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经济论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国际贸易与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的增长会受到国际贸易的影响。但是该影响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其中主要是国内经济周期因素和企业在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力因素等条件。这些方面可以通过一些调解方式来将对外贸易和国际竞争力风险尽量降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鉴于此,本文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

第一篇:国际贸易与经济论文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比较研究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梳理两大理论体系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国际贸易的推动力量和国际贸易中各国关系问题等方面进行比较。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在借鉴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而且对我国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比较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与发展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地揭示了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内在规律。

(一)国际贸易的动因是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之间的差异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价值思想,揭示了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间的差异问题。在国内,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内中等强度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该商品的价值。“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国际市场则以“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作为计量尺度,即该商品在国际范围内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提出的国际价值是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的延伸。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非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存在时,国际价值规律才得以应用。“世界劳动”成为世界市场上的一般劳动,意味着国际价值规律适用于国际贸易产品,国际交换的价值基础是用于交换的贸易品在世界市场中的劳动消耗。因此,马克思指出,“真正的价值性质,是由国外贸易才发展的,因为国外贸易才把它里面包含的劳动,当做社会的劳动来发展。”但在垄断市场的条件下,国别价值对新产品的价值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里的国别价值是国际价值的表现形式。承认国际价值的存在,承认在一定条件下国别价值会转化为国际价值,能够促使各国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引进先进技术,按照国际价值规律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以避免“贸易贫困化增长”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存在不同的价值尺度,导致一种商品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存在着价值差额,从而构成了国际贸易的直接动因。在正常的国际贸易条件下,不同国家利用这一价值差异,可以将包含较少劳动消耗的产品交换为包含较多劳动消耗的产品。

(二)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劳动分工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劳动分工首先表现为劳动的自然分工,即按照劳动者的性别与年龄而产生的分工。马克思认为:“在家庭内部、随后在氏族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别,也就是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自然分工。”自然分工的出现使得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劳动力实现了合理的配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的熟练程度,使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劳动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社会分工表现为生产部门的相互独立和分离。“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

而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越国家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分工形式。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也就没有商品交换及其市场的形成。同样,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没有国际分工也就不会产生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马克思经济学的国际分工思想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分工的社会性和自然性。二是强调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中,机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规模的机器生产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对原材料的需求,而机器生产的廉价产品具有低成本出口优势。因此,国外市场成为机器生产的原材料供应地与产品销售市场,适应机器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逐渐形成,并使世界的一部分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以服务从事工业生产的国家。这一国际分工格局开始是通过暴力和强制手段实现的,形成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分工模式。

(三)世界市场是国际贸易的环境

马克思指出,世界市场的本质是资本剥削工人进而自行无限增值和内在扩张。资本在国内取得统治地位后,国内市场规模限制了资本的继续扩张,资本必须冲出国界才能取得新的发展。因此,世界市场是资产阶级主导下的全球化的结果。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资产阶级将其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个角落。“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当资本因为相对过剩而向外输出时,产业资本会将整个剩余价值的生产推出国门,并形成全球性的生产体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市场具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即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际化,使世界市场出现落后农业国和发达工业国的分工格局。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降低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为了克服这一矛盾,资产阶级采取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的手段抢夺世界市场,通过对外贸易将大量的剩余产品倾销到国际市场,使得其他国家出现或者加重了生产相对过剩问题。世界市场将资本主义的生产联系起来,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相对过剩的程度,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而国际信用制度使这一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原来在国内市场上孤立、分散地表现出来的国内矛盾,在世界市场中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总危机。世界市场危机是资产阶级经济矛盾的综合与强制平衡。同时,世界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世界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使各国形成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利益格局。作为国内市场的延伸,世界市场扩大了市场空间和原材料供应范围,暂缓了一国国内危机的爆发。但世界市场缓解危机的作用十分有限,资本的扩张使世界市场也变得狭窄,危机从而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

(四)国际信用制度是国际贸易的润滑剂

国际商业信用是随着国际贸易大规模发展而产生的,“殖民制度以及它的海外贸易和商业战争是公共信用制度的温室。”“大规模和供应远地市场的生产,会把全部产品投入商业手中;但是,要使一国的资本增加一倍,以便商业能够用自由的资本把全国的产品买去并且再卖掉,这是不可能的。在这里,信用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国际信用制度是国际贸易的润滑剂与加速剂,也是资本进行国际统治的重要手段,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统一。国际信用制度也使资本主义危机通过信用危机获得了现实性。在世界市场上,国际信用使建立在世界市场上的大规模的商品进出口进一步突破再生产的各种限制,加深了生产与流通的分离。“在信用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自己创造出适合于生产过程规模的、缩短流通过程的必要形式,而由这种生产方式同时形成的世界市场,有助于在每个个别场合把这种形式的作用掩盖起来,并且为这种形式的扩大提供非常广阔的余地。”同时,在世界市场上,由于市场距离和信用期限的延长,投资要素支配作用得到加强,进而造成信用的过度膨胀,而“一旦那些把货物运销远处(或存货在国内堆积起来)的商人的资本回流如此缓慢,数量如此之少,以致银行催收货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这时,强制拍卖,为支付而进行的出售开始了。于是崩溃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因此,国际信用的过度膨胀必然造成世界市场上商品的大量过剩,加速并加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五)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世界经济危机

国际贸易将资本主义生产联系在一起,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得以集中体现。原来各国国内的矛盾“在局部的(按内容和范围来说是局部的)危机中只是分散地、孤立地、片面地暴露出来”,而通过国际贸易,资本主义危机在世界市场中表现为世界规模的总危机,“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中集中地暴露出来。”“随着产品总量的增加,亦即随着对扩大市场的需要的增长,世界市场变得愈来愈狭窄了,剩下可供榨取的市场愈益减少了”,从而危机“来得愈频繁和愈剧烈。”同时,国际信用的膨胀与生产的盲目扩大,使一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张。“一国进口过剩,在另一国就表现为出口过剩,反过来也是如此。但是,一切国家都发生了进口过剩和出口过剩。”“支付差额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的国家来说,都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是像排炮一样,按着支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并且,在一个国家比如英国爆发的危机,会把这个支付序列压缩到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这时就会清楚地看到,这一切国家同时出口过剩(也就是生产过剩)和进口过剩(也就是贸易过剩),物价在一切国家上涨,信用在一切国家过度膨胀。接着就在一切国家发生同样的总崩溃。”可见,国际贸易的结果就是世界经济危机。

二、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问题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西方经济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本文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对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梳理。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对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阐述国际贸易活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以英国的托马斯·孟为代表的重商主义国际贸易思想,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金银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标准,而获得金银的重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即通过奖出限入求得贸易顺差。重农学派主张经济自由,认为自由贸易是市场均衡的重要保证机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明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生产商品时存在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先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每个国家应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的一部分交换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从而使各国资源都得到有效利用、各国都能获得贸易利益。由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并由李嘉图发展了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比较利益,每个国家应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比较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较小的产品,从而突破一国不具有绝对利益时不能参与国际贸易的限制。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相互需求的角度研究了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问题,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进行了完善。穆勒认为,在比较成本决定的界限之内,商品交易价格是由彼此之间的需求强度决定的。若别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交换比率将会接近对方国国内的交换比率;若本国对对方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对方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交换比率将会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交换比率贴近哪一国家国内的交换比率,哪一国家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贸易利得就越少。马歇尔将一般均衡方法推广到国际贸易领域,在替代成本、贸易无差异曲线和消费无差异曲线的基础上,以数学形式阐述了国际贸易的相互需求理论。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一致,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也假定产品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首次提出国际贸易的要素禀赋观点,其学生俄林发展并完善了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的不同丰裕程度和生产产品使用要素的比例不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由于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导致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断增加、价格不断升高;由于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导致国内同类商品生产萎缩,本国稀缺要素的需求和价格不断降低。因此,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国禀赋要素的价格会趋于均等化。但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使用投入产出方法,计算了美国商品贸易情况,得出与要素禀赋理论不同的结论: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一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之后,新要素理论拓展了传统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从新要素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与贸易格局的变化。如,需求相似理论认为,两国的贸易情况取决于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结构越相近,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动态化,指出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要素的要求不同,不同国家的要素丰裕程度决定了该国产品生产、出口和进口的状况。

(三)新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埃尔赫南·赫尔普曼等提出的新贸易理论,从动态角度入手,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与规模收益为前提,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解释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理论将商品分为同质产品与异质产品,认为除不同国家因技术因素产生的转口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等形成的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之外,由于产品存在水平差异、垂直差异和技术差异,并且消费者需求具有多样性,生产者只生产有限的同类商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从而出现了基于异质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西方经济学家相继建立模型,从不同角度对产业内贸易进行探讨:新张伯伦模型证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当不完全竞争市场出现规模报酬递增时,即使两国没有要素禀赋的差异,产品之间的水平差异和规模经济效应也可以推动国际贸易;兰卡斯特模型以消费者偏好的唯一占优选择性解释国际贸易,认为如果不存在贸易壁垒与运输成本,在不同的消费偏好的影响下,经济体间仍可以开展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认为,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依赖于资源禀赋、收入分配对各个国家的相对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企业加入国际竞争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认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优势就是一国的竞争优势,而企业和行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依赖于主导产业的优势,国家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影响主导产业优势的形成。生产要素、市场需求、关联性产业、竞争环境四个基本因素以及市场机遇、政府作用两个辅助因素都是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波特进一步根据以上因素构造了钻石模型,阐述了各因素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以杨小凯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将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与专业化思想形式化,将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二为一,研究技术和经济组织的互动及其演进过程,使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回到基于分工所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中去,将国际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一种内生的动态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经济现象都是由分工的内生演进引起的,贸易作为分工的一个侧面,也可以从分工的角度来解释。即使所有人天生都是相同的,没有外生的比较优势,但是只要专业化经济存在,个人选择不同的专业后就会产生内生的比较优势。然而,生产专业化和消费多样化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只能通过贸易来解决。而贸易又会产生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大于专业化收益时,贸易便不可能发生,在多样化需求的强制下,每个人会回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分工的收益大于交易费用是贸易产生的条件,这时每个人通过不同的专业分工及贸易,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以内生比较利益为基础的分工提高了学习和训练的投资利用率,而交易效率的改进也会推动分工的演进。伴随分工的发展,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贸易依存度也随之增强,互相分割的市场会逐渐发展为一体化的市场,并为分享分工收益、解决交易费用问题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三、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

(一)两者研究对象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国际交换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世界市场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其中,资本家占统治地位,无产阶级处于从属地位,而资本家又从属于世界范围的资本运动,“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交换的目的。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交换的最终目的。资本主义的交换是增殖后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当资本主义的交换跨出国界时,这一交换的目的也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及分配决定了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的特征。因此,只有在生产的基础上对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进行分析,才能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而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出于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目的,只是从世界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研究国际贸易,并为政府制定扩大国际贸易的政策提供依据,不仅忽视了国际贸易的本质,而且忽视了由国际贸易所导致的不发达国家畸形的产业结构。

(二)两者研究方法的比较

首先,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采用的是总体研究方法,而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则是片面、孤立的。马克思将资产阶级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而国际贸易是其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当资本主义发展到跨出国界、建立世界市场的阶段时,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在这一广阔的市场内便演变成为生产者的国家关系。西方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则采取孤立、静止的方法,将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经济本质隔离开,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平等的主体,在此基础上研究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问题,因而未能发现国际贸易的本质和规律。其次,马克思经济学对国际贸易思想的论述采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形成了逻辑统一的理论,而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学的范畴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范畴综合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总体范畴,但仍限制在国家的范围内;第二阶段,在国家层次概括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将贸易活动和资本输出发展到世界市场范围。世界市场除了原生的经济关系外,还包括许多派生关系,是资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虽然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每个理论都只说明了国际贸易的一个方面,没能发展为完整、统一的逻辑体系。如,要素禀赋理论论述了比较成本不同的原因,但没有分析分工的演进过程;新贸易理论虽然找到了生产过程中成本变化的原因,但是没有研究生产之外的关系;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分工演进思想则未能考察国际贸易的整体演进过程。

(三)国际贸易推动力量的比较

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推动力是基于分工的贸易互利关系。虽然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强调贸易的直接利益,新贸易理论根据规模收益阐述了贸易的好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论述了基于专业化分工的贸易活动,但是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明显脱离了现实,没有讨论贸易利得的分配问题,以及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的问题。马克思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则强调,资本的逐利本性是国际贸易的推动力,资本的获利机制是现实国际贸易的决定机制,资本的运动是世界市场形成和扩大的根本动力。分工是资本利益实现的条件之一,历史表明,资本家会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四)国际贸易中各国关系问题的比较

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不仅可以通过国际劳动力转移、资本流动、技术贸易等方式,将本国富余的要素与其他国家相交换,换取国内短缺的要素,促进国内要素的充分利用,还可以增加一国国内短缺产品的供给,为国内的过剩产品找到新的销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供求矛盾、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因此,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在生产力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协调和完善本国的产业结构,进而获得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加速经济发展。但实践中,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实际获利很少,甚至因国际贸易而出现贫困化增长,这与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互利原则完全相悖。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按照资本的扩张逻辑,国际贸易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一直到“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全球范围的贸易并不意味着各国间经济和政治的平等,而是意味着国家之间、资产阶级之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落后国家普遍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附庸。

四、结语

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大理论体系从不同的阶级立场,采用不同的方法论体系,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得出不同的结论。比较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意义在于:首先,对理解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借鉴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科学成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当代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侧重研究国际贸易与要素禀赋、技术差异、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马克思经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基础,从整体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国际贸易问题,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国际贸易理论。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同样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国家间贸易存在的基础。这些有益结论对于发展和完善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其次,对我国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民币升值和成本上升等问题凸显,我国出口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思想,防止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问题的出现,同时结合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科学成分,重视调节供求关系、动态调整比较优势、完善产业结构等问题,以内外联动为方向,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加快转变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3][4][5][1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5,407,408,56,174.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6,822.

[6][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96,391.

[8][10][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6,341,55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2.

[11][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10.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06.

[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41.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

(责任编辑:杜磊)

作者:张志敏 何爱平

第二篇: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 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的增长会受到国际贸易的影响。但是该影响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其中主要是国内经济周期因素和企业在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力因素等条件。这些方面可以通过一些调解方式来将对外贸易和国际竞争力风险尽量降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鉴于此,本文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国际贸易 经济增长 研究

一、引言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然而,这种效应在不同的国家差异较大。通过观察这些差异,可发现其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还应当跟很多的影响因素有关。比如,经济发展情况、国家的贸易政策、人力资源以及外部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有关系。在不同的国家,这种效应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是合情合理的。在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中,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静态利益,另外一种是动态利益。一般情况下,贸易的静态利益都是相对来说比较明显的。在进行一些贸易活动之后,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得经济利益,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资源总量得到增长。事实上,贸易的开展的形式是多样化的,通过对其他因素造成影响来使经济得到增长,这种利益就是动态利益。

二、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内涵

所谓国际贸易,即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将自己的商品或劳务跟他国或地区进行交换的一种活动。国际贸易一般情况包括两种,一种是进口贸易,另一种是出口贸易。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得到了逐步发展。所谓经济增长,从最简单的角度去理解就是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指标。

三、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1.国际贸易通过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中,资本积累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条件,国际贸易得到发展,那么资本的形成更加顺利。在贸易中,是能够通过使资本回报率增加来提高资本积累的。第一,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借助合理地使用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可以有效提升劳动生产率,最终使资本得到积累。大量的历史实践表明,如果实行专业化分工,那么社会福利就会得到促进,通过实行专业化,可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在一般情况下,市场规模会对劳动分工产生影响,市场规模跟劳动分工是挂钩的,劳动分工和市场规模之间会相互影响。对外贸易会对市场产生影响,不但能够使市场的范围扩大,还能够使市场的规模增大,从而使分工进一步加深,提升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得到增长。另外,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要素和产业供给的约束降低,使资本积累得到提升。经济的增长收到中间产品或者要素的制约,通过贸易,能够使用一些途径来使这些约束降低。比如,一个国家物资缺乏,那么就可能使该国的资源紧缺,从而使原材料的价格提高,从而使得劳动力价格增加,使经济增长受到影响。通过贸易,该国家可以从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口。如此,就能够使原材料的价格降低,还能够使得国内供应不充分的现象得到改善,从而使生产企业的利润增加。在发展中国家,可通过出口本国的丰富资源,并且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和机械来使本国的经济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最后,国际贸易能够使市场扩大,从而使外部需求增加,最终促进资本积累。当一个国家的资源有剩余时,市场会扩大化,这样就有利于把剩余的资源出口,不但能够规避资源浪费,还能使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同样,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他们也会有资本过剩的情况产生,通过对外投资可获得投资回报,从而使自身的资本得到增长。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的情况非常普遍,在劳动力扩大生产下,可通过贸易的形式出口生产的产品,使出口量得到提升,提升劳动生产要素,使报酬得到增加,从而实现资本积累。除此之外,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时候,增加出口的数量,也可使总的需求水平提升,使国内就业率增加,从而最终使国民经济收入得到增长。

2.国际贸易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方面就是在知识积累和市场扩大的基础之上,促进观念创新的形成,最终实现国际贸易的创新。另外一方面就是借助技术的传播和改善等手段来实现技术进步。具体而言,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国际贸易使技术之上在国际上的积累与运用增加,使国家的研发资金投入降低。通过观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差异,发现其可借助贸易来相互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引入发达国家的技术或产品后,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技术,来实现本国产品生产水平的提升,使企业的利润增加。第二,采用国际技术贸易形式,可引入国际创新技术,实现技术转移,这种方式是比较简单直接的方式。通过实施技术贸易,使制度环境发生改变,最终使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得到改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第三,国际贸易使创新产品的竞争市场规模扩大,避免了重复研究,减少了研发的时间,使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国内经济进一步增长,使发展中国家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地学习和技术创新。在竞争市场中,企业技术得到不断的进步,企业成本降低,利润随之增加,这种现象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3.国际贸易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来促进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单单限定于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应该注重经济结构的完善和优化,不断地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在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中,技术密集的产业要比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高,这是普遍的现象。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就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质量都要得到提高。对于国际贸易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表现,主要可从下面几种方法来实现。第一,通过国际贸易使资源得到优化,从而实现资源更高效率地配置,使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二,通过国际贸易,可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支撑。第三,通过国际贸易,使产业的结构升级更加有效率。第四,通过国际贸易,使产业的演进效率得到提升,从而使新兴产业建立起来。

4.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制度实现创新。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制度的创新非常关键。各个国家的制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每个国家要遵循国际贸易制度。但是,制度的统一性不能做到对全部国家有利。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创新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提升制度创新的需求要素,从而促进制度创新;国际贸易可以实现技术的进步,而制度的变迁与技术的进步具有一定的內在关系,国际贸易可以见解的强化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国际贸易交易费用的上升会导致对制度创新的强烈的需求;国际贸易会加剧经济中的外部性,从而增加消除经济外部性的各种制度安排的需求。此外,国际贸易还可以增加制度创新的供给因素。因为国际贸易可以节约制度创新的成本,可以增加商品和人员之间的交流和信息沟通,开拓人们的视野;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多元化制度供给提高制度创新的效率;国际贸易导致制度变迁中得到更多的政治支持。

四、结语

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很强的关系,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趋势变动相对一致,这表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作用。在十八大以后,我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必将有着新的政策措施出台,在增加GDP 的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阎琰.论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增长[J].商场现代化,2013,第十四期,P18-P35.

[2]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2006(06).

[3]廖春良,冯宗宪.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3(08).

[4]许启发,蒋翠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J].预测,2012,第二期,P78-P80.

[5]佚名.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EB/OL].中顾网,2009-07.

[6]刘仁平.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06).

作者简介:张临池(1982—)男。民族:汉。湖北武汉人。中国建设银行武汉江岸支行。研究方向:金融。

作者:张临池

第三篇:探究人文贸易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明确人文贸易对于国际经济贸易有一定影响。这就应对人文贸易于国际经济贸易之间关系展开有效分析,同时借助人文贸易对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各项问题实施优化调整,确保国际经济贸易水平有所提高。本文将针对人文贸易与国际经济贸易展开研究,首先简要概述人文贸易特点,之后阐述人文贸易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强化人文贸易现实作用,全面落实国际经济与贸易稳步实施目标。

一、引言

从人文贸易特点入手展开相应研究,明确人文贸易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错综复杂。这就应针对两者之间关系展开研究分析,并在人文贸易广泛应用条件下对国际经济贸易中各项问题展开全面优化,以避免国际经济与相关贸易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外在因素干扰,继彰显国际经济与贸易现代化内涵。同时还应突出人文贸易特点,使得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对人文贸易有所了解。

二、人文贸易特点

为突出人文贸易现有价值,必须保证人们对人文贸易特点有所了解。结合各项分析研究,明确人文贸易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推行人文贸易条件下,可以全面保障生态环境承载力,全面落实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目标,避免国际经济贸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生态环境影响。也就是说人文贸易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效果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确保人文贸易可持续发展特点全面彰显出来。第二,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条件下,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重视力度大幅度提升。这就应在各项贸易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目标,有效控制各项经济贸易实施过程中出现生态环境破坏和经济环境之间协调力低下等问题。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在人文贸易中现实作用,及时优化人文贸易再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项问题,从而凸显人文贸易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应用价值。

三、人文贸易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

(一)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体系的影响

受人文贸易影响,国际经济与贸易价值观也发生很大改变。这就应按照人文贸易具体表现以及其他基础信息构建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体系,促使有关部门按照相关理论体系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工作,妥善处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项问题,使得人文贸易关键点和现实作用全面呈现出来。而且人文贸易作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文贸易与国际经济贸易之间关联效果,可以实现人们自身全面发展目标。而且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体系时,还应考虑生态学和环境学在相关理论体系中现实作用,可尽可能缩小国际经济贸易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之间差距,从本源上实现国际经济贸易良性发展目标。

(二)对国际经济贸易体制的影响

受人文贸易影响,生态与人们日常经济活动之间关系发生很大改变。在这一条件下国际经济贸易体制也发生极大改变,许多基础标准难以实施,国际经济贸易实施效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在人文贸易条件下,必须结合人文贸易特点对国际经济贸易体制实施全面优化,以此改善国际经济贸易各项问题,并对传统标准展开全面优化。彰显国际经济贸易标准和相关体制现实作用,从而避免国际经济贸易因人文贸易干扰而出现问题。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必须按照人文贸易要求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展开全面优化。促使人们深刻考虑国际经济贸易中各项问题,使得生态环境与经济贸易之间关系得到全面优化。

(三)对经济全球化下收入分配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各行业建设力度也得到极大提升。这就应强化国际经济贸易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必要时还应从多个角度出发考虑人文贸易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以此规划合理优化措施,避免国际经济贸易问题越演越烈。除此之外,还应在经济全球化标准支持下对国际经济贸易收入分配现状展开全面优化,有效控制收入分配缺陷对国际经济贸易实施效果產生影响,以此满足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所提要求。同时还应强化经济全球化与人文贸易之间关联性,通过人文贸易对经济全球化潜藏问题实施优化处理。提升经济全球化模式在国际经济贸易问题处理中作用效果,彰显人文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实际优势。

四、结语

针对人文贸易进行研究,明确人文贸易本身具备诸多明显特点。这就应保证相关人员对人文贸易特点有所了解,同时分析人文贸易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并在人文贸易支持下实现国际经济贸易提升目标。而且上升还通过多个方面介绍了人文贸易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针对性改善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实施问题,落实国际经济发展水平高目标。(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作者:周杨睿男

上一篇:高级建筑师职称论文下一篇:水利高级工程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