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备管理的通信电源论文

2022-04-22

摘要:为了提高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功率分送控制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非同步耦合调制的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设备管理的通信电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于设备管理的通信电源论文 篇1:

FAST科学数据管理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业务系统膨胀式增加,管理多个系统认证安全和记住多个系统账户密码,让系统管理员和用户们备受困扰,集中对多形式、多样化信息端统一授权认证亟待解决。当前通用技术标准为采用微服务与实现OAuth2开放统一认证标准协议架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最大口径天文望远镜,在天文研究上取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为加强数据管理与科普工作,研发了大量多形式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基于资源安全访问控制管理和简化管理工作的需要,FAST科学数据平台系统必须实现统一授权认证。论文研究开放认证授权标准协议OAuth2和身份验证标准Open lD Connect工作原理,探讨可行方案Identity Server关键技术。分析了当前Fast数据管理平台管理存在的多样的信息系统状况,设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架构,并采用IdentityServer4构建统一认证中心,使用.NET微服务实现认证功能,完成各类Web软件系统、App软件和桌面应用软件的统一身份认证接入。

关键词:OAuth2; OIDC; FAST数据管理平台;统一身份认证

1 引言

随着当前网络信息化技术高速的发展,多种多样的信息终端,如网站、App和小程序等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加速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信息业界提出微服务架构。如何既完成迅速增加的微服务和多样的信息终端的关联管理,又能够保障信息的安全,还能避免给用户带来重复的认证和授权任务,这是给信息化研发管理提出的严峻考验。基于Open ID Connect和OAuth2的标准,给各个业界研发提供了统一开放标准,实现了授权信息的共享,可以完成多信息系统的单点登录和统一授权认证。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1],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天文射电望远镜,于2016年9月在我国贵州落成。截至目前,已发现脉冲星后选题80颗,得到认证60颗,并于2018年4月首次发现毫秒级脉冲星[2]。FAST脉冲星搜索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巡天数据,FAST早期数据中心一直承担数据管理、分析和加速搜索等任务工作。FAST早期数据中心要管理海量的数据,如基础脉冲星数据、文献数据、设备管理数据和巡天原始数据,为了有效管理数据,提供数据处理能力,实现科研信息共享,提高科研效率,信息化团队不断地研发推出数字化信息系统。不断增长的信息业务服务和信息系统对信息安全数据和统一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即保障信息安全,信息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3];减少多系统重复登录验证;这些任务都亟待在FAST数据平台实现统一认证。

当前已经存在一些实现OAuth2标准的开源开发框架,主流的框架为微软的Identity Server和耶鲁大学的CAS[4]微软的AspNetCore与windows的天然无缝融合,提供了快速业务开发利器。AspnetCore可以实现微服务业务Webapi,提供网站客户端MVC、单页面SPA客户前端与Identity Server统一认证服务,完成信息业务系统快速研发,是技术框架的不二选择。本文将从业界认证授权协议标准介绍,陈述基于Identity Server的微服务与多信息客户端的统一认证系统的设计,并为FAST数据管理平台系统实现统一认证。

2 相关技术标准

2.1 OAuth2

OAuth是一个开放授权标准,允许用户授权第三方移动应用访问他们存储在另外的服务提供者上的信息,而不需要将用户名和密码提供给第三方移动应用或分享他们数据的所有内容,OAuth2是OAuth协议的版本[5]。

OAuth2定义了参与完整的授权系统的角色。

(1) Third-part Application:第三方应用程序或客户端(Cli-ent),用于消费授权资源的第三方应用。

(2)HTTP Service:HTTP服务提供商,外部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如腾讯、阿里。

(3) Resource Owner:资源所有者,我们的登录用户。

(4) User Agent:用户代理,可以说浏览器或者客户端App。

(5) Authorization Server:认证服务器,即服务提供商专门用来处理认证的服务器。

(6) Resource Server:资源服务器,即服务提供商存放用户生成资源的服务器。

授权认证流程,OAuth框架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包含4种授权模式。

(1)授权码模式

用户使用客户端访问需授权验证资源必须拥有访问令牌。未认证用户被重定向到认证服务器登录,登录成功返回授权码和重定向URL,客户端带着授权码和参数(客户端标识和重定向URL)从认证服务器获取访问令牌和URL。客户端可以为此凭证访问资源。

(2)隐式许可

省略颁发授权码过程。登录成功用户直接获取访问令牌等,客户端以访问令牌重定向访问资源。

(3)资源所有者密码凭据

客户端直接使用资源所有者提供的用戶名和密码箱认证服务器请求访问令牌。这种模式适合资源服务器高度信任客户端。

(4)客户端凭据

客户端使用自己的ID向认证服务器发起受保护资源访问请求,返回访问令牌。常用于集群中服务器之间通信。

2.2 0pen ID Connect

Open id connect简称OIDC,是构建在OAuth2上的一个身份层,一个局域OAuth2协议的身份认证标准协议。OIDC的作用是使用OAuth2授权服务器为第三方客户端提供用户身份认证,并把对应的身份认证信息传递给客户端[6]。

OIDC工作过程为身份认证过程,目标是从授权服务器获取包含用户信息的安全令牌ID Token.ID Token包含用户身份信息,存储为是JWT格式的数据结构,并且使用JWS进行签名和JWE加密后的字符串。

OIDC身份认证流程包含3种授权模式:授权码流程、隐式流程和混合授权码和隐式流程。区别的是认证请求过程需要提交请求的参数不同。

2.3 Identity Server

Identity Server是.NET框架下实现了Open IDConnet和OAuth2协议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的开源解决方案[7]。基于Identitv Server可以完成单点登录、身份管理、授权认证和资源安全保护功能。

Identity Server框架结构如图l,包含用户、客户端、Identity-Server和受保护资源4种角色。其中客户端可以是网站、手机App、桌面应用程序、单页面应用程序SPA和服务器进程等;受保护资源可以是用户身份信息和Web API微服务;IdentityServ-er实现了对用户身份的认证,验证用户访问受保护资源授权。

3 FAST科学数据平台统一认证的设计

在国家天文台和澳大利亚脉冲星研究小组的业务支持和指导下,依托贵州师范大学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共同建立的“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的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巡天数据资源。中心科研人员利用已有巡天数据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了面向FAST大规模数据的脉冲星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射电天文中脉冲星数据的统一规范管理。FAST数据管理平台维护着大量的基础信息,如已知脉冲星资料、文献资料、天文望远镜设施设备资料、巡天项目资料等,海量的巡天基础数据。FAST数据管理平台服务对象包括科学家、学者、学生、天文爱好者,甚至是系统对接接口。针对平台面临的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角色要求系统能够承担的业务功能,不同任务适合的场景要求,中心科研人员分散业务管理粒度,建立大量微服务,依托信息化技术开发能适应不同设备终端的信息系统,如服务器對接进程、桌面应用程序、网站系统和手机App用户与微服务之间基于角色权限架构管理CRBAC),实现安全的访问控制,同时基于Identi-tv Server建立统一认证中心、多系统单点登录和资源安全保护。

系统设计核心为认证授权中心(Authorize Server)、受保护资源(Resource WebApi)、对三种基本类型客户端分别采用OAuth2协议的不同验证授权模式构建统一认证,同时支持天文爱好者以微信、百度云等第三方身份提供商注册接人登录。

3.1 统一认证中心

FAST数据平台的认证中心服务器采用Identity Server,实现强大的身份验证和资源访问控制功能。其核心保护访问资源,通过调用身份Web api访问验证登录用户信息和第三方接人身份信息;提供了会话管理和单点登录功能;管理授权访问的客户端,包括客户端ID、认证授权模式和客户端能够访问资源范围;返回认证用户身份信息和授权访问令牌.验证令牌功能。

认证系统的配置采用了身份认证和客户端配置灵活的模式,支持后期不断扩张的微服务功能增加和客户端要求变更。系统未采用Identity Server默认本地身份存储模式,对身份系统使用Web api进行扩展,同时增加了角色信息,完成RABC功能。系统还将客户端配置和客户端访问资源范围配置信息持久化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得配置灵活,每次新增或修改客户端配置,功能激活无须重启认证服务。

3.2 基于微服务认证功能

为了应对业务工作中随时可变的,随时可能增加需求,信息系统必须拥有高度灵活的可扩展性,将大的业务功能分解成了粒度小的微服务[8]是当今流行的框架。微服务使用Web api实现对受保护资源的访问与操作。在统一认证体系中,只需要为每一个服务启用认证授权功能,配置授权认证服务器URL,设置唯一的微服务ID。本系统中已经将用户身份认证使用Web api实现,实现角色权限控制功能。

3.3 接入系统授权认证

为了更好地构建了面向FAST大规模数据的脉冲星数据平台,有效管理数据,提供数据处理能力,实现科研信息共享,加速科研效率,早期数据中心信息化团队不断地研发推出数字化信息系统。其中信息系统呈现形式也多样性.有基于浏览器的B/S软件系统、手机App和传统C/S桌面级软件系统。为了实现全部信息系统的统一认证管理,以下阐述各类型软件实现关键技术。

3.3.1 Web软件系统

基于B/S的Web网站实现信息系统是当前流行的系统框架模式,访问设备基本为PC,其拥有更新部署简单,无须安装客户端软件、只有用户浏览器就能够访问的特点。MVC Web客户端安全认证配置包含两个方面:(1)在认证服务授权网站客户端ID,指定认证完成后回调URL和注销登录回调URL,指定网站授权用户可以访问资源范围;(2)为网站指定认证服务器,指定网站授权认证模式,添加支持open ID Connect功能的认证扩展,指定认证信息本地存储模式。FAST数据管理平台包含的基础数据管理系统,脉冲星候选体标注系统,信息发布系统都是可以为MVC Web客户端,为其配置认证模式为授权码模式。

3.3.2 App接入实现

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人们的工作生活是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使用手机App支持天文工作者上网办公,信息交流,为天文爱好者提供手机承载的科普信息已经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App基于H5开发,称为Web App,归属于单页面应用程序SPA。

单页面应用程序SPA使用oidc-client.js库,实现与认证服务器的通信,完成登录验证,并返回访问令牌ACCESS- TO-KEN。授权用户接下来访问资源只需携带访问令牌就可以。携带方式ACCESS_TOKEN有三种:路径请求参数、授权请求头和Post表单数据。

3.3.3桌面应用程序接入

FAST巡天数据文件是海量的大文件,传输迁移必须在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基于Http网络协议方式的已经不合适。当前租用SG网络带宽,建立从平塘天文观测台到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通信专网。运行在单一安全网络环境下,数据管理系统,可以使用桌面应用程序或专门的服务进程。认证授权模式可以采用资源所有者密码凭证,甚至客户端凭证。

3.3.4第三方认证接入

FAST数据平台是一个开放平台,能够接收来自全球的脉冲星科学家及学者的新数据及文献资料,能够共享科学资源,同时也是科普基地板块,普及天体科学知识,分享天文教育资源。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注册,平台支持第三方身份认证提供商的接人,如微信、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账号登录。

4 FAST数据平台统一认证的实现

部署的项目包括:认证授权服务器系统、2个Web api项目(自定义身份认证Web api, App后台服务api)、一个基于ASPNET MVC技术的Pulsar数据网站系统。系统部署在私有云平台,3台虚拟主机服务器,每台主机CPU 16核,内存16G,硬盘500G,操作系统为Windows server2012,基础软件ns和dot-netcore runtime。

(1)服务器serverl:IP地址172.24.1.150,部署认证授权服务器项目,端口80;自定义身份认证Web api项目,端口8080。

(2)服务器Server2:IP地址172.24.1.151,部署App后台服务WebApi项目,端口80。

(3)服务器Server3:IP地址172.24.1.152,部署Pulsar数据管理网站项目,端口80。

桌面数据管理软件运行在用户的PC端,App运行在用户的手机、Pad等移动设备中。项目部署方案如图3所示。

匿名用户使用App或网站处理业务,访问操作受保护资源,系统自动定向到统一认证中心登录页面,登录成功返回认证ID Token和访问令牌Acccess Token,跳转请求页面或数据;当请求的资源超出认证用户访问授权范围,跳转到受限权限提醒页面;认证成功用户,携带ID Token和Access Token,请求访问其他网站无须重复登录,从而完成整个统一认证流程。

5 结论

为了应对快速增长、多变信息化业务需求和多样信息客户端对授权资源访问需求,科学有效管理FAST工程产生的海量数据,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实现科研信息共享,提高科研效率,文章基于Open ID Connect和OAuth2的开放协议标准,在FAST数据管理平台中引入Identity Server开源统一认证系统方案。文章简述了OAuth2与Open ID Connect专业术语,分别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授权认证工作模式流程,分析了FAST數据管理平台业务系统组成,基于Identity Server设计整个平台的认证架构,采用云服务器虚拟主机认证系统实践部署。解决了不断增长的信息业务需求微服务与信息资源安全统筹管理之间的矛盾,即实现了访问控制,保障了信息安全,受限资源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同时解决了多系统之间必须多次登录验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余云,李菂,刘志杰,等.人工智能在脉冲星候选体筛选中的应用[J].天文学进展,2017,35(3):304-315.

[2] Wang Hongfeng,ZhuWeiwei,GuoPing,etaI.Pulsar Candidate Se-lection with Ensemble Nets for FAST Drift-scan Suvery[J].SCl-ENCE CHINA,2016(59).

[3]姜家涛,郭静.基于RBAC的权限管理在实验室信息管理中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7(27):79-82.

[4]郑健,基于CAS的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部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3):61-63.

[5]胡贞华,陈雪花,何创新.基于OAUTH2.0高校统一身份认证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6):265-267.

[6] Eddy,Nathan.OpenDNS,ConnectWise Partner on Web Security,lT Management[Jl.Eweek,2013,Nov.

[7]IdentityServer[E B/OLl. https://identityserver4. readthedocs. io/en/latest/.

[8]方圆,郑卫胜.一种.Net框架下微服务框架设计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4):87-88.

[9]冯志勇,徐砚伟,薛霄,等,微服务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20,57(5):1103-1122.

[10]李娜.基于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2):142.

【通联编辑:代影】

作者简介:姜家涛,男,博士生,研究方向:信息安全、数据压缩;谢晓尧,男,博士生导师;张辉,男,博士生。

作者:姜家涛 谢晓尧 张辉

基于设备管理的通信电源论文 篇2:

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功率分送控制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非同步耦合调制的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方法。构建单端柔性电力系统控制约束参量模型,采用负荷的波动性调节方法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稳态调节;建立不同频率系统间的直流多功率耦合模型,采用离散傅里叶分析和频域分析方法进行直流多功率增益调节;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间谐波动抑制,实现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稳定性较好,输出功率增益较大,提高了功率的自动分配控制能力。

关键词: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波动性调节

单端柔性电力系统广泛应用在大功率发电和输电系统中,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单端柔性电力系统被广泛应用在直流变压器中,通过对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多功率分散控制设计,提高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输出功率增益和稳定性,研究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方法,在提高电源系统的能源接入汇集能力和高压大功率的调节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对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的研究是建立在对直流多功率调制和功率因素分析基础上,结合对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逆变器快速响应设计,进行发电功率的双向快速连续调节,提高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能力[2]。传统方法中,对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方法主要和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稳态功率调制方法以及最大均衡间隔控制方法等[3-4],结合对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的自适应调节进行控制响应的稳定性分析,提高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稳定性,但上述方法对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的自适应性不好,功率输出增益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非同步耦合调制的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方法,构建单端柔性电力系统控制约束参量模型,采用负荷的波动性调节方法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稳态调节,建立不同频率系统间的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耦合模型,采用离散傅里叶分析和频域分析方法进行直流多功率增益调节,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间谐波动抑制,实现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最后进行仿真实验分析,展示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在提高单端柔性電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能力方面的优越性能。

1 单端柔性电力系统控制对象及约束参量

1.1 单端柔性电力系统控制约束参量模型

为了实现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5],利用PID控制器进构建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的对象模型,针对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单极性特点,以输出功率的变化率、输入滤波电感以及上桥臂电压等为控制约束参量,构建单端柔性电力系统控制的微分控制模型,得到控制对象模型用二元微分方程表述:

其中:

Lq表示可控电压源;UJ表示带直流偏置的电压;UE是高压侧电压。单端柔性电力系统控制约束特征量可表示为:

其中:Lq表示并网系统产生间谐波电流;LJ=LqUUJ是负荷波动频率;LE=LqUEU是微分参数。忽略变换器损耗,采用模糊二自由度控制模型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输出平均功率变化率f,计算单端柔性电力系統的直流控制变量,采用上下桥臂互补模式,得到功率传输的约束对象模型表示:

其中:

v是直流电压输入信号;x1是确定的扰动步长下的输入信号;x2是输入信号的一阶导数;h为双闭环控制的步长,采用外环和电流内环的联合控制方法[6],得到控制的直流指令输出滤波因子为h0,当h值不变且输入电压稳定时,增大h0能够进行滤波;h,h0是电力系统的电池特征参数,采用负荷的波动性调节方法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稳态调节,进行直流多功率的分送控制设计。

1.2 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稳态调节

在上述构建了单端柔性电力系统控制约束参量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稳态调节,可输出电压和电流指令值的状态查看模型表示为:

式中,z1,z2是最大功率点因素,y是特征参数,z3是最大功率点对系统的干扰因素,β1,β2,β3,δ,b是可调参数。

在间谐波电流频率、幅值和相位分布调节模式下,计算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系统状态差值[7],采用非线性反馈调节方法,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的模糊调度,得到非线性反馈调节式表示:

在功率输出增益最大的条件下,得到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的输出增益K=ΔK·Km,其中ΔK>0,发电系统逆变器对外等效特征量存在两个控制环节,分别为Gm(s)e-tms与Gm(s)。

综上分析,采用离散傅里叶分析和频域分析方法进行直流多功率增益调节,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间谐波动抑制,实现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15]。

3 仿真实验分析

为了测试本文方法在实现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中的应用性能,进行仿真实验,实验取单端柔性电力系的最大功率值为450 kW,目标功率为500 kW,全站功率调节响应时间为24 ms,谐振电流为200 A,相电感11 mH,空载启动时间0.1 s,Boost-MMDCT 的可控变量的占空比为0.25,根据上述仿真参量设定,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测试不同系列的电流系统,得到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输出荷载如图1所示。

分析图1得知,本文方法在两种电力系统中的多功率输出载荷不同,此方法C-0与DW系列各种方法的输出载荷相比,输出载荷最高;分析交流电力系统下本文方法与I2系列的多功率输出载荷,与直流电力系统下相似,并具有较高的输出载荷,说明本文方法在不同的系统下都具有较高性能。测试输出功率增益,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

分析图2得知,3种方法输出功率增益进行对比,发现在不同的采样点,它们的增益不同,3种方法中I2系列的输出功率增益都最低,而本文方法输出增益一直最高,说明这种方法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的输出功率增益较高,性能较好。

4 结语

为了对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多功率分散控制设计,提高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输出功率增益和稳定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非同步耦合调制的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方法,以输出功率的变化率、输入滤波电感以及上桥臂电压等为控制约束参量,构建单端柔性电力系统控制的微分控制模型,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稳态调节。采用非线性反馈调节方法,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的模糊调度,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间谐波动抑制,实现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研究得知,本文方法进行单端柔性电力系统的直流多功率分送控制的输出稳定性较高,增益较大,分送控制能力较强。

参考文献:

[1]葛正平.220 kV变电站变压器检修策略探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8(23):42-43.

[2]李敏.智能变电站220 kV线路保护检修安全措施方案研究[J].电工电气,2018(10):39-42.

[3]孙晓云,刘玉秀,刘志涛,等.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状态检修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7):245-246.

[4]高静,孙鑫,刘俊伟.亥姆霍兹线圈磁场空间分布的研究[J].科技通报,2018,34(7):34-37.

[5]李晓莉,王迪.基于多尺度灰色关联的火电机组FCB运行参数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8,38(6):55-61.

[6]葛晓琳.考虑不确定性的电力电量平衡分析[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8,34(6):567-571,592.

[7]He H,BORHAN M S,KAMESHWAR P,et al.Aggregate flexibility of thermostatically controlled load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15,30(1):189-198.

[8]李万磊,陈天星,刘善邦,等.基于数据处理一体化的输变电工程标准测量系统构建[J].电子设计工程,2018,26(20):133-136.

[9]司马文霞,刘永来,杨鸣,等.考虑铁心深度饱和的单相双绕组变压器改进π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38(24):7131-7140.

[10]郭佳,雷勇,周凯,等.用于HVDC电缆主绝缘料选型的空间电荷检测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2018,39(4):213-219.

[11]肖思明.电力电子技术在高压直流输电中的应用[J].通信电源技术,2017,34(4):112-113,116.

[12]叶林,任成,李智,等.风电场有功功率多目标分层递阶预测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36(23):6327-6336.

[13]张伯明,吴文传,郑太一,等.消纳大规模风电的多时间尺度协调的有功调度系统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1):1-6.

[14]林俐,谢永俊,朱晨宸,等.基于优先顺序法的风电场限出力有功控制策略[J].电网技术,2013,37(4):960-966.

[15]唐坤杰,董树锋,宋永华,等.基于GPU加速的大规模系统N-1安全校验中电网连通性的检验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38(18):5461-5468.

作者:杨思国

基于设备管理的通信电源论文 篇3:

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现状

摘要:在电信网运行及维护期间,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是其重要的支撑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就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相关人士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信电源;集中监控;发展现状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烈。在实际生活中,通信电源被誉为通信系统的心脏,其运行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通信系统运行的稳定。如果通信电源工作不正常,就会导致通信系统发生故障,为了保障通信电源运行的稳定,保障通信系统运行的流畅,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应运而生。

一、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优势分析

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主要是针对分布的通信电源设备及机房空调等设备进行遥测、遥信和遥控的,能够实时检测并显示这些设备运行的参数,同时自动监测并处理系统内出现的各种故障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具有如下的优点:首先,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能提高通信电源的供电质量,并促使整体供电系统具有更高的经济性与可靠性;其次,充分发挥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了通信电源设备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并减少了设备运维人员,降低了通信企业的人工成本;最后,提高了通信电源设备运维管理的水平和运维效率,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行的成本。

二、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现状分析

我国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技术研发,还是在系统实施的规模上,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最初应用阶段,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大都只能与单个设备相连接,在形式与功能方面略显单一。应用者在对不同的电力通信电源设备进行控制时,往往需要对不同品牌及型号的系统分别进行控制,因此,在这一阶段,无法对通信设备进行集中和统一的监控。此外,因为不同的监控系统在接口以及协议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只是简单的连接,远远无法满足监控的要求。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通信产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通信电源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最初阶段相比较而言,当前我国的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从结构上来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监控中心、监控站和控制单元(见图1)。

这种三级结构,监控中心、监控站和监控单元三者各司其职,实现了对通信电源系统的集中监控及数据系统资源的共享,而且在运行过程中,还可以及时调整原有的监控系统,实现调度中心与监控中心的直接对接,从而实现两端数据的及时共享和控制。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说:部分单位没有充分考虑通信电源自身的特色及本单位的实际应用需求,导致在软件功能或硬件功能方面无法匹配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本身具备的特点;其次,因为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种需要接受监控的设备设施数量较多,很多设备设施在产品结构及性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型号不同、结构不同、性能不同的通信电源设备及其内部监控技术无法实现兼容,简单连接在一起,会影响到集中监控系统监控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及物力,针对通信协议进行及时处理,从而导致监控成本的增加。

三、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未来发展分析

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是电力系统的核心部分,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未来的发展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的实时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5G时代,计算机响应速度越来越快。而计算机响应速度又是监控系统种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因此,未来的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在计算机响应速度方面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在面对各种不同装填,系统做出反映的响应速度会越来越快,同时,由操作人员发布的指令,系统也会及时做出反应,執行该命令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二)运行的可靠性

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说,当前的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分为三层结构,而其第三层关于设备监控方面的单元,可以针对设备实际运转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因此,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要求较高。所以,未来的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在运行稳定性方面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系统的可扩充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通信电源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作为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扩充性,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制式装备更新换代的运行要求。因此,未来的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一般都是模块化设计,强调单元部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特点,这样可以针对制式装备进行有效的检测盒控制,及时发现运行故障问题,并缩短故障修复的时间,从而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四)高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还会朝着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专家库等方面会具有更高的智能化,从而保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提供支持,提高供电的总体质量。

(五)系统协议规范化

目前,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中被监控的设备数量较多,很多设备都是不同的厂家生产的,在结构、性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需要人工的方式对通信协议进行处理,从而导致系统运行成本的增加。基于此,未来的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会重构系统协议,使系统协议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从而保障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能够在相同的通信协议下稳定运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也获得了持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电源的供电质量。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运行可靠性及可扩充性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同时,还会朝着运行智能化、协议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保障通信电源运行的稳定性,推动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轩羽.通信电源、机房环境集中监控系统优化和升级[J].通信电源技术,2020,v.37;No.198,(06):76-77.

[2]戴方权.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J].通信电源技术,2020,v.37;No.197,(05):281-282.

[3]王芳.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8,No.233,(03):43-44.

69036部队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2

作者:马红芳 王勇征 田映东 路晓菊 寇琦

上一篇:冠心病术后健康教育护理论文下一篇:外国中小学德育课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