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学处理论文

2022-04-17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大多数老师都是注重如何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拉线撒面,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总结得少,复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只有学生自己把知识内化,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才能在考场上有较好的发挥。在多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五步复习法”,注意发挥学生在复习中的自主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教学处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三历史教学处理论文 篇1:

论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整体观与多视角

【摘 要】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可通过扩宽学习渠道,涉猎史观史法,凸显知识脉络,构建时空观念等有效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观;通过运用大历史观,采用多元视角,联系时事热点,把握历史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等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视角地观察研究历史。

【关键词】高三历史 整体观 多视角 复习教学

随着“能力导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逐渐转变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变浓厚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了,展示和表达等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学生往往只理解和掌握了一些具体知识,忽视了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把握教材、把握知识体系,历史时空观念淡薄,不擅以小见大,缺乏从宏观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整体观。

一 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

历史整体观就是把中学历史教学当作一个有深刻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以整体意识和综合视野来审视、把握、阐释,突出中学历史教学的递进性、连续性,进而依照课程内容逻辑体系和学生心理成长特点,以避免知识断裂和重复,有序地进行高三历史复习。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

1.课堂之外:拓宽学习渠道,涉猎史观史法,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站、书籍,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史海扬帆、《全球通史》、《历史研究》等,引领学生扩大课外阅读范围,提升学科素养。

引导学生了解当今主要的史学理论和观点,包括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民族史观、生态史观等。其间可结合书本知识,设计若干问题,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理论知识,如请分别运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对鸦片战争、新航路开辟进行评价;从不同史观出发,会对义和团运动、工业革命形成哪些不同看法。引导学生以小见大地思考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渐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如北魏孝文帝的历史功绩、拿破仑的历史功绩,理解伟人与时代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中国、雅典和罗马奴隶制统治的不同模式,中俄革命道路的不同(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不充分)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结局有关(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等。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不同的看法,掌握宏观和微观等考察历史的不同途径,逐渐丰富自己的历史感,提高人文素养,为整体把握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打下理论基础。

2.课堂之上:灵活运用教材,凸显知识脉络,构建整体思维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加工,优化重组,即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脉络和形成整体思维。如必修三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演变,可打破教材知识点的编排顺序,按照阶级、阶层的不同和思想出现的先后重组教材,形成更鲜明的一条线索,即: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三民主义)和激进派—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派(新三民主义)。如此处理,增强了历史的时序感,明晰了历史的脉络,激起了学生探究历史和讨论历史的欲望:为什么近代进步思想的主题都是救亡图存?为什么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不约而同地向西方寻求真理?不同阶级救国强国的方案本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同一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主张还有不同?在以上的质疑与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避免了单一和孤立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既整合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升华了情感。

3.作业设计:创新作业形式,构建时空观念,强化阶段特征

借助灵活的作业设计,拓展延伸,构建整体观。比如:(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附录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自编17~18世纪的中外历史对照表。(2)儒家思想既保守又创新,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等先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试结合史实说明,以上每一位儒学大师与前一位之间都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请就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4)如何记住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以及清朝皇帝的顺序?请编个口诀或歌谣。(5)列表比较中国、雅典和罗马奴隶制的不同统治模式(比较须包括模式名称、国情、制度特点、评价等方面)。(6)画个时间轴或知识树,把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时期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件标注出来。并尝试归纳春秋战国和明清两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7)请画个曲线图,反映近现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演变趋势等。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增进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整体思维的能力。

二 宽视野、多视角地理解和把握历史

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个特点,即对前几年高考中已经考查过的重点知识、重点问题的再考查,命题者往往通过变换考查视角、深度挖掘、纵向剖析等方法来对已有高考试题继承与创新。历史复习中学生最大的困惑在于:明明将课本看了好几遍,可是总记不住,恰恰是每天都面对的最熟悉的内容,觉得枯燥乏味,记忆效果与投入的时间不成正比。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既要引导学生重视多维度、多视角地观察、研究历史,还要关注史学新动态、时政热点、备考信息等。

1.运用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即主张用宏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发展的轨迹。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大历史观是通过教学视角的优化选择和围绕该视角把课本的章节内容重新梳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历史的史观与史识,从而实现有效的历史复习。建立大历史观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梳理知识结构、整理学习内容、发掘隐性联系、促进能力迁移,避免复习中简单机械的重复。所以,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从宏观上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变通,分解原有编排序列板块,通过变换视角、活化组合、切块归纳和立体分析,紧扣固有的内在联系,借助主题、线索和时空寻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纵、横两个角度为“能力立意”做文章,以便构建点、线、面的网络知识结构,建立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使师生从烦琐的重复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

2.采用多元视角

近年来在史学界广泛流行的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在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随着历史视野的不断扩展,生活史学、形象史学、气候和环境史学、推测史学、心态史学、风俗史学等研究方法相继涌现,可把这些和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视野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和应用这些新观点、新认识命制的试题,并进行有效训练。这既是新课改、新高考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文课堂的有益探索。

3.联系时事热点

以史为鉴,注重对考生结合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分析当前时政热点并综合运用的考查,是近年历史学科高考的特点。鉴于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教师应提倡“谈古论今”,不仅要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而且要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时事热点的引入赋予历史强烈的时代感,这也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必须重视的。时事热点和历史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水平。因此,对于时事热点和历史的融合应用必须给予重视。例如,新中国成立66周年纪念日、纪念五四爱国运动96周年以及澳门回归16周年等时事热点,都伴随着一些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事热点和历史的融合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让人们时刻记住国家的一些历史,让学生时刻记住自己的历史责任感。时事热点的存在使历史不会被遗忘,一直都会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责任。

4.把握历史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教科书是备考的依据,熟读和研究教材是每个考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引导学生用拓宽视野、转换视角的办法对教材开发再利用,梳理主干知识,把握历史规律,便可提高复习效率。当然,运用宽视野、多视角来复习历史不宜挖掘过难过深,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能贪大求全,每一个知识点都搞宽视野、多视角,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只有适度整合,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综上,近年来的历史高考,立意上注重对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审视,内容上贴近社会,关注时政,依托新材料、新情境,即试题源于课本又超越课本。基于此,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一味地局限于课本,已不能适应高考改革形势,盲目地扩大战场、面面俱到亦不足取。作为引导学生备考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重视多维度、多视角地观察、研究历史,关注史学新动态、时政热点、备考信息等,还应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整体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1]卢裕杰.运用“大历史观”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J].新课程(下旬),2015(3)

[2]李海涛.高中历史教学时事热点的融合应用[J].新课程(下旬),2015(1)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作者:吴秋香

高三历史教学处理论文 篇2:

高三历史复习课“五步法”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大多数老师都是注重如何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拉线撒面,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总结得少,复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只有学生自己把知识内化,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才能在考场上有较好的发挥。在多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五步复习法”,注意发挥学生在复习中的自主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步复习法”是指在历史复习课中的“读、写、练、扩、拨”五个主要环节。

一 读:读基础

针对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对教材不熟,主干知识的记忆欠缺功夫,有些题目的答案就在教材里,却回答不出,或出现遗漏等情况,我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课本,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记忆。朗读的内容是当堂复习的基础知识,也可是与本课有关联的其他章节内容。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效率,课前教师可结合考纲要求,有针对性地列出本节课涉及的考点内容,指导学生朗读。另外,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教师亦可做适当的整理和扩展后印发给学生朗读,如“分封制”“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小农经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代议制”“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罗马法”“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两极格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冷战”等。实践证明,朗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如果每一节课都能坚持,日积月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写:书写基本功

书写水平不高,语言表达不通畅,甚至出现错别字,缺乏逻辑思维和学科特色,不懂得运用历史专业术语来准确地阐述历史概念,这些是高考历史答卷中常见的问题。写,就是在不依赖课本、笔记和资料书的情况下,让学生把当堂复习的主干内容默写下来,这样既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记忆,又能训练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默写后,由学生相互检查、交流,检查的内容有:(1)默写的内容概括性如何(知识点是否全面、有无系统性、是否抓住重点等);(2)书写表达如何(是否清晰、有无条理、有无错别字等),然后再由教师点评、补充。

三 练:习题训练

就高考而言,知识的落实和转化效果如何,体现在是否会做题和做对题上。在复习课中,教师每节课都应要预留些时间让学生训练,通过做题来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当堂清”。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可通过一些典型题目训练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提高。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习题训练可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1.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

主要针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训练。通过一些基本题型训练,如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使学生能透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并能准确地表述和解释。

2.新情境材料题目的训练

近年来,提倡历史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反对符号化、概念化、公式化的历史教学,倡导生动、形象、感性的历史教学”成为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的热点。史学研究的一些重大课题、历史教学改革方向往往与高考命题密切相联。当前,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广东卷,试题都大量采用了体现史学研究、教改方向的新情境材料,因而复习课中进行一些新情景材料题目的训练很有必要,这既有助于学生对高考考向的适应,也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教材,开拓他们的思维。情境题目的设置,可从传媒信息、图片、人物言论、文学作品、图表数据、典故、影视资料、研究设计等方面选择材料。

3.多元史观题目的训练

以某个主题作为切入点,从不同层面认识和分析历史(多元史观)成为当前高考历史主观题命题的主要方向,如(2013·广东·38)三个问题都体现了全球观,(2013·广东·39)则综合体现了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考试中,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弄清“视角”“落脚点”,造成方向不明、思路不清、得分率低。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加强对此方面题目的训练。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涉及的史观主要有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等。

四 扩:扩面

1.构建历史学科结构

历史学科结构的构建,是系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形成高层次能力的关键。高三历史复习,应让学生自主构建历史学科结构,并在此过程中将知识内化,提升学科能力。历史学科结构是由若干具体的历史知识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性质、影响等),知识点(如鸦片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新经济政策等),知识链(如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等)和知识面(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史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反映历史概念的相互关系、历史运动进程、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

2.厘清历史概念的相互联系

由于现行教材的局限,三个必修本均是按专题编写,整体的历史被撕裂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造成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停留在阶段性、地区性、专题化、片段化,缺乏整体认知感。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宽广,“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学生必须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历史。而要做到这一点,复习时不但要厘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更要厘清历史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如纵横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系、内外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如复习古希腊、古罗马政制时,可从历史的“深”和“远”两方面作纵横比较,从“深”(纵向)看,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希腊、古罗马政制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远”(横向)看,古希腊、古罗马政制对世界各地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复习中,进一步将古希腊、古罗马政制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作比较,并将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以及西方政制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借鉴意义等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厘清历史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将诸历史要素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进程中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使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历史,更有信心面对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

五 拨:拨能力

1.知识迁移能力

所谓知识迁移,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高三历史复习,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能用”。高考历史命题的跨度大,要真正做到“能用”,关键是如何实现知识有效迁移。这要求学生在熟练、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的点拨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与策略、审题和答题的方法和规律。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学生常存在史实错乱、历史时空定位不准等现象,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强化主干知识记忆的同时,结合课本后面的中外大事年表、历史地图册进行立体记忆,特别关注那些与主干知识相关、与区域热点相关的内容。

2.综合能力

第一,学科内综合知识的选择与强化。注意大小专题的综合,大专题如近代列强侵华史、中国人的抗争史、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小专题如孙中山、陈独秀等人的活动、中国近代现代农村生产土地政策的变化等。同时,也要注意进行综合对比或类比,比较同类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异同点,如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等。

第二,跨学科综合知识的选择与强化。即要培养学生“跳出历史看历史”的思维,跨学科、多角度来思考和认识历史。跨学科知识的选择要服务于教材、考纲的需要,不能搞普遍联系,同时要处理好考点内容与时政热点问题的关系。

3.历史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有关史学理论,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这是高三历史复习课堂中学生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4.自学历史的能力

自学历史的能力尤为重要,是复习成败的关键。高三历史复习时间紧、内容多,要提高复习效率,达到目标,最终还要依靠学生自己,所以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特别是提高他们在感知历史现象、处理历史材料、表达历史观点、辨析历史事物、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高三历史复习不是简单的几次轮回,每一遍复习都要有所突破,有所收获,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做到读、写、练、思、拨结合,复习内容由厚变薄,再由薄到厚,将历史知识有条不紊、分门别类地“储存”在大脑,要用时,“挥之即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高考就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黄牧航.论历史情境命题[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7)

[2]张向阳著.历史教学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范可〕

作者:彭明光

高三历史教学处理论文 篇3:

怎样提高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的效率

摘    要: 近年来,高考试题更多地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的趋向和导向。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落实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决胜高考的关键。本文从建立时空联系、强化概念教学、巧用高考真题和加强阅读、关注热点四个方面探索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 高三历史    一轮复习    中央集权制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发行,使中学历史教学进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标3.0时代”。2018年以来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已经开始融入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从考试大纲到课程标准、指导纲领的转变,深刻地影响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的方向。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和高考试题更重视培养和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老套路式的“背景、内容、影响”复习法和题海战术复习法已经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必须在复习课中不断融入和落实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历史素养。

一、建立时空横纵联系

全国二卷的41题聚焦新材料、新情境,要求学生进行中西对比,必然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断发展时空感。时空观念在新版历史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列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的本质特征,在考试评价中被划分为不同要求的四个层次。时空观念的建立既符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时空观念的要求,又契合历史学科的特征,是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工具,被称作历史的“灵魂”。因此,时空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把握高考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的时空观念。

秦朝实现了六国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建立起来。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基于本课的学习主旨,需要在三方面建立起时空联系。

1.由于学生在新课时进行的是专题史教学,知识多呈碎片化,通史观念不强。因此,首先要明确秦朝在中国历史中所处的时段和地位,也就是要梳理清楚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

2.本课复习的重点是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这一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背景、过程、影响进行全面综述。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于战国时期,成于秦汉,经两汉隋唐不断发展完善,宋元明清不断加强并达到顶峰。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不断强化且日益僵化的趋势。

3.时空观念的建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史事。因此,学生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何以在秦汉形成,这两千年当中有何发展变化,从局部和整体看对中国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要让学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以整体的眼光认识历史,明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战国时生产力发展和地主经济的需要,并最终取代西周奴隶制贵族政治,建立封建地主阶级的官僚政治。

二、强化历史概念的理解

历史教学会涉及很多历史概念,在一轮复习中概念是否理解到位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至关重要。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中有明显的倾向,侧重于考查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因此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更要重视相关概念教学,确保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理解。

1.历史概念是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一般的、本质属性的反映[1]。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影响,更要探寻其所反映的本质和内涵。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两个概念,那么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把国家一切政治权利高度集中到中央,最后集中到皇帝的手里,形成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利即皇权。君主专制指决策的方式,处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中央管理地方,地方受命于中央,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理清概念间的联系,应该引导学生探寻概念反映的历史事物间所产生的因果、从属等关系。专制主义(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概念,可以分开来理解,但二者不能完全对等。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条件下,君主专制主要调节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皇帝通过另设机构、多设宰相等方式不断削弱相权,使皇帝独揽中央各种权力;中央集权主要指地方权力被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同时,“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也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有力地保障了皇权,所谓集权于中央,就是集权于皇帝。而其合称,主要用于秦以后至清的封建王朝统治,以突出体现、强调中国古代统一的中原王朝在强化统治上的状况和特点。古代的“王朝国家”既有公性又有私性。国家管理公众民众事物,有其公的一面,王朝政权建立又由私性家族或集团掌控,因而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君主之位及其他相关权利、利益由私性家族世代占有,体现为王朝的“家天下”特征,这是其私的一面。秦以后的封建王朝私有性大大减弱,各姓王朝的更替改姓較频繁,迫使历姓王朝皇帝强化皇权专制、巩固皇位,强化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以消除地方反乱、纂夺中央皇位的潜在威胁。纵然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不断走向僵化,成为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桎梏,终于被历史摈弃,但我们要客观看待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是中国长期领先世界的重要因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深刻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契机倡导建立“四个自信”,其中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求学生深刻认识到古代的政治文明是中国繁荣强大的基础,是中国历史绵延两千多年的重要保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才会形成新的整体认知,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3.与其他概念进行对比分析。秦朝建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三大政治政治制度,即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可将这些制度与西周的分封制作比较,可与希腊的民主制度做比较,也可与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做比较,这些概念的对比需要具体的材料做支撑。因此,本课特选择近几年的几道高考题深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三、巧用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为我们展现了考察的深度和广度,是中学历史一轮复习和教学的方向标。历史教师多会利用历年真题提高备考复习的有效性。学生在基于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点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内涵,本课特选择了与此主题有关的几道高考真题以辅助教学。

天津卷文综历史25题考查了秦汉时期的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群臣议定由宰相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最后要求学生判断这一制度的作用,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学生在C、D徘徊,认为这样做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但实际则不然。皇帝设置朝议制度在于发挥大臣参政议政的职能,避免决策的失误。

不论朝议的结果怎样,最后都需要皇帝裁决,可见军国大权总揽于皇帝手中。突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在秦至清两千多年的中国帝制社会中,无论是中央官僚制度,还是郡县官僚制度,都由皇帝任免,都是皇权的派生物,职能在于保障皇权控制社会的绝对性。官僚体制运作中的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等,在制度设计上有着某种合理成分,但这些制度都是为了保障皇权体制的正常运转,不存在任何限制皇帝权力的制度化规定。

秦朝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中蕴含的家国同治的理念也是考试的重点。通过列举九卿的职责考查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秦朝建立的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度。所谓三公,即丞相主政,行使国家行政权;太尉主兵;御史大夫(副丞相)司刑法监察。九卿分掌各种具体事务,负责宗庙礼祭、宫门守卫、刑狱、财政、警卫、管理宫室等。西周以降,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贵族政治,家国同构,因此管家就是治国。原是低级家臣或奴仆的宰相,管的事原来就是贵族的家事,如伙食、衣服、车马、看门、守卫、迎宾等[2],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西汉还存在。

在本题中,九卿由皇帝的宗族内侍机构转为国家的行政机构,是化国为家的体现。其职责主要服务于皇帝个人,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材料强调九卿中各国职位分工明确,但不能体现彼此牵制,A项排除。材料提及九卿的具体职责均是围绕皇帝个人及家事展开,表明九卿是为皇帝私家服务,“家”与“国”同治,B项正确。“分层管理”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排除。D项是郡县制实施的意义,与材料旨意无关,排除。

在复习中,笔者选取了一道关于秦朝官僚政治运行的题目。秦朝对国有财物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按行政次序逐级申报。

通过这道题明确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的概念和区别,进一步认识秦朝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本质特征。先期的贵族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上,实行“世卿世禄”制,贵族凭借血缘关系世代掌握政权。各级统治者以贵族血统世袭,个人财富来自领地,世卿世禄,形成贵族政治。秦朝建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免,按月领取俸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按期考核。秦汉以来,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选拔、考核、任免官吏的制度体系,官僚依法通过文书运行履行职责、执行政务。

本题中地方官吏对财产问题进行严格统计且逐级上报,体现出官僚的活动与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这是官僚政治形成的表现。同时,地方政府定期向中央上报,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严格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四、加强阅读、关注热点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试问教师是否都具备这些素养,并反映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笔者认为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加强深度阅读,提高核心素养,形成教育教学的胜任力。例如平时可以持续阅读通史系列的史书和论著,也可对教学点进行专题或重点阅读,如在进行希腊、罗马法教学时,可以重点阅读顾准《希腊城邦制度》、周枏《罗马法原论》,扩大知识面,不至于受限于课本。在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时,可重点关注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周劲松《五四运动》等。同时,学界前辈为我们所作的指导教学类书籍值得学习和借鉴,如沈为慧、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系列丛书,如要对高考和试题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可以参见《刘芃考试文集》和《做一名有专业情怀的教师——胡军哲历史教育教学探索》,相信这些都会对历史教学有很大裨益。

另外,学生不会学习历史、成绩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阅读面狭窄,导致知识面太小,阅读能力弱。因此,笔者在讲题之前,都会将重难点题目涉及的文章原文下载下来,组织学生阅读,并进行摘录。例如,在比较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和罗斯福新政时,给他们选了三篇文章,包括周春英《英美日三国与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杨雯《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币改革》、潘晓霞《温和通胀的期待——1935年法币政策的出台》。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系统阅读,师生在这方面能够深入理解,远比停留在原题要收获得多。

高考試题的的设置与社会热点密切关联,真正体现了导向教学、映照现实的高考立场。因此,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教学,不论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宗旨还是高考导向的意义,都应该关注社会热点,将能力训练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品格教育深度融合。2019年,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和建国七十周年,这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不仅可以深化历史理解,而且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契机,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在2019年高考试题中也有体现。除此之外,一些时政热点如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是高考着重关注的地方。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要围绕这些关键词,从史学角度出发寻找新材料,命制新问题。同时,还要围绕一些时政热点,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科学的认知。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J].文史哲,2009(1).

作者:耿丽华

上一篇:物理实验复习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音乐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