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生命灵魂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还应该教导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使其能够重视生命价值,打造精彩的人生。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呢?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价值精彩人生在我们的校园里,轻视、漠视生命的现象同样比比皆是:父母老师暴打学生,学生无意或恶意伤害同学、他人或自己的生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卑微生命灵魂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卑微生命灵魂管理论文 篇1: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摘 要: 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都大不相同。个人的悟性和修养不同,当然对生活的认识就不同,从而人生观、价值观就完全不同。从实体中来看,就是对人做事的方式和理性认识不一样。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第九版《大学语文》第十单元中,罗家伦的《生命的意义》、冰心的《谈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关键词: 生命 敬畏 意义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纵是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出自宋代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蔑视生命的社会现象?这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疑问,我们可以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第九版《大学语文》第十单元中,从罗家伦的《生命的意义》、冰心的《谈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三篇文章中找到答案。笔者就这三篇文章的特点作一些比较。

一、三篇文章的共同之处

1.文章都思考了在宇宙所有的生命中,人的生命的特殊意义。《生命的意义》一文认为在宇宙中众多的生命之中,人类的生命之所以有特殊意义,“是因为人能认识和创造认识的价值”,可以扩大经验范围,超越一定的空间时间限制;人具有统一性和一贯性的人格,并且是“向着完满的意境前进”的“好的人格”;以及人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永不磨灭的事业”。《谈生命》一文认为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敬畏生命》指出只有人作为生命的最高价值,也就是人类的生命之所以是“最高的生命”,就在于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这实际也是对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2.文章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意义》在文章结尾提出自己的主张:人生在世,不应该苟且偷生,而是应该“对人生的价值有认识,对人格能维持其一贯性;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加紧地去把自己的生命,换成有永久价值的事业”。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能认识和创造生命的价值。文章论及到宇宙间生命的产生到消亡,重在强调生命的积极一面,即:人要有所为,积极入世。

《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把人生比喻成一江奔腾的春水,比喻成一颗不断壮大的小树,“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江水的东流与生命的流动相对应,而小树的壮大与人生的发展相吻合,比喻堪称贴切,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在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里,生命像江水,峭岩让江水激荡,而危崖之后是平沙,夹岸有红花朵朵;挫折让生命苦涩,而风雨之后是彩虹,天际有灿烂云霞。生命又像小树,小树离不开雨露阳光,而生命也需培育成长;小树长大后为大地洒下绿阴,而人长大成人后也应为社会作出贡献。生命既像江水又像小树,江水终将归复大海,小树终将叶落黄昏,人生终将走到尽头,但入海的江水可化作甘露,老树的落叶可变作春泥,那么,奉献的一生,留给世界的,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敬畏生命》一文认为“敬畏生命”与“你们的灵魂有关”。只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才能获得内在的幸福。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成为一个有德性的真正的人,在作者看来,自然对生命的过错在于制造了残忍的利己主义,它当然也教导生物以爱和帮助,但是人类并没有给以珍惜,从而不能和其他生命“休戚与共”。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摆脱无知,完善自己的德性,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阿尔贝特·施韦泽看来,敬畏一切生命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必然、普遍而又绝对的伦理原则。只有敬畏一切生命才能够对人类自己的生命心存敬畏和珍爱,才能够在短暂的一生中对个体的生命负责。只有在珍爱别的生命的过程中人类才能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善待自己,并且推广到一切生命。只有在这样的和谐与统一中,人类自身才能够和谐地运转,才能够达到和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因此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可贵的,都是应当被人类所珍视的;任何蔑视生命的行为都会导致自我的轻视,最终导致的就是自我的毁灭。阿尔贝特·施韦泽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思想观念,一方面是由于非洲丛林、河水间蓬勃的生命带给了他生命的启迪;一方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和人类进入二十世纪后巨大生存问题带给了他不小的刺激;另一方面就是印度和中国古代的智慧带给了他反思。在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学术著作中不仅强烈地批判了欧洲近代的世界观,更对东方传统的价值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甚至在他的笔记本上还记录着一句佛家格言“绝不可以杀死、虐待、辱骂、折磨、迫害有灵魂的东西、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认为,单向度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代表文化进步本身,而只不过表明人类的“天真”从“幼稚”走向“深刻”而已。科学知识的异化加剧了“人·自然”与“人·社会”关系的紧张;消解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否定性维度;只有以“敬畏生命”的伦理精神作为科学知识的航船之舵,才能使科技非理性主义理性化、科学知识人性化、科学进步伦理化和科学知识的潜在威胁虚无化。一句话,确立“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向度才是克服“科学知识异化”的正确途径。

3.三篇文章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生命的意义》让我们从“对人生的意义不明了”到有了明确的认识,知道人应该怎么做有价值。《谈生命》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并且指明“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阐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从个体的生命,推及到宇宙的大生命,最后谈到人类要“感谢生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敬畏生命》一文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保持生命,促进生命,就是善;毁灭生命,压制生命,就是恶。作者说:“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三篇文章从揭示生命的意义、本质,到因此要“感谢生命”,最后扩展到“敬畏生命”,让我们对人类生命思考中遇到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尽管《生命的意义》一文特别强调人类生命特殊性的局限,但仍然提到了“人的生命与整个宇宙的生命相协调”;《谈生命》一文也阐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敬畏生命》一文中更加拓展了这种观点:“我们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在我们之中”,显示了作家们深远的精神魅力,在生态危机、环境恶化急速加剧的今天,认真解读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一文,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融通,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1.文体不同。《生命的意义》一文是议论文,提出论点,准确举例,严密论证;《谈生命》虽然文章题目类似说理文,但实际内容则更接近于一篇富于哲理的散文诗;《敬畏生命》是一篇说理文,论点鲜明,论述清晰,有层次感,思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2.语言风格不同。《生命的意义》语言朴实敦厚,如“我们从此得到了三个认识,就是:生命是无数的,生命是变动的,生命是容易过去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谈生命》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写成,语言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哲理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如“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这样的语句,充满哲理,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敬畏生命》语言质朴,作者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提出个人的观点。如“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中的大事”,直接指明“敬畏生命”的重要性。善于运用连续的疑问句,对作者的观点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如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等,整段都采用疑问句的方式,层层推进,论说自然律和道德律统一的重要性。文章还有一些语言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上帝是一切产生的力量”等。

3.写法不同。《生命的意义》行文时吸取各种意见,慎重比较,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文章开篇举出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观,即极端悲观主义和绝对享乐主义,但作者对这两种态度持否定的态度,因此提出了本文的主题:探寻“生命真正的意义“;并且对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恰当引用,整篇文章逻辑清晰,说理明快。《谈生命》以描写和抒情为主,同时也融合了说理,情与理、思与诗融为一体,意境醇厚而深远。《敬畏生命》列举确凿的例证,说理清晰,思路严谨,但在理性的思辨中又不时穿插形象生动的情景描写,从而增加了文章的感性特点。

这三篇文章尽管各有异同,但都闪烁着璀璨的光芒。《生命的意义》中认为:人生在世,不应偷生和妄生,而应让自己的生命肩负一种责任,“换成有永久价值的事业”。这种独到的见解和详细的解说让我们认识深刻,受益匪浅。《谈生命》发表于1947年京沪铁路管理局主办的《京沪周刊》第1卷第27期。《京沪周刊》是份小而冷僻的综合性刊物,主要报道铁路新闻,探讨铁路修建,兼及时事经济,文艺只是点缀。所以冰心的这篇散文长期湮没,任何选本都未曾选入,不为人知,直到1999年才被发现其价值。“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厚重深沉,充满哲理。《敬畏生命》的作者阿尔贝特·施韦泽,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从而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作者:陈惠萍

卑微生命灵魂管理论文 篇2:

语文教学——唤醒沉睡的生命价值观

摘 要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还应该教导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使其能够重视生命价值,打造精彩的人生。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呢?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命价值精彩人生

在我们的校园里,轻视、漠视生命的现象同样比比皆是:父母老师暴打学生,学生无意或恶意伤害同学、他人或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也在时时拷问自己的灵魂,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孩子们?我深深地知道现实的语文教育与此类人文关怀的距离,但当又一条鲜活的生命从七楼呼啸而下的时候,我知道开一桌生命的盛宴,应该被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视为己任。

一、走进教材 注重生命价值的感悟

毫无疑问,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托,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发展对自然、对生命的责任感。课本中诸多名家关于“生命”这一话题的名篇,诸如《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更是一篇生命的宣言,一曲生命的颂歌。人生在世,每天都要在平凡琐屑的生活中与生老病死、困境、磨难对峙,是被动接受还是勇敢向前?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在困境中取得突破,在绝境中获得新生。生命其实无所谓高贵与卑微,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生命力张扬的结果。学生读完此文,作者那种珍惜自己的生命,坚强地活着、勇敢地活着、充实地活着,让生命在奋斗进取中延长并闪耀光彩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一粒鲜活的种子那样,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我们语文老师,手捧教材,面对生命勃发的学生,难道就只会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吗?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引领学生凝视作品中对生命的体验感悟以及生命价值的思考判断呢?我们帮助学生欣赏的不应该仅仅是优美的词句,更应该是精彩的生命之光;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题目的答案,更应该是如何面对人生的沟沟坎坎,如何在生命的搏动中寻求人生的答案。从这个意义上,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语文学科其实就是一门生命的科学。它能启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重塑生命,鼓励学生打造精彩的人生。

二、走进生活 注重生命价值的体验

春天,小草被融雪洗出了嫩嫩的芽尖,我们走进希望的田野,“你们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不会开花的草?蒲公英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金黄金黄的,秋天时结满了降落伞似的小绒球;汪汪的狗尾巴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狗尾巴似的绿穗就是它的花朵;就连那些麦田里的荠荠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洁白洁白的,有米粒那么大,像早晨被太阳镀亮的一颗颗的露珠。”……没有,想不出,找不到,所有的草都会开出自己的花朵,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吗?不要看轻自己,不要鄙视自己,我们或早或晚、或大或小、或显或隐都能开出自己的生命之花。生命也是这样,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所击倒、被欺凌甚至是被碾得粉身碎骨。我们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一钱不值,因为不论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生命就是生命,永远不会失去价值。无论你是聪慧或愚钝,漂亮或丑陋,其实生命的价值取决于你自己!

“生活”就是生命的活动。把我们魅力十足的语文课堂搬进生活,让学生带着对生命的关注走进生活。争芳吐艳的春花,轻轻拂动的柳丝,生机勃勃的小草……学生们欣赏着生命的美丽,感悟着生命的丰富多彩!流动的小溪是律动的生命,无垠的田野是盎然的生命,巍峨的大山是凝重的生命,汹涌的大海是搏击的生命。在呱呱坠地的喜悦中,学生们感受了生命的伟大,燃起了对生命的热望;在失去亲人的悲哀中,学生们体验了生命的珍贵,激起了对生命挚爱;在“环保小调研”活动中,学生目睹了环境污染给生命带来的威胁;在“成功的喜悦”演讲中,学生享用着发展创造给生命涂上的精彩……

三、走进学生 注重生命价值的发掘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梦,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温家宝总理的这句话深刻地昭示了尊重学生个体及个性的科学教育理念。这是对儿童的激励,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期望和要求。我们的文化长期存在着大一统、整体化等以方便管理为主旨的哲学思想,而忽略了个体及个性的需求与发展。教师要求学生每门学科都整齐划一的优秀,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教育者,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任何生命都是以它自己的形式存在着,“答案不是唯一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习惯于给学生标准答案的语文老师,束缚的是学生的创造力,扼杀的则是学生个体的生命力。我们没有权力为孩子做出选择,读个大学,当个白领,就是平淡一生也可,因为这些都是生命存在的合理方式。其次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待开发的巨大潜能。“天生我才必有用”,一个习惯于给学生“判刑”的语文老师,打消的是学生的积极性,揉碎的则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花朵。如果我们能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开掘他们身上都蕴藏着的“一座金矿”,那就绝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应该说成“只有不愿开发、不会开发的老师”,甚至可以说成“只有不尊重生命的老师”。

人都有长短,都有生命潜能,人的成熟期不同,且是发展变化的。用生命观去看待学生,把教育的责任看成是对每个生命负责吧!

蒙田在他的《热爱生命》中写道:“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珍视、保护自己及所有生命体的生命,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为自己、为他人、也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地球。在语文教学中,珍视生命,尊重生命,让生命勃发飞扬,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作者:张智源

卑微生命灵魂管理论文 篇3:

《红楼梦》与我的教育故事

摘要:《红楼梦》是清代文人曹雪芹的小说著作,本文以教育叙事角度出发,作为班主任,一个班级的直接管理者,我们应该积极关注班集体中的“卑微者”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班级

红楼梦故事桥段:“二人正闹着,原来贾环听见了。素日原恨宝玉,今见他和彩霞玩耍,心上越发按不下这口气。因一沉思,计上心来,故作失手,将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烛,向宝玉脸上只一推。只听宝玉“嗳呀”的一声,满屋里人都唬了一跳,连忙将地下的绰灯移过来一照,…只见宝玉左边脸上起了一溜燎泡,幸而没伤眼睛。”

贾环“不幸”地生长在豪门世家,更“不幸”的只是一个庶出的身份。因为那时候越是富贵的人家,就越是讲究身份地位的不同区处。所以,贾环在家族中,从贾母,贾政,到王熙凤,再到大大小小的丫鬟、佣人等,他都是不起眼的,经常被忽略,不被重视,与同父异母的宝玉相比,贾环的身份卑微至极,可以说,贾环可以被定义为贾家这个“小集体”中的卑微者。作为一名教师,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我们的团队中是否也有“卑微者”的存在而我们却一直没有注意到他们。这让我不得不回想起我初一当班主任时……

“老师!大事不好,我们班的汪同学在上数学课期间手里拿着一把匕首,好多同学都看到了。”班长跑进办公室气喘吁吁地对我说,我赶紧扔下手里的笔,起身跑向教室,课问的教室,同学们嬉笑打闹,嘈杂不堪。看到我跑进来,同学们的喧嚣声戛然而止。我出于本能的想大声呵斥王同学出去,突然内心又提醒自己,班主任的工作模式:发现问题——冷静地思考——细致的调查——合理地解决——教育感化集体。我快速的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平静的说了一声:“汪同学,我们去小亭子坐坐吧。”当我走出教室后,喧闹声又开始回响在耳畔,那是青春的脉搏。

相约而坐,我并没有开口说话,而是静静地看着他:矮小的个子,单薄的身躯,低着头,黑黑的皮肤,两只手在胸前不停地相互扣在一起,脚也不停的抖动着,似乎非常紧张的样子。“不要紧张。”我慢慢说到,“今天数学课上,你手里拿的什么东西?”他的头更低了,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在学校,为什么拿个匕首?”我开门见山地问到。他声音很低,低到我都听不清他在说啥。“没关系,老师就想听听你为啥要拿匕首到书包里。”我放慢了语调,轻轻的拍了拍他的肩膀。“最近放学,在校门口有好多外校的学生,昨天扬言要打我,可我打不过他们,也找不到朋友帮忙,所以我就把家里的刀带上了…”他的回答让我吃惊!我和他进行了促膝长谈,我给他列举了好多青少年学生犯错的真实案例,预想了他今天下午拿着刀和外校学生打架的种种可怕后果。他也觉得他的做法是不对的。看到他懊悔的表情,我也表扬了他敢于直面困难的精神,但一定要用合法合理的途径。最后,他也同意把匕首交给我,让我转交给家长。

看着这把锋利无比的“匕首”,汪同学和我的对话内容又萦绕在我耳畔:“我打不过他们,就带了把刀”。我放下匕首,转身望向教室,我看见了一个小小的他:“矮个子,身体单薄,学习习惯不好,成绩差,性格内向,没有任何特长,没有朋友,在班级默默无闻,他的存在常常被任课老师所忽略,甚至连我这个班主任,要不是因为这件事,可能永远不会和他沟通这么多。”他正是班级团体中的卑微者,而在这过去的一学期里,我却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想到班级中的“卑微者”更需要老师、班主任的关注,照顾和鼓励。正为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感到愧疚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台湾著名教育家蒋勋说过的一段话:“在任何时候,任何团体,我们都要时刻关心团队里的卑微者,不能对他们视而不见,因为卑微者的心理也是有极限的,一旦触及到他们的心理极限,他们就会反扑,往往这种反补具有毁灭性。《红楼梦》中贾环是卑微者,在这次校园欺凌中,汪同学身体单薄,没有朋友帮助,他是卑微者。放眼全班级,全学校,又有多少像汪同学一样的人每天都存在于我们校园和社会,这些人正是团体中的卑微者,他们一旦遇到挫折,或和其他学生产生摩擦…,其后果不就是我们在媒体中看到的那些悲剧吗?

我下决心要尽我的绵薄之力,来关注,鼓励和帮助汪同学。那天下午的班级教育,我的主题不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根据各科老师的反应,我首先表扬了上课听课纪律好的学生。其次表扬了最近认真完成作业并能按时上交的同学,当然,汪同学都不在其列。最后,我话锋一转,表扬了最近做值日认真仔细的同学,第一个我就提到了汪同学,瞬时间,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汪同学,我也瞥了他一眼,只见他满脸通红,这是他在班级受到的第一次表扬,也是他第一次受到同学们如此高的关注。

之后的第二周,按照我们班自己的活动计划,要开展读书心得分享会。我故作巧遇的找到汪同学,问他的准备情况。他说自己倒是想和大家分享,就怕自己普通话不标准,同学们笑话。我对他说:“马云的普通话也有乡音,不要顾虑这么多!”他微笑着点了点头。班会开始了,汪同学第三个出场,主持人喊道有请汪同学上场时,同学们想起了掌声,尖叫声,我本能的感受到这掌声中更多的是讥讽和质疑。汪同学拘谨的走上讲台,畏畏缩缩的给大家鞠了个躬,在眉宇问充满畏惧中,他开始了,他分享了《老人与海》这本书。他慢慢地叙述着故事过程,渐漸地进入了状态,最后,他总结道: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毁灭的是人的肉体,可是精神灵魂却是不可动摇的,这是我最重要的收获,与同学们分享,谢谢大家的聆听。突然问,教室想起了热烈地掌声,这次的掌声,是同学们由衷的肯定和认可。在第二天的作业批语里,我给他留言了:昨天的读书分享,你做的最棒,让老师也受到了启发。你的基础差,我希望你能像老渔夫圣地亚哥一样,坚持努力学习,期待进步!就这样,两个月过去了,慢慢地我发现他上课眼神专注了许多,做笔记勤快了,课间也会主动和同学一起玩,期中考试结束后的表彰大会上,他以“单科进步奖”的身份站到了领奖台上,坐在台下的我,眼睛模糊了。

事情过去的三个月,汪同学成长了。他的改变,打破了我固有的教育惯性——总是对班级中习惯差,成绩差,内项,默默无闻,不惹事的的孩子采取漠视的态度。作为班主任,一个班级的直接管理者,我们应该积极关注班集体中的“卑微者”,他们就像是待点燃的火把,我们应该放下身段,用耐心和爱心,让他们绽放出生命的火焰。

作者: 赵君君

上一篇:文化出版改革管理论文下一篇:汽车电子研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