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全息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它以“高速重演”、“整体缩影”等观点整体地、发展地看待事物。这种理论无论是与语文阅读教学本身,还是与语文阅读文本、字、词等都有紧密的联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全息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全息阅读教学论文 篇1:

实施全息阅读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习惯培养等方面都应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阅读教学就是以课文为凭借,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小学语文全息阅读教学是顺应综合化教育的潮流,根據人与言语的关系,借鉴全息理论构建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全息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训练 强化训练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

一、定准定好语言文字训练点

(一)明确训练目标

语言文字训练目标要准确、精练、有序、具体。准确,就是要明确制定目标的依据。精练,就是要集中。在阅读教学中,不可能也不需要把训练涉及到课文中的每一个段落都下同样的功夫,只能从课文中选出几个训练点,集中精力训练,这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有序,指把年级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连起来,构成科学有序的训练目标体系,而且在设计有一定难度的训练是要选择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材料作为训练点,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能力、有兴趣参加训练。具体,是说目标的表达应是具体的、方便操作的,要使教的目标化为学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练什么和怎样练,通过练达到什么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如我教《生命生命》时,为落实和提高学生欣赏句段的能力,我在教“飞蛾扑火”、“种子抗争”、“静听心跳”三节时,用“带——扶——放”的教学方法一层一层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珍惜生命,还体现在不怕困难,不屈不挠,更体现在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在一次一次的引导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抒发的感想越来越丰富,能运用“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善代生命、迎难而上”等十多个不同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情感,出乎我的意料。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在定准的训练点上做恰如其分的指导,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语言训练场,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如此诗所言:“我无法送你到对岸,只能送给你一叶小舟;我无法送你上山顶,只能指给你上山之路;我无法送给你智慧,只能教你获取的方法。”掌握方法,终身收益。

(二)精选训练点

要落实训练目标,必须精心选择训练点。训练点一般应具备下列特征:

(1)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段,它既有语言文字的训练价值,又有助于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情感熏陶和学习语言内涵共振的作用。

(2)课文中带有个性特征的语言现象,而这些材料文含有某种语言规律,训练这些,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知识,还能加快他们语言内化的过程。

二、采用高效多样化的语言文字训练方法

(一)在直观形象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中采用直观性原则,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所学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可运用图片演示,动作模拟表演等,加深对语句意义的理解,运用板书、图示,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深一层的思考等。

(二)在比较品评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如字形、字义的比较,换词比较、句式归类比较、增添或删去部分词句与原句比较、词义句意比较等。

换词比较是给一句话里的关键词语换一个近义词,引导学生把换词以后的句子与原句对比着读一读,边读边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句所用词语的意思和作用,体味原句所用词语的妙处。

如我教学《荷花》一课时,引导学生品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时采用了以下步骤:

(1)你觉得“冒”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探、伸、露、冲……)

(2)读读这段文字,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使劲、拼命、用力、急切、笔直、一个劲儿、痛痛快快、争先恐后、生机勃勃……)

(3)课件播放荷花录像,引导学生想像冒出来的荷花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向朋友们展示自己的努力……)

(4)小结:可见,其他词虽然看似与“冒”的意思相同,却都没有“冒”字表达的准确、形象。

在上面的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品评文字,使他们感悟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和蕴含的情味感。

(三)在知识迁移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材料,还要引导他们将积累的语言化为能力。叶老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必须深钻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即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

(四)在情感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把朗读放在重要位置,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领会文章的感情,才会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课堂上,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分角色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范读、领读等,通过这形形色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让学生的情感进入课文的语言环境,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的词句的准确性,引起跟作者思想的共鸣。所以要体会课文的感情就要保证一定份量的课堂朗读训练。

我在教学《掌声》中,重点抓住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英子的神态、动作的两个句子“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进行指导朗读。这两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句子,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却反映出了英子的内心世界。为了领悟文中的情感,我在品析重点词句,并在教师动情地情绪氛围创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帮助学生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情,读中增情。从而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来触动心灵,引起共鸣。在指名学生朗读时,有的学生朗读的声音都颤抖了。可见,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再次被文章的情感所打动,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

[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4]《小学语文全息阅读教学实践初探》.

作者:刘锦权

全息阅读教学论文 篇2:

全息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全息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 母 系统的全部信息。它以“高速重演”、“整体缩影”等观点整体地、发展地看待事物。这种 理论 无论是与语文阅读教学本身,还是与语文阅读文本、字、词等都有紧密的联系。运用该理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使学生能够在过程体验中,完成对文本生成过程的高速重演;提炼资源,寻找全息元;通过 对创作主题进行追溯,从“整体”理解“缩影”与从“缩影”理解“整体”;在合作与探究 中完成对文本的全息建构,同时帮助学生积极尝试,多角度辐射探究文本。

关键词:全息理论;语文阅读教学;运用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由来已久。 为突破阅读教学的困境,语文教育研究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对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据笔者目力所及的几十种《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论》以及作为 高校教材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都缺乏对文本自身的本质及其整体发展过程的思考 , 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也不尽人意。阅读教学迫切需要在一种新的理论指导下,抓住文 本的本质特征,以高效的整体观和发展观来观照文本,进而改良语文阅读教学。

一、全息的概念及其规律

1.全息的概念

现代全息理论是以全息这一基本概念和全息生物学这一生物学分支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 的。“所谓全息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 系统的全部信息”[1]。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盖柏和罗杰斯在发明光学全息 术,并制成全息图的过程中提出的。

2.全息元与全息规律

全息理论认为“部分包含着能映射整体特征的信息并把这种能映射整体特征的部分都称 为全息元。全息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全息征,它通过各种特征的确定性关系去反映 母系统的整体信息;另一类称为全息质,它通过继承母系统的某些信息来反映母系统”[2]。

全息现象作为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所有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这 些系统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就其全部意义都应遵循相应的规律。其一,客观世界的任何系统 都是全息系统。其二,整体缩影律。在全息系统内部,任何子系统都包含着母系统的全部信 息,任何全息元都包含着其所属的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系统又规定和控制着任何子系统的 全部信息。其三,重演进化律。全息系统中,各全息元的发育过程简明地重演着系统发展的 历史。同时,全息元又以自己的进化促进着系统的进化。

二、全息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

1.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全息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子系数(全息元),语文教学又是人类教学的一个子系统(全 息元),人类教学又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中的一个较小的 子系统(全息元),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全息系统。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具有全息 性。我们可以说,“语文教学信息只有大小、多寡、贫富之分,没有部分与整体之别,任何 部分都是整体中的部分,都反映了整体;学习一篇文章,就是进入一个新的天地!替换一个 语词,调整一个句序,实际是精神替换和调整”[3]。

2.语文阅读文本具有全息性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全息性具体表现为阅读文本自身所具有的全息性。创作者往往寓其 所处的时代情况、人生轨迹、思想感情于文本中。对文本激活的前提,意味着首先对这些默 会知识的激活。只有把握了作者的社会经历、气质、个性后文本才会有血有肉地活生生地展 现在我们面前。波兰尼曾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 、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这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 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4]。

3.语文阅读的字、词具有全息性

文本的全息性是由语言的全息性决定的。海德格尔说:“所有存在都栖居于词,所以有了 这样的说法,语言是存在之家。”[5]汉语言更是如此,汉语言“就是一句话, 一个词、甚 至一个字也是全息的”[3]。索绪尔认为,语言作为符号的表达,有两种必要的作 用,一种是 语序轴的作用,一种是联想轴的作用。所谓语序轴,即语言符号横向结合的顺序;所谓联想 轴,即每一个语言符号都会引起纵向的联想并带出与它相近的一系列语言[6]。

三、全息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重视体验性学习,完成高速重演

这里所说的体验性学习主要指将知识置于其发生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回复知识与其 所发生的情景之间的本然联系。学生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应该是对作者创作过程的高速重演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信息领悟过程中,努力建构有意义的理解 ”[7]。而建构的前提则是对文本的激活,这就意味着首先要激活作者,激活其经 历、思 想感情以及文本的创作过程。如不了解李白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西行至巫山遇 上大赦、得以放还的经历,就不易体会《早发白帝城》里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欢 快 ;不了解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统治集团政治腐败、聚敛财物、贫富不均之现实,学生也很难理 解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

2.资源提炼,寻找全息元

全息元是构成系统或整体的基本单位。它有两重身份:不仅是整体控制下的结构和功能 单位,而且是相对独立的自主发育单位。阅读文本自身具有全息性。当我们把文本看成是一 个完整的系统时,构成文本的词、句、段则成了该系统的部分,其内涵和作用必然较以往也 随之有相应的扩大,不光能折射知识与内容方面的信息,还能成为“能力元”、“情感元” 、“价 值元”,且随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而相应变化。我们的教学若能紧扣这样的全息元,就如打 开一扇扇最敞亮的窗户,以最佳的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聚焦文本的全部信息,可以实现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教学的 效益。如《孔乙己》一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句中的“大约”、“的确”,如果不是设 计者 独具慧眼,是很难找到这个看似寻常实则内涵极其丰富的全息元的。文中表现的孔乙己悲剧 的性格、冷漠的社会、孔乙己的凄惨命运以及他死亡的必然……几乎都可以囊括于“大约” 、“的确”之中。

3.追溯创作主题,从“整体”理解“缩影”与从“缩影”理解“整体”

表面看起来,文本都有其特殊性,是独特的“这一个”,但从全息理论看来,它总是按照 全息的规律而产生的,是对比它更高一级的系统的“整体缩影”,概莫能外。建构主义认为 ,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交换[8]。文本所承载的信息量具有一定 的局限性, 作者不可能穷尽所有信息于一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理解的广度。这就需要教师进 行有效填补和适度拓宽,把与课本同一类的文本与课文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教学主题。然 后,教 师紧紧围绕主题,引领学生与多个文本碰撞交融,进行大量的文化接触,达到精神交汇,促 进富有个性的文本意义的创生及教学资源的全息开发,获得生命的成长。如人们在表达思乡 之情时就会有一些共有的方法,这就体现为创作主题的规定性:对故乡景与事的回忆性呈现 。从杜甫的“遥想故园菊”到王维的“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再到余光中《乡愁》中 的 “邮票”、“坟墓”和“海峡”等都是这样,从创作主题入手就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文本。

4.全息建构,多角度探究

“信息的提取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一方面需要对新信息的意义加以建构,另一方面 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9]。全息视野下的文本重构,要求教师要善于 利用已有 的工具,注重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实施脑与脑的链接,沟通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超时空的 互联网虚拟世界和人类自己的心灵世界,形成兼容的整体。在全息阅读者眼中,文本是一个 全息元,读者必须调动所有的体验与信息来读解它,也必须将此看成一个研究主题,将探究 的触角向四方辐射,在丰富多彩的探究综合实践中,凭借已有的全息获得更好的全息,让自 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如《荷塘月色》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定下了全文的感 情底色。作者的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 为 是源于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 作 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对 人 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依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 于 家庭生活不和谐……也许在这个问题上无所谓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才称得上是一首耐读的“朦胧诗”。

参考文献:

[1]刘宗寅,秦荃田.全息教学论原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张智雄.全息学与情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1).

[3]王尚文.语文教学原则•全息性原则,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2.

[4]Mchael Polanyi.Study of Ma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1985,P.12.

[5]孙兴周.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 998.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Wittrock.M•C(1990)Generative Processes of Comprehension.Education P sychologist(24),p.348.

[8]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邓立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阅读教学改革的启示[J].小学语文教学,200 4(5).

作者:杨晋夫 范 蔚

全息阅读教学论文 篇3:

“全息式阅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摘 要:全息理论源于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全息生物学”,围绕“全息”概念应运而生。“全息式阅读”以“高速重演”“整体缩影”等视角全面地、整体地看待阅读文本,对阅读文本进行整体思考,并将这些思考准确地反馈到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迫切需要用这种全息式的思维来改变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急功近利、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从而为转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阅读教学 高速重演 全息元 整体缩影律 全息建构

作者简介:陈瑜(1974—),女,重庆璧山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重庆市巴蜀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更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表达,以典范的语言武装自己。然而,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急功近利、重应试轻素质的現象仍很普遍。语文阅读教学迫切需要用一种整体式的思维来改变现实的窘境,本文试图借用全息理论,为转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提供一种思路。

一、全息之含义及规律

(一)全息的含义

现代全息理论源于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全息生物学”,围绕“全息”概念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盖柏和罗杰斯在研究“光学全息术”时提出的,全息即“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1]

(二)全息规律

其一,“整体缩影”律。在“全息”世界里,“子系统”和“母系统”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子系统”虽然空间有限,但都包含了“母系统”的所有信息源;反之,“母系统”又控制和制约着“子系统”的所有信息源。其二,“重演进化”律。全息系统中,“子系统”的演变发展轨迹与“母系统”的演变发展轨迹不谋而合。既可以由“子系统”的演变发展轨迹推导出“母系统”的演变发展轨迹;反之亦可由“母系统”的演变发展轨迹衍化出“子系统”的演变发展轨迹。

二、全息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全息性

参照“全息”的含义及规律,我们不难发现,阅读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关系。阅读教学相对于语文教学是一个“子系统”,阅读教学的各个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均能在语文教学中找到相应的原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内在地具备了“全息性”。

(二)语文阅读文本具有全息性

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是阅读文本。在读者阅读文本时,就能触及到创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创作者独特的人生轨迹和创作者在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由此,我们可以说阅读文本本身就具有全息性。

(三)语文阅读文本中的字、词具有全息性

阅读文本是由阅读语言构成的,具体说是由一个个字、词构成的。一个个字、词相当于一个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组合到一起便是一个个句子、段落的“母系统”。有时,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取决于构成文本的某个段落,而段落的解读又是由关键句子决定的,句子的理解则源于个别字、词的意思。这说明“子系统”虽然空间有限,但都包含了“母系统”的所有信息源。索绪尔认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会引起纵向的联想并带出与它相近的一系列语言。[2]

三、“全息式阅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重视体验性学习,完成高速重演

重视体验性学习,即在解读文本时有意创设相应的情境,恢复文本创作时的真实环境,让学生以假设创作者的身份走进文本,从而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知识信息,而是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而构建认知结构的前提则是对文本“子系统”的激活,其实就是激活了文本包含的创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创作者独特的人生轨迹和创作者在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母系统”。如不了解辛弃疾晚年带病戍守江防要地京口,登临北固亭,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谴责执政者的屈辱求和,就不易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惆怅。

(二)资源提炼,寻找“全息元”

“全息元”是构成全息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不仅是全息系统的结构单位,而且也是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有时,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取决于构成文本的某个段落,而段落的解读又是由关键句子决定的,句子的理解则源于个别“全息元”的意思。构成文本的“全息元”,其内涵和作用不光是能折射知识与内容方面的信息,还能成为“能力元”“情感元”“价值元”,且随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而相应变化。如《老王》结尾,作者杨绛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二字如果不是创作者独具慧眼,是很难找到这个看似寻常实则内涵极其丰富的“全息元”的。杨绛 “愧怍”的是自己若干年后省悟到不幸的人投给自己的并不是桃,也不只是涌泉,而是善良、真诚、崇高、圣洁。她意识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并有胆量公之于众,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涤,这是一种高贵的自我反思。

(三)追溯创作主题,从“整体”理解“缩影”与从“缩影”理解“整体”

由于阅读文本自身的特殊性,于是便被人们误认为它仅是独特的“这一个”。其实不然,它并不是独特的“这一个”,而受上级“母系统”的控制和制约,准确地说是上级“母系统”的“整体缩影”。所谓的上级“母系统”便是一个个“教学主题”。创作者不可能在一个文本里穷尽他要表达的所有信息,文本中都有留白,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补充这一个个留白,适度拓展,把与课文同一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教学主题。如人们在表达“思乡”之情时,往往就体现为创作主题的规定性:对故乡景、事的回忆和对故乡人的怀念,从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再到席慕容《乡愁》中的“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从创作主题入手就能够高屋建瓴地整体把握文本。

(四)全息建构,多角度探究

在全息式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文本不是知识来源的全部场所,它仅是调动学生读解信息的渠道指向标,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教学主题,将探究的触角向四方辐射,将文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充分连接起来,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全息构建更加丰富、全面的知识认知结构。如《荷塘月色》在文章开始便提及作者“游荷塘”的原因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作者心里的“不宁静”呢?后来,人们在解读这篇文章时,从多个角度阐明了造成作者心里“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怨愤;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对江南故乡的怀念;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对于人生理想的迷茫、困惑;甚至还有人认为源于当时作者家庭中的一些琐事的困扰……也许在这个问题上无所谓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才真正地将学生的知识世界与他所能触及的物质世界、心灵世界联系了起来,达到了多角度、全方位地建构阅读文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宗寅,秦荃田.全息教学论原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编辑:李小叶)

作者: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