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学实习论文

2022-04-18

摘要: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身份問题,有很多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并发表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大学生实习期间并不能够成为劳动法上真正意义的劳动者,并不能将其纳入到劳动法保护范围内。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学生在实习期间虽然处在学校管理环境下,但也并不与劳动者发生冲突,如果符合劳动者的实质则可成为劳动者,并会纳入到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法学实习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大学生法学实习论文 篇1:

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关系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实习制度的现状,试图厘清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关系,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实习期间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法律关系

[作者简介]万金店(1975- ),男,淮海工学院院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法学、高等教育管理。(江苏连云港222005)

目前,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事例比比皆是,工作经验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强化实习就成为弥补大学生工作经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力措施。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实习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企业而言,他们缺乏对大学生实习的认同感,据调查显示,由于种种原因,一半以上的企业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对大学生而言,由于对实习认识不足及实习机会的缺乏,使得实习效果不如人意;对于高校而言,由于缺少企业的配合,只依靠自身的安排难以满足众多大学生实习的需要,教学目的难以完全实现。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大学生实习做出制度性的安排,仅仅是依靠企业自身的自觉行为。而作为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主体,企业又以营利为目的,他们不愿意过多地承担没有明显经济效益的责任。大学生实习不应该仅是高校、大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一种简单的对口任务,而应该成为关系到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一种制度性的行为。

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实习期间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目前就业难的情况下,学生本人并不具有要求用人单位签订实习权益保障协议的主动权。这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后,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因此,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积极探索与构建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障体系,明确高校、大学生及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利、义务,厘清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关系,是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关键。

一、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的含义

关于法律关系的定义,在我国法理学界主要有来自前苏联的“权利义务关系说”及“社会关系说”等,其中前者为法理学界所公认。本文拟采用权利义务关系说来定义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关系。所谓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大学生实习这一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大学生、高校及实习单位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来讲,主要是指大学生实习期间高校、实习单位、大学生本人及相关人员各自在实习期间及实习前后所应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

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具有复杂性。首先,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是一种多边法律关系,它不仅涉及大学生、高校及实习单位,还有可能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人;其次,大学生实习期间关系也是一种复合性的法律关系,它既可能是一种平权的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可能是一种隶属的法律关系,是管理与服从的法律关系;既有可能是一种源自合法行为的原生法律关系,也有可能是因原生法律关系受损而产生的派生法律关系。所以,要较好地处理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就必须要对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有清楚的认识,必须对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的各构成要素有较清楚的理解。

理论界对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也存在不同认识,其中有四要素说、三要素说和二要素说,其中三要素说为大家所公认。三要素主要包括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及法律关系客体。本文也拟以三要素说为基础来分析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

二、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主体

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到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通常称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根据法理学的一般理论,这里的人通常包括自然人和团体人两大类。作为法律关系的实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它是独立自由的,同时是人格化的。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主体包括以下两大类:

1.自然人。自然人是指有生命的、具有法律人格的人。在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中的自然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大学生。大学生是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的最重要的主体,占有支配地位。没有大学生,此法律关系也就不复存在。(2)大学实习指导教师。是指接受高校委派,承担大学生实习指导任务的教师。他们在大学生实习期间代表高校对大学生实习进行直接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保证大学教学目的的实现及实习任务的圆满完成,是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实习单位指导人员。是指接受大学生实习单位指派,指导大学生实习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主要是对实习的大学生在业务上进行指导,协助高校实现教学目的及实习任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他们主要代表实习单位直接指导大学生实习工作。(4)其他人。是指在大学生实习期间,有可能与大学生产生利益关系的自然人。这类人不是大学生实习这一行为的直接相关者,但可能在大学生实习期间与大学生发生一定利益方面的联系,因此也是这一法律关系主体的一个组成方面。

2.团体人。团体人是指在法律上被认为具有法律人格,能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除自然人以外的任何实体,包括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两种类型。在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中,团体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高校。是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大学生参加实习,安排指导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实习指导,以实现教学目的。(2)实习单位。主要是接受大学生实习,对大学生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协助高校完成教学目的。实习单位也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如国家机关、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另外一种是不具有法人资格但依然能够享受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组织,主要有合伙、个体户及其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3)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负责对高校的实习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及指导,并且出台相关的文件,也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主体。实践中还可能涉及一些单位,例如高校内部的系(院)或者实习单位的下属部门,由于这些单位及部门不具有独立的主体资格,而且他们所行使的权利及承担的义务都是代表他们的上级单位及前面提到的团体人,因此我们这里不把这类单位作为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的独立主体。

以上所提到的自然人和团体人都在大学生实习期间承担着一定的义务且享有一定的权利,他们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的主体。

三、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内容

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的主体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中,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一方主体所享有的权利正是另一方主体所承担的义务。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这一法律关系内容的复杂性。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权利及义务。大学生作为这一法律关系的主体,在实习期间的权利和义务是这一法律关系内容的主要方面。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利主要包括人身安全、社会保险、休息权、获得报酬权、获得实习指导的权利、实习期间产生的知识产权及相关权利。大学生实习期间的义务主要包括遵守学校及实习单位规章制度的义务,对实习中所接触到的商业机密和秘密文件保密的义务,接受学校及实习单位相关人员教育管理的义务。另外,宪法所规定的受教育权也是大学生实习期间的一个主要权利和义务。

2.高校的权利和义务。高校作为管理者,在大学生实习期间应该有以下权利和义务:提供实习单位的义务,指派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义务,维护学生权益的义务,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学生实习的权利,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权利。指导教师作为学校的代表具体负责执行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权利,对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及时协调解决,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高校承担。

3.实习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实习单位主要有以下义务:接受实习大学生的义务,提供必要的生活、实习条件的义务,安排指导人员对实习大学生进行指导的义务,对实习大学生进行培训的义务,提供适当劳动报酬的义务。实习单位的权利主要有:要求实习大学生对所接触到的秘密保密的权利,对实习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权利,对大学生实习期间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所享有的相关权利。实习单位指派的实习指导人员代表实习单位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并对大学生实习期间的相关行为负责,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实习单位承担。

4.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的权利义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与大学生实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权利及义务,对高校及实习单位的有关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权利及义务。

在大学生实习期间,还有可能与其他人发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内容里占次要地位,且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视具体情形而定。

四、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客体

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其法律关系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根据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人身利益、智力成果及行为。

1.物。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所涉及之物与一般法律意义上的物是相同的,即指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主体所支配的、大学生实习所需要的客观实体,如大学生实习期间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所负责策划的文案等。

2.人身利益。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而人身利益则是与人身相关的利益总体,主要包括身份利益和人格利益两种。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关系中人身利益因为不涉及我国法律中所规定的特殊身份,因此主要是人格利益。主要内容包括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姓名、名誉、隐私、荣誉等方面的利益。

3.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人通过某种物体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大学生实习期间所涉及的智力成果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经调查显示,无论是高校推荐的实习单位还是大学生个人联系的实习单位,高校、大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极少约定实习期间所产生的智力成果的权益问题,这也为后来引起争议留下隐患。现实中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创造出具有一定价值的智力成果并不少,例如所编写的软件、所做的发明创造等。只是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或者有一定的意识但也不强烈,或者是因为大学生处于劣势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导致这方面的问题没有突显,这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权益受损。

4.行为。行为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作为包括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及相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等,包括高校、实习单位指导大学生实习的行为,大学生实习行为;而不作为则有大学生的保密行为等。

[参考文献]

[1]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勇.大学生的实习权益保障及制度构建[J].教育评论,2007(6).

[4]陶书中,王佳利.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

[5]张晓霞.当前大学生实习状况及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5(5).

[6]李鸿建.社会属性视角: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7]曹培东,李文亚.论大学生法律关系的多重性——以大学生实习期间受到意外伤害展开[J].煤炭高等教育,2006(6).

作者:万金店

大学生法学实习论文 篇2:

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身份研究

摘 要: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身份問题,有很多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并发表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大学生实习期间并不能够成为劳动法上真正意义的劳动者,并不能将其纳入到劳动法保护范围内。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学生在实习期间虽然处在学校管理环境下,但也并不与劳动者发生冲突,如果符合劳动者的实质则可成为劳动者,并会纳入到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内。两种不同观点也对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影响,对此,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展开研究,在综合其他学者观点的同时,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与其他学者共同探究其内涵。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

作者简介:赵小溪(1965-),女,汉族,辽宁清源人,大专,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专业,研究方向:高职法律教学。

一直以来,大学生实习期间是否属于劳动法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倍受争议,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身份较为繁琐,如何有效界定其法律身份也将直接影响到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是否可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受此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权益受到侵害,尤其是在报酬方面体现较为明显,报酬体系不合理,实习期间大学生所拿到的报酬与付出不成正比,甚至有一些实习大学生拿不到报酬。此外,实习协议签订环节也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实习协议签订不够仔细,协议上并没有明确各方的权益,从而造成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对此,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法保护机制重构策略。
一、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身份认定

大学生实习期间从法律的角度上剖析并不属于劳动者,其身份仍是学生,如果是这样的一个认定,从理论上大学生实习期间的身份与劳动者的身份是有冲突的,这就需要考虑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否真正意义上称为劳动法上的劳动者,这也是当前对实习生与劳动者之间矛盾研究较多的话题[1]。在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认定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展开研究,也都发表不同的见解,总结来说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实习期间并不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持这个观点的学者认为关于劳动者只有在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同时符合法律规定,才能纳入到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内,而大学生实习期间根据《意见》的第12条规定,在校生在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的情况下,并不将其视为就业,而大学生实习期间则可归入此类,并没有与雇主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实习期间的大学生还处在学校管理下,这种特殊的身份并不能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从这几方面因素的分析认为大学生实习期间并不能够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另一种观点则正与前一种观点相反,认为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属于劳动者,持这一观点的很多学者认为实习期间的大学生虽然是在学校的管理下,但却并不排除实习生所具有的劳动者身份。从宪法方面分析,对劳动者的认定是所有具备劳动权利能力以及劳动行为能力的人群均可称为劳动者,因此说大学生实习期间可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在实习期间应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笔者认为,大学生实习期间虽然在学校的管理下,但这种身份与劳动者的身份并没有冲突,虽然实习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但单纯的从劳动者角度上分析,实习期间的大学生符合劳动者的实质,可称为“劳动者”,在实习期间被纳入到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内,当然,在社会保险方面则与其他的正式员工有着一定的差别,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是属于劳动者范畴内的一种特殊群体[2]。另外,笔者认为,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应明确其法律身份,与不同主体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可以说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法律关系具有多重性,例如,实习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与学校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这是以实习生为基础所呈现的直观法律关系,除此之外,还衍生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尤其是学校与用人单位都具有独立法人,并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而在大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签订的实习协议,则是对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作出规定,在此过程中学校和用人单位属于平等的合同关系,根据学校的委托,用人单位接收参与实习的实习生。
二、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法保护机制重构

(一)重新界定劳动者

通过以上分析,对大学生实习期间是否真正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还依旧存有很大的争议,这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保护。因此,应在劳动法上重新界定劳动者,并给予劳动者明确的定义[3]。在此过程中,应从用人单位方面考虑,对劳动者的定义应将是否能够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因素界定其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同时,还应考虑到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应不断扩大劳动法上的劳动者范围,尤其是针对实习的大学生,应通过合理的界定,实现对实习大学生的劳动保护,当然,这需要建立在符合劳动者实质的基础上,才会将其纳入到劳动法保护范围。

(二)健全实习生报酬体系

在大量的实践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普遍存在薪酬水平偏低的现象,更有甚者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工资,丧失劳动报酬权益。从法律意义的角度上分析,虽然带薪实习的工资标准偏低,但却不能将实习期大学生报酬无限低,不合理的报酬对实习期大学生不公平[4]。不管从企业责任角度还是从公平的角度上分析,作为一个用人单位都应根据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情况给予合理的报酬,如果这方面仅仅依靠用人单位自觉完成的话,效率会非常低,而且也很难保证实习期大学生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因此,笔者建议,针对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报酬体系,应通过健全相关立法来实现,以保证实习期间大学生报酬体系建立的合理性。

(三)落实并签订实习协议

当今的大学生实习期间经常会因实习薪资待遇的问题发生争议,从某个角度上分析,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更像是劳动者中的弱势群体,在实习期间得不到合法权益的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的不健全、不完善,很难为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因此,在新时期发展中,可通过落实并签订实习协议,为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保障,用法律保护劳动者中的弱势群体。从实践的角度上分析,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的法律主体并签订相关的实习协议,而在协议上却并没有明晰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发生争执的解决方式等,会为大学生实习留下一定的隐患。一旦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权益受到侵害,因所签署的实习协议相关法律规定不明确,很难将其作为实习生维权的法律依据,很难帮助大学生维护合法权益。因此,实习期间大学生在签署实习协议时,应先考虑自身的法律身份,尤其是大学生本身实习期间处于弱势群体,更应认真签订实习协议。同样,用人单位也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认真签订实习协议,并在实习协议上明确大学生实习期间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可能出现争议的情况,并针对可能发生的争议提出相关的约定,通过法律保护大学生实习期间的身份权益。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发展中,大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大学生在刚踏入到社会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实习期,而在实习期间大学生可以说是劳动者中的弱势群体,自身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却因实习期间实习协议以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而无法进行维权。另外,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也依旧存在很大的争议,更有一些用人单位以此做文章,并没有给实习期间大学生合理的报酬,这对实习生很不公平。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针对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方面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法保护机制重构策略,以其为刚踏入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法律保护。

[ 参 考 文 献 ]

[1]邱海萍.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3):115-119.

[2]卢笑宇.探析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的界定——以王某实习纠纷案为例[J].法制与经济,2018(05):166-167.

[3]郭靖.在校大学生实习期间因工受伤的法律完善机制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7(26):42-43.

[4]曹春艳,金亮,廖波.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权益的保障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03):94-95.

作者:赵小溪

大学生法学实习论文 篇3:

浅析大学生实习维权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实习维权难的社会现实为出发点,从法律角度上,分析了大学生实习维权难的根本原因和现实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法律解决对策。

关键词:实习;维权;法律对策;实习协议

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有几百万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形势持续呈严峻状态,各种各样的社会实习实践日益成为大学生适应社会找到理想工作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单位把大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实习实践经验,作为优先录取的条件。为此,各大高校及大学生自身,都在积极拓展实习实践渠道。然而,2009年07月11日,《羊城晚报》名为《大学生实习,会不会变成廉价劳动力》的报道再度引起对大学生实习如何维权的关注。该报道称:惠州一家企业的实习生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然而当维权时却遭遇法律空白。因此,如何有效协调实习与维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能充分发挥实习活动的育人功效,又能充分保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实习维权难的法律分析

据有关方面对5296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近40% 的大学生在实习打工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维权的仅占13.9%,而选择忍气吞声的占81.6%。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实习维权难的情况呢?从法律层面分析,有立法制度缺失的根本原因和法律关系复杂的现实原因。

1.实习维权难的根本原因:学生实习存在立法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没有相应的学生实习立法规定,而且学生实习也不能适用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这就导致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出现制度缺失,形成实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及时有效保障的根本原因。

从根本上来看,大学生实习,接受的是实习单位严格的生产管理,与一般劳动者无异,实习单位是不折不扣的用工行为,实习生应享有最基本的劳动权益。然而,由于学生目前不属于我国劳动法调整范围,因为他们还没有毕业,身份还是在校生,就不能算劳动者。所以,同样超时加班,用非学生身份的劳动者,单位就是劳动违法,劳动监管部门就可以依法行使职权;而用学生身份的实习生,单位不算劳动违法,劳动监管部门想执法也依法无据。另外,出现工伤事故,非学生身份的劳动者如何获得赔偿,劳动法等相关规定一清二楚。而实习生在工作中受伤,劳动保障部门一般不予认定为工伤。明明与工作有关,却不能按工伤处理,只能走一般民事途径,无法按劳动法,有效的维护实习生合法权益。

因此,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没有专门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使大学生的实习问题成为我国法律管理中的“真空地带”,成为大学生实习维权难的根本原因。

2.实习维权难的现实原因:法律关系界定不明确

大学生实习,存在着三层意义上的法律关系,即高校与实习生之间、高校与实习单位之间、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三者的法律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对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准确的法律定位,这就形成实习生维权难的现实原因。

首先,高校与实习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即教育管理与被教育管理的关系,是最基本的法律关系。多数实习生是为完成学业和就业,通过多种渠道到实习单位实习,但其隶属关系仍在学校,身份仍是在校学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因此,只要没有拿到毕业证,高校与实习生之间的教育管理与被教育管理的关系就不会改变。其次,是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如果是由学校组织的,并其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学校和实习单位就建立了以实习协议基础的民事合同法律关系。如果,实习是由学生自行联系的,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没有签订相应的实习协议,则两者之间难以形成相应的民事合同法律关系。最后,是关于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三层关系中的核心。究其本质,实习单位是在接替学校对学生行使教育管理权利的基础上形成教育管理与被教育管理的关系,同时,学生向实习单位提供劳动获得实际经验和实际技能,因此兼有一定的劳动关系,但由于学生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不能通过劳动法维权。

三层法律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复杂的体系,一旦出现大学生实习维权的情形,其余两方,都会利用自己有利面来推卸相应的责任,造成大学生实习维权难的现实原因。

二、大学生毕业实习维权的法律对策

由于我国立法上的缺失,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制度,学校、实习单位之间未能建立起互相配套的“实习市场”,导致大学生实习出现维权难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应通过健全大学生实习相关法律法规,重视实习协议的签订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实习生的合法权益。

1.完善立法,健全制度

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是大学生实习维权难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大学生实习维权难的根本途径是完善大学生实习相关立法,健全相关规定制度。或者把实习期间的大学生纳入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调整范围,或者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相关法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更明确的为实习期间大学生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降低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受损的情形,使实习期间大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有法可依。还要健全相应的配套规定和制度,最终达到强化大学生实习权益法律保护意识,保障大学生实习合法权益,使维权有渠道,不再难。

目前,《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2010年1月22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2010年3月1日起施行),对大学生实习作了一定的限制性规定,如要求日实习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等等。虽然其条文并不完善,企业依旧没有多少违法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相应的查处部门,很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变实习生为廉价劳动力,但毕竟是立法上的一个进步。

因此,笔者呼吁,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大学生实习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健全和完善相应配套制度,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实习维权难的关键。

2.理顺关系,重视协议

完善立法,健全制度,需要经过立法程序,要有一个过程,不能马上解决现实问题,然而,可以通过签订实习协议的方式来保障实习生权益,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实习协议是指实习生与实习单位、学校自愿协商签订的,用以规范各方在实习中的权利义务的协议。实习协议之所以能够发挥对毕业生实习维权的作用,原因在于私法领域贯彻的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即在不违反法律原则规定的情况下,允许协议当事人对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进行约定。大学生实习权益的保护同样适用意思自治原则。

一般来说,由学校负责组织的实习,学校都会和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而学生自己找到实习单位的,往往很少签订实习协议。因缺乏实习协议的约束,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很难向实习单位追究的。实习协议对实习单位是一种约束,可以促使实习单位积极履行义务。因此,大学生实习,必须重视实习协议的签订,做到维权有据,而且要签订一份有效的实习协议。

实习协议一般应该明确大学生实习的内容、岗位、职责、实习的时间、地点、实习单位的指导、高校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责任以及违反实习协议的法律责任等具体内容。也应该对实习报酬、安全工作、事故责任、投保等事项做出约定,特别是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伤亡事故承担责任的问题进行明确约定。

3.视就业实习期为劳动试用期

在大学生的各种实习中,有一类特殊的实习,就是就业实习,即以就业为目的,与单位约定,几个月的实习期满后,可以与表现好的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在笔者所在的高校,每年都有许多毕业生通过就业实习落实就业单位。但当面对正式报到后的劳动试用期,有毕业生就说,就业实习已经有半年多,劳动试用期还要3个月,相当于给实习单位白干了近一年。同时,那些因就业实习表现不好,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被退回学校后,再次面临寻找工作,但也可能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机。这种以就业实习为名,行试用之实的招聘单位已引起了很多高校毕业生的不满。对此,应该在健全大学生实习立法的同时,明确就业实习期的性质。

笔者认为,把就业实习期视为劳动试用期,更有利于保护大学生权利。首先,在这种就业实习中,双方是以建立劳动关系为目的,符合劳动法调整范围。其次,双方的关系符合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实习生要接受实习单位的指挥、监督和管理,和正式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相差无几。同时,将视就业实习期为劳动试用期,更能防止那些为了廉价甚至是无偿地使用劳动者的实习单位规避劳动法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将就业实习期作为劳动试用期来讲,更加有利于以就业为目的的毕业生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

大学生实习,是适应就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实习维权难,也是面临的现实情形,所以有必要健全相应法律法规,从根本解决维权难的问题,也要理顺其中的法律关系,通过实习协议进行有效规范,保障大学生实习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余小鹏.就业实习期VS劳动试用期[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2]刘琴.论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保障和法律维护[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部,2007,(4).

[3]刘惠芹.大学生实习权益的法律保障原则初探[J].法学研究,2007.

[4]崔玉隆.大学生实习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5).

[5]张太生.关于大学生在实习期间遭遇意外的法律分析和风险应对[J].经济师,2009,(1).

[责任编辑:谢青松]

作者:廖彬 王雪燕

上一篇:宪法与民主制度论文下一篇:物流行业增值税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