沱江流域严重污染。3

为缓解缺水带来的巨大恐慌,资阳市、内江市以及简阳、资中等受灾严重的地区有关部门使用救火车、洒水车等运输工具为群众运水,甚至紧急请求上级出动了飞机进行了20个小时的人工降雨,用从天而降的近4亿立方米雨水试图缓解江水污染程度,因污染事故影响正常生活用水的内江、资中、简阳等地在事隔近1个月后,恢复了从沱江取水。

5月3日,沱江再次发生污染事故,原因是2004年2月以来,位于眉山市仁寿县的肇事企业东方红纸业有限公司在治污设备试运行过程中,违法超标排污,甚至擅自停运部分治污染设备,存在偷排行为,造成沱江支流球溪河严重污染,大量污染物沉积于河道。东方红纸业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是污染大户,2003年省环保局还对其下达了限期年底治理完毕的通知,然而就在2003年12月初,这家企业未经批准就擅自调试生产,2003年年底,经眉山市有关部门批准,该公司获准调试生产后,做出了“保证达标排放、不发生污染”的承诺。但是在时隔不久的2004年1月初,四川省政府督查组暗访时发现该公司仍在违规偷排造纸废水。两天后,眉山市再次要求仁寿县责令其停产整改。到2004年2月27日,东方红纸业有限公司又声称治污设施已达标,要求调试生产,并一再保证不会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然而就在这次调试过程中,该公司又超标偷排污水进入球溪河,从4月16日至30日,该公司约有6000吨造纸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了,使大量污染物沉积于河道中,遂酿成大祸。2004年4月23日至5月2日,四川境内出现两次大规模降雨,沉积的污染物被暴涨的河水冲入沱江,致使沱江河水溶解氧急剧下降,造成沱江资中县河段出现大面积死鱼,数以千计靠养鱼为生的农民欲哭无泪,沿江群众不得不拧紧家中的水笼头,举家提着小桶去寻找水源。资中县境内的沱江文江段水面积呈黑褐色,并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70多万元。沱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

12 新华网,“沱江特大污染事故 百万市民停饮调查纪事”

http:///GB/huanbao/1073/2448913.html, 2009/4/16访问。 7 新华网,“政府部门"延误时机"被列为沱江污染事故原因之一”

http:///c/2004-06-24/03113503377.shtml,2009/4/16访问。 9 新华网,“川化集团为沱江污染渔业损失赔付1100多万元”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5/25/content_1489434.htm ,2009/4/16访问。 10 新华网,“致沱江二次污染的剩余污水处理完 90万赔付兑现”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5/30/content_1498401.htm ,2009/4/16访问。

11 人民网,“四川省公布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调查情况”

http://www1.peopledaily.com.cn/GB/huanbao/1072/2477560.html ,2009/4/16访问。 后须立即向主管局汇报。”9月23日的四川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上, 众多代表均对此质疑.

2004年9月25日,雁江区司法局党组研究决定,出台“[2004]38号文件”,撤销该局不准律师接手沱江污染官司的“[2004]19号文件”,38号文件下发各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13

二、法律问题分析

本案从污染发生到责任处理历时数月,其中涉及诸多法律问题,如受害人赔偿、污染者责任追究等。案件的很多方面都对我们有启示意义,比如污染企业的监管。但是正如四川省副省长刘晓峰所言,基层环保部门责任心不强,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发现问题不及时,延误事故处置时机,是事故原因之一。加强对基层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促进其认真履行职责是改善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案中,多位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因失职而受到处分,但是比起事后的责任追究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激励他们积极履行职务、落实污染防治工作、阻止污染发生。本案还提及资阳市雁江区司法局不准律师接手沱江污染官司的文件,由此体现的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也需要妥善解决。

(一)基层环保部门如何切实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责

本案中,基层环境保护部门对于污染企业的排污监督、守法情况的监管都没有做到位,最终酿成事故。川化集团的第二化肥厂和东方红纸业公司违规排放时间都长达半月之久,沿江的监测站点都没有发现污染情况,延误了事故的处理时机。要想改变执法不力的现状,就有必要深究其中的原因。

基层环境保护部门站在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线,往往需要处理各种类型的环境问题,是国家环保政策和法律规范的具体执行者,相比较其他层级的环保部门,基层环保工作更加具体和繁杂,这是基层工作的特点。环境保护工作自身的特点在基层也显现得比较明显,环境保护涉及对象广、历史遗留问题多、环保工作成效慢,是环保部门怠于履行职责的原因之一。

环境是典型的公共物品,良好的环境可以由大家共同享受,而为维护环境所做的投入却是私人的成本;环境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其中某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部分。在这样的条件下,每个基层环保部门面临的状况是:维护环境将付出的成本;环保工作成效慢对政绩的影响;在维护作为一个整体的环境时,除了本部门的工作投入外,维护的成果要受其他地方的环境、其他部门的行动的影响,也即本部门的工作不是改善环境的充分条件;环境保护的最终成果由各方共同享受。面对这样的状况,很多环保部门会选择搭便车——由别人付出环保的努力,而自己坐享成果。如果各方都有这样的想法,将最终导致“公共地悲剧”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出现。

环境保护是项公共事业,法律赋予环保部门职权以维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同时环保部门也负担了相应的职责,如何使其积极行使职权、妥善完成职责,是本案中体现的重要问题。加强对环保部门的监督,使其勤勉地履行其职责,是改善基层环保部门工作状况的关键。

法律在行政机关之间规定了一些监督制度,最普遍的做法是地方政府对其职能部门的监督和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地方环保部门是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有权监督环保部门。地方环保部门的另一个监督者是上级环保部门。从本案的结果来看,这两种监督都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1

212 中国新闻网,“四川:政府不准律师接沱江污染官司 人大质疑”

http:///news/2004/2004-09-24/26/487697.shtml,2009/4/16访问。

13 中国新闻网,“四川撤销不准律师接手沱江污染官司的红头文件”

http:///news/2004/2004-09-27/26/488576.shtml 2009/4/16访问 如何加强行政内部监督、如何将外部监督与之相结合,使地方环保部门切实履行环保职责是有待法律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激励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履行职责

本案在责任追究过程中处理了很多环境部门的官员,处理的原因主要是失职。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要由其工作人员去具体完成,工作人员的失职将导致环保部门的职能落空,改变激励机制,使工作人员积极工作,是解决上述

(一)的另一方面。

公共选择理论假设,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会在权衡利弊后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是这样的经济人,而且不会因其进入非市场领域而改变。因此要想改变工作人员怠于行使职责的现状,需要对于其在工作中所权衡的利弊进行调整,增加利或减少弊。

对于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而言,其所要权衡的利弊就是:认真履行职责的回报和懈怠时将受到的处罚。正如上述所言,环保工作成效慢、影响成效的因素多等等,都影响了认真履行职责的回报,因此根据环保工作的特性,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合理地评估环保工作的投入和成效,是促进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履职态度转变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对懈怠者的处罚。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法律对怠于履行职责已经做出了规定,将对工作人员进行行政处分,严重时要追究刑事责任。刑法中也规定了相关的条文威慑懈怠者。这是法律责任追究问题的应然一面,其实然一面则依赖法律的执行。如果对懈怠者追究不严的话,会使法律规定留在纸面。

在缺乏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的情况下,本案凸显的问题是现有的监督制度没有让责任追究的威慑力得以发挥,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选择了怠于履行职责,因此有必要完善现有的监督方式或者采用新的方式。

(三)如何避免地方政府对环保工作的不当干预

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

一、二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根据这一条,受害人可以到法院起诉污染企业,而诉讼中寻求律师帮助是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但是,在2004年4月30日资阳市雁江区司法局却下达红头文件,不准律师接手沱江污染官司。对受害人的权利进行变相限制。

在污染处理过程中,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耗时耗力,污染企业还承担举证责任,以证明自己的行为不是污染发生的原因,这些都会对污染企业的生产造成影响。实际生活中,也常看到地方政府推行各种措施,保护企业的生产不受环保部门检查的影响,以维护经济发展。雁江区司法局制定的[2004]19号文件正是这样的例子。《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本条规定赋予了地方各级政府保证本辖区环境质量的环保职责。但是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地方政府将其环保职能让位于经济促进职能。

国家在法律中规定了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职权,环保部门的职权也由法律具体规定,二者是不相冲突的。在专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外,法律仍然赋予地方政府一些环境管理职能,其目的在于:某些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往往影响较广,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必须由政府而非环保部门采取措施。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仅在此类情形中,政府才能采取既定措施,并考虑非环境因素做出决定,其他情形下仍应由环保部门依法律执行其职权,政府不应该代替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在执法中应主要考虑环境问题,而无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除环境外的因素做综合考虑是立法者在立法时、在政府和环保部门之间分配环保权力时关注的事,环保部门只需严格执行法律、贯彻立法者的意图。

地方政府出于经济、社会利益的考虑对环保工作进行干预,需要有监督机制进行约束。在本案中,2004年1月初,四川省政府督查组的暗访以及两天后眉山市再次要求仁寿县责令东方红停产整改,都是上级部门对下级政府部门的监督方式,但是政府监督组是以暗访的形式、眉山市的监督则是以要求的方式进行的,这样的监督需要制度化,而不能仅仅是个案中的行使。2004年9月23日的四川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上, 众多代表对雁江区司法局制定的[2004]19号文件提出的质疑,则是人大监督的实践。怎么样改变这样的监督状况,是驱使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的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四篇: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创造和保持整洁、优美、文明的城乡人居环境,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指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对城镇和乡村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绿化生态等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活动。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设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确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务)、农业、林业、商务、卫生、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及铁路、电力、电信、供销社等单位按照法定职责和任务分工,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 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指导和督促居(村)民委员会、社区、相关单位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镇 (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构,建立职能化管理队伍。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相关标准和年度工作计划。

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乡规划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地方特色,保持传统风貌,营造宜居环境。总体规划和相关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世界遗产地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国家园林城市、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园林城市,其所在地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严于国家规定的城市、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标准。

第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建设和经营。

第九条 地方人民政府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居(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城乡环境文明卫生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公益宣传和舆论引导。

第十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社会公德,有依法享受整洁优美文明城乡环境的权利和维护城乡环境卫生、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义务。对损害、破坏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等行为,有权进行劝导、制止或者举报。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逐步改善环卫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尊重环卫人员的劳动,不得妨碍、阻挠环卫人员作业。

第十二条 鼓励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水平。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责任区制度

第十四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行责任区制度。 第十五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的划分与管理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一)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

(二)河道、水域、水工建筑,由使用、作业或者管理单位负责;

(三)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公路、铁路、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地铁及其设施,由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四)公园、商场、医院、宾馆、酒店、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场馆、农贸市场、商铺等场所,由产权所有人或者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五)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及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区域,由所在单位负责;

(六)施工工地由施工单位负责,待建地块由业主负责;

(七)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保税区和独立工矿区内的公共区域,由园区管理单位负责。

城镇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公共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的容貌和环境卫生,由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 乡村的道路、桥梁、公共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由镇(乡)人民政府负责。

确定责任区时,范围和权属划分不清或者有争议的,由有管辖权的城市、县人民政府或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予以确定。

第十六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应当明确责任人。责任人应当履行以下责任:

(一)建立健全责任区综合治理相关制度;

(二)指定专门机构、人员负责责任区综合治理具体工作;

(三)配备、完善和维护环卫等相关设施;

(四)建立日常保洁队伍或者安排保洁人员,保证责任区容貌秩序、环境卫生达到有关标准。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与下一级人民政府,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与责任区法定代表人或者产权所有人、经营者签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 责任书应当载明责任区的具体范围和责任要求,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十八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公示责任区、责任人,设立公示栏、意见箱、联系电话等,收集公众意见、建议和投诉。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责任考核机制,对责任区定期组织考核检查,督促责任人依法履行义务。

第三章 容貌秩序

第十九条 城镇临街建(构)筑物立面应当保持整洁、完好,其造型、色调和风格应当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屋顶、阳台、平台、外走廊及窗外不得违章搭建、堆放、吊挂影响市容市貌的物品;各类附属设施应当规范设置。

城镇干线道路临街建(构)筑物的外墙面应当定期清洗、粉刷。

第二十条 城镇给排水、电力、照明、电信、人防等公共设施的管线应当规范建设,定期维护,保持完好、整洁。架空线缆和杆架应当按照规划逐步改造入地埋设或者采取隐蔽措施。

利用城镇空间设置的导向牌、指路标志牌和区域地图等标识牌应当规范,合理布局,保持整洁、醒目和完好;门面匾额、街道里巷牌、门牌、楼房栋号应当按相关标准设置;使用或者标注少数民族文字、外国文字的应当符合规范。 道路两旁或者公共场所设置的体育锻炼器械、报刊亭等设施应当保持整洁美观,确保使用安全。

城镇道路和其他公共场地上设置的各种井盖应当齐备、正位。井盖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定期进行巡查。井盖出现破损、移位或者丢失的,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及时维修更换。

第二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文化古迹、广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公园、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商场、医院、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应当符合国家、地方容貌标准,体现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地域特色,注重风貌设计,提升单体建筑品位,塑造城市形象。

第二十二条 城镇机动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放点(亭、棚)应当按照规划合理布局,规范设置。

机动车、非机动车应当在停车场或者准许停放车辆的区域规范停放,不得在城镇广场、人行道、绿地等禁止停放的区域停放。

第二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布局集贸市场,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农产品、日用小商品经营者进入经营场所从事经营。根据需要,可以设置早市、夜市、摊区、临时农副产品市场等。摊点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的地点、时限有序经营。

第二十四条 城镇园林绿地建设应当具有市容美化、防灾避险功能,应当定期维护,保持整洁美观,禁止侵占、毁损、围挡园林绿地。

城镇雕塑和各种街景小品应当规范设置,保持整洁、完好。

第二十五条 城乡道路、桥涵及其附属设施应当保持整洁、完好,定期维护,出现破损的要及时修复。

城乡道路上行驶的各种机动车辆应当保持车容整洁。运载垃圾、泥土、砂石、水泥、混凝土、灰浆、煤炭等易飘洒物和液体的机动车辆,应当采取外层覆盖或者密闭措施,不得泄漏遗撒和违规倾倒。

第二十六条 建筑施工现场应当按照规定设置隔离护栏、警示标志和施工铭牌;施工现场材料、机具应当放置整齐;施工中应当采取封闭、降尘、降噪等措施控制扬尘、噪声等污染,产生的废弃物应当及时清运;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

城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限制区域内,禁止建设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

第二十七条 设置户外广告设施、招牌、标牌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技术规范。大型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须经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同意,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户外广告、招牌、标牌外观应当图案清晰、完整美观、安全牢固;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加固或者拆除;残缺破损的,及时修复。

禁止在城镇道路、建(构)筑物、树木及其他设施上涂写、刻画,擅自张贴广告、墙报、标语和海报等宣传品。

第二十八条 城乡水域水体应当保持清洁;水域堤岸应当绿化美化;桥梁、管道、闸门、亲水平台等附属设施应当整洁完好。

第二十九条 乡村风貌建设应当从实际出发,符合乡村规划和有关技术标准,突出风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加强乡村道路和集贸市场建设,绿化美化农村庭院。提倡农户配建卫生厨房、厕所、农具堆放间、农产品晾晒场地和仓房,营造优美整洁、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 第四章 环境卫生

第三十条 城乡环境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制定道路清扫、保洁以及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作业规范并实施监督管理。制定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垃圾处理应急预案。

第三十一条 城乡环境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城乡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公共广场等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确保城乡生活垃圾的正常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

第三十二条 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指导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建立日常卫生保洁制度,确定专人负责辖区内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工作。

居(村)民委员会以及村民聚居点应当制定维护本区域容貌和环境卫生的村规民约,对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以及污水排放和处置等作出约定。

第三十三条 责任区责任人应当履行责任书规定的义务,确保责任区环境卫生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标准。

第三十四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市场机制,鼓励组建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公司,参与城乡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共厕所保洁、园林绿地维护、餐厨垃圾处理等作业。

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公司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许可证,按照城乡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规范和约定要求进行作业。

第三十五条 城镇住宅区的通道、园林绿地、休闲活动场地及水面、沟渠等应当保持清洁,生活垃圾应当定点收集,污水应当进入污水管网排放。

禁止在城镇住宅区内饲养家禽家畜。城镇居民经批准饲养宠物和信鸽的,不得影响环境卫生和周围居民正常生活。携带宠物出户,须携带清洁用具,及时清除宠物排泄物,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第三十六条 集贸市场责任人应当加强市场管理,合理设置垃圾收集容器,保持场内及周边环境整洁。

城镇集贸市场内的经营者应当保持摊位和经营场所的整洁。餐饮、农产品等易产生垃圾的摊位应当配置垃圾收集容器,保持摊点干净和卫生。

活禽、活畜宰杀点应当固定设置,配备完善的污物(水)处置和消毒设施,实施隔离屠宰。

第三十七条 早市、夜市、摊区、临时农副产品市场应当定时定点经营,保持摊位整洁,收市时应当将垃圾、污渍清理干净。临时饮食摊点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油污、污水和垃圾污染环境。

第三十八条 从事车辆修理、清洗、装饰和再生资源回收的,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城乡容貌管理的要求,保持经营场所及周边环境整洁卫生,不得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 第三十九条 城镇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定点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置。

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卫生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危险废弃物及放射性污染物等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分类处置,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收集站、收集容器和垃圾消纳处置场。

第四十条 农村生活垃圾推行户分类、村分类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在当地环境容量范围内,可以选择经济、适用、安全的处理、处置技术,就地消纳处理。垃圾需要填埋的,填埋点由县级相关部门统一确定和管理。

第四十一条 餐厨垃圾处理应当逐步建立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制度。

从餐厨垃圾中回收的物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或者标准使用,不得用于生产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有条件的城市应当推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和回收网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推进垃圾回收利用。

第四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

第四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镇使用高音广播喇叭、音响器材等发出超出国家标准的噪声干扰周围居民生活。建筑施工、房屋室内装修应当限定时间,商业娱乐场所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噪声。

非特种车辆不得安装警报器;特种车辆在无紧急任务情况下不得使用警报器。

第四十五条 禁止影响城镇环境卫生的下列行为:

(一)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乱扔烟蒂、纸屑、果皮及食品包装等废弃物,随地便溺;

(二)从车辆内或者建(构)筑物上向外抛掷杂物、废弃物;

(三)在非指定地点倾倒垃圾、污水、粪便等废弃物或者将废弃物扫入、排入城市排水沟、地下管道;

(四)在非指定区域、指定时间燃放烟花爆竹;

(五)在露天场所或者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秸秆、树叶、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六)在住宅区内从事产生废气、废水、废渣的经营活动,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七)占用道路、桥梁、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广场及其他公共场所设摊经营、堆放物料、拍卖或者兜售物品,影响容貌和环境卫生。

单位和个人有上述行为的,有责任自行改正或者清除。 第五章 设施建设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市政、环卫、绿化、交通管理、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专业规划,指导和规范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园林绿化、农贸市场等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十七条 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满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功能。重大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应当做到区域共享、城乡共享,实现重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 第四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其设计方案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配套建设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因工程建设需要必须拆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提出拆迁方案,报城乡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十九条 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镇人口密度、流量,合理布局、建设公共厕所。

城镇规划区内公共厕所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设置明显标志,由专人负责管理。

城镇规划区内新建公共厕所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城乡污水管网已覆盖的区域,新建、改建公共厕所应当按国家规定标准建设,规范接入地下污水管网。不得新建旱厕,对原有不符合城乡环境卫生标准的公共厕所,当地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当作出计划,组织产权所有人逐步改造达标。

(二)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公共厕所应当配建沼气池、化粪池。沼气池、化粪池的设置应当便于清掏和运输。

第五十条 城镇应当统一建设地下污水管网,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实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

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乡村应当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未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乡村,鼓励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污水处理设施,推进沼气池和人工湿地建设,配套进行卫生厕所、厨房和畜禽圈舍改造。

第五十一条 城镇生活垃圾收集点、转运站的设置应当合理布局,与需求相适应,方便投放、收集和运输,不得影响市容市貌、妨碍道路交通。城镇街道两侧、繁华地区及人流密集地区,应当设置垃圾容器。

第五十二条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建筑垃圾填埋场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鼓励社会资金、外资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垃圾处理等项目设施的建设。

第五十三条 在城镇内应当设置车辆清洗站,选址应当避开交通拥挤路段和道路交叉口。

设置车辆清洗站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城市供水、排水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

第五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和正确使用城乡环境卫生设施,禁止损毁、盗窃、占用;禁止擅自关闭、拆除、迁移或者改变其使用性质和内部结构。

第六章 考核监督

第五十五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责任制度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绩效考核体系,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考核结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十六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依法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监察。

第五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通过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等形式,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督。

第五十八条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舆论监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对新闻媒体反映、曝光的问题,应当及时处理和反馈。

第五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公示制度和群众监督举报制度,设立并公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举报信箱、投诉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及时查处影响城乡环境的行为。

第六十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文明、规范执法,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不依照法定程序执法;

(二)收缴罚款未出具专用收据;

(三)故意损坏、擅自处理或者侵占当事人物品;

(四)辱骂、殴打当事人;

(五)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其他违法行为。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 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执法主体有规定的,由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承担行政执法工作;法律、行政法规未作规定的,按照本条例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承担相关行政执法工作。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行使相关执法权。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二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六十条规定的,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三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人不履行义务,责任区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未达到有关标准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对个人处一百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及其主管人员给予处分。

第六十四条 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清除;拒不改正或者清除的,代为清除,其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并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违章搭建、堆放、吊挂影响市容市貌物品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不按规定停放车辆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乱涂、乱刻、乱画或者擅自张贴各种宣传品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在城镇住宅区内饲养家禽家畜的,饲养宠物和信鸽影响环境卫生和周围居民正常生活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十七条摊点卫生管理规定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一款噪声管理规定的。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侵占、毁损、围挡园林绿地的,或者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损毁、盗窃、占用相关设施设备,擅自关闭、拆除、迁移或者改变用途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依法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车辆未采取覆盖或者密闭措施,造成泄漏遗撒的或者违规倾倒的,责令清除改正;代为清除的,其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施工现场容貌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从事车辆修理、清洗、装饰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责令改正,恢复原状,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特种垃圾管理规定的,责令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将从餐厨垃圾中回收的物质用于生产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产品及违法所得,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人身伤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 单位或者个人有本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影响城乡环境卫生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或者清除;拒不改正或者清除的,代为清除,其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处个人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单位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二条 拒绝、阻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或者侮辱、殴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从业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侮辱、殴打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劝阻的公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办法。

第七十四条 本条例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1997年8月19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 《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第五篇:关于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汇报材料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部的长江和黄河上游地区,是长江和黄河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的水量补给地,也是中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孑遗种和濒危种最为丰富的地区。全省林地面积3.6亿亩,活立木总蓄积17.01亿立方米,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2位,森林覆盖率达到30.79%。拥有攀枝花苏铁、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大熊猫、川

金丝猴、四川山鹧鸪、黑颈鹤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建立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湿地等林业自然保护区124个,面积7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6.1%,居全国第三名。

四川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以来,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1998年、1999年,四川率先在全国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生态工程,标志着四川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长江上游最大一片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1年正式启动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7年和2008年又先后启动了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如今,绿色铺展巴蜀大地,森林资源明显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物种保护明显加强。四川林业在维护三峡工程库区和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生态建设方面: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1996年10月中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视察四川攀西地区工作时,看到金沙江、雅砻江上漂着上游流送下来的一根根木材,朱总理语重心长地对陪同的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省长宋宝瑞和攀枝花市有关领导同志说:“要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10月21日,在成都金牛宾馆,省委、省政府向朱镕基副总理汇报全川工作,其中汇报了四川森工问题,提出在10年内国家每年帮助四川解决2亿元事业费,由14户森林资源枯竭的重点森工采伐企业营造550万亩人工林的意见。朱镕基副总理指示:“对四川提出的意见我支持,由国家计委、林业部牵头,进行调查研究,原则是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该花的钱要花,要注意保护环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家计委、林业部调查后拿出方案来,给国务院汇报,要把解决四川森工问题作为全国的试点。”1997年1月,林业部以林计字〔1997〕2号文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解决四川、云南国有林区森工减产转产及人员分流有关问题的请示》(以下简称《请示》)。请求国家启动以保护生态效益突出的原始天然林资源为目标、以大力发展人工林为重点的“大江大河源头天然林保护工程”,由林业部统一规划编制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方案实施后,全省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落实森林管护责任面积32300万亩,是国家森林管护计划面积28851万亩的112%。累计营造公益林727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705万亩,飞播造林1067万亩,封山育林4503万亩),完成森林抚育870万亩次,人工促进天然更新44.5万亩。工程十年全省累计调减商品材产量3399万立方米,按天然林蓄积11.2立方米/亩测算,相当于少采伐天然林面积300多万亩,保住了长江上游这片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生物基因库。

据监测,全省5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据典型调查,遂宁市单位面积土壤侵蚀量由1985年的每平方公里8520吨/年下降到现在的3314吨/年,降低61%。水土流失减少,输入江河及三峡库区的泥沙量也大幅度下降,整个长江干流从上游到下游,泥沙含量下降幅度在32%-78%之间。据《四川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生态效益2008监测报告》,2008全省天保工程森林减少土壤侵蚀量10055.32万吨,减少土壤有机质和土壤npk损失量962.14万吨,涵养水源量692.38亿吨,固定碳量6986.98万吨,释放氧气14900.87万吨,积累营养物质114.27万吨,净化空气污染物39604.67万吨,提供空气负离子124855.31万亿个。森林提供的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固碳制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游憩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计10753.65亿元其中节能减排年价值2429.37亿元。

2007-2009年,天保工程纳入省委、省政府“十大惠民行动”、“富民安康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设;在2008年“四川实施天保工程”事件以大众投票第一的身份,顺利当选“影响四川改革开放30周年10件大事件”之一,这是天保工程造福人民,深得民心的重要体现,也是天保工程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标志。

(二)退耕还林工程

四川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为指导,紧紧围绕“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的总体要求,在国家有关部

上一篇:市村两委换届汇报下一篇:色彩入门基础教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