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学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三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在新课程精神的感召下,高三历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耳濡目染、讲讲练练中口诵心惟,从而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帮高三学生扩充知识和信息,才能激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堂变得轻松愉快、生动活泼。

第一篇:高三历史教学论文

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所谓学科能力,就是指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与运用的能力,也是學生历史知识积累、观点方法形成以及综合思考的能力。从高考来看,也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好这方面的重视与把握。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呢?

一、培养历史思维

为了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教师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历史重大事件年代表。第二,学生通过对史实本质特点的分析,与教师一起对不同史实的本质进行概括,或通过对不同史实内在联系的分析对发展规律以及历史阶段特征进行揭示。通过以上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

二、培养历史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在课前,教师要根据课程情况做好阅读材料的准备,并在课程开始后安排学生进行阅读。阅读内容方面,要保证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丰富性,可以是时政时评,可以是历史文学作品,也可以是一段史料文献。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行为意图以及动机有具体了解。在阅读的同时,教师也要要求学生避免以现今的价值以及观点进行判断,而应当从历史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

三、培养探究能力

作为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经常鼓励学生质疑,以此对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进行培养,在欢迎学生对课程内容提出不同意见的同时使其能够发表相反的观点。通过该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形成凡事想一想的习惯的同时获得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通过学生在质疑中的参与,才能够帮助学生对评判精神的重要性具有感受以及把握,并能够了解到只有怀疑才能够发现更多的知识以及内容。

四、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1.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

在高三历史学科教学中,需要学生做好历史现象的联系,即主要体现在历史现象纵向、横向以及学科联系能力方面的要求。作为学生,需要对历史知识框架进行積极的构建,以此使所学习到的知识能够系统化、体系化。同时,教师也需要教会学生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并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历史感悟以及见解。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联系教学实际对教材知识体系进行优化,使学生在对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整体分析的同时形成一个个历史小专题。

2.学习质疑实践。

要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材料补充法、过程揭示法以及联系比较法等,同时,也需要通过解疑实践方式的应用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加深知识印象。而在质疑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即在面对历史事件时能够以一分为二、客观公正的方式看待,并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发言表述自身观点,以此获得语言以及思维水平的提升。

3.运用知识解决考题。

在高三阶段,考试可以说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的最重要手段,而考题解答技能也正是对学生学科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方式。在完成考试之后,教师则要求学生能够在对参考答案进行对照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打分、评价以及阅卷,通过角色的转换帮助学生实现命题思路以及原因的理解,在对命题规律进行掌握的基础上逐渐掌握答题的要领以及基本要求,能够明白其在考试中的得分项以及失分项都是什么,提升问题解答能力。

4.解决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以及思考把握现在。对于教师来说,在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掌握之后,则可以鼓励学生在现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目前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以及认识,并能够在该趋势下做出属于自己的预测或者判断。

历史学科能力是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师的重点教学方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作者:陈云霞 

第二篇: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三大注意

在新课程精神的感召下,高三历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耳濡目染、讲讲练练中口诵心惟,从而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帮高三学生扩充知识和信息,才能激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堂变得轻松愉快、生动活泼。

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挖掘基础知识,处理好探索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然后再对教材展开深度挖掘,连点带面,合纵连横,以期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笔者结合高三学生的教学内容和认知规律,总结出历史学习三大注意,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一、注意紧抓基础,深度挖掘教材

高三历史老师需要引导同学们对历史教材展开深层次的挖掘,以提高他们的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强调历史概念的学习,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洞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由此,大到某时期、某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规律和历史特征,小到某个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结果,都有进行深度挖掘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在讲授“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内容时,我们可以先给大家讲述该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然后引导大家归纳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①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和初步发展;

②18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以及北美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③19世纪,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最后,和大家一起总结不同地区过渡到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两种方式:

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建立;

②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确立。

尤其在高三历史复习阶段,能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贯彻能力培养,在提升能力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对资本主义产生总体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想达成深度发掘教材的教学目的,就必须从整体上先掌握教材,完善系统的知识架构,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和分析,透视现象引申历史概念、揭露历史本质,这才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训练的重中之重。譬如,教学“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革命”时,笔者带领大家梳理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①生产力飞速发展,彻底调整了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实力得到扩充,最终引发了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

②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掠夺资源和生产资料加紧殖民掠夺,导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产生并开始相互斗争,最终出现了无产阶级运动潮流。经过多次整理和深度挖掘,捋顺了世界近代史的三大主线,将整个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框架有序穿在一起,利于同学们顺藤摸瓜,攀摘历史知识的甜果。

二、注意合纵连横,紧抓历史线索

笔者所说的“合纵连横”,是指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注意提纲挈领,紧抓历史主线,旁博中外,纵观古今,将历史基本知识一网打尽。历史现象通常由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又可串连成为历史知识的主要线索。因此,我们学习历史就必须弄明白这些要素。

以空间转移为线索,我们可以按一定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民族区域来探索历史;同时我们还可以以历史人物为线索,比如,中国民主革命史就与以孙中山、毛泽东等分别为代表的革命队伍是分不开,我们还可以把社会矛盾转化作为历史线索,抓住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激化矛盾的事件和解决矛盾方法,以此来掌握矛盾发生、发展、激化以及解决的整个过程。如果我们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矛盾论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历史问题,就会发现历史现象都是由相应的历史矛盾所引起的,而人的活动和行为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都要联系社会矛盾背景。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事件要全面、客观。

三、注意连点成面,关注焦点热点

要想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我们就要找准知识“点”,然后连“点”成“面”,完成知识积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展开某一知识点,让学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谈古论今。比如:学习罗马帝国时,我们可以引导大家联系:“这个时期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件?”“罗马帝国都包括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样学生就可以总结出:公元1-2世纪,西方的罗马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东方的东汉帝国开拓丝绸之路;罗马帝国是奴隶制帝国,东汉帝国师封建王朝。如此点面交叉教学,可以扩充历史课堂的信息流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和焦点问题,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理解和分析实际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和策略。历史教学中点面交叉,可以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和消化更多的知识;关注时事学古证今,符合历史教学古为今用的教学精神;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符合历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学习高三历史时,教师的教学思路必须符合同学们的认识规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基础挖掘教材,紧抓线索大胆设想,关注生活学古证今,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才符合新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

作者:陈春芳

第三篇:高三历史教学目标与策略浅谈

摘 要:学生进入高三,时间相当宝贵。在组织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三个方向:落实主干知识,构建两类知识体系;紧扣教材信息,把握教材与四大命题之间的联系;理论与能力同时发展,把握六大历史观。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目标;策略;知识主干

一、落实主干知识,构建两类知识体系

学生迈进高三,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有限,分给历史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多讲无益,而要精讲。教师要做的,不是带着全班学生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去抠,而是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大的框架,给学生构造一个有效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落实主干知识,其余的细枝末节需要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填充。

教师要把知识进行分类:

(1)一类是史实性知识,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对于史实性知识,教师务必要求学生牢固准确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事件、地点,一丁点误差都不能有,强调的是对考点的准确性,不能有出入。考试时遇到这种题,基本上是送分题。

(2)一类是结论性知识,即历史现象的性质、意义、评价、影响、原因、特征等。对于结论性知识,教师除了安排学生对主流观点进行了解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能对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用发展、全面、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在对知识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中国史与外国史,古代史、现代史与当代史、通史与专史等,要打通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在各领域之间形成脉络。

二、紧扣教材信息,把握教材与四大命题之间的联系

高考时,无论试题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教材始终是复习中重要的道具,有些答案甚至就是书上的原话,紧扣教材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分析近年的命题规律,组织有效复习。

教师首先要立足教材,利用教材目录,带领学生梳理本册书分为哪几个单元,讲了几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小节,每小节讲述了哪些知识点?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层层深入,层层递进。在立足教材过程中,教师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浪潮下,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教师还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在高考取向和人文方向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适当拓展。教师要利用自身积累的丰富经验,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2017历史考试说明》,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掌握近几年高考命题与教材的关系:

(1)紧扣教材的试题,答案直接可以在文中得到,是单纯对记忆能力的考查,教师无需多讲,学生只有一条死记硬背的路可以走,要做到不能丟分。

(2)概括教材的试题,答案需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才能得到,考查的是概括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重点把握材料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学会把材料读“薄”,把书读“薄”,过滤无效信息,提取关键信息,组织答案。

(3)拓展教材的试题,与概括教材的试题恰恰相反,这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把材料读“厚”,把书读“厚”的能力,在教材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设问,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认识层次,开阔学生认识空间的能力。

(4)升华教材的试题,对教材本身知识点的依赖较少,经常是在与教材有关的材料下,设置新的情境,要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独立思维和历史史观的知识。只要大方向正确,言之有理,可以自圆其说即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现象有独特的体会和

感悟。

教师要针对这四大类命题的规律和答题要求,合理展开复习教学,逐个击破。

三、理论与能力同时发展,把握六大历史观

现在的历史试题,仅仅死记硬背已经不能满足高考要求了,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除了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回顾外,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所有知识点进行历史观的宏观把握,学会用正确的历史观思考问题、组织答案。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是主要的六大历史观,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条不紊地对六大史观进行系统阐述,结合教材实例,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既立足于理论知识,又能宏观把控,进行全面

分析。

例题:举例说明西方主要国家是怎样以不同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从中能发现什么特点?以本题为例,这道题不仅需要举例,还需要说明,更需要自己分析。在答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知识进行举例,并结合历史观做出分析,务必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在答案中体现自己的历史观点和情感态度。

高三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为学生组织有效复习,教材与历年高考真题是关键,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扎实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对试题做出有策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周百鸣,陈亚利,施海平.例说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提取,运用有效信息能力[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12).

作者:张春仙

上一篇:教师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英语专业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