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要求论文

2022-04-16

摘要:数学师范生能力培养的最基础环节是建立数学师范生的能力结构体系,本文根据新时期教师教育要求,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首先分析了当前数学师范生能力体系构建的若干主要关系,在参考国内外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模型,并构建了相应的能力结构要素体系,为进一步开展数学师范生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师教育要求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师教育要求论文 篇1:

浅谈新课程条件下政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

摘 要: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新理念,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自省,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新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政治课 教师 教育教学能力

从2008年秋季开始,山西省全面启动了高中课程改革,这为我省的高中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新理念,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自省,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新的时代要求。因此,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除了传统的职业素质、技能外,还必须拥有:学习能力、教研能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等。

一、学习能力

教师的学习能力是指教师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把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想教会学生某些知识,教师就得首先掌握比这些知识多几倍、十几倍的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自主发展的促进者,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新课程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民主的、融洽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等等。可见,在学会学习的当代,教师也必须学会学习,掌握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例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全部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选修课程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课程设置具有先进性、广泛性的特点;既具有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具有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现有专业知识,而且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新观点,掌握最新信息,并不失时机地引入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专业的报刊、杂志、网站等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精神食粮;继续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不断学习的广阔天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另外,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通过函授或考取教育硕士,在职进行深造,也不失为一条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教研能力

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具有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是一位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例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总目标是: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研能力是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

阅读教育教学的书刊杂志,许多老师会发现一些新颖的、有创见的论文的提出的理念、方法等等,其实自己平常也有发现,但却由于没有及时地进行归纳、总结,灵感稍纵即逝,无法化为文字。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非常尊重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当一名经验型的教师,而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有效地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和讨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课程资源是指学校教学科目的资料来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与拓展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思想认识的进步、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要靠多方面、多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课堂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受到各种影响,组织他们参加某些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阅读、演讲、收集资料、公益劳动等等,从多样的活动中受到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上的感染,往往能收到课堂教育更为有效的教育效果。目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四部分:1.文字与音像资源:教材、政治教学报纸、教学网络、优质课光盘等;2.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3.实践活动资源:讨论、辩论、演示、参观、调查、访谈等;4.信息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

这些资源需要我们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例如,本校拥有的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本市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又如,每一学期,一些中学共青团都会组织共青团员开展义卖活动,所得资金除部分捐赠给老人院外,其余全部用于帮助本校的贫困学生。类似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有利于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培养。再如,让学生了解无形市场的存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连接网络点击易趣网、淘金网、阿里巴巴等商品交易网站,使学生明白无形市场是怎样存在的,商品交易是如何进行的。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材的知识。

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总之,新课程在教师行为中生成,教师在新课程中走向成长。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信息源,更是才能和兴趣的激发者,特别是创造才能和创造兴趣;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切实会生存、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会合作、会负责、会关心、肯进取,成为知识丰富和身心健康的现代人。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从而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可能自由地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明光主编.《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周成平主编.《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王正平.郑百伟主编.《教育伦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4]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凤鸣中学

作者:卫 娟

教师教育要求论文 篇2:

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

摘 要:数学师范生能力培养的最基础环节是建立数学师范生的能力结构体系,本文根据新时期教师教育要求,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首先分析了当前数学师范生能力体系构建的若干主要关系,在参考国内外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模型,并构建了相应的能力结构要素体系,为进一步开展数学师范生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结构模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数学师范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其就业质量及专业发展,数学师范生能力培养亟需观念和体系的创新。借鉴国内外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经验,我们在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上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体系构建的几个重要关系

(一)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关系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标准提出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标准对师范生的能力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并强调了一些新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1.强调了师范生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能力;2.强调了师范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创新能力;3.强调了师范生教学研究和反思的能力;4.强调了师范生交往与沟通的能力;5.强调了师范生合作和协作的能力;6.强调了师范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2]

标准从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和教育实践与体验三大目标领域对职前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具体目标和基本要求。数学师范生的能力培养应该以标准为参照,围绕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和要求,构建数学师范生新的能力结构体系,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二)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关系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并要求将《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要依据《标准》加强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要依据《标准》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标准》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在三个“维度”下,确立了十四个领域,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若干个“基本要求”。其中专业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其中“能力为重”强调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专业发展能力。此外还提到了设计、实施和分析教学情境的能力和组织课堂活动和了解学生间差异的能力。《标准》应该成为数学师范生能力培养的方向,但是又不能等同于数学师范生的能力结构体系。

(三)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关系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数学类、公共教育类和数学教育类。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是集数学、教育学与一体的课程体系,数学教育类课程面向中小学数学教育实践,是师范性的体现,课程的总目标是使数学师范生在数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教育理论素养,提高专业能力。目前数学教育类课程采取何种体系,仍未形成共识,教学技能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课程较少。因此,需要通过研究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而采取一定的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以能力为导向确定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师范生培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模型

我们在参考国内外教师教育标准以及数学师范生能力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数学师范生三维能力结构模型。三个维度分别是能力构成维度、专业发展维度、教学实践维度,分别对应主体、客体、活动的三个层面。其中能力构成维度对应于“主体”层面,是对师范生在教学活动中个性心理特征的概括;专业发展维度则对应于“客体”层面,划分出数学师范生专业发展中的不同层次,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层面;教学实践维度对应于“活动”层面,列出了数学师范生实践中的具体活动形式。

(一)能力构成维度

参考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Richard Boyatzis)的“素质洋葱模型”,我们把数学师范生的能力构成要素由内向外分解为三个层面,即:态度、知识和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态度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情况,态度主要指专业理念和师德;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主要包括通识性知识、数学学科知识、数学教育教学知识和教学实践性知识;教学技能是直接支撑教学活动的能力要素,主要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和板书技能。

(二)专业发展维度

基于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儿童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实践,专业发展层面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儿童和教材。教师层次主要包括数学教学技能、反思与发展、沟通与合作;儿童层面主要包括了解学生间差异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教材层面包括数学课程开发能力。

(三)教学实践维度

教学实践能力是指数学师范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教学能力,数学教学活动是对数学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根据教学活动的主要过程,基于相对完整而又容易操作考虑,我们把教学实践维度分为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数学教学实施能力和数学教学评价能力三个层次。

该模型如图1所示。从主体、客体和活动三个层面把数学师范生能力分成能力构成、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分三个层次,就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而言,能力构成、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三者之间依次呈递进关系,从能力构成到专业发展再到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三种能力维度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三、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要素体系构建

(一)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要素体系构建原则

在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要素体系的构建上,综合前文的分析,应该坚持三个原则:“职业导向”原则、“实践导向”原则和“学科导向”原则。

1.“职业导向”原则。数学师范生将来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还有通过层层选拔和竞争才能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因此,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体系的设计要以教师职业能力和教师职业发展为导向,我们既要重视师范生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又要着培养未来的数学学科带头人和数学教育家,引领和促进数学师范生个体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2.“实践导向”原则。教学实践能力是数学师范生专业成长的核心,师范生通过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实践反思形成实践智慧,发展实践能力。数学师范生通过见习、课堂观察、试教、说课、评课、微格教学和实习等方式发展教学实践能力。

3.“学科导向”原则。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师范生的特殊能力要求,如数学解题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试卷及试题的命制、作业批改等。

(二)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要素体系

我们在构建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及专家咨询,遵循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要素体系构建的三个原则,对模型中的三个维度和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细化,构建了数学师范生能力的结构要素体系,如表1所示。

四、总结

教师教育改革对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师范生培养的独特性,对数学师范生能力培养首要的是能力结构体系研究构建,使其科学化、标准化,易于操作。本文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分析了数学师范生能力体系构建的几个主要关系,提出了数学师范生能力结构模型,并对能力结构体系的具体要素进行了细化,为进行数学师范生能力培养的创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为高师院校改革课程设置及制定培养方案提供实践参考,后期还需对要素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研究优化要素体系,通过数学师范生能力培养实践对能力结构模型进行优化改进。

参考文献:

[1]胡惠闵,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J].全球教育展望,2012(6).

[2]段利华,褚远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师范生教师素质新结构的构建[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3(3).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作者:张龙军

教师教育要求论文 篇3:

如何家园共育开展幼儿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俗话说“三岁看大,七歲看老”,说明幼儿阶段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幼儿学会做人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它往往从行为的训练入手,综合多种训练方法,全面提高幼儿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它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險时期,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因此,从幼儿阶段开始实践养成教育对幼儿的终生发展有益。

一、家、园、社会三合力的养成教育

在养成教育过程中,保持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观念一致,保持家长和班级教师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以及孩子家庭内部要求的一致性,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探索实践过程中在三位一体的家园共育方面的做法如下。

知——通过外请专家讲座、园本家长学校培训、养成教育观念学习,让家长认识到养成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明确幼儿时期养成教育的细则内容。

参——请家长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养成教育和协助幼儿园的养成教育活动,例如问养成教育卷调查、“大手牵小手”亲子活动、劳动教育、礼仪宝宝评比等。

推——通过养成专题宣传栏、养成课题阶段性回馈会、清洁社区、“我爱幼儿园”“养成行为宣读”等活动,将养成教育推向社区和社会,不断传播推广。

二、重视养成教育环境对幼儿的熏陶

携手家庭和幼儿园从以下三个方面注重环境熏陶。

(一)人文德育环境

要求家长、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身言行去感染孩子、引导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内实行5S管理法,培养家长和教师从他律走向自律,成为孩子行为模仿的典范。

(二)生活礼仪环境

家长和教师要求幼儿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说话有礼貌、做事讲文明、有秩序,做到心中有事、眼中有人,那么平时家长和教师自己就应该随时随地做到,言行一致,身先垂范;再如,家长和教师自己脱下的外套,不随意放在椅子上、桌子上,而且放在隐蔽的固定地点,折叠整齐。那么在要求孩子随时把脱下的外套挂好、物品放置好,幼儿就容易做到。家长和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只有家长和教师从自身做起,注重言传身教,才能率先垂范,给幼儿树立良好的示范。

(三)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的创造中从以下三方面营造和实施:(1)和谐家庭、和谐幼儿园团队的打造(2)家园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3)多以正面引导和鼓励性的教育,让孩子大胆实践养成行为。引导家长和教师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多用赏识教育。对于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家长、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当幼儿的某种行为每次出现都不能获得成人的肯定时,幼儿就会有所反思:“为什么老师没有表扬我,是不是我这样做不对?”为了获得成人的肯定,幼儿会尝试自己纠正。

三、积极开展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积极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探索中,课题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展并深入:1.养成教育的生活化 2.养成教育的游戏化 3.养成教育的全程化。如何理解呢?教育中一日活动皆课程。家长和教师要坚持在每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每个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养成教育的生活化——行为习惯培养的生活化,坚持养成教育的每日培养。

养成教育的游戏化——在亲子互动、体育、音乐、语言等各领域中渗透。

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的全程化,注重在园、在家、在社会的实践。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家园共育注重挖掘孩子内部的原动力,坚持正面鼓励教育,内心引导幼儿。幼儿具有持久性差,易于转移和喜欢听夸赞的特点。因此,养成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并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加强反复训练,耐心引导,达到长期培养的目的。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

1.幼儿的成长

学会了关爱和互助;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自理能力等各方面习惯的养成行为得到长足进步。

2.教师的成长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家园共育开展养成教育过程当中,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教师团队也在成长。实践证明,教师们的礼仪形象越来越好了,专业技能也提升了,通过不断的学习与钻研,越来越有活力、正向着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迈进。

3.家长的成长

在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互动中,家长看到孩子们的可喜变化;在家长学校中,家长们也在成长,越来越喜欢上家长学校,越来越理解幼儿园和老师们的工作和要求。

养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养成教育抓得好不好,影响幼儿的一生。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使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受益终生。家园共育开展养成教育实践工作使家长的教师都深刻体会到,落实《指南》的过程是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是提高管理水平、保教质量的过程。

英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要将教育贯彻落实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严要求,严执行,反复抓,反复练才能使教育取得实效。我们有理由相信,幼儿明天品性好不好,关键看我们今天的养成教育抓得好不好。因此,家园共育开展幼儿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可以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幼儿受益一生。

作者:王朝芳

上一篇:电大法律教育论文下一篇:农村教师培训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