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个代表论文

2022-04-17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离不开邓小平的历史贡献,主要包括: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思想路线、大无畏的创新思维,敏锐的世界眼光,坚强的领导核心,丰富的人才群,坚实的经济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和可靠的体制保证,并做出了极其重要的理论贡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有关三个代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三个代表论文 篇1:

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几点方法

[摘要]学习、研究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注重运用“三个视角”,弄懂弄通“三对关系”,真正把握“一个根本”。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识方法

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大后,中央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而且是实践和发展着的科学。因此,要在较短时间内较为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它,我们就必须十分重视认识方法问题。笔者认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研究、宣传和实践等环节中,要注重运用“三个视角”,弄懂弄通“三对关系”,真正把握“一个根本”。

一、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具有“三个视角”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江泽民同志一时的即兴之作,还是我们党对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究竟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还是我们党长期的战略选择?从总体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此等等。要科学解答这些问题,必须具有历史的洞察力、政治的敏锐性和辩证的思维方式。通俗地讲,就是要求我们在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必须具有三个视角,即历史的视角、政治的视角和发展的视角。

首先,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清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和历史依据。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看,无论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当时要注意抓好的四件大事以及其后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文件,还是江泽民同志建党70周年讲话和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蕴涵了有关“三个代表”的思想积累与理论准备,直到2000年2月,江泽民在考察广东时正式提出“三个代表”的概念及其基本要求。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看,它是通过总结我们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13年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20年来、建国50年来,乃至建党80年来实践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P2)也正是从这一角度,他又进一步揭示出我们党自身发展的又一规律性,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P10)

其次,我们应该主要从政治的角度看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非一个普通的学术命题和一般的理论范畴,而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执政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庄严的政治宣言和战略决策,也是我国现实政治的需要。因为,从国际形势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从国内看,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即改革、发展与稳定,但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发展进入新时期、稳定面临新矛盾;从执政党自身看,其思想、组织、作风状况不容乐观,且存在着脱离群众的危险。综观以上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要继续走在时代前列,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要继续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戴,就必须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也就是说,必须始终成为“三个代表”。

最后,我们还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它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且成为我们党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但它又是一个开放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P11)“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P12)这一个“迫切要求”和两个“突破”,不仅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前人智慧的推进,同时说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身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理清“三对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四个“基本”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政策之间的关系,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过程中不容回避且必须讲清楚的重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可概括为总体上属一个体系,但各自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说二者总体上同属一个体系,是因为二者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产生的基本条件(国情)、根本途径及方法论等都是基本相同的,二者要回答的主题从根本上看也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二者又同中有异。它们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观点和学说体系;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新形势、新情况和新的实践经验,从“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事关社会主义存亡的问题出发,全面深化邓小平理论,并用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更深层次上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四个“基本”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一致的。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指引下,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科学地概括出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了作为其理论创新总成果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并成为在新时期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指南。因此,任何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四个“基本”对立起来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当然,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四个“基本”所代表的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另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政策之间的关系也值得重视,因为它直接联结着最鲜活的理论与最现实的实践。对这对关系的解读,可从胡锦涛同志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一文中窥见一斑。胡锦涛同志说:“十六大报告鲜明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重大问题。”(P55)即:“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世纪前五十年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他还指出:“十六大报告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作用。”“十六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P55-58)2002年12月6日,他在西柏坡发表的《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讲话中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关于“两个务必”的主张,关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观点,关于“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的要求,等等,都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统领全局、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实践的具体体现。

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一个根本”

这个根本就是:“民本的思想、创新的精神、发展的要求。”“民本”,即坚持以民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把人民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创新”,即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进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大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发展”,即“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所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所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所创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P16)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一个供经院式讨论的命题,而是实践上的总体要求,其生命力体现于党和人民伟大的实践之中。就是说,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审视世界,不断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使自己的实践活动真正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注释: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②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③《人民日报》,2003年1月3日。

作者:唐忠义

有关三个代表论文 篇2:

邓小平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贡献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离不开邓小平的历史贡献,主要包括: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思想路线、大无畏的创新思维,敏锐的世界眼光,坚强的领导核心,丰富的人才群,坚实的经济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和可靠的体制保证,并做出了极其重要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邓小平“三个代表”形成历史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治党治国新的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这样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一开始就是对邓小平的重要政治交代之一——“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的回应,它符合邓小平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期望,是邓小平未竟事业的继承,也凝聚了邓小平一生的心血和智慧。

一、邓小平拨乱反正,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思想路线、大无畏的创新思维和敏锐的世界眼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是有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发动了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先导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体观点提供了革命勇气;在历史转折关头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到首位,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理论创新作为社会发展和变革先导的方略提供了历史经验;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提供了哲学思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胆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提供了敏锐的世界眼光,从而能够摆脱闭关锁国的孤立状态,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断接触世界,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才有了今天全党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形成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改革干部制度,在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中确立江泽民为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丰富的人才群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江泽民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凝聚着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这一宏伟工程的起点之一,来自于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兴国战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现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辞去了他最后担任的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稳定的过程中,他起了关键的作用。针对我们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他在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交待的一系列谈话中反复叮嘱:“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邓小平的这些政治交待,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开始就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如: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两个先锋队”的论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治党理念、“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重新阐发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深化研究了党的执政规律,其中,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中,最重要、最具根本性的理论创新就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决定我们党、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它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国际国内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核心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邓小平总设计并推动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和可靠的体制保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为逻辑起点的;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邓小平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党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提出了新的执政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应运而生,成为我们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的结果。邓小平设计的体制改革,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群众呼声日益高涨。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并让广大人民群众继续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改革,成为党执政兴国的又一历史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向全国人民指明了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的改革方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规划,体现了邓小平“改革要让群众得实惠”的一贯思想,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

四、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和邓小平理论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全面的、深厚的基础作用,影响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其中特别突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这一主题,丰富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多方面实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中,邓小平首创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判断历史方位的理论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的初始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在这一长期的历史阶段,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制定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基础;邓小平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基础:是不是真正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要看文化是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判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的重要群众基础:“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论断,胡锦涛总书记上任伊始就代表全党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论断作出了相应的修改。所有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牢记邓小平的嘱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迈情怀。

注释:

①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

④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368页。

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刘益群 刘笑添

有关三个代表论文 篇3:

新世纪以来江泽民世界历史思想研究综述

摘 要 江泽民世界历史思想是江泽民思想体系中富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学术界开始从不同的层面研究江泽民世界历史思想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走出去”战略思想以及经济全球化思想中所蕴涵的世界历史思想,这些思想深刻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民族具体发展道路的思考。因此,深入研究江泽民的世界历史思想有助于我们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态势下更科学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贡献。

关键词 江泽民 世界历史思想 研究综述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的世界历史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有学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大趋势,科学把握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准确判明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和逻辑必然,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是开辟社会主义新境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也有学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从世界历史时代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纵观一百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复杂过程,深刻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三个代表”是把握世界大局和历史规律的科学结晶。还有学者认为,世界眼光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基本要素,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是运用世界眼光观察分析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而产生的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有的学者还从实践的层面阐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的世界历史思想,认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为指导,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成为世界历史阶段性发展的实践主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视域中“共同富裕”问题的实践诠释,即提出了如何实现由“先富”转变到“共富”的现实道路问题,那就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也有学者从全球视野和世界历史意识的角度展开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认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全球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自觉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价值取向,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共产党从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出发,自觉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面对全球化中的文化碰撞,中国共产党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出发,把握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价值导向,全球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历史条件。也有学者专从生产力的角度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摆在“三个代表”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深刻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且充分展示了执政党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的历史高度。刘军、刘先江认为,立足生产力发展的全球化时代要求,提高党驾驭国际化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党的先进性的内在和本质要求;着眼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坚持不同文化融合与斗争的辩证统一,把握全球化进程中党对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主流,遵循“共赢”、“共存”的战略目的,拓展党代表人民利益的实现空间,确定新的国际秩序中我国人民利益的全球走向。李学林认为,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主张,正是对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政治效应的积极回应;提出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主张,是应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冲突的积极回应。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世界历史意义,有学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牢固的政治基础。也有学者认为,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方位的基础和前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源起于世界眼光,反映全球视野,符合世界潮流,它立足于世界眼光和中国国情的结合,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兼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锐利思想武器。还有学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来的,它将以新的实践重塑社会主义形象,有利于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的振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而提出来的,它必将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进而增强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提出来的,它必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且将对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建设发挥示范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思想体现的世界历史思想

对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理解,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指的是生产力超越常态的发展,即后发展国家通过利用内部和外部各种有利条件追赶先进国家生产力水平的超常态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指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与世界其它国家的交往过程中,以全球最先进的生产力来规范自己现有的生产力发展,从而实现对传统发展道路的跨越。实际上,任何国家的生产力本质上都只是全球生产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的生产力与全球的生产力系统之间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复杂情况,这一复杂性导致了多样性的产生,导致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产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提出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依据世界历史理论,提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的论断,所阐述的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双重跨越的设想。江泽民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跨越”论一脉相承,并赋予“跨越”论新的时代内涵,即坚持共产党人实践“三个代表”和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理念,以宽广的时代眼光和世界眼光,全面审视世界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层级跨越的现代化发展的新构想,为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并指出江泽民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代表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本质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体现,科教兴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则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之所以当代中国能够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正处于“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这为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前提。同时,党的十四大以来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成为我国通过世界交往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手段,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框架内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自觉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世界市场融人先进生产力体系,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资金和人才吸引进来,使我国顺利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所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将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也有学者认为,从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论断,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科学技术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走出去”战略思想反映的世界历史思想

面对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浪潮,江泽民在深刻分析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与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思想一脉相承。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是江泽民“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需要。也有学者认为,江泽民提出并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面临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战略意义在于:有利于我国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强化政府信息和政策服务职能;努力培育一批资产一体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同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走出去”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紧密结合。还有学者从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加强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措施出发论述了江泽民“走出去”思想中体现的世界历史思想,认为,一是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二是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四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经济全球化思想突显的世界历史思想

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依据,观照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是时代赋予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要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全新的国际环境,站在世界历史高度,对经济全球化生成的历史根源、发展进程、发展趋势以及带来的双重影响等理论问题作了深刻了的探讨,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学者认为,江泽民经济全球化思想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中生有,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也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50多年前,根据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历史趋势,提出了世界历史的理论。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但在其著作中对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实质、原因、二重性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是江泽民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渊源。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是当今全球化思想的源头,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态度及方法,毛泽东的全球化思想是江泽民全球化思想的奠基,邓小平的全球化思想是江泽民全球化思想的直接理论基础。对于江泽民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内涵与意义,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科学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构想了“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模式和实现途径,深刻阐述了经济全球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江泽民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提供了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科学方法论,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指出了正确途径。

五、一点思考

新世纪以来学术界有关江泽民世界历史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江泽民世界历史思想这一博大精深的内涵相比,研究还远远不够。一是学术界还没有从整体上对江泽民的世界历史思想进行建构,就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逻辑起点、主要内容、时代特征,以及历史价值等进行详尽论述和分析。二是即使学术界已提出的有些问题还有许多值得深刻探讨的地反,如江泽民世界历史思想的核心主旨究竟是什么?江泽民经济全球化思想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渊源与发展体现在哪里?江泽民世界历史思想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等。三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关系,以及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怎样体现世界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所有这些,还有待我们学术界进一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鑫.“三个代表”:把握世界大局和历史演进规律的科学结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4).

[2]李抒望.世界眼光至关重要[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2(7).

[3]王浩斌.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实践诠释[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4]张丽,高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球视野和世界历史意识[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

[5]吴家骥.“三个代表”思想: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在全球化时代的体现[J].理论学刊,2002(7).

[6]刘军,刘先江.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7]李学林.全球化视野中的“三个代表”[J].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党校学报,2002(4).

[8]刘军,刘先江.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9]宫力,孙相东.“三个代表”的世界眼光[J].理论前沿,2003(4).

[10]费迅,刘勇.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性价值[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9).

[11]王学荣.世界历史交往: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前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9).

[12]陈静.世界历史的形成与中国的跨越式发展[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5(2).

[13]陈志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及其当代特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

[14]汪青松.论江泽民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观[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15]曾清缘,彭国昌.从马克思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

[16]林振义.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系列谈[N].人民日报,2001,8,4.

[17]黄宝玲,刘勇.从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到江泽民的“走出去”战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18]陈扬勇.江泽民“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J].党的文献,2009(1).

[19]黄宝玲,刘勇.从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到江泽民的“走出去”战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20]石广生.坚定不移地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学习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外开放思想[J].求是,2001(16).

[21]朱久兵.论江泽民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基础[J].科教导刊,2010,7(上).

[22]韩晓昌,林燕.江泽民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渊源探析[J].沧桑,2008(2).

[23]周培清.江泽民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6).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景佥

上一篇:篮球体育教育论文下一篇:海关教育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