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通信专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行政学院学报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清晰思路的谋划与筹商。高超睿智的发展策略,相对于一般发展策略更具科学性、前瞻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对于高质量发展而言是充要条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质量通信专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质量通信专业论文 篇1:

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

摘 要: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整体创新发展能力弱、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大、四大中心城市发展差距大和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于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从整体上明确其发展指导思想,在区域层面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在四大中心城市层面着力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建立,在城市群内部应着力解决城乡发展差距。

关键词: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发展策略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发展理念下成渝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模式研究”(SC19A00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9.006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把握高质量发展新态势,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的手段。应对高质量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需要持续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1]。立足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2]。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这客观上要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重视资源的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保护,降低社会风险的过度积聚等问题[3-6]。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高质量发展需要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等措施来推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7];其次,高质量发展需要采取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地方政府管理、加大产权保护力度等方式[8-9];再次,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10]。总的来看,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具有系统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其发展水平和实施结果。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战略部署。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容多样性、空间差异性的典型特征,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区域内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既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发展方式。总体上,城市群是城市聚集发展和扩散发展在区域层面所呈现出的一种空间发展形态。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将城市群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孤立分散、城市弱联系、城市群雏形、城市群成熟四个渐次递进阶段,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联系紧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关系格局是城市群成熟阶段的主要特征。城市群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城市群发展的历史必然要求,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广大学者赋予了城市群协同发展不同的内涵。在协同学理论框架内,城市群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复杂系统,城市是城市群的活动主体,城市群协同发展依赖于不同城市之间的相互链接关系和相关要素流动,依赖于系统整体协同和交互作用,经过无序到有序、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系统演化,实现城市协同发展的增值效应 [11];基于“网络结构”理论,城市群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干预下,具有一定地缘关系的大、中、小城市通过中心城市的引导和带动,城市之间形成协同合作、共生演化的系统结构,城市群协同发展最终将形成以城市之间的紧密互动、产业的相互关联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结构[12-13]。总的来说,城市群协同发展是具有地缘关系的各大、中、小城市之间的生态协同、市场协同、城乡协同、体制机制协同,是以一定区域为空间尺度,内部外部等多个层面的均衡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个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发展结果必然表现为区域层面的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必须重视长江上游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问题。长江上游城市群由成渝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组成,涵盖了重庆、成都、贵阳、昆明四大区域性省会城市。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时代背景,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推进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长远历史意义。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高度,立足于整个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也需要立足于其自身发展的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地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14]。因此,认识清楚现阶段其高质量发展的客观现实是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道路选择的基础和基本前提,涉及问题认识的角度和标准等问题,是整个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导,以区域整体、四大中心城市和城市内部三个维度构建起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所面对的现实困境的整体分析框架,在进一步明确其发展整体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着力于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現实矛盾的化解,提出具体的高质量发展策略。

二、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认识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由多个增长极带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合作、内部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趋势,多极化、扩散辐射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正在形成,高质量均衡发展目标正在变成客观现实[15]。城市群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指导,通过技术创新、产业优化、资源合理配置等措施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受国家梯度发展的区域经济性改革和自身发展基础的影响,长江上游城市群正处于区域生命周期的现代化前期阶段,区域竞争力明显不足不仅制约着其高质量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16]。以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去审视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1.长江上游城市群整体创新发展能力弱

长江上游城市群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发展需要依赖于长江水系、依赖于沿江港口城市航运系统、依赖于配套的综合交通体系。受长江主航道通航条件的限制,原有的长江上游产业体系以航运产业为支撑,沿江形成了以重庆钢铁、攀枝花钢铁为主要代表的钢铁冶炼产业集群[17]。随着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实施,依托于航运产业体系和综合交通体系而衍生的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通信、计算机开发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商贸、服装纺织、轻工食品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长江上游城市群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然而,经济新常态对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提出了新要求,不仅需要经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而且也需要改变原有的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18]。也就是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不仅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区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如果将区域创新能力作为区域层面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那么我们不难发现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不足。

理论上,区域创新是一项复杂的投入产出系统,涉及创新要素投入到创新产品产出,是多阶段、多要素的价值链增长传递过程,包括创新总投入、中间产出与最终成果[19]。其中,创新投入是一种创新资源的流动形态,创新产出是一种创新知识的凝结形态,创新的最终成果是创新成果的实现形态,受经济发展、政府扶持、教育等多个要素的影响。总体上,区域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区域创新投入水平、区域创新产出水平和区域创新环境水平3个层面上,如果选取R&D 经费支出代表区域创新投入水平,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代表区域创新产出水平,人均GDP代表区域创新环境水平,那么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相比,长江上游城市群创新产出大幅度落后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明显不足①(图1)。

2.长江上游城市群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大

长期以来,受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其总体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综合生态环境质量差,沿江地区水环境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20]。据2015年公布的《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全国重点城市工业“三废”排放的数据显示①,虽然长江上游城市群工业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占总产生量的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但就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而言,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主要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均在80%以上,而长江上游城市群中昆明、贵阳的利用率仅有36.4%和48.1%,是全国利用率较低的城市。长江上游城市群主要城市工业废水直接排入环境的比例均在50%以上,贵阳市的城市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比例为100%,直接导致沿江流域水质安全度降低和水体达标率下降(图2)。由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外部性和区域间协作治理机制的缺乏,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行动与跨区域的污染纠纷处理难以协调和落实,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违法事件频繁发生,进一步加剧了长江上游城市群的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目前,滇池水污染治理和沱江流域治理仍然是长江上游城市群的环境治理面临着的两大难题。

3.四大中心城市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长江上游城市群主要以成都、重庆、昆明、贵阳三省一市的省会城市为中心,四大中心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明显。中心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而且也体现在民生福利上。一般地,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地区创造社会总财富的平均水平;进出口总值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和经济外向程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值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创新发展水平,三者的结合可以充分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值是重要的民生指标。以三大城市群的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四大中心城市为比较对象,我们不难看出四大中心城市之间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均有一定的差距① (图3、图4)。从整体来看,成都和重庆为长江上游城市群的“双核”城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增长极,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昆明和贵阳;从经济指标来看,重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过大,人均GDP较低,且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产值与成都相差较大,其GDP总值和進出口总值与其区位明显不相称,充分表明了重庆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充分反映了其内在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从民生指标来看,公共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就业、教育三个方面,而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却相对不足,虽然重庆在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方面排名前列,但教育支出方面却显不足,且与贵阳相差5个百分点,类似情况也反映在成都的教育支出上。

4.中心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明显

以中心城市的城乡关系为基本尺度,城市和乡村共同构成了中心城市的空间形态。纵观中心城市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长江上游城市群四大中心城市内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明显,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三方面。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以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四大中心城市为例,从2012—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来看①,虽然各市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均有平缓下降的趋势,但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差距仍很明显,昆明的城乡收入差距保持在2.9的高位,四大城市之间的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图5、图6)。其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均衡。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长江上游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度增加,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受制度安排和供给能力的制约,设施陈旧、老化、落后等问题仍然存在,这种现象在一些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尤为明显。从2017年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以看出②,长江上游城市群各省市城镇的投资高出乡村40倍以上,重庆甚至达到100倍以上,与重庆的城乡统筹试点极为不相称(图7)。再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差别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城市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完全由政府投入,而农村居民则基本上采取自我筹资的办法供给,使得城市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21]。

三、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策略选择

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从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内部等层面进一步优化发展策略,破解其高质量发展困境。

(一)进一步明确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①。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在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长江上游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立足于新时代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摆在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其指导思想。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五大发展理念去统筹其高质量发展,指导其高质量发展实践。一是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培育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将创新作为引领长江上游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集合创新人才、创新基地和创新成果。面对新一轮的区域要素竞争,长江上游城市群在人才竞争上优势不明显。以创新驱动长江上游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创新人才的“引育用留”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创新人才培育、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创新成果的产生。二是以协调发展为手段,打破城市群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瓶颈。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整体,既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质量与速度的辩证关系处理,也包括了空间层面的协调。空间层面的协调不仅要积极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而且也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三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长江上游城市群的空间位置决定了其绿色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价值,长江上游城市群绿色发展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必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建立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和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严格水环境监控,保证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在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加强污染源的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环境。四是以开放发展为突破,推动长江上游城市群开放新格局。开放长江上游城市群的新格局体现在整体和相互之间两个层面上,整体层面的开放新格局必须立足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相互之间的开放格局必须立足于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努力将长江上游城市群打造成互联互通、分工明确、要素流动顺畅的内陆开放高地。五是以共享发展为保障,缩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一方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城市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重点关注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提高,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实施精准扶贫,持续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的改革,夯实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二)进一步优化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策略

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区域整体创新发展能力弱、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大、四大城市发展差距明显和城乡差距大的现实困境,客观上要求其高质量发展策略选择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点面结合,必须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层级体系包括了区域整体、四大中心城市和城市内部之间三个层面,区域层面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体系包括了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整体规划;四大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应以开放、协调理念为指导,培育新动能、做好一体化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建设;城市内部应以共享理念为指导,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个层面的内容包括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协调利益等内容,涉及区域的整体规划、地方政府行为的协同、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多主体的良性互动。

1.进一步优化区域层面的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发展体制。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科学规范和引导,建立健全组织架构是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联合川、滇、黔三省和重庆市政府设立长江上游城市群专业性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主要做好长江上游城市群总体规划的编制,引导城市群功能空间布局优化,以破解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为着力点,积极推动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长江上游城市群之间一体化要素市场的建立奠定互联互通条件。

二是加快区域协同发展的平台建设。弥补整体创新能力不足是轉变长江上游城市群发展方式的关键。成都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贵州贵安新区等是长江上游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平台,其健康发展将有利于长江上游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首先应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对创新平台建设的投资力度,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其次应加强创新平台与科研院所及重点大学的合作与交流,以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再次,注重创新人才的“引育用留”,加大优惠政策倾斜力度和科研资金的支持力度,完善人才政策保障体系,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与管理机制,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溢出、创新创造等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三是建立健全长江上游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体制。长江上游城市群的空间位置决定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其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方面,应设立长江上游城市群的生态环境管理机构,统一制定长江上游环境评估标准及环境治理要求,并严格评审环境项目的立项与已建项目污染排放的监管,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污染赔偿机制。另一方面,应加强区域间环境协作治理,建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机制,及时处理跨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污染纠纷,努力将长江上游城市群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性区域。

2.进一步优化四大中心城市层面的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策略

长江上游四大中心城市具有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其产业分工体系的选择应立足于其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为此,进一步深化四大中心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其现代产业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推进其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

一是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成都、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应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先进科技为推动、以高端制造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余城市则立足于自身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条件的产业,通过合理分工与协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逐步形成长江上游城市群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城市群间功能互补、紧密协作和协调发展。二是形成开放的市场体系。城市各级政府应着力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减少行政干预,保證市场秩序正常化;各城市应努力提高开放水平,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结合,实现对外、对内开放并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推进长江上游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另一方面,拓宽区域内资本、要素流通渠道,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驱动资本、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三是形成良好的信用体系。城市信用水平的提高将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长江上游城市群四大中心城市信用体系的建设应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且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作用。政府部门要注重提升其公信力,加强社会对其权力运行的监督,努力做好诚信建设示范工作,从而提高社会民众诚信意识。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保证企业在生产、流通、经营等环节的诚信,同时,构建社会信用奖惩机制,推进政府诚信和企业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形成区域性社会资本优势。

3.进一步优化城市内部层面的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策略

长江上游城市群地处我国内陆,集老少边穷等多种不利发展因素于一体,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二元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大是其高质量发展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城乡之间的显著差距严重影响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破解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是着力民营经济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长江上游城市群城乡差距的关键,与其非农就业关系密切。加快培养一批实力较强、技术水平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民营企业,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解决农民富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农民收入来源的多途径和收入的快速增长。二是着力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中央在统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时,应加大长江上游城市群的投资力度,应增加长江上游城市群的交通运输、通信设施、水利设施、能源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量,提升其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以缓解长江上游城市群的公共财政支出压力。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加强地方政府的预算监督,从制度上保证农业、农村道路、通讯、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将长江上游城市群的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努力拓宽农村基础设施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多元投资的新格局。三是着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诉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和公共部门的行为,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运行过程的监控,切实保障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好和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以提高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四、结语

城市群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逻辑延伸,从属于国家的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多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局部,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都处于相对滞后和发展不平衡的状态,面临着经济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压力大、四大中心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内部城乡差距大、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等现实困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导,破解其高质量发展困境,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长江上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体制,创新其利益协调机制,打破既有的条块分割和政策碎片化在整体上对其产生的结构性约束和制度约束,以释放成渝、滇中和黔中城市群的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活力,通过经济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去破解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环境保护压力大的现实矛盾;二是将长江上游四大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区域整体,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做好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建设,以形成科学的分工体系,通过四大中心城市合理的产业体系构建和一体化的市场建设去促进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去破解四大中心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三是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改善其城乡差距大的不利局面。长江上游城市群地处西部,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内部的城乡差距制约着其高质量发展,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也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资,充分体现农村和农业优化发展的政策导向,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之中,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參考文献

[1]  史丹,赵剑波,邓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机制与政策措施[J].财经问题研究,2018(9):19-27.

[2]  杨伟民.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2):13-17.

[3]  赵昌文.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N].学习时报,2017.12.25(01).

[4]  任保平,文丰安.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J].改革,2018(4):5-16.

[5]  肖周燕.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分析——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视角[J].软科学,2019(4):1-5.

[6]  王永昌,尹江燕.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趋向[J].浙江学刊,2019(1):91-95.

[7]  邓子纲,贺培育.论习近平高质量发展观的三个维度[J].湖湘论坛,2019(1):13-23.

[8]  冯俏彬.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特征与五大途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1):59-61.

[9]  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10]  安淑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8(9):11-17.

[11]  柴攀峰,黄中伟.基于协同发展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4(6):75-79.

[12]  王浩,李新春,沈正平.城市群协同发展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研究——以淮海城市群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7(5):17-25.

[13]  高春花.城市区域正义与城市群协同发展——以当代西方城市理论为视角[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6-40.

[14]  杨文举,文欢.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和现实思考——“2018·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综述[J].西部论坛,2019(1):116-119+124.

[15]  丁任重,陈姝兴.大区域协调: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趋向分析——兼论区域经济政策“碎片化”现象[J].经济学动态,2015(5):4-10.

[16]  张可云.新时代的中国区域经济新常态与区域协调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3):102-108+156.

[17]  方创琳,周成虎,王振波.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与分级梯度发展重点[J].地理科学进展,2015(11):1398-1408.

[18] 刘志彪.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J].学术月刊,2018(7):39-45+59.

[19] 齐亚伟.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4):84-90.

[20] 黄磊,吴传清.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绩效评估及其提升方略[J].改革,2018(7):116-126.

[21] 李燕凌,杨日映,陈麒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功能、困境与路径选择[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1-15.

作者:刘鸿渊 蒲萧亦 刘菁儿

高质量通信专业论文 篇2:

行政学院学报高质量发展应有的思路与策略

摘 要:行政学院学报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清晰思路的谋划与筹商。高超睿智的发展策略,相对于一般发展策略更具科学性、前瞻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对于高质量发展而言是充要条件。行政学院学报高质量发展应准确理解国家期刊发展战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侧发力,在发展理念上率先突破,还应借力其他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经验,紧扣主办单位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等,这是行政学院学报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应有策略。行政学院学报高质量发展,如果说雄厚的物质是基础,清晰的路径是指向,澎湃的动力是核心,公允的评价是导向,那么,睿智的策略就是统领。

关键词:行政学院学报;高质量发展;思路;策略

Appropriate Idea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 of Academy of Governance

YANG Shuanbao

[Editorial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Sha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Sha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  Xian 710068, China]

Key words:journal of academy of governanc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deas; strategies

策略是實现目标的方案集合体,在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和奋斗方法,且这些方案和方法大多包含一定的艺术成分和需要强调的要素。随着事物势态的变化,还需要制定更为适合的新方案,最终达成既定目标的实现。所谓高超睿智的发展策略,就是相对于一般发展策略更具科学性、前瞻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谋划行政学院学报高质量发展,采取一般的发展策略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学报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距离高质量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路程,发展基础、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也没有达到直接过渡到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因此,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超睿智的发展策略是实现目标最好也是最难的选择。

一、学报高质量发展应准确理解国家期刊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这说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全方位提升,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必须坚持永远在路上[1]。国家期刊发展战略是国家层面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期刊总体发展的全局性目标规划。我国历来重视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期刊发展方针政策,对促进学术期刊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鼓舞作用,取得了学术期刊事业的长足进步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加注重学术期刊的发展,相继完善了原有的政策措施,配套出台了新的期刊发展规划,使我国期刊规模和数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期刊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加显现,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部分期刊已经步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2]。2018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意见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一流期刊建设目标的措施和路径,将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统领,着力提升科技期刊专业管理能力,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市场运营能力,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国际竞争能力,全力推进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强内容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出版管理,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体制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两份意见的审议通过,为我国出版工作和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是指导我国出版工作和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行政学院学报一定要以两份意见为指导,准确把握意见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在学通、吃透、弄懂、领会上下功夫,在贯彻执行、学以致用、指导实践、发展创新上下功夫。

二、学报高质量发展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侧发力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经济学术语,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互为条件而存在,只有供给侧或只有需求侧,市场交换就难以实现[3]。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必将对经济结构改革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经济从快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报作为特殊商品,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所具有的特殊性也是其不同于一般产品的最重要特征。因此,行政学院学报的高质量发展既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又要从需求侧结构性变化分析,两侧共同发力,促进学报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就行政学院学报的供给侧改革而言,学报改革的着力点首先要放在内容的高质量上。 学报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报质量的高低,是学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对内容质量的高标准是学报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客观要求,任何时候任何情势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变通和放松。学报的内容质量来源于作者的科研成果质量,而科研成果质量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态度、研究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广度与深度以及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力素质等因素,也与社会整体科研水平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与大众普遍认知、广泛应用、大力支持与关注息息相关。其次要放在编辑队伍的高质量上。编辑队伍是学报内容质量的把关者,其编辑劳动对于提升内容质量,剔除各种影响内容质量的因素,规范学报内容出版标准,选择加工学报内容使其达到出版要求,对学报内容的高质量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且编辑工作本来就是学报的中心工作,其工作质量对学报的出版全局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影响。而要出色地完成编辑工作,使编辑职能发挥到最好,编辑队伍自身建设的高质量是决定性的前提和基础。要达到编辑队伍的高质量,专业化、学者化、工匠化和现代化是其基本要求。再次要放在出版方式与传播方式的高质量上。所谓出版方式的高质量,就是出版方式应契合当今社会的出版潮流,以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为背景,在对传统的出版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借鉴国际国内一流的出版经验,主动融入高质量的出版行列,使学报出版与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同步。所谓传播方式的高质量,就是传播方式应发挥最大的传播效应,使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都能收到自己满意的预期效果。如今人们已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大门,对信息传播的质量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期待,因此,学报内容信息传播应尽快转变传统观念,在较深层次和较高平台尽早融入全媒体,以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量子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为依托,力争在传播范围、传播速度和传播质量上有较大提升。最后要放在出版资源和市场资源开拓的高质量上。学报出版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开拓,是学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学报高质量得以不断延续的重要手段。出版资源其实质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开拓的最大特点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有愈开拓愈丰富之特性。因此,行政学院学报在已有出版资源利用基础上,应不断总结出版资源开拓的客观规律,以创新精神和斗争意志,持续丰富出版资源的新天地,使出版资源高品相、高品位、高品质。学报市场资源主要指学报作为组织体系所控制和拥有的与市场密切相关的资源要素,比如其拥有的出版经营许可权、品牌、营销渠道、读者对学报服务的忠诚度、能为学报带来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的各种储存文库、传播平台、评价体系、资政渠道、协议合同关系等。开拓这些市场资源,应进行分门别类,因为有的是能开拓的,有的则不能或不适合开拓。对于能开拓的要素,则要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开拓,还必须有创新精神再付诸具体的行动,只有坚持持之以恒,才可能见到成效。

就行政学院学报的需求侧改革而言,着力点应放在研究读者、定位读者和服务读者方面;关注不断深化的行政理论创新和急速变化的行政文化生态;追踪学习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最新成果;内需与外需并重,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不但要关注国内市场,还要具有独到的国际视野。研究读者目的是了解读者,更加精确地对学报进行定位,调整、优化和完善学报的服务方向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学报的服务质量;研究读者可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对作者的兴趣爱好、天然禀赋、阅读方式方法、收入状况、订购使用习惯等方面着手,视读者为上帝,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一切从读者实际出发。不仅如此,还要用学报形成的强大舆论不断地引导读者和提高读者。关注行政理论创新和行政文化生态,一方面是为了学报所载的行政创新研究成果与当下创新理论高度契合,为行政理论创新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锦上添花,使其更为科学和实用,进而实现学报出版的目标价值;另一方面学报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行政文化生态,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学报发展才能持续推进,而要形成良好的行政文化生态,也离不开学报的持续发展,因为学报的重要作用还在于積累行政文化,形成文化生态,从而丰富行政文化生活。学习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任务,也是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必然要求。在改革过程中,必然需要最新的行政理论指导和支持,否则改革就可能要多走弯路。新的行政理论主要来源于对政府机构改革的科学总结,其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是学报内容的重要来源,也是学报理论成果用于指导改革向深入推进,发挥理论支持与引领作用的题中之义。因此,对学习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高度关注是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分内之事。市场需求有内外之别,就行政学院学报的需求侧改革而言,笔者认为立足于内需更为重要,这是由我国行政学院学报的性质决定的。它满足的是我国行政管理与行政改革领域的内在需求,也是营造行政文化的内在需求,因此,着眼于国内需求进行改革是毫无疑问的。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理论取得了巨大突破,行政效率显著提升,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骄人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理论和实践,在此情势下,以行政理论研究成果为载体的学报也必然形成一定对外需求,放眼世界进行需求改革也就显得十分自然和必要。

三、学报高质量发展应在理念上率先突破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引领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塑造什么样的发展形态[4]。我国的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就要求学报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一发展理念,将之作为学报思想和行动的指南,使学报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始终置于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之下,并稳健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行列。

“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红绿灯,对我国各行各业发展具有普遍的规范意义[5]。行政学院学报要跨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树立并切实贯彻发展新理念,丝毫没有将自己置身事外的理由,只能不折不扣地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努力提高贯彻执行的能力和水平,处处时时事事对标新理念,将有违新发展理念的想法和行为彻底摒弃,只有这样新发展理念才能基本树立并得到落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行政学院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要求,但仅限于贯彻落实,被动地接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针对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际,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实现重点突破,探索和寻求阻碍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各种陈旧观念,以时不我待、与时俱进、敢创敢试、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以别出心裁、不拘一格、独辟蹊径、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以一切围绕高质量发展、一切为了高质量发展、一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学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节点创新突破,在学报的高质量传播手段和高质量竞争能力方面改造升级,在学报的高质量融合和高质量服务方面提质增效。只有这样,学报发展定会以高质量的状态持续推进。

行政学院学报高质量发展,想要在理念上突破必须全面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作为宣传、传播党的最新发展理论重要阵地的行政学院学报,其自身的发展必须置于党的新发展理念之下。也就是说,学报发展必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和完善新发展格局,推动和践行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加强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使学报发展全过程和各环节都能完整、准确、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全力实现学报更高质量和水平、更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发展。

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使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入人心且实现不断突破。学报在已有的传统发展基础上,要实现更高层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与落实,需要从党的根本宗旨和学报出版的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行政学院学报出版的根本宗旨是为党和人民服务,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根本宗旨,就要求学报的发展新理念必须严格统一于党的新发展理念之下。党的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学报发展要时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新发展理念,将学报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融会于党的新发展理念之中,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也具有具体的实践要求,是对党传统发展理念的传承,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学报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理念上突破,坚持问题导向是无可替代的正确选择。一定意义上讲,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因为新发展理念来源于新时代我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因此,学报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找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刻分析以往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着力解决学报怎样进入高质量发展以及如何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尤其要以科学和求实的态度与方法,在发展理念上有所改变,力争有新的突破。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底线思维,是学报高质量发展理念实现突破的重要方面。没有忧患意识与底线思维,学报就可能失去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就可能丧失主动权、生存权、阵地权、发展权。没有忧患意识与底线思维,在面对风险与挑战时就缺少了勇往直前的胆气,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就缺少了奋发图强的勇气,在面对疑惑时就缺少内心明亮的底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学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定力与信心所在。因此,学报的新发展理念必须厚植于国家的新发展理念之中,将学报的编辑思想与编辑实践统一到贯彻新发展理念上来,高质量发展将不再是梦想。

四、学报高质量发展应借力其他文化领域的发展经验

借力其他领域的发展经验,绝非是在宣扬经验主义,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经验作用,使学报高质量发展尽可能少走或不走弯路,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反复试验、频繁验证、模糊分析与失当决策,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发展效益。但就经验的性质而言,它是从已经发生的事件中取得的信息,与将要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有时差。这就要求在借鉴发展经验时,应注意克服时差所造成的不适应与滞后性问题。

学报高质量发展借力其他领域的发展经验,就意味着学报对未来的发展事实更了解、路径更清晰、规则更熟悉,而这些事实、路径和规则正是学报深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的经验,很可能就会徘徊不前或徒劳无功。借力其他领域的发展经验,就意味着学报的高质量发展可顺畅进行,提升工作效率,促进发展成效,避免因经验不足而犯不该犯的错误,使发展成本降到最低、速度更高。借力其他领域的发展经验,就意味着学报的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更加丰富充盈、文化生态更加适宜多样、社会环境更加美丽和谐、市场前景更加明朗多元。学报出版资源是学报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总和,借力其他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丰富经验,学报就会在资源的开拓利用上不断丰富自己实践经验,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法策略,以小的投入获得大的收益。学报的文化生态是学报高质量发展赖以进行的文化环境状态,其适宜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报的生存问题,多样与否则关系到学报的发展活力问题。其他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成果,直接影响学报文化生态的营造,而且与自身行政文化的营造密切相关。基于社会文化大环境,文化生态是一个复杂系统,每个领域自成体系且与其他领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任何文化生态的营造,都不可能将自己置身其外,不与其他领域发生关系。因此,借力其他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经验,也就成了行政文化营造的题中之义。学报的社会环境是其高质量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和实现出版价值的人文场域,社会环境极其复雜且有优劣之分。优良安宁的社会人文环境,更需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数量多、质量高,进而也成就了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繁荣;恶劣动荡的社会人文环境,人们则会沉溺在低俗文化的泥潭中难以自省,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数量少、质量次,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难以生存。因此,美丽和谐的高质量社会环境,是学报高质量发展得以实现的天然要求,而学报的高质量发展同样也会促成社会环境的高质量更加充盈。学报的市场前景是对学报高质量发展结果的目标预期与市场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跨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文化需求必定会从大众化需求转向个性化需要,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这就要求行政学院学报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时,不但要确保学报整体质量的高起点,使学报高质量发展成为常态,还要注重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多地在出版形式和传播方式上借力高科技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高规格地融入全媒体,以满足文化市场的多元化需要,进而实现学报高质量发展所期许的“两个效益”。

媒体融合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高质量发展借力其他文化领域发展经验,也是其融合发展的必经阶段。学报的融合发展不一定是高质量发展,但其高质量发展一定绕不开融合发展。学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内容质量的提升,而高的内容质量如果不能驾驭高质量的出版形式和高质量传播方式,同样不能实现学报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6]。因此,学报高质量发展必须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和作风,以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的敬重和谦卑,以紧追不舍、如影随形的方式和方法,对其他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动向、态势全程获知、全程熟悉、全程掌握,将这些成功的经验与融合创新的思维结合,使学报高质量的内容信息能够真正与高质量的出版手段相融合,学报高质量发展就会从梦想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马涛.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三个要求”[N].学习时报,2021-05-07(001).

[2]杨栓保.行政学院学报高质量发展应有的基础与策略[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0(1):124-128.

[3]方福前.正确认识和处理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 (4):4-11.

[4]辛鸣. 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深刻变革[N].北京日报,2019-09-23.

[5]晏虹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媒介生态优化产业科技创新[J].产业科技创新,2020(19):25-29.

[6]王建华,宋亭芳. 慢直播的互动仪式建构与融合传播[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12-118.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收稿日期:2021-05-15

作者简介:杨栓保(1966-),男,陕西富平人,《陕西行政学院学报》副主编,副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学研究。

作者:杨栓保

高质量通信专业论文 篇3:

安康烟叶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随着烟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通过对现有烟叶指导意见、实施意见等资料,深入分析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通過专家研讨,提炼出生产计划、布局优化、烟叶质量、生产效益、生产效率5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24项三级量化指标,明确比重。评价体系通过使用2020年数据对指标进行了证实研究,明晰了各种烟县区高质量发展中的存在的不同,提出建议。该评价体系有助于更好地谋划烟叶生产提供发展思路,为高质量发展制定针对性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烟叶;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安康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3.069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nkang Tobacc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ZHU Feng, DANG Jun-zheng, WU Shu-liang et al

(Ankang Branch of Shaanxi Tobacco Company, Ankang, Shaanxi 725000)

Key words Tobacco;High-quality development;Evaluation index;Ankang

基金项目 陕西省烟草公司安康市公司重点科技项目(ZY-2020-03)。

作者简介 朱峰(1985—),男,山东菏泽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从事烟叶生产技术管理与研究。通信作者,农艺师,硕士,从事烟叶生产技术管理与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4-21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目前学术界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大多学者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在保持规模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发展质量的不断优化,贯彻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模式[1-3]。烟草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国家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018年,全行业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破除旧的思维定式,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推动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增强烟草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总领全局的系统性重大变革[4]。随着烟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烟叶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烟叶发展进入新一轮深度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烟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烟叶供需两侧结构性矛盾失衡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瓶颈[5]。以往的评价指标产量、收购等级比例、收购等级质量等,已不符合当下的烟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018年8月,中国烟叶公司开展了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政策调研。陕西省烟草公司安康市公司制定了安康烟叶高质量发展调研提纲,开展了烟叶生产经营全流程体系创新与应用研究,配套了系列有助于烟叶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安康烟叶高质量发展。

关于烟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多[6-7],建立了烟草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目前,研究人员关于烟叶高质量发展主要开展的是烟叶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8-16],关于烟叶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尚少见报道。该研究参考烟叶生产经营管理中涉及的目标考核、专项考核、过程考核等考核要素,借鉴烟叶发展中的重要政策文件,紧随烟叶发展趋势,深入挖掘烟叶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准确建立导向发展目标,商榷评价指标,构建安康烟叶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正确引导安康烟叶高质量发展。

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1 设计思路

紧紧围绕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安康烟草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为抓手,突出种植规模、质量特色、生产效益、管理效率为关键指标点,科学设置评价指标,进一步明确推动全市系统烟叶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1.2 设计原则

1.2.1 系统全面。烟叶高质量发展涉及烟叶生产的方方面面,贯穿烟叶生产的全过程,且部分指标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突出单项指标领域的难点、热点和关键点。

1.2.2 科学合理。指标设置要科学,指标权重设定要合理,确保评价指标对推动相关工作高质量发展真正起到导向作用。

1.2.3 可比可用。指标要有明确的计算公式和权重分值,可计算、可量化、可评比。

1.3 指标选择

对于烟草商业企业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贯彻“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理念。新时代背景下烟草商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为创新是烟草商业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协调是烟草商业企业发展的新目标,绿色是烟草商业企业发展的新理念,开放是烟草商业企业发展的新态度,共享是烟草商业企业发展的新格局[17]。结合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以及相关指导意见,借鉴烟叶工作考核内容可知,更能反映安康烟叶高质量发展的有生产计划完成、优化布局单位、烟叶质量提升、生产效益显著、生产效率提升5个方面的指标。

1.3.1 计划性指标。评价烟叶收购计划完成情况,表现为烟叶生产年初下达计划产量签订的合同产量完成率1项二级指标和1项三级指标。这是烟叶生产的主要目标之一,能够反映烟叶面积落实、烟叶各项生产技术措施的落实的最终表现。

1.3.2 布局性指标。评价烟叶种植布局调整力度和区域种植集中度,主要包括5项二级指标和7项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体现为海拔布局、镇村布局、户均规模、新型主体、农户布局。海拔布局主要评价海拔800~1 200 m种烟面积占比;镇村布局主要评价50 kg(或246.67 hm2)以上镇个数、4万kg(或20 hm2)以上村占比和15万kg(或80 hm2)以上镇占比3项指标;户均规模主要评价户均种植面积;新型主体主要评价新型种植主体种烟面积占比;农户布局主要评价本地种烟农户占比。综合反映优化区域、优化规模、优化地块、优化种植主体,持续优化烤烟种植布局,夯实烟叶高质量发展基础,逐步形成生态特色明显、区域质量稳定、供需对接高效的烟叶种植布局,持续增强烟叶有效供给保障能力。

1.3.3 质量性指标。评价烟叶生产水平质量水平,主要包括1项二级指标和2项三级指标。中上等烟主要评价上等烟收购比例完成率和中上等烟收购比例完成率。烟叶质量是烟叶工作的核心,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稳规模、攻单产、提质量、促增收”为核心,全面提高烟叶等级纯度和均匀性,着力打造“山地金”优质烟叶品牌,增强优质原料供给能力。

1.3.4 效益性指标。评价地均产能、区域产能以及农户产能和增收水平,主要包括4项二级指标和11项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体现为地均产能、农户产能、烟农增收和区域产能。地均产能主要评价地均烟叶产量和地均烟叶产值2项指标;农户产能主要评价10万元以上户占比、单产2 250 kg/hm2以上户占比、单位面积5.25万元/hm2以上户占比、单位面积产值3.75万元/hm2以下户占比和单产1 500 kg/hm2以下户占比5项指标;区域产能主要评价种烟村平均收购量、种烟镇平均收购量、收购站(点)平均收购量3项指标;烟农增收主要评价烟农户均收入。生产效益是烟叶生产的最直观表现,反映的是烟农收入的直接来源。生产效益好烟区稳定,烟农受益。

1.3.5 效率性指标。评价人均贡献率及烟叶生产投出产出水平,主要包括2项二级指标和3项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体现为人均贡献和投入产出。人均貢献主要评价烟叶人员人均种烟面积和烟叶人员人均收购量2项指标;投入产出主要评价投入费用(含基础设施)产出比。生产效率是企业运行效率的直接表现,亦是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生产效率高企业发展好,收益高。

1.4 比重确定

各个指标的比重影响着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评价内容的具体化,各个指标的具体贡献有所不同,需要通过指标比重予以反映,指标比重是根据其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工作导向来设定。在充分征求各县区分公司建议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了2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一级指标计划性指标占10%,布局性指标占40%,质量性指标占20%,效益性指标占20%,效率性指标占10%。指标的比重值越大,表明该指标对烟叶高质量发展评价的重要程度越高,也反映是当前烟叶工作的重点,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烟叶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及权重见表1。

2 体系验证

为进一步验证该研究制定的安康烟叶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以安康2020年烟叶高质量发展情况作出分析与评价。从评价结果看,烟叶生产计划全面完成;烟叶生产种植布局更加优化,规模化水平整体提升;生产技术有效落实,均质化水平稳步提升;生产效益和效率更加高效,基础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从各指标评价具体分析看,计划性指标,除H县外,其他各分公司都较好地完成了省局下达的计划任务;布局性指标,G县、C县和A县在烟叶布局优化方面表现较好;质量性指标,E县和B县烟叶质量较好,上等烟比例较高;效益性指标,C县、D县和G县烟农效益相对较好;效率性指标,H县、G县和A县效率相对较高。2020年种烟县区烟叶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验证结果见表2。

3 对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为稳固烟叶生产基础,建立生产质量更加认可、效益效率更加高效的现代烟草农业,有效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3.1 继续巩固优布局、稳规模

推动烟区空间布局优化,优先发展海拔800~1 200 m的优生区,淘汰不宜区,逐步压缩次适宜区;加强镇村协调,加快土地流转,推动烟田集中连片,着力优化区域产能布局;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建立永久烟田保护制度,推动高标准烟田建设,以千亩村和产业综合体为载体,打造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

3.2 做精做实优服务、转方式

推动烟叶生产组织方式转型,进一步稳定基本烟叶种植户、鼓励发展家庭农场、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建设,解决核心烟农不稳的问题;逐步推行竞争型专业化服务模式,助推合作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多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做实多元化增收。

3.3 继续坚持优结构、提质量

通过重点技术措施落实,全面夯实良种化,绿色化生产,确保单产质量同步提高;围绕烟叶品种培育以及烟叶原料安全性、可用性研究等课题,加大科研力度,进一步推动科技攻关和烟叶质量提升。

3.4 积极稳妥抓对接、稳市场

扎实推进“三会一平台两调研”机制,加强工商互动;主动邀请客户深度介入烟叶生产与收购一线指导工作,推进基地建设;突出烟叶等级纯度,准确把握收购标准,严格执行烟叶质量管控体系,坚持诚信经营。

3.5 高效利用抓配套、提效率

加强项目配套利用,盘活项目存量,用好项目增量,倾斜扶持优生区项目建设;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现有成熟机械普及应用,加快适用农机引进推广,特别是大型机械的推广应用,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地形、适应适度规模的全程机械化装备体系;加快智慧烟田、智能烘烤、快速定级、烟技通等信息化软件的升级应用,发挥好信息化作用,推动信息化技术与烟叶生产深度融合。

3.6 积极主动抓规范、强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整合管理资源,进一步健全完善生产经营全流程管理制度体系,调整优化考核方式,健全完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进一步增强考核的系统性、导向性和有效性;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员工业务水平,培养一支精业务、善管理、作风硬、敢担当的生产经营队伍;注重人岗匹配,充分发挥人才创新潜力;健全激励机制,严格兑现奖惩,全面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杨伟民.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J]. 宏观经济管理,2018(2):13.

[2] 何立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4):4-5,14.

[3] 马茹,罗晖,王宏伟,等.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7):60-67.

[4] 高兴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走好陕西烟草商业新时代长征路[N].东方烟草报,2018-10-18(001).

[5] 王泽宗.关于深化烟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J].中国烟草学报,2019,25(4):113-117.

[6] 骆春莲.对建立烟草商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8(22):136.

[7] 杨斐,张萌物,邢娟.烟草商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分析:以X省烟草商业为例[J].西安石油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1):53-62.

[8] 邓祖昌,刘骏.贵州烟草行业的烟叶高质量发展研究[J].北方经贸,2020(10):139-141.

[9] 陈梅,刘骏.贵州烟叶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福建茶叶,2020,42(2):42-43.

[10] 陈智杰,曾钰,柏凌志.衡阳市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18):216-217,220.

[11] 张幸,伏林军.衡阳烟区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20(20):31-32.

[12] 穆耀辉.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商洛烟叶高质量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3):255-257.

[13] 王跃金,彭博,鹿晋珲,等.楚雄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9):49-52.

[14] 杨吉华.推动绿色生态优质烟叶高质量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0(9):95-96.

[15] 谭波,郑林林,刘冲.巫溪烟叶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12):232-234.

[16] 申艳芝.元谋县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策略探析[J].南方农业,2020,14(23):111-113.

[17] 张萌物,杨斐,李晨悦.烟草商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2):43-50.

作者:朱峰 党军政 吴树良 丁明石

上一篇:数学生活化研究论文下一篇:对话式教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