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主任科学发展观论文

2022-04-23

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役”,是一场不容犹疑的“急行军”。在其背后,不仅仅是各地面对金融危机与经济下滑时的压力,更有对新一轮发展竞争的考量——如何在经济大调整中获得最佳发展空间,以期在下一轮经济启动时占有先机。2008年10月末的一天,一队特殊人马悄然进京。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发改委主任科学发展观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改委主任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1:

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准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节能减排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节能减排目标提出以来,全国上下积极行动,特别是今年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效果进一步显现。但是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由于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许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国家发改委组织力量认真研究《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上报国务院。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奖惩分明,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要求,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充分发挥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评价考核制度作用,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11月17日,国务院同意并批转了这一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的考核对象有两类:一是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二是千家重点耗能企业。为确保考核的可操作性,单位GDP能耗考核采用量化的方法。考核方案设置节能目标完成指标和节能措施落实指标两大类,满分为100分,其中节能目标完成指标40分,节能措施落实指标60分。其中,节能目标完成指标是否决性指标,只要没有实现节能目标,均为未完成等级。针对两类考核对象,《实施方案》规定了不同的具体考核程序和步骤。对省级人民政府的节能评价考核,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监察部、人事部、国资委、质检总局、统计局、能源办等部门组成评价考核工作组,通过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等方式进行,形成综合评价考核报告,评价考核结果经国务院审定后,由国家发改委向社会公告。对千家企业的节能评价考核,按属地原则由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评价考核结果由国家发改委审核汇总后,向社会公告。

《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的奖惩措施。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节能评价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依照《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规定,作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所谓一票否决,就是对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省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国家暂停对该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的核准和审批。千家企业如果评价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予以通报批评,一律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不给予国家免检等扶优措施,对其新建高耗能投资项目和新增工业用地暂停核准和审批。对千家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的考核评价结果,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作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对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省级政府、千家企业,要求限期整改;对考核等级为完成和超额完成的,进行表彰奖励。

《实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节能减排问责制的进一步落实。各省级政府要以此为契机,明确相关部门、企业的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进一步推动本地区和地区内的千家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作者:解振华

发改委主任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2:

宏观新政的地方观察

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役”,是一场不容犹疑的“急行军”。在其背后,不仅仅是各地面对金融危机与经济下滑时的压力,更有对新一轮发展竞争的考量——如何在经济大调整中获得最佳发展空间,以期在下一轮经济启动时占有先机。

2008年10月末的一天,一队特殊人马悄然进京。这个由中部一地级市发改委领导及其几乎所有业务处室负责人组成的团队,在北京驻扎下来后不事声张,却忙碌异常。要等到十余天后,那些后知后觉者才会明白发生的一切。

1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第一次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描述经济政策,并罕见地要求执行经济刺激计划时“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中国宏观调控实现了一次急转弯。等到9日,刺激经济的十项具体措施出台,根据初步匡算,中国将在未来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用以扩大内需。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无疑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对于各地而言,这却是此次金融风暴中最大、最实在的机遇。在懊悔慢人一拍时,更多省市官员开始涌向北京三里河——国家发改委的驻地。以至一些中央部委官员惊呼,“各地反映的速度超过了他们的意料”,而各地的竞争“好比战争年代打仗一样—_4万亿蛋糕正在切分”。

的确,这看起来像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役,是一场不容犹疑的“急行军”。在其背后,不仅仅是各地面对金融危机与经济下滑时的压力,更有对新一轮发展竞争的考量——如何在经济大调整中获得最佳发展空间,以期在下一轮经济启动时占有先机。

北京“逐鹿”

11月18日,国家发改委门前仍继续着已经持续了一周多的景象:街道两边停满了挂外地牌照的车辆,一直伸向道路尽头;传达室内人头攒动,不停还有人挤进来。此时距国家发改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配新增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已过去了8天。

为落实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紧急会议,安排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工作。按照部署,这1000亿元将要在12月底之前投入到各个具体的项目中去。换句话说,将要在50天的时间里,不仅仅是拨付而是花掉1000亿元,平均每天20亿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集结在京城赶赴这场盛宴的地方各路人马开始迅速增加。

得天下先的似乎是云南。云南省发改委投资处官员不无骄傲地告诉当地媒体,云南是“提前得知中央追加建设投资的消息以后,组织专人连夜提前准备项目的”。

国务院部署扩大内需的常务会议是11月5日召开,而云南省发改委领导与各部门主任、副主任及各主要处室处长,已于3日便到国家发改委积极开展投资争取工作。从11月3日至9日整整7天,云南上报了300余个基础建设项目,其中86项是争取今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资金的。云南媒体配发的评论中写道,“该出手时就出手,慢了就会贻误战机,就会被动落后,甚至吃败仗。”

不过,更多的地方是在lO日之后才加入到这场“逐鹿”之中。

在国务院公布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第二天,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带领一个从发改委、建设厅、国土局、环保局等部门抽调的小组,前往北京,住进了距离国家发改委十分钟路程的国宏宾馆。

同属中部地区的湖北,也由相关省领导亲自带队到北京跑项目,“5天内三上北京”。湖北省发改委官员说,按照“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管理原则,湖北已经建成一个“相当充裕的项目库”,其中许多项目可随时启动,来对接新政策。

同样有备而来还有西部重镇重庆。在此前后,重庆市发改委由一个副主任带队,下属各处室的十多名处长“组团”,怀揣此前已经确定的125个重大前期项目赶赴北京。

为了项目报批,广东东莞市发改局局长从10月以来就一直在北京办公。这个以出口加工闻名垒球的城市从未有过驻京办,今年他们决定马上筹建一个驻京办,“方便跑项目”。

进京的各地官员们此时已无暇顾及身份等其他事情,只求离国家发改委更近。国家发改委附近的宾馆、酒店开始爆满,被住满的甚至包括附近的一些地下室。

等到18日,1000亿中的大部分已经被各地省级发改委分掉,但当日下午,国家发改委的传达室仍是基本上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发放着进门凭证,高墙内人流匆匆,国家发改委的司局与各省官员仍在为项目“夜以继日”,因为在1000亿元之后,还有连续两年5000亿元的大蛋糕等着分割。

扩大内需2008年与1 998年的异同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本次扩大内需的国内经济环境相较1998年扩大内需时的经济环境,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

从相似性来看,两次扩大内需的大背景都是在前期国内高通胀之后遭遇政策紧缩,而且都遭遇了外部冲击对国内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国内经济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不同。从国内经济结构来看,与1998年我国的经济结构依赖于消费和投资相比,现在更趋于依赖投资和出口。从外部环境来看。1998年扩大内需时美国和欧元区经济还处于景气上升周期,而如今美国和欧元区经济濒临衰退。

从扩大内需的着力点看,本次扩大内需相较1998年有很大的不同。

1998年扩大内需,作为政府财政投入。资金主要是投入基础设施。主要是政府直接去介入经济运行。2008年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加大对民生的投入上,放在以改善民众的生活为基础上。尽管对基础设施投资也是这次十项措施的重点,但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民生有更为直接的关系,比如农村的公路建设及农民的饮水工程都是如此,可以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工程的“双效应”。

刺激内需的地方逻辑

盛宴开启,各地的“激动”不是没有道理。

新近公布的10月份全国主要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延续此前数月的回落趋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创下2001年11月以来中国月度工业生产增速新低,是1998年以来为数不多的工业增速低于9%的月份之一。

与这些抽象数据相对的是各地现实的困境。仅就重庆而言,从4月开始,其5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呈持续下降态势,降幅高达40%以上。截至9月末,重庆该类项目只有284个,同比减少146个。资金短缺是项目停工的主要原因。

与重庆有相似境遇的是近年来另一个区域热点——肩负拉动环渤海湾经济圈重任的曹妃旬。由于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曹妃甸建设资金瓶颈凸显,从lO月开始,将缓三年的消息在网络乃至建筑业界散布。

這是各地当下的现实困难。“在金融

危机影响下,各地政府希望这批中央政府的投资能够缓解部分矛盾,并对社会资金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所以不难理解政府的热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军扩如此认为。

其实更早,各地已经受惠于巨大的投资拉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8年扩大内需政策下的重庆。1998年扩大内需财政支持的重点是西部大开发,重庆充分抓住这个机遇拉动其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当时,重庆市政府的主要思路是先打造好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水利枢纽等,引导生产力递延分布下去。根据后来重庆市社科院财金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1998年至2004年,投资对重庆GDP的拉动力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1999年之后,重庆投资拉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22.3%,一直上升,最高时超过80%。

即便到现在,重庆的投资拉动对GDP的贡献率,仍占到60%以上。重庆市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称,2001—2006年期间,重庆年均11%的GDP增速与重庆市政府一直将基础设施发展置于优先地位有关,这期间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从800亿元增加到了2470亿元,增幅超过200%。

从重庆的发展可见,重大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对地方发展影响很大。

不过这种投资冲动在2004年以后,被中央严格限制,其严厉程度从“铁本事件”中可见一斑。到2007年,经济被认为极度过热,逼着中央出重拳强力打压时,当年全社会投资总额为13.7万亿元,地方上的投资冲动被压制下来,数以万计的大小项目沉淀在各地政府手中。

当4万亿甫一亮相,历次宏观调控中形成的“预期”,终于引导压抑多年的投资热情与沉淀的大小项目出现一个总爆发,也就在所难免了。一个典型的细节是,在过去的十余天,各地上报国家发改委的项目中不少都是曾经因担心引起经济过热而一度被国家发改委否决的。但现在,各地官员鼓足了劲尝试重新上马或加速上马这些方案。

日前,浙江启动的政府主导性项目中,被列在首要位置的杭州铁路东站枢纽工程,是浙江“十一五”重大现代化铁路建设项目,因防止投资过热,曾一度被暂缓。

类似的还有上海迪斯尼、沪杭磁悬浮等此前争议较大的项目。11月18日,上海银监局召开“促增长、防风险”工作座谈会,会上传递出的信息表明,在上海市政府与市发改委召开的金融机构座谈会上,上海地方政府接下来将重点跟进已上报中央但还未被审批的项目,包括上海迪斯尼主题公园建设规划方案。据接近项目的官方人士透露,这些项目依旧在审批过程当中,上海市希望能借助4万亿的契机,把这些项目最终“敲定”。

国务院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显然已刺激起地方政府新一轮投资热情。

区域洗牌?

在投资热情背后,是各地日趋激烈的竞争。

如同北京专家正在为中国能否凭借这次金融危机提升其垒球经济地位争论不休一样,各地方决策者们也在考虑能否在此次经济大调整中迎头赶上,甚至脱颖而出。

11月11日上午,湖北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在会议上,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称,要“推动工业、农业融合,创造区域经济竞争的新优势。”

两天后的13日,在江苏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江苏省长罗志军讲道,“要看到中央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给我们带来项目推进的难得发展良机,是东部沿海省份最盼望的大机遇。”而就在同一天,辽宁省长陈政高亦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称“要清醒地看到,这些重大决策和部署不仅对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为辽宁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前不久召开的安徽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形势报告会”上,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分析道,每一轮经济大调整后,都会有一些地区、有一些产业脱胎换骨,通过激烈竞争形成新的市场格局,这种格局一旦形成往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排他性,并且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竞争优势。能不能在这一轮经济大调整中,最大程度地调高、调新、调优自己的产业,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就显得尤为迫切。

由此可见,每个地区都想着在这次经济大调整与宏观政策转向中获得最佳发展空间,以期在下一轮经济启动时占有先机。那么,对于明后两年的一万多亿中央投资,各地就再也等不及国家按部就班的安排了,纷纷抛出自己的投资计划。

11月17日,上海宣布至2010年安排1600亿元政府性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一批原定于“十一五”后期建设的项目和预备项目将提前启动,甚至一批原本考虑于“十二五”实施的项目也将提前建设。

浙江则宣布将启动规模达30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这其中,2008年年内新增部分为省级财政100亿元,将全部用于以铁路为主的重大项目建设。

一些较早行动起来的城市决策者们很快就发现他们的投入和兄弟省份相比,有点“小巫见大巫”,于是很快将计划进行扩充。10月29日,河南在全省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上宣布,为阻止经济下滑趋势,明年将实施500个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等到11月14日,河南省发改委将这个数字改为1,2万亿元,其中仅2008年后两个月,就将投入2000亿元。

在过去的一周内,各地政府宣布的大规模投资蓝图还包括:吉林4000亿,海南2070亿,安徽3890亿,河北5889亿,辽宁1.3万亿,重庆1.3万亿,广东2.3万亿;江苏的计划是到2009年底前完成3000亿,2010年再投6500亿……

对“大蛋糕”的争夺正在演变为各地政府的投资数字比赛,在这些抽象的数字背后,是各地积极谋划的区域竞争。

打个比方说,如果投资一个中等规模的厂只要5000万元,那么河南这次1.2万亿元的投资总规模大约相当于2.4万个中等规模的工厂,如果按照河南18个省辖市来计算,平均每个省辖市就要分到1300个左右。如果再往下换算,一个县能分到一两百个。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经济增长放缓引起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收缩,我国区域、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相关专家告诉《决策》,各地能否籍此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完全就看各地的应对能力了,“应对得好,就能保持地区经济发展的势头,甚至提升区域地位;应对得不好,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发展形势大逆转,不仅錯失发展良机,还有可能被甩在后面。”

作者:徐浩程

发改委主任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3:

努力做好发展改革宣传工作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通知》(国办发〔2006〕19号),6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06〕1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委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发改办政研〔2006〕1183号)。为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精神,8月7日,《中国经贸导刊》在珲春召开2006年度全国宣传工作会议。

八月的吉林,大地青,高天蓝,无垠的青纱帐郁郁葱葱,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光景。在这美好的时节,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物价局有关部门的同志1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并给予指导,强调: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和委领导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仅今年前5个月,马凯主任就此项工作作了9次批示。发改办政研〔2006〕1183号文件指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是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转变工作职能,推进政务公开,提高业务工作和政务信息透明度,向社会各界展示我委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为了贯彻这个文件,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有关报刊要办好,离不开各地发改委、经贸委、物价局的支持。要积极提供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的好稿件,宣传反映各地的工作和先进经验,同时要利用好委属的有关刊物,为开展工作服务。

《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宋承敏同志代表杂志社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作了《我们愿意为同志们作好服务工作》的发言。

宋承敏同志说:在新的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越来越重要,因为我们现在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发展改革,不能再像过去,行政干预越来越少了,不再是计划调节,而是以市场调节为主,人们在市场中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政府应该发挥信息引导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非常重视宣传工作,要求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积极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围绕委的中心工作和任务,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地刊登文章和报道,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新的一年,要继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在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深化体制改革方向下功夫,宣传政策,推广经验,加强指导,取得更大成绩。委有关领导还要求我们要集中力量,发挥特色,多出精品,办出名栏。

宋承敏同志指出,要落实好委领导和有关文件指示和精神,办好《中国经贸导刊》,离不开各地发改委、经贸委、物价局的支持。对各地发改委、经贸委、物价局多年来对《中国经贸导刊》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宋承敏同志表示:作为一个有创刊23年历史、我国第一家经济类半月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的杂志,坚持以委的中心工作为重点组织报道,为经济工作服务,为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服务,为广大企业和读者服务,是坚定不移的方向。加强与地方发展改革系统的联系,做好《中国经贸导刊》的工作,对大家,于公于私都是有益的事,但是有的地方和同志还意识不到。因此,首先要提高认识。认识到现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现在的政府是学习型政府,对信息引导手段十分重视。作为发展改革系统的工作人员,如果不掌握信息手段,不和大众传媒合作,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个人的竞争力就不可能提高,就难以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第二,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要勤奋,要动脑动口动腿动手,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勤能补拙,越写越想写,越写越敢写,越写越会写。《中国经贸导刊》是宣传各地发展改革的很好平台。第三,导刊每一期都刊登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和各司局、地方发改委、经贸委、物价局领导以及各种有关发展改革的文章,从中可以很快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工作部署、思路、重点、经验,可以指导工作,利用好杂志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因为种种原因,现在还有不少地方看不到,希望省市的同志协助做好宣传工作,不仅做到本委、本局订阅,而且向县市和企业宣传,拜托大家做好这项工作。

来自各地的代表交流了开展宣传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增进了友谊。

作者:本刊编辑部

上一篇: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影响传统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