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论文

2022-04-23

摘要:“十三五”时期,滨州市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制定了海洋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陆海统筹,推动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经略海洋意识薄弱、海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论文 篇1:

我国基因编辑海洋生物安全立法建议

摘要:随着海洋基因编辑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海洋生物及产品将走入人们的生活。文章针对基因编辑技术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及潜在风险,提出我国基因编辑海洋生物安全法制管理建议。

由于海洋生物自身和生活环境的特点,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文章从立法原则、立法模式、法律组成和法律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基因编辑;海洋生物;生物安全;技术标准;立法建议

Legislative Proposals on Biosafety of Marine Organisms Genome Editing

MAO Kejia,LI Ming,ZHANG Baolu

(Oceanic Consultation Center,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Beijing 100161,China)

Key words:Genome editing,Marine organism,Biosafety,Technical standard,Legislative proposal

0引言

基因編辑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方法插入、删除、修改或替换生物的基因组,从而改变生物在某些方面的性状特点,进而实现生物品种改良或生物模型构建的目的。如,转入抗冻蛋白基因的虹鳟,其抗冻能力显著提高;转入溶菌酶基因的大菱鲆抗病能力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生物技术在提高食品质量、应对遗传疾病防治和资源退化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优势,但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像基因编辑技术这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争议[2-3]。随着各类基因编辑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洋基因编辑生物已完成实验室阶段的研究,通过基因编辑获得的海洋生物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和所有先进技术一样,环境生态风险和对食品食用安全性的担忧,成为人们重要的关注点,如何规避这些潜在的风险,发挥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势,是需要在立法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1基因编辑技术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及潜在风险

11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主要目的是重组生物的DNA,通过外源基因的插入或对自身基因的修饰或删除,改变生物基因的表达,实现生物性状改变,并稳定遗传给下一代。最后按照育种理论进行选育和建系。早期的基因转移技术主要有显微注射法、电穿孔法、基因枪注射法、反转录病毒介导等,这些技术并不能实现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而且成功率很低。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工核酸内切酶的出现,特别是以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的全新的基因编辑技术方法,提高了基因编辑的效率和准确性,技术日趋成熟[4]。

12基因编辑技术在海洋生物上的应用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主要在海洋生物基因功能研究、渔业品种遗传资源改良等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各种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对海洋生物进行遗传资源改良,这主要是基于规模化养殖的需求,因此主要体现在加快生长速度、改善抗逆性能、提高抗病能力等方面。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转移了生长激素基因和抗冻蛋白基因的三文鱼已在美国获批上市,这种三文鱼的生长周期由3年内缩短为18个月,并且采食更少[5]。

13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

与陆上生物不同,海洋生物具有不易观察、难于标记和产卵量大等特点,如果基因编辑获得的海洋生物具有更强的生长优势,一旦发生逃逸,则很容易造成基因扩散,影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此外,作为海洋生态的组成部分,一种生物种群数量和结构的改变势必会对所处生态造成影响,这种影响一般难以准确地评估和预测[6]。

2我国基因编辑海洋生物安全法制管理建议

基因编辑海洋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涉及多方利益,主要包括相关技术专利的持有人、基因编辑海洋生物的养殖者和加工销售人员、产品的消费者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前两者希望通过生产和销售相关产品获得经济收入。消费者希望获得产品安全保障、知情权并对潜在的风险有所了解。政府部门则依法依规对生产流通进行监管,维护公共权益。

尽管,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科学院在2016年通过严谨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没有健康风险方面的差异,也没有任何疾病的发生与转基因食品存在相关”[7]。作为科学结论这是唯一的,但是社会认知是多元的,因此需要构建可以反映和保障各方面基本诉求的海洋基因编辑生物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有以下内容:采用的海洋基因编辑生物技术是否为环境友好型技术,制作的海洋基因编辑生物在生理特性上与传统生物的区别,海洋基因编辑生物对原有生物种群及所属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工后作为食品的安全性,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安全性等问题。基因编辑生物技术,作为新兴的生物技术在我国海洋科技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立法过程中应避免因为限制过多影响行业发展,也要避免监管缺失造成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受到损害,从而促进我国海洋生物事业的健康发展。

21立法原则

211风险预防原则

风险预防是海洋基因编辑生物管理的立法基础,也是所有环境相关法律的立法基础。《里约宣言》中规定,所有国家应保护环境,不能延迟采取处置措施,导致严重或不可逆的环境生态灾难发生[8]。在基因编辑生物领域,世界各国的观点不尽相同:由于美国在基因编辑技术和市场份额占有优势,极力扩大相关生物产品的交易;欧盟出于多方面考慮,态度较为保守,认为应采用风险预防原则,避免对现有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在我国,基因编辑问题已经超过科学范畴,成为社会公众话题,特别是海洋基因编辑生物,对其跨境转移进行防范,远优于任何补救措施。因此,我国海洋基因编辑生物安全立法必须坚持该原则。

212知情同意原则

该原则主要是为保障基因编辑生物制品及产品的购买方权益所设定,最早在《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被正式提出,是一项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原则[9]。该原则的基本作用是保护公民的知情权,扩大转基因问题的参与范围。在立法中采取该原则,会导致相关贸易活动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对具体问题适当予以区分,以保持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状态。在立法中坚持该原则,有利于保障基因编辑海洋产品进口国的权益。知情同意原则在立法中,还应体现在基因编辑海洋生物及制品的日常监管过程中,应采取最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标准,对海洋生物开展实时监测,并开展海洋生态风险动态评估,及时发布评估监测结果。

213全过程控制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是指在基因编辑海洋生物的研究、开发、使用、环境释放、越境转移、产品加工和废弃处理等环节实施监管控制。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基因编辑生物安全管理普遍严格采取这一原则,欧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我国应立足国情,坚持全过程控制原则,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同时应加快用于全过程监控的仪器设备的开发研制。

214国际合作原则

国际合作原则是指在基因编辑生物及制品的国际商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家或地区,应该提供有利的条件,以保障环境生态安全。由于海洋水域的广阔性和海洋生物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国际合作原则在海洋基因编辑生物立法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遵守国际合作原则,既可体现我国在海洋生态保护的负责任态度,同时也是彰显《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国的权利[9]。在具体立法中,应保障信息交流顺畅,加强国际合作,同时应坚决抵制其他国家以国际合作为由的附加条件,损害国家利益。

215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是指在基因编辑生物法律制定、生物转移等各个环节中,公众有了解相关信息的权利[10],在我国海洋基因编辑法制化管理进程中应坚持这一原则,保障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在海洋基因编辑生物的研制、生产、转移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涉及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安全风险。公众有权了解相关情况,并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诉求,参与基因编辑海洋生物的安全管理。公众参与原则同样体现在海洋基因编辑生物立法的全过程,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到基因编辑生物的释放和跨境转移,同时还包括科普教育,让公众近距离接触海洋生物基因编辑技术,理性客观公正对待,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22立法模式

现阶段,基因编辑生物的立法模式大体有两种,分别是针对基因编辑产品进行管理的立法模式和针对基因编辑技术管理的立法模式[11]。前者的代表是美国,后者的代表是欧盟。基于商业贸易自由的考虑,美国提出基因编辑产品与传统产品本质并无区别,以期扩大市场份额。欧盟出于贸易保护等考虑,对基因编辑产品的输入保持高度警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针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管理的监管模式。近年来,我国海洋基因编辑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我们在基因编辑实用化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促进我国海洋基因编辑生物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安全,以技术为基础,协调兼顾产品的管理模式,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23法律组成

231基因编辑海洋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框架

基因编辑海洋生物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应由一部基础性法律和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构成,分别规定基因编辑生物安全监管的基本行为准则和具体的规章制度。针对海洋领域,应制定海洋基因编辑生物技术管理配套法律,形成符合我国法律实践的海洋领域基因编辑法律法规体系。在目前的基因编辑生物管理制度中,自然资源部并没有作为主管部门参与具体事项的管理工作。应依法争取机会,使自然资源部负责或参与基因编辑海洋生物环境释放的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并承担后续的日常管理。

232基因编辑海洋生物安全立法重点

(1)基础研究环节。主要是对开展海洋基因编辑生物基础研究的科技机构和组织进行管理,保证其科研工作的合法性。这些单位应具有法律规定的资格条件,经认证合格后方可开展海洋基因编辑生物技术研究。此外,应重视对相关科研机构的日常监管,保证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避免相关技术、产品被滥用。

(2)环境释放环节。由于海洋水体的流动性,海洋生物的跟踪难度远大于陆生生物,对海洋基因编辑生物的释放环节的监控应额外重视,必须经过科学周密的规划论证,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基因编辑海洋生物不会对原有物种和生活海域造成危害。此外,对基因编辑海洋生物转移过程也应严格立法管控,涵盖容器、人员等各方面,确实保障各环节的安全性。

(3)商业流通环节 。应尽快实现商业领域的全程可追溯体系,涵盖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同时应制定措施,保障基因编辑商品不会发生基因横向漂移。同时,应完善补救措施,制定应急处理措施和响应机制,减少可能的生态安全危险。

24法律制度建设

24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基因编辑生物管理决策,是风险预防原则的重要体现,通过科学的评价,客观真实地表述基因编辑生物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该制度有所体现,但是管理的目标是用海建设项目[12]。可以从养殖实验和环境释放等角度,在该部法律体现对基因编辑海洋生物的监管,并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修訂内容。

242联席会议制度

基因编辑海洋生物产业涵盖海洋、养殖、加工等多产业,同时行业的快速发展强化了海洋基因编辑技术基础研究和市场开发的紧密连接,广泛涉及公众生活。因此,需要由国务院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管理内容,明确部门分工。切实保障我国海洋基因编辑生物技术健康、有序发展,建设“生态海洋”。

243标识管理制度

标识管理制度是基因编辑安全管理领域一项广受争议的管理制度。虽然该制度有利于保障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获取全面信息,但是不同国家对该制度采取不同的具体做法,美国等基因编辑产品出口大国采取非强制的自由表示原则,而欧盟、日本等均采取不同程度的强制标识办法[13]。我国养殖业小户、散户居多,多不具有品牌,全流程标识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如何既保障公众知情权,又不损害养殖户的利益,是我国基因编辑生物及制品标识管理制度需要解决的重点。

244技术标准制度

我国基因编辑生物安全管理技术标准相比发达国家存在标准制定落后于技术发展,缺少体系建设,关键项标准缺失等突出问题。难以有效地实现技术标准在行业发展中的规范引领作用。因此,应从法律制度上保障我国海洋基因编辑领域技术标准的制订,建设我国海洋基因编辑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积极跟踪国内外海洋基因编辑领域技术标准前沿,推动海洋基因编辑技术国际标准建设。

3结束语

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在农作物上体现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海洋领域的基因编辑研究也在飞速开展,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使得不需要引入外源基因,即可实现海洋生物个体性状的改变,部分原有的规章难以对新的技术进行监管。目前,基因编辑(海洋)生物立法在我国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公众的科学素质不同,科学上安全结论往往不仅不被公众接受,再加之海洋生物自身及生活环境的特点,基因编辑海洋生物安全立法需要具有鲜明的立场、保持前瞻性,同时也应考虑管理实践的实际。

参考文献

[1]张宝路,李鸣,毛可佳.基因编辑技术在鱼类基因功能研究及鱼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5):59-63.

[2]黄海燕,王爱民,石耀华.转基因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运用[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398-404.

[3]张晓军,相建海.转基因水产动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C]// 中国水产学会、世界水产养殖学会.2002年世界水产养殖大会论文交流综述.北京:中国水产学会、世界水产养殖学会:2002:19.

[4]SALSMAN J,DELLAIRE G.Precision genome editing in the CRISPR era[J].Biochem Cell Biol,2017:95(2):187-201.

[5]LEDFORD H.Salmon approval heralds rethink of transgenic animals[J].Nature,2015:527(7579):417-418.

[6]MACLEAN N,LAIGHT R J.Transgenic fish:An evaluation of benefits and risks[J].Fish and Fisheries,2000(1):146—172.

[7]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Experiences and Prospects [R].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2016.

[8]薛达元,武建勇,赵富伟.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二十年:行动、进展与展望[J].生物多样性,2012(5):623-632.

[9]叶敬忠,李华.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综述与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14(1):11-21.

[10]刘歉,朱鑫泉.生物安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1]李宁,付仲文,刘培磊.全球主要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比对[J].农业科技管理,2012(12):53-55.

[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Z].1999.

[13]JAME C.Global Status of Commercialize Biotech/GMO[R].New York,ISAAA,2004.

作者:毛可佳 李鸣 张宝路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论文 篇2:

“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滨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 要:“十三五”时期,滨州市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制定了海洋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陆海统筹,推动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经略海洋意识薄弱、海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结合滨州市实际情况,从突出规划引领、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做好领海特色产业、强化海洋产业政策支持、促进海洋经济科技合作与创新多角度,提出推动滨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本文索引:张越.<标题>[J].商展经济,2022(07):-026.

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全球沿海国家纷纷把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强调各省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海洋港口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使海洋经济的量增长到一定阶段, 海洋综合实力提高、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 海洋社会福利分配改善, 海洋生态环境和谐, 从而使人海“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 系统实现动态平衡。发展模式应由数量维向质量维转变,发展动力由规模扩张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换,驱动要素由传统海洋要素向创新要素转换,资源要素向陆海一体化高效配置转变,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海洋经济的提质增效。

1 滨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西南岸,海洋资源丰富,岸线条件良好,区域内交通便利,港口航运和临海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山东省的北大门。滨州北部沿海海岸地貌以粉砂淤泥质海岸为主,管辖海域面积约为1895.93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度约为126.44千米。“十三五”时期,滨州市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制定了海洋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陆海统筹,推动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海洋经济总体逐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滨州市海洋经济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海洋经济对滨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滨州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

1.2 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海水淡化、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多个产业领域实现新突破:对虾产量、效益居全省第一位,培育出“渤海水产”对虾全产业链企业,建成3处底播型海洋牧场,全国单体体量最大的通汇30万千瓦渔光一体项目建成使用。滨州港对外开放口岸通过国家验收,渤海湾最大的天然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项目进入实质实施阶段。首个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一期工程进入试运行,全国第一条海底输油软管生产线、第一艘液压步进环梁式海上升起平台在无棣海忠软管建成。滨城海底世界、惠民国创风能装备、阳信海藻纤维地毯、博兴永正研究院、邹平开泰抛丸等海洋产业项目起步发展,滨州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1.3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滨州市建立了以骨干渔业企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滨州市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团队,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多层次的协同创新平台。以正海、海城、友发、汇泰、海忠软管等现代海洋产业骨干龙头企业为主体,创建了省级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海上粮仓”遗传育种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海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滨州)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体系、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

1.4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

全面推行湾长制,深入开展“入海河流消劣”和“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两大行动,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圆满完成。完成排(污)口的调查溯源,建立“一口一册”管理档案,国控河流断面和国控入海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入海河流水质稳中向好,省控及以上地表水断面全部达标。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略海洋意识薄弱

对经略海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滨州市内陆地区“不靠海不吃海”、沿海地区“重近海轻远海”的意识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海洋空间和资源的开发谋划不够,海陆统筹的理念、主动推动海洋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2.2 海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

滨州市海洋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基础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上下游产业链条不完善,涉海领军企业不多,带动能力有限,滨州市海洋经济总量仅占全省2%左右,传统海洋产业比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上下游企业协作少、产业链条短,以原料供应、初加工和价值链中低端为主,产品附加值低。

2.3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海洋科技成果少、转化率不高、与海洋产业发展契合度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洋发展研究机构、海洋产业专业人才缺乏,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薄弱。

3 滨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突出规划引领

统筹协调國土空间规划、“十四五”海洋经济规划,建立以海洋经济规划为核心,陆海联动的海洋经济规划体系。明确陆海产业链配置、临海特色产业园区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陆海空间的协调和陆海产业的对接,以规制调节地方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以政策引导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的错位与协同发展。坚持空间布局与发展功能相统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统筹陆海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配置,促进陆海产业融合。

3.2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主动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结合滨州实际,重点培育壮大海洋渔业、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洋新材料、滨海文化旅游、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智慧海洋等产业,积极扶持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涉海高端服务等产业,推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推动海洋渔业向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发展。放大临海特色优势,打造滨州特色、全国一流的“虾贝虫藻鱼”经济聚集区。以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线,稳步提高渔业发展质量效益,采用高端技术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延伸至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海洋渔业向深加工、高值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全面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2)推动海洋化工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发展。以沿海原盐资源和滨州港油气集散地为基础,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生态环保型为主攻方向,超前布局,重点发展改性塑料、聚氨酯、高性能纤维、纳米化工材料、无机功能材料、特种化工涂料等海洋新材料,加快海洋盐化工、石油化工产业链条的深度拓展、跨界融合、增值延伸。

(3)推动滨海文化旅游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以打响滨州滨海文化旅游品牌为目标,充分利用沿海秦滨高速等交通便利条件,京津冀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休闲度假为目的,以开发稀缺性、独特性的旅游资源为主线,整合域内沿海自然古迹、沿海生态、海洋文化等旅游要素,重点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海洋文化体验旅游、海洋产业融合创新旅游等,打造“科普教育、文化古迹、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四大旅游区域板块,推动滨海文化旅游向海洋旅游拓展、向内陆腹地延伸,促进滨海旅游业转型升级。

(4)推动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向智能智造发展。发挥海工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优势,加快产学研用联合和自主创新,重点研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海洋装备制造、新材料制备核心技术,大力开发海洋风电、深海输油软管、海洋动力、人工浮岛、智能深海网具网箱、无人舰船、航空装备、非晶火成岩、海上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海洋高端装备“滨州智造”品牌。

(5)推动海洋服务业向“智慧化”发展。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港口服务的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无人码头,初步形成智能化港口网络体系。加强与国家海洋减灾中心的科技合作,共建环渤海区域减灾中心,全面提高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海上预警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搜救抢险等综合管理能力。全面参与国家“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共享支撑平台、智慧海洋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环境、海洋产业和海洋活动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海洋信息透彻感知、通信泛在随行、超算互联互通、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提高海洋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智慧化水平。

3.3 做好临海特色产业

(1)做强海洋渔业。以渤海水产、友发水产、正海集团、海城集团、海缘等水产苗种生产龙头企业为载体,建设南美白对虾育种中心、南苗北育基地,向前端延伸产业链,重点突破对虾种业,以国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及良种繁育基地创建为抓手,打造水产原良种生产体系。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以渤海水产、昶昇水产、三一水产等骨干企业为载体,向产业链下端延伸,发展与渔业增长相适应的水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重点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2)推进海水淡化产业。推动“水盐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重点推动鲁北碧水源等海水淡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及制盐废液高值化利用,加快浓海水中提取钾、溴、镁等系列产品开发,支持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水盐化结合”一体化循环发展。谋划布局海水淡化功能区,在沿海工业园区周边布局海水淡化基地,将淡化海水作为非常规水源纳入沿海地区水资源统一配置,推进淡化海水进园区,为工业用水提供保障,减轻当地淡水供应压力。

(3)引导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好悦翔生物DHA藻油精深加工、乾元海马产品加工等项目落地实施,完成海蕾牌DHA藻油国家健字号审批,进入消费市场,实现滨州市海洋生物制品的突破。依托丰富的海马、对虾、贝类、藻类等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功能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药品“四品”产业,打造“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筹建滨州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

3.4 强化海洋产业政策支持

(1)强化经略海洋的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落细工作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加强部门协作,加快涉海审批流程运转,缩短审批时限,实施进境检疫审批网上办理,为涉海产业发展提供便捷服务,保障重大项目推进。

(2)加大对海洋领域的财政、基金、信贷支持力度。将现代海洋产业纳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支持范围,鼓励已设立的市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优先支持现代海洋产业优选项目。实施海洋领域上市企业培育“种子计划”。针对海洋产业金融需求,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船舶抵押担保贷款、供应链融资等海洋特色金融产品,加大对海洋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3)加强海洋领域食品生产风险防控。落实涉海食品安全“三清单”管理机制,压实“两个主体”责任,避免发生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持续落实市专利奖励、资助、质押贷款贴息、贯标和导航补助等知识产权激励促进政策,鼓励涉海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创造;推进食品加工聚集区建设,助力海洋产业发展。

3.5 促进海洋经济科技合作与创新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速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创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拓展海洋发展空间、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业态的重要作用,加快海洋经济纵向延伸、横向嫁接、跨界融合,创造更加高端、高质、高效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海洋产业链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整合优化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帮助涉海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成立海洋高端智库,引育好海洋产业人才队伍,打造集战略政策研究、技术研发推广、检验检测、成果转化、产业促进、企业服务于一体的海洋创新发展综合体。

4.结语

滨州市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经略海洋意识薄弱,海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应通过突出规划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做好临海特色产业、强化海洋产业政策支持及促进海洋科技合作与创新等途径,逐步改善当前滨州市的海洋经济现状。

参考文献

原峰,李杏筠,鲁亚运.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8S):4-6.

任晓静,张玉冰.山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20(11):60-63.

张子莹,潘常虹.辽宁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J].商业文化,2021(7):136-139.

韩增林,李博.“海洋經济高质量发展”笔谈[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9(5):13-21.

刘康.创新发展路径推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J].九三论坛,2020(1):41-43.

高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0(12):30-31.

孙才志,李博,邹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海洋经济,2021(1):1-9.

黄灵海.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20

作者:张越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论文 篇3:

我国海洋信息产业建设及发展对策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光导纤维、远程通讯、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处理和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信息产业迅速崛起。信息产业正日益成为国际经济与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在这一领域拥有竞争优势,也就等于拥有了国际竞争的优势。2l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也是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加速我国海洋信息产业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产业的起源与在我国的发展

1977年,美国信息经济学家马克·尤里·波拉特首次提出信息产业的概念,并确立了信息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最早人们把计算机业和信息处理业称作信息产业。后来,人们又把信息传播报道业、信息流通业、知识产业、信息管理与服务业统称为信息产业。现在,它是指与信息的采集、存储、传播、加工、利用以及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系统建设等活动有关的产业的总称。

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也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这些,从战略的高度为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从1993年起,我国加速了信息化建设进程,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家把推进信息化纳入了"九五"计划,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显著提高"列为一项重要目标。目前,我们国家把信息产业作为待发展的-大支柱产业列入党的决策中。

二、海洋信息产业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方向

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对海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认识不足,还没有普遍把海洋信息资源与能源、原材料同样看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把它看作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赖以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各海洋国家都在极力争取更多的海洋权益。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海洋信息产业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防建设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周边国家时刻都在窥视着我国的海洋资源与海洋国土,西方一些国家以及我国的海上邻国,都在积极研究和收集我国的海洋资料,研究我国近海内波、环流等与军事活动关系密切的海洋要素,美国海军已经开始进行我国近海的军事海洋预报等。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渔业资源开发关系问题复杂;在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陆架也与周边国家存在海洋油气资源争端。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凭借其高科技优势积极抢占国际公海资源,国际海底矿产资源问题也直接涉及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我国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临被瓜分的危险。要解决这些海洋权益问题、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就必须加强对我国的海洋环境和资源的深入调查,研究开发维护海洋权益的技术,利用海洋信息高技术加强海军战场环境调查研究、军事海洋学研究和军事海洋预报服务研究。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海洋信息产业。

发展海洋信息产业,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海洋信息服务业

海洋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形成海洋信息服务业,它包括与海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传播等有关的部门。海洋信息服务业是海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关键。

在发达国家中,海洋信息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在《1995年-2005年海洋战略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持和妥善管理国家的海洋资源,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发展可靠的天气、气候、海洋等方面的预报和评价工作。与之相比,海洋信息服务业还很不成熟。由于缺乏资金,海洋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的开发不够,使得现有的海洋信息资源数量少、应用程度不高,海洋信息资料陈旧、更新换代慢,不能实现海洋信息资源专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同时,由于各海洋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采用的信息资源标准不同,信息资源共享、人为信息交流及应用还存在很多困难;行业之间缺乏相应的标准、制度、法规等,也会引发信息资源交流应用中信息资源的责权利问题,使得海洋信息资源的社会化难以实现,加之与国际海洋国家间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尚未充分开展起来,这些都与我们实现海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产业化的目标有很大差距。

因此,应该积极推进海洋管理部门,公共、海洋企业对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抓紧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加强管理和引导;加强同国外海洋信息产业间的合作,以满足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及国防建设的需求。

(二)新兴海洋信息产业

信息技术是高渗透性的技术门类,它能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角落,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海洋,将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微电子技术与海洋学科的融合

当今,以集成系统(1s)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生命力。它可低成本、大批量地生产出具有高可靠性、高精度的微电子结构模块。这种技术一旦与海洋学科相结合,便会诞生出一系列崭新学科和重大的经济增长点。DNA生物芯片和MEMS技术便是作为与微电子技术结合成功的突出例子。

DNA生物芯片是微电子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的产物。由于海洋中存在丰富的基因资源,生长在海洋中的一些海洋生物,在其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产生并积累了大量的天然产物,有些产物具有抗癌、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人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从海洋生物中筛选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获得大量具有生理活性或其他特殊功能的天然产物,并进行提取、分离、纯化,最终形成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诊断试剂、生物分子材料和化工原料,形成一大批新兴产业。

MEMS技术是一种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性研究领域,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光学等领域结合的产物,它把电子系统和外部世界联系了起来。MEMS技术不仅可以感受运动、光、声、热、磁等自然界的外部信号,还能把这些信号转换成电子系统可以识别的电信号,而且通过电子系统控制这些信号。在开发利用海洋进程中,MEMS技术与海洋探测技术结合形成的海洋信息探测技术,如自动遥测浮标系统、遥感技术、激光、深海钻探、水下机器人、计算机等在海洋科学中的应用,为海洋科学开辟了新纪元,也为海洋经济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2.海洋信息技术与海洋高科技的融合

海洋光学遥感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可获取水中有关物理、生物、化学参数及上边界层特征信息,这些信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关键数据;运用现代激光、光电子技术、计算机等与处理、卫星遥感等高技术手段和方法结合,可获取海洋和海-气边界层有关的参数;运用海洋声学技术,可获取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等的参数;集导航技术、海洋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身的电子海图应用系统,可以实时动态地显示海洋和航海信息,将该信息进行标绘和编辑,能够同时、清晰地在大屏幕显示海图信息、导航数据、雷达信息。电子海图应用系统在海洋事业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可实现网络化、移动化、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海上航行计算机航线优化技术,采用海洋气象导航技术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海洋潜器与信息获取技术,水下机器人将成为我国研究开发与利用海洋的重要装备;由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解释器、知识获取器组成的海洋专家系统为我国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上各类海洋探测技术都离不开海洋信息技术,发展海洋信息技术与海洋高技术融合的产业,将有效保障海洋经济的持续、高效、健康发展。

(三)海洋高科技仪器制造业

在海洋高科技仪器制造业方面,我国基本还是"外壳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而国外早已把海洋仪器制造业作为一项产业推向全世界。如挪威的装备多波束探测系统的制造业,已形成创汇产业。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艘船只装备了这种先进的多波束测深系统,每套系统的价格在几十万至几百万美元。英国也积极发展海洋设备和材料工业,主要包括军用和民用的各种海上平台使用的工程机械、仪器仪表、机电产品、建材、涂料以及相关的服务等生产和供应,涉及众多部门和行业,据粗略估计每年营业额为30多亿英镑。随着世界经济向海洋的推进,海洋探测仪器装备制造产业将会有极大的发展。海洋高科技仪器、设备制造业,并进而带动相关行业的结构升级,形成新的产业群,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我国海洋信息产业化的对策研究

l.制定全国海洋信息产业规划,确定海洋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方向、任务和要求,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海洋信息产业。

目前我国海洋信息工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低效率运转等。当前我国海洋信息机构各自为政,这种状况应该打破,应将我国现有的海洋信息机构组织起来,以集中各个机构中的人力、物力,增强机构的整体力量,避免资源的浪费及信息机构的重复建设。另外,在我国海洋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由于缺乏规划与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海洋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得不到支持,同时,信息资源部门的所有制与垄断现象,使得面向社会、面向经济的海洋信息资源开发步伐缓慢,国外的海洋信息资源萎缩等。为此,国家应制订扶持海洋信息产业的政策,设置一个专门部门负责全国海洋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将海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海洋信息产业要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海洋产业开展服务。我国政府在海洋开发与利用中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这就需要我们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海洋信息产业,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力度和显示度。"九五"期间,国家海洋高技术计划主要在海洋监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三个方面展开,同时海洋信息产业也将围绕这三方面实现其自身发展。

2.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加速发展海洋信息产业,建立信息产业创新网络。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海洋信息的传递更迅速、更便捷,传统的海洋信息角落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既是海洋信息产业面临的挑战,也为海洋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会。在新形势下,我国海洋信息产业要重视互联网的入网工作,尽早实现我国海洋信息产业与国际接轨。

另外,企业之间的创新网络发展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总的薄弱环境,应该打破企业相互之间的封锁与条块分割的格局,鼓励各种形式的企业联合,加强海洋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共享,因此,抓住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发展的机遇,大力推动创新网络发展。同时,建立海洋信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分清技术资本、企业资本、金融资本三者间的责权利。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市场,引导市场,加速其产业化进程。产权清晰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硅谷成功的经验,促成产学研一体化。

3.加强对外合作和对国外海洋科技、经济、产业、资源等信息的综合研究,积极参与国外海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国外海洋相关信息产业相比,我国海洋信息产业还未充分发展起来。我们应加强与发达国家海洋信息产业合作,引进技术和资金以及先进的管理机制,以加速我国海洋信息产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国外的先进海洋信息技术,我们既要注重引进、消化和吸收,又要注重自身的不断发展创新,不可全部实行"拿来主义",有些技术国外对我们实行垄断,价格昂贵;有的技术尽管先进却不符合我国国情;对于一些涉及技术及军事秘密的海洋信息技术,我们要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业,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海洋信息软件业,否则就会受制于人。

另外,在当前国际海洋激烈竞争中,"知己知彼"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当前,由于各单位的经费紧张和国外图书期刊的价格上涨,我国的国外海洋图书期刊进口数量锐减,这在无形中断绝了"知彼"的一条重要渠道,不利于对国外海洋科技、经济、产业、资源等信息的综合研究。

4.抓住国际有利时机,加快海洋信息产业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世界海洋经济在新世纪将呈现相互竞争和相互依存的发展特点。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国内外市场开拓等,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有海洋信息工作的广泛而深入参与。世界信息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重大调整。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广泛参与国际信息产业的分工,实现我国海洋信息产业与国际海洋信息产业结构的合理对接,创造出我国海洋信息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结构和较强的信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从而参与国际海洋市场的角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信息产业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以更先进、更科学的方法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海洋高科技将在这一进程中起到先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荆公.联合增效,加速海洋信息产业的发展[J].海洋信息,1998(5).

[2]孙洪.论"九五"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与对策[J].海洋与湖沼,1998.29(5).

[3]吴季松.2l世纪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刘容子.海洋高技术发展趋势[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9(4).

[5]辛兴.我国信息产业展望[J].信息技术2000(1).

[6]王霞.知识经济与信息产业[J].展望论坛,2000(2).

[7]何亚琼等.美日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情报学报,2000(6).

(第一作者文艳: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法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作者:文 艳 彭 超 倪国江

上一篇:现行小微企业税收政策论文下一篇:英语环境教学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