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的移动通信网络论文

2022-04-29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通信网络论文 篇1:

5G无线接入网络架构设计

摘 要:5G接入网将是一个满足多场景的多层异构网络,能够容纳已广泛应用的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和5G新空口多种接入技术。本文首先分析了5G网络四种典型覆盖场景:室外广域覆盖、室内热点覆盖、低功耗数据采集、低时延物联网控制。其次分析了5G无线网络关键性能指标:移动性、时延性、接入速率、流量密度、连接数密度、能源效率;提出了5G无线网络架构设计原则,既要保证网络具有高度的智能性、网元和架构配置的灵活性,又要保证建设和运维成本的高效性。最后,我们给出了一个具体的5G无线接入网络架构设计方案。

关键词:5G;无线接入网;网络架构;网络设计;分布式基站

电子科学技术 URL: http//www.china-est.com.cn DOI: 10.16453/j.issn.2095-8595.2017.05.026

Key words: 5G;Wireless Access Network;Network Architecture;Network Design;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引言

移動通信系统从1G发展到4G,现有网络是一个2G/3G/4G共存,包含多种无线制式的复杂网络。5G接入网将会是一个满足多场景的多层异构网络,能够容纳已广泛应用的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和5G新空口多种接入技术[1]。5G网线网络架构将具有更加灵活的网络拓扑,以及更智能高效的资源协同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5G的典型四种覆盖场景:室外广域覆盖、室内热点覆盖、低功耗数据采集、低时延物联网控制;根据5G典型覆盖场景的要求,分析了5G无线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根据5G网络的主要功能及性能需求,结合5G无线网络的新技术,提出了5G无线网络架构设计原则。最后,结合现有4G网络商用情况,提出了一个5G无线网络架构设计方案[2,3]。

1 5G网络典型覆盖场景

为了满足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需求,5G无线通信网络不再仅仅解决人与人的通信问题,而是包含了人和机器、机器和机器之间的生态信息系统。根据5G网络业务特点,5G典型覆盖场景包括室外广域覆盖、室内热点覆盖、低功耗数据采集、低时延物联网控制。

(1)室外广域覆盖

室外广域覆盖是移动通信系统最基本的覆盖方式,即为移动用户提供连续的、无缝的移动业务,以用户的移动性和业务的连续性作为基本目标。该种场景在5G网络中最大的挑战在于为用户提供100Mbps以上无线速率如何保证大范围的连续覆盖,这要求无线基站的站间距更小,需要建设更多的5G基站。

(2)室内热点覆盖

室内热点覆盖主要指城市区域高档写字楼、星际酒店、大型商务娱乐场所等,以提供高速数据传输速率和大流量密度为目标。该种场景在5G中的挑战主要在于如何在较小的区域内为众多用户提供高速的数据速率。

(3)低功耗数据采集

低功耗数据采集是4G向5G演进新拓展的场景,主要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智慧水务、森林防火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需求。在该种应用场景下,需要接入的设备终端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泛,但对数据的传输速率要求不高,主要是小数据包发送,发射功率也较低,对其他终端的干扰较小。

(4)低时延物联网控制

低时延物联网控制也是5G新拓展的场景,主要基于工业4.0的应用需求,如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工厂等。在该场景下业务应用对时延和可靠性要求很高[5]。

2 5G无线网络关键性能指标

根据对5G典型覆盖场景分析,5G移动通信系统需要在移动性、时延性、接入速率等方面较3G/4G网络有显著的提升。其次,在流量密度、连接数密度、能源效率等指标方面,也提出来新的要求,具体性能如下[7]。

(1)移动性

移动性历代移动通信系统重要的性能指标,指在满足一定系统性能的前提下,通信双方最大相对移动速度。5G移动通信系统需要支持飞机、高速公路、城市地铁等超高速移动场景,同时也需要支持数据采集、工业控制低速移动或非移动场景。因此,5G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需要支持更广泛的移动性。

(2)时延

时延采用OTT或RTT来衡量,前者是指发送端到接收端接收数据之间的间隔,后者是指发送端到发送端数据从发送到确认的时间间隔。在4G时代,网络架构扁平化设计大大提升了系统时延性能。在5G时代,车辆通信、工业控制、增强现实等业务应用场景,对时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低空口时延要求达到了1ms。在网络架构设计中,时延与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负荷、业务模型、传输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3)用户感知速率

5G时代将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生态信息系统,首次将用户感知速率作为网络性能指标。用户感知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用户获得MAC层用户面数据传送量。实际网络应用中,用户感知速率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网络覆盖环境、网络负荷、用户规模和分布范围、用户位置、业务应用等因素,一般采用期望平均值和统计方法进行评估分析。

(4)峰值速率

峰值速率是指用户可以获得的最大业务速率,相比4G网络,5G移动通信系统将进一步提升峰值速率,可以达到数十Gbps[8]。

(5)连接数密度

在5G时代存在大量物联网应用需求,网络要求具备超千亿设备连接能力。连接数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可以支持的在线设备总和,是衡量5G移动网络对海量规模终端设备的支持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不低于十万/平方公里。

(6)流量密度

流量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总流量数,是衡量移动网络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数据传输能力。在5G时代需要支持一定局部区域的超高数据传输,网络架构应该支持每平方公里能提供数十Tbps的流量。在实际网络中,流量密度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用户分布、业务模型等因素[9]。

(7)能源效率

能源效率是指每消耗单位能量可以传送的数据量。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能源消耗主要指基站和移动终端的发送功率,以及整个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所消耗的功率。在5G移动通信系统架构设计中,为了降低功率消耗,采取了一系列新型接入技术,如低功率基站、D2D技术、流量均衡技术、移动中继等。

3 5G无线网络架构设计原则

传统的移动通信无线接入网络架构秉承着高度一致的网络架构设计原则,包括集中核心域提供控制与管理、分散无线域提供移动接入,用戶面与控制面紧密耦合、网元实体与网元功能高度耦合。在5G时代,随着各种新的业务和应用场景出现,传统网络架构在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就显得不足。根据5G业务典型覆盖场景和关键性能指标分析,5G无线接入网架构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扩展能力和定制能力的新型移动接入网架构,实现网络资源灵活调配和网络功能灵活部署,达到兼顾功能、成本、能耗的综合目标。因此,5G无线网络架构设计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高度的智能性。实现承载和控制相分离,支持用户面和控制面独立扩展和演进,基于集中控制功能,实现多种无线网络覆盖场景下的无线网络智能优化和高效管理。

(2)网元和架构配置的灵活性。物理节点和网络功能解耦,重点关注网络功能的设计,物理网元配置则可灵活采取多种手段,根据网络应用场景进行灵活配置。

(3)建设和运维成本的高效性。5G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只有在成本方面具有高效性的设计方案才能得到商用,成本目标是5G无线网络架构设计首要考虑目标。

根据5G无线网络架构设计原则,在实际5G无线网络架构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次考虑5G无线逻辑架构、5G无线部署架构两个层面。5G无线逻辑架构是指根据业务应用特性和需求,灵活选取网络功能集合,明确无线网络功能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接口设计。5G无线部署架构是指从5G无线逻辑架构到物理网络节点的映射实现[4]。

4 5G无线网络架构设计方案

4G网络的峰值速度达到100Mbps/50Mbps,时延在50ms~100ms,这决定了在5G时代,4G网络依然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主要承载者。由于无线频谱资源非常有限,留给5G的频谱资源并不具备优势,未来5G无线网络将集中解决室内热点覆盖、低时延物联网控制、低功耗数据采集等特定业务应用场景。传统的3G/4G网络仍将是承载移动通信语音和大多数数据业务的骨干网络,5G网络和4G网络将共同构建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未来5G无线网络架构是一个多拓扑形态、多层次类型、动态变化的网络,具有连接形态多样化、平台多样化、承载方式多样化、拓扑结构多样化等特点[4,6]。

(1)连接形态多样化

在5G无线网络架构中,无线设备节点连接形态将兼容多种形式,包括链状连接,如中继通信(Relay),RRU基站级联;网状连接,如基站设备之间的连接;伞状连接,如一个BBU与多个RRU之间的连接;点对点连接,如基站与物联网关之间的连接、D2D直通终端之间的连接等。

(2)平台多样化

在5G无线网络架构中,将增加各种新型网关、终端,设备平台能力将更加多样化。根据功能的不同,5G无线设备包括BBU+RRU分布式基站、室外一体化基站、室内微基站、承载用户和控制功能的各种网关设备等。根据设备平台能力的不同,包括专业平台设备和虚拟化平台设备。根据功率的不同,包括大功率的BBU+RRU分布式基站、低功率的微基站、RRU视频模块,超低功率的物联网传感节点、智能终端等。根据距离用户远近的不同,包括智能终端、聚合网关、无源天线、有源天线、小功率微基站、射频拉远RRU、BBU资源池基站等。

(3)承载方式的多样化

在5G无线网络架构中,传输承载技术更加多样化,不同的传输承载技术将用在不同的网络场景中。根据承载介质的不同,传输承载包括无线承载和有线承载。无线承载技术具有应用灵活,成本较低、建设周期短等优点,但也存在带宽有限,干扰较大等缺点。有线承载技术具有稳定性好,带宽充足等优点,但也存在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不足。在5G无线网络架构设计方案中,往往会综合考虑多种承载技术。

(4)拓扑结构多样化

随着5G无线接入网络采用的频段向更高的频段发展,以及多种新型接入技术的商用、低功率即插即用基站的部署,5G无线网络架构将呈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段表现出较大差异的网络架构和节点间的层级关系。

综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5G无线接入网架构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5 结论

5G无线接入网络架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业务应用属性、网络功能时延要求、特殊业务属性等。热点业务只在局部热点范围部署,尽量贴近于基站部署;本地业务相关功能尽量贴近本地接入网部署;全局业务则需从全程全网角度统筹考虑。对无线网络时延敏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L1和L2层中,建议尽量贴近于用户侧节点部署;对无线网络时延不敏感的功能主要指L3层,可依据需求部署于接入高层节点或汇聚中间层节点。对于物联网应用业务,大规模传感节点的信息上报将消耗大量的系统信令资源,导致网络资源利用率不高,系统信令负荷过重,在实际网络部署设计中,可以考虑将一部分用户面和控制面功能下沉到静态网关或临时网关中,由静态网关或临时网关进行周期性测量信息收集,然后统一发送给网络侧服务器[10]。

参考文献

[1] IMT-2020(5G)PG-white paper on 5G vision and requirements_V1.0[S].2015.

[2] IMT-2020(5G)推进组 5G远景与需求,2014-05.

[3] Final report on architecture Deliverable D6.4, METIS,2015-01-31.

[4] 楊峰义,张建敏,王海宁编著.5G网络架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5] 周宏成.5G移动性管理解决方案[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4):39-41.

[6] 朱晨鸣,王强,李新,何浩,陈旭奇,房树森编著.5G:2020后的移动通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7] 周宏成.基于绿色网络理念的LTE网络架构规划[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3-65.

[8] 周宏成.TD-LTE室内覆盖规划方案[J].电子设计工程,2015(5):158-160.

[9] 周宏成.多种无线制式的网络容量规划[J].电子测试,2015(05):63-65.

[10] 周宏成.基于城市复杂环境的LTE无线网络优化方法[J].电子测试,2016(17):104-106+111.

作者:周宏成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通信网络论文 篇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对策建议

摘 要:本文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重点、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立法的原则、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成为国家的创造力和创新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把握下一代互联网机遇抢占发展的有利地位、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命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以及充分认识信息传播方式变革对中国网络文化业态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这一重大课题,可为业界同人学习、交流之借鉴。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网络法律建设 网络用户的权利与自由 网络文化业态

建议之一: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研究的重点

专家:成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

网络是一种技术,一种通信工具,一种传播媒介。但是它也体现了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观。

在美国,网络就体现了美国文化、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个人中心、多元、开放、实用主义。

网络对传统的社会结构、管理结构、传播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信息传播是纵向的、垂直的。报纸、广播、电视可以通过控制信息源头来影响舆论,引导舆论。而网络是横向的、蜘蛛网状式的,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信息源,每一个信息接受者也可以兼是信息发布者。本人参加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新闻学概论的编写工程。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点:1.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性属性。2.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5.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6.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7.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8.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9.按新闻规律办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10.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

互联网已融入我国社会生活,我国网民人数已超过5亿。在网络建设中我们有哪些经验教训,怎样更好地使网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这些是课题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建议之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立法的原则

专家:娄耀雄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这是一个人类生活方式正随着“网络”而改变的时代!现如今,网络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网络视频、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游戏、博客、个人空间、论坛和网络购物等形形色色的网络应用让人眼花缭乱。

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加剧,由网络而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网络违法犯罪亦屡见不鲜,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在网上受到严重的侵犯,甚至国家安全都面临严重的威胁……法律作为一种专门化的、具有强制效力的工具介入网络成为人们的共识。网络技术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由网址和数码信息等构成的虚拟世界。那么,传统法律能否有效地规范这样一个空间呢?答案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发生在网络空间的案件,明显不同于物理空间的案件,因此需要适当变通传统法律,甚至颁行新的专门法律来加以解决。这些变通修法和创新立法的行为,就使得一种新的法律制度——网络法律文化应运而生。

在全球范围内,网络法律文化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有些网络法以网络管制为主要价值取向,倾向于管制网络行为、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例如,关于网络实名制和滤网方面的立法。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网络,同时也容易导致网络的萎缩,因而招致许多争议。而另一些网络法旨在促进网络的发展,以保护网络人的基本权利为基本理念,专门规定了一些网络上特有的权利和权益。例如,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保护权和域名权等。我们认为上述两种立法价值不可偏废,它们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相通的,一方面,净化了网络就维护了网民或其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网络维权通畅了,网络管制的压力也就会小一些。总之,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遵行一种平衡的观念,从不同角度修订或创设网络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网络空间的法律适用条款,网络法仍然处于初创阶段。未来网络法的完善之路应当如何走,这涉及网络立法的基本原则问题。我们认为,从有利于网络发展、保障网络权利和规范网络秩序的角度,以下原则值得关注和遵循。

(一)适度超前立法的原则

网络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很难衡量网络法律规范的立法时机何时到来。如果网络立法依然固守传统思维,就会陷入“不成熟不立法,不立法更不成熟”的困境;而网络立法的落后,反过来又会损害网络环境的净化,影响人们对网络生活的信心与热情。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网络立法经验给我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以美国为例,数量不菲的网络法实质上是一种以法律倡导网络生活的宣誓,网络空间有各种专门法律保驾护航。我国网络立法的问题不在于法律的可操作性不足,而在于数量太少。如果期望某一类网上行为定型,人们充分认识并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再开展网络立法,这才是不现实的、落伍的立法观念。换言之,我国的立法者应当有新思维,持续性地推出一系列宣示性的网络法律。

(二)有效地保障网络用户权利与自由的原则

侧重于网络规制还是网络维权,是网络立法必须面对的另一个原则问题。实际上,网络规制与网络维权是相通的,对于当前互联网中许多法律问题的解决,从国家管理的角度来看属于网络规制,而从普通网民的角度来看就属于网络维权。任何将网络规制与网络维权对立起来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但是,立法毕竟要有个基本的立场,对网络规制还是对网络维权作出规定体现了不同的立法技巧。今后我国的网络立法应当更关注对各种网络权利与自由的直接规定,如虚拟财产权、网络言论自由权、个人信息保护权、网络交易权等。换言之,我国的网络立法应当坚持有效保障网络用户权利与自由的原则。

(三)国际趋同性的原则

网络无国界,法律有地域,网络立法必须面对和化解这两者间的矛盾。具体来说,虽然当今世界保持着主权立法的主流模式,网络立法也是一国的主权行为,但它绝不纯粹是一国的内部事务,它从一开始就坚持全球化的方向。国际趋同性的原则是网络法制定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建议之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成为国家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专家:杨春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副总监、高级记者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必须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目前国内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在多元化文化环境下,网络文化的权威如何建设和打造,强大的网络文化如何对传统社会形态和社会组织进行改造,确立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对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重新进行分配。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将全方位地影响中国的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物质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生活内涵。它将回答全体民众提出的公共政治、公共文化、公共道德、公共外交、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公共话题,凝聚社会共识。这是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网络时代,媒体以往按行政区域划分的格局已经毫无意义。三级办广播、四级办广播的行政划分应该让位于由国家电台网络“一网打尽”的互联网传播规律和模式,实现全国各级广播资源的“网络化整合”,重造国家电台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强大的媒体影响力。

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门户,是国际社会观察瞭望中国社会并与中国社会互动的一个无限宽广的平台。开放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我们要高度关注网络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产品消费中的技术因素。互联网作为新技术革命和新技术产品,它对文化产品的推广、普及、传播和消费影响巨大;它的广泛性、普及性真正实现了文化作为覆盖全体国民的公共福利这个目标。它所产生的结果,也许我们目前还无法评估。

垄断造成的恶果已严重影响到中国互联网的竞争力。比如,云计算可以使电子商务服务价值倍增,由于电信垄断的制约,造成云计算成本比美国高三倍。推动反垄断和电信改革,可以解放至少一万亿元的先进生产力。宽带增速降价,可以让中国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毫无争议的市场中心,除了政府的推动,我们更要借助市场和社会的强大力量,提高文化产品生产的效率和品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只有从市场上、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动力,才能做强、做大,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通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成为中国社会的一股凝聚力,成为发展的一种推动力,成为中国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建议之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

专家:刘桂珍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整合、塑造网络文化,实现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网络覆盖和引领整个网络空间走向。而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网络文化的建设,赋予网络文化以社会主义思想蕴涵和精神价值,以确保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在引领过程中,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对错综复杂的网络文化加以区分、辨别和正确引导。要坚决抵制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渗透。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经济社会体制深刻变革,不同利益关系主体复杂化、矛盾化的背景下,针对网络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局面,必须要用共同理想这条精神纽带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中国特色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3.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丰富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区别于其他网络文化的重要标志。要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必须继承和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丰富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魅力。

4.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网络道德建设。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针对网络文化中因不良思想和低俗之风的侵蚀所造成的道德失范、价值混乱,必须要通过荣辱观的教育,使人们增强明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提高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

(二)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建设机制,重视网络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1.国家要制定文化类网站的长远发展战略。要在国家的层面规划好文化类网站的建设工作,设立阶段性目标,建设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辐射力强的大型文化网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群体,建设细分的、专业性强的中小型文化类网站。同时,提高文化类网站对国外人群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2.建立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和反应机制。客观分析不同性质的文化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建立不同层次的安全预警,制定应对措施,将影响和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抵消恶劣信息的影响,不给其继续传播的土壤。

3.重视网络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在技术方面,互联网核心技术基本上都由发达国家掌握,我国对外依赖性较强,目前网络上的核心硬件、网管设备以及日常大量使用的软件大多为外国产品。在2005年信息产业部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中,网络和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等被列为信息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另外“下一代网络”“网络和信息安全”“家庭网络智能终端”等内容被列入13个重大项目之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硬”武器。

(三)探索建立自律、他律、技术控制三位一体的网络传播控制机制

1.网络传播的自律。自律,是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即行为主体根据一定的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觉自愿实施的自我约束。网络传播自律的主体包括网民、网络服务与内容提供者、网络传播行业组织三个层次。

自律是一种柔性控制。在网络传播自律的三重主体中,无论是网民个体、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内容提供者,还是网络传播行业,它们的自律都是主体基于内在的需要而进行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自律的柔性决定了它可以对形势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正因为自律的柔性控制的特点,使得它可以广泛地渗透在网络传播的一切领域、一切过程中,而不受时间、地域、具体的传播行为的限制。网络传播的主体可以总是作为自律的主体而存在。

2.网络传播的他律。他律,与自律相对,是来自行为主体外部的管制和约束,主要表现为政府的介入、法律的强制力量、社会监督的约束力量等。

与自律相对,他律是刚性控制。在网络传播中,他律的存在具有三层意义。其一,指导意义。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规定有关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指导。其二,警示意义。他律为主体划定一个界限或者底线,而行为主体的行为应在界限之内、不超出底线的范围内。以法律为例,“法律的存在能帮助预防不道德和破坏行为,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此道德范围内进行他们的活动。没有界限,就很难确保没有影响和侵犯别人的情况。”其三,惩治意义。一旦主体的行为超越了界限,自律归于无效,就需要他律的及时介入,如权力机构的司法介入、采取临时性措施等。

3.网络传播的技术控制。在对传统的大众传播的控制中,技术因素是无足轻重的,无论是自律还是他律,都与技术的关系不大。但是,在对技术依赖极深的网络传播中,技术因素变得重要,不仅其本身被作为控制的手段,而且也是自律和他律达到控制效果的保障。

要建立自律、他律、技术控制三位一体的网络传播控制机制。无论是自律、他律还是技术控制,其本身都恰如硬币的两面,既有必要性,又有局限性。网络传播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三位一体的控制机制,自律、他律和技术控制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后,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自律、他律、技术控制三位一体的控制机制,还要与外部的环境相适应,包括网络传播的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这种控制机制要在社会环境中存在并发挥作用,必须与外界环境的信息进行交换,特别是来自外界的反馈信息对于控制机制自身纠正和调整至关重要。在信息的输出与反馈中,控制机制自身得以实现修正和完善。

建议之五:把握下一代互联网机遇,抢占发展的有利地位

专家:徐明伟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9年,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在美国诞生,经过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发展,于90年代实现商业化。现在互联网的标准绝大部分是西方国家提出的,很多网络应用技术也是最早在西方出现,例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微博等。

中国学者从1980年代开始研究网络(ISO/OSI标准和局域网),1990年代才真正开始研究和使用互联网。1990年代中国主要处于学习建设和使用互联网的状态;2000年以后开始在一些单元技术上有所突破,例如核心路由器;200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IPv6等领域做出原创性贡献,在互联网标准方面有群体性突破。但总的态势还是西强我弱,差距明显。

互联网技术在不断演进,以IPv4为基础的当今互联网已经非常成熟,想要在技术上转变西强我弱的局面非常困难。我们应该把握住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机会,加大投入,在标准和技术等方面占据有利地位。

建议之六:充分认识信息传播方式变革对中国网络文化业态的影响

专家:曾会明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有线电视委员会副秘书长

网络技术及社会化网络(SNS)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传统媒体将信息传达给社会的方式已日渐失去主流位置,在互联网技术之下,人和信息都成为传播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传播,人和信息之间的互动,使原来树状的传播方式演变成网状结构。

新型网络在文化传播渠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将具备类似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及能力;二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如智能手机使手机的媒体特征进一步彰显;三是国家实施宽带战略将加快互联网传播能力,尤其是视频传播能力。

随着大视频市场竞争格局出现,尤其是宽带网络的发展,使互联网视频与广电的数字电视在视频服务质量、传播能力方面日趋接近,互联网SNS的传播特点与互联网视频相互推动。版权成为下一步的核心,目前优酷、乐视、搜狐、爱奇艺等互联网视频企业将继续大量购买版权,并进入内容制作,成为内容集成中心。版权的集中度将改变视频市场竞争格局。对于广播电视产业而言,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推动电视台和有线网的台网联动,通过台网联动,实现精准广告的投放,推动广电目前最大一块收入——广告的翻番。视频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推动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是扶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为此,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必须尽快成立,并进行资产整合,否则无法形成规模。

建议之七: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命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专家:孙江波、易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网络(这里仅指互联网,没有包括局域网。而且网络研究应该包括内网和外网两个层面)是靠自身的影响力引起国家和社会重视的,而网络影响力往往以数量规模作为标志,如访问量、点击率或注册用户数等。

总体上,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应坚持我国政府互联网基本政策的16字方针“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以16字方针为指导,网络文化建设应在“格局、特质和方式”的层面来推动。

(一)格局

1.有专家认为,要认识网络文化,需要将它放在不同层面加以考察,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文化行为: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

网络文化产品:这既包括网民利用网络传播的各种原创的文化产品,例如文章、图片、视频、动画等,也包括一些组织或商业机构利用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

网络文化事件:网络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事件。它们不仅对于网络文化的走向发挥一定作用,也会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网络文化现象:有时网络中并不一定发生特定的事件,但是,一些网民行为或网络文化产品等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趋向或特征,形成某种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精神:网络文化的一些内在价值取向与特质。目前中国网络文化精神的主要取向表现为: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非主流性等。但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渗透程度的变化,网络文化精神也会发生变化。

网络文化产业:网络文化具有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增长点与制高点,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变革的力量。

网络文化制度:网络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也会在社会制度层面反映出来。网络文化所推动的制度发展、变化甚至变革,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体现。

网络文化秩序与格局:网络文化具有复杂的主体构成,在文化的生产、消费、管理、应用等多种主体间形成复杂的关系与秩序;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群体文化的相互关系与态度,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构成层面。

不同层面的网络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社会景观。研究网络文化,有时需要从以上层面的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有时又需要将这些不同层面的认识综合起来、统一起来。

2.网络是庞杂的综合体,有深厚的社会根基,也具极强的异质性

网络社会所遵循的仍是传统社会运行的那些主要“公式”。

网络文化的根基来自于现实社会。网络文化既有一般文化的共性,反映了中国社会总体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一定的个性。网络技术、网络环境、网络互动无疑是这种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

(1)从空间构成的逻辑来说,网络是技术、平台、社区、社会等组成的“场域”。主要体现在:网络首先是技术的特点,如海量信息、交互性、多媒体传播等。网络还是平台,如门户网站、电子商务、搜索平台。网络还是网络社区,如论坛、社交网站。网络是个社会,包括形形色色的人群及其网络生活方式。网络是个微弱的共同体,如网民意识所塑造的微弱的共同感。

以上种种分类,关键在于说明,网络是一个庞杂的综合体,是复杂的“场域”,而不是一个统一的“社会”,这里有多元的价值观、复杂的思想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众声喧哗。

(2)从传受关系来说,网络传播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和人内传播等传播“类型”。传播类型的不同,决定着传播规则的不同。以微博为例,社交媒体(如名人微博)也是大众媒体,而无人关注的微博就是人内传播。以组织制度要求和技术支持的微博属于组织传播。

不能泛化地把微博视为社交媒体,视为大众媒体,而应该分类认识其内在的区别。不能泛化笼统地谈论网络,而应该分类认识。

现在研究网络文化建设,应该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文化的引导,但并非是强求多元声音归于一尊,要有分类管理的思路,体现出“场域”和“类型”的特点。

3.网络文化安全的三个层面

从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层面,分别具体研讨对个人的隐私、商业机密和国家秘密安全保障。安全是互联网发展的前提,也是互联网自由精神健康成长的基础。从法规保障到道德自律都是网络社会成长的基本框架和支持性力量。

(二)特质

1.从技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扩展,再到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技术精英主导了网络文化的早期特征,因此表现为“新锐的异端”的探索和挑战。之后是商业网站推动下的“大众的狂欢”,网民在互联网上的自由宣泄。至今,网民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极大的规模和广泛的影响力,引发了社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网络社会中没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就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中国社会的主导性影响,因此“核心价值观”的互联网传播成为当今的重大命题。

网络文化对现有的文化格局产生的冲击表现为,一方面,它自身的文化格局呈现出与传统文化格局不同的景观,另一方面,它又在冲击着传统文化格局。其中显著表现为,平民文化对精英文化形成挑战,多元价值体系对单一价值体系形成冲击。

2.传统媒体的“专属性”和“稳定性”以及网络媒介的“渗透性”和“流变性”

网络的特征和规律:网络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它有自己的性格和精神。网络媒体的“场域说”和“类型说”是支持网络研究的重要视角,而“交叉说”或多种属性的罗列,其实是没有认真梳理网络类型的关系,没有探索网络类型的流变机制。

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网络媒体表现为,网络的黏着度和信任度的薄弱。以数量规模证明自身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在用户黏着度和信任度的获得上有着很大不足,这样的网络用户没有独占性(或称专属性),其渠道价值以及由此派生的市场价值存在研讨的必要。

因此,网络文化讨论中的可靠支点是“场域”和“类型”,而不是平行罗列的网络的属性或特征。与传统媒体的“专属性”和“稳定性”不同,网络媒介的“渗透性”和“流变性”是其特点。比如粉丝很少的微博后来粉丝过千万,这就是由“人际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或者千万粉丝的微博转发了一个200粉丝的微博帖子,这是“渗透”的作用。这种现象在传统社会和传统媒体中也存在,只是非常罕见。技术上的发展跨越了传播类型“渗透”和“流变”的门槛。

(三)方式

1.网络文化的作用方式

一方面是“网络事件”的震荡方式。网络事件的冲击,如小悦悦事件、华南虎事件等。

另一方面是社会认知的“示范”方式和“培养”方式。网络环境对个体的认知体系、价值观等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社会关系对整个社会结构、社会体系形成渐进式的影响。如网络视频对当下青少年的影响。

2.文化建设的两个层面:思维转换与产业转型

精神层面:平权价值所体现的分享意识,其中的核心是大众思维。

核心价值所体现的控制意识,其中的核心是组织思维。

实体层面:产业的结构转型与制度创新。

3.网络文化的评价机制

网络管理的机制:组建各方力量参加的理事会。

民间意见的搜集方式:A.“主体参与”方式。选出民间意见的“代言人。B.“意见参与”方式。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舆论调查。

(本文编辑:刘浩三)

作者:课题专家组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通信网络论文 篇3:

5G不只是比4G多1G

第三代互联网要想普及,还需要对全球的移动通信网络进行进一步的升级。

今天5G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为什么我们需要5G?实际上,今天对很多人来讲,4G的流量太贵才是无限制上网的主要障碍,而非网速。某些地方信号不好上不了网,那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基站建设和网络基础架构建设的问题。

今天只有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4G移动通信网络不够用,那就是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如果有太多人要上网。这时候,就需要总的传输率更快,而且并发处理通信请求能力更强的移动通信网络了。我们把新的网络称为5G。

从4G到5G,通信带宽增加是最明显的特征,这一点是怎么做到的呢?那就是提高无线通信的频率范围。无线通信的频率是无法向下扩展的,一是因为那些频率已经被占用了,二是因为能够扩展的范围有限,因此它只能向上扩展,也就是让无线电波的频率增加。目前华为提出的过渡型5G标准频率是6GHz(吉赫),比目前4G标准所采用的2GHz上下的频率要高得多,而高通提出的5G最终标准采用的频率高达28GHz。

按照目前对5G网络的设想,基站之间的距离将从过去2~3千米锐减到200~300米,这样就带来了三个明显的好处。首先,采用了更高的频率通信所带来的受建筑物干扰的问题,因为通信距离的缩短可以被解决。其次,更少的人分享带宽。我们假定在大中城市里半径一千米范围里的人口是1万人,那么方圆百米范围内就会下降到100人。这样每个人能够分到的带宽就可以增加两个数量级。最后,由于基站的通信范围可以从1千米减少到100米,功率可以降低两个数量级。这样,虽然城市里基站的数量增加了百倍,但是电磁波辐射反而大大地下降了。当然,有了5G,我们前面讲到的各种有关IoT的需求就都能够满足了。这便是从通信的角度来看待IoT。第三代互联网和5G其实是两类不同行业的人,从两个不同的视角解读IoT,以及由它推进的技术革命。那么这两种视角是否有足够大的交集,甚至能否相融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从1G到4G,虽然从用户的角度讲只是移动通信速度的增加,但是从技术上讲,这种变化有两条主线,一个是标准的进步,另一个则是网络的不断融合。

我们还是先从1G说起。世界上最早的民用移动通信电话是由摩托罗拉公司发明的。在1967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最吸引眼球的是由它推出的第一代商用移动电话的原型。当时一部这样的电话售价2000美元,重达9千克!在摩托罗拉之前,AT&T是世界电信产业的霸主,它也不觉得移动通信有什么必要性。如果大家不愿意坐在椅子上打电话,使用无绳电话就好,因此它对于移动电话的判断是,使用者不会超过100万。当然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AT&T作为通信技术的引导者错过了那一次机遇,而摩托罗拉从此成为移动通信的领导者,并且主导了第一代的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

移动通信从一开始,其实就是无线和有线的结合。进入20世纪80年代,诺基亚等公司就开始研制新一代的移动通信设备并且提出新的移动通信标准。1991年,它们开始投入使用。为了区分这两代不同的移动通信标准,以前的被称为1G,即第一代的意思,新的则被称为2G。

从表面上看,2G手机比1G的大哥大手机要小很多,更省电,而且收发短信方便。从技术上讲,1G是模拟电路的,2G是数字电路的,而数字电路本身受益于摩尔定律,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迭代。在2G手机中,一个专用芯片可以取代过去大哥大上百个芯片。再往后,使用更有效的CDMA(码分多址)标准的3G移动通信出现了,信息的传输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这是一个飞跃,它使移动互联网得以实现,从此手机的语音通话功能降到了次要位置,而数据通信(包括浏览网络)成为主要功能。但是,从1G到3G都存在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移动通信的网络和原有的通信网络虽然能够彼此相通,却彼此独立,移动通信的网络并不依赖于已经搭建好的通信网络自成一体。

3G之前相对独立的移动网络不仅存在巨大的通信效率问题,而且它无法受益于网络技术的快速迭代。基站之间的带宽不足,再加上手机端到端的通信要经过好几级的转发,手机之间通信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从3G到4G,虽然基本上沿用了原有的基站,但是网络结构却有了巨大的改进。不仅基站之间光纤的带宽增加了,端到端通信时的信息转发次数减少了,而且它利用了互联网和电信网络的最新技术,比如采用了分布式基站的架构,通过云计算实现了很多虚拟化,以增加灵活性和网络各个基带的流量平衡。总之,网络技术的融合使4G的速度比3G快很多。

但是4G依然没有将所有的网络融合到一起。今天我们其实还在使用两个移动互联网,在外面我们使用4G,回到家里使用Wi-Fi。对于前者大家要按照流量付费,而对于后者基本是包月。这种不一致源于我们前面讲到的电信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差异。在4G时代,只要是在家用网络稍微多一点的地方,都需要有入户的光纤和Wi-Fi路由器,而不能所有上网都使用4G。但是到了5G时代,我们可以将间隔距离只有百米的基站看作大功率的Wi-Fi,这样对大部分家庭来讲,家里的网络和社会上的5G网络就可以合二为一,除了需要传输极大数据量的个人和企业还需要专门连入光纤,大部分人使用5G网络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网络问题。从此,互联网产业和通信产业就会融合为一个更为完整的产业。

从1G到5G的发展可以看出,网络的发展是朝着不断融合的方向前进的,任何试图搭建一个独立的、单纯基于无线技术的努力都是逆流而为。今天,依然有一些人试图再开发类似于铱星的通信系统,希望用它来覆盖全球的通信。这类的新闻让很多不懂技术的人感到兴奋,甚至投资,但这完全是逆流而动。因此,虽然我们有时可以讲情怀,但是搞工程还是要讲科学基础的。对这种逆潮流而为的所谓创新的态度,是衡量每一个人科技素养的试金石。

最后,让我们一同来思考一个问题。有了5G之后,是否还需要光纤通信?答案是,不仅需要,而且还要大幅度提高。因为當我们的移动设备和IoT设备信息传输量剧增后,基站和基站之间的通信带宽就必须相应增加。虽然从理论上讲5G的信息传输率可以是4G的几十倍,但是这件事只有当主干网的带宽跟上之后才会成为可能。今天一些企业出于宣传的目的讲测试出的5G速度是4G的上百倍,那是因为其他人没有进行同样的数据下载,否则,要么主干网拥堵导致所有人都无法通信,要么大家依然使用4G的传输速度。目前,5G的布局刚刚开始,真想达到大家理想中的便利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节选自中信出版集团《智能时代——5G、IoT构建超级智能新机遇》)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对社会和商业的影响日益深刻。过去被我们认为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使用,现在都已迎刃而解,比如自动驾驶、语音识别甚至癌症的个性化治疗。同时,机器智能还会颠覆现有商业模式,很多传统的行业都将采用智能技术实现迭代升级。在《智能时代》(第一版)畅销百万册后,吴军博士对内容进行了超过60%篇幅的增改,尤其是对IoT、5G通信的发展,以及区块链与机器智能的紧密结合进行了深度阐述,力图全景呈现机器智能的原理和发展历程,及其对未来产业和社会的影响。

作者简介

吴军博士,“文津图书奖”得主,硅谷风险投资人,知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著有《全球科技通史》《见识》《态度》《格局》《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等多部畅销书,并多次获得包括“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在内的国家级图书大奖。

上一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难题研究论文下一篇: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