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论文

2022-04-20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党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前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论文 篇1: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摘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在于树立法律权威、尊重和保护人权、维护公平正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建设

[

前不久,全国政法机关按照中央部署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加强法治理念教育和健全完善法律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

“理念”是哲学范畴的一种抽象概念,包括信念、思想和观念,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以及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信念和观念,是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法治理念的产生与确立,与其存在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法律文化和价值观相适应。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逐步形成并提出的。新中国法治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56年,这一阶段最显著的成就是制定了建国后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基本经济制度。在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上,董必武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制建设八字方针,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法治理念。第二个阶段是1957年反右到“文革”结束,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徘徊和破坏期。第三个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恢复与重建时期。邓小平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继承并发展了董必武法制思想,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总方针。第四个阶段是1997年以后。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要“依法执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根本改变。2005年底,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从“八字”方针到依法治国再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法治的追求从制度探索上升到理念价值,体现了法治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这一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进的法治理念的进步性,又有立足现实、强调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性,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摆脱人治走向法治,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才是我们正确的治国之路、治国方向。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执法为民的理念要求政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立足本职,为人民用好权,执好法,要充分地尊重和保障人权。公平正义是古今中外一切法治的基本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内容都充分吸纳和反映了人类法治文明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具有先进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又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之上的,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与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吻合。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政治属性的生动体现。党的领导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其法理基础由宪法奠定。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政法工作做得好不好,政法干警工作成效大不大,最终要看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服务大局,就是要围绕保障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注入了动力,指明了方向。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灵魂

法治不仅包括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而且要确立一种文明的法律观念或法律信仰。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积极加强法制建设,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制度是主体,理念是灵魂。当前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着诸多困扰,其中最突出的是人们的法治理念、法治观念对法治运作的阻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性法治文化的支撑,是立法和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要做到:

1.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关键是要树立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正享有最高权威。“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在各方面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然而,由于缺乏理念方面的培育,使得相对完备的法律明显缺乏其应有的至上权威。执法实践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违法行政等现象长期存在,令而不止,刑而不惧。在对待权力与法律的问题上,人们也常常是崇拜权力而不崇尚法律,遵从权力而不遵守法律,追求权力而不维护法律。树立法律权威除通过立法建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法律制度,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保证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外,更要彻底摒弃观念上的法律虚无主义与法律工具主义思想,不能把法律仅仅视为统治国家和控制社会的手段之一,而应重视法律本身所蕴涵的价值目标,形成全社会崇尚法律的氛围。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要求,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2.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法治永恒的价值追求。我国历经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法律被看作是统治工具,义务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一直得不到重视。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标志着公民权利保障新时代的开启。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于党执政治国的全过程,也是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尊重和保障人权要求我们要转变以往重政权轻民权、重打击犯罪轻人权保障的观念,以权利约束权力,增强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意识。

3.维护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准则。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高度统一,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迁,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矛盾开始大量涌现,解决这些问题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起依靠法律保障公平的机制与规则。社会主义立法要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使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社会主义司法要尽可能保证公平正义的实现。对于政法机关及广大干警而言,树立公平正义理念,需要正确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合法合理,二是平等对待,三是及时高效,四是程序公正。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上,必将给我国法治实践活动与法学研究带来深刻影响。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于朝霞

作者:董节英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论文 篇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党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前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列为中国共产党前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上,我们党深刻指出: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思。这为我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加快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建设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反映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反映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必须反映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反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反映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必须反映和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精神。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目的。纵观新中国几十年的发展经历,稳定与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在众多因素交错、相对复杂化的现代发展背景与环境下,承袭优良的历史传统与经验,就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着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角度简探讨一下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首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措施在法治建设和检察机关司法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前提和根基是将司法为民、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等符合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法治理念信仰化,成为指导各机关行为的自觉意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确发展方向。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质上是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的过程,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的必然要求。

其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实践为民思想,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日益开放,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国家机关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国家及公共利益,而且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各机关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端正思想、更新观念,自觉树立和落实崇尚法治、平等保护、程序正义等现代法治理念,各项工作健康深入发展。

第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工作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要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内涵和本质要求,真正从思想上树立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端正执法思想,真正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等问题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关于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探索出来的治理国家的最合理模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进行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一论断,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就没有领导核心;离开了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失去目标和法理依据;离开了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就不能有序进行。三者的有机统一,正确地解决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本质要求、基本方略三者的关系问题。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是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宝贵经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

作者:刘 艳 郝东升 张国英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论文 篇3:

浅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摘 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借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科学立法、文明执法、诚信守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概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新中国民主法治实践为基础,在继承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优秀成果和借鉴西方法治文明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科学先进的法治理性化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牢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政法干警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党负责的高度统一。

探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其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过程来看,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和外国法治经验也是其理论渊源。就其实践基础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虽然经历了曲折,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丰富实践,则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不断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大方面,其中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具体内容。在这五大方面内容中,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五大理念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协调一致地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因此,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还是其内容都可以清晰地看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总体上看,对“功能是什么”的解释主要存在两大类型:主观论与客观论。主观论即是从主观视角来看待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功能和目的互换使用,主要有目的论等。客观论则坚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笔者比较认同陈万柏、张耀灿老师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由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两部分组成。所谓个体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表现为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个体性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直接目的的表现,可以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社会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发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等。一般来说,个体性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其社会性功能必须通过个体性功能的提升和外化才能实现,即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人的发展”这个中介来影响社会生活,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又是衡量个体性社会功能的重要尺度,因为只有当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个体性功能才算是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由此可见,从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两个不同的视觉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统一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上去,即培育“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社会发展的高度,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人们认识到,文化知识是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而广义的教育是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的活动,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作为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教育,结合国家、阶级、意识形态等因素,从法律的角度来强化人们对法律的看法以及自觉遵守法律的心理接受程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法制观教育中的又一大新途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又必然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层功能,即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一)社會主义法治理念的个体性功能

“徒法不能以自行”。一个国家的法律若得不到充分尊重和自觉遵守,再完善的法律体系也会形同虚设。自觉守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培育现代公民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使人们形成发自内心的对法律的信仰和崇敬,并把法律内化为行为准则,做到自觉诚信守法,严格依法办事。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向人们传导社会规范,通过肯定、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规范,着力帮助和引导社会各成员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和责任感。当然,对于社会各成员而言,应当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高度统一起来。一方面,要科学理解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必须经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精神价值基础,它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决定了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的方向和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格,因此,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与现实的法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社会性功能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法治迄今为止是人类社会探索出来治理国家的最合理模式,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进行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内在精神和灵魂。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立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维度,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指导了我国民主模式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社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导,以丰富的理论渊源为支撑,以我国具体的民主政治实践为基础,集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和开放性于一体,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是系统的、科学的、先进的理念,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谱写了的新篇章。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生产力是人民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协调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总的来说,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两个方面,即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而人的要素又是生产力最关键的因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主要是通过影响人诚信守法来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健全完善立法,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强制约监督,实施正确领导,为我国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提供可靠保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共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法的价值观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观念,它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

总之,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为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理论上讲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实际中,这两方面的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体性功能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性功能去空谈,社会性功能也需要个体性功能为其实现的中介。我们应该将这两种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谭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思想政治功能[J].大众商务,2010,(6).

[3]蒋传光.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基础[J].山东社会科学,2011,(3).

[4]卫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路明灯[J].前沿,2011,(7).

[5]李遼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J].求实,2005,(1).

[6]焦成举,张国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简论[J].教育探索,2006,(2).

[7]陈大文.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标定位[J].道德与法研究,2010,(4).

[8]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编辑委员会.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一卷)[M].法律出版社,2009.

[9]中共中央政治委员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M].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海(1988—),男,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作者:王海

上一篇:职业英语西方文化论文下一篇:税制变迁效率分析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