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高中素质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农村普通高中多元化办学是促进高中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需要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农村普通高中的建设,需要农村高中加快课程改革与建设,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有特色办学道路;同时还需要转变学生和家长观念,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示范性高中素质教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示范性高中素质教育分析论文 篇1:

新课改视域下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摘要:新课改是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变革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新课改背景高中教学管理简单分析后,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思路,主要包括:突出规范教学规章制度、突出人性化的管理理念、突出素质化教育理念、突出教学成绩的差异化考核等方面。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进行变革,旨在提高高中办学质量,提高教学运行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教学管理; 改革思路

1引言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变革的重要标志,其重要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是这次教育变革的重要特征[1]。而且素质教育的变革不仅仅是教师授课思路的变革,而且还包括硬件建设、价值取向,办学理念等各方面的变革。高中正是中学教育的冲刺阶段,而且正是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迅速转型时期[2]。所以,充分利用新课改中关于教师热情和责任的促进、学校文化与校本研究制度的建设为契机,以人为本的对高中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教学运行质量,对于提高高中办学质量有重要意义[3]。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进行变革,旨在提高高中办学质量,提高教学运行效率。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思路

2.1突出规范教学规章制度

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高中教学运行而言,教学制度就是高中办学的“规矩”,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就是“方圆”。所以,建立健全并不断规范教学中涉及的各项规章制度与监管体系,是实现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学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的执行教学规章制度是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规范教学规章制度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从学生考勤、考试,到学籍管理、奖惩措施等等各个环节都包括在内。而且,有了制度再有就是认真严格的落实制度,通过严格落实、严格把关、严格考核、严格奖惩这四个严格来保障规章制度的完整、有效的落实。同时也要培养全体师生的竞争意识,使师生员工懂的通过正常的自我完善提高竞争力。

2.2突出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新课改中一条重要主旨就是注重教学管理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办学,而且这种意识要体现在教学运行的各个环节。如很多高中都是以学习成绩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甚至有很多学校还公开成绩,目的在于让学生“知耻而后勇”。但这对于部分自尊型强但学习差的同学造成的打击是很大的。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管理中可以适度考虑部分公开,部分结合实际情况单独谈话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适当示范性带动相结合;另外教师课堂上要充分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教师应该更多的对于学生采取先肯定鼓励,而后对于不足部分用合适的方式与角度为学生指出,这才能慢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相反,如果教师以一种课堂支配者的身份出现,对于那些先天或者后天的原因,学习较差的学生一味的讽刺挖苦,只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日趋严重,直接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2.3突出素质化教育理念

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素质教育在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办法具体落实,尤其是素质教育中很多都是不可量化、考核困难,而且没有适当的制度与激励机制引导等一系列的原因共同导致素质教育一直是纸上谈兵。结合新课改的契机,要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力求让学生真正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实现应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考核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不同科目不同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以新课改的理念构建富有人文精神的创意姓课堂,使教学工作获得新的活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系列的方式共同实现等。这就给教学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比如在素质教育与传统量化考核习惯下考核方式冲突时,创意性课堂的随意性与传统制度化课堂冲突时,学生自主学习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成绩有冲突时等很多问题的协调的问题[4,5]。所以,素质化教育理念的实施要与新式教学管理制度相对应,为教师开展素质教学提供政策指导与理论支持。也可以开展以某个年级的一门课程,甚至一门课程的某些章节或者学习环节作为试点的方式陆续展开素质教育。

2.4突出教学成绩的差异化考核

教学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较为完善而准确的考评体系,这种完善与准确主要体现在“奖惩分明”和“公平公正”两方面。只有对不同工种工作队伍的工作业绩准确、平等、及时的评价与考核,才能保证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制定,才能保证规范化的管理能有效监督教学的运行。尤其是一部分教辅部门、教学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不参加高考科目的教学工作等如何公平、公正的评价与考核,也是对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新要求。一份有失公平的考核制度会严重影响到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当然也会影响到教学机制的良性运行。比如对于图书馆部门可以以服务态度来衡量;对于不参加高考科目可以以知识竞赛等活动来考核,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

3结语

新课改绝对不是以更换教材为主要工作为代表的是一次形象工程,而是一次以顺应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趋势的教育变革,这种变革在高中阶段教学管理工作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而这种明显又不是简单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或者升学率的提高等可以量化的数据反映的,更深层次的是教育管理者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变革,教学管理部门办学理念的日趋完善[1,2]。同时也只有深层次的改变才能真正使新课改融入到高中教学管理工作中去,才不会是课程改革的内容流于形式。也正是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进一步丰富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下一步课程深化改革提供了丰富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金碧.新课改需重建教学管理制度[J].教学与管理,2004(11):17-19.

[2]罗洁.高中新课改正向我们走来—对北京市实施高中新课改面临问题的分析[J].北京教育,2007(6):4-5.

[3]王华明.关于普通高中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9-10.

[4]覃源滋.新课改理念下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J].广西教育,2006(6):5.

[5]杜贵忠.适应高考改革加强高中教学工作[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3(3):34-35.

作者:王建

示范性高中素质教育分析论文 篇2:

试谈如何推进农村普通高中多元化办学

【摘要】农村普通高中多元化办学是促进高中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需要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农村普通高中的建设,需要农村高中加快课程改革与建设,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有特色办学道路;同时还需要转变学生和家长观念,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 多元化 办学

根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2016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强调提出我国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引人注目。

然而,在我国全面推进高中教育,教育改革大潮此起彼伏的今天,广大农村高中的教育还处在缓慢、艰难的发展阶段。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校舍和校园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变。但是经济落后、观念陈旧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仍在不断延续。普通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与城市高中学校差距仍很大,远远跟不上现代教育步伐,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反展。因此,加大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改革力度,在大面积上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不仅关系到我国能否落实普及高中的教育的宏伟目标,而且也关系到教育的民主与公平,甚至影响中国农村的前途的社会工程,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滞后的种种情况,我认为应该积极探索农村普通高中多元化办学的道路,扩大农村高中办学规模,推进农村高中素质教育。

一、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村普通高中的建设,建立公平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学校建设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因此,农村普通高中教育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学校的投入,要加大对农村普通高中新建、改扩建以及其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重点中小学的建设是历史的产物,是在“文革”后为加速恢复和发展教育的有效措施。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继续把人力、物力、财力、各种捐助还集中往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投,势必拉大学校之间的差距,影响多数学校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学校成为新的薄弱学校。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均衡生源都是必要的。

二、切实加强农村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骨干教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农村学校远离市区,交通、生活、住宿、医疗等比起城市学校来说都比较落后,所以毕业的本科大学生都不大愿意选择到农村高中任教。农村教师的师资水平长期以来都相对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要根据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编制,按编制配备教师,确保专任教师数量。学校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要求,可以面向社会自主公开招聘教师,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岗位聘任、竞争上岗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流动服务体系,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提高农村高中教师待遇,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要制定激励政策,吸引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到普通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任教,积极引进外籍教师。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奖金、津贴等标准和发放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试行年薪制。

加大普通高中教师培训力度。积极探索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多种途径培训教师的新机制,不断提高农村高中在职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学历层次。建立教师和校长定期培训的继续教育制度。

三、要大力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实实在在地提高教育质量

只有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去认识现代教育,才能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才能走出教育观念上的困惑。因此在当前的农村高中教育,建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新的教学体系显得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堂评价体系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关注课堂上教师知识讲解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知识与技能是否掌握与形成,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主角,学生成为了配角,只要机械完成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即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高中学校要建立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就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结果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都要进行科学的评价。要研究和落实课堂教学评价的机制、要素、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

(二)积极进行学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国家课程标准等有关规定,突出重点,注重导向,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加快课程改革与建设,探索适合农村学校发展的特色办学道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普通高中办学与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必须确立课程改革和特色课程建设在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农村高中来说,加快课程改革与建设,培养学生素质,尤为重要。针对农村高中地处偏远,生源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应结合学校实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适合自己的办学思路。

(一)农村高中学校可尝试设置特色课程。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需要不同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不能是一个模子。各类情况不同的学校要针对本校的实际和本地生产方式开展特色课程,一校一特色有利于防止重点学校过热而普通学校招生不足的现象,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师资力量防止人才的浪费现象。地方特色课程有利于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特色课程也容易激起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农村高中普职渗透,提高农村高中办学吸引力。比如在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课,渗透一些适合当地养鸡、养猪、养鱼等有关科技知识。为他们将来升学和就业打下基础,也为他们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创造条件。高中学校可以考虑与高职学校合作办学,在高中学校一些普通班班级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一方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学到实用技术,将来出到社会上能有一技之長。

(三)发展学校艺体教育特色。由于教育行政管理等原因,农村高中生源素质普遍比较差,给学校的管理、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但也有一些农村学校迎难而上,开创特色办学道路。目前,许多农村高中开发了艺体特色课程,构筑了艺体教育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高考中有一大批学生考上了二本甚至一本高等院校,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赞誉。

贺州市八步区信都中学就是一所比较典型的学校。该校位于贺州市东部的一个乡镇-信都镇,建校于1932年,在2010年之前还是一个一以初中为主的高完中,高中学生只有三四百人。校区很小,只有30多亩,教育设施及其简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后,学校对高中教育非常重视,积极探索扩大高中办学道路。学校领导经过反复考察调研,决定走艺体特色发展道路。学校成立了艺术体育教育领导小组,由教学副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年级主任担任副组长。制定了包括课程建设、课内外教学辅导、教学研究、学生学业评价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选配了专业门类齐全,老中青结合的艺术体育师资,形成梯队结构,承担着普通班艺术课教学和加强班专业教学。组织学校各项文艺活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加强学生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学科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和审美能力培养,着力为学生发展成初步具有丰富个性、较高文化艺体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的学校教育模式。从2012年学校确定了以艺体多元化办学目标,走艺术、体育特色办学道路后,高考成绩不断提升。2013年考上本科22人,2014年40人;2015年38人;2016年34人,2017年54人,本科上线率在贺州市非示范性普通高中中一直排名前列。学校的发展,赢得了上级和社会各界的肯定。2012至2017年,学校连续六年被评为八步区高考先进单位,在2016年度教育教学考评中也荣获一等奖。高考成绩的提升,带动了学校的发展,2017年秋季学期,在校高中学生已超过1500人,比早几年翻了几番。2018年,高三参加艺体考试的学生将近130人。而在2017秋入学的高一新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报名参加艺体培训。学校艺体特色办学已初现端倪。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也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良机。根据贺州市政府的决定,我校在2020年将要实现整体搬迁,建设一个200亩的现代化新校区。相信再过三五年,学校将要迎来高中教育的春天。实践证明,普通高中坚持走艺术、体育术科多元化特色办学是行得通的,更加鼓舞全校师生增强自信心,更加鞭策我们努力前行。

五、转变家长观念,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家长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传统的观念和对教育的不正确的看法。很多农村家长由这样的观念:孩子初中毕业还小,不读书出去打工工厂不要,在社会上混又怕学坏,干脆还是放在学校里交给老师再管3年算了。如果父母对子女没有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就很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结果很多高中学生来到学校之后,读不到1年、2年,中途就辍学了,不辍学的学生再学校里也是无所事事,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甚至成为让老师头痛的问题学生。最近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的家庭中大量的家长缺少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无所适从。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违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教育必然失败。这就要求家长们必须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因此农村高中的教育者们要从多方面努力改变家长的观念现状,如多派教师到学生家庭中去家访或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家访这一途径对家长进行情感上的触动和通过家长学校的集体学习、讨论,帮助家长对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认识,从源头上获得保障素质教育的动力和保障。只有家长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积极支持者,努力配合学校教育,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农村的家庭教育中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家长对学生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因为农村家长水平毕竟有限。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伟大战略,明确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新方向,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普及高中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普通高中的发展。农村高中教育可挖掘的潜力十分巨大,农村高中教育的进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我们相信,经过党和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农村高中的教育将产生质的变化,合乎现代社会发展的素质教育将推动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石阳,申凯,余秀英,等.新形势下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思路与模式初探[J].教育科学论坛,2015(19):65-67.

[2]钟永彬.浅谈农村普通高中规范办学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0):00252-00252.

[3]常本初,冯运良,申文平.试谈农村职业高中的办学方向[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38-39.

[4]姬英涛.农村高中多元化教学模式分析--以音乐教学为例[J].小作家选刊,2015(21).

[5]单亚东.农村成校多元化办学的实践与成效[J].新农村,2016(5):52-53.

[6]钱进.浅谈高中学业考试管理办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7).

作者:陈宇志

示范性高中素质教育分析论文 篇3:

品牌高中规模扩张的效应分析与治理

在教育准市场环境的条件下,各教育组织展开了激烈竞争,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点”学校,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势下的新建学校,都开始重视品牌的管理与经营,品牌优势确立后,这些学校往往选择通过创办分校、兼并收购和组建教育集团等形式进行规模扩张,从而达到品牌扩张的目的。然而,这些品牌学校的不断扩张并没有带来人们所预期的结果。中等层次的学校越来越少,学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从学校组织经营来看,规模扩大后内部管理混乱,运作成本增加,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从学生角度看,学业压力更加沉重,由于人数较多而缺乏必要的教育关怀等种种不和谐现象使我们必须思考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问题。

一、 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的现状概观

1.巨型学校的形成

巨型学校是品牌高中学校利用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已有办学规模形成的。品牌高中学校是一个地区优质教育的集中,当前优质教育依然是卖方市场,存在教育消费者的巨大需求。于是,学校相关管理者抓住时机扩大招生规模,主要通过增加年级数、扩大班额容量,使现存教育资源超额负载运转。巨型学校是相对中小型学校而言的“超级航母”式学校,是指在校人数超过3000、班级总数高于60的超大规模中小学校。巨型学校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教育消费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但由于教学条件的超额负重运作,学校内部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变得捉襟见肘,从而又影响到了教育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2.名校办分校的高涨

名校办分校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整体扩张型,即完全在校本部以外圈地建校,“另起炉灶”;二是租赁型,即一些初中公有民办校,租用校外闲置的校舍进行低成本扩张;三是“联合办学”型,即公有名校向薄弱学校、纯民办校输入教育品牌及教育管理,薄弱学校、纯民办校则提供校舍等硬件设施。名校办分校具有较大的办学优势:从学校名气看,名校分校先天优势得天独厚;从教育软硬件资源看,名校分校动辄上亿元投资,加之其优秀的师资力量也让其他学校望尘莫及。

名校办分校具有优势的背后同时隐藏着不可忽视的隐患。首先,其所创办的分校在组织管理,教学风格等方面往往只是原校的简单复制,所以分校的教学质量或者说成功与否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其次,这些名分校往往以招收那些在学业上优越或能够担负高额“培养费”的学生为主,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3.教育集团的兴起

以品牌为龙头,组建学校教育集团,如东方剑桥学校集团、北师大海威学校集团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这种学校集团扩张使学校品牌迅速增值,增强了学校的市场竞争力,为教育消费者提供了部分优质教育服务。但是,这种扩张导致了学校“企业化”性质太浓,学校不像学校而像现代化企业或工厂,学校管理缺乏教育道德价值取向。

二、 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的动因分析

1.政府政策动因

国家政府是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其教育需求往往是一种对教育结果的需求。品牌高中学校所在区域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主要关心教育的外显成果,而且因为地域教育的发展状况是政府绩效考评的一部分,当作政绩来抓,表现为违背教育规律的“热心”。另外,现实办学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经济财政问题促使不得不通过现有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来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

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品牌中学的规模扩张。首先,政府通过的相关政策在默认并支持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譬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调整现有的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随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已经普九的地方,可以通过学校布局调整,高初中分离、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合办学、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挖掘潜力,扩大现有公办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十五”期间我国高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60%的目标。

其次,我国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后迅速波及对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和需求压力不得不实行规模办学,如《教育部200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扩大优质高中的覆盖面;《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加快高中教育的发展步伐,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发展民办高中,加强县城示范性高中建设”。由此可见,政府的这些政策措施是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的重要推力。

2.顾客需求动因

首先,人们对高中教育总体需求量增加。原因是任何一级教育的扩张必然向两端教育波及,引发两端教育的规模扩张。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扩招之后,高中教育规模扩张已成必然。因此,为了解决我国高中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瓶颈问题,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也就成为了我国新一轮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其次,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享有受教育机会已经不是问题,人们的关注从能不能上学转向能不能上“优质”学校。面对巨大的优质教育需求,优质教育资源却是稀缺的。这种需求压力一方面迫使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来鼓励支持现有优质教育资源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使少数优质学校看到了规模扩张可能带来的丰厚利益。在我国现时期,高中是连接大学的关键阶段,于是品牌高中学校更是处在一个炙手可热的位置,社会中经常流传的就是“进了某某品牌高中,就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国家重点大学”等。因此,优质教育资源处在一个深度卖方市场,是推动品牌学校规模扩张的根本动力。

3.学校发展动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重点校”办学政策使这些品牌学校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包括物质资源基础、社会关系资源基础等,为学校自身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可能性;加之,教育消费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狂热需求可以为品牌学校的规模扩张带来多方面的效益。从办学经费来看,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对学生的收费,规模扩张可以为学校争取更多政府财政拨款找到现实理由;扩大招生规模则可以带来一定范围内的规模经济效益。当前,我国高中阶段一定程度上允许“择校”,于是品牌学校通过扩大规模来广收这些“择校生”,可以获取数额巨大的择校费、捐资助学费、赞助费等各种费用。从学校经营管理理念来看,一种共识是“大规模可以得到政府的重视,大规模不易被淘汰,大规模说明学校管理有方”。在这种错误理念引导下,校长等管理层为满足自身政绩需要而盲目扩大规模。

三、 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的效应探析

1.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优质教育资源增长

在分析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优质教育资源增长两者关系前,我们有必要阐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基本认识。

有学者认为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指学校所拥有的涵盖了文化、制度、管理、师资、特色、物质等硬件设施和软件的总称,能够实现办学质量最优化,学生能在其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也有研究者认为,优质教育是能较好地完成本学段的教育任务,能被社会、家长和学生认同,能把学生近期发展需求与长远发展目标结合的教育。笔者认为,优质教育资源必须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以尊重学生和关注学生为基础的教育。但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优质资源一般集中在一些名牌中小学中,因此“优质教育资源”和“名校”常常被人们看作是两个可以互相替代的概念,这是不正确的。

第一点,品牌高中学校是优质教育资源吗?目前,在我们公众心目中的“名校”往往是就是那些高升学率的学校。这种高升学率往往又是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把学生放入一个严格的非人性化的管理中,教师一味灌输,学生一味解题,甚至取消体育课程等。学生成为“做题机器”,根本谈不上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品牌高中学校也未必就是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出,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并不一定能代表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长。

第二点,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品牌高中学校通过扩大已有办学规模、创办分校、兼并收购薄弱学校和组建教育集团等形式进行规模扩张。在这过程中,把学校特有的管理经验和资源进行输出,目的是增加教育服务和提升教育服务质量,然而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等原因导致出现“规模大了,效率低了,质量差了”的现象,优质教育资源并没有真正扩大,而是一个稀释的过程。

2.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我国的大部分品牌高中学校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重点校”政策之下形成的,现在这些高中学校具有着其他薄弱高中学校无法企及的优势,如:资源吸附优势等。在某些地方已经存在“学校寡头”现象,教育准市场内的竞争主体是一种失衡状态,从而所谓的“有效竞争”往往演变成以强欺弱,以大吃小的局面。

首先,从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来看,品牌高中学校在规模扩张中虽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了学校发展所必须的资金,但其主要来源还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在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必然会挤占其他高中学校的经费投入。这种在经费投入上的不均衡势必导致普通高中学校之间的差距,加重品牌高中学校与薄弱学校的两极分化,中间层次的高中学校则日益减少。

其次,从教师资源配置方面来看,品牌高中学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必然对优秀教师有很大的需求,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品牌高中学校多集中在县城和市区,这就使得品牌高中学校无论在物质待遇还是发展机会等方面对优秀教师资源都具有着极强的吸附能力。品牌高中学校的这种优势吸引着其他相对薄弱高中的优秀教师,从而造成了薄弱高中学校骨干教师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地域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

再次,一定区域内教育市场需求总量已定。品牌高中学校学生规模扩张,是一种掠夺性的行为,它以招收学业水平较高或着那些能够担负高额择校费的学生为主,把相应的弱势生源留给其他薄弱高中学校。同时,由于经费的不足和优秀教师的缺乏,“市场”的选择必然偏向一端。可见,品牌学校的规模扩张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不均衡性。

3.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高中学校效能提高

什么是学校效能呢?我国学者孙绵涛、洪哲认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目标,并能不断满足系统内其他各方面的要求,进而使学校及其成员和社会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还有学者认为,学校的效能反映了学校使得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生变化的方向、程度与大小。根据学者们的阐释来理解学校效能后,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学校效能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从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办学效益的关系看,学校管理者在“做大”的管理理念下,往往只看到规模经济的一面而把握不住学校的适度规模。靳希斌在所著《教育经济学》中认为组织规模扩张过程中要经过规模收益恒常、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三个阶段。只有在生产规模扩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成本增加的比例时,才是规模经济。学校规模过大,使学校的组织形态和工作程序由简到繁,功能分化、结构分化的程度更高从而不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内部运作成本,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

从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与人的发展关系方面看,首先,学校规模大小与学生发展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个很直接的表现就是班级数的增多和班额人数的过大,结果就是有限的教育资源超额负载,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如一个教师带两个班的课就要面对100多名学生,在45分钟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照顾全部的学生?教师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少数学业相对优异的学生身上,而广大的中等生和后进生缺乏必要的教育关怀,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缺乏归属感,相应地影响了学生在自信、自尊等人格方面的发展。另外,目前我国对高中学校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升学率方面。然而,这些品牌高中学校的高升学率在多大程度上是其有效教学的结果,多大程度上是其在招生时的隐性选拔机制的结果?中等生和后进生在以前基础上面有了多大的发展?有待我们进一步认真考察。其次,学校规模扩张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教师工作量增大,没有时间进行补充性学习,整天疲于备课、批改作业;规模扩大后教师人数增多,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加之严格的绩效评价,教师之间是一种以竞争为主的关系,从而不利于教师发展。

四、 品牌高中学校规模扩张的危机治理

1.政府政策治理

一定时期,政府政策推动了品牌高中学校的规模扩张,现阶段要改变规模扩张带来的消极效应同样需要决策层面出台相关的政策。

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限制品牌高中学校规模的过度扩张。对已经存在的规模过大品牌高中学校采取治理措施,如有学者认为经过调查和研究后可以对规模学校进行拆分;对分校实行独立法人治理,使其脱离“母校”的管理体系;对计划进行规模扩张的规模高中学校给予政策引导,制定规模上限,避免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

其次,加大对薄弱高中学校的扶持,积极改进薄弱现状。当前,准教育市场中的竞争主体是不平衡的,“学校寡头”难免出现,改变的关键就是要通过行政政策的扶持,培育市场竞争中的平等主体。

2.组织经营治理

学校组织内部的经营治理也是必须的。第一,要改变旧的“做大=做强”的办学理念。在我国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于是人们做事总喜欢“求大”。学校管理运营中也不免受到此种观念的影响。但反观历史,一些大规模的组织没有经营效益,只挣扎在生存的边缘线上。原因是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不能通过精细的经济学分析来确定组织的适度规模发展。第二,科学构建组织内管理机制。一定的管理方法往往只适用一定规模的组织,管理者需意识到这一点,随着学校规模的适度扩张,学校已有的管理机制必须加以创新,否则,学校管理不会获得好的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新平,郑小明.关于超大规模学校的若干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7(3).

[2] 张新平.巨型学校的成因、问题及治理.教育发展研究,2007(2).

[3] 田汉族.论学校品牌经营策略.教育与经济,2005(3).

[4] 路宏.关于学校规模经济的研究综述.中国农业教育,2006(3).

[5] 马健生,鲍枫.缩小学校规模: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比较教育研究,2003(5).

[6]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付一静)

作者:吴召军

上一篇:企业计算机信息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