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论文

2022-04-15

摘要: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于保证有效的公司治理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与现状,并提出了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论文 篇1:

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及有效运用

新时期社会发展大环境下,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进行之中。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有效运用策略展开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对于当前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而言,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全面提升自身服务效能与夯实基础性管理工作质量,而且还应当充分利用合理化、科学化的管理措施与理念不断优化自身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绩效考核在新时期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展示出的重要作用异常明显且不可或缺,不仅能够为事业单位人才选用提供相应便利条件,为事业单位员工薪酬水平提供重要参照指标,还能够对全体员工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如何创新化的有效运用绩效考核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已然成为事业单位当前必须要认真钻研和仔细思考的一项主体工作内容与方向。
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绩效考核能为事业单位人才选用提供有力支持

新时期大环境下,在我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日常工作中,绩效考核能够发挥出诸多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其中一个最为突出、最为主要的作用就是借助绩效考核实行人才的精准化选用,进而为事业单位选择高素质、高质量的优秀人才,确保事业单位日常各项工作与活动能够流畅、顺利、有序地进行。在具体的绩效考核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能够对各种人才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思维理念和特长优势进行全面的掌握与了解,并且形成一定科学化、精准化的测评。结合具体测评结果与成绩进行员工岗位的划分,进而让员工自身优势得以全面发挥,行之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全面优化、创新和加快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进程。

绩效考核能为事业单位薪酬水平提供衡量标准

当前在我国事业单位之中,干部职工薪资结构较为烦琐且复杂,并且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进行各个岗位薪资结构精准化确定。与此同时,还需结合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日常动态表现与综合能力对其薪酬结构与薪酬水平做出细致化的进一步调整。

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合理化运用绩效考核能够有效达到上述要求和目的,并且能够更好地为事业单位全体员工劳动报酬确定提供精准、重要的衡量标准和参考指标。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能够行之有效的将岗位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完美结合,全面体现出员工素质以及业绩,考核以及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不同联系,进而实现一种良性化竞争态势。

绩效考核能够激励和鼓舞事业单位全体员工

除了上述两大重要作用之外,事业单位采用科学化绩效考核制度还能够对全体员工起到有效的激励和鼓舞效果,进而全面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与积极主动性,全面提高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具体来讲,绩效考核在新时期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全面推廣和落实,能够充分协助管理层人员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并且在日常工作进行过程中结合科学化的评价结果给予员工们相应的处罚与奖励。与此同时,绩效考核的推广、运用和落实也彻底打破了传统事业单位的固化、落伍管理模式。

员工之间完全可以努力工作与公平竞争进而获得晋升机会和相应的福利待遇。有效规避传统意义上事业单位“以资历论业绩”的不应有情况发生,彻底为新时期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打上一针强心剂,注入新鲜的血液,全面保障事业单位各项改革工作的完善化、高效化实现。此外,针对绩效考核的全面运用与落实整体情况来看,这一工作还能够为事业单位创建一个优质、良好的日常工作氛围,能够充分发挥员工创造力和激发员工潜能。
改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对策

必须重视绩效考核工作激发员工自主参与意识

对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而言,想要让绩效考核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全面运用和有效落实。

首先,事业单位管理层就必须重视绩效考核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并且全面明确绩效考核的重要性,进而结合宣传教育相关手段和措施,让全体员工充分理解和明确绩效考核能够为自身发展所带来诸多便利条件与好处,进而提升自主参与意识,确保绩效考核的全面推广与落实,让这项工作的应有性能和作用得以全面发挥。

其次,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合理化、科学化的设置绩效考核内容以及相关评价标准,能够全面考察和检验每一个员工的素质水平与真实工作能力。并且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对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严格把关,能够准确、具体、详细的了解员工日常工作状态与工作情况,进而有的放矢的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让员工能够主动参与到日常学习与培训之中,优化和创新工作能力和水平。

最后,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时还需要全面开展相应的民主测评和评价。比如说利用员工面谈、员工座谈会、互评会等不同方式,对自身单位员工的思想状况以及实际情况进行较为充分的掌握,并且通过不同评价意见的收集对每一名员工给予科学化、综合化的评分,彻底避免“以偏概全”,进而让考核制度更具有效性和精准性。

应当采用科学、合理、精准的绩效考核制度

平心而论,考核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关系到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发展过程中,倘若采用不被员工认可或者存在一定缺陷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仅会制约员工能力发挥,影响员工情绪,而且会大幅度降低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战斗力”。鉴于此,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精准的考核制度进而充分发挥出绩效考核的最佳作用。

针对当前事业单位所主体采用的考核制度而言,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采用量化标准和比较手段进行科学化的考核,进而结合相应制将每一个员工的日常工作进行量化处理,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员工日常工作状态和工作成果,以此为基础,让接下来的比较与排序工作清晰精准,一目了然。让事业单位奖惩制度与工资制定等方面的创新更具说服力,确保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与公平性。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需要科学应用考核结果

实事求是地讲,当前阶段,想要让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中创新化的有效运用并且真正发挥其重要意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还需要科学化、合理化应用考核结果。

首先,要借助绩效考核结果针对事业单位自身薪资结构展开相应的优化调整,进而转变和创新晋升模式,让员工能够激发自身潜能与工作热情,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次,事业单位需要结合绩效考核的具体结果发现员工自身的不足之处和工作弱项,进而实行科学化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综合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具体来讲,事业单位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教育培训讲座或者培训活动,让员工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出教育培训的应有效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也可以在日常培训考核过程中充分做好相应的资料收集,进而为员工自身工作能力的具体考察提供相应数据支持与基础依据。

最后,在日常绩效考核应用过程中,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应当高度重视员工们的最终考核结果,并且将考核结果作为每一名员工未来晋升、薪资挑战与岗位调整的重要参考标准,进而让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更加完善化、高效化。
结 语

綜上所述,新时期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并且该项工作的创新化运用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事业单位管理层与人力资源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钻研、不断探究、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进而寻找到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运用策略与方法,力争让我国事业单位整体工作质量和水平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青岛市即墨区卫生健康局)

参考文献:

[1]赖晨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问题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1).

[2]李晨熙.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制度的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7(10).

[3]郝会军.基于绩效考核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9(14).

[4]李阳.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J].财会学习,2020(32).

[5]蒋旭萍.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问题[J].人力资源,2020(22).

[6]高锋.如何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工作[J].人才资源开发,2020(22).

[7]刘静媛.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经济导刊,2020(32).

[8]苗得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机制[J].现代商贸工业,2020(33).

作者:李海霞

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论文 篇2: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

摘要: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于保证有效的公司治理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与现状,并提出了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 改进和完善

一、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于保证有效的公司治理至关重要

公司治理是指协调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内部不同利益关系之间的利益和行为等一系列法规制度的统称,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为调整其利益、矛盾而派生出来的一种机制。公司治理的健全性、合理性是开展审计督工作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层次高低制约着内部审计的发展。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验看,内部审计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帮助公司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公司价值就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制度,并努力改善工作。内部控制的发展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公司治理的优化也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保障。安然事件后,各公司董事会更加看重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关系。

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内部审计人员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这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内部审计的地位与其发挥的作用紧密相关。内部审计的地位越高,权威性越大,就越可能发挥较大作用。反过来,内部审计在整个组织的经营和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大,那么,内部审计在本单位中的权威性和地位就越高。明确内部审计在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理解内部审计和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十分重要。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从近年来内审的发展趋势看,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已由传统的监督、评价拓展为监督、评价与咨询服务、参与间接管理,逐渐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审计的重点由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向以内部控制为主、风险导向为主、效益性为主的管理审计。因此,内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监督和参谋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减少信息不对称。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双7f--管理层与股东、其他利害关系人之间掌握着不同数量和质量的信息的一种经济现象。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评价的职能作用能减少市场交易双方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内部审计机构与外部独立董事不同,内部审计机构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信息制度非常熟悉,他们在组织中所拥有的独特位置,熟知企业经营管理的业务能力及对企业经营条件的熟悉和内部控制环境等这样一些因素,使其有能力确定和估计标志虚假财务报表可能性的信息。通过客观、公正地独立审查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状况,内部审计制度虽然无法确保管理层所提供的信息的绝对真实、合法、完整,但它至少会增强这类信息的可信性,促进这类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从而减少管理层与股东、其他利害关系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内部审计的这一作用也构成了对管理层的间接约束,使之无法隐瞒或者编造信息,从而只能用兢兢业业的努力来获取较高的努力和报酬。因此,内部审计制度能够疏通信息传递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并以此促进股东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最大化。

2 弥补外部审计的不足。外部审计其活动存在如下三点不足:首先,外部审计在性质上属于事后审计。其次,在审计过程中,外部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合理确证会计报表的可靠性,即不存在重大错报与漏报,而不涉及对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经营效果的监督和评价。最后,即便在對会计报表的可靠性的确证方面,外部审计师仍然面临着由于专业知识所限对被审计公司不能深入了解,从而无法敏锐地发现会计舞弊的问题。而对于内部审计师自身就处于被审计公司之中,其不但对公司的业务范围、所处环境等具有深刻的了解和体察,而且对本公司的公司文化、管理理念、经营哲学、人员素质也最为了解。因此。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弥补外部审计的不足。

3 识别和规范关联交易。内部审计通过对重大关联交易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程审计,确保这些交易符合平等、自愿、等价和有偿原则,从而避免通过关联交易损害公司投资者利益现象的发生。

4 实现价值增值。通过流程审计及财务审计,确保公司的业务真实、流程规范,同时,确保各类经营信息准确地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反映,从而帮助理顺公司利益各方的权、责、利关系。内部审计可通过提供鉴证和咨询服务来增加组织的价值,保证公司实现价值增值。

5 对经营决策系统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经理进行监督,以减少其不正当的决策行为给权益者带来利益损害。内部审计通过开展遵循性审计,保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符合公司治理基本原则,从而保证公司管理行为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

6,实现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是在内部实施连续监督公司内部控制结构,并确定和调查那些可能预示虚假财务报表迹象的最好选择。内部审计师在组织中所拥有的独特位置,熟知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及对企业经营管理条件的熟悉的这些因素,使其有能力确定和估计虚假财务信息从而实现内部管理控制。

三、内部审计的现状

1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目前我国企业内审部门的设置通常采用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起平坐的方式,因而内审部门的组织地位不高,权威性不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内部审计人员在形式上或实质上不够独立,内部审计也常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扰。降低了审计的独立性。多数内部审计最终还是偏向与其利益有关的一方,失去或难以保持其应有的职业谨慎性,致使内部审计工作实效不高。

2 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不精。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技能,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审计经验有限。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由于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

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些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总之,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3 内部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不强。我国内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随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环境复杂化,这种审计模式不适应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的需要,因为它过分依赖于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测试,本身就蕴藏巨大的风险。内部审计一般采用统计抽样方法,由于抽样审计本身是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因此,样本和总体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误差,形成审计的抽样风险。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会越来越多,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虽然统计抽样是建立在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但其本身是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的。同样,大量的分析性审核也会产生相关风险,使审计风险的构成内容更为复杂。

4 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内审组织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部分审计机构至今仍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人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

四、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的对策

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强化内部控制、改进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的要求越发强烈,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也就越发明显。因此,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便成为当务之急。

1 加强内部审计的组织系统。内部审计的组织系统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力屏障。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及职权必须符合公司治理的结构要求,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改变目前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现状,使之向更高层级升格,从体制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全面展开。内部审计应协调各方面关系,凭借优势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体现其监督评价服务管理职能,并侧重于对高层经理及其下属各职能部门工作的监督的评价,提出建设性建议。

第二,变革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目前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有四种:一是隶属于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二是隶属于总经理;三是隶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四是隶属于监事会。从理论上讲第三种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来说,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工作,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审计委员会作为审计活动的领导机构,必须确保内部审计机构能够不受限制地与董事会、管理层及監事会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向其报告工作结果;同时应确保内部审计机构能够获取其所需的资料、财力等。西方许多企业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采取了一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地位明显增强,权威性增加。内部审计机构还是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其监督职能的发挥有坚实的保障,而且总经理不再是内部审计的唯一控制人。审计委员会必要时授权内部审计对总经理及其他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内部审计也可以为总经理做好内部管理咨询、评价和建议,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第三,严格执业资格认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要制定内部审计员任职资格标准,二要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三要重视和加强内审人员知识的培训与更新。

2 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与范畴。顺应内部审计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能应从单纯检查型向监督控制型转变,充分体现公司治理的目标。而随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全面拓展,由内部控制发展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合 理结构,即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应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在全面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要求下,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 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其作业范围 也应突破财务领域的局限。在实践中,有条件的公司在有效开展或恰当委托外部从事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应重点向内部控制评审、管理(经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合约)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环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管理审计和管理舞弊审计等领域拓展其作业,以实现“扩大审计领域,加大审计力度,提升审计层次的目标。而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下,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变化,控制仍然重要,但内部审计的焦点则体现在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与管理风险,使内部审计计划与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紧密联系,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3 改进内部审计的技术。首先,内部审计应该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公司中应用水平的提高,通过在公司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 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其次,内部审计的实施应向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是指为减少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构在审计工作中的沟通与合作。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应从单纯依靠内部审计人员的力量转变为寻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工作的合作协调关系,如利用外部审计工作成果、相互交流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在具体审计程序和方法上相互沟通等等。这既有利于缓解内部审计员少而任务重的矛盾,又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反馈机制,以提高内部审计作的效率与质量。只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结合起来。并互动地发挥作用,才能保障整体企业治理结构机制的有效运行。

(作者单位: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河南洛阳471003)

(责 编:若 佳)

作者:吴 燕

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论文 篇3:

论司法赔偿激励机制的运行准则

【摘要】司法赔偿制度应以法律理性为核心,在依靠强制性秩序保障的同时,运用引导性规则,激扬人性趋利之本性。司法赔偿激励机制的良性运作,一方面要坚持原则支配,支配激励机制中司法机关的行为与赔偿请求权人的权利实践。另一方面要坚持规则优先,切实有效地调整司法赔偿法律关系。原则支配与规则优先,是司法赔偿制度激励机制的运行准则。

【关键词】司法赔偿 激励机制 原则支配 规则优先

引言

激励机制(Motivate Mechanism),也称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司法赔偿制度以法律理性为核心,通过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在依靠强制性秩序保障的同时,运用引导性规则,激扬人性趋利之本性。建立司法赔偿的激励机制不仅节约了相关资源,直接减少了执法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司法机关的能动性,注重对司法侵权行为的预防,提高效率。

任何关于激励机制的规则,都必须与法律原则相一致,否则无效。司法赔偿制度的激励机制不可能全部通过法律规则严密的逻辑结构来规定,规则只能在可能的范围内来调整司法赔偿法律关系。但是对于现存的有效的规则,应是为激励机制所遵循的,而此时不必适用法律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原则支配与规则优先”,这也是司法赔偿激励机制的运行准则。

原则与规则的关系

对于法律原则,布莱克法律辞典的解释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或原理,为其他规则提供基础性或本源的综合性规则或原理,是法律行为、法律程序、法律决定的决定性规则。①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②法律规则有较为严密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

法律原则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结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它不能构成法规本身,它只是法的一种渊源,它促使法规必须与具体的社会关系相互结合。规则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针对特定的对象;规则必须体现、落实原则的抽象的规定,立法制定规则、行政实施规则、司法适用规则,都不能同法律原则相违背,否则无效;原则对规则起着补充作用与统率作用,当规则缺失时,原则起着补充规则、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司法赔偿的基本原则体系中的激励因素

一个和谐统一的,能够指导司法赔偿规则、调控司法赔偿法律关系的司法赔偿基本原则体系,可以支配激励机制中司法机关的行为与赔偿请求权人的权利实践。

司法赔偿的基本原则体系中的激励因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正当程序原则。正当的法律程序是一个实体法的原则,法律的制定必须符合公平与正义;正当的法律程序是一个程序法的原则,一切权力的行使在涉及私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时,应当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具有质证的权利。对司法赔偿制度而言,赔偿程序应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不能只交书面材料,应通过当庭的陈述、质证,给双方一个公开的阐述自己诉求及理由的机会,这样更容易使人信服。

正当程序原则旨在激励司法赔偿过程的正当性。激励机制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激励主体与激励对象的共识之上的,倘若司法机关的激励措施并未得到激励对象的认同,激励机制就难以奏效。过程的正当更容易达成司法机关与赔偿请求权人的一致性。

如果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在处理赔偿请求时,只是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不公开解决双方的赔偿纠纷,意味着证据材料可以不公开,双方理由根据可以不公开,整个审理过程可以不公开,最后公开的就只有一个决定结论。由于没有可供公开的过程,法院解决纠纷的过程无法得到真正的监督。这样的缺陷导致的结果就是不能取信于人。因此,正当程序,不仅是实质、内容上的公正,而且也必须是形式上的公正。

平等对待原则。平等对待原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在国家赔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任何人都应依法得到平等对待,不能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的差异有所不同。平等对待原则是法治的最基本要求,司法机关代表社会公益,对于司法赔偿请求权人,并无亲疏远近之别,激励机制必须持有正当目的,不能率性而为。

激励机制遵循平等对待原则,首先表现在获取信息均等。这里所说的信息,一类是事实信息,是用以证明某一信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证据;另一类是规范信息,即用于证明某一信息具有法律真实性的证据。赔偿过程的启动必须基于一定的事实信息,而搜集、甄别、印证与提交事实信息成为司法赔偿过程中的主要部分,也是赔偿请求权人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在这些信息得以验证成立的基础上,再运用规范信息使上述客观真实转变为法律真实,才有获赔的可能。其次是机会均等。争议双方均有机会参与到赔偿程序中来,这是解决纠纷机制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双方以面对面的形式,对事实、证据进行质证,以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有效性。

有损害必有救济原则。《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说:“救济是纠正、矫正或改正发生或业已造成伤害、危害、损失或损害的不当行为。”③有损害就要有救济,具体到司法赔偿责任上,就是通过赔偿可以使被司法侵权行为损害的合法权益得到补救,消除个案的不公正对法律权威地位的消极影响,保障法律所赋予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围绕这一原则建立起来的司法赔偿制度,是矫正,也是一种预防,预防损害的发生。有损害必有救济的原则所体现的也是一种激励,激励司法机关投入适当的预防成本,使司法侵权行为不发生或者少发生。

司法赔偿激励机制适用规则优先

对于特定的激励机制,如果存在着现行有效的、与国家赔偿法律原则相适应的规则调整,那么,该激励机制就应该遵循特定的激励规则。这就是规则优先。

依规则行事。依规则行事强调的是实质法治。遵循了更广泛的规则,体现了更广泛的正义要求,设定了法定的义务范围,而不是依自由裁量而定,使得激励机制的运作更具可操作性,也更为细致。依规则行事,是在正当目的的指导下,在宪法和法律授权的范围内,依据法定规则实施相对应的行为,将规则的遵从与否以及遵从程度作为行为有效性的判断依据。

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在赔偿程序上做了明确的限定。如,《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确定了协商原则。依规则行事,也是赔偿请求人的义务。《国家赔偿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赔偿请求人申请复议的权利,需要遵循法定的期限。

依规则审查。司法控权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更为有效。首先,司法审查途径可以弥补立法监督措施不够具体的缺陷。其次,司法审查具有相当的能动性,可以结合个人对它的理解、宪法规则、历史背景、本国的道德观念和特定条件下的社会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再次,对司法自由裁量的信任程度明显高于对行政自由裁量的信任程度,易于被公众接受,它本身的创造性作用不容忽视。最后,司法对行政的监督更有说服力。

依规则审查,有利于平息纠纷,化解矛盾。司法审查行政,必须严格遵循规则来判定行政的是非。“规则是使权力合法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们准确地确定官方权威的范围与界线,因而就提供了表面上看来是清晰的检验责任的标准。同时,一项规则狭窄的程度足以限制法律批评和划定司法所涉及的范围。准确的规则虽然加强了控制,但它们也使注意力集于形式和细节,从而使公共政策的本质为更广泛的模式保持完整。”④司法主体在司法审查中采取克制的态度,严格地适用既有规则来裁判,一方面,能够保护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另一方面,也可以维护赔偿义务机关依规则行事,确保社会公益的实现,也体现了司法的公平与公正。

小结

一个法律制度的安排要想得到人们的遵守,就必须形成均衡的状态。法律关系的当事人需要被激励去遵守法律,否则当事人就会被激励去违反它。围绕激励展开的国家赔偿法,在法律安排上需要考虑均衡的问题。一个运行良好的司法赔偿制度,能够通过激励预防损害发生,从而节约社会财富。以“原则支配与规则优先”为运行准则的司法赔偿制度,以某种具体的方式将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这样的法律制度的原则、规则、具体制度和技术中,把稳定连续性的优点同发展变化的利益联系起来将长期存在。在法治化过程中,把握司法赔偿制度推动与演进的平衡,实现法律的效率与均衡,达到最优的战略或行为组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司法赔偿责任的激励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09]第382号)

注释

①②张文显:《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0、74页。

③《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764页。

④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8页。

作者:冯 娜 刘海龙

上一篇: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论文下一篇:现代钢结构工程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