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信息化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作为一种复合型生产服务的现代物流是社会经济正常顺畅运行的基本保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产业信息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产业信息化研究论文 篇1:

宁波服装产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 要]企业信息化是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宁波服装产业信息化将带动宁波服装业的发展。为此,应建立宁波市服装产业信息、服装商务平台,成立宁波市服装产业信息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大力发展中小服装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

[关键词]信息化 服装业 竞争力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毛志伟

产业信息化研究论文 篇2:

内蒙古自治区物流产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研究

摘 要:作为一种复合型生产服务的现代物流是社会经济正常顺畅运行的基本保证。而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物流业信息化水平是重要的助推器,设计构建科学适用的地区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便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文设计了一套包括6个方面、共31项指标的区域物流产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物流业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对照同期内蒙古物流产业的发展实际,同时也验证了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地区物流信息化程度方面具有合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内蒙古;物流;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Inner Mongolia; logistic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0 引 言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复合型生产服务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它把采购、制造、运输、仓储、销售等相关市场各环节有效融合并协调统一起来。现代物流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对物流全程进行了优化,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促进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随着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发挥的作用增大,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平衡与协调发展、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协作与流动整合,提升生产制造和市场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以及专业化水平有着重要作用。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4%,占GDP的比重为5%,这足以证明,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新途径和增长点。也正因如此,关于物流业的运行绩效、信息化程度以及综合发展水平等的评价问题,近年来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充分收集物流信息化文献资料和认真分析总结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观层面即物流产业层面结合内蒙古2010年以来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征,研究和构建可以科学、客观地衡量地区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有效评价地方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能够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指导和支撑依据。

1 区域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设计物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4个原则:

一是全面性原则,与物流业密切相关的经济行业众多,而物流业涉及的过程和环节广泛,且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因此要对物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影响的因素也相对广泛和复杂,如何在确保测评的全面性和可信度的同时又要保证指标的不相容与独立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选择和设计指标时应必须遵循。

二是适应性原则,物流企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环境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设计应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但由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螺旋优化的过程,指标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应具有一定的扩展性,能够适应地区经济环境一定时期内的动态发展变化。

三是定量化原则,在反映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的各因子中,既有数值数据也有非数值数据,基于此,对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测度,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所选择指标应尽量使用统计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指标。此外,尽量要将一些定性的物流信息化指标定量化,同时又不失其衡量的客观准确性,以方便计算和比较。

四是可操作性原则,评价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含义明确唯一,指标计算所需要数据资料要方便获取,方便应用电子化工具计算,指标应有一定概括度,不能过于具体细致,同时要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

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遵循以上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基础上,科学充分地分析现代物流业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至今区域物流业的基本发展特征,借鉴和总结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对影响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各要素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判后,遵循相关设计原则,本文设计建立了一套用于测评区域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经过三轮优化筛选后,具体指标、属性以及数据来源或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2 内蒙古自治区物流产业信息化评价

各项评价指标以及指标计算所需要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10年至2014年历年发布的《内蒙古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的相关数据。

2.1 评价指标处理与权重的确定

首先,对收集和计算得到二级指标使用Z值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处理方法是:指标是正指标则与该指标评价目标值做比,如果是逆指标则求其倒数。

其次,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采用Delphi法与AHP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方法,对31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进而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通过计算和筛选,各项指标的最终权重如表2所示。

2.2 物流产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目前内蒙古“贯通区内、畅通三北、联通俄蒙”的综合物流体系框架基本建成,随着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的提出,其战略与经济地位日益凸显。通过对2010至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物流产业信息化31项评价指标数据应用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后,可知内蒙古自治区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进程呈现以下特征。

2.2.1 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从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来看(表3):①在此期间互联网接入用户数逐年增加,到2011年后增速趋缓,使得本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②通信光缆长度自2010年增长较快,区域内通信光缆密度进一步加大,这一状况与内蒙古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额逐年增加密切关联。

2.2.2 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从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物流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评价结果来看(表4):①此期间内蒙古人均网络站点拥有数增长速度不快,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营业服务网点面积、邮政快递业务营业额和平均每笔物流交易电子支付额在此期间却增长迅速,尤其是2012年后,这一组数据恰恰与自治区各级政府当时重视和大力推进本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相一致,说明政府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显;②同时,平均每笔物流交易电子支付额在2012年后大幅增长,表明电子化支付手段和各类电子支付工具被更多的企业用户与个人用户接受并使用。

2.2.3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评价。从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来看(表5):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自2011年后发展迅速,由此可见,内蒙古地区在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和扶持下,物流信息化设备设施使用率以及物流相关IT技术应用程度较高,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对物流业信息化水平要求的促进作用明显。

2.2.4 物流专业人才资源评价。从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来看(表6):①期间内蒙古物流企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增加较快,表明物流企业信息化对物流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方面总体来讲把关较为严格,但物流专业技术人员增长的幅度明显低于信息化人员的增长幅度;②物流产业人员素质指数没有明显的增长,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说明内蒙古地区物流业从业人员总量大幅增加,但其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的相对数量却在减少,说明内蒙古应加大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或加强对产业内部老员工的教育培训以提升其从业素质,才能应对下一步地区物流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需求。

2.2.5 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从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来看(表7):①期间物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有较大增长;②物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没有明显降低和改善;③物流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公益贡献投入虽有改善和增加,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说明内蒙古在未来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规范和引导本地区企业走一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持产业发展后劲。

2.2.6 物流信息化运行效果评价。从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来看(表8):①在此期间物流服务客户满意度持续提高,表明内蒙古地区物流业服务状况大大改善;②物流信息化研发费用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区域物流社会化发展程度有较明显的提升,说明近几年内蒙古地区在“物流一体化”进程中的步伐逐渐加快,基本与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相适应;③物流市场交易规模大幅度增加,这也与内蒙古特殊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内蒙古对外蒙和俄罗斯的进出口贸易额占较大比例;④2011年后内蒙古地区的物流产业园区数量急剧增加,在国家发改委2013年发布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中,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列入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通辽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列入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也正因如此,2013年以来,内蒙古物流产业园区指数增长迅速;⑤物流信息化政府扶持力度指数逐年提高,说明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助推了内蒙古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

2.2.7 综合评价。将2010~2014年内蒙古物流业运行数据,运用本文构建的物流产业信息化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得出内蒙古自治区物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如表9所示,可以看出,内蒙古物流业信息化指数在逐年增大,说明内蒙古地区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实相一致,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指数评价的判定标准,可以判断认为内蒙古自治区在2011年以前物流业信息化处于较低水平,2012年以后处于中等水平,说明从2012年以来,内蒙古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增长平稳,物流业发展较快,产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但与物流产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内蒙古未来的物流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综合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在2009~2014年间物流信息化发展较快,在区域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年的指数评价结果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当时现状一致性较高,基本上能够反映内蒙古历年在本地区物流产业方面的所做的工作和发生的实际状况,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以及权重的选取与设置比较合理,利用其对地区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基本可行和有效。

参考文献:

[1] 孟兵,吴群英. 基于主成分分析在山东省物流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 现代经济,2007(9):37-39.

[2] 麦强盛. 广东省物流业综合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1(3):37-38.

[3] 谢红燕. 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C]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

[4] 陈大勇,陈梦琳. 区域生态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J]. 商业时代,2010(7):30-32.

[5] 王小建,王健伟. 物流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10):70-74.

作者:贾玢

产业信息化研究论文 篇3:

山东省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并行比较研究

摘要:产业结构与信息化相互影响与促进。为分析山东省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并行发展特征,比较二者差异,找出发展着力点,提升产业结构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文章基于索洛余值法、熵权法、相关性分析,选取2009~2017年山东省经济总体数据与信息产业数据对信息化技术贡献率、信息产业综合得分以及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的相互关系加以分析,得到:山东省信息技术的贡献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信息产业综合得分呈现直线上升态势,二者相关性较强,但产业信息化年均增长速率要弱于信息产业化速率,信息技术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还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产业信息化;信息产业化;索洛余值法;熵权法;山东省

信息技术是一种具有高渗透性、较强带动性以及共享性特征的技术形式,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发展水平对一国经济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不断增强。山东省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5.5%。2018年,《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对全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山东省信息化发展水平位于全国第十位,属于信息产业发展中高水平地区,与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国内外较多学者研究了产业结构与信息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刘虹涛、靖继鹏(2002)、Kimand Yongtae(2009)、肖峰(2011)等從信息化本身的特性出发,提出信息化过程蕴含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机制、高效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产业附加值等特点,能够直接对产业结构造成影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Forester,T.(1991)、尹海洁(2002)从劳动力的角度分析了信息化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影响情况。李继文(2001)、郑英隆(2001)等认为我国信息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并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证明了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刘克逸(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提出信息化通过影响市场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行为方式,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量。朱春红(2005)认为信息及信息设备的有效运用,可以增强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一种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张劲(2010)从产业系统方面来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对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的提升、对新兴产业的催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赵昕、茶洪旺(2015)采用面板协整模型证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信息化水平的发展。

尽管关于产业结构与信息化的相互关系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很少学者摆脱二者相互关系限制,从过程视角进行趋势研究。因此,研究从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的比较视角出发,分析山东省在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上的发展趋势差异,从而找出山东省信息产业发展着力点,为提升产业结构与信息化的相互融合发展水平提供帮助。

一、研究方法

产业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构造以信息化带动其他要素流动的产业关联,对资源优化配置、整合,对过程优化重组。产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传统产业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

信息产业化包含两层涵义: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以及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化。信息技术产业化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的推广应用和商品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化是指原本属于内部管理的信息化产品和工作逐步独立出来,成为专门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新型产业的过程。

产业信息化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改革升级,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出现使原有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信息产业不仅能为传统产业提供信息资源,而且也能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在传统产业改造的过程中,也会使传统产业扩大其信息的消费。因此,在信息产业化的同时必然出现产业信息化的现象,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影响。

(一)产业信息化研究方法

随着产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投入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信息技术对产业的贡献率测算方法较多,例如:C-D生产函数、索洛余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在测算贡献率的研究中,较为常用的理论基础应为索洛余值法。索洛余值法是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改进,最初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在1982年共同创造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是以劳动与资本作为自变量,研究二者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数学表达式如下所示:

Y = A LαKβ

其中,Y 表示产量,A表示技术水平,L表示投入的劳动量,K表示投入的资本量,α表示劳动产出的弹性,它代表着当投入生产的劳动力增加1%时,产出平均增加α%。β表示资本产出的弹性,它代表着当生产资本增加1%时,产出平均增长β%。

在最初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代表技术水平的A是一个固定的常数,这样就很难反映出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产出的影响,因此,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了改进。1942年,荷兰的经济学家丁伯根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了改进,他将生产函数中代表技术水平的A不再看做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在A中引进了时间变量t。于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变为以下形式:

Y = A=(t)LαKβ(1)

在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进一步对C-D生产函数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用来测量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被称为索洛余值法。索洛余值法数学模型为:

y=a+αl+βk(2)

其中,y=ΔY/Y表示产出总值的年增长率,k=ΔK/K表示资本投入总值年增长率,l=ΔL/L表示劳动力投入量年增长率。EL=αl/y×100%为劳动投入对经济产出的贡献率;EK=βk/y×100%为资本投入对经济产出的贡献率。

由式(2)可知,技术投入的增长率可以表示为:

a=y-αl-βk(3)

由技术的增长率可以进一步表示出技术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由技术贡献率按照下述公式推算出信息技术(I)贡献率:

EI=EA×信息产业所占比重(5)

(二)信息产业化研究方法

采用熵权法對信息产业化发展各指标进行评价。熵权法是客观评价法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它能够根据各项指标所含信息量的多寡确定指标相应的权重,弥补主观评价存在的不足,计算结果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不受评判者偏好的影响。

熵权法的计算步骤如下所示:

1. 建立评价指标矩阵。

2. 对原始数据矩阵标准化。这里选取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标准化公式为:

rij=(xij-xjmin)/(xjmax-xjmin)(6)

3. 计算第j个指标在第i年所占的比重Pij: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以及各年份信息产业化发展的得分。

二、产业信息化特征研究

(一)信息技术贡献率分析过程

选取山东省2009~2017年间的统计数据,估计信息技术投入对山东省产业产值的影响。其中,产值指标选用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Y);劳动投入选用山东省年底就业人数(L);资本投入选用山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K)。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使用山东省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处理(见表1)。

根据相关数据,利用索洛提出的拓展C-D生产函数模型来估计参数α和β,通常设α+β=1。对式(1)两边同时取对数并整理可得:

从图1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均生产总值的对数值和人均资本投入的对数值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利用stata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结果如表2表所示。

由表2可知,检验整个方程显著性的F统计量为923.4,其对应的P值(Prob>F)为0.0000,表明这个方程整体高度显著。判定系数R2为0.992,表明线性方程拟合度良好,回归方程是显著的且线性关系成立。

由表2可以得到,β=0.562,由α+β=1可知,α=0.438。lnA=5.111,得出回归方程为:

(二)信息技术贡献率测算结果

根据计算过程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

1. 2009~2017年劳动贡献率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2009年的6.19%下降到2017年的-7.93%,年平均降率为1.77%。2009~2014年劳动贡献率逐年下降,2015年有所回升,之后又呈现下降趋势。2016~2017年间劳动贡献率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9.42%。

2. 2009~2017年资本贡献率平均值为96.43%,显著高于劳动贡献率与技术贡献率,表明山东省经济增长以资本驱动型为主。资本贡献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09~2012年资本贡献率上升,2012年以后资本贡献率呈直线下降趋势,整体年平均降率为8.08%。资本贡献率下降、技术贡献率上升的趋势表明:山东省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逐渐由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

3. 近年来,山东省技术投入贡献率波动比较大,相应的信息技术投入的贡献率波动也比较大,二者趋势保持一致。2009~2010年信息技术贡献率上升,2010~2012年呈下降趋势,2012~2017年,信息技术贡献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其中2009~2014年,信息技术贡献率为负值,这是由2009~2014年资本贡献率较高所致。到2015年信息技术贡献率变为正值,并快速上升,由资本贡献率、劳动贡献率快速下降所致。

整体上,山东省信息技术贡献率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见图2):阶段一:2009~2010年,阶段二:2010~2012年,阶段三:2012~2017年。三个阶段中,阶段三的增长幅度最大,尤其是2016~2017年间,技术贡献率增长了31.65%,信息技术投入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贡献率增长了0.51%。2009~2017年间,信息技术贡献率虽然中间有过下降的趋势,但是下降幅度不大,总体上还是上升的。说明山东省产业信息化进程在不断推进,产业信息化水平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在各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信息化发展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三、信息产业化特征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产业化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相互交融,二者之间并不是独立发展,对信息产业化的研究很有必要。

山东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从2009年的12913个上升到2017年的53404个,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上升的幅度比较大。表明:近九年来,山东省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了大量的相关企业。特别是在2016~2017年上升幅度最大,信息产业的法人单位数增长了14379个,信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选取信息产业年底就业人数、信息产业年底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以及信息产业法人单位数四个指标衡量信息产业化的过程,并利用熵权法对这四个指标进行评价。由熵权法的核心理念可知,熵值越小,其变异程度越大,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该指标所占权重就越大,评价结果见表4。

2010~2017年山东省信息产业化综合得分如表5所示。2010年信息产业化综合得分最低,为0.0135;2017年综合得分最高,为0.2912。从2010~2017年,信息产业化综合得分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并且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5.09%。表明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山东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化的进程在不断推进。

四、二者的相关性分析

从上述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2010~2017年山东省信息产业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产业信息化的发展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上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对信息技术投入贡献率与信息产业化综合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投入贡献率与信息产业化综合得分的相关性在1%统计意义上显著,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从变化趋势上看,2010~2017年,山东省信息技术贡献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信息产业化综合得分也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二者演变趋势相似,反映出:山东省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发展趋势趋同,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提升。但产业信息化年均增长速率要弱于信息产业化速率,前者约为12%,后者约为55%,信息技术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结论与讨论

山东省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在产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各个产业都在不断完善,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能够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也为信息技术研发提供基础,反过来促进产业信息化的发展。研究基于索洛余值法、熵权法、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09~2017年山东省经济总体数据与信息产业数据对信息化技术贡献率、信息产业综合得分以及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的相互关系加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2009~2017年山东省信息技术的贡献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并且总体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2009~2010年,呈上升趋势;阶段二:2010~2012年,呈下降趋势;阶段三:2012~2017年,呈上升趋势,且这段时间内信息技术贡献率呈直线上升,信息技术贡献率增长幅度很大。

第二,2010~2017年山东省信息产业化的综合得分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并且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5.09%。山东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深。

第三,山东省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具有较强相关性,总体上呈现出相似的演变趋势,但产业信息化年均增长的速率要弱于信息产业化速率,信息技术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还需进一步加强。

研究对于信息产业的测度主要体现在规模指标上,忽视了其本质是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中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对于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的相互关系研究还需从信息技术层面进行耦合互动研究,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产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03.

[2]山東省统计局.201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R].2019.

[4]刘虹涛,靖继鹏.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结构影响分析[J].情报科学,2002(03): 333-336.

[5]Kim M S, ark Y.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linkage structure of Korea: Did the ICT industry play a role in the 1980s and 1990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9,76(05):688-699.

[6]肖峰.产业的信息化与产业信息主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3):189-193.

[7]汤姆·福莱斯特.高技术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8]尹海洁.信息化的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迁[J].中国软科学,2002(06):117-119.

[9]李继文.信息化与产业结构优化[J].理论前沿,2001,16:20-22.

[10]郑英隆.信息产业加速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关系研究[J].经济评论,2001(01): 48-53.

[11]刘克逸.产业信息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政策取向[J].软科学,2003(01):27-30+38.

[12]朱春红.信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09):67-69.

[13]张劲.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J].现代管理科学,2010(04):54-55+105.

[14]赵昕,茶洪旺.信息化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07):84-88.

[15]张贵,苏志炯.产业信息化与我国产业政策选择[J].经济问题,2003(10):13-15.

[16]洪棋新.产业信息化的运营模式: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D].南京:东南大学,2004.

[17]陈小磊.基于C-D模型的信息产业细分要素对江苏经济增长贡献分析[J].情报探索,2013(09):25-28+45.

[18]肖玲.论企业竞争情报[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25-27.

[19]陈小磊,郑建明.基于C-D模型的信息产业细分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J].情报科学,2009,27(09):1305-1310.

[20]季小妹,刘倩,周艾文,等.山东省循环经济实践及动态评价(2005~2016)[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县域产业动能转换评价及趋势预测”(19CQXJ10);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基金项目“基于海洋科技创新视域下的山东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CAMAJJ202008);山东省科学院智库专项“人工智能赋能山东省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季小妹为通讯作者】

作者:梁洪艳 季小妹

上一篇:建设工程招投标论文下一篇:标准化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