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行业经济论文

2022-04-17

对于棉纺织行业来说,产品技术上的创新一直支撑着行业的进步。去年国内外经济的复杂性以及棉花价差的扩大,让棉纺织企业深陷泥潭。而棉纺织企业正是通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使企业在艰难时期依然保持着稳健的步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棉纺织行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棉纺织行业经济论文 篇1:

棉 纺

棉纺织行业“十一五”规划发布

新闻背景:为确保棉纺织的可持续发展,深刻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中国棉纺织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棉纺织产业的步伐,推进机电仪体化,自动化连续化的进程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目标。

点评:“十一五”将是中国棉纺织行业重要的转型期,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注重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战略规划的发布为行业发展制定了目标,更重要的是切实落实。

棉纺织行业“十一五”科技进步指导意见发布

新闻背景:12月,在山东济南市举办的“2006棉纺织行业技术进步战略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十五”科技进步指导意见》,明确了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关键项目技术及实施方案。

点评: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应注意产能过快增长的潜在威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中去,提升产品附加值。指导意见的出台旨在落实棉纺织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科技与技术进步的进一步细化。意见将引导企业科技进步方向,加快产业提升步伐。

棉花进口配额增发之争

新闻背景从2006年中开始,进口棉配额是否需要增发成为行业争论的热点。6月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出呼吁,希望国家尽快增发170万吨进口棉配额。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则发出了反对声音,其理由是在:目前国内棉花资源已经能够满足供应,无须再增发配额。配额增发与否的悬念较重地影响了棉花价格波动。为了促销积压的新疆棉,到9月底,国家共发放“买一配一”进口棉配额70万吨。

点评:棉纺织工业是中国农副产品棉花的加工产业,安排了大量的农业工人就业,棉纺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国内棉花长期供不应求,我国棉花市场受资源供需因素、宏观调控因素、国际市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特定时期宏观调控所起的特定作用,将造成国内棉花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一些地区受利益驱使,少报棉花产量,这使得棉花供需缺口估算不准确。国内棉花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市场降低了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从长远看,既保证棉农收益,又放开市场配额,让棉花价格真正与国际市场接轨,才有利于棉纺行业的健康发展。

配额外进口棉继续执行滑准税

新闻背景:继2005年国家开征配额外进口棉滑准税后,2006年我国对配额外进口棉继续实行滑准税政策。政策规定:除进口配额内棉花的关税税率统为1%外关税配额外进口棉花则按照滑准税税率征收税款,其中,高于基准价(10.746元/千克)的进口棉花统一按5%的税率征收关税,而低于基准价的进口棉花则是价格越低,关税税率越高,税率滑动范围从5%到40%。2006年进口棉关税配额为89.4万吨。而为了弥补棉花缺口,增发的棉花配额240万吨均按进口关税5%-40%的滑准税执行。

点评:国家出于抑制进口棉价格过低对国内棉价冲击、保护农民收益的目的,对配额外进口棉实行滑准税政策。征收滑准税,一定程度上使国内棉价保持合理价格。但是在滑准税征收过程中,并未对棉花等级进行区别,这造成了使用低等级棉的牛仔行业成本大幅提高,亏损企业增多,部分企业停工。国内棉花价格已经远高于国际棉花价格,如果企图使进口棉征税后的价格与国内棉价持平甚至高出,棉纺织行业将面临全行业亏损境地,所以滑准税征收应注重不同等级棉区别对待,征收税率切不可再增高。

全国棉纺织业织布工技能赛

新闻背景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共同主办的2006年全國棉纺织行业织布工(喷气织机)职业技能比赛,历经半年之久于10月在山东德棉集团落下帷幕。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43名在预赛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进行了同场竞技。经过严格的笔试和紧张的实际操作比赛,山东德棉股份有限公司魏凤珍、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张冬梅、帛方纺织有限公司王建环获得综合排名前三名:魏凤珍与德棉集团王金红西北二棉集团有限公司苏静分获单项排名前三名。

点评:操作工人的技

能是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技工大赛对于提高行业操作技能和职工整体素质,贯彻落实棉纺织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有着重要意义。行业应以技工大赛为契机,进一步开展职工培训和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新职工队伍。

帮扶新疆

新闻背景2006年9月24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新疆与内地棉纺产业发展对接会在乌鲁木齐市隆重召开。对接会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将新疆的棉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产业链优势,使新疆成为有品牌优质棉花、优质纱线、优质坯布的生产基地。来自浙江、江苏、山东、山西、河北、广东、广西、辽宁等地近50家企业的代表与自治区各州领导、疆内棉纺企业就进一步推进东西合作的有关政策、投资重点、合作方式等问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此外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和新疆纺织行业办公室共同还在6月份在石河子和阿克苏开展了新技术推广交流会、产品开发管理培训j等。

点评:发展中西部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新疆是我国最主要产棉区,其当地棉花加工业发展又存在一些困难。组织这样的对接会、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新疆棉花资源,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也有利于西部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

产业预警发布行业自律书

新闻背景“十五”期间棉纺行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达1553多亿元,2006年上半年利润又同比增长了46%,同时,产销率也始终保持在97%以上的良好水平。良好的产业形势吸引了逐利的民间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十五期间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40%,居全行业之首。2006年上半年投资仍高达284.77亿元,同比增长42%。在8月召开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向全行业发出预警,要求企业充分认识到投资过快增长带来的风险,从行业的角度出发自觉控制产能增长,坚持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确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全体理事签发了《棉纺织行业自律书》,呼吁全行业加强自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自律活动,2006年下半年投资增长率已经降至17.9%。

点评:产能增长必须有度,在面对投资过热产生的潜在危险面前,为保持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深刻认识我国棉纺织业粗放型发展的现实表现和所隐藏的风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

整产品结构,加强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必须认真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材料消耗。

名牌培育建设

新闻背景2006年9月,由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正式发布的2006中国名牌榜,棉纺织行业有两大类共14个产品入选。高支高密纯棉坯布彩棉纱两个系列也是首次参评并获得“中国名牌”称号。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鲁泰格蕾芬牌、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魏桥牌、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的德棉牌安徽华茂防止股份有限公司的银波牌襄樊三五四二纺织总厂的福龙牌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吉牌、泰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的TAIFENG牌、吉林省白城防止股份有限公司的绿原牌、东营天信纺织有限公司的天信牌、淄博银仕来纺织有限公司的银仕来牌10家企业的高支高密纯棉坯布产品入选。安徽阜阳华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木兰牌、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的德棉牌、邯郸博特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博特牌、新疆中国彩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天彩牌四家企业的彩棉纱产品入选。

点评:“十一五”是中

国棉纺织行业重要的转型期,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注重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品牌战略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与服装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不同,坯布、纱线都不属于终端消费品,但是棉纺织行业是一个基础产业,纤维加工量占整个纺织行业的50%以上,如此量大面广的棉纺织行业走精品、品牌之路,将对行业产业升级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值得鼓励和支持。

棉纺西进运动

新闻背景:由于棉花成本占70%,2006年,棉纺织企业西进运动称为热潮,新疆尤其成为热点。国内一些大型棉纺织集团公司纷纷将投资方向转向了新疆,使新疆的纺织业在原有锭数的基础上新增了近30万锭,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新疆纺织业规模还将增加∞万锭左右。而与上世纪90年代国家号召内地纺织企业“东锭西移”不同的是,此次的投资转移完全是内地纺织企业将高水平的紡机投资的自发的行动。行业协会牵线搭桥,使内地的棉纺优势企业如华芳、华孚、雅戈尔等纺织集团公司纷纷到新疆棉花产地投资,棉纺锭数达到28万锭,投资总金额达8亿~10亿元人民币。

点评:新疆是我国棉花主要生产区,但是其自身产业链并不完整,纺纱、印染、服装环节发展滞后。新疆棉花加工的市场仍在江浙粤等东部沿海地压,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去西部发展,但是应当慎重分析新疆棉花产业的优劣势。完整产业链的支撑和生产中高档纱线、面料是成功的关键。

行业展会及科技活动风起云涌

新闻背景:2006年度,棉纺行业参与的各种展会及科技活动频繁密集。其中参加的大型展会有中国国际纱线展化学品及科技展览会,其中中国国际纱线展中棉纺企业数占总参展企业数的18%。另外,中国棉纺织工业为进步提升行业科技水平,开展了棉纺新产品开发年会、高效工艺纺纱技术研讨会浆纱浆料开发年会、胶辊胶圈应用技术年会、全国精梳纱纺纱技术研讨会、新型纤维开发应用年会全国牛仔布开发年会、全国染纱技术会议及各类培训会议等。

点评:信息已经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参加展会对企业来说,已经不仅仅意味着展示产品、接收订单等业务行为,更是对市场信息的接触与把握的机遇,提升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行业技术进步依靠企业单抢匹马难成气候,必须全行业共同努力,棉纺织行业协会组织众多技术会议,为新技术行业推广、企业间互通有无搭建7良好平台,让企业切实享受到了行业服务。

棉纺织行业经济论文 篇2:

协同创新共谋新发展

对于棉纺织行业来说,产品技术上的创新一直支撑着行业的进步。

去年国内外经济的复杂性以及棉花价差的扩大,让棉纺织企业深陷泥潭。而棉纺织企业正是通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使企业在艰难时期依然保持着稳健的步伐。

5月2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棉纺织技术》期刊社、中国纺织科技信息网主办的2013’中国棉纺织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在西安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傅恩福、陕西省科技厅纪工委书记郑明玺,以及来自陕西省纺织工业协会、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的领导等棉纺织上下游相关部门及企业近400余名代表参会。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是本次会议的主题。在会上,来自全国数十家优秀企业的代表向与会者分享了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经验,充分展示出行业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棉制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

棉花问题无疑是影响棉纺织行业发展最大的因素。

“棉花是行业最关注的焦点。虽然在纺织工业中棉花仅仅是其中一种原料,但却左右了整个纺织工业的发展。”杨纪朝说。

杨纪朝并没有夸大。2012年我国棉纺织行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出口交货值等方面都相继出现下降的态势。“做普通棉纺产品企业基本全部亏损。”杨纪朝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背景下,棉纺织企业依然还是保持着平稳的发展。“棉纺织企业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稳步发展,这与企业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功不可没。”杨纪朝表示说。

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受棉花资源的制约,棉纺织企业加水平大了对非棉纤维的使用量。

有数据为例,涤纶短纤2009年使用量是789万吨,2010年使用量为 843万吨,而在2011年和2012年这一数字分别为882万吨和890万吨,使用量逐年递增。

不仅仅是涤纶短纤使用量不断加大,粘胶短纤也是如此。

2009年粘胶短纤使用量为133万吨,2010年为165万吨,而2011年和2012年则达到了184万吨和259万吨。使用非棉纤维逐渐成为许多棉纺织企业的首选。

尽管如此,棉制品目前还是很受欢迎。“棉制产品的消费仍然占主导地位,这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信息。”杨纪朝表示说。

新型纺织纤维开辟新天地

随着棉花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型纺织纤维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加入到行业的发展中。

在天然纺织纤维方面,以木棉、牛角纤维为代表的植物纤维,以苎麻、亚麻为代表的植物韧皮纤维,以及以竹纤维代表的植物维管束纤维已经在行业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而以剑麻、蕉麻为代表的植物叶纤维,骆驼绒、兔毛为代表的动物毛纤维,以蜘蛛丝为代表的动物腺体纤维和以醋酸杆菌为代表的细菌纤维也在行业中逐步谋求一席之地。

在再生纺织纤维方面,聚乳酸纤维、海藻酸钙纤维、壳聚糖纤维以及再生纤维素纤维以其独特的功能性在行业中受到广泛的关注。

合成纤维将成为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高性能纤维、芳纶1313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碳纤维以及具有优异功能性纤维将成为未来纺织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事实上,这些年来,化纤行业的科技进步也推动了棉纺织产业的持续创新。如新一代聚酯(仿棉)纤维、粘胶短纤和涤纶短纤等化学纤维让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更加快速,产品多样性也得到大大提高。

“纤维是纺织产业链的起点,只有纤维和终端产品的技术创新与品牌创立相互促进,产生叠加效应,才能加快提升中国纺织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高级项目经理李增俊说。

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社长傅恩福对此也认为,“新型材料日新月异,是支撑纺织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产品和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新型的纺织纤维材料更是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

特别防护用纺织品是用于抵御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和有毒、有害物质,并对职业人员起到防护作用的防护材料和制品。这类产品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防护用纺织品的生产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突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施楣梧指出,特别防护用纺织品在个别性能方面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纺织行业应该要致力于特别防护用纺织品的研究和开发,从而开辟新的纺织品市场,创造价值,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产多组分功能性产品是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开发工作的重点,该公司通过对原料性能的正确掌握以及科学混配,充分发挥各种纤维的特点,开发出了一系列市场欢迎程度高的面料产品,有力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多组分功能性产品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而且还符合当前低碳环保等发展趋势的要求。”该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张建祥说。

纺纱技术的进步是棉纺织行业发展的关键。

在纺纱技术中,紧密纺技术成为当前棉纺企业使用越来越多的一项重要技术。但是紧密纺能耗高的缺陷,导致企业成本不断上升。日照裕华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为降低紧密纺的能耗,通过改进YF1紧密纺装置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降低了紧密纺吨纱成本。

日照裕华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文田表示,降低紧密纺纱的消耗,首先在设备选型时就需要进行综合考量,以便为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条件。其次是在运转时,加强管理,并做好质量与消耗的优化选择。“比如将质量与能耗汇总做优化,选择适当的负压,以降低能耗等。”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在会上针对目前几种纺纱技术做了特征解析,他指出,目前企业要通过原料研究、原料剖析、工艺理论和新型方法等方面来协同发展和改善现有的纺纱技术水平。

会上,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上海昊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也有独特的创新之处。

做好精、专、特

毋庸置疑,当前企业已经是行业创新的主体,但在行业创新中也要注意多方面的因素。

姚穆指出,棉纺织企业在发展中要注意四方面问题。首先,棉纺织企业要理解棉纤维的优点、弱点、缺点,与其他纤维混纺,取长补短发挥特色,特别是要发挥高性能特色,新功能特色。要重视精细、精密、精湛、精美特征,吸引注意力,并结合艺术、文化、时尚、绿色、环保、健康及品牌。

其次,企业要重视产品质量,多指标考核检测,提高使用满意度,并避免性能指标过量。重视当前进入“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市场趋势,不要盲目大批量生产,不要无序竞争,中小企业要做精、做专、做特,做出自己的品牌,不要盲目扩产。

再次,要重视短纤维纺纱与长丝的结合,开发新品种、发挥新功能、弘扬新面貌、争取新市场。要重视最终产品的系统开发和最终市场的开发与掌控,形成完整产业链,并向最终产品应用服务延伸。

最后,要重视纤维原料掌控,防止不合格纤维混入影响产品质量,必要时,使产业链向前延伸,掌控纤维品质。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名词术语,对纤维名称、功能特性、标识符号应重视学名。

“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棉纺织产业的创新方向。”傅恩福指出,目前棉纺织在创新方面要提高天然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实现产品的高档化;扩大化纤的应用范围,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差异化;加大工艺技术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拓展应用新领域和新市场等四方面去发展。

杨纪朝也表示,棉纺织企业还要继续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技术进步和加大研发力度,使棉纺织行业不断前进和不断进步。

高端视点

棉纺织企业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技术进步和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前进和不断进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杨纪朝

棉纺织企业在发展中要注意四方面问题。要理解棉纤维的优点、弱点、缺点,与其他纤维混纺,取长补短发挥特色;要重视产品质量,多指标考核检测;要重视短纤维纺纱与长丝的结合,开发新品种、发挥新功能;要重视纤维原料掌控,防止不合格纤维混入影响品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穆

棉纺织企业在创新方面要提高天然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实现产品的高档化;扩大化纤的应用范围,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差异化;加大工艺技术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拓展应用新领域和新市场等四方面去发展。 ——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主任 傅恩福

企业要通过原料研究、原料剖析、工艺理论和新型方法等方面来协同发展和改善现有的纺纱技术水平。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纺织大学教授 徐卫林

行业资讯

全国织造技术研讨会论文征集启动

为加快织造产品开发步伐,推动棉纺织织造技术转型升级,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将于7月召开“2013年全国织造技术研讨会”,现向广大织造企业及相关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就面料开发、织造工艺、设备节能及精细管理等方面征集论文。

论文征集主题包括非棉纤维在织造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新型功能性、差别化纱线的应用,织造设备的智能化技术,提升织造效率的经验措施等与棉纺织织造相关的内容均可投稿。所投稿件经专家评审后一经选用,将推荐到专业期刊及网站刊登。稿件需在6月21日前寄至主办方。(郭春花)

湖南东信高档纯棉纱生产项目落户北海

近日,湖南东信集团有限公司总投资1亿元的7000吨高档纯棉纱生产项目落户广西北海出口加工区。

湖南东信集团有限公司是湖南省的纺织龙头企业,是国内大型竹节纱和机织、针织纱、梭织机专业生产基地,现有环锭纺纱50万锭、气流喷气纺纱机6000头、布机4000台,生产规模占湖南全省棉纺织生产的60%。据介绍,该公司在此前考察选址时,考虑到北海拥有港口,原材料进口方便,与其目标市场广东的距离很近,以及入区可以享受到加工区特殊的优惠政策等诸多因素,最终选择在北海出口加工区内投资建设年产7000吨的高档棉纱生产项目。

据了解,该生产项目租赁厂房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预计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利润500万元以上。(王微)

江苏沭阳开发区将成全球最大包覆纱产业基地

随着投资2亿元的江苏嘉德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的江苏月源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包覆纱生产企业以及投资10亿元的江苏宝娜斯针织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下游企业的集中落户和投产,江苏沭阳经济开发区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包覆纱纺织纤维新材料生产基地。

据悉,目前沭阳开发区专门从事包覆纱生产的企业有13家,设备达3460台(套),年产包覆纱8万吨,相关配套企业36家,是全球包覆纱生产设备最多、产量最大的优质包覆纱产业基地。

沭阳开发区包覆纱纺织纤维新材料起步于2005年,通过不断加大对包覆纱及配套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开发区的包覆纱产业已形成了集约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2012年,江苏邦源纺织有限公司联合其他客商,投资10亿元兴建了江苏邦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达到年销售额5亿元,税收在2000万元以上。(吴旭)

作者:欧阳潇

棉纺织行业经济论文 篇3: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一、再生纤维素纤维在棉纺织行业的应用情况

再生纤维素纤维是天然纤维素(棉、木、竹、麻等)经过溶解后再加工形成的纺织原材料,本文主要分析常规产品粘胶短纤维及新产品莱赛尔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是性能最接近棉纤维的化纤产品,其吸湿性、透气性和染色性甚至优于棉纤维,有着良好的亲肤性和吸水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数据,2020年我国再生纤维素纤维产量400万吨,其中短纤维产量383.5万吨。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化纤科技水平的发展,棉纺织企业对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应用持续增长,见图1。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数据,2020年我国棉纺用再生纤维素纤维317万吨,是2010年2.1倍,占非棉纤维用量的28.1%,分别较2010年和2015年提高了13.9和4.3个百分点。

二、棉纺织企业应用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情况

(一)概述

2021年调研覆盖棉纺织企业产能合计超过2000万锭,用量超过100万吨,占我国再生纤维素纤维纺纱领域需求量的30%以上,并针对95%以上在我国从事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销售活动企业的供应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棉纺织行业应用品种

从调研的数据看,棉纺织企业用量最多的是常规粘胶短纤维,随着棉纺织行业逐渐向高质量发展以及市场消费需求升级,常规粘胶短纤维的用量占比不断下降,莱赛尔、莫代尔和其他新纤维的占比上升。调研显示,常规粘胶短纤维应用占再生纤维素纤维总量的87%,呈下降趋势,莱赛尔、莫代尔等新纤维的用量都有所增加,见表1。

据《The Fiber Year 2021》数据,2020年,全球莱赛尔产量约25-30万吨,约占再生纤维素纤维的4.6%。调研显示出三个特点,一是莱赛尔纤维用量达到再生纤维素纤维总用量的6.2%左右,主要应用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对产品创新与发展发挥着较大作用;二是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纺织行业新的风向标,莱赛尔纤维的“绿色纤维”理念正在被消费者认可;三是莱赛尔纤维的服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既丰富产品创新的发展,也有利于市场推广及技术的储备。

(三)产品质量指标评价

棉纺织企业对生产再生纤维素纤维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了评价,见表2,结果分析如下。

1、纤维强度

纤维强度是纤维内在质量的反映,是纤维具有加工性能和最终用途的必要条件。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强力和伸长可在加工过程中控制,除拉伸断裂特性外,纤维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恢复能力会影响到纺织品的尺寸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与2019年相比,2021年的调研认为纤维强度指标好的棉纺织企业占比下降了了个百分点,也反映出棉纺织企业对该指标的要求提高或纤维本身的强度下降,纤维生产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对纤维强度这一核心指标的关注度。

2、并丝、疵点和批次稳定性

棉纺织企业对并丝、疵点和批次稳定性三项指标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并丝和疵点指标好的企业占比提升了6个百分点,但与其他质量指标相比评价仍然较低;二是企业对批次稳定性指标的评价明显提高,但认为该指标较差的企业占比上升。整体看,棉纺织企业对此三项指标的评价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纤维生产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3、回潮率

在粘胶短纤维生产过程中,回潮率指标始终是生产和用户反应最敏感的指标,回潮率的控制向来是纤维生产企业的难题。棉纺织企业对回潮率指标的认可度明显提升,认为回潮率指标好的企业较2019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认为一般和较差的企业占比明显下降,说明纤维生产企业结合生产实践,把控回潮率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4、油剂

粘胶短纤维油剂是纤維后处理工序的重要化学用剂,它能增加纤维的润滑性,减少纤维的静电效应,增加纤维的抱合力,还可增加纱线的强力和耐磨性能,降低加捻强度损失。棉纺织企业对纤维油剂指标的认可度最高,占比也有所提升,有利于纺纱企业提高可纺性和适用性,但仍有23%的企业认为纤维油剂的品质存在差距。

(四)服务满意度评价

对再生纤维素纤维供应企业服务满意度的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供货稳定性、包重稳定性和售后服务,结果如表3所示。

1、供货稳定性

调研结果显示,认为供货稳定性好的棉纺织企业占比较2019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满意度较低。一个好的纤维生产企业,拥有持久的竞争力才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纤维生产企业既要提高供货的稳定性,也要保证供货的及时性。

2、包重稳定性

棉纺织企业对包重稳定性的满意度最高,82%的企业认为包重稳定性好,与2019年相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包重的稳定性与回潮率相关性较大,对比表3企业对回湖率指标的评价可见,随着纤维生产企业对回潮率的控制提升,包重的稳定性随之提高。

3、售后服务

棉纺织企业对售后服务的满意度有所下降,认为售后服务好和一般的企业分别下降了5和2个百分点,认为较差的企业增多。售后服务最能体现纤维生产企业的服务品质,也会影响甚至决定纤维生产企业的长远发展,售后服务质量下降将会造成订单的流失,纤维生产企业的服务意识有待提升。

(五)产品开发能力

从原料来源看,除了使用传统的棉浆、木浆、竹浆以外,随着回收利用的棉纺织品制浆技术逐步工业化,循环再利用再生纤维素纤维也成功推向市场,再生纤维素短纤维功能性产品进一步扩展。针对不同纺织设备开发的定制化纤维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下游的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受到了下游市场的广泛欢迎。

棉纺织企业对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开发能力的好评明显提升,主要在两方面有突出表现,一是新产品开发能力有所增强,但仍有39%的企业认为开发能力一般和较差,说明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的开发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合作开发的积极性大幅提高,认为合作开发的积极性高的企业占比较2019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见表4。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企业与棉纺织企业合作开发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加强双方之间的交流,充利用各方资源,研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三、思考分析

总体而言,在纺纱应用中,对再生纤维素纤维纤维的纤维强度,并丝、疵点,批次稳定性,供货稳定性,售后服务,新产品种类六方面的意见较为突出,各纤维生产企业在此六方面的表现也差异明显。

(一)六家优质供应商的发展分析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于2021年联合推出了6家棉纺织产业链“优质供应商”,企业经营各有特点,见图2,主要情况如下。

1、赛得利、唐山三友各方面表现较为均衡,没有明显短板,结合当前国内市场实际情况,不论产品质量、服务及业内影响力均不愧为龙头企业。

2、兰精、新疆中泰有较明显的优劣势。兰精在纤维强度、并丝、疵点,批次稳定性、新产品种类四方面表现突出,但在供货稳定性及售后服务两项中有一些非议,部分原因或受制于产能及市场,或因在新冠疫情导致国际海运受阻的情况下,使问题被进一步放大。新疆中泰则是“另一个极端”,由于地处新疆,其粘胶纤维产能多通过“疆内循环”,这使其具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产业链能够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生产连续性较强,产品稳定性好,也利于提供售后服务,但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

3、山东雅美、丝丽雅两家企业总体表现比较优秀,不过在稳定产品供应、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质量稳定性控制、回潮率控制及售后服务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国产莱赛尔纤维的发展分析

随着国产莱赛尔纤维逐步成熟并形成一定规模,此次调研中,除常规粘胶短纤维外,棉纺织企业也对国产莱赛尔纤维进行了评价,见图3,主要情况如下。

1、大多数棉纺织企业对莱赛尔纤维的强度指标表示满意,这主要得益于纤维的本征特性,对纤维回潮率、油剂指标的评价也不错,部分指标甚至好于常规粘胶短纤维,但在并丝、疵点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2、棉纺织企业对莱赛尔纤维生产企业的供货稳定性、包重稳定性两项指标较为满意,主要由于近几年莱赛尔纤维行业产能增长迅速,行业库存较高,能够保证下游需求;对包重稳定性的评价则更高,得益于纤维生产企业的供货理念,应用的打包设备基本是业内通用的新设备,对包重控制相对更好。

3、棉纺织企业对我国莱赛尔纤维行业评价最低的两个维度是新产品种类和合作开发积极性,说明目前我国莱赛尔纤维生产企业产品较为单一,多为常规莱赛尔短纤维(非交联型),交联型、半交联型产品尚未成熟。与之对应的,我国莱赛尔纤维行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能够支撑产业链合作、开发的人才相对匮乏,纺纱技术、印染技术仍是制约莱赛尔纺织品后道应用的关键瓶颈。由此看,通过产业链合作打通关键技术瓶颈,是进一步拓展莱赛尔纤维下游需求的关键。

(三)粘胶短纤市场运行情况

除了产品质量、服务满意度和产品开发能力外,价格也是棉纺织企业应用原料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棉花、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是棉纺行业的三大主要原料,近五年的价格走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三者有一定关联度,整体走势趋向一致;二是2020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幅波动,2021年3月粘胶短纤价格甚至高于同期的棉花价格:三是与棉花和粘胶短纤相比,涤纶短纤价格走势相对较为平稳,见图4。

粘胶短纤价格波动除了与市场需求相关外,还受粘胶行业产能及产量变化的影响。2017年,粘胶行业库存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供给紧缺支撑粘胶短纤价格上涨,从表5可以看出,当年粘胶短纤与棉花价格基本持平;进入2018年,粘胶行业产能逐渐释放,供需矛盾明显,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对下游纺织需求的影响及新冠疫情冲击,两年间价格一路下滑;从2020年8月开始,随着供给端边际改善,需求端出现增长,价格持续攀升;到2021年3月涨至峰值后,受下游需求不振影响,价格下跌。

四、再生纤维素纤维产业链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展望

(一)产业链面临的挑战

1、供需结构阶段性失衡

随着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粘胶短纤维单线产能快速增长,莱赛尔纤维技术实现突破,“十三五”期间,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迎来产能的快速增长,粘胶短纤维增量超百万吨,莱赛尔产能突破20万吨。但受中美贸易摩擦、产业转移、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游需求增长幅度与上游产能扩张速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再生纤维素纤维产能利用率近几年持续维持低位,再生纤维素纤维企业正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2、绿色可持续属性尚未转化为竞争力

相比于粘胶短纤维,尽管莱赛尔纤维被称作新一代“绿色纤维”产品,并被视为未来有可能全面替代粘胶短纤维的创新产品,但由于产品本身特點及后道加工与常规粘胶短纤维存在差异,目前市场销售、终端需求中普遍被当做独立产品进行销售。下游客户采购原料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加工费、产品质量、售后及终端需求,当前国内莱赛尔纤维产品销售的竞争仍是莱赛尔纤维行业内的竞争,比拼的是产品的品质与价格,因此,尽管莱赛尔纤维生产企业多用“绿色纤维”作为产品亮点作为宣传,但短期内并不能对下游采购形成明显的促进作用。

3、产品质量及研发力度仍需提升

从2021年调研棉纺织企业反映的情况看,我国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企业在产品质量、新产品研发及合作开发积极性等方面虽然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除传统意义上的莫代尔、高白纤维、功能性纤维等差异化产品研发外,针对产品质量提升,部分再生纤维素纤维企业正在深入研究更加适用于特定纺纱机型的“定制化”产品。通过生产参数微调、油剂调整等手段,优化纤维在纺纱中的表现,支撑下游客户提升纱线抱合力、提高纺速等,值得行业其他企业学习、参考。

(二)未来发展展望

1、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再生纤维素纤维作为原料可再生、产品可降解的纤维产品,具有天然的绿色可持续属性。随着终端服装品牌对“可持续原材料”采购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产业链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打造绿色可持续产业链,提供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可持续、高品质绿色纺织原材料。与此同时,产业链也需要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力度,让下游企业及终端消费者真正了解、认识再生纤维素纤维,感受到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魅力。

2、加大产品开发与应用领域拓展力度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提高,再生纤维素纤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需要继续挖掘产品特点,加大市场开发及配套服务工作,针对性开发、定制差异化产品,扩展下游应用领域、提升产品用量。重点关注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追溯示踪技术、“可持续粘胶短纤维”品牌建设、交联莱赛尔纤维研发以及莱赛尔纤维纺纱、印染技术等。

3、充分发挥协会、联盟作用

产业链商业环境、传统粘胶纤维的环境保护及行业形象、莱赛尔纤维纺纱、印染技术瓶颈等问题,均属于产业链上下游从业者面临的共性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绿色发展联盟在相关工作中的引领性作用。依托协会、联盟的工作平台,通过行业交流合作,共同探讨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依靠其影响力,逐步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进一步引导再生纤维素纤维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信息

徐漾源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副秘书长

张子昕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发展部副主任/CV联盟秘书长

作者:徐潇源 张子昕

上一篇:国学的网络传播论文下一篇: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