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教学高三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7

【关键词】生态课堂;历史教学;有为;无为【作者简介】陈胜英,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江苏张家港,215600)教师。生态课堂是指学习资源、教学方式与主体(教师与学生)发展之间实现动态融合、相生相长的课堂教学系统。在课堂上,师生生态地(和谐平衡)从事各种教与学的活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立体化教学高三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立体化教学高三历史教学论文 篇1:

谈历史教师在高中课改中成长的几条渠道

【摘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是制约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广大历史教师应该在适应新课程、理解新课程、践行新课程中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探索专业发展模式、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不断适应课程改革要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有效构建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

【关键词】教师;成长;研修;反思

黑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施4年来,广大教师经历了对新课程从恐惧到逐渐适应、从陌生到逐渐熟悉的实践与探索过程,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专项研究与实施行动带动了课堂教学质的变化,教学方式多样了、课程资源丰富了、研究氛围浓厚了,使全省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现了从经验型到科学化、从教育新理念到实践再发展的完美转身。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充分利用多侧面、立体化的渠道,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探索专业发展模式、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不断适应课程改革要求,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建立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走出了一片属于历史教师自己的新天地。

一、多层专题的课改培训,深化了理论上的重建

全省高中历史教师4年的新课程实践,经历了通识、新教材、基于问题和基于高考等多元视角的、接受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本研修等多个层面的、通过了聘请专家、外出考察、岗位练兵和自身修炼等多种途径的新课程培训。这些大规模、多频次、头脑风暴式的培训,使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化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重建。

1.从教材观的角度,深化了对历史新课程体系架构的认识。新课程在内容设计思路上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简明通史和章节体例,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专题模块”的编排方式。广大历史教师在4年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既注意了与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又有助于避免在知识上的简单重复:既注意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同类别历史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既注意了对知识、过程目标的有效落实,又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生成,等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对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2.从新史观的角度,深化了对新课程强化学生历史意识的认识。所谓新史观,就是要全面反映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学观点。历史意识则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新课程下的我省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上,把新课程对历史学科的要求,通过自身的理解、内化、反思和提升,正在不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并不断呈现出新跨越的态势。

3.从教学论的角度,深化了对新课程转变历史教学方式的认识。目前,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活动、问题探究、情境体验等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我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群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不同类型的课堂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学生为主体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可喜画面在课堂上交相辉映。广大历史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的历史学,将不再是为少数知识精英所垄断的知识和财富,而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利用的一种精神资源”。史学功能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也注重心理愉悦、陶冶情操的功能,并逐渐克服政治色彩过浓的弊端。所以说,历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思想品德补充教育,不再是高考文科的知识体系构成教育,而是未来的“公民教育”。

二、基于问题的校本研修,打开了教学上的思路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省高中历史教师面对新课程理念、知识架构、评价内涵等,除了参加培训、自我修炼之外,教师们更多的是通过本区域、本校经常性的校本研修活动,来探寻实施新课程的方法、手段、策略和能力,他们在合作中建立了信心,在交流中找到了方法,在研讨中收获了策略,在分享中借鉴了成果,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大庆市铁人中学、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等省级示范性高中历史教研组,我们高兴地看到,他们正逐渐从被动接受历史新课程,走向不断研究新课程;从传统的单一讲授,走向创新教学模式,铺就了一条具有实践价值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新路。

1.分工合作。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对合作是走向成功重要路径的认识在不断的提升,合作的方式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创新。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研组在共同研究课标、教法、学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针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聚焦问题、列出专题、明确分工、联合攻关,大家在研究中实践教学,在反思中升华技能。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有效性的问题,展研娜老师提出了每课每人设计一个讨论题。要求题目直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核心方面,要创设促进知识内化的有效情境,具有明显的辨析性、可接受性和教育性的特征。每人设计一个方案,收获的确是8个设计成果。通过教研组结合教学目标要求的集体讨论,对8个讨论题目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对比和预测,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施了对问题的再设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讨论环节的效果。

2.释放自我。研究性学习及学科内选修模块的学习。给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很大的释放自我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从“不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成为了现实。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们根据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用新理念创设了“为商之道”“墨海飘香”“梨园春秋”“沧海人物”等教学板块;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根据自身教学优势,创设了“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社会风俗史”等教学板块。这些教学板块的创建,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又突出了教师在整合教材过程中的再思考、再设计的主张和能力,凸显高中历史教师在目前教学上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备课创新。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围绕备课主题注重备课形式、方法和程序等内涵建设,是备课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自己备课和集体备课基础上,佳木斯市第一高级中学推出了“新旧高三对接”的集体备课,大庆铁人中学与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采取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一对一指导”备课,有效地贯彻了备课中交流、合作的机制。这些学校还有一个相同的做法,那就是将定期集体观摩课改为听名师的课。如听了广东省夏辉辉老师、吴磊老师的课堂教学,从中体会教学特色,汲取备课营养,备课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

4.定位目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知识结构形态,可以说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程中完善

自我、提升自我,适应新课程要求,更好地驾驭新课程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的定位。我们认为,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两通”“两学”,“两通”就是要全面掌握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两学”就是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这样的思考目的是为历史教师在专业的视角上有能力驾驭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性的保障基础。

三、多元丰富的课题研究,

破解了实践上的困惑

黑龙江省高中课改项目启动之后,我省高中历史教师为了有效解决制约课堂教学发展中的问题,多渠道申报了大量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课题,许多学校做到了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均有课题在研究。正是这种通过课题研究的密集推进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广大历史教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探索的过程,极大地促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进入新课程、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伴随课程改革课题的研究、探索、实践之路,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此确立了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崭新教学模式。我们高兴地看到,课题研究成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扎根、盛开、结果。学生的学习由过去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学生主动提问、主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教师们也能够经常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通过课题研究的牵动,达成的师生共同构建的课堂教学过程,使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动脑动手,期间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课题进行中更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为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养成质疑、研究、实践等科学精神,发展专业能力,打开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四、多样高效的教研活动,

实现了操作上的引领

新课程实施以来,围绕着高中课改的核心问题,省、市、县(区)各级教研部门组织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研活动。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课改的进程,加快了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加速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化。尤其是头脑风暴式的全员培训、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研讨与交流、针对实践环节的名师引领与观摩、围绕新高考的适应训练,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效促进了新课程的前行步伐。

2010年,我省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促进从微观教学上全面检验历史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举办了全省历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活动,为全省高中历史教师搭建了展示先进教学理念、展现独特教学风格、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交流平台。2011年,为进一步深化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广大历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发现先进典型,增强团队意识,展示教师团队课改成果和教育教学风采。促进学科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内涵发展,我省举办了历史学科优秀教研团队展示活动。活动通过教师的教学叙事、教学新秀和教学引领的优质课、团队教研论坛4方面的展示,在过去教研模式聚焦骨干、树立典型、展示名校的基础上,向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团队研修成果、薄弱学校等方面聚焦,使我们的教研行为、教研导向成为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均衡、提高质量”的落实者和践行者。

五、不断强化的自我反思,奠定了发展上的基础

教学反思是自我修炼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内驱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走向名师的必由之路。对于教学反思来说,重要的是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一方面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要善于从他人的教学实践中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从而为发展自身的教学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设计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实质是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而获得的。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吕静老师在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时,将夏辉辉老师原创的“帕帕迪的一天”引进了自己的课堂。她课后这样反思道: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似乎上的很好,听课老师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静静地反思,由于过多地注意了教学模式的引进,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雅典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引领学生分析时还不够透彻。在下一个班级上这节课时,我想通过指导学生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宗法制等知识进行比较学习,从不同的政治特点形成的原因来加深学生对本课重点的理解。果不其然,由于吕静老师的及时反思,发现了问题并及时找出解决的策略,使得接下来的同一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使得课堂效果明显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是专业成长的永恒话题,建构畅通的专业成长路径,是教师能够不断前行的支撑力量。4年的课改之路,是黑龙江省高中历史教师扎实践行课改理念,创新发展专业能力的4年;4年来始终坚持对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不懈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在思考中确立目标、在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合作中打开思路、在反思中获得动力的专业发展策略,有效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渠道的建立。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尹杰)

作者:刘海燕

立体化教学高三历史教学论文 篇2:

生态课堂中教师的“有为”与“无为”

【关键词】生态课堂;历史教学;有为;无为

【作者简介】陈胜英,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江苏张家港,215600)教师。

生态课堂是指学习资源、教学方式与主体(教师与学生)发展之间实现动态融合、相生相长的课堂教学系统。在课堂上,师生生态地(和谐平衡)从事各种教与学的活动。

笔者认为,生态课堂中,教师既要“有为”,更要“无为”,应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提高能力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引导者。

“有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常言道“功夫在诗外”。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尤其是面对新课标下“一标多本”的历史教材,迫切需要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提升学生的价值观等,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用教师的“有为”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把握学情

在生态课堂中,教学不是教师根据教材把问题原原本本地抛给学生,让学生来解决,而是先要由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发现、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既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又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把预习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正确地预习,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关注成长

课堂的功能关系到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在校的生活质量。在生态历史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自由的个性、美好心灵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注知识的积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课程、教材所提供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学习更广博的知识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学生知识的积累除了来自课堂的教学,更多来自课外的积累。以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这课内容为例。一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对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选出更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资源并加以利用。二是补充史学动态。比如“积贫积弱说”几乎成了对宋朝评价的“定性”结论,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补充了邓广铭先生(《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以及美国学者L.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人的观点,以供学生拓展思路。三是推荐阅读书目。如推荐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的《南宋社会生活史》等书籍。通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增加了学生丰富的史学知识。

关注方法的掌握。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由老师逼着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恰当的时机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有一个精彩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其他问题时进行迁移。生态的课堂不是灌输一个正确的结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一种有效的思维来完成探索的过程。一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质疑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我特别强调“预习历史”的方法。如必修一政治史,我强调从制度建立的背景、内容、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去预习。二是历史思维方法的培养。要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学会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如能否用“魔鬼的化身”来评价太平天国?三是以正确的史观来引领。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要帮助学生构建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以此来看待处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如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有多种,但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淡化革命史观,而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去正确地分析。

关注人格的健全。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一些具有全人类普世价值的重大历史问题,如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思想科学化和理性化,以及环境保护、反腐败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热点。

(三)合理设计

生态课堂最大的亮点就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展学习的外延,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搭建一个平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安排;给学生一些冲突,让他们自己解决。这就需要教师从设“计”开始,帮助学生越过认识过程中的障碍,借“计”发散思维。

设计活动。我们要倡导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形式,有以口头表达为主的,以阅读、书面表述为主的,以观察为主的,以讨论探究为主的,以动手为主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活动式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多种能力;活动式教学要注意全员、适度和及时评估。如高三复习课“驯服权力的笼子——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从“笼子的编织”“启示与梦想”两个方面整合教材。第一个主题用分组探究的形式,把学生分为四组,确定小组名称,提供导学案,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分绅士组合——英国、梦想组合——美国、浪漫组合——法国、思想组合——德国四组进行,分别探究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内容和特点,再总结其产生背景、政体特征、主要影响方面的共性,最终得出“不断完善、法律至上”的规律。通过营造合适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枯燥的历史生动起来,让沉寂的课堂生态起来,让狭隘的思维开阔起来。

设计主题。在教学中我根据“一课一灵魂”的教学理念尝试主题式教学,即在选择并提炼与主题相关的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分别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两课我合并在一起,主题是选择与命运。古代希腊罗马为什么选择民主政治?而古代的中国为什么选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17世纪欧洲为什么选择资本主义代议制?而中国为什么选择专制制度日益强化?从个人选择到国家选择到文明的选择,层层推进,让学生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无为”——学生进步的助推器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的“无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陌生化的眼光和学生一起去面对知识,让精彩于学生。“无为”在于我们的态度,这往往比经验和专业更加重要。因此选择合适的时机适当地让自己变得“无为”,让学生有充分施展自己的机会。我认为恰当的时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师生商议教材时。由于新课程的教材是按照专题来编写的,教学内容跳跃性比较强。这就需要师生对教材进行判定,适当补充内容。我们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参与对教材的判定和组织教学。如在上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学生根据他们学过的知识和内容,在教学时要求我在教学中详细地补充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关于一战、二战的内容则要求我详细讲述发生的背景,对具体过程他们认为初中已经学过不需补充。

当学生预习反馈时。在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出示给学生课程标准外,应不作任何暗示,让每个学生自由地阅读,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提出疑问,这样学生就把最初的想法暴露出来,教师在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当学生合作讨论时。在合作讨论环节,我们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尽可能地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争辩。在相互讨论时让学生自行解决基础问题。在相互质疑争辩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告诉学生观点,而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充分地呈现出来。要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共同的错误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和新的生长点。如在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错误严重:实行生产责任制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我没有马上纠错,而是让学生讨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内容,理清了建国后我国农村所有制的变革。通过讨论,让他们自纠错误,教师适当点拨,这种“自救运动”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能力;既增强了自信,又融洽了感情。

当课堂角色互换时。在生态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学生的互动。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由于初中学过这一知识,我就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分组来讲。学生通过PPT展示掌握的史料,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经过、影响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让我惊喜的是,一组学生在讲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引用了《历史教学》2011年第5期刊登的浙江师范大学王加丰教授的文章《再谈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雷海宗先生半个多世纪前的一则洞见》一文,认为开辟新航路是西欧内部竞争的结果。这一新观点立刻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和思考。当角色互换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素质和独立精神无疑会逐渐得到提高。

当教学评价反馈时。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的评价改革也在不断改进。评价的对象从“教师的教”转为“教师的教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否掌握了学习的内容”。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课堂知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方法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评价从确定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发展,这样可以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持续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如在讲述《克伦威尔》这一人物的评价时,一部分学生认为他是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另一部分学生认为他是独裁者,是暴君。也有学生认为兼而有之。对学生的回答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先自评,然后让学生互评,最后师生互评。我让学生讨论并归纳科学评价人物应遵循哪些基本方法。这样的教学评价改革,教师更多地放下架子、放下权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发言的品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开放度。

当价值观念传播时。历史学承担着引导人们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任务,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格的社会价值。历史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历史史实,更多的是进行价值引导。在讲述一个历史史实之后,我们经常会问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往往我们会详细地解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对我们价值观念的影响。我们讲得越详细,学生思考的空间就越小。学生的感悟,教师无法代劳;学生的体验,教师难以包办;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能代替。因此我们要无为而治,引而不发,将理解、思考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我消化吸收。

总之,在生态课堂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者:陈胜英

立体化教学高三历史教学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文化课情景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摘 要:现用高中历史教材可能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所以在历史文化课的教学之中,尽量多采用一些情景教学的手段,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从其效果来看更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化课;情景教学;实践与认识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途径不胜枚举,但情景教学肯定是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所谓历史情景教学,指将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等形象化,具体化以及立体化,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视”在学生面前,以便学生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想像力,扩充他们的知识范围,从而实现执爱祖国的文化,为本民族的智慧和才气感到自豪,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教学目标。

一、高中历史文化课情景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文化课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就以高三《中国古代史》为例,共41课,其中文化课就有7课,占了总课程内容的六分之一强,历来是高考必考或常考的内容,显然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使学生学好历史文化课,对教好全部历史课具有重要和不可忽视的意义。

其次,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施情景教学手段。当前,受应试教育大环境影响,我国绝大部分的地区中考时历史科是不列入考试范围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学校将历史课取消,这一切都导致学生历史知识相对薄弱,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幼稚,除此之外,受社会生活环境影响,当今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阅历十分有限。在这种背景下,使他们学好历史课肯定存在很多困难。

第三,受课时和编写体例的限制及需要,高中历史课,尤文化课内容极其简略,缺少趣味性,虽然《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对象是已经具备了一定历史知识和思维的对象,但文化课对他们而言还是门崭新的学科,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讲,也有较大难度。

第四,就目前“高考”课程而论绝大部门学生之所以学历史是无奈之举,再加上长期存在的将历史学科无情划入“皮肤科”的不良倾向存在,中学生一般都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通过历史文化课的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情景教学的实践

情景教学所包括的范围实际上是相当广泛的,但我本人通过几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历史文化课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下几分面着手,现将其总结如下,与同行共同探讨。

1、充分利用图表及课文专栏文献资料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尤文化课章节,作为教材有机组成部分,编入了大量插图,表格及专栏文献资料,这些无疑是情景教学的重要素材。它以直观清晰的形象为学生感知、理解、分析和记忆抽象的历史概念,拓展知识面,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减少了学生掌握、抽象历史概念的困难。除了正确利用插图之外,利用表格、课文专栏资料来比较、鉴别类似概念也是极其有效的,且其开发利用成本较低,对于硬件设施薄弱的学校尤其适合。如在讲解儒家思想文化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获得较深刻印象,能够清晰地理解可制作采用如下表格形式,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注意其字体颜色等变化展示给学生,也颇受学生欢迎。

科举考试只许考四书五经。李贽反对理学,批判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的观点,主张“穿衣服吃饭是人伦物理”

戴震批判程朱理学。主张求“天理”于“人欲”之中,把“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

2、创造和利用模型,创设物具情境

在历史文化课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钱币,古器等历史文物;还包括文物的赝品如兵马俑,历史人物或历史物景的模型等。历史知识本身就包括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历史物品历史环境状况以及事件进程等。所以学生历史知识就要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这些事物的比较精确、完备、稳固的表象。因此,很好地创设物具情境,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使枯乏无味的文化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其情境去探索新事物,提出新观点。

我国历史文化中的桥梁、宝塔、宫殿、瓦岩、钱币以及长城等古迹在高三《中国古代史》中大都以插图的形式编排上了。但是,它们又往往缺乏立体感,无论怎样证明,学生们仍然觉得印象不深。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老师自己或组织发挥学生或采取购买等形式制作,拥有部分模型,如《长城》(部分)、甲骨文(常见)等模型。在上课时,我一边让学生仔细看模型,一边配以声情并茂、详略得当的介绍,学生都能聚精会神地听讲和观察,且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老师还可动员学生注意,了解搜集身边、家乡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文物应从自己开始,从身边开始,保护好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

3、利用影视资料,创设影视教学情境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幻灯、电影、电视等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总之,利用当代的戏曲的音像资料,基本可以实现教学目的。

总之,通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尤其是历史文化课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现用高中历史教材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所以在历史文化课的教学之中,尽量多采用一些情景教学的手段,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从其效果来看更是值得肯定的。尽管本人教历史的时间尚短,经验也很缺乏,前述的认识和体会尽管可能是相当肤浅的,但我愿意将其写出来,与同行共同探讨。

作者:任毅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下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