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感恩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需要我们继续将其发扬光大,而幼儿是国家的未来,需要继承我国的优秀美德。因此,幼儿园应针对幼儿的身心成长特点,开展有效的感恩教育,使幼儿学会感恩,从而提高幼儿的品德修养,使其成为德行兼备的优秀人才。文章对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和策略进行分析,希望提高幼儿园的感恩教育成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幼儿园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幼儿园感恩教育论文 篇1:

浅析幼儿园感恩教育

提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然而,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却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他们脆弱,敏感,任性。本文旨在分析幼儿园感恩教育实施中的不足,以及一些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感恩教育 感恩缺失 幼儿教育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大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但是,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华的一些传统美德正不知不觉地从我们的心间溜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感恩之言在现代文明社会似乎有些陌生了。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说过“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享受幸福,享受生活”。观之现状,我们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的“小皇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只知道贪图享受、无限索取、竞相攀比,不知道无私奉献、感恩回报、肩负责任。如何让幼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呢?幼儿园的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一)什么是感恩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

(二)感恩教育的含义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主体单一化,缺乏家园一致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主体仅限于幼儿园本身,而忽视了家庭在幼儿知恩、感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缺乏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认识,未能和幼儿园形成一贯的教育方式,使得幼儿园的感恩教育浮于表面。只有通过各种家园联系的方式,增强家长教育意识,形成家园一致的教育环境,幼儿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恩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

(二)教育活动形式化,缺乏持之以恒的日常渗透

幼儿园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大多结合重要节日,形式以集体活动为主,过程偏向于成人化、形式化,缺少对幼儿心灵的深入触动。幼儿没能真正地了解感恩的内在含义,将感恩的形式局限于表面,并未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三)教育内容书面化,缺少切身感受的实践体验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感恩教育停留于书面的讲述与空洞的说教,内容匮乏而滞后,缺少对于当下幼儿年龄特征与道德发展水平的分析,脱离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幼儿无法从中体会与获得感恩他人的内在需要。只有说教而没有践行的教育是徒劳的,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们提供尽量多的感恩、施恩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在日常的礼貌用语与生活活动中抓住时机引导幼儿感受相互帮助、知恩图报的情感,长此以往幼儿自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感恩的内心情怀。

三、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积极开展家长工作,营建家园和谐的感恩环境

家庭是幼儿人生成长的第一站,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因此,为幼儿搭建感恩教育的第一个平台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应积极利用学校网络、电话家访、家园宣传栏、家长会等形式指导、督促家长在家庭中开展好感恩教育。

1.强化对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教育。

考虑到幼儿年龄小和家长家教技能低的特点,我们指导家长首先进行文明礼貌用语教育,学会尊重别人。父母要言传身教,做出表率,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2.对幼儿进行互相关爱、自理自立教育。

针对幼儿自私、自理自立能力差的普遍现象,我们应积极指导家长在邻里之间、家人之间开展互相关爱、自理自立教育。幼儿只有在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与行为品质,才能在面对他人的帮助或困境时,怀揣一颗爱心,感恩他人也感动自己。

(二) 优化幼儿园教育形式,增强感恩教育的实质效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由此可见,幼儿园的感恩教育不再是单纯而简单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转变为已让幼儿学会怎样做人为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为此,我们应将感恩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教育活动之中。那么,怎样把这颗爱的种子播种到幼儿那充满生机的心田呢?强行灌输、填鸭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只有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潜移默化的渗透才能逐渐形成,犹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过程。

1.利用传统节日,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如:三八妇女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等。因此,我们应积极抓住一切节日契机开展感恩教育。

2.利用日常情境教学,积极开展感恩教育

情景教学是幼儿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他能让幼儿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充分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不但能让幼儿事半功倍的学习知识技能,而且还能让幼儿获得真实、有效的情感体验。

3. 借助优秀儿童读物,触动幼儿心灵深处的感恩善根

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关爱每一位幼儿,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更要善于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与优秀幼儿读物,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4.发掘教材中的感恩素材,渗透日常感恩教育

在我们的教材中发掘可以当做感恩教育素材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幼儿感恩心态的培养,渗透感恩的教育内容。比如可以利用晨间谈话或活动衔接过程的间隙,给予孩子一些感恩的故事与适应教育。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感谢,感谢他人给予的帮助,又能主动去帮助他人,从生活的细节中体会感恩与施恩的快乐与成就感。

(三)提供施恩机会,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将感恩教育只停留于书面最终也无法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而我们现在急需加强的即是为幼儿提供更多施恩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把听到、看到、学到的感恩故事实践到生活中,给孩子更多切实的生活体验。我们也应鼓励幼儿关爱自己身边的弱势群体,在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帮助下,更深切地感受爱的存在,体验帮助他人、施恩于人的快乐与内心触动。

总之,我们的感恩教育犹如秒针分分秒秒不停息。我们要想方设法在每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一颗感恩的种子,用心灵的泉水滋润、灌溉、培养、呵护他成长,我相信:终有一天,爱心之花会开满人间!

作者:朱瀚翔

幼儿园感恩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开展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需要我们继续将其发扬光大,而幼儿是国家的未来,需要继承我国的优秀美德。因此,幼儿园应针对幼儿的身心成长特点,开展有效的感恩教育,使幼儿学会感恩,从而提高幼儿的品德修养,使其成为德行兼备的优秀人才。文章对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和策略进行分析,希望提高幼儿园的感恩教育成效。

【关键词】幼儿园;感恩教育;开展策略
一、前言

懂得感恩是美德,也是一个人素养的重要体现形式。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园教育,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增强幼儿的感恩意识,并使其学会感恩,感恩生活的一切美好,包括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祖辈等。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园应积极开展感恩教育,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幼儿园感恩教育开展的意义

感恩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个人若不懂得感恩,必定在心理上存在缺陷,这样的人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他人的帮助和感恩的行为,甚至将好心当作恶意,对他人、对社会都潜藏着一种危害;而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必定会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且懂得感恩,也会使他人有继续帮助的意愿,从而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影响幼儿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园积极开展感恩教育,重视幼儿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很多正处于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性格上都有着孤僻的特点,而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使幼儿懂得感恩,改善幼儿自私、孤僻的性格,使其学会与他人相处。幼儿的智力成长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幼儿的人格教育,使幼儿学会感恩要重于对幼儿的智力教育。因此,幼儿园教育阶段需要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提高幼儿的综合品质。
三、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積极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的以身作则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不了解世界的幼儿而言,他们更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在幼儿园感恩教育中,教师首先需要做到感恩。例如在日常活动中,为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在幼儿或其他人帮助教师时,教师要表示感谢,说一声“谢谢”,从而使幼儿以教师为榜样,向教师学习;若是不小心碰到他人的物品等,应及时道歉,并且要在日常活动中关心幼儿。幼儿在教师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感恩意识。

教师在培养幼儿感恩意识的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即培养幼儿对父母的感恩。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设计不同的“感恩父母”活动,使幼儿学会感恩父母。在幼儿懂得感恩父母之后,将感恩教育延伸拓展至幼儿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甚至使其学会感恩整个社会。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高兴、悲伤、喜悦和愤怒等不同的情绪,幼儿也同样如此,但幼儿与成年人不同,他们语言表达能力比较薄弱,此时则需要教师和家长多关注、关心幼儿,并及时且耐心地对幼儿进行指导,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运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情绪,从而进一步认识情感。

(二)充分挖掘感恩素材,落实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素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感恩素材将幼儿园感恩教育落到实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感恩素材内化幼儿的心灵。教师可以每月定期组织感恩活动,通过感恩素材增强幼儿的感恩体验。例如教师和幼儿一起讲解感恩故事,一起唱与感恩有关的歌曲,一起画一幅感恩的图片等。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教师组织的活动可以从幼儿家长开始,逐渐向外延伸至父母身边的朋友、同一个小区的邻居等,内化幼儿的心灵,使其学会感恩。其次,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布置感恩的场景。幼儿入园学习的年龄普遍为三周岁,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感到陌生,不仅要在陌生的环境中接受教师的教育,还会受到幼儿园整体氛围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营造出感恩的环境,这样幼儿自然会受到环境的熏陶。如在幼儿园内设置感恩的区角、感恩宣传栏、主题背景墙等,并定期更换感恩区域的内容。幼儿园感恩区域的内容以照片、图片为主,便于幼儿观看和理解。在幼儿园营造感恩的环境,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浓厚的感恩气息,懂得感恩。

(三)积极运用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大多数与感恩相关。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传统节日,在幼儿园内开展感恩教育,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使其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还能够促进幼儿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了解。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也是感恩父母、感恩长辈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晚辈要拜访长辈,表达对长辈的思念和敬意,陪伴长辈聊聊日常等,可增加双方的情感交流。此外,重阳节也是代表团圆的节日。教师可以积极利用这些节日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幼儿感恩父母,感恩长辈,感恩自己的兄弟姐妹等。幼儿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体会到真实的情感付出,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从而懂得生活,享受生活。因此,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要积极借助传统节日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将感恩的美德传承和发扬下去。

(四)重视幼儿的感恩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需要幼儿园和教师本身重视感恩教育,在每一天、每一个适合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刻,将感恩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整个阶段。日常生活环节是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幼儿在每一餐饭前背诵感恩的话语,感恩饭菜,在日常饮食中体会感恩;教师可以在组织活动之前,要求幼儿之间相互夸奖对方,从而使幼儿了解自己的伙伴,增进幼儿之间的情感;夸奖父母、教师,使幼儿学会看到他人的优点,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谢和鼓励。这样既可以使幼儿学会感恩,也可以强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感恩游戏培养幼儿感恩。幼儿喜欢游戏,且幼儿园的主要教学方式也是游戏。因此,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开展感恩教育,发挥出游戏的感恩价值,并使幼儿愿意接受感恩教育。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等长辈的角色,要求幼儿带着生鸡蛋到幼儿园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要尽量保护好鸡蛋,不能将鸡蛋碰碎。在这个游戏中,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力,模仿父母对自己的保护,有的将鸡蛋放在盒子里,有的用围巾围上厚厚的一层,有的为鸡蛋盖一个小房子,而且每一个幼儿都为自己的鸡蛋取好名字,将其当作自己的小宝宝来保护。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学会感恩父母。幼儿园重视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能够有效提高感恩教育效果。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

第一,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可以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利用具体且具有典型特点的感恩故事开展主题活动。例如教师将平常收集的感恩小故事改编为小短剧,组织幼儿分角色扮演,且教师在幼儿表演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指导和讲解,激发出幼儿内心深处的感恩之情,培养幼儿感恩的心。第二,教师可选择在日常活动中朗读感恩小故事、歌谣等,促使幼儿了解感恩,认识到感恩的好处,从而在生活中随时牢记感恩他人的帮助。第三,可以在幼儿园举办亲子会,增加幼儿与父母之间的互动,营造出感恩的现实场景,将幼儿与父母的身份互换,使幼儿体验父母生养自己的艰辛,并适时地进行感恩教育,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幼儿可以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体会到家庭的温馨与父母的辛苦付出息息相关,从而逐渐学会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从内心開始真正地去关心和善待他人。

(六)让幼儿习惯感恩

对幼儿的感恩教育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在日常组织活动中,笔者发现生活独立能力较强的幼儿更懂得感恩,并且可以帮助他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地安排幼儿独立完成生活任务,从而培养幼儿独立的能力和性格,然后可以适当地开展感恩教育。

引导幼儿经常使用“谢谢”等感恩词语,在自己得到帮助的同时,也可以使帮助幼儿的人感受到快乐,愿意继续帮助幼儿;同时,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幼儿之间即便发生矛盾也能够很快地玩在一起。在感恩的环境中,道歉和感谢成为幼儿的良好习惯,进而习惯感恩,不再认为父母或其他人帮助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事,而是感谢有恩于自己的人,使幼儿可以在感恩之心的陪伴下成长。
四、总结

本文主要就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开展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幼儿园教育中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措施开展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幼儿的感恩情感,使其懂得人与人之间应相互感恩。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使幼儿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并将感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促进祖国的长久发展,同时也实现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少华.让感恩伴随孩子成长——谈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才智,2018(06):130.

[2]刘娟.感恩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8(01):183.

[3]周爱民.幼儿成长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J].科普童话,2018(04):119.

[4]张兆艳.感恩教育在幼儿园实施与运用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7(10):242.

[5]刘淑英,马丽花.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J].林区教学,2017(07):106-107.

作者:谭晓

幼儿园感恩教育论文 篇3: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资源的幼儿园感恩教育

[摘 要] 感恩是一种可后天培养的道德品质,是个体完美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要注意协同培养其感恩认知、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感恩的内容,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感恩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感恩品质的形成。幼儿园在建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时应结合感恩教育的内在机制和幼儿学习特点,形成良好的感恩教育课程框架,细化感恩教育课程内容,并通过丰富课程实践方式和创设感恩教育情境推动感恩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 感恩教育;传统文化;园本课程

感恩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可习得的品质,它是一种有助于增强个体幸福感和人际关系满意度,有益于社会团结、和谐的积极的人类力量。[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格结构主要在童年期建构完成,之后的人格发展都是在童年期人格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重复。[2]感恩是美好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人格建构离不开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它连接着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强化学生的感恩心理。[3]幼儿感恩教育强调的是从小处着手,通过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识恩和施恩的知觉,让他们学会如何感恩并形成感恩行为。[4]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涵,可以对学生的内心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5]将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融入幼儿的感恩教育,既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道德教育,又可以促进幼儿园的课程建构和教育实践。[6]

一、感恩教育及其内在机制

在我国,感恩一词最早出自《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说文解字》对感恩的解释是:“感,动人心也;恩,惠也。”即,感恩为感怀恩惠,其中包含了施惠者与受惠者。[7]在西方,感恩在本义上是感谢上帝赐予人类以生存的食物,后来扩大为社会成员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馈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却不快乐的事。感恩不仅属于道德范畴,同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亚当·斯密就认为感恩是一种推动人们去报答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情绪,并提出了影响大多数感恩体验和表达的三种心理学因素。[8]感恩是个体的情感品质,情感是可习得的,因而感恩也是可教的。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感恩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善良、学会关心和回馈他人,树立积极的情感和道德品质。因此,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个体的感恩认识、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这三者构成了感恩教育开展的内在机制。[9]

感恩是一种内隐的情感体验,个体对感恩的认知是建立在主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基础之上的,只有个体能够对感恩产生理性的认识,他才会自觉地将感恩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标准,进而激发其感恩的行为。感恩情绪源于接受或施与行为所带来的情绪体验和精神力量,感恩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源,它可以影响个体对感恩行为的体验和认识,可以进一步激发个体践行或改善感恩行为。感恩行为则是个体在感恩认知、感恩情绪基础上的外化表现,这时个体不仅对感恩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认知,同时对感恩行为的内在需要也有一定的彰显,是个体道德情感品质的一种升华。感恩作为一种可教的道德品质,[10]从其发生的内在机制来看,就必须注重受教育者感恩认知、感恩情绪的发展,并为其感恩行为的发生创设环境和提供引导,帮助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感恩情感体验,以及形成稳定的感恩行为品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感恩教育的内在关联

感恩教育指向个体美好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蕴含着感恩在内的诸多道德教育内容。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提高感恩教育的内涵与品质,同时通过感恩教育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感恩教育与中华优秀傳统文化既有目标上的统合性,又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弥合性,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元素

知感恩、懂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感恩是永恒的主题,“仁”“孝”“爱”等都蕴含感恩的情感和道德诉求。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的感恩,它与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是一致的,博大精深的感恩文化强调人们对自然、对祖国、对知遇、对亲人、对朋友等的感恩。在儒家文化中,其教育目标在指向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更为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遵循的是道德至上且兼顾智育的教育理念。[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感恩的叙述散布于诸多的典籍、诗词、民间故事中,例如,在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中“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就将“孝”作为教育的首位,在儿童尚小之时便向他们传授道德观念,让他们学会如何去感恩父母;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也将对他人恩惠的回馈予以褒扬,并以“一饭之恩”的典故流传至今。此外,在一些朗朗上口的诗词和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成语中,对感恩的记述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感恩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形成,如《游子吟》当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便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溢于言表且情真意切,“结草衔环”也常用来表示对他人恩惠的至诚感激。传统文化通过对国家、父母、朋友等感恩的叙述,让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认识感恩、践行感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感恩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从童蒙教育便开始以诗歌、故事、童谣等方式来影响个体的观念认知和行为塑造,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感恩的品质和情感。

(二)感恩教育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始终,其重要的传承渠道又是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育及其所构建的文化课程体系。文化的传承需要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甄别和筛选为前提,经过筛选和甄别的优秀文化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就用于对孩子的教育。幼儿园通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形式加工,使得它们符合幼儿的认知和学习特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首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多以故事、诗词、童谣等简易明快的形式出现,可以较好地融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之中,幼儿接受也更为容易。这些感恩教育的内容具有整体性和生活性,它与幼儿的学习特征具有一致性,[12]因而幼儿更容易通过主动学习和积极建构来习得包含感恩在内的诸多传统文化的精神。其次,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丰富的感恩教育元素,是开展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机,将传统节日作为幼儿园课程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反映和折射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挖掘其中感恩方面的内容并以课程的方式予以教授和实践,可以使幼儿更深切地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感恩教育课程构建策略

传统文化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建构的重要来源,它既指向优秀文化的传承,又指向幼儿的知识和品质的形成。[13]幼儿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应该着力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将感恩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机的融合,以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方式来建构园本课程体系。

(一)结合感恩教育内在机制,构建结构良好的感恩教育课程框架

课程体系是系列课程的优化组合,它服从于某一个课程主题及教育目标。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是建立在感恩教育的内在机制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甄别和筛选就应该着眼于如何促进感恩教育的开展。首先,课程建设者要依据感恩的维度,从感恩认知、感恩情绪、感恩行为三个方面来搭建课程框架,以期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其次,依据感恩认识、感恩情绪、感恩行为来选择课程内容,要从传统蒙学读物、典故、诗词、民间故事等文化形式中选择相应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其做好归类和提炼,使其与上位的课程目标保持一致。最后,要对感恩教育的课程素材进行分层设计,使其指向不同的教育目标,具体要求可以分为名词识记、形式模仿、知晓理解、体验感悟、内化习得等几个层次。通过建构结构清晰的课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课程内容和设计课程目标,就可以将传统文化中关于感恩教育的内容最终落实到幼儿的学习上来,使其服务于幼儿感恩情感和感恩品质的形成。

(二)贴近幼儿学习心理,细化感恩教育课程内容

幼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机制,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其学习也是建立在个体对周围事物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感知的基础之上。因此,选择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感恩教育课程的内容,就必须将诸如“孝”“礼”等上位和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和理解的形式。幼儿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在教学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14]感恩教育课程的建构也必须以幼儿的学习特点为依据,体现幼儿学习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因此,感恩教育中关于感恩认知、感恩情绪、感恩行为的课程内容就必须进一步细化,并在课程内容之间要注重相互之间的层次性和逻辑关系。例如,对于幼儿感恩认知的培养,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开始,向幼儿呈现感恩的情境;接着可以向幼儿教授与感恩相关的诗词,帮助其体验相应的感恩情绪;最后可向幼儿讲解关于感恩的一些上位概念,帮助其获得对感恩的深层认知。

(三)丰富感恩教育方法,优化感恩教育课程实践方式

课程实践是课程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实践证明的课程才能被认为是优质的课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即教学,在一日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幼儿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为一日活动具有多样性,幼儿的感恩教育方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例如,感恩认知类的诗词教学就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教师可以采用吟诵或者播放动画,可以采用故事或者音乐剧,可以结合手工制作或音乐舞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或者集体教学。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和优化课程内容,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感恩教育课程建构中,教师需要合理把握教育形式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处理好感恩知识传授和感恩情感培训的关系,通过创设情境和丰富教育方式让幼儿在不断的体验中萌发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

(四)优化感恩教育实施情境,发挥感恩教育课程隐性教育功能

幼儿的学习与感恩品质的塑造都具有内在体验性,是个体对自我和外在世界的积极建构。幼儿天性喜动好玩,如果能在游戏和日常生活活動中渗透进感恩教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种下道德的情感种子。因此,在建构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恩教育课程时,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感恩情境,通过环境、礼仪、榜样、表演、讨论等方式,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恩信息,进而激发幼儿的感恩情感。感恩教育情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它不必如同学科课程一样具有严格的计划和授课时序,但它也并非是无组织和无目的性的,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5]感恩教育课程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在情境中予以充分展示,让感恩课程更充实、更贴近幼儿,让环境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黎玉兰,宋凤宁,方艳娇.感恩:积极心理研究的新领域[J].社会心理科学,2008(2):12-16.

[2]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4.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12.

[4]张晶.3到6岁幼儿感恩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5.

[5]徐仁成,赵霞.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103-105.

[6]毛琴.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的内容及途径[J].甘肃教育,2017(4):40.

[7]周亚华.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以苏州J幼儿园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4:10.

[8]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1.

[9]蒲清平,徐爽.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J].学术论坛,2011(6):164-167.

[10]张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10(2):393-395.

[11]黄海燕.传统文化经典与幼儿成长[M]//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48-49.

[12]俞莉.在早期STEM教育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19(1):85-88.

[13]钱琴.民间艺术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7(6):67-69.

[14]刘剑玲.论科学的幼儿学习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8):59-61.

[15]蔡慧多.幼儿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以沈阳市X园为例[D].沈阳:沈阳大学,2018:20-22.

作者:耿书霞

上一篇:全英授课管理学论文下一篇:采油厂预算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