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考察报告

2022-08-15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近代史纲要考察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近代史纲要考察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活动

读书报告汇编

专业 风景园林(景观建筑设计) 班级 景建1班 学委 黄艺

日 期:2015-5-21 《重读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个性鲜明,在嬉笑怒骂中藏着严肃的悲悯之心。社会责任感使然,张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关注天下事,为历史与当下人物事件虚华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毕然。

主要学术著作有《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历史文化随笔有《中国心绞痛》、《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

【写作背景】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课,大学本科都在开,但是名义上讲的是历史,实际上却不是当成历史课开的,而是按政治课开的,即使在历史系也是如此。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是想给大家灌输一种世界观,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它其实是一个观念史。所谓史实,是被要求服从某种观念的。

可以说,我国的近代史讲解都走着一个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其中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强调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另一条线索就是革命线索--三大革命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然后到辛亥革命,总之就是一个反抗、革命的过程。这样一段悲惨的近代史,一段总是折腾的历史,很容易使我们忽略从晚清以来这么多丰富的变化,不知道该怎么走后面的路,不知道为什么要改革、要开放,为什么还要学洋人那一套东西。

事实上,我们大多不知道近代中国是怎样融入世界的,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而只强调我们一直在革命,那么我们就不会明白为什么要放下革命搞建设,不会明白为什么要重新开放。结果也就只能是我们重来,再重来,重新开始鼓噪革命,重新开始鼓噪排外。可是这样一来,我们会回到哪儿去呢?我们处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面临着这样的困惑。

【内容提要】

中国近代史是复杂的、精彩的,又是如此颠覆的,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简单的奸忠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眼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析了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在这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引用作者的一句话来陈述他的基本观点——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

【心得评论】

阅读完全书,将作者的历史观概括起来便是——中国在近代为什么会被屈辱的挨打?其一,是因为中国在各个层面上全方位落后于西方创建的近世文明;其二,因为中国中世社会与西方创建的近代工业文明社会之间的差距。正是这两点,导致中国在近代一次一次屈辱的加深,而在义和团运动中更是达到了顶点。于是,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们试图抄近路——学习西方,无论是学英、美学、学日还是后来的学苏俄,其实都是在模仿学习西方人创建的近代工业文明,创建近代社会体制。所以说,作者用“近代化”三个字概括了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等改革、改良措施或是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土地革命等暴力革命。因为,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把近世中国从中世纪社会的落后状态中解脱出来,走向创建近代社会,打造工业文明的强国之路。

相比较起我们的一般认知——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 (通过查阅,我们了解到范文澜的基本模式指的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创始人即是范文澜先生,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上册)》为近代史研究提出了“四段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乃第一阶段,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为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为第四阶段。他认为第一阶段包含反帝反封建两个矛盾,以反封建矛盾为主;第二阶段包括国内民族斗争和反帝两个矛盾,而反帝矛盾突出;第三阶段以反帝为主要矛盾;第四阶段以反封建为主要矛盾。而胡绳的基本模式指的是——胡绳先生则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著有《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后一本书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影响深远,一版再版。胡绳始终坚持他在探讨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时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坚持他在表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时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 通过对比,我们普遍认为,张鸣教授的对历史的见解,相比简单的以暴力革命历史观为进步的主流观点,或许更符合中国近代史的实际情况。

抱着学习的心态,大家用了一个月读完了《重读中国近代史》。在最开始的阅读中,我们就被通俗易懂、指戳要点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可以感知,我们所接受的历史其实并不怎么受到青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其实没有很多人会主动去考究这个问题,在最开始的学习中,大家也只是觉得大概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就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现在依旧在“童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在讨论前,我们的一名组员曾说道:“一提到中国近代史,我就感觉可恶、内心格外愤慨。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可是,当大家阅读了《重说中国近代史》后,很多想法得以改变——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鲜为人知的被隐藏的历史,更告诉了我们需要全面客观的来看待历史。

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便直接的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起初,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怎么接受这种说法,可是随着渐渐地深入阅读,我们的想法随着作者的思路发生了转变,发现作者说的也并非全无道理。

可以说,这本书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便在于——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可能是使得我们观念逐渐改变的原因之一,使得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在反思中,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随着向后深入的阅读,书中所述的历史故事与我们身所认知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阅读交流中,我们发现: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大量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可以发现,这本书在对一些近代历史事件的评价与我们所以为的评价存在极大冲击。

对于这一点,有的组员对其有着深刻的感触——在清朝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起义军“义和团”。书中对于义和团的兴起认为是西太后用来对付洋人的默许产物,和士绅支持推动的结果。义和团是以神论让平民相信他是顺天而为,常常我们在历史课本上了解的是“诚然,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知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由于认识不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义和团曾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迷信、落后的倾向。但是,一个基本历史事实不容抹煞: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争斗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摘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褒有贬,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义和团的形象大打折扣。它利用平民对古代先贤的崇拜心理,就是“有宗教性质的民间团体借助气功的魅力进行传教”,他们“实际上成了一些顽固派的工具——整肃政敌”。《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对义和团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有重要作用有不同的见解——“解释这个问题不能以此夸大义和团的作用。因为西方国家本身就有多面性。”“西方国家国内的许多政治家已经开始对以往的殖民政策进行反思和批判,处理国家间事物的道德水准跟以往已经不一样了”。列强从清政府的得到的“赔款”也是实行退还庚款,以成立中法大学、中英大学等高的教育学府的形式,从这看出这也促进中国革命的进程,很多的革命者从此诞生。

另外清政府,西太后一直为我们不耻,认为他们毫无建树。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却道——新政,这是清朝最认真的一次改革。改革的三大新鲜事物:媒体的壮大;新市民的兴起和发展,士绅和商绅团体的壮大;准议会的出现。并且还有立宪的想法,只可惜因为皇帝和西太后的去世而告终。这一改革让中国经济在列强的压榨下又慢慢富裕。科举制度,这沿袭几千年的制度并不像我们想的那般死板顽固,它促使民间的文化传播。被誉为“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辛亥革命依旧失败了,失败在他的软弱,最后袁世凯成为了总统。

但在面对这些与认知不同的区别中中,我们在有些地方也任然存在质疑。例如,中日两国在十九世纪同时被西方打开了国门,中国是鸦片战争,日本是黑船事件。中国,日本几乎同时开始自强,同时开始富国强兵,同时开始向西方学习近平代化。日本称明治维新,中国是洋务运动。可是日本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一直昂扬向上,一路成功一直到二战被打败,然而中国却败的一塌糊涂,甚至被各小国欺负。同时改革,却有着差距巨大的结果。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作者通过比较当时日本与中国的不同,强调因为这些不同,日本则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功。然而有些组员参考《晓松说》对此产生了同样的疑问。真的是因为这些不同,日本才获得成功,而中国落败了么?如若甲午战争,中日对赌国运时,中国赢了。在分析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时,原因仍可以不用改写,只用把日本改成中国。其中原因的论述中的一条说日本有藩镇,然而中国也有。日本有神道教,他们信仰天皇,所以团结获得成功,然而中国有儒家,也有自己的科举考信仰。这些种种都反驳了作者在书中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

其次,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大量不为人之的史实。我们在对义和团运动的讨论中发现——《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述重点是义和团如何抵抗八国联军,对义和团给社会造成的破坏鲜有详细的记载。张鸣老师却根据大量不为人知的史实,把义和团给社会造成的社会破坏做了详尽的罗列。

感触最深的一点还在于,这本书能够尽力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说历史人物的对错。我们认为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太多研究历史的人,习惯用后人的视角去评说已经远去的历史。结果,历史反而成了“借古喻今”的题材,而要保证历史结论的客观公正真是难上加难。

当然,并不是说这部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颠覆官方对近代史的诸多论断,相对的,我们认为其中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以新颖的表述改变人们对近代史的诸多误解,让人们能够带着怀疑去读我们的近代史。

【结语】

通过阅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我们深刻的感知到——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

相较于以往看过的历史书籍,不是充当现政权的喉舌,就是极力反对现政权。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例如:太平天国起义。张鸣教授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某种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与过多的正面评价。即使从革命的观点来看,张鸣教授也并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革命性,相反是封建王权思想的延续,甚至变本加厉。其次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地评价——教授从根本上抛弃了阶级的观点,他总是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臧否人物。例如林则徐这个中国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历史人物,传统上对他的评价过高,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大快人心。但是,作者认为林则徐仍是一个中国传统官僚,虽然睁开了眼,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很少,甚至出现了许多笑话。再比如孙中山,虽然他屡败屡战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与日本、苏俄、会党之间的暧昧关系以及个人崇拜的主张使其形象受损。还比如北洋军阀,张教授认为并不是所有北洋军阀都是坏人,他们有的在下台后房无一间,身无分文可以看出并不是毫无理想的酒囊饭袋。

这本书给予我们颇深的感受——它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道许多很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们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上册)》 范文澜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胡绳

《晓松说》 2013-09-06 甲午海战中日对赌国运 《晓松说》 2013-09-20 日本出征英勇无敌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调查报告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调查目的: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定的社会,各大军阀各种救国理念层出不穷,可最后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主导了社会主流,让拥有决定性实力的国民党落得个败北逃亡的下场?带着这个问题,通过互联网跟一些资料,让我们共同看看,究竟是什么因素让近代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调查对象:针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从网上获取一些资料,并结合上课所学知识,对核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调查分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而且也是在殖民侵略下中国的惟一抉择。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几十年中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从事的现代化努力,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属封建主义现代化类型;第二个时期是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诞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民国时期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抗日战争结束后,代表中国两种不同命运的国共两党经历了四年的国内战争较量,因国民党政府本身的腐败与无能败走台湾,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而结束;第三个时期(1949年至今),共产党在取得了现代化主导权之后,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动员全体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运动的新时期。

八十年代以来,很多青年人怀着兴国的责任感,穷诘这样一个问题,即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曾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什么在近代会落伍,使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当一个民族以文物礼仪隆盛的“天朝上国”自居,深闭固拒,夜郎自大,就会使往昔的荣耀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滞缓本民族继续迈进的步伐。流动的历史,不等待任何一个民族,你耽于“十全武功”、“万国向化” 的旧日迷梦,人家却经历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和政治变革,当这个人类发展最新阶段赢得历史的

恩宠时,一切蹒跚其后的民族,便面临被征服的命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而且也是在殖民侵略下中国的惟一抉择。一个政党的建立往往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一个政党的发展却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与不断进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情况下的必然选择,而他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其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是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他们绝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第三条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

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利益,最根本的是看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首先形成于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卓绝的民族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达28年的英勇斗争,仅牺牲的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烈士就有370万人。这一数字超过新中国成立时的共产党员总数。这意味着,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像《红岩》里的烈士一样,多数共产党党员并没有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牺牲感天动地,证明了自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先锋队。 1949年1月22日,新中国诞生前夕,在有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参加的共商国家大计的新政治协商会议上,李济深、沈钧儒等55位民主党派领导人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发表了对时局的联合声明,他们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新政协会议之后,各民主党派相继召开了各自的代表大会,一致明确表示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合法性,即使是不带偏见的外国人,也都给予了肯定。 然而,问题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50多年过去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中国人民的百年追求与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使中国和中国人民摆脱了深受帝国主义压迫欺凌、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 正是基于这些现实的原因,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共产党的领导,而这也正是中国民主制度所具备的优势。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成立了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从封闭半封建半到会方们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一中气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与富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制度自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几十年的历史。所以,相比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有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们不能拿拥有几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来比拟和衡量只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因此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 衷心祝愿我们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能愈来愈强大,愈来愈繁荣!

第三篇:近代史纲要多环节实践教学小组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多环节实践教学小组作业

任课教师 张胜辉 开课学期 2014 所在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专业班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 小组组长 李璐艳 小组成员 郝雨 张雅娴 尚皛

郜晨 宋瑞果 毋天宇 杨峰 张盼龙 徐文龙

目 录

一、 多环节实践教学安排„„„„„„„„„„„„„„„3

二、 小组实践活动计划„„„„„„„„„„„„„„„„3

(一)第一阶段:经典视频观赏„„„„„„„„„„3

(二)第二阶段:参观考察郑州市二七纪念塔„„„„4

(三)第三阶段:成果汇报视频PPT„„„„„„„„.5

三、 小组实践活动实施过程„„„„„„„„„„„„„„6 第一阶段经典影片书籍观赏活动总结„„„„„„„„6 第二阶段参观考察活动总结„„„„„„„„„„„„10 第三阶段汇报视频制作阶段总结„„„„„„„„„„13

四、 小组实践活动总结„„„„„„„„„„„„„„„„16 期末总结„„„„„„„„„„„„„„„„„„„„16

五、小组成员作业

1 前 言

为了紧密配合《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国际教育学院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三班第二组10位同学,以李璐艳为组长组成了近代史学习小组第2组,简称“12级国贸三班第2组”。小组严格按照任课教师的安排,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一系列特色的实践活动,系统地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初步掌握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提高了自身的历史素养,增强了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学习历史做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小组每个成员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都得到了提升,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得到了提高。

临近学期结束,特根据任课教学安排和小组实践活动实际,对我们小组的实践活动作一系统总结和汇报。

附:小组构成

指导教师: 张胜辉

组 长:李璐艳(1214102074)

成 员:郝 雨(1214102071) 张雅娴(1214102087)

尚 皛(1214102078) 郜 晨(1214102089)

宋瑞果(1214102099) 毋天宇(1214102101) 杨 峰(1214102103) 张盼龙(1214102105)

徐文龙(1214102102)

12级国贸三班第二组

2014年3月

2

一、 多环节实践教学安排

为了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本内容的掌握,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特组建近代史学习小组12级国贸三班第2组,开展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内容的理解,以能够学以致用,提高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能力。从实践中提高小组成员对事情的分析能力,理性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明确当代大学生职责。

二、小组实践活动计划

(一)第一阶段:经典视频观赏

1、活动时间:第三周到第五周

2、活动地点:龙子湖校区玉兰213

3、活动安排及内容:

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是观看《建党伟业》《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等经典影片,我们会用三周时间来欣赏,每周五晚上会组织小组成员在紫竹213室进行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一起阅读《中国近代史纲要》。从第三周到第五周的周二,周五,周日用来观看《走向共和》,副组长负责申请教室。《走向共和》共60集三周完成观看,第五周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召开交流会进行讨论。

4、活动目的:

《走向共和》剧情背景为自清朝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20年间的中国历史,包括洋务运动、日清甲午战争、

3 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史事,之所以选择《走向共和》,是让同学们了解其产生背景,了解相关历史史实,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国人从抗议“二十一条”引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列主义正是在这场运动中传播到中国,一个崭新的革命政党即将诞生,一场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在酝酿知道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使同学们在思想上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第二阶段:参观考察郑州市二七纪念塔

1、活动时间:第三周

2、活动地点:郑州市二七纪念塔

3、 活动安排及内容:

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是去参观郑州市二七纪念塔。这次活动将会在第三周的星期二上午九点进行,小组成员一起乘坐43路公交去往郑州市二七纪念塔。到达目的地后,组长、负责领队、纪律和大家的安全,张雅娴,徐文龙负责拍摄。之后带领大家一起参观考察二七纪念塔,参观结束后在二七纪念塔的门口进行简单的交流,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说说自己都学到那些知识,小组成员郝雨负责记录会议内容,然后返程。

4

4、 活动目的:

为了让小组成员更好的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在观看了《走向共和》和《建党伟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演绎中国近代历史的影片和书籍之后,小组决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组织大家一起去参观考察郑州市二七纪念塔,了解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真相,培养同学们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兴趣,从而更加系统深刻的学习中国近代史。同时,参观二七纪念塔可以让大家形象直观的学习近平代史,认识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真相。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罢工虽然失败了,但是工人的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使同学们铭记历史,居安思危,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三)第三阶段:成果汇报视频PPT

1、活动时间:第三周到六周

2、活动地点:农大龙子湖校区

3、活动安排及内容:

在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参观二七纪念塔的实践考察应用后,小组成员需要对这一学期所学知识有一个汇总,制作一个学习中国近代史成果汇报PPT。本着将中国近代史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原则

5 我们将镜头对准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其次决定在第五周周五晚上在海棠园的203教室开展一场有关中国近代史学习的辩论赛。组长组织辩论并担任主持人,成员张盼龙负责策划并担任评委,成员毋天宇负责拍摄,并特邀别组成员李长武担任评委,郝雨为计时员,其余人均为辩论赛选手。最后,会和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和第二阶段的实践结合在一块制作成一个学习成果汇报PPT。这将在第五周进行,毋天宇负责制片。

4、活动目的: 通过制作最后的成果汇报PPT,开展一个学习心得交流会,让同学们对该学期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纲要有一个系统的梳理,每个人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这一学期都学到了什么,在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上有了什么样的提高。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一个交流,可以让每个人都发表一下自己对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一个感悟,交流的同时也可以让同学学习到其它人都认识和想法,增加自己对中国近代史思想的认识。同学们的思想境界也得以提升,这样他们才会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将理论运用到实践。通过这个活动,将大家这一学期的学习成果展现给大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当中,了解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并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教训。再者通过这段时间大家的学习,从PPT制作到最后的成果汇报,都体现了集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也加强了彼此的友谊。

三、第一阶段经典影片书籍观赏活动总结

(一)实施情况与感悟

6 3月14日,12级国贸三班第2组在组长带领下,到新老校区图书馆查阅中国近代史经典著作书籍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

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

7 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

8 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很难得的机会,大家聚到一起看了场电影,这场《辛亥革命》电影正好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播放,我们自然对它充满期待,正好回味下100年前革命者是如何出生入死为共和而努力奋斗的。

想起辛亥革命,我们回到了一个世纪前,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随着各省份的独立,在孙文的领导下革命最终取得成功。《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的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辛亥革命诞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资产阶级萌芽与日益加深帝国主义侵略共存的时代,电影把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革命的意义做了生动细致的阐述。

电影以秋瑾就义为起点,以广州起义、孙文海外游说募捐、黄兴国内领导武昌起义、晚清政府内忧外患、各省独立解放、孙文就职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为主线,战争、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让人有梦回过去的感觉,又不乏感人至深之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

9 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过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看完《辛亥革命》,我们倍受鼓舞,作为学生的我们,深知还要不断磨砺自己的心志,懂得团队配合、精诚团结的真谛,富有辛亥革命推陈出新的胆识,学会创新,努力前行,把团队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好。

2011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勾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首过去,放眼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我坚信,它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并默默地指导我们一直前行。

二、 第二阶段参观考察活动总结

“没到二七塔,就等于没到过郑州。”,这句话在中国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几乎家喻户晓,它同时也使“二七塔”无可厚非地成为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今天,我们小组组织一次活动去参观二七纪念塔,先前在互联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由此,我对于二七纪念塔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还是对此感触并不是很深,通过此次团日活动,我彻底读出了其中的二七纪念之历史,革命烈士之精神,中国今天之来之不易。

早上,我们一行人迈着沉重的脚步去了郑州二七纪念塔。来这里瞻仰的人很多,人来人往,大多是老一辈的人群,还有一些向我们

10 一样来此留念的年轻人,老者们他们驻足于此,仰望着眼前的二七纪念塔,时时不肯离去,就是默默的注视,我起初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留恋,如此“痴狂”,后来我们通过走访他们才明白了其中关于他们亲身经历的二七历史,我才更明白了二七纪念塔的建设意义之伟大,以及她所折射出来的伟大革命烈士之精神。

郑州二七纪念塔,简称二七塔,是为纪念二七工人大罢工而建。“二七塔”现在是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1923年2月7日,历史上罕见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风起云涌,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人在郑州普乐园(今二七纪念堂),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由于遭到封建军阀的阻挠和破坏,大会决定在2月4日,举行全线总罢工。2月7日,军阀吴佩孚、肖耀南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对郑州、江岸、长辛店的罢工工人进行了残酷镇压。全线工人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同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共产党员、工人领袖林祥谦、施洋以及高斌等40多人被杀,300多人负伤,激起了全国工人大罢工的革命怒潮。这就是有名的“二七”大罢工。1925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召开全路工人代表大会,庄严宣布:恢复京汉铁路总工会。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于1926年10月15日,又杀害了郑州分会负责人汪胜发、司文德,并把二位烈士的头颅悬挂在“长春桥”(今二七纪念塔地址)的电线杆上。但是,英雄的铁路工人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继续战斗着。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工人大罢工指挥部设在河南郑州,因此,郑州成为星光灿烂的历史名城。为了纪念工人这种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这次罢工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最勇猛的奋斗精神和最伟大的牺牲精神。它以工人的头颅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人民更加认识到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必须与之斗争到底。这次罢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

11 国人民中的影响。罢工血的事实也告诉我们,要推翻反动的军阀统治,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必须发动广大的农民阶级,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这就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以反对军阀;如何开展农民运动,结成工农联盟。在罢工斗争中面对荷枪实弹的军阀,赤手空拳的工人只能遭到残酷的屠杀,这就为我党提出了武装斗争问题。罢工虽然失败了,但共产党人并没有消沉,而是在积蓄更多的力量,准备进行更大的斗争。“二七”大罢工的伟大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罢工运动和“二七”烈士,1951年,人们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场内建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1971年夏天,一场风雨过后,屹立了20年的木塔砰然倒地。为了继承和发扬“二七”光荣革命斗争传统,时任郑州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王辉和建筑师胡诗讪等人经过多次协商后确定了重建“二七塔”的方案。

今天郑州二七纪念塔为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座为3层塔身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二七纪念塔现名为二七纪念馆。馆内共有10个塔层层厅和1个地下层厅,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当人们来到高楼林立、繁华崛起的中原群中心城市郑州市的时候, 看见高耸的二七塔,就像是郑州的路标,心中荡漾起当年的情景。清明节即将到来,先烈们的民族精神与气节仍在心头激荡。革命

12 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察古可以知今,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党的新儿女前仆后继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当中,变化的是他们手中的“武器”由钢枪到铁锤、耕犁、笔,不变的是他们跳动的红心。吃水不忘挖井人,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和烈士们一样手持钢枪保卫家园,无法体味到马革裹尸,战士沙场的英雄豪迈,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可以荡涤了我的心灵,使我更深刻体会到烈士无私的爱国热情,鞭策我不断向前,为祖国的将来而奋斗,不辱先烈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们可以在前人创造的安定环境下,在历史上最强大的执政党的指引下,以革命烈士为榜样,发扬革命斗争之精神,为建设美好和谐的中国,感动并奋斗着!

三、 第三阶段汇报视频制作阶段总结

(一)实施情况

经过了一系列的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制作PPT,先由郝雨进行初级设计,张雅娴收集资料,毋天宇进行改进完善,组长李璐艳监督审核。

(二)视频制作感悟

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中国近代史做了进一步探讨,将中国近代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更好的吸取历史教训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拚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

13 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世界范围内的较量直到今天仍在延续;尽管政治格局、力量对比、较量方式与以前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看得分明:哪个国家和民族都希望在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中居于比较主动和有利的地位。即使和平与发展主导当今世界大势的今天,挑战和较量仍然贯穿其中。

今天是过去的延伸,也是未来的起点。为了把握今天,掌握未来,需从史镜之中获得宝贵的借鉴,才不失为智慧和聪明的民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其兴也有因,其衰也有故,所以学习中国近代史,温故而知新,对于我们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实现“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是极有助益的。

中国近代史包涵着很丰富的内容,但有三条用苦难换来的教训,可以说最为刻骨铭心。

无实力无以言尊严。近代中国是与外国列强签署不平等条约最多的时期。所谓谈判,实则是不谈只判,除了割地赔款外,别的免开尊口。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谈判桌后面是一字摆开的兵舰和大炮。朝廷的腐败,国力的空虚,助长了列强的专横。应该记得,第一次世界大

14 战结束后,中国人高呼“公理战胜强权”、要求从德国人手里收复青岛时的情景。然而,列强们完全无视中国人的要求,竟拿着中国领土做起了交易。事实教育了中国人:公理是存在的,但是面对列强,没有实力做后盾的公理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今天我们仍能看到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余风,但和一百年前相比,当年列强的耀武扬威不复存在。因为今日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从各方面实力来看,我们不再无足轻重。正如有的运动员所说,尊严不是乞求来的,是用拚搏换来的。结论是: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甚至连国之尊严都不会有。

不自强无以论实力。人们很难理解,以中国幅员之大,人口之众,文化之灿烂,怎么会沦到虎落平原被犬欺的悲惨境地。是因为朝廷腐败,军阀混战,国家分裂,民不聊生,躯体虽大却弱不禁风。古人云:“政亡,则国家从之。”一个无法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的民族,一个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的国家,虽地广人众、高城深池,却不足以为强为固。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要使中国强大起来,首先要靠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倘十二亿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这个民族的中兴谁也挡不住。

不变革无以图自强。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百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苦苦思索的问题,因而变法图强构成了近代史最为动人的一章。至今我们在阅读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诸先贤的变革篇章时,仍感到虎虎有生气。然而把这种变革由理论变成现实,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是毛泽东等成千上万中国共产党人。而邓小平同志所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则把这种伟大变革推向最为辉煌的时期。至少我们已经看到,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间,中国人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足以自豪的实力和充分的自信。一

15 百多年来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社会变革,已经使中国和中国人具有了崭新的面貌,并将在开拓和创新中成为真正的巨人。

四、 小组实践活动总结

期末总结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

16 变化。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地主阶级在19世纪中叶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 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领导人李鸿章一样,仅仅成为大清一时的裱糊匠,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我始终认为革命党人的“民智未开则以革命开之”这句话颇有值得商榷处,他们显然过分相信革命的作用了。革命的确迫在眉睫,但是观念作为一种心理承袭,其养成是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几十代的薪火相传,希望一夕之间,天翻地覆是不现实的,对于传统只有最大程度的接近它,然后才谈的上慢慢的改造它,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尤其需要如此。

通过学习近平代史,听老师生动的讲解和观看老师播放的影像资料,我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和艰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从屈辱和艰辛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对于我来说,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学习好中国近代史,把这一段历史铭记于心,把它作为今后我们工作、生活,乃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财富与精神动力。我们深知“落后就要该打”,所以同时,我们作为大学生,我们努力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成为建

17 设祖国的接班人而打好基础。学习近平代史,让我有 了更加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将来我一定要用马克思的思想来鞭策自己,并把它作为我行动的指南。

18

第四篇:近代史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考察地点:

青岛中国海军博物馆

考察时间:

年5月1日

考察内容:

中国海军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区,室内展区,陆上展区跟海上展区。主要展示了从建立海军至今,退役和正在服役的各种军事飞机,舰艇,导弹,坦克等。有不少是国家级文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国家级文物,多位前任国家领导乘坐,由苏联赠送。

解放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虽然身负重创(船身上有两千多个补丁),但依然不辱使命。

停靠在博物馆的维修舰艇,舰艇上悬挂的彩旗为国际通用信号旗。

参加过天安门阅兵式的导弹车,所载导弹为弹道导弹。

报告题目:

军事与海洋

五月的小长假,我们满怀热情,来到了位于青岛沿海的中国军事博物馆,由于博物馆建立的时间久远,一大片地方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新馆建设,我们随着人群,进入了室内展区。

幸运的是几位中年人请到了讲解员全程为他们讲解,我们被讲解员准确而专业的讲解所吸引,也跟上了他们的步伐。讲解员首先向我们讲解了中国海军的发展史,通过一件件生动形象的文物展示,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海军发展的艰辛与曲折,特别是中国近代建立海军之初,所受到一系列困难还有外国列强的欺凌。随后,讲解员又通过一件件展品,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海军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有不少有好邻国的捐助,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中国海军的落后。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国家建设已不再像以前一样忽视海军海防的发展,中国海军也取得了不少让人欣喜的成绩。

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来到了室外陆上展区,这里展示了各个时代的战斗机,导弹,舰船。解说员向我们普及了许多关于军事方面的常识,让我第一次知道鱼雷不仅可以水下作战而且还可以空中作战。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艘打满补丁的舰船,虽然它的表面涂上了新

漆,但是,那一个个、一层层的补丁还是让人触目惊心。讲解员告诉我们,这艘解放号的舰船曾经在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候立下了大功,船上的战士几乎牺牲了一大半,这艘船也身负重创,然而舰长却奇迹般的指挥它继续作战,并且开回了舰队。船身上的补丁,全是激战之后补上的。仰望着这艘舰艇,将士的英勇和战争的激烈深深的震撼着我。

游览完军事博物馆,让我对中国的军事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通过讲解员的讲解跟我自己的所见所感,让我对军事与海洋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我们曾经拥有过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随着郑和转对化为历史的烟尘,随风远逝,中国在海洋方向上逐渐失去了优势。近代中国,根深蒂固的“黄土意识”占据了统治阶级的思想,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力日下、军事携带,广大民众的海洋观念不相适应,使中华民族遭受欺凌,几近险境。

在反对西方列强从海上侵略的长期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或智勇超群,战略卓著;或励精图治,治军有方;或以民族大义为重,血洒海疆。他们有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邓世昌。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大都来自海上,据统计,多达479次,入侵舰船1860多舰,兵力47万多人,被迫签订了1000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协定。造成中国近代100多年屈辱的重要原因,就是统治者腐败无能,重路轻海的策略。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就要重视开发、利用和保卫海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重新开始重视海洋开发和保护。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今天,人类正大步迈进海洋世纪,如何破解“战略海洋”这一重大命题,世界不会等待,历史不会等待。我们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海洋这个大舞台上,实现跻身强国的伟大目标。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

2013级

龚小蓉

指导老师

高德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阅读文献汇编与导读》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于2014年2月,陈洪主编。此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一个辅助教材,其目的是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献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其主要内容由

一、外来侵略与民族抗争,

二、艰辛探索与失败结局,

三、从开天辟地到开国大典,

四、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四个专题。

首先介绍其主要内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历史。1949年3月,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其所作的报告中不仅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还谆谆告诫全党要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促使党警醒。新中国建立后,面对战争创伤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和一穷二白的现实状况,面对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仅在短期内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迅速地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又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曲折,尤其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内乱,但我们仍然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新转移到经济建设,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成为党的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际勇气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归纳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事实充分证明,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因此,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 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和重要法宝。在第四专题中我主要想谈谈“论十大关系”的几个关系感想。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须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比如苏联在过去有大力发展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结果导致畸形发展虽然产量上去了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下生活质量也不高,人民生活的十分痛苦。后来又改革大力发展轻工业和农业,虽然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所以我们应在轻工业和农业的稳定基础上;在解决人民的温饱基础上大发展重工业是我们的经济的到发展以此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从温饱走向小康生活。

二、沿海工作和内地工作的关系。在过去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使得内地的劳动力大量涌入沿海地区,因此沿海地区的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是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至此导致了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留守儿童、贫富差距的扩大等问题。因此我们现在的目标应该是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努力提高更新沿海工业使其往高精尖方向发展,把中西部的工业大力发展,鼓励人们回乡创业。使东中西部的工业协调发展。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防和和经济都很重要,一个国家没有国防就会被人占领,没有经济就会被欺负。可靠地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合理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的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更强大。就现在形势和世界格局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当今世界仍是资本主义占绝对地位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视我国为障碍和威胁,我国的领土和产业也收到许多的威胁和破坏。所以我国应大力发展经济,在军事上国防也要多投入,特别是高科技武器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大力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和产业能在世界有更多优势减少对其他国家的依赖。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从过去到现在来看,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关系,这是不变的真理。所以对于其他国家我们的态度是合作与竞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有点和缺点,所以每个国家都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别人的有点减少自己的缺点,这样世界才会平衡,才有相对的和平。所以我国也是一样,要向其他国家学习,更要向自己的敌人学习。从历史来看日本以前没有这个强大但日本懂得向这个学习向西方学习,在通过学习后逐渐强大,现在还超过我国。在日本向其他国家学习的时候很多人说日本是谁的跟屁虫还不断嘲笑日本,但现在又有谁还在这样说呢?所以再向别人学习的时候没什么可笑的,但学习要懂得变通,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有用。也许有一天你会比别人做的更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的历史,也给了我许多的启发。我学会了客观的去评价一件事情、一种现象;学会运用理论去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客观冷静不要冲动;要对自己的选择和所作的事情负责;要树立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学会学习和变通等

上一篇:基督徒的人生观讲章下一篇:酒店收银员常用英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