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的

2024-04-23

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的(精选9篇)

篇1: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的

申请人:邹某某,女,汉族,生于19xx年8月,系嫌疑人徐某某之妻,现住XX省XX县茶畲路XX号。联系电话:

申请事项:依法对徐某某申请取保候审

申请理由:

徐某某于20xx年3月31日因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一案被贵局刑事拘留,现羁押于浦东新区一看守所。

鉴于徐某某身体残疾腿部患有小儿麻痹症、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犯罪次数较少并能如实供述等实际情况,申请人特依据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申请对徐某某取保候审。

申请人保证在取保候审期间使徐某某不离开居住地或贵局限定的区域、及时听候传讯、不干扰证人依法作证和贵局对证据的收集,申请人将按法律的规定向贵局提供担保或依法缴纳保证金。以上申请,请贵局予以批准。

此致

xx新区公安分局

申请人:

201x年x月xx日

篇2: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的

申请事项:为犯罪嫌疑人胡××申请取保候审。

申请理由:犯罪嫌疑人胡××因涉嫌xx罪一案,于11月×日被逮捕,现羁押于xx县看守所。申请人系嫌疑人的妻子,现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对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改为取保候审。其保证方式是交纳若干保证金。取保候审的具体理由如下:

1、对胡××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

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本人认为,胡××因平时表现良好,并在xx市有固定的住处,随时可以讯问,目前对其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

2、胡××身患乙肝需要治疗,家有老人需要照顾。

第六十条第二款规定:“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本人认为,胡××在被刑事拘留前就患有乙肝,曾被检查出乙肝大小三阳,在家时经常出现肝脏疼痛难忍的现象,并且家中父母已达80多岁高龄,需要胡××回家照顾。故依法可对胡××采用取保候审的办法。

综上,对嫌疑人胡××采取取保候审,既不会妨碍本案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不会有社会危害性,而且有利于其治疗疾病,有利于社会、家庭的和谐,符合第51条、第60条规定的条件,故申请人根据第52条之规定,提出取保候审申请,恳请予以批准。

此致

xx县公安局

申请人:xx

篇3:关于完善取保候审制度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取保候审,问题,完善

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或者未被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 责令其提出保证人并由保证人出具保证书, 以保证其随传随到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取保候审制度, 保障诉讼程序顺利进行。取保候审作为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种强制措施, 其存在是我国刑事诉讼发展的客观必然, 是刑事诉讼规律的体现, 有其适用性。但是, 还应当看到, 由于取保候审在我国的施行运作时间不是太长, 司法实践经验还有待总结, 各地司法机关在实施这一强制措施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一措施的正确执行, 从而影响、制约着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取保候审适用条件过于宽泛, 不利于司法机关的实际操作。2.取保候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缺乏统一、完善的运行机制。取保候审的改革完善, 主要从立法、司法与监督三方面着手。

一、立法上的反馈

立法上的反馈, 是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根本性环节。要解决取保候审中出现的问题, 就得有的放矢, 针对各个问题, 从立法上予以规范。针对取保候审适用条件认定时自由裁量权过大, 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应进一步明确取保候审范围和适用条件, 立法应当明确何时“应当”批准, 何时“可以”批准, 何时“不得”适用。适用刑事诉讼法第51条办理取保候审时, 应该与刑事诉讼法第60条、第65条、第74条和相关的司法解释结合起来使用。笔者认为, 该法条中的“可能判处刑罚”应该是指“司法机关根据已掌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犯罪事实, 对其可能判处的具体刑罚”。

二、司法实践中的保障措施

取保候审制度的正确实施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在司法实践中予以保障。对此可考虑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第一, 完善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制。亟待建立健全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制。可在负责具体监管的派出所设置取保候审监管员, 同时借助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力量, 配合保证方式 (保证人或保证金) , 对被取保候审人进行监管。在被取保候审人和决定机关之间, 可建立“定时报到”制度, 被取保候审人在规定时间到决定机关报到, 以确保诉讼进行。首先, 着重完善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审批制度。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出的取保候审申请, 严格依据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案件进行审查, 对保证人的资格进行全面审查, 确保保证人具有保证被取保候审人遵守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能力, 具有履行保证义务的能力;经审查基本条件符合法律规定后, 应制作书面的审查结论和处理意见, 连同有关证明材料报部门领导和主管领导审批。对于采用保证金形式担保的案件, 案件承办人在确定保证金数额后, 应对确定该数额的理由和依据作出书面报告, 交部门会议讨论或部门领导审核, 以及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其次, 对于取保候审案件应建立跟踪考察制度和建档制度, 定期对取保候审案件进行跟踪考察、清理和审查, 对于是否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等事项进行复审, 杜绝滥用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情况;对于取保候审期限将行届满的案件及时通知办案人员作出相应的处理, 避免因取保候审案件超期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 完善并严格执行取保候审的各项手续。司法机关同意取保候审的, 依法办理取保候审手续, 除严格填写《取保候审决定书》、《保证书》等相关法律文书外, 还必须在上述文书中注明取保候审的起止日期;司法机关不同意取保候审的, 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并详细说明不同意的理由。申请人认为无异议的, 必须在告知书上签字或盖章;司法机关在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时, 应根据实际犯罪特点及案情需要而采取相应的形式, 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缴纳保证金, 在取保候审实际执行中应严格遵守“两高两部”《规定》。

第二, 进一步明确取保候审执行期限。《刑事诉讼法》第5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笔者认为, 这个期限应该是指公检法三个机关适用取保候审的总和期限。从立法本意来看,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对取保候审期限予以限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司法机关无期限地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 以保护其合法权益。在案件的前一阶段司法机关采取取保候审已经达到12个月期限的, 下一阶段的司法机关不得再行使用取保候审, 而应改用其它强制措施;在案件的前一阶段司法机关采取取保候审未达到12个月期限的, 下一阶段的司法机关如果需要继续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则必须在7日内作出决定, 重新办理取保候审手续, 并通知执行机关和移送案件的机关, 取保候审期限在前一阶段司法机关取保候审实行期限的基础上继续计算, 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第三, 统一执行权。公检法三机关分散决定权与公安机关统一执行权存在矛盾, 笔者认为不如立足我国现实, 索性规定取保候审谁决定谁执行。现行立法规定由公安机关统一执行, 其考虑应该是公安机关深入社会程度比较大, 便于对被取保候审人的监控, 但警力毕竟有限, 且三机关难以就被保人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执行权”统一由公安机关行使, 公安机关根据人民法院的决定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执行取保候审。公安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具有违反刑事诉讼法第56条或其它影响取保候审正常进行的情形, 应该及时告知法院, 由法院决定或是否撤销取保候审, 没收保证金、对保证人处以罚款。

第四, 完善保证人的保证责任追究体制。《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保证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1) 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本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 (2) 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行为的, 应当向执行机关报告。被保证人有违反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行为, 保证人未及时报告的, 对保证人处以罚款,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针对难以对未履行义务的保证人追究法律责任的问题, 应当建立保证人及被取保候审人定期汇报制度。要求保证人单独或同被取保候审人一起定期前往办案部门, 如实报告履行保证义务及有关被取保候审人的候审情况, 对于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期间外出或参加其他重大活动, 要求保证人要及时进行汇报, 并协助司法机关对被取保候审人与外界人员的接触和联系进行监督, 防止被取保候审人保后串供、毁灭证据甚至逃匿的情况发生。

三、监督制度的完善

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按我国法律, 公检法机关都有取保候审的决定权, 但对它们的监督却难以到位。从长远来说, 有必要对现行取保候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建立监督机

[上接第37页]

于侵权领域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前文介绍的贝克科诉杰克逊一案。

基于司法实践的经验, 里斯在1971年的《第二次冲突法重述》第145条规定:当事人在侵权行为某个问题上的权利义务, 适用与该事件及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州的本地法。在确定所要适用的准据法时, 应考虑以下连结因素: (1) 损害发生地; (2) 加害行为地; (3) 当事人住所、居所、国籍、公司成立地和营业地; (4) 当事人有联系时其联系最集中的地方。确定最密切联系, 最重要的并不在于联系的多寡, 而在于这些联系的重要与否, 也就是说检验的标准不在于联系的数量, 而在于其重要程度。对于法律的分析, 不在于其表面的文字, 而在于其背后体现的政策和利益。

在侵权领域中, 自体法理论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产生与适用, 改变了对侵权行为地这一连结因素的考虑角度, 即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转变到社会环境的角度, 传统的规则是把侵权行为地视为一种不可改变的地理因素, 并赋予其以决定其他一切因素的能量和意义, 而侵权行为自体法理论和最密切联系原则使当事人的住所或惯常居所等因素都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与准据法之间的连结因素, 它弥补了侵权行为传统法律选择刚性原则的弊端, 赋予法官相当大的裁量空间, 有利于侵权领域法律选择的弹性化, 有利于实现个案的公正, 有利于促进法制的正规化和制。

第一, 建立完善取保候审监督制约机制。针对目前取保候审制度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现状, 笔者认为完全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取保候审体系予以调整。由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 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做出的决定以及公安机关的执行情况实行监督。人民法院必须把决定的内容及理由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告知检察机关, 公安机关也必须把执行情况以同样的形式告知检察机关。检察机关认为其中有异议的有权要求人民法院复查并说明理由。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认为自己符合取保条件而不被取保的, 或取保候审不应撤销而被撤销的, 可以自己或者通过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请求复查并说明理由。如果对复查决定不服, 还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核。这样既有利于人民法院统一控制取保候审的期限, 又能合理利用司法资源, 加强监督制约, 保护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篇4:完善取保候审的执行制度

[关键词]取保候审;风险;方法

一、取保候审的含义和意义

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缴纳保证金,保证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随传随到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1]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通说,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而并非刑事处罚。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所以除非因为有现实的社会危险性和逃避处罚的可能性,对刑事强制措施应当以取保候审为一般常态而以逮捕为例外。

英美法国家没有强制措施意义范畴上的取保制度,而是规定了“权利保释”的概念。在英国,保释是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一项法定权利,只要案件的诉讼活动尚未结束,还需要嫌疑人或被告人继续到庭的,法庭原则上必须给予保释。[2]美国也具有与此相似的权利保释概念。

而作为大陆法国家则普遍规定了强制措施制度,并把取保制度作为羁押的一项替代性措施。根据德国刑诉法,在不采取羁押措施,也可以达到待审羁押之目的,或足以大幅度减少调查真相之困难,或足以预计被指控人将遵守特定命令,羁押目的可以由此达到时,法院有权责令其提供保证金,或设定其他条件,或在适当人员作出保证时,发布延期执行逮捕的命令。[3]俄国刑诉法典规定,在可能适用非羁押性强制处分时,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或刑事被告人交纳保证金或由保证人担保使其得以释放。[4]

我国按照大陆法系国家构建了刑事强制措施的模式,从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趋势看,扩大取保候审的适用、降低羁押率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发展趋向。《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也规定“……等候审判的人受监禁不应作为一般规则……。”

二、取保候审的现状和诉讼风险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取保候审适用的比率低,许多没有羁押必要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造成看守所人满为患,大量司法资源被耗费。羁押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造成交叉感染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加之对于采取取保候审的条件标准不明确细化,完全由司法人员依据主观判断自行决定,非常容易造成取保候审适用对象的不均衡,甚至给一些司法人员提供了徇私舞弊的机会。

很多學者也呼吁要提高案件的取保候审率,但在司法实务界为何少有人响应,主要原因是执行机关缺乏对于取保候审对象的控制力,取保候审制度得不到良好的执行,从而无法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一起案例中,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会计共同贪污,其中会计是授意行为,且贪污数额小。在讨论要不要对会计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时,侦查人员却都倾向于直接逮捕,因为目前的取保候审制度没有任何措施可以有效阻止会计串供和毁灭证据,而一旦发生毁灭证据等情况,将对案件的侦查甚至整个诉讼活动带来无法估量的破坏。

又如有些地区对于非本地藉的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的尺度上把握较严,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良好执行的方式,一方面是没有固定的住所,另一方面在保证人的设定上困难较大,犯罪嫌疑人一旦脱逃,再施行抓捕的司法成本非常高。

而在另一起案件中,由于犯罪嫌疑人的户籍地和实际居住地不一,还出现了户籍地派出所和实际居住地派出所不知该由谁来执行取保候审的混乱情况,更无法像有些国家做到每天上午到当地警察局报告、宵禁、安装电子监控装置等措施。

三、完善取保候审执行制度的方法

上述取保候审的意义表明了加大适用取保候审率的必要性,但司法实践中,由于执行控制力的弱势,脱保、串供、毁灭证据、自杀等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使得司法程序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增加了司法成本,不能达到设置取保候审这一强制措施的目的。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一)明确决定机关的告知义务,加大教育力度

在司法实践中,有部分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决定机关在办理这一手续的过程中只是让当事人签署了相关的法律文书,并未告知犯罪嫌疑人相关义务,致使当事人因为不懂诉讼法的规定而出现违反取保候审执行规定的行为。因此在现行法律中明确决定机关的告知义务,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当事人“无知者无畏”的想法,另一方面在履行告知义务的同时加强教育,可以使被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当事人明确其所应当履行的义务及违反这一义务所要承担的责任,从而在取保候审决定执行的第一时刻为当事人敲响警钟,使其在想做违反取保执行规定的行为时有慎重的权衡。

此外,在提供保证人的情况下,司法人员还应使保证人认真了解取保候审的含义、性质、被取保人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以及保证人自身的法律义务和责任。通过调整保证人的利益关系来促使其积极对被保证人进行教育和劝解,及时打消被保证人违法的想法

(二)加大制裁力度,提高违反义务的成本

在现行取保候审执行体制下,当事人违反取保候审期间的义务所要承担的主要责任不外乎没收保证金和变更为逮捕的强制措施。

1.准确适用保证金的担保方式

在采取保证金担保方式时,尽可能考虑“边际效用”,同样是一万元,对于穷人可以达到很好的保证作用,但是对于富人而言其违反规定的成本就相对很小,因此要根据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决定合理的数额作为担保,但又不能无止境地增加保证金数额。尽管法律未就保证金上限做出规定,但笔者认为应确定一个上限数额,如10万元。如果10万元对当事人的边际效用仍然较小,表明对其不适合采用保证金方式,而应采取保证人方式。

2.仅依靠变更强制措施无法有效扼制严重违反义务的行为

对于脱保、串供、毁灭证据等严重违反取保候审义务的行为,仅仅是将取保候审的措施变更为逮捕,其惩罚性过低,如果当事人因为铤而走险使得关键证据无法适用,而逃脱法律制裁,那么即便因此被变更强制措施,其内心的天平依然会倾向于违反义务。因此对于严重违反义务的行为,应当规定更严厉的惩罚,比如增设脱保罪;将伪证罪,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等罪名扩大适用到犯罪嫌疑人;对于被取保人违反法律规定,但不构成犯罪的,依法变更强制措施,执行逮捕,量刑时从重处罚等,从而提高违反义务的成本,使当事人在利弊权衡时不致作出冒险的选择。

(三)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执行细节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取保候审的执行是公安机关,然而公安机关如何具体执行这一强制措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取保候审不同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那样易于掌握和操作。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对取保候审的执行往往是事后的监督,即在当事人违反义务的情况下追究其相关责任,而不能在事前起到主动防止的作用,大大削弱了执行的意义。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有如下建议:一是制定被取保人行为细则,补充和完善有关的法律规定。如被取保人每天必须按时到执行机关报到,不能在一定时间外出,不能接近证人、被害人等规定。二是成立统一的监管组织。由派出所民警、治保委员会主任、被保证人单位、学校、亲友共同组成,职责是负责帮教和监督被取保人遵守取保候审法律藏匿地点而拒绝向司法机关提供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刑事诉讼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

[2]孙长永.侦察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250.

[3]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52.

[4]俄罗斯联邦诉讼法典第103、106、108条.

篇5: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

被申请人:_____,男,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出生,系申请人之夫。

地址:保定市望都县中华东路32号。申请事项:对张永立取保候审

事实理由:

20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保定市徐水县公安局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张永立刑事拘留,现羁押于徐水县看守所。

《看守所留所刑罚罪犯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了生活不能自理是指因病、伤残或者年老体弱致使日常生活中起床、用餐、行走、入厕等不能自行进行,必须在他人协助下才能完成。

申请人认为,张永立目前的情景属于生活不能自理,贴合不与收押、能够取保候审的条件。

张永立案发前曾于20_____的年5月入院治疗。被诊断患有腰间盘突出病,在家里生活起居都难以自理,并且需要长期不间断用药和照顾。

案发前后张永立也能够配合公安机关说明情景,能够进取配合调查,对其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1条、第52条之规定,特申请变更刑事强制措施,对张永立取保候审。

为此,申请人自愿为张永立的担保人,依法履行保证人的义务。

此致

xx县公安局

申请人:

篇6: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

申请人:

被申请人:***

申请事项:为犯罪嫌疑人唐植举申请取保候审。

申请理由:

犯罪嫌疑人唐植举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一案,于2012年07月05日被桑植县公安局刑事拘留,2012年07月17日经桑植县人民检察院批准被逮捕,现羁押于张家界市永定区看守所。依照我国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特申请对犯罪嫌疑人唐植举变更强制措施,改为取保候审,其保证人是犯罪嫌疑人唐植举的。取保候审的具体理由如下:

1、对犯罪嫌疑人唐植举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对于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

可以看出,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是逮捕羁押的一个充分条件,而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是取保候审的必要条件。此处的社会危险不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是指犯罪嫌疑人若离开羁押场所会妨碍对案件的刑事侦查,或者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侵害。

结合本案:首先,唐植举是否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有关证据应该已被公安机关掌控,如果嫌疑人有罪,其隐匿证据、逃避追诉已无可能;且唐植举所涉嫌的不是暴力型犯罪,没有违法犯罪的前科,无畏罪潜逃的可能性。其次,唐植举是在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帮助他人托运货物(即伪劣商品)的,犯罪嫌疑人唐植举即使构成犯罪,其犯罪情节也是比较轻微的。因此犯罪嫌疑人唐植举也就没有畏罪潜逃的必要性。

2、犯罪嫌疑人唐植举是家里的顶梁柱,整个家庭都离不开他。

犯罪嫌疑人唐植举一家生活困难,家里不仅有老人需要赡养,还有两个未成年女儿需要抚养,其大女儿正在读高三,成绩优秀,其小女儿尚且年幼。唐植举是一家之主,家里所有的生活开销都靠他一人维持。对于唐植举一家人来说,对唐植举取保候审,不仅在物质上能得到帮助,在精神上也能得到安慰。

综上所述,对犯罪嫌疑人唐植举采取取保候审,既不会妨碍本案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不会有社会危险性,符合《刑事诉讼法》有关取保候审的规定,请办案机关予以批准。如果办案机关批准对犯罪嫌疑人唐植举取保候审,我们将告诫唐植举遵守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随传随到,并告诫保证人认真履行监督和报告义务,积极配合办案机关侦办案件。

此致

公安局检察院

申请人:

年月日

篇二: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

申请人:×××,女,汉族,××市××村人,住××市××村,联系电话:××××。系犯罪嫌疑人×××之妻。

被申请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男,汉族,××市××村人,××厂××(职务)。因涉嫌非法持有枪支罪,于2006年×月×日被××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现关押在××市看守所。

申请事项:对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

事实和理由:

犯罪嫌疑人×××因涉嫌非法持有枪支一案,于2006年××月××日经××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现公安机关的侦查完毕,已报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考虑到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罪名的性质以及案件有关情况,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的条件,而且现在××厂急需犯罪嫌疑人×××回来参与筹划管理,另外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因此,申请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为犯罪嫌疑人×××提出取保候审申请,并愿依法交纳保证金或提供保证人。请贵院予以审查批准。

此致

××市人民检察院

申请人:

年月日

篇三: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

申请人:邹某某,女,汉族,生于19xx年8月,系嫌疑人徐某某之妻,现住XX省XX县茶畲路XX号。

联系电话:

申请事项:依法对徐某某申请取保候审

申请理由:

徐某某于20xx年3月31日因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一案被贵局刑事拘留,现羁押于浦东新区一看守所。鉴于徐某某身体残疾腿部患有小儿麻痹症、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犯罪次数较少并能如实供述等实际情况,申请人特依据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申请对徐某某取保候审。申请人保证在取保候审期间使徐某某不离开居住地或贵局限定的区域、及时听候传讯、不干扰证人依法作证和贵局对证据的收集,申请人将按法律的规定向贵局提供担保或依法缴纳保证金。以上申请,请贵局予以批准。

此致

xx新区公安分局

申请人:

篇7: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

取保候审申请书(家属用)

申请人:×××,女,汉族,××市××村人,住××市××村,联系电话:××××。系犯罪嫌疑人×××之妻。

被申请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男,汉族,××市××村人,××厂××(职务)。因涉嫌非法持有枪支罪,于2006年×月×日被××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现关押在××市看守所。

申请事项:对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

事实和理由:

犯罪嫌疑人×××因涉嫌非法持有枪支一案,于2006年××月××日经××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现公安机关的侦查完毕,已报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考虑到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罪名的性质以及案件有关情况,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的条件,而且现在××厂急需犯罪嫌疑人×××回来参与筹划管理,另外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因此,申请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为犯罪嫌疑人×××提出取保候审申请,并愿依法交纳保证金或提供保证人。请贵院予以审查批准。

此致

××市人民检察院

申请人:

年月日

取保候审申请书(犯罪嫌疑人辩护律师用)

申请人:______________律师事务所_______________律师。 通讯地址或联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事项:对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申请取保候审。

理由: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 因涉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案,于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经______________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逮捕羁押。

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的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____________)的要求,本人为犯罪嫌颖人提出申请取保候审。其保证人________(或保证金为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1条、第96条的规定,特为其提出申请,请予批准。 此致 ____________公安局或(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申请人:(签名)

律师事务所(章)

年 月 日

怎样写取保候审申请书

根据法律规定,公、检、法机关都有权采用取保候审。在程序上又分为:一是公、检、法机关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直接主动地采用取保候审;二是根据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所聘任的律师的申请或者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申请,决定取保候审。可见,取保候审的决定权在公、检、法机关。决定取保候审后,由办案人员填写取保候审决定书和取保候审通知书,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由领导签发。再由承办人员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保证人宣读取保候审决定书,告知其各自应当遵守的规定及承担的义务,违反规定和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等,并要求其出具保证书并签名或者盖章。

取保候审申请书写作注意事项

除了在证据及可能判处的刑罚方面作阐述之外,还应注意考虑阐述如下几个关键因素:

1、案件的性质并非严重。

2、如果是偶犯,应注明。

3、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平时的表现较好。

4、如果是过失犯罪,应注明。

5、犯罪时的年龄,如是未成年人,应特别注明。

6、犯罪后有较好的悔改表现。

7、是否有固定职业,有固定职业更容易被批准取保候审。

8、同案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否归案,如归案的,应注明。

9、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知道举报人或证人的情况,如不知道的,应注明。

10、案件的重要证据是否已经收集,已收集的,应注明。

11、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身体状况,是否患有严重疾病。

12、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否在哺乳不满一周岁的婴儿。等等。

更多相关的文章:

1.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

2.家属取保候审申请报告范文

3.家属取保候审申请报告

4.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模板

5.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本

6.2016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

7.2016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文

8.2016家属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本

篇8:取保候审制度适用现状简析

从笔者所在检察院受理的案件来看, 当前, 侦查机关仍然是坚持以逮捕为原则, 取保候审为例外。这固然有利于保证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 但是也在客观上妨碍了取保候审作为羁押替代措施的积极作用, 并且影响了案件审查批捕的质量。取保候审作为整个刑事强制措施系统中的一种较为轻缓的强制措施, 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

(一) 标准不明造成适用混乱

根据我国刑诉法和相关司法解释, 适用取保候审的范围是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不予逮捕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3.对被拘留的人需要逮捕而证据尚不符合逮捕条件的;4.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的;5.应当逮捕但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6.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不能在法定侦查、审查起诉期限内结案的;7.持有有效护照或者其他有效出境证件, 可能出境逃避侦查, 但不需要逮捕的。但在司法实践中, 一般将可以取保候审的对象掌握为轻罪或应当逮捕而有严重疾病的和怀孕、哺乳期的妇女, 以及拘留后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的、被羁押后法定期限内不能结案的。

(二) 取保候审的保证机制上存在缺陷

就适用方式而言, 立法明确规定了保证人保证和保证金保证这两种方式。但由于公、检、法各机关所制订的规则不统一, 以及现实中切实存在的地区经济差异, 使得实践中对于这两种具体方式的操作存在很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适用的主体方式不明确

根据立法的精神, 对取保候审的两项保证措施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一般应依保证人、保证金的顺序选择适用, 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先要求其提出保证人, 如果提不出保证人或者无人愿意为其担保的, 再要求其交纳保证金, 以防出现保证金担保优于保证人担保, 特别是有钱就可以取保候审的不当倾向。从司法实践看, 保证金却成了优先选择使用的保证措施, 采用取保候审时大都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交纳保证金, 而很少采用保证人担保的方式。

2. 对保证人追究责任的方式过于宽泛, 不易操作

《刑事诉讼法》第54条、55条规定了保证人的条件以及保证人应当履行的义务。据此, 保证人主要履行的是报告义务, 应当报告不报告或者不及时报告者应给予处罚。而从司法实践来看, 保证人不履行或者不正当履行任务的情况很突出, 使得保证人保证难以落实。归根结底, 笔者认为在于对保证人追究责任的方式过于宽泛。依照现行法律, 目前主要有两种处罚方式:一是罚款;二是后果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从司法实践来看, 一方面对保证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微乎其微, 大多是保证人形式的取保候审案, 即使被取保候审人长期流窜在外地也未追究保证人的责任。另一方面现在的两种处罚方式在追究责任力度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除了经济罚款就是刑事责任, 在实践中, 经济罚款难以对保证人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 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过于原则而又难以操作。为强化对保证人保证责任的力度, 起到保证人保证的作用, 笔者认为应采取几项措施:首先, 在保证人责任制度中纳入行政处罚的内容;其次, 在明确保证人责任义务的规定中还应具体规定那些情况构成犯罪, 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保证金的数额确定存在任意性

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保证金的数额, 只是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中要求最低额度1000元的要求, 但未对保证金数额的上限作出规定, 使得实践中保证金的收取数额随意性太大, 这种情况可能造成有的犯罪嫌疑人宁可被羁押, 也不愿意采取取保候审, 这既不符合强制措施的立法本意, 也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益。另外, 就1000元的起点而言也存在地区差异, 这个标准在某些边远落后地方, 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乡的农村地区, 1000元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全年总收入, 笔者建议在立法修改的时候对于保证金的起点数额标准作补充性规定, 不搞“一刀切”, 同时明确限定保证金的上限。

二、取保候审率偏低的原因

(一) 我国司法实践中通行的原则是首先对犯罪嫌疑人做出“有利于羁押的推定”, 即无例外情况则进行羁押

这一点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法律条文中, 但在司法人员观念中根深蒂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 羁押被作为一种重要的侦查手段广泛使用, 逮捕或拘留犯罪嫌疑人往往是为了获取口供, 这样, 羁押实际上成为一种纯粹的侦查工具。这种以捕代侦的方式在侦查手段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实效性, 但以捕代侦的作法强化了对口供的依赖, 同时也弱化了侦查人员提高侦查手段、改进侦查技术的动机, 这又反过来妨碍了侦查能力的提高, 强化了以捕代侦的作法。

(二) 从审查批捕工作的角度观察, 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的

理由包括指控犯罪的证据不足、证据表明不构成犯罪和无逮捕必要三种情况

但实践中, 检察机关较少考虑“社会危险性”要件, 而更关注定罪证据是否充分。与定罪存在问题而不予逮捕相比, 无逮捕必要而不予逮捕的运用还是非常少, 主要适用于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犯罪情节轻微、一般为本地人或者是在校学生、并且有足够可信赖的担保的情形。可以说, 在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能够做出有罪判决的情况下, 检察机关一般批准逮捕, 此时, 取保候审的门槛便显得高不可攀。与此相呼应, 在定案证据存在疑问的情况下, 即使嫌疑人涉嫌了故意杀人等危害严重的罪名, 一般也不会被逮捕。通常, 侦查机关首先就会采取取保候审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在取保候审适用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涉嫌的罪名、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 而是定罪证据的充足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取保候审已不仅仅具有程序上的强制措施的作用, 而且成为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一种工作方式和实体手段。对重罪疑案中的犯罪嫌疑人取保, 涉案人员即使被不起诉或者判决无罪, 司法机关也没有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风险, 而这也正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的精神。

三、完善取保候审的对策建议

造成取保候审执行效果不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法律制度本身的缺陷, 又有执法人员责任意识和执法观念等深层次的问题, 要充分发挥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在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中的作用, 关键要从制度设计入手, 完善取保候审制度, 增强其实用性和操作性。

(一) 强化公正执法理念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 为便利侦查、审查和审判, 司法机关往往采取最保险的羁押措施来确保犯罪嫌疑人到案。这的确方便了司法机关办案, 但考虑到实践中那些长期羁押后被不起诉或者判决无罪的案件, 不能不说这有悖于更好保障诉讼参与人权益的观念。而且, 大量的审前羁押也造成羁押场所人满为患, 财务支出增大, 并且导致造成轻刑犯因羁押场所内可能的“交叉感染”而社会危害性增加。所以, 司法人员应该更新观念, 不再从能否最终被定罪判刑为出发点, 而应重点考虑不羁押能否防止“社会危险性” (这包括逃跑、干扰证人、候审期间再次犯罪、被伤害等方面) 。如果确定“社会危险性”非常微小, 那么, 就应该充分考虑嫌疑人取保候审的可能性。一旦司法机关将非羁押性候审的理念根植入头脑中, 办理具体案件时实践中取保候审的嫌疑人比例将有所上升。

(二) 明确操作标准, 放宽适用范围

法律应对其适用对象仅仅作出“排除性”限制, 对于如下情况应作出不予取保候审的决定:1.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2.可能被判处有期3年以上刑罚的;3.累犯、惯犯或同类前科的重犯;4.犯罪集团的主犯;5.流窜作案的;6.曾被取保候审而有逃避或者其他妨碍刑事诉讼行为的;7.可能对被害人、证人、鉴定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或者财产进行侵害的;8.可能逃跑、自杀、自残或者进行其他犯罪活动的;9.一人犯有数罪的;10.住址或者身份不明的。通过这种排除式的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强取保候审制度的可操作性, 同时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平素表现和悔罪态度、继续危害社会或妨碍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可能性等方面, 明确“社会危险性”的概念及其判断标准, 使其更具操作性, 易于把握。

(三) 健全取保候审的工作制度, 完善执行监控机制

篇9: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探讨

关键词:保释;取保候审;羁押;不足

1取保候审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保释制度具有重要的权利保障功能。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羁押固然有利于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但同时也要看到羁押作为最严厉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手段,它会造成对人权的严重侵害,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拘留及逮捕的比例很大,办案机关对羁押的实用主义,导致了超期羁押的极易出现,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丹宁勋爵曾指出:“人身自由必定与社会安全是相辅相成的,……每个社会均须有保护本身不受犯罪分子危害的手段。社会必须有权逮捕、搜查、监禁那些不法分子。只有这种权利运用适当,这些手段都是自由的保卫者。但是这种权利也可能被滥用,而如果它被滥用,那么任何暴政都要甘败下风。”在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已成为国际潮流的今天,这些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正视。所以我们要把羁押的适用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若非出于防止干扰诉讼及因具有较大的社会危险性而作必要防范的目的,则应予以犯罪嫌疑人以保释的可能。

第二,保释制度的另一优点在于对国家资源的节约。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看管,要求有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保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把有限的办案经费大量投入到看守所的建设上,并不是一个最优的资金配置选择,因而在诉讼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保释制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国家资源,合理有效的分配办案资金,加大对社会治安的防范投入,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第三,大量的犯罪嫌疑人审前被集中羁押在一起,势必会造成犯罪习性的交叉感染,那些主观恶性小、甚至可能是原本无辜的犯罪嫌疑人,因处于和累犯、惯犯一同羁押的环境中而潜移默化地发生思想改变,这无疑是与教育改造的初衷相背道而驰。相比之下,保释在外的犯罪嫌疑人自然不易产生上述问题。

2取保候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1)司法实践中的价值取向:羁押是原则,保释是例外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英美法系的保释制度,可以说,取保候审是犯罪嫌疑人的权利,而不是司法机关的权力。所以,基于保障人权的精神要求,我们要把羁押的适用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若非出于防止干扰诉讼及因具有较大的社会危险性而作必要防范的目的,则应予以犯罪嫌疑人以保释的可能。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特别是侦查机关的工作人员,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人、刑事被告人,往往从职业观念上倾向于实施拘留、逮捕,而取保候审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采用的比例极小,而拘留及逮捕的比例很大,“事事必拘留、案案必逮捕”,审前羁押已成为一种惯例,办案机关对羁押的实用主义,导致了超期羁押的大量出现,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3取保候审的立法缺陷: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取保候审的立法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侦查过程中,难以以确实充分的证据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侦查过程是收集证据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的过程,在适用取保候审时只能根据侦查人员个人的分析判断来决定是否采取取保候审,缺乏实事依据,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对“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作出判断又比较困难的,完全由司法人员依据主观判断自行决定,实践中采取取保候审,往往为个别办案人办人情案、关系案提供了机会,因而导致诉讼延误的现象屡有发生。

(2)取保候审的权力体系:违背权力制衡原则,不利于法律监督

根据法律规定,公、检、法机关都有权决定适用取保候审,一是自行决定取保候审;二是根据申请决定取保候审。分散行使取保候审决定权与公安机关统一行使执行权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首先公、检、法三机关均有权决定适用取保候审的规定,不受其他机关影响,违背了权力制衡的原则,因此,在由公安机关自行决定适用取保候审时,就会出现决定权与执行权不分的情况,而且法律未规定相应的监督措施,发生公安机关滥用职权侵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自由的违法行为在所难免,严重损害司法机关的执法形象和权威。“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没有哪一中弊端会比强制措施滥施损害国家法治形象的程度更为严重。”其次:取保候审决定机关与执行机关不同而产生执行脱节。刑诉法规定,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管辖的案件采取取保候审时,作为执行机关的公安机关往往根本不愿承担这项义务,由于具体运作的程序尚无明文规定,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又不明确,因此司法实践中通常都是由决定机关自行执行,公安机关不插手。而由于检察、审判机关的警力不足,难以对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保证人进行有效监督。

(3)取保候审的保证方式:措施乏力,威慑力不强

《刑事诉讼法》第5s条规定的取保候审保证方式有两种:人保和财产保。

“二高三部一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不能要求同时提供保证人并交纳保证金。”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没有按规定履行保证义务的保证人处罚不力;现行法律对保证人不履行保证义务而采取的处罚措施仅为罚款,而追究刑事责任,除保证人有《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的行为而以窝藏、包庇罪进行追究外,再无其他关于保证人不履行保证义务构成犯罪的规定,因而使保证人没有足够的责任心来认真履行保证义务。二是保证金措施的无力;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违反法定义务,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保证金,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变更强制措施。方式的反复性,究竟有多大的威慑力,值得怀疑。而且,保证金数额的起点为1000元,保证金的上限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实际操作中使犯罪嫌疑人交取保证金后,便一跑了之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是给司法腐败留下了空隙,低额保证金无法形成必要的约束力,使执行机关只能没收保证金了事,成力变相的以罚代刑。

(4)取保候审期限:规定模糊,重复计算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8条的规定,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在司法实践中。公、检、法三机关实际上将此解释为在诉讼的不同阶段各自采取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刑诉解释》第75条第一款规定:对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已适用取保候审,法院受理案件后也应

重新办理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手续,并且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重新计算,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取保候审不得重复采取的规定。法律的不一致,导致实践中认识不一、做法各异,使执法人员和群众对法律产生模糊认识,不利于有关规定的贯彻执行。

4取保候审的执行:随意性大,有待规范

(1)不严格执行取保候审后的侦查、审查期限,办案期限最大化。在侦查阶段,我国刑诉法对于侦查期限没有作出硬性规定,仅规定了侦查羁押期限,而对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的案件的侦查期限,法律并未明文规定;在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法律虽对审查起诉期限、审判期限虽然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刑事诉法》第74条规定又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上述规定。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取保候审的案件的审限不能正确执行。

(2)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实践中,能否适用取保候审,完全由办案人员决定,虽然最后要经本机关负责人审批,但这种审批多是程序要求,法律也未规定对取保候审的监督措施,因此,公、检、法各机关对取保候审的适用决定权几乎不受限制,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应该取保候审的被取保在外,而那些符合取保条件的人却被关押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和形象。

5对完善取保候审制度的意见

(1)坚决贯彻“可捕可不捕者不捕”和“少捕”的刑事政策,借鉴保释制度,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被保释的权利。对犯罪嫌疑人从“羁押为主”改为“保释为主羁押为辅”,即将保释视为一般原则,而只有例外的情况下才对犯罪嫌疑人予以羁押。

(2)刑诉法应进一步明确取保候审范围。为了防止取保候审的不当适用,应增加不准保释的例外规定:累犯;可能判处无期、死刑的;有组织犯罪、涉及恐怖组织犯罪的;曾在先前的保释期间潜逃或者实施故意犯罪的等。以上是能够判断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较大或者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而有防范的必要。

(3)明确办案期限,加强审限监督。一方面,刑诉法应明确不同诉讼阶段的办案期限,取消羁押案件与非羁押案件之间办案期限的区分;另一方面,实践过程中,形成监督,从程序上杜绝取保候审超期限现象的发生,形成三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有效遏制当前取保候审超期限展屡发生的现象。

(4)严格实行决定权与执行权相分离的原则,有必要对我国目前的取保候审体系加以调整。对于公安机关决定取保候审的案件应当交由检察机关审查批准,由公安机关执行;人民法院决定取保候审的案件由人民法院自行决定,并交由公安机关执行,检察机关可以进行监督。

上一篇:感恩的心班会主持词下一篇:工作自我推荐信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