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意义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低碳生活意义范文

低碳生活的意义

低碳生活的意义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低碳生活宣传海报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是你愿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4个节: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我以为,对“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以中国传统文化来阐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可简化为“勤和俭”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近几百年来,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让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正是这一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觉悟,有了新认识。“低碳生活”理念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该理念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世界被气候问题所困扰,但世界是由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我们必须各自做出努力在这一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在目前阶段,我们还必须在全面、公正、有区别的原则下处理如下难题: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国家与全球利益的冲突与共赢,行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利益的博弈与调整,国家意志与社团利益的对立统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共享与互助等。由此足见,要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会带来怎样的挑战。

“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理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二篇:低碳生活的意义

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四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XX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XX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第三篇:低碳经济对中国意义深远

近两年来,关于低碳,气候变化的话题已经妇孺皆知,尤其在去年哥本哈根大会之后,低碳已然是全球最大的共同话题。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

何为低碳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有别于过去高消耗,高增长,追求规模的GDP中心论。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去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中提出了我国政府降低碳排放总量,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关于低碳的普世意义,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媒体已经给提供了足够多的分析,本文无意继续重复,堆砌太多意义不大的信息。我们更想从更深入的角度,来解析低碳经济的深层含义。

低碳经济背景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尤其工业革命开始,我们就步入了大量能源消耗时代。工业革命至今,人类发展的基础就是能源,特别是化石的能源的使用。经济发展和能源的消耗几乎可以划等号,甚至主流经济学家喜欢直接通过用电量来判断经济指标的状况。

近30年来,中国的飞速发展令世人瞠目,但很少人注意到中国的能源消耗速度同样令人瞠目。1978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是62770万吨标准煤,消耗量是57144万吨煤,总体上中国还是能源净出口国。到1992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就开始超越生产量,到了2008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达到了285000吨标准煤,远超248000吨标准煤的生产量,缺口达37000万吨标准煤,是不折不扣的能源进口国。

再看另外一组数据,中国的原油生产从1990年13800万吨标准煤到2008年的18900万吨标准煤,增长不到50%,而消耗却从11486万吨标准煤狂飙到了2008年的39020万吨标准煤,缺口高达20000万吨标准煤以上,进口依存度超过了50%,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和能源安全。

与中国能源消耗飞速增长的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从03年起一路狂飙,原油从20多美元起步,一路飞奔到08年的147美元的高点,铜铝铅镍等金属也上涨了 5倍以上。金融危机风暴阴云尚未散尽,原油已经从暴跌后的30多美元恢复到了85美元,铜价更是达到8000美元,挑战08年高点8900美元的欲望强烈。

作为工业基础之一的铁矿石价格,也成为中国难以释怀的痛,海外的矿石商肆意抬价,从03年的30美元左右飙升到现在140美元。中国作为最大客户,基本毫无议价能力,一边承受着钢铁企业的亏损,一边看着力拓等企业大把运走中国的财富。 低碳经济是什么

低碳经济的名词现在普及率已经很高了,但能讲的清楚的人却不多。甚至有悲观的专家学者认为,低碳经济只是概念,没有太多的意义。

在解读低碳经济之前,我们先看看高碳经济的模式,工业化的基础就是能源的应用,煤炭原油天然气等基础能源通过热能电能传导给上游的工业企业,工业企业把热能电能和铁矿等基础原料加工,生产出建材,钢材等材料传递给中游的制造业,生产出千万种商品,流入下游的商业化社会,产生有形无形丰富的商业产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不难看出,经济若想增长,在唯GDP论的基础下,必须提高最终的消费,那么最终的受益者就是最上游基础能源商。政府的作用则是调节不同环节的价格稳定,使经济平稳正常发展。

高速发展的经济,导致需求飞速增长,最上游能源商就有了不断加价的理由。其实,能源开采与耕地类似,成本几乎很少增长,所以我们看到过去几十年,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基本与经济同步的,远逊于能源价格的涨幅.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飞速发展时候,能源价格也一直在低位徘徊也是这个道理。经济发展可以带动基础资源上涨,但应该同步,而不是现在的状况,这只是美国对中国扼杀的战略才导致现在的结果。唯一问题是这个策略很糟糕,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高碳经济的结果就是财富不断向上游资源控制者聚集,也就有了中东国家坐地暴富,花钱如流水,坐享其成的现状,全球人民辛苦努力皆是为他们打工。也自然就有了澳洲矿石商漫天要价,让中国苦不堪言的现实。在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状况下,财富是在内部的流动,没有太多问题,但全球化的现在,这种模式导致全球财富不断向中东,俄罗斯,澳洲,巴西等资源大国聚集,这是发达国家及其不愿看到的。

清楚了高碳经济的模式,理解低碳经济则不难了。低碳经济的实质和目标,就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状况或者影响极小的状况下,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总体能源的消耗。在高碳经济模式下,能源商的暴利通过经济循环,传导到各个环节,最终由消费者来承担。反之,低碳经济模式下,从最终消费者开始,减少能源消耗,或使用各种节能产品,商业,制造业减少能耗,提高效率,最终传导给能源商,将能源商暴利消减,使之回到合理利润的价格区间。对于国家,则可以减少总体能源消耗,降低对外能源依存度,保证了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一言以蔽之,低碳经济瞄准的就是能源商的钱袋。

谁提出了低碳经济

中国从90年代末就开始关注节能,但关注点始终较低,仅仅从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角度看待能源问题。同样,作为能源大户和全球军事经济老大的美国,也仅仅提出了节能环保,对待能源问题也仅仅想通过武力来解决,不但退出了京都议定书,还花了巨资和精力在中东,试图通过武力来取得能源控制权。

同样的时候,英国率先起来,在2003年发表了《能源白皮书》,第一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为什么低碳经济会从被英国这个没落的工业大国率先提出,而不是经济龙头美国,也不是新兴大国中国呢? 破解这个问题,才是本文的真正涵义所在。美国,自然理解控制能源就能控制全球经济的道理。但美国选择了另外的道路,退出京都议定书,试图动用武力控制中东能源,并炒起能源价格,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为了不让全球其它国家分享美国的战争成果,尚未取得多少能源效益的美国愚蠢的挑起了能源价格战,利用高盛等金融机构和中国因素等,把大宗商品价格拉到了令人瞠目的价格。的确,能源价格飙升重伤了中国和欧洲的很多大国,但让俄罗斯巴西等国家迅速的壮大起来,而且完全的坐享其成,俄罗斯更是元气恢复,具备叫板美国的实力,中东的国家也更加壮大,美国苦心经营的成果损失殆尽。而且能源价格的飙升也重伤了美国经济本身,作为“车轮上的国家”,能源价格飙升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

再来看看中国,中国和美国在能源方面有很多相似地方,都是有一定量的原油储备,而且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所以中国一直不认为能源能真正影响中国经济的基础,相反,对于节能减排,在唯GDP论的影响下,大部分领导草率认为节能减排会影响经济发展,损伤GDP增速,谁也不愿迈出节能减排的第一步,这也就是现在我们被海外资源厂商扼住喉咙的根源。国航等能源消耗大户面对能源飙升,乱了方寸,胡乱投机,以至于原油暴跌后,反而造成数十亿的巨亏,东航更是亏到资不抵债,这种闹剧便是中国轻视低碳经济的恶果。

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低碳经济的概念为何会从英国提出,并在欧盟得到积极响应,发展迅速。欧盟的国家没有中美相等级别的能源储备,更不具备向美国那样超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可以横跨全球去掠夺资源。所以,面对能源消耗的增长和能源价格的飙升,只能选择从自身下手,开源无望,就着力在节流上。

为何提出低碳经济

上文所罗列的信息全部是关于能源的,通俗易懂,但很多人应该还是不能理解,能源的问题怎么会延伸出低碳经济这个名词,那我们就需要一起回顾一些历史了。

我们上文提到,目前全球的重要国家里,俄罗斯,巴西,中东等是资源储备最大的国家和地区,人均储备更是傲视群雄,是高碳模式的受益群体,其次则是中美两个能部分自给自足的国家,是高碳模式的一般受害者,最后是欧盟和日本,完全没有能源供给能力,是高碳模式最大受害群体。

众所周知,1973发生了中东战争,引发了石油危机,阿拉伯国家宣布原油价格从3美元调升到10美元,直接导致第二年美国GDP下降14%,日本下降了20%。这使得发达国家清醒认识到,工业化的命脉原来被别人所控,但无奈当时前苏联仍然存在,欧美难有动作。1990年前后,前苏联解体后,美国便逐步展开了对中东的行动。

作为欧盟,填补了解体的苏联,成为新的多级世界力量,自然需要为自己的能源问题争取解决方案。因为资源短缺,而且也难具备全球范围获取的能力,不如在节能上下功夫,而且要把全球都纳入这个节能体系当中来。如果号召节能,自然难以取得其他国家地区的响应,从排放入手,炮制出了温室效应,地球变暖等理论,把能源问题包装成了环保问题,来博得全世界范围的响应。经过多年努力,在1997年,推出了《京都议定书》,并在随后几年游说各国签署这个协定。除了美国之外,基本所有工业化的国家都签署了这个协定。美国不能签署道理很简单,与其参与欧盟日本牵头的游戏,不如把精力继续放在中东上,毕竟中东石油储备占全球57%,远高于其它所有国家地区。并且,美国认为,环保治理影响经济发展。

在推广温室效应,地球变暖理念效果一般的情况下,总结经验之后,英国2003年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捆绑了所有国家都关注的经济发展问题,把环保问题再次包装,成了经济问题,也直接回应了美国拒绝京都议定书的担忧。这个版本中,温室效应等一直争议很大的理论逐渐淡出,地球变暖也被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所取代。在全球能源资源价格飙升,金融危机的状态下,由环保问题升华而来的低碳经济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低碳经济可以包罗万象,几乎所有人类活动都会有碳排放(包括呼吸),比环境污染等问题都覆盖面更广泛,所以连奥巴马带领的美国都无法提出更好的拒绝理由。

由此,发源于欧盟的能源短缺问题,经过两次变革,成为了全球的低碳经济这个名词。

低碳经济对中国的意义

理解了低碳经济的由来和它包含的深层含义,我们不难理解低碳经济其实是大国间能源博弈的产物。这种博弈,中国才刚刚入场,在京都议定书时期,中国还是被列入无义务的发展中国家。

对于中国来说,最近十年,尤其最近五年,已经深深体会到了能源的重要性。无论是从中航油,深南电的被暗算,到油价波动导致的国航,东航等企业巨亏,还是从铁矿石谈判的处处被动,到海外资源收购的屡屡失手,都让我们清晰认识到,中国,已经被所有人当成了大国,而且,我们处境更加尴尬。我们不但没有美国全球夸张夺取能源的实力,也没有欧盟日本制定低碳经济规则的影响力,而且我们仍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大量消耗的阶段。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的,我们真要感谢金融危机,不但有危,我们更有机。金融危机使得欧洲财政吃紧,也使得美国在能源问题上,不得不收紧海外扩张策略,更注重在低碳经济的模式。

中国通过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率先走出了泥潭,虽然金融危机重创了出口,但给了中国进行转型的最佳良机。2010年,中国经济的主题就是调结构,如果能够顺利完成调结构,中国经济将在量的积累之后,产生质的飞跃,中国将不在仅仅是世界工厂,而是真正的世界经济引擎。

中国的调结构包含了两层涵义,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一个是区域结构调整。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是将原有的低技术,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行业转为高技术,能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今年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不那看出,七大行业里,除了生物医药之外,其余均与低碳经济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低碳经济涵盖很广,从最上游的新能源,到中游的工业电力的节能减排,再到最下游的低碳服务,碳金融等。中国拥有成熟的制造业,也拥有最大的潜力市场,空间极其巨大。例如中国的太阳能制造业已经占据全球60%的产量,国内市场却几乎等于0,如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国内市场,潜力无限。

其次是区域结构调整,是指协调发展不平衡,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对于这一点,低碳经济则是最好的载体。中西部地区,相对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之前我们一味开发煤炭,有色等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污染,给西部经济带来的收益却是远小于使用这些资源的东部地区。

低碳经济模式下,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将是另一番景象,首先是中西部的清洁能源,包括丰富的风能水能,还可以利用广大的土地建立太阳能风能电厂,为东部输送能源的同时,对自身的环境影响却微乎其微,双赢的选择。另外,碳金融则可以为中西部输送大量的资金支持,例如在利用清洁能源盈利的同时,还可以把节省下来的碳排放额,转售给东部的工业企业等。

综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何低碳经济对中国有深远含义,它不仅是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也关乎到中国经济未来三十年如何从量到质的飞跃,更是中国人在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落后的情况下,能否顺利超越,在低碳经济革命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第四篇:低碳的必要性和意义

联系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谈谈在低碳经济时代我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目前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现象,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现今低碳经济成为热点问题,应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力,正推动着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时代。今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中国的主题就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作为中国公民和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

也许,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哥本哈根”和“哈根达斯”的区别,或许还有很多人认为《后天》、《2012》只是纯粹虚构的美国大片,全球气候变暖会议只是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的国际新闻……而实际上,当全球的政治精英们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人类争取最后一个机会时,地球变暖衍生的恶魔已悄悄地走近了你我,走进了洛阳,走进了河南,它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身边瞪着狰狞的眼睛,制造着一个接一个祸端……

“现在的天气预报工作越来越难做了。怪异的天气总是违反规律,让人难以捉摸,以前所谓的规律总是被现实改变!”河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王纪军博士感叹道,“每一次准确的预报,都凝结着气象预报员的智慧和汗水!”

王纪军博士可以轻松地为他的感叹找来佐证——

2009年11月初的郑州,秋天似乎根本不愿离去,太阳温暖,绿树葱茏,大街上还能看见穿短袖的人。但11月10日,气温骤降,当晚突降暴雪。11日晚9时10分左右,大雪漫天中,突然电闪雷鸣!12日,郑州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均创下“历史新高”——超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一日最大纪录。

2010年的4月14日,来洛阳参观牡丹花会的游客们都会因看到雪中牡丹这一“奇观”而惊叹不已。而在这天的前后几天洛阳都是阳光明媚,春意甚浓。

全球暖化,不仅带来了沙尘,还有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等极端天气接踵而来。专家预测,全球气候还会进一步变暖,并且变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美国的《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称2009年之后,至少有一半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将超过历史上最高的1998年,将有更多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人类不得不面临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同时联合国评估报告提醒,人类如果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这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数字?简单讲,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侵袭。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在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魃肆虐。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3月23日,来自国家防总的统计数据显示,因干旱造成饮水困难的人数已达2271万,其中旱情最严重的云、贵、川、桂、渝五省份达1805万人;我国耕地受旱面积1.14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796万亩(重旱2798万亩,干枯1381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612万亩。其中西南五省份耕地受旱面积达9654万亩,占85%。

除了干旱、气候反常、全球变暖之外,水资源短缺、居住环境恶化 、经济损失加剧 、海平面上升、 人类健康受威胁、 物种变化加剧等等众多问题都亟待解决。

面对全球暖化的大危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要为祖国、为世界来自己的一份力。我们不能阻止气温的上升,不能控制两极冰川的融化,不能避免云南的干旱。因为它们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了,我们只能尽量减少灾难对我们造成的影响。随着被誉为“改变地球命运”的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两会“低碳经济”关键词的热化,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低碳的宣传,使得“低碳”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被社会各方面以及广大老百姓所详知。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

我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因此,倡导低碳经济、改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可以随手做到的就是:少上网,去上课时电脑别待机,出去的时候关掉一切电源。多用电邮,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尽量少使用和不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出门尽量步行,低碳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同时,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

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共同地球,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青年大学生知识广博、充满朝气、思想认识趋于理性、践行低碳热情高涨,有着„承前启后‟的社会责任,是„低碳发展‟的生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最好的的践行者、宣传者。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拥有更蔚蓝的海洋!节约每一度电,让更多的角落洒满光明!倡导节能低碳环保,需要你我齐心协力。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积极加入到节能低碳低碳的行列之中,将节能低碳低碳的环保意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以心系家国的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为绿色节约型华园的构建做出表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答者: z316215677

第五篇: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

当今世界怀抱一个共同的低碳经济愿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

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但是,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

型的起点和意义并不相同,有着自身独特的意义与要求。低碳经济对世界各国都是一种

机遇,人类可以借此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

经济在对外关系、技术创新和能源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

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气

候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如果没有中

国的积极行动,那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缺乏实效;另一方面中国作为贫困发展中国家

的地位将有可能改变,各国对中国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期望将进一步上升,从而使中国

面临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与日俱增。尽管中国自主行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做出

非常巨大的贡献,在排放大国中可以认为是表现最好的,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起

了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但国际社会仍然要求中国做出更多贡献。

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后,有发达国家甚至将会议的低成果归咎为中国,企图“栽赃”

以推卸它们的责任和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12月20日,英国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在

《卫报》发表文章,指责中国“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进程。某些发达国家

的别有用心路人皆知,但中国本身发展所需的碳排放潜力在国际社会也遭到了不少非

议。中国未来在国际气候政治中的压力毫无疑问将越来越大。气候领域的纠纷不可避免

地将延伸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2009年来中美两国的高层政治互动无不涉及气候变

化问题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摩擦将在

一定程度上恶化中国的国际环境,阻碍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家发展进程。

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欧美部分国家用了200年左右的时

间完成了其工业化进程,中国将在5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发展和富有是要有物质基础

的。中国今天走到了工业化的中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

源和环境代价。面对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硬约束,中国必须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才有可能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如果说低碳经济是全世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

必然选择,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其战略着眼点之一就在于以和平方式突破生存局限。通

过低碳经济,中国在减少自身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同时,也可以缓解在国际气候政治中

的压力,减少在此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在此

基础上,中国可以进一步推动全球气候合作进程,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其次,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经济增长和消费模式的巨大

变革与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应用和扩散。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着基础性作

用。没有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术进步离

不开自主创新或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计和现代化进

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引发的国家间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激烈竞争形势,成

为中国推进技术自主创新的巨大驱动力和重要机遇。技术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实现低碳

发展的关键对策。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作为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领域, 以超常规的措施大规模发展和推广先进能源等低碳技术。

此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着激烈的技术竞争,但也给中国技术进步带来重要

机遇。通过加强技术转移谈判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支持,中国也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相 关的技术,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各国在强化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还将积

极参与国际技术研发合作,大范围的技术竞争和交流,也给中国技术发展带来了重要契

机。

中国是大国,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很好地利用来

自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这有利于中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加快步伐。如果仅依靠

中国自己的研发,完全形成产业化和大规模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 为了加速低碳技术的

研发和扩散,中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先进能源技术,同时提供必要的政策激

励,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的关系问题。

在未来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低碳技术是核心要素。中国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地

位,不仅仅是进口大国,也可能是出口大国。无论是从能力,还是责任上看,中国都要

承担起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责任。特别是在向非洲和拉美等海外地区投资

过程中,中国也会不断被要求积极对外转让低碳技术。

再次,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与摆脱锁定效应。气候变化是由于工业化和所谓现代化

造成整个社会的碳锁定所导致的结果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的技术由于路径依赖成为各产业的主导技术,而该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组织形成正

反馈,结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使得整个社会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并形

成严重的惯性。

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重复西方发达国家的“碳锁定”历史过程。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重碳产业和技术正通过国际投资与

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世界经济新潮流,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避免陷入“碳锁定”,甚至及早解锁。从这个意义上说,向低碳经济转型,就是“解除

碳锁定”的同义语。

也许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重新站到了同一个起跑

线上。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将更加重视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而不再

简单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或盲目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转移,避免走上“先污

染、后治理”道路。发展中国家还具有后发优势,甚至实现技术跨越,可以比发达国家

更好更快地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在于成本优势,大量的减排

技术在中国应用时,成本低于发达国家。由于后发优势,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要比

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低。中国的高储蓄率和巨额外汇储备也使投资资金似乎不

成为大问题。

中国当前正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养

自主创新能力,向低碳经济转型。防止新的锁定,必须有选择地进行投资。

最后,有益于提高低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

得低碳产品的新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

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中国在这一领域正在积极

开展行动,在某些产品上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

关行业最为突出。2009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

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中国已有

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世界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中

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1千万千瓦,年增长

速度接近翻番;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供应着世界40%的光伏产品需求;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 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 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

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等等。

如果能在国际贸易规则中进一步促进低碳产品的国际流通,培养竞争优势,中国低

碳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另外,提升企业研发低碳产品的积极性,培育中国

低碳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也需要相关的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发挥作用。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

发达国家的转型,是从后工业化社会的起点开始的转型,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实现能源安全,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起点和任务:不仅要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减排,还要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减少贫困,完成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要在同样的时

间里完成更多的任务。因此,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内涵,远比发达国家的转型更加丰

富,意义也更加重大,任务也要更加艰巨。

(1)发展挑战巨大。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根据对人均排放和人均

GDP关系的分析结果,两者之间呈现一种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

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对经济外延扩张空间的需求很大。加之

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

惊人。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至少在2030年以前中国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具有重

要的推动力。

人口增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政府努力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增长率已经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尽管中国已进入低生育国家行列,但由于庞大的

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的15年,中国人口将以每年800万-1000 万的速度增长。按照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

出3亿左右的人口。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改变农村居民不利处境的唯一出路。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的变化,例如,就业压力、消费方式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都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

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大为改善,而且正在仿效发达国家高消费模式,在不断持续提高。在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后,居民消费正在快速大规模转向高能耗耐用消费品,如住房、汽车。据社科院预测,中国人均GDP有希望在2010年接近4000美元。收入的提高,必然带来生活水平的改善,而这种改善是以能源消耗为基础的。

工业化水平。在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即重化工业阶段,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材料和能源。这些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很大的影响。2000年,中国的钢铁产量为1.285亿吨。3年后达到2.2亿吨,远远超过当初的预计。2006年中国的钢铁产量达到3.53亿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钢铁消费量降到3亿吨。据国家统计局据,2009年,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5.65亿吨。同比增长25%。中国的钢铁行业能源消费占全国的15%。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加快速发展首先会引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扩张,城市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公

共交通、市政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产生对钢铁、水泥

等各种重化工业产品和建筑材料的巨大需求。由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水

平上升,原材料生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飞速发展。这些原材料的生产很多是能源和

碳密集型的。

国际贸易分工。在全球化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分工的大格局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 -82- 加工厂和主要的制造业基地。由于中国处于国际劳动分工的较低端,大部分的进口是高 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出口主要是能源密集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在这种进出口结构

下,随着大量“中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中国内涵能源净出口随贸易顺差的增长不断

扩大。满足各地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中国也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研究表明,中国内

外贸进出口背后的内涵能源约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的1/4。

(2)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道路上,中国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

是资源和环境约束,比如依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低下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

发潜力有限,等等。

能源结构约束。中国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在已探明的化石燃料储备中,煤占了 96%,石油和天然气只有4%。对煤炭高度依赖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

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其增速已经超过了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由于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

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中国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

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

上一篇:动物防疫知识范文下一篇:东南西北地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