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干熄焦合同能源管理论文

2022-04-28

普利特:业绩增长超预期业绩高于此前预期。公司95%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汽车行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7.69万吨、销售收入12.12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5.15%、30.82%。公司销量和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当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增长,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企业干熄焦合同能源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干熄焦合同能源管理论文 篇1:

合同能源管理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合同能源管理(EPC)是钢铁企业节能改造的一种有效模式。文章通过钢铁企业的现状和目前EPC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得出EPC在钢铁企业中应用的四大主要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建立第三方融资交易平台为核心的对策方案。依据现有交易所融资运作的模式,文章构建了以第三方融资交易平台为核心的钢铁企业节能改造EPC项目运作模型,以期解决EPC模式在钢铁企业节能应用中的融资、实施及推广等问题,从而促进EPC在钢铁企业节能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钢铁企业;节能改造;应用

合同能源管理(EPC)是节能服务公司

(Energy Management Company,简称EMCo)通过对相关企业提供节能改造的技术支持、风险规避及资金保障,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相关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并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实质是用企业未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模式(许泓,2002)。目前,随着节能降耗理念逐渐被企业所重视,合同能源管理因其自身优势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成为了企业推进节能降耗的重要工具,但目前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还较少。本文依据钢铁企业节能改造的现状,分析出合同能源管理在钢铁企业应用中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即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来促进钢铁企业与EPC间的合作,以便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在钢铁企业更好地推广应用,促进钢铁企业的节能降耗。

一、合同能源管理(EPC)

(一)合同能源管理(EPC)及节能服务公司(EMCo)

合同能源管理(EPC)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EPC允许客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目前的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目前的能源消耗从而降低运行成本。节能服务公司(EMCo),也称能源管理公司,是一种基于EPC机制运作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专业化公司。EMCo是市场经济下的节能服务商业化实体,但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推销产品、设备或技术,而是通过EPC机制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节能服务和完整的节能解决方案(蔡瑾、何川,2008)。目前,我国EPC模式除了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三种合同能源管理基本模式外,还出现了改造工程施工模式、能源管理服务模式等新型商务模式。

(二)我国EPC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EPC兴起后,其在国外特别是北美和欧洲得到迅速发展。1998年,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实施的重大节能国际合作项目——“世行/GEF中国节能项目”,标志着EPC节能服务模式正式进入中国。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已初具雏形,产业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深入各个行业,EPC也已实现局部的产业化,但在许多高能耗、高物耗领域的应用还尚未广泛推广。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EMCA会员数量已达到560家,全国运用合同能源管理(EPC)机制实施节能项目的EMCo增长到782家,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增加到约17.5万人(EMCA,2011)。2005-2010年我国节能服务业增长变化。

二、EPC在我国钢铁企业中应用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很多学者对EPC进行了研究。申晓刚(2008)研究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并提出合理建议,其中提出未来发展需提高三个层面:政府加强鼓励和支持;建立节能服务公司和相应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加强流程控制,形成成熟的交易流程。曹江涛(2005)分析了整个合作能源管理的流程,证明了合作能源管理在高能耗产业中的合理性,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张岩(2010)曾利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碳减排效果和碳排放交易,构建融入碳排放交易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模式,拓宽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渠道,为解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问题提供帮助。谯川(2008)分析了EPC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领域的可行性及其风险,并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从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董十弓(2010)分析了电信企业中合同能源管理出现的问题,为合同能源管理在钢铁企业的应用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可以说,目前EPC理论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在高耗能的钢铁企业的应用较少。

EPC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主要在节能技术改造环节,即EMCo对钢铁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服务,包括企业能耗审计、改造方案设计、能源管理合同的签订、设备采购及施工和后期维护等。实际上,EMCo可参与的钢铁企业节能改造项目涉及的环节很多,如高炉煤气回收利用、高炉炉顶余压干法TRT发电、焦化系统的干熄焦发电、炼钢系统转炉煤气回收和蒸汽制冷、轧钢系统的蓄热式燃烧改造、热装热送和电力系统的CCPP发电等等(陈冠军,2010)。EPC在钢铁企业成功实施的案例有:天津铁厂与中国节能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的工业锅炉技术改造节能服务项目;首秦公司与北京惠德时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照明系统节能改造项目,以及与北京金易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水泵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天津钢铁集团与北京国发华企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电机变频节能改造项目等。随着EPC的发展,其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领域也开始发生变化,由最初的边沿化、单体化节能改造,向核心化、系统化节能改造转变。

三、EPC在钢铁企业中的主要应用障碍分析

依据以上分析可知,EPC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面临许多问题,钢铁企业与EMCo之间的合作还存在诸多障碍。结合首钢、宝钢、济钢等钢铁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EPC在其节能改造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可知,目前我国钢铁公司实行EPC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障碍。

(一)钢铁企业节能环节众多与目前EMCo规模小、能力弱的矛盾

钢铁企业节能领域很多,涉及到炼铁、炼钢、轧钢等各个领域,包括副产煤气资源的回收利用、余热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和风机等设备节能等环节。钢铁领域中每项先进的能耗指标,均需要一批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来支撑。我国节能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的EMCo规模较小,技术比较单一,在应用EPC机制开展钢铁企业节能服务时,解决的只是局部问题,节能效果很难被企业认识,阻碍了EPC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由于对EPC模式的宣传及理解不够,钢铁企业对于节能技改项目采用EPC模式的积极性不高。

(二)资金短缺及融资障碍

国外EMCo能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有节能需求但是缺乏足够的资金,而EMCo正好能够提供雄厚的资金、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帮助企业实施节能项目。但是,目前我国的EMCo中,绝大多数都是凭借技术优势组建的中小型企业,经济实力较弱,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周期比较长,短期资金回收能力差,所以就要求EMCo有大量的资金用于周转。目前,我国的EMCo除了接受世界银行的专项资金支持外,基本上还是依靠自身的资金进行运作,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商业银行最关注商业贷款的安全性,而EMCo无法向银行提供实体性的保证贷款安全性的财政担保或者足额的抵押。而且,商业银行和社会投资者对EPC不了解,许多EMCo又无法提供良好的财务信誉历史记录,导致其融资举步维艰。

(三)节能效果评估机构缺失障碍

钢铁企业虽然对EMCo提供的“零投资”技术和服务比较认可,但往往在节能效果的测量及节能效益的分享问题上双方很难达成共识,我国目前也没有一套标准的能够对节能量进行科学、客观度量的方法和模型。节能项目效果评价体系的缺失成为制约EPC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节能项目实施后节能效益的测算、EMCo和企业之间效益如何分配、节能项目的期限有多长等问题上难以定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EPC模式的运行及推广。

(四)政府政策及法规的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发达国家对EPC机制的推行设立了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以美国为例:美国50个州内的46个州通过了对EPC的立法,如要求州内的政府建筑必须按EPC的方式进行节能改造;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EPC的最长合同年限等。而EPC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还处于发展探索期。2006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虽然已经把EPC确定为重点推广的节能机制,但就EPC产业的推广和保护而言,目前尚属国内法律的空白,需要政府尽快通过立法手段为EPC在国内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蓝毓俊,2009)。

四、以第三方融资交易平台建设为核心的对策建议

依据上述障碍的分析,综合EPC在其它行业的应用,本文建立了以第三方交易平台为核心,融合银行、投资者的金融机构,结合政府、相关保障机构及技术支持机构形成了完善的网络系统。此系统以EMCo、钢铁企业等EPC实施主体和银行、投资者等金融主体为两大主体,融合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和保险、担保公司等两大支持系统,在政府的统一监管和控制下,保证钢铁企业EPC项目的顺利实施。第三方融资交易平台通过金融创新,将节能服务公司未来的节能收益权进行转让,以获得流动资金开展新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此外,平台将节能服务行业和金融行业实现对接,并整合相关资源,通过增值服务使得项目信息、投资人信息在平台充分交换,在项目源和资金源上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最大的支持,同时也为政府、企业的节能改造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和集成服务,从而在钢铁企业成功节能改造的同时促进我国节能减排重大战略调整。依据第三方融资交易平台模型,本文为EPC在钢铁企业的推广应用提出了如下四条合理性的建议。

(一)提升EMCo的整体水平

EMCo是EPC项目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作为实施EPC项目的主体,EMCo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力量,有一定的融资能力和规模实力。为此,政府应加强对EMCo的资质认证和规范管理工作,从技术水平、融资能力、规模大小等方面对EMCo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于运作中的EMCo要建立信用档案,对其承担的节能项目的实施水平及效果、还贷能力和盈利能力等进行实时跟踪调查。同时,政府应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及公用事业单位公司率先建立其附属EMCo,并在此基础上组建大型EMCo,实现我国EMCo技术、规模及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解决钢铁企业复杂流程的节能问题。

(二)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第三方融资交易平台

资金短缺及融资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及EMCo等各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如在美国的EPC市场上,除了常规的银行贷款外,EPC项目往往能得到一种REEP的专项基金的融资;西班牙的EMCo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直接投资项目,即“第三方融资”。因此,一方面,我国EMCo要提高自身的产品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自身融资的硬实力;另一方面,国家应设立有关节能项目的专项担保基金,并根据EMCo的特点让银行设立相应的金融品种,同时努力搭建符合EPC特点的第三方融资交易平台。

(三)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

对节能效果的度量直接关系着EMCo提供的节能服务的质量情况,关系着钢铁企业能源费用是否真正降低及节能效益的分享。测试与验证标准是否规范将成为金融机构衡量资产安全的重要方面,节能和减少排放的数据也将影响金融机构、政府及公众的信心。因此,我国应首先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并可以把我国的政府节能机构——节能服务中心,转型成为节能计量、监测的中立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第三方的权威评价机构及评价体系,从而保证节能市场的公平,并为第三方融资交易平台的有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四)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及政策支持

政府作为我国经济活动的监管和控制者,应加强对EPC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宏观调控,对所涉及的各个主体系统和支持系统进行实时调控,保证平台的有序、有效运行,从而为EPC在我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适用于EPC的规章细则,确定实施EPC项目的目标、任务和对相关机构及用户的激励政策,加大对实行EPC项目的奖励力度,提高钢铁企业运用EPC进行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五、结语

EPC作为一种有效的节能降耗机制,由于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障碍,许多技术上可行的节能项目无法实施。第三方融资交易平台的出现不仅可以解决EMCo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EMCo、钢铁企业、金融机构、专业评估机构等的信息流通,使各方信息能够快速地传达,从而解决因信息不畅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目前,钢铁企业应用EPC机制进行节能改造的项目还比较少,第三方融资交易平台的建设方面我们也是刚开始探索。面对钢铁工业潜在的巨大节能市场,政府、企业及EMCo等各个主体应共同努力,克服目前EPC在钢铁企业中的各种应用障碍。这不仅能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利于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发展战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唐玉萍】

作者:吕荣胜 巩峰 郭小华

企业干熄焦合同能源管理论文 篇2:

公司评级:普利特、锡业股份、天壕节能

普利特:业绩增长超预期

业绩高于此前预期。公司95%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汽车行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7.69万吨、销售收入12.12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5.15%、30.82%。公司销量和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当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增长,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2012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增长80.17%,高于此前预期。

2013年一季度开门红。自2012年三季度,汽车行业增速见底回升之后,普利特业绩开始大幅增长。2012年第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0%,环比增长38.2%;四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长179.8%,环比增长89.3%。2013年一季度汽车行业销量同比增长13.2%,其中乘用车同比增长17.2%,预计公司一季度收入同比能够达到40%,净利润增速超过100%。

产能快速增长至12万吨。公司产能随着募集资金建设项目的推进有大幅提高,2012年底公司产能达到12万吨,同比增加71%。

长玻纤材料和TLCP助力业绩增长。加快连续玻璃纤维增强材料生产线的扩产建设,今年中期建成年产5000吨生产线,年末力争建成年产1万吨能力。普利特新材料投入试生产,并已提供给用户试用,产品能满足用户的要求,目前在向安监局、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申请试生产验收,预计2013年6月30日前能够完成验收。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自筑底反弹以来,一直保持震荡上行的态势,后市有望创新高。

锡业股份:拐点出现

锡价下跌和停产检修影响业绩。一季度,锡价延续下跌趋势,截止2013年4月17日,锡价比年初下跌15%,并且公司在一月份对锡冶炼系统例行停产检修,使公司生产成本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增幅,造成公司一季度亏损1.85-1.95亿元。公司停产检修属于例行检修,是正常生产安排,虽然对公司一季度业绩影响较大,但对全年来说,没有影响。

锡价长期仍然看好。锡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尼、秘鲁等国。近几年锡储量持续下降,新发现储量不多;印尼的开采由浅海不断向深海延伸,锡的开采成本增加;锡精矿产量也出现了持续下滑,根据国际锡业协会的预测,印尼的锡产量在未来5年内减少5万吨左右。虽然短期内锡的需求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出现下滑,但长期需求增长可期。锡基本面仍将继续呈现供需偏紧,锡价易涨难跌。

业绩拐点出现。2012年公司锡冶炼业务基本未盈利,主要是由于锡价持续下滑导致,2013年只要锡价保持平稳,公司外购锡冶炼有望扭亏。公司2013年自产锡精矿预计会保持在2.4万吨规模,按照目前的锡价,公司自产锡精矿有望带来2-3亿元的净利润。按照公司自产铜精矿维持在2.4万吨规模,2013年公司自产铜有望带来1.5-2亿元净利润。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自冲高回路以后,一路震荡下行,目前已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

天壕节能:业绩稳定增长

业绩稳定增长。公司2011年陆续投产了部分余热发电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2012年全年运营贡献业绩,同时当年新增投产项目一个,使得公司售电量上升。此外,公司部分余热发电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增值税即征即退收益,以及子公司天壕韶峰处置其余热发电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产收益,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项目抗风性能力强。水泥和玻璃行业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部分地区产能过剩的影响,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但公司所选择的合作方均为行业内和区域内的优势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较强。

成功介入煤化工余热发电领域。公司现有余热发电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全部分布在水泥和玻璃行业,同时公司在煤化工、钢铁、冶金等新的行业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已经具备跨行业发展的能力,2013年初公司已签约一个干熄焦余热发电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成功跨入煤化工余热发电领域。

开拓工程总承包市场。为拓宽公司的市场布局,公司继续拓展余热发电工程总承包业务。此外,公司也承接了部分脱硫、脱销、除尘工程总承包及运营业务,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参与工业废气净化处理以及提供节能减排整体解决方案。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目前呈横盘震荡的上行区间,投资者可择机介入。

2012年业绩取得了正增长。公司2012年的正增长来源于煤炭以量补价、化肥化工扭亏为盈以及亚美大宁复产。公司2012年煤炭通过确认前期业务,增加了煤炭销量,以量补价,部分弥补了煤价大跌带来的业绩下滑。化肥化工方面,去年化肥实现利润1.08亿元,全年减亏2个亿左右。最后,亚美大宁矿2012年复产,全年产量472.5万吨,尽管煤价大跌,但2012年大宁矿仍为公司贡献了0.36元的EPS。受这三点影响,公司2012年业绩取得了正增长。

下滑幅度好于其他煤企。公司2013年主要推动力来源于整合矿在三季度的陆续复产、经济弱复苏带来的煤价回暖和亚美大宁矿5%股权收购。公司一季报业绩下滑17.3%,下滑幅度好于其他煤企。主要是因为公司化肥业务为煤炭下游,部分抵消了煤价下跌的不利影响,因此业绩对煤价下跌的防御性也好于其他煤企。

未来增长空间较大。公司共整合了720万吨产能,按照目前的技改进度,今年将有四个矿投入试运营。2014年三季度同宝矿和百盛矿投入试运营,2015年芦河矿和沁裕矿有望复产。除了整合矿外,公司在建玉溪矿煤质和盈利能力佳,也有望在2014年投产。预计2013-2015年公司煤炭权益产量为799万吨、1011万吨和1207万吨,增长空间较大。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经过较长时间的下行调整,已经开始触底反弹。

企业干熄焦合同能源管理论文 篇3:

努力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时隔一年,今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样场合再次强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實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充分表达了中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决心。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努力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全面部署。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涉及供给、需求、资源配置、经济循环等方方面面,而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提出将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将成为未来数十年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碳达峰、碳中和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降碳与污染物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增效;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是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推动中国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紧迫,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又一场严峻大考,需要世界各国协同行动、携手应对。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指明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努力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拿出务实举措。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向国际社会作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将为全球能源与气候治理合作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创造巨大的绿色低碳发展机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之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路径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一是多元化发展非化石能源。锚定2030年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布局开发建设水电站;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积极有序推进核电建设;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完善能源市场化机制。着眼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和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统筹协调的电力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电力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和增量配电试点项目落地,推动电网企业剥离装备制造等竞争性业务。三是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全力维护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妥善应对处置能源领域突发事件,增强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化保障能力。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一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严格落实钢铁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大落后和过剩产能淘汰力度,持续推进处置“僵尸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强“两高”项目节能审查,把好新上项目的节能环保低碳源头关。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两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和新动能培育。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一是突出重点领域。以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电力等行业为重点,扎实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推动“公转铁”、“公转水”和多式联运,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项目建设和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二是深入实施绿色化改造。充分挖掘存量空间,在节能降碳重点行业深入开展绿色化改造,优先选择化石能源替代、原料工艺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等源头治理措施,统筹开展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试点示范。在工业园区大力推行循环经济,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协同推进节能减污降碳。

激发绿色技术创新活力。一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建立基于全球合作的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能效、资源循环利用、零碳能源、负排放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性技术、颠覆性创新技术的研发创新,部署一批具有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的低排放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突破关键材料、仪器设备、核心工艺、工业控制装置等方面的绿色技术瓶颈,打造全球低碳科技创新中心。二是加速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健全绿色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扶持初创企业和成果转化。引导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地方创投基金等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设置分类科学、合理多元的绿色技术评估评价体系,强化目标任务考核和现场验收,重点考核技术的实际效果、成熟度与示范推广价值。

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化机制。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政府性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深化资源税改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健全绿色低碳税收优惠制度。推进资源环境类价格改革,强化节能环保电价机制,完善差别化电价政策、峰谷电价形成机制、绿色行业用电支持政策。二是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创新绿色融资产品和渠道,强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创新环境权益金融市场。三是发挥好市场化机制的促进作用。统筹碳排放权、用能权、节能量、绿证交易、绿色电力交易等相关市场化机制,加强政策机制间有机衔接。

巩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一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稳妥推进核心区内居民、耕地、矿权有序退出。二是巩固提升绿色碳汇能力。以林业和草原为重点,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总量,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加强资源保护及灾害防控,协同做大碳汇增量;制定林业和草原碳汇行动方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湿地治理与修复,注重湖泊、河口等淡水湿地资源的保护与恢复。三是大力开发蓝色、棕色碳汇潜力。开展海平面监测评估、蓝色碳汇研究及试点工作,推动海洋生态修复。有效发挥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挖掘棕色碳汇空间,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坚持在多边框架下开展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落实。积极推动中美之间气候领域对话与合作,深化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制定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项目的应对气候变化指引,限制高碳项目投资,帮助“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绿色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利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贸易领域的全面合作。

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网络、电视、纸媒等宣传载体,以及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时机,搭建多层次、全方位信息传播渠道,做好公益广告和主题宣传,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二是鼓励绿色消费。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扩大绿色产品供给,提高节能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建立有助于绿色生活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和消费习惯。

积极践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能源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一是能源供给结构更趋合理。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显著提高,能源供给结构持续优化,原煤占比从2015年的72.2%下降到2019年的68.6%,天然气占比从2015年的4.8%上升到2019年的5.7%,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从2015年的14.5%上升到2019年的18.8%。二是能源消费结构更趋低碳。积极推进节能降碳和大气污染防治,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再生能源持续快速发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12.0%上升到2020年的15.9%;煤炭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63.8%下降到2020年的56.8%。

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在工业领域,“十三五”期间,中国钢铁行业提前完成1.5亿吨去产能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明显提高,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3.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3.8个百分点。在建筑领域,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镇建设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超过25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超过40%。在交通领域,企业运转更加高效,绿色公交普惠民生。2019年,监测的城市公交企业百车公里单耗从2015年的48.9千克标准煤降低到38.1千克标准煤,下降了22.1%;全国拥有公共汽电车69.33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占比从2016年的15.6%提高到46.8%。

节能低碳新技术、新装备普遍推广。截至2019年底,钢铁行业大中型企业中,干熄焦技术普及率从2005年不足30%提高到92%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从2005年开始起步提高到80%以上,第一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推广率达99%,目前已研发示范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电力行业300MW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2005年的47%上升到8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比重由2005年的21%上升到50%,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2005年的39%上升到99%。有关部门和机构积极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发布了多批次、多领域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和典型应用案例。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稳健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碳市场从无到有、试点先行、区域起步、稳健发展,经过多年实践探索,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涉及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中国碳减排进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有助于节能降碳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持续完善节能降碳领域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建立健全用能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市场化机制;绿色金融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截至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强化节能领域事中事后监管,累计对2万家以上高耗能企业实施节能监察,主要高耗能行业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体系建设,提高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促进互联网与节能工作深度融合,提高节能宏观调控能力;连续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整体协同推进,国家节能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各方一道积极推进《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国际能效合作,推动落实《G20能效引领计划》。加强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领域的交流合作。在北京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资金动员、能力建设、促进技术转让等方式,帮助各成员国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作者: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国家节能中心综合业务处处长)

责任编辑:陈金霞

作者:史作廷 时希杰

上一篇:家政服务业人员社会保险论文下一篇:园林花卉学教学园林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