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通信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仔细研究《无线通信系统》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该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深入分析,对《无线通信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为了使此门课程适应该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通过加强学生在无线通信工程实际应用实例的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并针对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第一篇:通信专业论文范文

3G移动通信技术与高职通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通过对3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介绍以及对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教学现状、存在问题与改革趋势的分析,来阐述3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与高职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关键词:通信技术;高技能型人才;人才需求

文献标识码:A

作者:耿晶晶

第二篇:通信工程专业《无线通信系统》课程教改探索

摘 要:在仔细研究《无线通信系统》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该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深入分析,对《无线通信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为了使此门课程适应该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通过加强学生在无线通信工程实际应用实例的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并针对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该课程教改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分析与解决具体工程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很大提升,可以达到全面提升通信工程专业《无线通信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最后,对后续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无线通信系统 通信工程 工程背景 教改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IAN Ye SHI Zhengang ZANG Jing

(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Province, 110159 China)

《无线通信系统》课程是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主要讲述无线通信系统概述、无线频谱划分、无线通信系统模型分析方法、电波传输与短波通信系统、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及卫星通信系统等内容。此门课程所讲授的教学内容既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是实际通信工程设计与集成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在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1-3]。但是,由于无线通信理论及技术的快速发展,此门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对学生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特点,并涉及较多繁杂的数学公式,对学生数学基础、算法理解及具体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讲授此门课程的教师及学习此课程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4-6]。

通过对以前学生的调查及座谈,并对整体的教学情况加以总结,在此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无线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困难,并不能够扎实掌握,在解决实际无线通信工程问题时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教学中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而在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1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无线通信系统》课程存在要讲授的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的矛盾,因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以满足少课时多内容的实际情况成为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在远距离无线通信系统这部分,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无线通信系统理论的学习方法,也就是从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出发,然后建立起相应的通信系统模型。针对所建立的通信系统模型进行各个组成部分的深入研究。最后,再將所学的无线通信系统理论研究结果应用到具体的无线通信系统工程实践中。在远距离无线通信系统部分,还根据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具有军工背景的特点,主要讲授无线通信系统在国防领域的应用,并引入具体的无线通信工程实例讲授微波通信及卫星通信等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繁杂理论进行大幅压缩,以突出工程的特点。对于近距离无线通信系统部分,补充讲解一些较前沿的近距离通信系统实例,用以增加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大大地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加强了教学的灵活性。

通过这几年将《无线通信系统》课程内容教改应用到实际课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将《无线通信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在后续的《无线通信系统》课程内容教改设想中,由于《无线通信系统》这门课程涉及到向量几何、常偏微分方程求解等数学基础内容,而该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前序课程中对这方面相关数学教学内容的讲授存在课时量不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过少的问题,因而不能满足此门课程对相关数学基础的要求。针对这种客观情况,该校教师打算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在课程开始时分出2个学时专门进行相关向量几何及常偏微分方程求解等基础数学知识的讲授,为学生解决相关数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问题,为学生在后续学时中专业内容的学习打下数学工具基础。另外,根据此门课程在近距离无线通信部分与物联网无线通信系统课程存在一定交叉课程内容的特点,因而在近距离无线通信系统部分的讲授内容以具体的通信工程实例讲解为重点,打算着重讲述近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在实际通信工程案例中的应用,对于近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的理论部分仅进行概要性的讲述。这样设置教学内容既可以节省有限的宝贵教学学时,又可以以回顾复习的方式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物联网无线通信系统中近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理论知识得到全方面的强化,从而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得到加强。

2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无线通信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这方面,对教学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革,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电子教学手段,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革。

由于此门课程在理论学习中有大量抽象、枯燥的理论和公式,为使学生能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很好的理解,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充分利用学校配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工具,制作图文并茂、易于理解的课件内容,与讲解形成良好的配合,便于学生学习。并对所有理论教学内容全程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对于此门课程中较为重要的模型组成及相关软件算法的讲解,任课教师要充分地结合板书进行详细讲授。在此部分的讲解过程中,要尽量结合学生前序课程已经学过的有关无线通信系统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能够较为透彻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微波通信系统时,可以结合学生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所学的电磁波辐射相关知识,既可以使学生对电磁波辐射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也可以简化微波通信系统的理论学习,从而使学生对这部分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内容形成与之前的内容前后呼应、融会贯通的效果,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另外,此次教学模式改革要使此门课程的理论学习紧紧贴合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将所学无线通信系统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无线通信工程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做到活学活用。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结合与日常生活实际相关的通信工程背景进行学习,将在学习积极性上有很大的提升,从而既可以加深对所学无线通信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加大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此达到使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提高的目的。

通过这几年将《无线通信系统》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应用到实际课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将《无线通信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在后续《无线通信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教改的设想中,为了达到扩充学生学习知识面的目的,该校教师打算结合目前我国通信产业的热点,进行远距离及近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的讲解。在学习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蓝牙通信系统是如何实现日常生活中的汽车无钥匙开门功能的,让学生搞清楚在生活中的汽车无线免接听蓝牙电话系统也是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在实际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这样就更加强化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结合与日常生活实际相关的通信工程背景结合的能力,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现在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无线通信系统》课程的考核模式是期末成绩(70%)与实验成绩(10%)再加上平时成绩(20%)综合计算出总成绩的考核模式。为了与这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利用该校编写新教学大纲的契机,该门课程的考核模式改革为“综合素质考核”模式,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过程考核、综合能力考核以及知识考核这3个考核过程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业水平。这其中学习过程考核占到总综合成绩的40%,考核内容由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问题回答表现、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平时小测试成绩以及完成自主学习论文情况5个部分构成。实验能力考核占到最终总综合成绩的10%,这部分主要是在实验室以模拟实际无线通信系统工程形式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考核,题目是采用实际无线通信工程模拟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这种形式既可以对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有益,而不只是局限于死背公式与定理,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际无线通信工程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通過这几年将《无线通信系统》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方法应用到实际课程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将《无线通信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在后续《无线通信系统》课程考核方法教改的设想中,老师们打算在学校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

4 后续创新能力及思政教育的教改

我国新时代对大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造性,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教育部对于大学课堂中专业课程要加入思政元素的要求,该校《无线通信系统》的后续教学改革主要对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能力进行着重培养,并要加强思政教育的力度。

根据对以往几届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无线通信系统》课程情况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无线通信系统》这门课程时表现为注重对老师所讲内容的记忆性学习,缺乏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很少在此门课程上进行进一步的创造性及创新性探讨。因此,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同时对学生的创新观念进行有效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恒心、细心、耐心,养成创新所需的思考力、意志力,以及善于尝试的精神,并培养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另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学生的坚定意志,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压力,推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及不断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因而,加强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已成为该门课程迫在眉睫的教改任务。

在后续《无线通信系统》课程创新能力及思政教育教改的设想中,该课程既要打牢学生们在《无线通信系统》重的专业知识基础,也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学生们积极地创造适合该门专业课程的创新氛围,进而激发同学们对该门专业课程的创新灵感,使同学们处于创新的场景中,被周围创新的场景所包围,有意识地加强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鼓励学生组建《无线通信系统》课程创新社团的基础上,要求大多数有创新意识的同学积极加入创新社团。同时争取学校和学院的支持,对于创新社团开放学校的软硬件资源,譬如专用实验室及专业图书资料室等,使得這些场所成为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创新的基地。另外,在学生在校内进行该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同学们主动走出校门,参加无线通信系统在现实社会应用情况的调研,使学生能在学好该专业课程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充分了解该专业课程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发现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创新思维,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成果。

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学校的实验室、学校的图书以及学校联系的社会实践场所就是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比如:通常每门专业课程几乎都有的课程实验,由于实验指导老师在上实验课时是按照规定的教学实验大纲的要求去指导学生们进行实验,因而实验步骤都是成熟的、按部就班进行的,所得实验结果当然与学生所学理论具有极高的符合度,从而使学生们有墨守成规之感,没有创新之感。在后续的教改工程中,该专业所设计的实验内容要加大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的比例,实验老师仅起到指导作用,在实验中充分扩大学生的自由度,积极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在保证安全及符合各项规定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试验性实验,这也是创新。

在后续《无线通信系统》课程创新能力及思政教育教改的设想中,教师会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技术水平之所以先进,之所以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鼓励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理念为目标。学生从学校毕业后,由于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新习惯,就会在工作中惯性地进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进行创新性的工作。因而在教学中就要学习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摒弃“等靠要”及“填鸭式”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自己在学习《无线通信系统》课程中的兴趣,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工程实践相结合,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举一反三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并善于总结,将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加以记录存档,为将来的创新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无线通信系统》课堂教学方法上还要加大教改的力度,包括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增加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在此门课程的后续改革设想中,教师们会从授课方法改革作为切入点,提倡采用启发式的讨论教学方法。针对目前该校《无线通信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不足并且是对理论性占用课时较多的现状,计划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实验方案多做设计,多做探索性的尝试,推动学生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们在实验中不断锻炼,提升创新能力。

最后,在今后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该专业会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综合测评体系。积极探索并建立整套的科学评价学生创新能力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方法,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点并将创新成绩计入到学生的此门专业课程的总成绩中,从而达到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5 结语

总之,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无线通信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以我国通信行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及该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自身水平为基础,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本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先进合理的教学理念并结合现代化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最终达到提高此门课程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考和学习能力、能够学以致用的教学改革目的。

参考文献

[1] 石振刚.通信工程专业《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改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7):130-131.

[2] 段洁.新媒体驱动下的非工科现代通信技术教改研究[J].传媒论坛,2019,2(11):82,85.

[3] 林薇.《计算机通信与组网技术》教改新思路——以福州理工学院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32(8):80-83.

[4] 刘莉蓉.通信职业院校基础课程实习教改探究[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6(3):103-104.

[5] 张宪峰,宫德龙.“金课”视角下的电子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8):188-189.

[6] 刘宏富,黄拓,李盛,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概论》教改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2):175,180.

①基金项目:辽宁特聘教授项目(辽教函【2018】35号)。

作者简介:田野(1977—),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系统。

石振刚(197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系统。

臧晶(1975—),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处理、信息安全。

作者:田野 石振刚 臧晶

第三篇: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调研报告

摘要:根据苏州园区及周边地区现代电子信息及现代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从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人才需求、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的调研分析表明,苏州园区工业技术学校设置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具有紧迫性,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及增值服务、软件开发、销售、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现状为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苏州市牢牢把握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通信产品形成了移动通信基站和手机、光通信产品以及交换机等产品链。集成电路、计算机及配套设备、现代通信、数字音视频、软件等五大重点产品群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达到90%,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月7日宣布,批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业界期待多年的3G牌照正式发布,随着3G业务的推广与应用,必将带来大量的通信类人才的需求,因此,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二)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与升级,拓展了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岗位

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发展中,已有的电子信息制造等主导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园区新兴产业则属于电子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

苏州工业园区现有通信企业90余家,2008年产值78亿元,其中,传统通信设备制造企业20余家,实现销售64亿元,包括安德鲁电信、康普科技、诺基亚、天一、迈特等国内外知名公司,主要产品以天线、连接器、电缆等通信设备配件和第二代移动通信基站、终端制造为主;以融合为特征的下一代通信企业70余家,实现销售14亿元(含中怡科技11亿元),创新产品300余个。这一批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并呈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10余家研发型企业2009年的产值超过1000万元,有望形成一批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小巨人企业。

园区形成了初具特色的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链,涵盖了芯片、网络设备、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增值业务及数字化等内容,并在芯片设计、网络设备等产业链环节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优势,拥有各类核心发明专利80余件,9家核心企业产品技术水平先进,如万兆高性能交换芯片、高性能宽带无线局域网(WLAN)芯片、40G高速光通信模块等一批产品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重点培养在计算机网和通信网领域从事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及增值服务、软件开发售前、售后服务,具备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产业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教育局文件和国家3G业务应用,为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岗位得以拓宽,高新技术岗位将不断增加,人才培养规格将不断提高,新的职业岗位群将不断涌现。因此,培养中职层次的毕业生已远远满足不了园区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需要,设置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是大势所趋。

通信网络与设备

(融合通信)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一)园区产业发展急需信息技术(融合通信)类人才

随着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规模的扩大及产值的大幅度增长,从业人员需求从2008年的0.5万剧增到1.5万。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比为70%,其他技能型人才占比为30%,要求技能型人才具备“现代通信工程与网络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等新兴专业的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匮乏。

为加强园区对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应积极引入北邮、南邮等国内知名通信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建立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人才教育与实训基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承办或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人才交流的平台。

企业急需的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内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优势,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重点包括科技创业、企业管理、科技创新政策、科技金融、专业技术、产业发展,着重提升企业管理运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产业市场拓展能力和技术转移能力,对部分高端人才“但求所用,不求所有”。

(二)建设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是我校信息技术专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的需要

园区“3+5”产业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纳米光电新能源、软件与动漫游戏、融合通信、生态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到2012年末,园区将初步形成五大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产值将达350亿元。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信类人才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调查发现,强大而有活力的园区信息类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了高技能人才,我校作为园区内唯一的一所中专学校,担负着为园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在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规格数量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继续加快推进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始终将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摆到优先保证的位置上,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为抓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学生求学的决心及家长的愿望是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有力保障

我校在苏州地区的职业教育影响力日益扩大,与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大型企业的合作日益深入,家长和企业都希望我校能够开设相关行业的高职专业,满足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满足家长期望子女学到独当一面技术的期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希望能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今后的深造和终身学习提供动力,真正做到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保障。

通信网络与设备

(融合通信)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一)建校以来专业发展的成就为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丰富经验

从2005年成立至今,学校已建成数字化校园,拥有一批先进的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基地。2007年,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专业,2008年,学校被认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实验点。根据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的要求,我校信息技术中心积极进行专业开发和实训室建设研讨论证工作,经过专家论证,结合园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虑到我校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与园区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我校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升级为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很有必要。

(二)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以及园区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定了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决心

发展高职教育,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教育是人类社会工业化的产物,现代工业企业既要有管理、科研人员,也要有现场操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要有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准确无误地将设计图纸转化为产品。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科技发展、技术升级都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再好的技术发明也要通过人的操作才能转化成产品,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要靠人来操作。在开放的、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中,最充分地拥有职业技能人才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园区政府在《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今后5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要达到万人左右。加快发展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业特点,依托现有职业学校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IT产业和装备制造等行业紧缺人才。加快专业建设和两个基地建设。结合园区实际,做精长线专业、做优传统专业、做强特色专业,优先发展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服装、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生物工程、商贸流通、水产品加工、城建、服务外包等行业的专业。

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以及园区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定了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决心。

(三)苏州工业园区行业的支撑为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园区建立了全国首家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联盟。苏州工业园区依托集成电路产业优势和软件产业基础,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成立了苏州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联盟,IP联盟正在推进“两基地、一网、一标准”建设。“两基地”是指在独墅湖高教区展厅内的示范性应用系统、技术方案、研发产品展示和应用体验中心,已建设完成;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开放实验室已到位建设资金900万元,即将完成一期(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设。“一网”是指规模为10万人的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准商用实验网,一期项目已完成基础网络建设,进入核心设备招标过程。“一标准”是指形成基于SOA的行业标准。联盟成立至今,已有成员31家,其中核心成员11家。2007年获国家科技部专项拨款300万元,属于联盟IP通信产业集群专项资金,4家联盟核心企业项目获得2007年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2.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将建设成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结合园区信息化建设,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建设成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推动园区无线城市覆盖、数字城管、融合体验中心等示范项目,联合运营商,加强区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三网融合试点,在国内打造首个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

(四)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我校已具备相应的基础和条件

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我校于2008年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学校”评估,根据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的要求,我校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中心积极进行了专业开发和实训室建设研讨论证工作,经过专家论证,结合园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虑到我校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园区42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我校建立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条件成熟,开设很有必要。同时,融合通信实训基地已作为江苏省2010~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立项项目,为本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人员保证

我校有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合理,中青年相结合、教研成果丰硕。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选拔高校优秀毕业生、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踏实进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实训课基本上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承担。师资是实施专业教学的保障,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专业教学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目前已配备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能胜任本专业教学科研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课教师10人,兼职教师3人,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的2人,占20%;具备中级职称的2人,占20%,“双师型”教师4人,占40%。完全满足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需要。

(六)良好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1.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设置的专业论证定名、确立培养方向、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训等一整套总体设计方案,都经过专题调研、反复论证。其中,根据专业开设的基本要求,搞好专业基础建设,为专业教学提供条件是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加强计算机实训与实习的教学,先后投入资金进行计算机设备的购置和改造,使计算机教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保障了实验、实训的教学条件。学校现有各类各型计算机100余台,建有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及4间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建设基础良好,实验条件完备。

2.学校立足于服务苏州工业园区,辐射苏州及“长三角”地区的电子技术及信息通信行业,主要面向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群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在学校总的发展目标规划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利用省、园区财政及企业捐资,实训基地拟投入资金总额400万元,拟在二年时间内(2011~2012)建成高水平示范性“融合通信技术实训基地”。

3.我校拥有集阅览、借书、计算机情报收集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图书室,可满足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教学与科研对图书资料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晓峰,周宁.建设特色专业与培养高素质通信人才的探索[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2010,(3).

[2]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3]刘俊.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4]苏州金鸡湖双百人才政策[OL].http://tech.sipac.gov.cn/webapply_szkj/default/.

作者简介:

赵晓凤(1980—),女,江苏淮安人,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讲师,网络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网络通信技术。

作者:赵晓凤

上一篇:生物学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刑事司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