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的计算机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从工程化的实践角度,对高等学校的软件人才素养教育展开研究。结合传统软件工程学科的培养方案,充分考虑软件生命周期过程的阶段性和软件自身的基本特点,以提高软件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驾驭能力为目标,提出“软件分析与设计的统一”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软件工程实施方案。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基于项目化的计算机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基于项目化的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1: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实践

摘要:该文将深入探讨在VB教学的过程中,怎样基于项目运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全文的分析中内容展现为三大部分,第一部门主要是就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阐述,并作为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就项目运作式教学对VB教学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半文的研究意义;第三部分主要是就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的VB教学活动设计,同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在前文问题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建议提出。可以说,基于项目运作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未来VB教学开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教学活动;VB;教学模式;项目运作式

1 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概念

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是基于项目为导向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项目运作是教学模式强调在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一个预订项目的设计以及开发,其通常过程展现为一个模拟仿真的过程演练,在项目设计以及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协作进行,贯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的积累,同时通过项目的开发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实际实践能力以及强化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的个人思考能力提升;同时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的开展,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的提升,强化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升。项目运作是教学模式其要素展现为五大方面,分别是个主要要素:问题或者项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学习活动小组、问题解决的程序和自主学习的精神[1]。

2 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对VB教学的推动作用

VB是一门程序设计的基础性课程,其主要是通过对于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维的启发,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语言编程能力的提升。可以说VB的教学活动在计算机语言编程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就我国广大院校VB课程的开展以及教学活动现状来看,由于VB课程的枯燥型特点,多数的学生对于VB的学习兴趣度不高,由于VB在编程语言学习中是一个衔接桥梁的存在,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后续的编程语言学习过程中,很难进行全面的学习。通过项目运作是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师通过具体项目的设计,通过活动开展的形式进行教学,极大的改善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枯燥性,从而有效的实现了对于学生兴趣度以及积极性的提升。此外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实践总结模式的教学活动开展方式,通过在VB教学过程中对于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的采用,其可以有效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推动学生在实际VB语言编程设计把握过程中的个人实践能力。再次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在通过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的对于个人知识把握情况进行检验,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学生可以有效的获知自身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其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有重点的进行学习[2]。最后,项目运作是教学模式在开展的过程中,基于一个项目的设计往往不是一个人进行,而是通过班级内部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其可以有效的提升班级内学生的关系提升,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互助精神。因而可以说,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在VB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其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学习体系构建,同时也强调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构建。

3 VB教学过程中的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设计

3.1教学目标

概括性的来说,VB教学过程中的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设计主要具有三大方面的目标,其分别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的设计:在VB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目标的设计十分重要,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教材为依托,不能脱离教材,同时又必须对于知识的学习情境以及任务等多方面有机集合,进而协调好在只是目标设计的深度以及广度体现以及专业性与多样性的体现。其在教学中的细化体现为,提升学生对于VB语言设计思想以及语法把握的能力提升,强化学生对于VB程序设计过程中分析问题技巧、解决问题技巧的把握。

技能目标的设计:在VB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技能目标的设计主要是指学生在VB学习的过程中独自分析、评价一个项目的能力,推动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进而在技能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一种协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养成。在教学中的细化体现为,优化学生VB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提升,同时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问题的分析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技能的提升。

情感目标的设计: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等。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由低到高,共分 5 级:接收、反应、价值化、组织化、个性化[3]。在VB教学的过程中,情感目标设计的细化展现为优化改善学生在VB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展现,同时培养学生在VB学习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探索态度。

3.2设计原则

1) 遵循认知规律原则;在项目运作式VB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项目作为该教学模式的可信内容,因而只有该项目的设定是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于VB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中,其难度应当在学生现有认知的为基础,进行适当的难度设计,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稍微努努力就可以获得,这样能够有效的以学生的成就感获得而激发其在学习过程中对于VB学习的兴趣提升[4]。

2) 优良项目环境原则;传统的VB教学过程中,正是由于其内容的枯燥性进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来说在项目运作式VB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一个良好的项目环境构建为基础原则,进而通过对于项目教学过程中的活跃环境构建,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满足VB教学目标原则;伴随着现代VB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时代到来,优化构建基于创新意识以及学生自身动手解决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上,是当代以及未来VB教学过程中的必然教学目标。基于项目运作式的VB教学必须满足以VB教学目标为前提的原则,只有以VB教学目标为前提的项目运作模式,才能实际提升学生的VB创新意识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升。

3.3活动开展步骤

在项目运作式VB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推动VB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在VB教学活动中的项目具体运作方案必须要以VB课程特点以及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把握,从而推动VB教学成效的提升。因而就VB项目运作式教学的推进过程,笔者主要分为以下几大步骤:

首先,设定具体的VB教学项目,在本文中将主要以VB课程中的基于ADO结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为本教学模式中的具体项目。具体的基于ADO结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在造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常规软件的开发环节,进行一步步的实际操作,基于团队协作模式进行,最终进行对比说明然后票选出最优秀的团队。

其次,本班级内有60名学生,考虑到基于ADO结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的规模以及工作量不大,笔者决定以6人为一组将全班级的学生分为10组进行,同时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组长作为项目的主负责人。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得具体指导任何一组,小组在进行的过程中自由进行并不进行严格的规定。

再次,在约定的时间内,基于ADO结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完成之后,教师让每个小组的负责人进行项目演示以及说明;在全班级10个小组演示完毕之后,教师让学生再次进行小组会议分析本组项目的不足之处以及完善方式;同时在小组会议进行的过程中,对于全班级的开发项目进行投票票选出一个最优的项目方案。

3.4活动反馈分析

通过基于ADO结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项目的运作教学模式开展,无论是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还是最终的成效展现上都较之前展现出了一个很大程度的提升。整体来说,其反馈信息主要展现为以下几大方面: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基于ADO结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看法,共同推进项目的设计方案推进。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们还看到有的小组通过有序的分工合作,完美的实现了团队工作的效应最大化展现。

其次,学生在第一次独立把握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较多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展现为ADO接口实现与数据库的对接上,很多小组的项目完成之后,在演示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信息数据错误的现象。

再次,学生在对于自己小组的项目演示过程中,语言组织能力明显不足,其并不能一语中的的说出小组项目的优点以及特点,通常只是按部就按的说明自己程序的常规功能。

3.5问题分析

教师工作量较大;在进行VB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们采用的还是传统的VB教学教材,因而教师在采用项目运作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工作进行方案的执行以及分析,因而来说,教师在每一次项目的设定方案上都需要较多的时间进行,由于时间有限,因而教师的较多项目方案设定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

缺乏对于学生现有水准的认知把握;在对于基于ADO结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正是由于教师对于学生在处理ADO接口与数据库对接知识以及技能的把握不足,才导致了在项目完成之后,较多小组的此方面问题展现,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打击到了学生的自信心。

放羊式项目进行状态;在基于ADO结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项目的运作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小组内部的成员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小组进行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则约束以及教师引导。

缺乏项目运作式教学后续措施;在基于ADO结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项目运作教学之后,学生的学习问题虽然展现出了一个共同性,但并不是每一次的项目运作都会展现出一个问题的共同性,因而教师并不能全体进行问题的弥补。仅仅依靠学生自身的能力其并不能有效的进行自身问题的弥补,因而来说,课后对于项目运作教学内容把握好的学生会更好,而差的还是起初的水准,这与VB教学目标是相违背的。

4 优化策略

强化对于方案制定前期对于班级内学生情况的把握,在现代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有效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地位,才能保障最终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切实保障学习模式的成效最大化。在对于方案制定前期对于学生能力的把握上,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交谈的方式对于学生认知情况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了解,进而帮助教师更好的对于项目运作是教学方案的制定。

强化学校对于VB项目运作式教学的支持,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应当积极的通过引导,在学校内部以VB社团的形式开创,以推动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以及共同学习,减轻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难。在每次的项目运作方案教学之后,学生可以在VB学习社团内进行问题的弥补,不仅强化了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VB教学成效的提升。

构建科学的VB项目运作式教学反馈机制;在每一次的项目运作式教学活动开展之后,教师都应当通过一个科学的反馈机制进行教学成果的检验,这样才能更好的明确当前VB教学的具体成效,同时也能通过反馈机制有效的反馈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优化改善提供了一句。在对于VB项目运作式教学反馈机制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学生反馈机制的添加,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一方面评价反馈,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推动全面VB教学成效的提升。

优化VB教材的改编;在VB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并没有充足的时间以及经历实现对于VB每个课程的项目运作式方案设计,因而来说,就需要相关机构积极加快对于VB教材的改编,以减轻教师在项目运作式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工作量。在实现对于VB教材的改编过程中,应当以VB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为基础,进行内容的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要体现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的内容需求,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项目运作式教学,同时也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以及强度。

5 总结

伴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高速传达以及传播方式的转变,也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生活、学习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改变,因而来说,在未来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当以去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基点进行教学策略的改善,以推动教学成果的提升。项目运作式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其主要是通过以具体项目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推进,在学习的过程中极大的推进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9.

[2] 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10.

[3] 钟治初.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计算机教育,2011(24):30.

[4] 吕忠宝.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J].科技信息,2007(9):41.

[5] 贾丽飞,李鹰.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33):124 .

[6] 黄陈英.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VB 程序设计》课程 PBL 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2007.

作者:薛亚非

基于项目化的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2:

“A&D”+“T&P”融合的软件素养研究

摘要:从工程化的实践角度,对高等学校的软件人才素养教育展开研究。结合传统软件工程学科的培养方案,充分考虑软件生命周期过程的阶段性和软件自身的基本特点,以提高软件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驾驭能力为目标,提出“软件分析与设计的统一”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软件工程实施方案。在具体的展开过程中,达成方案优化和人才素养深化的演化效用,实现“两统一”的有效融合,即“A&D”+“T&P”融合核心理念。

关键词:“A&D”+“T&P”融合;软件工程;专业知识架构;软件人才素养;软件生命周期;课程设计

0.引言

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人才的软件能力属性和从业适应度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软件工程作为一个独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已在各大高校展开。由于此专业起步慢、人才缺口大,关于其培养思路的探讨从开始设置本专业至今,都得到了业内教育界的积极思考。另外,软件工程是计算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在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讨论议题上,在宏观上依然没有走出计算机基础学科的思维模式;在微观上关于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很多的执行措施并没有太大明显的专业性思路。软件人才在专业性和特色性体现并不明显,更多还是盘旋在传统计算机学科专业的固化模式里。

长期以来,由于培养目标单一、培养过程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和错位,高校软件类人才培养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做到柔性接口对接,无法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由此产生了软件实际需求的快速增长与适应性软件人才极度缺乏的矛盾,一方面人才缺口很大,另一方面高校的软件毕业生就业面依旧很窄,专用性不突出,通用性不健壮。对于软件产业的稳固发展,除了要有一定数量的研发人才之外,更欠缺的是批量熟练掌握软件技术原理、柔性适应新型需求、能够灵活贯彻软件行业专业发展目标的应用型技术和架构人才。

1.软件工程学科与软件素养

软件工程是一个成长中的学科,目前还存在不小成熟和提升的空间。它的理念来自于多个学科,并非一个单一的纵向纯粹理念,使它的工程特性体现并不明显。但它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目的,以及培养对象和实施规范,却是一个典型的工科门类,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软件工程的教与学可使用的材料、可借鉴的案例极为匮乏。文献关于软件工程教与学提出“软件工程所有的课程必须要根植现实基础”,并指出“软件的概念、原理,以及解决方法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软件工程心态”。后者的论断是软件工程的出发点也是终结点,所以在整个教与学的实施过程中,问题在于如何很好地提供一个基于以上两点的教学与实践环境,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软件工程心态”。所以,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目标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设和浸入软件的可持续素养,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方案实施,更实现了人才与学科双向的自适应性和可发展性。

软件工程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软件工程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并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环节上都存在一定空缺。一方面,国内高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仍停留在课堂授课为主,实践环节薄弱。而理论教材相对于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都显陈旧。软件工程的教材不可能做到一本到底。另一方面,学生由于缺乏完备充分的实际项目研发经验,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论联系,做不到学以致用,做不到主动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后仍难以面对一项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在进行软件开发时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文档不规范、建模使用混乱、CASE平台体会不深、软件项目估算与度量没有方法、系统化软件测试过程等。这些弊端,无法建立起一个自主的“软件工程心态”,也并不能够很好地体会软件素养的真正实质是随需而动、随时而变,而不是纸上谈兵。

软件工程学科和软件工程课程都指出了一个重要参与因素,就是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过程的实践性问题,这里一般规划了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在课程实施时做到课堂与设计的相辅相承、有效融合。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的过程、方法和工具三要素,为学生将来从事软件的研发和管理奠定基础。软件工程教学内容是围绕软件生命周期展开的,其相关的过程阶段、开发技术以及工程化的开发过程(软件过程、配置管理、项目管理等)必须通过实际软件问题的实际求解过程以及团队合作进行体验,而综合的软件开发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需要借助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而不仅是一个小的作业或者几段程序的累砌。因此,以课程设计为基础的实践展开方案是巩固课程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软件工程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为了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必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跟进,通过强化实践的素质培养来提升人才素养。

2.专业知识架构演化需求

软件工程的专业教授过程,是一个以软件生命周期为纵向线索的执行过程,涉及面广,学科间融合度大。整个知识体系的架构拓扑,不能偏离这条主线。但它的具体实施,并非仅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序列,首先,需要一个全面扎实的基础底层知识支持,这里需要计算机、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形成,例如数学、管理、经济学、计算机和软件技术基础等的前驱理念。其次,执行过程是个阶段间存在重叠、螺旋、迭代的局部整合结构,每个阶段间存在严格的前驱后继关系,逾越和跳跃的处理方式,均小可行,并且每个阶段的展开过程,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都存在知识间的前因后果联系。再次,知识结构的纵向上升轴线,需要实践的并行跟进,实践反过来补充完善教学内容。接下来,进入项目实训过程,综合先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项目管理为指导,通过一个综合性中等及偏上的案例。最后,总结案例过程,汇总相关资料,进一步完善案例内容,补充优化下一阶段教学过程。

这里定义此架构为一个金字塔式的三维体系,如图1所示。

由于软件工程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特殊性,金字塔的每个横面和纵面展开细节是按需驱动的平台。并且,知识结构的新型性和技术性是展开细节的主旨思想,即软件工程的教科书知识点不可以拘泥于一本书。课程更多内容,来自于最新的科研、学术、文献和互联网资料。为了更好地完成实践意义和应用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架构里需要一定实质科研项目的引入,并非几个简单的课程作业。这个实践环节,也是个重叠、螺旋、迭代、逐渐深入、实时反馈总结的过程。这一点,和软件工程的基础理论实施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理论和实践的实施是专业知识中金字塔的刚性框架是不变的,同时它的参与细节和过程是目标牵引、技术跟进和理论优化完善的,所以此架构的演化,是基本结构不变,参与细节柔性优化。

3.“A&D”+“T&P”融合理念及实施方案

基于图1所示的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进阶体系结构,提出“A&D”+“T&P”的融合理念。此理念体现了4个关键字:A&D、T&P、软件工程及适应性软件素养,其中A&D(Analysis&Design)表示软件的分析与设计素养的统一,T&P(Theory&Practice)表示理论与实施的相辅相承。在此理念的实施过程中,秉承软件工程实施过程和先期取得的成果,从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和软件从业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坚持实施和应用的先导地位,强化分析与设计能力的深化和提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相长。理念的研究思路强调了自主和适应,即从软件工程的教与学实践出发,紧紧围绕软件工程专业特点,突出人才的适应性和专业特色性,建立可行、自主的理论落实方案,实施深化提升软件素养的分析与设计过程的全面和通用,做到分析与设计、理论与实施的高效结合,推进课程实施和具体应用向实用推广过渡,突现软件工程人才“厚基础、宽口径、强适应、针对性”的素养结构。

在“A&D”+“T&P”的推进过程中,针对高校软件工程学科的专业教育,随着软件工程学科的逐渐细化及不同研究方向间存在的耦合性关联,加上其自身应用行业领域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计算机各类专用和通用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关计算机在企业、公司、市场等各个角落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它和其他门类专业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交互和融合关系,本理念实施方案的主旨目标着眼于高校计算机教育与自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和实施。其实施的架构粒度化为教材框架的适应性创设和更新、课程设计向实施应用的无缝过渡、传统理论基础与前沿技术技能的有效融合和统一及两条主线架构的分析与设计技能提升方案。图2所示为整个方案的实施结构及成果演化拓扑图。此理论的提出有如下创新和建设:

①本理念体现为4个方面的融合和统一,即自主教材建设,重视以课程设计为基准的应用进阶过程,强调基础理论与前沿技能理念的融合,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体现结构化及面向对象技术。

②A&D、T&P的融合和统一。做到了分析与设计多种思维方式的融合,理论与实施的教学相长和相辅相成。

③软件分析与设计的技能在整个软件素养培养过程的强化和深化。

④适应性软件人才素养的定位,打破课程,建立自主的学科知识结构拓扑规划思路。

⑤硕带本、高年级带低年级的连带式人才培养梯队建设。

⑥“课程设计一软件、嵌入式大赛组织一实践项目参与”的应用实施方案。

⑦基于以上6点,建设了自主教学的《软件工程》教材和讲义。

4&自主性创新型与工程化目标的架构创设

本理念的主旨实施目标是实现自主性创新型的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工程化的培养目标。结合图2所示实施结构及演化拓扑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序列化为以下4个展开侧面。

4.1自主教材框架的实施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学科中一个年轻并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与此相关的软件工程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计划中的核心课程。参考大量的国内外软件工程学科教材,从实际出发,总结多年的教学、科研和学科成果,结合软件工程及计算机专业人才素养提升深化的需求,在多个实际软件项目研发过程中积累经验教训,充分考虑软件工程和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以软件的生命周期为线索,结构化和面向对象杂揉交织为分析与设计统一理念,项目规划为基本渗入点,统筹传统软件工程和现代软件工程的知识结构特点,规划书稿章节,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总结理论要点,有效组织书稿内容,自成体系。教材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在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展开讲授,同时成为软件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参考书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2课程设计向实施应用过渡

课程设计是辅助软件工程课程实施的有效实践方案。在软件工程的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课程理论,已建成多个具体课程设计实施个案,具备了全套课程设计实施的文档、软件及作品。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加大了两点力度:首先,软件、嵌入式大赛的组织和参与,进一步巩固深化了理论基础,演化了课程设计作品向参赛作品的转化,加强了软件的全面性、兼容性、商业化和实用性,从各类大赛的结果和作品自身特色上,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在知识点和技能点演化方面的亮点和优势。其次,在课程设计和参赛基础上,在软件工程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加大了本科生参与的力度,实现了学生阶段直接进入实施的目标,效果良好。有的学生在第4学年已可以进入软件公司直接展开研发工作,并有着不错的反响。

4.3基础理论与前沿技能理念的融合

基础理论与前沿技能理念的有效融合,体现在3个方面:软件工程学科课程拓扑的纵横两个侧面的思考,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践应用的力度分化和统一。一方面,关于课程拓扑和知识结构衔接,做到了变通和灵活。根植实际和市场,建立起一套适时而动、随需而动的拓扑方案,即不拘泥一套培养计划,加大和突出实用性,以软件工程自身的特点为培养计划的实施线索和展开思路,在基础理论的讲授实践过程中,加大了新技术、新技能、新思想的渗透,并充分考虑和变通方向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课堂填鸭式理论灌输方法,在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上,灵活变通教与学角色、教师和学生身份,引导学生做专业学习的主人,强化讨论班、答疑课和讲座的力度,在讨论和答疑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点、技术点和前沿新技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统一。再者,建立了有效的硕带本、高年级帮低年级的培养梯队。不定时地让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走进在授课程,交流研发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交流学习和实践心得,鼓舞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4软件分析与设计的两条线索

在上述展开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结构化和面向对象两个思路分阶段实施的思路,转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旨线索,建立了衔接有效的线索阶段划分。针对每一阶段,做到了结构化和面向对象两种思维方式的并行化展开,在对比中加强阶段目标的实现方式,在实现中加强两种思维方式在软件运作过程中的意义。

5.实践应用情况

本理念的实践应用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适应性人才的自主培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切实提高了软件专业素养。

自主教材框架的实施,打破了传统课堂与设计隔离的弊端,建立了多渠道的学习和实施方式。在实施中,巩固了实践的引导作用,在实践中自主完成理论的深化和融会贯通。由于教材的应用案例为多年的经验总结,理论基础的成形参阅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成熟、稳定、熟练、典型、规范,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案例过程。起到了事半功倍、触类旁通的启发式教学目的,效果良好。

灵活变通的学科拓扑方案设计,加大了实践应用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力度,强化了课程设置的适时、适人和适景,以课程设计为驱动,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和觉悟。

提升了学生分析设计软件的技能,尤其在全面性和商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提高了学生参与各类比赛和各项科研项目的热情,成果奖项逐年上升。

“硕带本、高带低”的帮带方式,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另一层次上强化了学生参与实践、勤于思考、勤于应用的热忱。

同时,该成果的实施,催化了多个软件工程学科的科研项目立项和研发,多个软件成果屡获大奖。

6.结语

“分析与设计(A&D)”和“理论与实践(A&D)”统一的专业素养模式是软件工程学科教育模式的一次创新尝试,对“厚基础一宽口径”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此理念从高层次人才需求角度出发,强调项目实践研发能力的前提,在学科教育实际相关的“教学、科研、实训”等环节,奠定理论的厚度和实践的广度,强化了人才能力结构关于项目架构和纵向实施的分析和设计的关键驾驭侧面。此专业素养模型的实施,显著加深了理论课程的“授受”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另外,该模型有效改良演化了课堂与实践脱节、培养与就业脱节的传统计算机学科教育弊端,达成师生共同的知识进阶和实践参与过程,教与学的互动反过来优化了教师的专业和教学素养,实现双赢。

作者:夏小娜 禹继国 曹宝香

基于项目化的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3:

基于移动学习的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生命化课堂构建研究

摘 要:阐述了移动学习与生命化课堂的内涵及职业院校构建生命化课堂的意义。从移动学习资源、学习目标、师生互动、情境创设、评价反馈等方面,结合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实际案例,论述了计算机专业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途径,为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生命化课堂;平台建设;移动学习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立项课题“基于APP的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移动学习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6-R-47810)

作者简介:朱新建,男,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高级讲师、高级技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成为实现教育活动数字化、网络化、终身化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在信息化素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设计开发移动学习平台,并应用移动学习平台构建生命化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是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领域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移动学习与生命化課堂的内涵

(一)什么是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在移动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的学习,便捷性和灵活性是移动学习的重要特征。[1]移动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概念,将课堂的范围延伸到校外、社会及网络上,使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了职业教育“以人为中心,以任务为焦点”的思想。移动学习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性需要,让学习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移动学习平台创设的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主动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什么是生命化课堂

生命化课堂就是以充分释放学生生命活力为手段,以生命成长为目的,以提升每一个生命的价值为宗旨的课堂,即“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生命化课堂教学以学生的生命为教育的基点,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探究的权利,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和个性张扬,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过程。[2]它的基本特征是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关注生命的体验性, 关注教学活动的生成性, 关注教学方法的对话性。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构建生命化课堂的意义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企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创新、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要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改革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探索设计具有计算机专业特色、迎合学生价值取向和兴趣的移动学习模式,打造计算机专业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需要承担的重任。

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生命化课堂是更高层次的计算机课堂教育,它是朝着学生内心灵魂更深层次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移动学习模式的出现,为构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生命化课堂提供了保障,以便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和达成教学要求。

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途径

(一)建构完善的学习体系是生命化课堂的保证

移动学习体系由移动学习平台、资源库、学习沟通工具、移动终端等组成,是构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生命化课堂的前提和保证。移动学习平台应提供资源管理、课程管理、学习管理、学习统计、交流互动等模块,支持在线和离线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移动性、泛在性、高效性、个性化的学习特点,构建一个“人人皆可学、处处皆能学、时时皆可学”的学习环境,保障生命化课堂的顺利实施。

目前市场上有成熟的移动学习平台,其功能模块也各不完全相同,良莠不齐,每个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特长,自行或校企合作开发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基于APP的移动学习平台是比较理想的方式。

(二)开发碎片化的学习资源是生命化课堂的基础

学习资源是课程学习和教学的主体,是生命化课堂立足之本。移动学习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注重学生对闲散时间的利用,并能针对自身的需要直接、自主、自由学习,从而体现生命本位的生命化课堂理念。因此,职业院校要开发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数字化的移动学习资源,并强化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有机融合,要将学习内容进行小模块化处理,形成碎片化的学习资源,便于移动终端的接收、处理和展示。一个学习单元学习时长应为5~30分钟,这样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一个知识点,学习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其次,移动学习资源呈现的方式要多样,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文字、图片、动画、视频、课件等多种媒体,让学生易于、乐于吸收。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可以将“双绞线的制作”作为一个学习单元,资源展示时,可以通过声音结合视频演示的形式,着重讲解双绞线制作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双绞线制作的技能。

(三)设计量化的教学目标是生命化课堂的动力

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其教育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而移动学习主要是利用移动工具自主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前要进行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环境分析、教学策略分析等,并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实用性和操作性。要将课程的每个教学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得清晰、准确,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仅仅用理解、掌握等词来描述,而需要用一定量的试题、测验或其它方法把教学目标量化,使学生明白学习这个单元后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达到了学习目标的百分之几,促使学生在完成一个目标后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3]

(四)提供灵活的交互平台是生命化课堂的灵魂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移动学习环境中师生地位是平等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宗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创设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是传统的课堂所不具有的。移动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交流、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正是生命化课堂所倡导的。没有合作就没有互动,就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当然就没有生命价值。因此,移动学习平台需提供灵活、多样的师生交流、沟通、互动方式,这是生命化课堂的灵魂。

在设计移动学习系统时,要提供在线讨论、答疑解惑、合作学习、分组探究、作业点评、评价测试、交流反馈等功能模块。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寻求答案。在合作互动交流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认识沟通、思想碰撞、心灵对话,这种零距离的学习,充分体现人的本性,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创设个性的情境体验是生命化课堂的活力

课程知识来源于生活,构建职业院校生命化课堂,要求移动学习平台能创设虚拟现实的、个性化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要与企业工作情境结合,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围绕企业工作流程组织资源。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感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将学习成果应用到生活中去,实现书本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沟通,为学生智能发展创造条件。只有这样,知识才会被“激活”,学生才能在移动学习创设的情境中體验成功的快乐,享受学习的愉悦,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内在需要,提升生命质量,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在设计移动学习平台时,可以开发出相应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学生在移动终端上,通过触摸、拖拽、缩放等操作计算机部件,实现电脑组装,并能通过组装后的电脑模拟其开机后的过程,查找并排除故障,这种设计可极大提高专业课程技能教学的实效。

(六)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是生命化课堂的源泉

评价反馈机制是检视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移动学习体系中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评价反馈机制,针对不用学生的不同要求,不仅要有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有学习过程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自身、同学、社会的评价。其次,还要设计在线教学质量诊断预警系统,方便师生查阅评价数据和诊断预警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尽快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建立多元的评价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督促功能,促使教与学反思,推动生命化课堂不断深入。

总之,基于移动学习的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生命化课堂构建中,要立足于学生发展需要,遵循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突出学以致用,凸显职业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移动学习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利用各种手段和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移动学习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土”,成为富有生命力的“乐园”。笔者相信,随着移动学习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其必然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生命化课堂开辟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 黄有福.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学习平台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12):26-30.

[2] 潘柳燕,余东芳.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J].高教论坛,2015(2):45-48.

[3] 龙嘉.移动学习中的教学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3):14-16.

[责任编辑 王继国]

作者:朱新建

上一篇:幼儿美术欣赏与民间艺术论文下一篇:视听新媒体时代有线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