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论文

2022-04-30

【摘要】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硬件是基础,软件才是关键。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在设施条件、工作环境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人才的缺乏却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论文 篇1:

健康治理视域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战“疫”考察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遍布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本文对河南省S村卫生室的战“疫”历程进行了考察,从健康治理的视角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短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冀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健康治理;健康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疫情防控

收稿日期:2020-10-29

作者简介:章兴鸣(1975—),男,湖北浠水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南大学新社会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公共政策;原新园(1998—),女,河南焦作人,江南大学新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公共政策。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我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疫经验充分验证了中国特色健康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網底”的重要性。然而,实践中也存在着疫情防控物资需求与应急储备不足的矛盾、以科技支撑健康服务与基层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偏低的矛盾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量大与福利待遇低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完善基层健康治理理念,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在广大农村地区顺利实施,笔者以河南省S村为例展开探讨。

一、从健康治理理念到健康中国战略的解读

(一)健康治理理念

健康治理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并倡导的一种医疗卫生服务理念。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健康治理概念考察》将健康治理定义为一种社会为促进和保护公众健康而组织的行动和手段,其结构层次分为地方、国家、跨国区域和全球范围,治理主体包括公共、私营和公私合作的组织,治理机制融合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2]健康治理强调优质与公正的价值导向,优质意味着卫生系统对人民所期望于它的东西能够作出恰当的反应,公正意味着它能够没有偏见地对每一个人作出一视同仁的反应。[3]健康治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预防工作提高到与治疗同等重要的地位,[4]更新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将关注的中心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人民健康福祉,标志着医疗卫生服务理念的转型。健康治理强调“治理”思维,通过多主体协作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跨部门协作。许多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处于卫生部门范围之外,多部门防控是开展预防工作的关键。[5]公共卫生系统担负着提供服务、开发资源、筹集资金和管理制约的职能,[6]而这四项重要职能的实现需要更紧密的跨部门合作。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入万策”理念,[7]主张建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将人民健康福祉的理念融入所有公共部门、所有公共政策。二是多元参与。健康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公共部门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报告《全民健康覆盖研究》指出,多数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扩展卫生服务,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全民健康覆盖就是每个人都可获得质量良好的卫生服务,而不会面临因付费带来的经济困难风险,这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高效、运转良好的卫生体系以获得基本药物和技术,当然还需要数量充足且积极进取的卫生工作者。[8]多元参与要求市场、社会组织、个人应在各自领域发挥优势与特长,承担应该承担的健康责任,不仅有利于促进健康公平,而且有利于提供优质健康服务。三是注重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报告《初级卫生保健:过去重要,现在更重要》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卫生保健往往支离破碎,分散、孤立的卫生保健工作将重点放在单个疾病或项目上,忽视了协调工作,而且在基础设施、服务和工作人员方面投资有限,因此应回归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将家庭和社区置于卫生系统的核心,重点放在公平享受卫生保健机会、合理配置资源及贫困和边缘化群体的需求和期望上,以满足社会对公正高效且费用低廉的卫生保健的需求。[9]

(二)健康治理理念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健康治理是2009年我国在开始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新医改)时树立的新理念,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1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把维护人民健康利益放在第一位,主动适应健康治理的世界潮流,针对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第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从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新需求出发,注重生命品质的提升,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11]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卫生领域的具体化,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在价值理念上超越了生物医学意义上的社会健康观。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部署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将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到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医疗卫生事业认识的升华。第二,把治理理念引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坚持人民共建共享,全民健康,[12]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在卫生健康工作中的“治理”思维。一是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维护人民健康利益不仅仅是医疗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责,其涉及到各领域、各部门,必须建立和完善多部门有效参与、协调一致的体制机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13]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把健康融入到所有政策之中。各地方、各行业、各单位在制定和实施政策过程中都要贯彻维护人民健康权益的理念,管地方就要管该地区人群的健康,管行业就要管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管单位就要管该单位职工的健康。[14]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政府是人民健康最重要的责任主体,政府主导是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保证社会公平的前提和保障。坚持政府主导要求公共部门切实履行维护人民权益的基本职责,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解决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普惠共享。不可否认,政府在提供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过程中也存在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地方,这就需要动员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组织、个人的力量,满足公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健康治理新格局。三是以基层为重点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是我国健康治理的基本方针,新医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15]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具备为居民健康“守门”的能力。

二、河南省S村卫生室的战“疫”实践

作为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村卫生室是基层健康治理的主体,担负着为村民健康“守门”的职责。笔者通过对河南省S村卫生室的调研来考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健康治理体系中的角色与功能定位。

(一)河南省S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概况

S村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村常住居民5932人,设有卫生室5个,共有医务人员12人。卫生室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即县卫生局统一规划和组织,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机构名称,乡卫生院承担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职责,5个卫生室分别按乡卫生院划定的区域为村民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各个卫生室总面积都不少于60m2,基本医疗器齐全,有独立的诊室、治疗室、药房、处置间、留观室,配有药品柜、资料柜、宣传栏、电脑等基本设施,具备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疾病初级诊疗的条件。

卫生室的主要职责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消化不良等常见疾病的诊治,同时整理保存患者基础资料;一旦遇到疑难病症,由村医填写扼要病史并提出转诊要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村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如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卫生室在乡卫生院的指导下每年对辖区内的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医务人员对慢性病患者进行3个月一次定期随访,将信息造册登记并录入“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村卫生室在日常工作中会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以墙报、宣传版等形式普及卫生知识和疾病预防常识。

在传染病预防方面,村卫生室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传染病例则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病例分类、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填卡医生等。其中,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2个小时内完成报告,乙、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及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完成报告。

(二)河南省S村卫生室战“疫”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村卫生室按照上级指示第一时间暂停诊治发热患者,所有医务人员全力投入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抗“疫”行动中。

在疫情防控知识培训方面,专业知识能力是医务人员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必要条件,根据河南省卫健委的统一安排,村卫生室所有医务人员于2020年1月30日前完成了“河南省基层卫生人员能力训练管理平台”的在线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病例的发现与报告、转诊要求和个人防护措施等,培训结果截图发给乡卫生院,乡卫生院指定专人负责监督村卫生室所有医务人员的学习情况。

在执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方面,对于辖区内发现的发热、咳嗽人员,村卫生室详细询问病史并做好门诊登记,无流行病学史的普通发热患者建议到就近的乡、县医疗机构就诊,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立即报告乡卫生院。乡卫生院初步检查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或建议居家隔离观察或派专人专车送至县定点医院发热门诊进一步诊治。县定点医院对于各项检查无异常的患者建议暂时居家医学隔离观察,若症状加重的由乡镇派专人专车送至县定点医院发热门诊进一步诊治(见图1)。战“疫”期间,村卫生室于每日下午四点前将辖区内居家隔离观察者的体温和发热症状者的情况通过微信上报乡卫生院。同时,村卫生室将排查到的95位自湖北入村人员和76位非来自湖北入村人员填写的纸质版“外来人员健康登记表”“外来入村人员健康状况建档立卡登记表”整理成电子表格后上报乡卫生院,内容包括乘坐车次、同行人員姓名及联系方式、到达目的地时间、居家留观时间、隔离解除时间等。

在密集排查方面,一是排查重点人群。为防止疫情随春运输入本村,在村委会的领导下,村卫生室自2020年1月20日起设置路障封村,并在村口设立检测点由医务人员和村委会工作人员轮流值守,严格排查外来人员,为必要出村和入村的村民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同时要求村内有武汉旅居史的村民主动报告。为了让村民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村卫生室在街路上张贴了“武汉回来莫乱跑,传染肺炎不得了”“过年期间少串门,做负责任的好公民”等标语,并在武汉返乡村民的家门口张贴了“本户有武汉返乡人员,请勿相互来往”的标志。二是排查重点场所,减少非必要的大规模聚集性活动。自2020年1月20日起,S村的台球厅、KTV等密闭式休闲娱乐场所按照村委会要求全部停止营业,村卫生室指派医务人员到福利院、养老院、超市等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场所定时喷洒消毒水,对进出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和信息登记。在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倡议下,村卫生室通过村委会大喇叭循环播放等形式大力宣传“喜事新办,丧事从简”的新风尚,引导村民自觉居家隔离,春节期间用手机视频通话来代替传统的走亲访友,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村镇餐馆纷纷退掉了年前承接的酒席费用;一对已经定好婚期的新人如期举行了新颖的“云婚礼”,原本打算按传统习俗大办丧事的两户村民则选择一切从简。

在科学隔离及人性化服务方面,战“疫”期间,村卫生室所有医务人员坚守岗位,认真做好辖区内隔离人员的管理工作。5个卫生室分别指派1名医务人员专门督促返村人员及外来人员签订居家隔离观察告知书,每日上午九点、下午三点为居家隔离者测量体温并将其体温情况和身体状态填写到隔离观察记录表上,连续观察记录14天确定无异常后签订解除居家隔离观察告知书。在关注居家隔离者身体健康的同时,村卫生室还在辖区微信交流群中不断提醒自我隔离人员“有异常要及时与负责人联系”,利用微信、视频等与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人员进行互动,为慢性疾病患者、村民代购药品、商品并送货上门。另外,村卫生室还安排专人每日辅助村委会巡逻,对个别串门聊天、聚众打牌的村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宣讲新冠病毒的危害性和居家隔离的必要性。

在运用科技手段搜集上报疫情信息方面,村卫生室以地域信息库为依托,充分利用大数据对与本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有过接触的人员及外来人员进行精确定位、全面追踪。如在广东打工的刘某刚返回S村不到一天,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就到其家中登记信息并开始居家医学隔离观察。不仅如此,5个卫生室还自发联合起来建立微信交流群,以实现信息互通。如第二卫生室在排查本辖区外来人员过程中发现大车司机张某去过武汉,在了解情况时发现有6位村民随同张某出行但并未上报所属的卫生室。第二卫生室随即在微信群中向其他卫生室通报,极大地提高了收集疫情信息的效率。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为村民健康“守门”的成绩与不足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疫”共同体

村卫生室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重要主体。在卫生行政部门和乡卫生院的指导下,村卫生室坚持以人民生命健康为中心,积极与村委会协调配合,在疫情排查、预防教育、隔离管理、信息上报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门神”作用。一是以人民生命健康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健康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核心原则,也是党和国家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疫情发生后,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16]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17]河南省是全国最早启动疫情应急响应机制的省份,[18]并且第一时间将乡村纳入防控重点,充分体现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二是政府主导,统筹协调。面对疫情,党和国家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分工协作,上下联动,构建了纵到底(从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到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纵向联动)、横到边(村医与包村干部、民警、村民组长横向联动)的防控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其中,卫生主管部门建立的“基层卫生人员能力培训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即时在线专业培训使农村医务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疫情防控的最新知识并获得科学、规范的专业指导,从而为疫情防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社会参与,协同治理。村卫生室在村委会和村民志愿者的配合下,通过挨家挨户发放疫情通知单、喇叭循环喊话、张贴“硬核”标语、将疫情防控知识编成顺口溜等形式在农村营造出全民战“疫”的氛围,使得“勤洗手、多通风、不去人多密集处”“出门就把口罩带,切莫随地乱吐痰”“发热症状及早看,自行隔离不传染”等观念深入人心。四是疫情信息公开透明,让村民安心。村卫生室利用微信交流群实时公布本市、县、乡疫情最新进展,准确、详细地叙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活动轨迹和密切接触者名单,使村民能够及时掌握身边疫情的最新动态,增强防范意识。及时回应村民关切,对一些不实信息进行辟谣。五是隔离不隔心,隔病不隔爱。村卫生室采取的分类管理、精准化服务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软化”了隔离管理的刚性,不仅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发热病人,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也避免了村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六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疫情防控中,村卫生室与地方政府和村委会协同,发动村民、组织村民、依靠村民,与村民团结一心,群防群控,形成了共同应对健康风险的命运共同体。同时,在乡卫生院的指导下,村医与包村干部、民警、村民组长和志愿者协同,联防联控,形成了共同守护村民健康的责任共同体。

(二)战“疫”过程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

一是疫情防控物资需求与应急储备不足的矛盾。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疫物资的充足是持久战“疫”的根本前提,但疫情发生之初,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上级没有统一调配防护物资,乡卫生院没有给卫生室发放足够的防护服、体温枪和生活营养品,口罩、酒精、防护服等应急物资储备都存在缺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情防控工作。二是科技支撑健康服务与基层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偏低的矛盾。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成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村卫生室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聯网信息技术汇总村民健康电子档案成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集约的信息共享方式有利于基层各部门高效获取信息,提高工作成效,应对疫情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利用科技支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理效能的强大优势。但应看到,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偏低、年龄较大、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如S村卫生室12位医务人员中,仅有1位是本科学历,其他均为中专学历;50岁以上的5人、40至50岁的5人,30至40岁的仅2人,平均年龄49.1岁。访谈中,一名S村卫生室的村医说:“每次需要信息统计我都盼着孩子放假来家,能帮帮我,我念信息,他往电脑里输信息。我年龄也大了,输一会儿眼睛就开始模糊,我自己一天输的信息还没他坐这里俩小时输的多。”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量大与福利待遇低的矛盾。2016年12月27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强调要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19]2018年6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规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等12类项目。[20]实践中,乡卫生院把其中很大一部分摊派给村卫生室。尽管村卫生室承担了极其繁杂的工作任务,但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并没有明显提高。由于工作量大、福利待遇低,村卫生室难以吸引高水平的年轻人才。自2014年以来,我国村卫生室人员数量总体上呈不断减少的趋势①。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共有村卫生室61.6万个,村卫生室人员144.6万人,与2018年比较,村卫生室数减少0.6万个,人员总数减少0.8万人。[21]如S村卫生室5年来没有人员变动,医务人员的收入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贴、诊疗费补贴和门诊药品收入,每月平均2000元左右,比一般农民收入高,比村小学教师低。

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未来构想

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应进一步强化治理思维,多措并举构建基层健康治理新格局,建设基层健康治理共同体,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织牢“网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为村民健康“守门”的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预防为主,加大“网底”应急物资储备

一方面,设立疫情专项资金,做好物资储备工作,提升对突发疫情的预防能力。切实改善乡村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合理配发口罩、防护服、消毒水、非接触式体温计等公共医疗卫生防护用品。县级医院要做好相关物资储备工作,成立专业的基层卫生应急队伍;根据各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实际需要统一安排、调配防护物资并保证公开透明;对各乡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进行专业指导,确保关键时刻医务人员能够规范、科学地使用相关物资;对防控力量薄弱的村卫生室及时安排人员支援,以缓解基层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要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鼓励个体、乡镇企业、自治组织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力求乡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具备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药房等;想方设法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先进设施和仪器,提高乡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硬件服务能力水平。

(二)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一是提升乡村医务人员疾病预防专业水平。要不断强化乡村医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训,使其及时掌握最新知识,为村民提供优质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通过继续教育获取相关证书,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增加基层医务人员的成就感、获得感,满足其职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22]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精神,应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教育部办公厅于2020年5月25日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的通知》,强调“国家免费医学生”只招收农村生源,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按照考生户籍以县为单位定向招生的办法。[23]这一部门工作文件有利于改善乡村医务人员的年龄结构,稳定基层疾控队伍。未来,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理论教学和应急演练相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其乐于奉献的爱国情怀,鼓励其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三是加强数字技术的系统培训。定期对乡村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培训,使其能熟练使用相关软件,提高信息上报效率。同时,为减轻乡村医务人员工作负担,可以考虑建立村内信息访问平台,对村内人员进行分类管理。有智能手机的村民自行在信息访问平台上登录上报常规信息,乡村医务人员主要负责辖区内儿童、老人及相关重点人群。

(三)改善“网底”医务人员福利待遇

一是重视物质激励,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获得感。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工资水平,使其基本工资与当地县级综合医院同等条件医务人员相仿;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激发基层医务人员的内在动力。二是重视精神激励,增强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评选典型优秀人物不仅有利于增强获奖者的内心满足感,还有利于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营造乐于奉献的医疗服务工作氛围。如疫情防控中,S村的孙某被评选为“最美乡村医生”,他激动地表示“这比给多少钱都有意义”。三是建立科学的职称晋升体系,增强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在编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时适当增加高级职称名额,[24]这样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拓展其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16]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02).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Global health governance:a conceptual review[R].Richard Dodgson,Kelley Lee,Nick Drager.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68934.

[3][6]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改进业绩[R].王汝宽,李海燕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5][9]2008年世界卫生报告:初级卫生保健——过去重要,现在更重要[EB/OL].世界卫生组织官网,https://www.who.int/whr/2008/whr08_ch.pdf?ua=1.

[7]第64届世界卫生大会秘书处的报告:加强卫生系统 当前的趋势与挑战[EB/OL].世界卫生组织官网,https://apps.who.int/gb/ebwha/pdf_files/WHA64/A64_13-ch.pdf?ua=1.

[8]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世界卫生报告.全民健康覆盖研究[EB/OL].世界卫生组织官网,https://www.who.int/whr/2013/report/zh/,2013-08-15.

[10]赵黎.新医改与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十年经验、现实困境及善治推动[J].中国农村经济,2019,(9).

[11][12]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J].党建,2016,(9).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25.

[14]刘顺智.健康中国的“三个转变三个强化”[J].中国卫生,2019,(12).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醫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J].中国劳动保障,2009,(5).

[17]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7).

[18]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第二十八场新闻发布会[EB/OL].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henan.gov.cn/2020/03-12/1303845.html.

作者:章兴鸣 原新园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论文 篇2:

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分析

【摘要】 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硬件是基础,软件才是关键。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在设施条件、工作环境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人才的缺乏却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本文从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现状出发,分析了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措施,希望能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 人才短缺 原因分析 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在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这一问题。虽然我国正大力推进基层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然而随着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需求的日益扩大,社区、农村等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普遍存在着基层医务工作者人员结构不合理、医疗技术水平偏低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现状

1、人员结构不合理

(1)缺乏高学历人才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高学历人才很少。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全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卫技人员136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占0.15%;本科学历704人,占51.54%;大专学历468人,占34.26%;中专及以下学历192人,占14.06%。虽然本科和大专的学历比重较大,但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从中专通过后学历教育升上来的,知识技能完全不能同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相比。而在城市医疗机构中,就业形势却十分严峻,人才趋向饱和状态,甚至常出现十几个硕士、博士对一个三甲医院的职位进行激烈竞争的情况,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学生想进入城市大医院更是非常困难。

(2)医护比例失衡

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医护比例不合理的现象,医生的比例大于护士,甚至在大部分乡村卫生所根本就没有护士,原因是护士的任务主要在医疗行为上,不太适宜基层医疗机构的保健、预防疾病等服务要求,所以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全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572人,注册护士427人,医护比1∶0.75,低于江苏省卫生厅要求的医护按1∶1配备原则,更低于WHO推荐的医护比1∶2的标准。

2、医疗技术水平偏低

基层医务人员由于学习进修机会较少,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因此医疗技术水平偏低。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全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职称117人,占8.57%;中级职称481人,占35.21%;初级职称697人,占51.02;无职称71人,占5.2%。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因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而选择去大医院治疗,但在国外恰恰相反,人们更多的是去基层医疗机构治疗。

二、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1、高学历人才的择业观变化

一些研究表明,高学历的医疗人才多分布于城市二、三级医疗机构,而低学历或没有专业学历的卫生人员则在乡镇一级医疗机构所占的比重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位于乡镇的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不仅工作环境差,而且工资福利待遇也比大城市要低得多,基于这种基层与城市预期利益之差,许多新毕业的专业人才宁愿冒着失业风险去城市激烈的竞争中求得一个职位。此外高学历的人才往往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丰富,他们在求职时,对于工作单位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高学历人才奇缺。

2、护士的劳动强度和报酬不成正比

医护比例失衡,是因为护士工作比医生辛苦,收入却比医生少。例如,同在一个科室的医生与护士,夜班时医生一般在晚上10点后如无医疗任务可以在值班室休息,而护士却必须整夜坚守岗位,熬夜是最影响人体生物规律的,因此一些高年资的护士几乎都有申请不上夜班甚至于调离护理岗位的想法。另外,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福利待遇低,正式编制机会较少,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在近几年的招聘计划中,根据区人社局和区编办的要求,我区的基层医疗机构都将为数不多的事业编制招聘名额全部分配给了医生,更加导致了医护比例失衡。

3、医疗卫生资源少

医疗卫生资源是重要的国民健康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和技术等。健全的医疗卫生资源能够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患者的就医意愿。而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无论是医疗技术设备还是人员技术水平都明显要比大城市低,加上基层医务人员视野受限,接受知识更新的渠道狭窄,一些新的医疗技术和规范主要靠上级工作检查时得到,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卫生人才和患者都缺乏吸引力。

4、培养模式单一,“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缺乏

在农村,医疗卫生的主要任务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预防疾病,进行计划免疫等。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并非硕士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人才,而是学历和技术适宜的应用型全科医师。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都分布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地处偏僻的农村地区,若一个医师只懂一科,对其它的医疗知识则一知半解或完全不懂,那么就必然使患者宁愿多跑一些路也要到大的医疗机构去就诊,甚至遇到急症时,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这种“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所真正需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医疗教育人才培养却只一味地追求医疗卫生人员向专科方向发展,这种供需不一致的情况,也是基层医疗机构出现人才短缺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的措施

我国卫生部曾提出,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建设,必须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点,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此,笔者认为要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吸引高校人才积极下基层

国家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制定更多偏向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政策,不仅要改善医疗设施条件,还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基层医疗机构与城市医疗机构相比,不仅医疗设备落后,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更艰苦,因此对高校人才的吸引力很小。所以为留住更多人才,当地政府应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越是乡镇卫生院(所),给予的政府补贴应当越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基层医疗机构。

2、加强落实全科医师制度,培养基层医疗人才

国务院已在2011年发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所以国家在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上应继续坚持定向培养的方式。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领域主要涉及预防、保健、妇幼等,治疗对象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或因地域差异以地方常见病为主。国家应充分考虑基层医疗机构的特点,大量培养实用型的全科医师,使这些医疗人员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乡村地区群众提供多方面的医疗服务。同时,可通过免除学生住宿费、学费,每月补助生活费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基层医疗人才培养计划的吸引力,促进定向生与定向医疗机构就业协议的签订,保证学生毕业后去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这不仅有利于贫困学生的求学之路,对提高就业率也大有帮助。

3、鼓励医学专家等高级医疗人才多下基层进行视察、指导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由于经费等方面限制,直接引进硕士、博士等医学专家到基层工作是很不明智的,其成本必然是高昂的,而且高级医疗人才在医疗资源缺乏的基层医疗机构,所学的知识也很难得到发挥。所以国家应建立健全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鼓励这些医学专家来基层指导工作。在受到环境限制的很多社区或乡镇地区,尤其是一些僻远的农村,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很有限,大多数医生只会开些简单的感冒药或使用抗生素等,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病症却无从下手,常常导致患者的延误治疗。所以鼓励大医院的医学专家通过下基层指导、远程教学和远程医疗等方式将他们的医学技术和先进的医学理念传授给基层医务工作者,不仅可以体现他们的价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基层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拓宽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道路

高级医疗人才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候,不仅会考虑该单位所能给予的福利待遇,也会考虑在该单位工作的发展前景,因此,为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做好规划是吸引更多人才的一个有效措施,有利于激发他们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很多基层医务人员并不希望一辈子都处于这一岗位,在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后,他们大多数都希望可以去大医院工作,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所以在进行职称评审、干部选拔、评选先进时,可给予这样的基层医务人员更多机会,在一些全国性的医学学术会议、出国交流或课题研究上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予那些主动选择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们。城市医疗机构在引进人才时,也应为这类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结语

总之,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国家良好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也需要更多医疗卫生工作者对基层的热爱与奉献精神,只有这样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得到健康、稳步、快速的发展。因此,国家必须重视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政策扶持,促使更多的医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和推动国家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和民生事业的发展进步,对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云: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 何林娥:基层护理人才短缺问题研究及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

[3] 柳世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问题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4).

(责任编辑:柯秋萍)

作者:张一帆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论文 篇3:

多措并举破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之困

【摘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之一,其建设成效关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否有效发挥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也关系到分级诊疗目标能否成功实现。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数量不足、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质较低等问题。为此,可健全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基层 医疗卫生 人才队伍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核心策略。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诊所、门诊部等组成。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发挥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要作用,是筑牢我国医疗、疾控、妇幼保健体系的基础,在推行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公共卫生疫情防控等工作中都必须依靠“强基层”来落实,是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基层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健康扶贫成效显著。然而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可从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完善激励机制等入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数量不足,尤其是全科医生短缺。据《全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最新统计显示,2019年末该比值为2.97左右,距离目标还有73.9万人的缺口。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城乡每万居民拥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30年,城乡每万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已上升到2.61人,初步完成了短期目标,但与2030年的目标还有近一半的差距。平均每村乡村医生数量、每千农村人口乡村医生数量更是处于逐年下降状态,截至2019年末,全国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有84.2万人,较上一年减少6.5万人。因此,无论是基层卫生人员总数还是特定专业人员数量,目前都存在一定的缺口。

年龄结构老化,后继无人问题突出。近几年,随着国家定向培养等政策的实施,基层医务人员的年龄结构老化问题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缓解。但对于村卫生室而言,乡村医生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仍未实现实质性突破。作为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医生与所服务的村民在同一片土地朝夕相处,相互之间知根知底,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有关调查研究显示,2018年我国超过1/4的乡村医生年龄在60岁及以上,小于35岁的仅占5%,部分乡镇60岁及以上村医占比甚至达到80%。伴随而来的则是老一批乡村医生退休后,村卫生室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专业配置不合理,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专业结构的偏离与不合理的问题。当前全国各地基层卫生人员配置比例中,全科医师、公卫医师、护士、药剂师、医技人员等医疗辅助专业的人员配置相对较低。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识别能力欠缺、信息上报不及时、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分诊预检功能不足以应对重大疫情。

专业素质较低,服务能力不强。根据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树形结构理论,医学人才可分为“基底—树干—树冠”,以此为人力资源分析和管理的依据。根据《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树培育欠佳、人才梯队比例失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树冠”的高级职称人才仅占总人数的5.1%,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仅为33.8%;在乡镇卫生院则数值更低,分别为2.2%和15.0%。可见,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三低”(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现象普遍存在,相较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乡镇卫生院的问题更为突出。

继续教育流于形式,质量不高。继续医学教育是继医学院校教育和学历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终身性、连续性的医学教育制度。在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足的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成为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医学教育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符、培训时间长、培训内容重复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由于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环节管控不够严密,导致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影响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

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不稳定。据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参与申报,后期的招考、面试、人员调配等与其并无关联,这对基层选用适宜之才形成了障碍,基层在人才招聘方面的自主权未得到落实。从人才使用看,其晋升渠道、职称评审、考核要求、薪酬制度等与基层发展不相适应,导致人才队伍不稳定,尤其是医务人员流失较严重。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部分地区“以人员借调之名,行占用基层编制之实”,已成为目前制约基层卫生人才管理的最大瓶颈。一是人才流失使得基层卫生人员数量减少,导致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存在困难;二是占用了基层的编制,致使基层无法招收可用可留之人;三是借调人员关系仍在基层,占用了基层职称评定的名额;四是借调人员工资发放、养老金缴纳给基层带来资金压力。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忧虑与风险

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人留人困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在于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因此无论是从业务范围还是就诊人数来看,机构的整体医疗收入都远低于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自然也与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存在差距,而这一差距在乡村医生群体中尤为突出。村医收入主要由诊疗费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费用、基本药物补助费用、非基本药物收入、乡村医生专项补助等构成。根据调查,村医普遍反映其生存问题尤其是收入问题较为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基药制度实施后,非基药的比例大幅下降,而基药又只能零差价销售,从销售药品中获得的收入大大减少;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的常住人口数量在减少,由此带来部分按人头核算拨付的经费数额减少;三是医疗收费项目的减少,直接缩小了收入来源的范围。因此,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适宜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员稳定性较差。

对医疗风险的忧虑制约了基层人才队伍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对象多为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亦不乏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相比于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而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村卫生室对医务人员的支持能力相对较弱,组织调解能力相对有限。部分村医存在未购买医师责任保险的情况,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只能与患者自行调解;部分村医虽有购买医师责任保险,但由于保险额度较低、理赔流程较为繁琐,其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在这一背景下,对医疗风险的忧虑成为制约基层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

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仍需要完善。这一问题主要在乡村医生群体间反映强烈。许多村医都是上世纪60年代从赤脚医生开始的,在这个岗位上坚守奉献到老。然而由于管理体制变化或改革导致的身份认同问题,村医依旧是几十年前那个“半农半医”的身份,使得其养老保障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很好解决。部分城镇户口的村医尚且可以自费缴纳“五七工”养老保险,农村户口的村医则只能与农民的养老待遇相同。这一问题不仅使村医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更是我国广大乡村医生的现实需求。

管理体制不同导致人员工作积极性欠缺。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可细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拨款,在审批编制内设岗,工资总额确定,而且不能有自营收入;公益二类实行差额拨款,在备案编制内设岗,工资一般不由财政负担,可以发放奖金,单位还可以另行开展自营业务。简要概括,即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保障性更强,但自主性较差;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自主性更强,但保障性较差。在两套管理体制下运行的机构,从行政管理人员到临床医务人员,其工作积极性有非常大的差别,面临的困难也各不相同。对全额拨款单位,不论做多做少,工资统一由财政负担,在分配制度存在“大锅饭”且实发工资未按绩效考核进行分配的情况下,人员工作积极性欠缺,甚至有部分管理人员对分配体制存在较大忧虑。对于差额拨款单位,虽然有绩效工资、奖金分配等制度带来的工作驱动力,但由于政府对相应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还未落地,加之基层机构本身运行存在阻碍,人员薪酣发放与工作积极性随之受到影响。

多措并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拓展人才引進渠道,壮大基层人才队伍。一是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关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状况,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把脉、诊断、开方,并考虑将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二是要简化招聘程序,放宽专科学历岗位开考比例要求,对于部分紧缺的专科、辅助学科的专业人员及本科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生,可实施政策优惠,使其直接入编入岗。三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可试点推行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实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的做法。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可保障财政的稳定投入,维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运行;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则赋予了机构更多自主权,其中就包括灵活的人事管理权。

依托医联(共)体,提高基层人才队伍专业素质与服务能力。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三低”问题,建议基层自身要“造好孵化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人员的能力素质。一是要认真落实卫生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可将继续教育完成率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项目。二是继续做好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上级医院专家下基层、基层人才进入上级医院进修的双向交流机制,带动基层卫生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深入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工程,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对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进行系统改革,改变“人走技术就停滞、设备就闲置”的现象,培养一支愿承担、有能力、可支撑的本土卫生队伍。四是增设人员培训经费。基层卫生人员的成长需求较公立医院更为强烈,但他们通常需要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学习,而且派出进修学习期间基本收入难以保障。因此,建议政府增设人员培训经费,既能保障人员培训期间的基本工资水平,又能对人才培训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基层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与积极性。一是职称晋升向基层倾斜。可建立“双轨制”,单独设立基层卫生高级职称序列,并根据基层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晋升标准。二是落实基层绩效考核体系。建议政府出台具体的绩效考核方案,细化到具体的考核目标、内容、方式等,并加强对基层绩效考核情况的监督,将政策真正落地。三是规范管理借调人员。针对以借调之名占基层编制作为个人职业跳板的现象,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监管与处罚力度,防止“钻空子”行为,保障基层的用人权益。

因专业制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保障与职业认同。对于乡村医生而言,全方位加大保障力度。一是从职业身份入手解决养老保障难题,建议实行村卫生室人事制度乡村一体化管理,逐步将乡村医生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使其走上职业化道路,摆脱无组织依靠、半农半医的尴尬处境。二是全面保障收入待遇,可提高诊疗费用、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给到村医部分的比例、落实基药补助经费等。三是有组织地解决医疗风险问题,实现乡村医生的医师责任保险全覆盖,探索商业保险等第三方保险的引入,为村医分担部分职业风险。

对于全科医生和公卫医师而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积极探索订单定向的培养模式。对定向工作服务期限,建议规定为至少5年(不含规培),并完善毁约赔付条款,以规避人才完成学业后“留不住”“用不着”的现象。对投入使用的定向人才进行定期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在后一批定向培养人才模式中反馈修正。二是将全科医学建设成真正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让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接触到全科医疗服务,培养其专业兴趣与工作胜任力。加快编写体现全科医学特点、适合岗位规范要求的科学、规范的教材,并加强对社会学、法学、心理学、公共卫生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责编/银冰瑶 美编/陈媛媛

作者:方鹏骞

上一篇:校企合作教学环境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项目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