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技术古建筑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太原崇善寺大悲殿建筑形制及保护技术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结构演变,建筑营造技术逐渐趋向成熟,形成了完整的模数制度体系,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建造的特殊体系。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但这些建筑均是某一特定时期文化、历史的见证者。当前社会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建筑遗产的保护,许多残损、破败的古建筑得到修缮,得以继续保存。我们应当不断加强人们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做到全面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的长久的保存,让古建筑文化代代传承。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虽然经过修缮能够得以保存,但古建筑终究是有寿命的,如何能保留其所有的信息,让建筑长久的延续下去就需要结合现代技术。要实现建筑的保护,首要的就是对其建筑本体结构特点进行完整的、明确的把控,通过对建筑的结构特征、比例特点进行研究,了解建筑状况,保证修缮过程的准确性。同时,古建筑在修缮施工过程中不同构件、不同材料工艺、不同残损情况、不同结构的信息复杂、繁多,包括材质、尺寸、残损程度、残损位置、修缮措施等,传统的信息保存方法多数是以文字描述、图片信息并与AUTODESK CAD、Sketch Up等软件结合记录,这种传统的古建筑信息管理没有对传统建筑的信息进行系统性的归档,给资料提取、查阅、对比研究及后续维护管理上造成了较大难度。BIM技术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古建筑保护技术道路,BIM技术拥有随时提取、添加、更新信息的优势,将传统建筑的历史信息、材质、残损信息、修缮信息等综合到同一平台中,实现信息之间的系统化、一体化管理,在修缮施工时随时查看,提高效率的同时避免出错,并且结合BIM技术还能实现传统建筑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为传统建筑的保护提供思维策略。本文通过大悲殿历史演变梳理的基础上,对大悲殿的建筑形制进行研究,把握建筑的整体比例关系,同时记录大悲殿的残损情况,并分析其残损原因,基于此建立起残损信息模型,对残损现象进行记录与表达,最后提出针对性的修缮措施。本文分为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通过查阅文献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第二部分是对山西明代建筑特点的总结和概述,首先以明代建筑大木技术发展特点为切入点,然后分析了山西明代建筑发展过程,并对明代建筑特点总结,最后在碑刻及文献资料的研究下,对崇善寺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了解大悲殿的前世今生。第三部分是对大悲殿现状的研究,包括第三章建筑形制研究和第四章残损现状及成因分析两章。首先是对建筑营造尺度、平面尺度、立面比例、剖面构成、斗栱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大悲殿的整体比例关系,明确大悲殿的结构特点、时代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是在现场调研、勘察的基础上,对大悲殿的残损现状及原因分析,并明确大悲殿的价值。第四部分是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悲殿保护技术的研究,包括残损信息模型搭建以及保护修缮措施两方面。第五章是在建筑形制和残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REVIT平台,建立大悲殿残损信息模型,实现残损信息的系统化管理,并利用Revit包含的扩展功能,直观的表达残损情况,第六章根据现状研究,在“原工艺、原形制、原材料”修缮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修缮措施,保证修缮过程的顺利进行,更好的保护古建筑。本文希望通过对大悲殿现状情况探究,整理、分析大悲殿在建筑形制上的特点以及具体残损情况,针对其特点,运用合理的技术妥善保护大悲殿,并对今后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悲殿;建筑形制;BIM;残损信息模型;修缮措施

学科专业:建筑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山西明代建筑概述及崇善寺历史沿革

2.1 山西明代建筑概述

2.1.1 明代大木技术特点

2.1.2 山西明代建筑发展

2.1.3 山西明代建筑特点

2.2 崇善寺历史沿革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崇善寺大悲殿建筑形制研究

3.1 营造尺度研究

3.2 平面尺度

3.2.1 面阔与进深比例关系分析

3.2.2 平面尺度设计与斗口的关系

3.3 立面比例

3.3.1 通面阔与檐柱高的比值分析

3.3.2 檐柱高与明间面阔的比值分析

3.4 剖面构成

3.4.1 檐柱与建筑剖面

3.4.2 步架与举架

3.4.3 屋面出檐

3.4.4 歇山收山

3.5 斗栱

3.5.1 一层柱头科斗栱

3.5.2 一层平身科斗栱

3.5.3 一层角科斗栱

3.5.4 二层柱头科斗栱

3.5.5 二层平身科斗栱

3.5.6 二层角科斗栱

3.6 与明代瞿昙寺隆国殿比较分析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崇善寺大悲殿残损现状及价值分析

4.1 大悲殿现状特征

4.1.1 大木构架

4.1.2 屋顶瓦作

4.1.3 墙体

4.1.4 台基地面

4.1.5 内外装修

4.1.6 木基层

4.1.7 其他

4.2 残损现状分析

4.2.1 大木构架残损现状

4.2.2 屋面残损现状

4.2.3 墙体

4.2.4 台基地面

4.2.5 木装修

4.2.6 木基层

4.3 残损成因分析

4.3.1 自然因素的影响

4.3.2 人为因素影响

4.3.3 自身因素影响

4.4 大悲殿价值分析与评估

4.4.1 大悲殿价值分析

4.4.2 大悲殿价值评估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崇善寺大悲殿残损信息模型建立

5.1 BIM技术应用的信息管理

5.1.1 BIM技术的定义

5.1.2 BIM技术的应用优势

5.1.3 BIM技术与大悲殿结合的信息管理研究

5.2 大悲殿信息模型的建立

5.2.1 数据的采集与准备

5.2.2 大悲殿族库的创建

5.2.3 大悲殿信息模型的阶段化设置

5.3 残损信息的记录与表达

5.3.1 残损信息的记录

5.3.2 残损现象的表达

5.4 修缮信息的搭载及输出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崇善寺大悲殿修缮方法及措施

6.1 大悲殿历史修缮记录

6.1.1 修缮记载

6.1.2 大悲殿历史与现状形制对比

6.2 大悲殿的修缮原则

6.3 修缮方案设计

6.3.1 大木构架的修缮

6.3.2 屋面的修缮

6.3.3 墙体的修缮

6.3.4 台基地面的修缮

6.3.5 木装修的修缮

6.3.6 木基层的修缮

6.3.7 地基及环境治理

6.4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成果与总结

7.2 研究创新点

7.3 本课题的不足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酒店财务论文提纲下一篇: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