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中工程机械论文

2022-04-20

摘要:我国是工程机械制造业大国,但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有较大差距。本文从产业集群角度出发,对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及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应将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战略方式,并对未来构建和发展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提出了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筑业中工程机械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业中工程机械论文 篇1:

建筑工程预算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发展迅速的建筑业中,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提高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控制工程造价预结算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工程造价管理质量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始终,每个施工环节都需要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因此,对施工企业来说,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施工价格和施工成本进行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审核;问题;对策

1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概述

1.1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基本定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建设单位及时做好建设工程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对工程造价预算的审核。建设工程造价涉及施工图设计、建设工程合同审查、建设工程资金投入、建设工程竣工审查等方方面面。比如,在审核建筑工程资金投入金额时,要参考各地区的项目价格,确保项目的实际价格与预算中的价格相一致。此外,审查也要注入动态思维,考虑到市场的变化,不能过于僵化和形式主义。为了使审计工作科学合理,必须加强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严谨性,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体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1.2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重要性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的资金流量巨大,涉及的项目种类繁多,做好建筑工程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要重视对建筑工程成本的审计。为实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目标,建设单位应从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将建筑工程的成本审核与建筑工程的进度相結合,随时监督施工项目的成本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是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必由之路。作为预控手段,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建设单位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2工程预算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无论是在施工图方面还是工程造价预算方面,都要在有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建立相关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就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而言,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难以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控制。许多小型建筑企业不重视施工成本控制管理,忽视成本控制管理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

2.2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自上而下都有相应的负责人。在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中,没有完善的项目管理部门,或是一视同仁、以假乱真的部门,使其不能正常运转,发挥应有的作用。权利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的弊端越来越多,也难以衡量因原材料浪费、工期延误、工人工资未及时支付、资本运营困难等影响工程质量的损失,企业应加强监督和监督,监督各部门的责任,学习国外优秀先进经验,改进管理过程中的刚性等问题。

2.3预算定额编制中计算方法不合理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保证项目预算计算的合理性。由于建筑工程周期一般较长,在这段时间内,材料、设备、工艺等都会不断更新,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提前修改数据,然后再进行定额计算。但目前我国在编制再预算定额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和静态性,不能及时更新市场价格,不能按历史价格计价和计算,导致工程预算出现较大误差,影响后续工程的发展。

3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发挥策略

3.1提高审核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为了提高建设工程造价预算审计的质量,企业首先需要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开展教育工作,使开展成本预算审计的工作人员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工作学习,提高工程成本预算、决算审计质量,将进一步促进城市建筑业乃至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完善审计队伍的工作纪律也是重要的一环。

3.2严格履行审核监督程序

建设工程造价审计是建设工程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当前,要在逐步强化审计责任的同时,加强和完善审计监督程序,确保建筑工程预算结果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因此,有必要建立由审计部门同时开展的审计监督部门,协调审计部门与监察部门的关系,促进审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使审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内容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有关人员要注意建立和实施审计监督程序,确保审计监督程序在实践中能够顺利进行,使监督程序真正发挥作用。

3.3 强化预算的审核和监督力度

要保证建设工程预算的功能,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做好预算控制工作,这就需要加强对预算的审计和监督,确保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实施,全面提高工程效益水平管理层。在预算审查的实施中,要准确控制预算审查,积极建立健全预算审查程序和规章制度,明确施工承包商和贷款人的职能和责任。

3.4建议定额动态管理机制

为了防止传统定额管理方法的弊端,我们应该采用现代化、动态的定额管理方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实时调整定额,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未来市场价格预测系数,解决市场价格变化对建设预算的影响。对于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对定额进行重新定位,以满足企业建设的需要,避免超预算和严重平衡。

3.5 开展有效的成本控制工作

建筑工程建设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成本控制工作。(1) 合理控制建筑材料,合理配置材料资源,不浪费、不缺料。材料控制可采用定额指标控制法;(2)有效控制施工设备成本。工程机械设备费主要包括机械设备修理费、运输费、人工费和租赁费。在施工阶段,要做好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避免因机械设备损坏而造成施工进度落后,或出现施工安全问题。做好维修工作,最大限度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施工成本。

4结束语

目前,建筑工程预算审查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后期建筑工程无法正常实施。其中,预算编制问题较为严重,市场最新动态未及时更新,存在严重滞后。其次,项目进度的成本控制和进度管理对建筑工程预算审查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和预算计算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工程预算审计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志贤.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建筑工程, 2018 (50) :182.

[2] 王嘉琦, 项坤.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造价问题分析[J].创新科技, 2018 (40) :40.

[3] 李乔尔.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建筑工程, 2017 (35) :145+146.

(作者单位:济南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刘晓妮 王庆太

建筑业中工程机械论文 篇2:

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是工程机械制造业大国,但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有较大差距。本文从产业集群角度出发,对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及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应将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战略方式,并对未来构建和发展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产业规划

工程机械制造业在我国己经发展成了机械工业10大行业之一,在世界上也进入了工程机械生产大国行列,是国际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四大基地之一(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工程机械用途广泛,市场遍布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其中主要有交通运输、能源、原材料、农林水利、城乡发展以及现代化国防六大领域。工程机械是保证各种工程建设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和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我国工程机械制产品技术水平不高及核心技术的缺失是制约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平均差距在15年左右,主要表现在产品使用可靠性、整机寿命、外观质量及信息化技术水平等方面。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工程机械发展的特征,对我国工程机械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1990年,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根抓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 )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产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揭示了相关产业联系和合作,从而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企业可能共存于某种特定产业内,又不仅如此,而且相邻于相关支撑产业。产业集群有效地结合了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优势有明显的产业特性、地域特性和聚集特性,能够产生集群效应,即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形成高度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氛围,使分工更专业、更精细,使成本降得更低、技术创新节奏更快,同时,解决了分工专业化与交易便利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有效地提升区域内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效应产生的基础在于生产过程中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为了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大批量生产,将一个个零件,甚至是一道道工序分解给多家企业分别完成,每个企业只专注于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最后,总装成产品,形成大批量生产。这样一个生产企业的群体,比一家企业生产所有的零部件、完成所有的工序,更加高效率、低成本、高赢利。也就是说有了这样的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这样生产同类产品的多家企业,进入同一地区,以及为这一产品配套供货的零部件企业群体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对原材料、生产设备、维修、保养、运输、仓储、营销、售后服务、金融等大的市场需求,这样一批上下游企业,以及间接为这此企业服务的相关服务业,就围绕核心产品的生产而形成了一个产业,在同一个地区,形成了一个产业企业的集聚,这是一个有市场需求基础而形成发育起来的一个产业的集聚。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许多欧美国家提出了集群战略(cluster initiative),用组织的方法将区域内的企业、政府和研究共同体结成伙伴,共同促进集群的发展。许多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随后积极研究、提倡和推进产业集群的政策,并且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南关洲与中东地区有29个国家提出了产业集群提案,美国有10多个州提出了产业集群提案(波特,2003),这些国家、洲把产业集群计划纳入到了国家、地区或城巾发展规划,构成了它们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如福建体育用品制造业、温州的制鞋业、苏锡常地区的服装纺织业、深圳到东莞、惠州一带形成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等等。这些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并在改革开放中越来越显示出产业竞争的活力。

二、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工程机械行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及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建设、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农田水利建设、工民用建筑业及国防建设等领域的发展。发达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已是经济强国和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建国到现在,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高速发展四个阶段。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已形成能生产18大类、4500多种规格型号的产品,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具有相当规模和蓬勃发展活力的重要行业。据2005年统计,我国生产工程机械产品规模以上的企业约有1000家,其中,外商独资合资企业130家。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00家;亿元以上企业有100家,年销售额共计940亿元,占全行业的75 %;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3家,年销售额占全行业的50%。2005年全行业销售各类工程机械42万台,销售额为1262亿元,在世界上仅次于美、日,列第三位。据英国《国际建设》报道,2005年我国有6家企业进入世界工程机械50强之列。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应当实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不仅因为产业集群是推进产业发展的一种现实有效的普遍战略,而且也是因为工程机械行业本身的特点所致。一方面现代工程机械产品技术含量高、品种多、单品生产批量不大、零部件类型多、形状复杂、大小差别大,产业关联度高,属高新技术集成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业。工程机械这种生产、技术、产品特征,适宜于通过集群的形式组织生产。另一方面,工程机械产品是最具可解构性和产业技术多样性的产品,产业链是金字塔状的,产业链长,如果我们能把这个产业链的部分链条在本地区构筑起来,形成上游为下游提供配套,部件为主机配套,主机为成套配套,就会自然形成以上下游提供配套和服务的集群效应。所以,工程机械本身的生产技术特性决定了工程机械适宜于以集群模式组织生产。

到目前为止,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已形成了多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聚区域,如以徐工集团为龙头的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柳工集团为龙头的柳州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厦工集团为龙头的厦门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与山河智能为龙头的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等。

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大多是以一个或几个运行良好的原生工程机械主机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困绕主机发展的零部件生产配套企业,同时前向、向后派生出一此新的配套企业,每个大企业的周边往往集聚有几十乃至上百家依附其生存的中小企业和供应商。如以徐工集团为龙头的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中,徐工集团是工程机械的领军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可达300亿元,连续18年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一,世界工程机械企业排名第16位。徐工集团本身有26家全资控股和参股托管的企业,这此企业主要生产主机。而在徐州市及周边从事工程机械相关产业的大小企业和公司有1000余家,仅直接为徐工集团主机配套和提供经营服务的企业就有500多家,年配套金额在20亿元以上,占徐工集团年销售收入的15%。又如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与山河智能为龙头的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拉动的上下游产业链多达16个行业,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配套基础,在长、株、潭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大大小小数百家配套与协作企业。其中,山河智能的液压静力压桩机的配套企业达30家以上,外购外协占该产品产值的63%;三一重工主导产品主要零部件配套企业528家,外购外协配套零部件占主导产品产值的58%,中联重科主导产品的零部件配套企业也是数百家,外购外协配套零部件占主导产品产值的大部分。

三、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式,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战略方式,作为增强地区竞争力的有效方案。从世界市场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互动合作与竞争,集群内企业与政府、公共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协调,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集聚经济、知识的溢出与学习效应和网络效应等,极大的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对于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应当以产业集群的战略方式,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做好产业规划,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政府在工程机械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做好产业规划,起到引导与培育作用。根据工程机械行业的特点,帮助企业把产业化的链条拉长、加粗。政府在搞好整体规划的同时,要扶持培育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有拉动地区经济能力的科技型、创新型、诚信型企业。同时,工程机械龙头企业要提高在本地区做好配套的认识,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和社会资源,缩小零部件配套半径,降低生产成本。政府还要积极牵线搭桥,引导扶持没有拳头产品的工程机械配件企业主动向龙头企业靠拢。这样,既可以解决龙头企业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拿出精力搞好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扩大主机市场,又能盘活众多周边配件企业,构筑工程机械制造业产业集群。

例如徐州市把做大做强工程机械作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突破口,进一步打响徐州工程机械的城市品牌。加快发展工程机械优势主导产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徐工集团,抓住起重机械、筑路机械、路面养护机械、压实机械、铲土运输机械等,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徐工工程机械国家级研发中心的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重点在发动机、传动系统、液压元器件、数字化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组织科技攻关,增强工程机械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徐州市在支持徐工集团加快发展的同时,积极引进世界著名工程机械跨国公司,大力扶持本地民营工程机械企业发展,构筑工程机械制造业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力争到2010年全市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把徐州建成国际知名、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特种车辆城。

2.建立区域内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

产业集群内企业是通过产业链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是按专业化生产分类的产品系列组团,延伸产业链。产业链延伸的基础是通过专业化分工的多级配套。上游延伸到原材料的供给、零部件生产配送、产品研发,下游延伸到产品展示、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二手设备业务等。产业链的延伸过程则是一个以产品系列为核心的快速有序聚变过程,正是这种裂变和聚变的矛盾统一与动态平衡,导致了产业集群的演进和发展。

加强集群内企业的产业联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制定配套政策,鼓励与支持中小企业按“专、精、特、新”进行供应链配套,按类设立生产配套产品的企业园区,优化配套环境;二是对于区域内已有的企业,要努力引导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三是对新建工程机械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上协作、本地结网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园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四是用优惠政策引导对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

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体系;五是针对产业配套弱的现状,引导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主辅分离、生产环节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以产权为纽带创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集群。

3.加强政府引导,加速产业演化进程

政府引导有利于加快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演化。政府引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政府应当以现有的产业集聚基础为前提制定相应规划,而不能刻意创造产业集群;其二,政府主要职能在于系统规划建设方案,搭建产业集群公共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其三,政府集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和网络化,提供更好的公共计划和投资帮助集群内企业建立交流的渠道和对话的模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业内恶性竞争。

加速产业演化进程中,政府根据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发育期的产业集群,要着重引导产业集群龙头大企业裂变和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聚集,来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对处于成熟期的产业集群,要着重引导集群内发展循环经济运营模式和共创知名地域品牌,来提升产业集群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对处于升级期的产业集群,要着重引导产业技术创新和融入国际产业链,来开创产业集群新的市场空间和核心竞争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政府必须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根据我国工程机械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已有的格局,充分遵循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各地区差异化的资源优势,既要注重提高企业地理集聚程度,又要注重保持产业集群的开放性来进行科学规划。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才能保证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健康、持久、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竟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陆小平:《产业链发展与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效应》,《中国程机械》,2004年第1期。

[3]穆书涛,任巍:《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微》,《企业活力》,2005年第4期。

[4]刘友金:《产业集聚集群与工程机械工业发展战略》,《求索》,2004年第8期。

[5]俞琚:《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今日工程机械》,2006年第9期。

[6]刘凤根:《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

(作者通讯地址:江苏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221116、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生产部 徐州 221004)

作者:石艳雅 谢守祥

建筑业中工程机械论文 篇3:

信息化背景下提高工程机械车辆的维修质量对策分析

摘 要:工程机械车辆的安全运行有助于各项工程项目的正常开展与顺利进行,重视工程机械车辆的维修与保养工作,提高其维修质量与维修效果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实际,首先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工程机械车辆维修工作所存在的问题;随后,针对上述问题深入探究了信息化背景下工程机械车辆维修质量的提升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工程机械车辆;现存问题;车辆维修;策略探究

工程机械车辆在我国各个领域(如农业、工业、建筑业等领域)都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工程机械车辆的发展情况于某种意义而言影响着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情况。信息化技术迎着改革的春风,踏着新时代的步伐走在蓬勃发展的道路之上,其覆盖面积、应用程度、辐射范围都十分地广泛,这显然已经是时代大势之所趋[1]。然而,在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工程机械车辆维修工作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积弊,亟待进一步完善与优化。面对这种情况,探究信息化背景下工程机械车辆维修质量的提升路径势在必行。

一、工程机械车辆维修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一)维修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工程机械车辆的维修管理体制尚未完善、缺乏规范化管理,使得车辆装置、零部构件等设备因维修保养不当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极大地增加了工程机械车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车辆的维修管理十分冗杂、繁复,缺乏系统性,致使工程机械车辆维修管理混乱不堪,不利于工程机械车辆维修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稳定推进,不利于工程机械车辆维修效率、维修效果的有效提升,并给工程机械车辆的正常运行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信息化程度偏低,维修人员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工程机械车辆维修管理体系的信息化程度严重不足,车辆维修工作者的专业水平、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较低,致使车辆维修工作者无法真正理解并有效掌握信息化背景之下工程机械车辆维修管理系统的实际内容与具体要求。作为车辆维修工作者本身肩负着十分繁重的车辆维修任务,工作难度大、工作强度高,在车辆维修与保养过程中,维修人员自身专业能力、维修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车辆实际维修保养过程中,维修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车辆维修与保养工作,不利于工程机械车辆维修效率、維修效果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现如今我国车辆维修技术乏善可陈,维修技术的创新力度不足,无法与当代车辆维修市场的实际需求完成有效适配,不利于我国车辆维修市场的长效发展。

二、信息化背景下工程机械车辆维修质量的提升策略探究

(一)构建并完善维修管理体系

现目前,我国的工程机械车辆的维修管理体制尚未完善、缺乏规范化管理,使得工程机械装置维修管理等情况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极大地增加了工程机械车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要想真正意义上将工程机械车辆维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构建一套可行性较强、可操作性较高的工程机械车辆维修管理体系。首先,应该根据不同种类的工程机械车辆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车辆维修方案、车辆保养策略与车辆检修制度,以保障工程机械车辆维修、质保的及时性和实效性,从而最大程度上延长工程机械车辆的工作年限。其次,在工程机械车辆的实际维修环节,应该充分考量车辆在投入营运的实际情况状况,并将工程机械车辆维修市场与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予以有机整合,为车辆的故障部位、零部构件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维护方案,完善并健全工程机械车辆维修质量管理制度,以期促进工程机械车辆的维修效率、维修质量、维修效果的有效提升[2]。再者,构建包宿制度,进而保障工程机械车辆维修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稳定推进,为工程机械车辆维修效率、维修效果的有效提升以及工程机械车辆的正常运行奠定坚实基础。除此之外,我国应该完善并健全工程机械车辆的维修管理机制,并持续加大工程机械车辆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力度,提高工程机械车辆维修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合理性,从而避免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提高工程机械车辆安全运行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二)提高信息化程度与维修人员的专业性,创新车辆维修技术

就现阶段而言,在我国车辆维修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中,车辆维修监督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对车辆维修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车辆维修监督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促进车辆维修监督管理相关的数据资料的互相沟通以及信息的交互共享的有效实现,让车辆维修监督工作更具智慧化、智能化,切实提升车辆维修监督管理工作的及时性与实效性,进而全面保障车辆维修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及稳定推进。此外,还必须创新维修技术,尤其是车辆诊断技术、动态监测技术、维修技术等,在此基础之上,从车辆维修市场的实际需求处发,甄选、引进、培养专业能力强、维修水平高的综合性高素质车辆维修技术人员。与此同时,作为车辆维修工作者应该树立精益求精、严谨负责,在车辆维修与保养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车辆维修与保养工作,从而促进工程机械车辆维修效率、维修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优化维修市场环境,强化维修市场监管力度

一方面,在信息化背景下,我国还应不断完善工程机械车辆市场监管体制,不断强化车辆维修市场监管力度,构建和谐的市场环境,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工程机械车辆维修市场的长效健康发展[3]。另一方面,除了及时更新车辆维修技术、提高维修人员技能水平外,还须规范车辆维修市场,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对各个部门间进行责任划分,健全工程机械车辆维修市场机制,促进市场供需求保持平衡。

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工程机械车辆的维修质量、维修效率、维修效果与车辆安全运行息息相关,提高工程机械车辆的维修与保养工作的重视度、关注度尤为重要。展望未来,为促进工程机械车辆维修质量的显著提升,必须构建并完善维修管理体系,创新车辆维修技术,优化维修市场环境,强化维修市场监管力度,加大信息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度,进而推动我国车辆维修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潇遥,张静璐,周景琰,梁于浩.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高工程机械车辆的维修质量对策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8,014(022):222-225.

[2]张志宝,孙潇逼,张子良,王美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高工程机械车辆的维修质量对策分析[J].工程机械车辆科技研究(下半旬刊),2020,004(031):114-120.

[3]王瑞,孙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高工程机械车辆的维修质量对策分析[J].南方农机,2020,(11):89-92.

作者:宗帅 李霄 迟硕 宋家辉 陈华彬

上一篇:国外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护理风险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