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育工作技巧论文

2022-04-16

摘要:德育工作有效性缺乏是制约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主要障碍,其成因既有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也有重“技”轻“德”的观念误区以及德育主体自身的问题。要增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就必须针对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实施明确目标、完善课程模式、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德育工作者素养等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师德育工作技巧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教师德育工作技巧论文 篇1: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开展策略思考

摘 要:习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当今社会初中生德育工作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地开展德育工作,这是初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课题。本文首先对于新课改给初中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探讨,随后总结分析了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重点论述了初中德育工作开展策略。希望本文所提出的观点能够给初中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一些有益指导,推动初中德育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德育工作;问题;策略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激烈碰撞,这给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阶段的初中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表现为初中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个性愈加凸显,这自然给初中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目前初中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由于这一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也比较僵化保守,由此导致了德育工作效果的不甚理想。伴隨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德育工作也需要进行改革调整,通过采用更加科学的德育工作模式,继而推动德育工作效果的持续改进。

一、新课改给初中德育工作带来的新要求

德育工作从内涵来看是指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状况,通过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来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德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德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新课改给初中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一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新课改的目的要求德育工作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道德工作与教学并重且德育要优先,学校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适度向德育工作进一步倾斜,确保初中生能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另外新课改也给初中传统的说教式德育工作模式带来了更多的冲击,要求德育工作开展模式更加灵活,能够顺应新时期初中生的个性特点,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德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就是工作理念淡薄、工作方式不够灵活以及工作能力存在欠缺,由此导致了这一工作的效果不太理想,影响到了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及提升。

(一)德育工作理念淡薄

新课改要求德育工作地位要进一步提升,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初中都存在德育工作理念淡薄的问题,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了日常教学管理方面,对于德育工作开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导致了德育工作逐渐被边缘化。另外就是德育工作开展方面,没有正确的工作理念,对于德育工作内涵了解不够,对于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认识不清。举例来说,德育工作创新性不足,对于学生尊重不够等,这样的工作理念下,德育工作效果自然比较差。

(二)德育工作方式不够灵活

目前初中德育工作方式不够灵活的问题十分突出,很多初中德育工作方式以简单的说教为主,局限于思想品德课堂之上,这样的工作方式与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是相悖的。初中生自主意识正在不断觉醒,具有较强的叛逆意识,一味的进行道德说教,很多时候都难以让学生真正受到触动,甚至会更加逆反,导致德育工作效果极差。另外就是初中德育工作方式比较被动,总是学生出现了一些思想问题,才被动开展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也不是初中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空洞的道德说教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思想认识。

(三)德育工作能力需要提升

当前不少初中在德育工作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而新课改对于德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这种情况下,初中德育工作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德育工作效果下降问题就非常明显。德育工作本身的专业性、理论性很强,对于工作人员的能力要去非常高,很多初中并没有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德育工作人员队伍,这影响到了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开展策略

围绕上文所谈到的各种问题,本文认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开展需要统筹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德育工作理念

初中德育工作理念的更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于德育工作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提升这一工作的重要地位,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开展这一工作;另一方面德育工作理念要与时俱进,树立起来持续创新、积极主动、以人为本等理念,在这些理念的引导下来开展好德育工作。

(二)创新德育工作方式

初中德育工作方式需要不断创新,尽快改变道德说教为主的德育工作模式,在对于初中生个性特点进行把握的基础之上,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工作新模式。举例来说,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征文活动、参观实践等方式提升初中生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做到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抵御不良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提升德育工作能力

面对新课改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新要求,关键之举在于提升学校德育工作能力,学校应举全校之力打造一支能力突出的德育工作队伍,尤其是初中班主任、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等,学校要加强上述人员的培训,让其了解德育工作新动态,掌握德育工作新技巧,从而做到游刃有余的开展好德育工作。同时初中德育工作人员需要做好表率,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成为学生榜样,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样德育工作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既给初中德育工作开展带来了一些挑战,同时也是促进德育工作改进的重要动力。本文认为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能够转变工作理念,以科学的理念引导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工作方式方面做到不断创新,在工作能力方面不断提升,从而游刃有余地做好德育工作,全面实现德育工作水平的持续提升。本文所提出的德育工作开展策略,仅仅是一家之言,虽然一些观点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但是德育工作并无定式,不同学校情况千差万别,无法套用本文策略,各个学校一定要在借鉴本文观点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变通,这样方能打到德育工作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丁瑛.新课改下初中德育工作创新策略[J].新一代(下半月),2013年1期

[2]赖建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发现(教育版),2017年5期

[3]胡永球.新课改下初中德育工作创新策略探述[J].新一代,2017年19期

作者:张标

教师德育工作技巧论文 篇2:

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探析

摘 要:德育工作有效性缺乏是制约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主要障碍,其成因既有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也有重“技”轻“德”的观念误区以及德育主体自身的问题。要增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就必须针对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实施明确目标、完善课程模式、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德育工作者素养等策略。

关键词: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困境;制约因素;策略

作者简介:代伟(1987-),男,安徽霍邱人,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张志增(1958-),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

200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困难,究其根源,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不足是制约德育工作有序开展的“瓶颈”之一。实践表明,增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为针对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纪律教育等提供思路与方法,有利于培养出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迫切需要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与管理人员。

一、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德育工作“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矛盾突出

德育工作的“应然”状态是指德育工作应该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实然”状态是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德育让位于智育或者技能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德为先的方针,加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富有针对性地开展、增强其实效性是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从管理者到一线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大多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德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口号与行动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口号中重要、行动中不要”是部分学校管理者与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思想”。另外,一部分家长与学生错误地认为,涉农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类型,对“德行”的要求远远低于技术与技能。可见,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存在着明显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已成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大“顽疾”。

(二)德育内容与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脱节

《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加强爱岗敬业的职业思想教育、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文明规范的职业纪律教育等,特别是教育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懂得生产足够数量粮食的重要性,懂得在各种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有效防止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和科学选择食品添加剂的必要性等等。但是,现实与理想往往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德育的时空仅局限在学生受教育期间,德育内容仅局限在德育课等教科书中”[2]。这方面的问题,在涉农中等职业学校表现得更为突出。德育工作仅仅是围绕德育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而开展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德育理论的宣读等,严重脱离了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此外,德育效果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德育无用论”这一观点的形成。持这一观点的人们认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学校还不如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

(三)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育人模式”必然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不仅包括德育课教师,还应包括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社团工作者,以及受聘兼职的各类相关人员。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和条件,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其中德育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学生品质和道德的养成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文化课、专业课教师等其他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施加一种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文化课、专业课的德育渗透、党团活动对学生的熏陶与感染,以及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引领等等。因此,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状况、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不仅总量缺乏,而且结构不够合理,“全员”的德育育人模式任重而道远;此外,涉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因工作地点、薪酬、生活环境等条件,缺乏一定的职业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马虎应对、敷衍塞责。显而易见,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是当前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重大困境。

二、制约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确立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但由于思想观念和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城乡二元制度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社会转型的后期效应正在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改革以及农民思想道德的建设。

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瓜农无限制的给西瓜注射生长剂,最后导致西瓜“爆炸”①。透过现象看本质,瓜农之所以做出这种损人又损己的事情,是因为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潜伏着不和谐的因素——道德危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农民身上也有体现。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传统道德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而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农村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重“技”轻“德”观念的误区

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一般本质属性,即职业性与技术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培养从事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类型的从业人员,更应该适应现代农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懂销售、会经营的现代农民。农业产业化的趋势下,锤炼农民的经营销售能力、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入手。诚实守信、勤俭致富、珍爱耕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其次,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加强农林牧渔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契机,努力实现“乡风文明”的总体要求,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然而,目前许多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仍然过分强调学生技能的养成,重“技”轻“德”观念的误区严重影响了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导致了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一种“被孤立”的境地。

(三)德育主体自身的原因

按照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小不同,德育主体主要包括施加主体和接受主体两类。前者是指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社会等,后者即是学生。[3]教师职业素质的高低,学校管理者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接受水平等,都影响着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并制约着其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发挥。现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师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这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成效;二是学校管理者的德育思想与观念有待进一步端正,这是德育工作有序开展、顺利实施的思想基础;三是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彼此分离甚至抵消,应当认识到它们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必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形成德育合力,共同促使受教育者品德的养成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四是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较差,思想道德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现象,自制能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状况制约着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挥。

三、增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

德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活动。因此,增强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4]根据涉农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农民“学农、爱农、守农”思想的形成;二是继承艰苦奋斗、质朴善良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成为爱党、爱国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与管理人员。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已逐步深入。新农村的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涉农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系到涉农中等职业教育“量的提升”与“质的实现”。[5]其中,“质的实现”应该是涉农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统一。培养学生渴望学习农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热爱农村、愿意留守农村并服务新农村的建设,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学生献身农业的理想,是涉农中等职业教育“质的实现”的途径之一。传统农民的艰苦奋斗、质朴善良等美德在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冲击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在农村社会开始蔓延起来。为此,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诚信守法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二)完善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模式

德育课程是德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和载体。《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四门课;另外,各地区、各专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选修课的内容。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德育目标,建立并完善具有校本性、活动性、生活性的模块化德育课程。模块化的德育课程设置应包含职业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心理模块、职业生活模块以及公民教育模块。显而易见,模块化的德育课程应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目标,通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公民教育来实现。完善涉农中等职业学校模块化的德育课程是增强德育效果的途径之一,在涉农专业本质属性的要求下,有利于根据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生涯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习惯等。

(三)优化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环境

优化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环境,就是建立一种具有“职教特质、区域特色、农村气息”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职教特质”着眼于涉农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即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来办事;“区域特色”是基于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角度,涉农职业学校依托各地区的特色资源、迥异的地域文化等构建具有区域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农村气息”是指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环境建设不仅要体现出区域特色,反映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面貌与实际情境,还应集中体现在办学目标、管理理念、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着重展示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观光农业经营等专业的风格、风貌。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一般都设在农村地区,既是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又为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一大批实用技术人员,是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摇篮。校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因素,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及素质的提升。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熏陶、感染学生,使其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四)提升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素养

提升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素养可以保证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地开展并增强有效性。一般来说,德育工作者的素养由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三部分内容组成[6],其中道德素养应该包含个人道德修养和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素养应当通过“培育”和“修身”两个途径。“并非所有经过固定学术课程训练并有娴熟的教学技巧的教师都能知道道德问题的本质、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和实施道德教育的最有效途径。”[7]为此,重视对德育工作者的“培育”是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养、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除鼓励德育工作者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术会议、家及交流等活动外,还应创造条件让其在农村社区组织中兼任一定的职务,使其有机会直接参与各种农村社区活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实行绩效工资制并努力改变拖欠教师工资的现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激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是提升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素养的有效途径。除了职前和职后的“培育”之外,德育工作者素养提升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修身”。德育工作者要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言行等,达到“修身正己”的效果,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成为学生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

[2]史海亮,邹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01):144.

[3]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42-643.

[4]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9.

[5]莫丽娟,王永崇.涉农中等职业教育“质的规定”与“量的提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3):48-52.

[6]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0-111.

[7]Hirst,P.H. Moral Education in a Secular society. National Children’s Inc.1976:112.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代伟 张志增

教师德育工作技巧论文 篇3:

强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服务观

在现代教育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我们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也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教育新理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跨越式的发展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与以往的德育工作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多样化、学习网络化、公寓社会化等多方面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就必须改变思路,不断创新,形成德育工作“以学生为本”的全面服务的教育新理念。

一强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服务观的必要性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服务观已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在创新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逐步形成了德育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服务的新理念。然而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德育工作在服务层面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德育工作还没有真正形成服务体系

我们看到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服务意识、服务内容和措施上都缺乏明确的宣传和实施方向。德育工作仍然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过多地注重说教,并力求教育的轰动效果,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为学生服务这一根本任务。德育工作者时常热衷于举办活动、参观交流、发表论文,院系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等一系列能够引起同行、校领导注意的活动,而且“一阵风”现象相当严重,同时只有少数学生才成为一个参与者,而大多数学生成为一个旁观者。致使德育工作忽视了“学生本体”的根本思路,遭到许多学生的反感和反对,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由原本的被服务的角色变成了被动的服务角色,学校没有从实质上形成为学生服务的体系。这对大学生的全面成才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2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淡薄

部分德育工作者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仅仅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热衷于第二职业,不喜欢与学生交往,无心钻研业务,更无心关爱学生,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此外在职称评审和学科带头人评审中,学校往往只重视科研、学历等硬性指示,难以在服务意识和工作态度上进行比较,致使德育工作者在职称评定上往往落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教师们。另外,在学生工作考查中,由于缺乏量化指标,工作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表现得比较严重。这种导向上的偏差和操作性难度的加大,使得德育工作者服务学生的意识长期以来比较淡薄。

3德育工作不能适应大学生就业的要求

从学生就业的德育工作来看,大学生在就业观念、就业思路以及择业技巧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何改变这些不足,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是我们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加强的工作。此外,随着扩招人数的增多,就业形势非常地严峻,用人单位不再注重学历和简历,而是更注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因此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强与不强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必须强化其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增强学生自身实力,这是德育工作服务学生的根本。

二强化服务观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的要求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些富有激情和个性多彩的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直接“面对面”的德育工作,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将直接反映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服务理念是否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服务宗旨。真诚的完善的服务理念,应该贯穿在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做到:

1热爱学生,具有热情关怀学生的态度

将“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不仅根植于自己的观念当中,还要体现在工作之中,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真正把学生的身心成长的利益放在首位。任何职业道德的首要规范和基本原则就是从业人员要尽心竭力地为服务对象服务。所以德育工作者要抱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服务的态度对待学生,热情教导,谆谆善诱,细心服务,不以冷漠嘲讽的态度对待他们,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平等权力,不因学生的贫富、素质的良莠、家庭背景的不同,甚至是男女性别的不同,而导致服务态度的差异。真正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明确为学生服务的目的。这才是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服务素质。

2端正自身形象,增强师表意识

仪表整洁,和言爱语,服务热情周到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工作者除了要端正自己的外在形象外,还要注重内在修养的提高,全面细心地为学生服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观。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德育工作者的真情行动,心甘情愿地为学生吃苦,为学生着想,服务有原则,有分寸;该帮的帮,该让学生独立完成的独立完成,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作用。

3服务要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成才利益

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变化和需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将日常德育工作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识的增加上,把服务于“学生本体”放在首位,加快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尤其是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就业指导要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加强择业培训力度和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地做到通过德育工作者的努力服务,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是德育工作者完善服务观念的现实意义。

三强化德育工作服务观的措施

1领导重视是强化德育工作服务观的关键

学校领导应当充分重视德育工作服务观的完善,并将其列入队伍建设、干部培训及日常教育之中。学校领导要处处关心德育工作者的成长,解决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让他们感受到领导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重视,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要大力表彰服务学生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工作者,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德育工作者能够在自己的艰苦工作中深切体会到服务育人的极大乐趣,激励更多的德育工作者,自觉加强自身道德文化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德育工作服务观的日益完善。

2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正确的德育方向

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使德育工作者的服务观成为自觉高效的行为,促进他们在日常的“面对面”的学生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规范。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服务评估标准,形成一整套考核、评仪的制度,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服务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学生监督机制,让德育工作者的言行,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倾听学生对德育工作者的反映。这样使德育工作者的服务能够很好地在学校学生的管理和监督之下,发挥其有效作用。

3注重自我教育,加强自我监督

高校德育工作系统应该积极营造向上的育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以德育人、以文养人。广大德育工作者在主流文化的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观,坚定为学生服务的信念,忠诚自己喜爱的教育事业,并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定时对自己进行观照,反思前一段工作中的失误,认真听取同事及学生的意见,发现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行为,将服务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

4作为学生就业系统的德育工作者,更应该强化其服务意识

首先要深入了解就业政策和学生的现状,找出目前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对症下药。对于我们高校来说,学生没有就业就不能说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当然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尽到了应有的义务,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者。对此,德育工作者要面对新形势主动做出自我调整,跟踪社会发慌需要,加强学生德育工作,转变思想观念,真正做到服务育人,面向社会解决学生的做人问题。其次,要切实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为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开设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和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还要加强学生就业前的岗位培训,提供职业化的服务,溶入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服务。再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主动与学生比较喜欢的单位和接收毕业生较多的单位经常联系,对这些单位进行走访、交往,使其用人单位了解学校的生源情况和学校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服务。第四,还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实行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和扩大单位数据库,广开信息渠道,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对大学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何莉娜.高校德育工作的得与失[J].高师教育研究,2001(1).

[2]曹树真.关于建构学校德育新模式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6).

作者:王威沫 王林毅

上一篇:技术创新机械制造论文下一篇:保险监管制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