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专业表演心理学论文

2022-04-26

【摘要】本论文阐述了目前儿童小提琴集体课兴趣延续性存在的弊端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通过小提琴集体课教学兴趣的延续来发展儿童对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及创造力,让儿童能够对小提琴演奏有着持续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提琴专业表演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提琴专业表演心理学论文 篇1:

小提琴舞台表演的紧张心理解析及改善方法

摘要:小提琴演奏是一种表演艺术,要检验演奏者的专业技术水平,离不开舞台表演实践,而舞台表演必然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然而,小提琴舞台表演时由于受主观、客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给演奏者带来诸多心理压力。因此,小提琴演奏者面对舞台表演产生的紧张心理非常普遍。随着相关心理学认知的发展,研究小提琴表演的紧张心理及其成因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法,能够帮助小提琴演奏者觉察、了解自身的各项心理活动并积极调整舞台表演的身心状态,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提琴  舞台表演  紧张心理  改善方法

一、小提琴表演中的紧张心理

紧张情绪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种现象,是一种高度调动人体内部潜力以对付压力而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变化。大部分人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时都会感到紧张,而小提琴演奏者在整个演奏生涯中,因为比赛、演出或各类专业考试等场合,需要经常性的在观众面前表演,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更是常人所难及的。在进行舞台表演时,演奏者如果感到紧张,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肌肉僵硬麻木、身体颤抖等情况,演奏时技术上就可能出现音准失常、错音漏音、无法平稳运弓、无法控制音色的变化等状况。同时,因为陷入焦虑恐,演奏者很难专注于音乐本身,使演奏变得平淡且毫无表现力,甚至还会出现突然性的记忆缺失、忘谱的情况。很多小提琴演奏者都经历过上台表演时难以自控的紧张状态,这直接限制了演奏水平的正常发挥。即使是某些顶尖的演奏家,也依然会受到上台时紧张心理的困扰。因此,小提琴表演中的紧张心理还是较为普遍的。

二、产生小提琴表演紧张情绪的心理根源分析

(一)主观心理因素分析

1.台下准备不充分产生心理压力

当演奏者对于表演曲目的技术难点没有完全攻克时,会对表演效果没有把握、时刻担忧自己会出错,就很容易产生临场紧张情绪。毕竟,只有在保证演奏技术过关、曲目的完成度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2.过度的完美主义

有一部分演奏者即使在练习时已经演奏得非常好了,但依然深受上台时紧张情绪的困扰。这是过度的完美主义在作祟。完美主义的人一般对自己的要求都极高,成功的欲望强烈,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力图达到最好的结果,如果稍有瑕疵或犯了错误,会难以接受、原谅自己,产生挫败感。完美主义对于小提琴演奏者是一把双刃剑,拥有完美主义态度的演奏者往往都会刻苦充分的练习,努力使自己的演奏技巧精湛纯熟、情感表达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也会因为对自身的高标准、高要求而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临场前会担心自己表现不够完美,而在表演过程中稍有纰漏就会放大失误,很难再集中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演奏中。

3.自卑、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不足的人通常自我评价较低,内心不够强大,做很多事都畏畏缩缩、放不开。这种类型的演奏者一般都需要通过他人的鼓励和认可才能形成自我价值的肯定,因此也很容易因为一点批评就受到打击、更加自卑。所以,面对舞台表演,自信心不够的演奏者更容易有忧患意识,常常在上台前会在脑海中进行很多的消极想象和负面心理暗示,怕出错、怕受批评,导致严重的恐惧焦虑情绪。

4.不同性格类型的演奏者面对舞台表演有不同的心态

人的性格类型通常分为两大类: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人格一般较为热情开放、乐于分享、能很好的融入集体,愿意敞开内心去表达和展示自己。而内向型人格一般较为安静敏感、自我意识强烈、善于思考、内心情感丰富,但很少愿意敞开表达。通常情况下,外向型人格的演奏者有更强烈的表现欲,在舞台上会显得更加自信和享受,而很多内向型的演奏者,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都较为羞涩、放不开,面对观众表演自然就更为困难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私下练习时能演奏得很好,一旦需要在别人尤其是陌生人面前演奏时,就会有抵触情绪并伴随着紧张焦虑心理的原因。

(二)父母和老师对于演奏者的表演心态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个演奏者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的形成并非仅仅源于自身,也是父母和老师在学琴过程中,对演奏者态度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结果。

大多数演奏者都是从懵懂贪玩的年纪开始学琴,在这个漫长而艰苦的学琴过程中,父母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心理学上常讲,要看透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分析其性格特征,就要去原生家庭寻找答案。不难发现,那些童年时父母给与很多关怀、鼓励的琴童,成年后会更加的乐观、自信、敢于表现。如果父母极为严厉、对孩子期望过高、设定过多目标,经常性的指责、贬低,稍有不对就发脾气甚至实施暴力等,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积累很多心理创伤,对演奏抵触甚至恐惧,一旦走上专业的演奏道路,会有特别怕犯错、担心受到差评价的演奏心理,那些表演时面对的观众就成为很多正在审视他们的“父母”,曾经受到的高要求也被演奏者内在转化为了自己对自己的高要求。因此,父母在学琴路上的教育态度会对演奏者的舞台表演心态产生很大影响。

同样,小提琴老师除了教授学生演奏技巧外,也会对其演奏心理发展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小提琴演奏者在面对观众之前,最先接受到的较为权威的评判就来自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自信程度。如果老师能够在教学中给与足够多的鼓励,肯定学生的能力,那么他们上台表演时便会充满信心。相反,如果老师总是一味地指责学生的错误、否定学生的能力、打压谩骂学生,会使学生自信心严重受损,没有把握面对更多的观众。因此,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上台表演的心态。

三、改善小提琴舞台表演紧张心理的方法

(一)充分练习,做到上台有底气

上台表演时,因为各种主观及客观因素,演奏状态往往都是要打折扣的。假如在百分百准备的情况下,上台只能表现出百分之七八十,那么本就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上台,表演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演奏者明知道自己准备不够,必然会心虚紧张。因此,要消除这种心理压力非常简单,就是通过努力练习、充分准备,即使上台表演时出现纰漏,也不会与期待的表演效果有太大落差,演奏者自然也就能够做到胸有成竹、气定神闲了。

(二)改变思维模式,积极调整心态

心理学理论认为,事件本身并不是触发情绪的原因,我们大脑对待事物的看法才是真正的原因。舞台表演这件事其实并不足以为俱,是我们的大脑把在众人面前表演这件事定义为“危险”,一旦失误就会出丑,就有可能会被批评、被嘲笑。因此面对这种“危险”,我们会不自觉地身心紧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失误造成的实际后果进行正确的评估,而不是高估它的严重性。简单来说,就是别把出错当回事。演奏者要降低对自身及观众的期待,因为即使你演奏得再好,也不见得能获得所有人的好评,而失误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观众也不会因为一些失误就否定一个演奏者的实力。同时,演奏者需要意识到适当的紧张并不是坏事,有时反而能提高专注力,帮助演奏者“兴奋”起来更好地表现音乐。因此,不要去恐惧厌恶紧张,更不要试图抗拒逃避。很多演奏者面对紧张都伴有逃避隐藏的心理,结果就是越拼命掩饰,这种情绪暴露变得越明显。因此,当我们感受到紧张情绪时,要学会用平常心对待,与它和平相处、弱化影响。

(三)身体姿态调整和放松训练

哈佛大学教授Amy Cuddy曾做过一个演讲——“身体语言打造你自己”。对于不自信的人,她提到一个方法:如果你想变得自信,首先你要装得很自信。人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姿态是相匹配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些在舞台上演奏的人就会发现,自信的演奏者姿势都是相对放松和舒展的,不自信的演奏者则容易弓背耸肩、让身体处在一个相对缩紧防御的姿态。因此,想要变得自信,首先要抬头挺胸、肩膀打开,让自己的体态舒展松弛,此时,心理上的紧张对身体肌肉的影响也会减弱。当身体能够自如地演奏时,情绪也能逐渐趋于平和。

针对身体的放松,我们还可以进行渐进式放松训练,这是埃德蒙·雅各布森医生提出的一种逐渐有序使肌肉先紧张后放松的身体训练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训练两种对立的肌肉感觉,通过比较,突出体验完全放松的肌肉感觉。在进行放松训练时,可以先放松一部分肌肉,再放松另一部分,渐进而行,增加对身体肌肉的掌控能力。研究表明,渐进式放松训练可以消除身体和心理的紧张状态,其作为很多生理及心理疾患的辅助治疗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提琴演奏者可以运用这种训练方法,对容易紧张的身体部位进行肌肉的松紧训练,比如手臂、肩背部等,当训练时,某个部位的肌肉没有感到彻底放松,就需要对这一部分反复训练。在上台表演前多做这类训练,能帮助演奏者调控身体的临场反应,快速找到肌肉放松的感觉,这样也能有效缓解心理上的紧张。

(四)正念冥想疗法

我们的心理压力是头脑中过多的杂念和负面想法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的。正念冥想可以帮助我们驱除过多的负面情绪,用正面积极的思想去替代,是一种很好的减轻压力、消除焦虑的心理调节方式。演奏者在上台前多进行正念想象能有效调控心理紧张。具体的冥想方法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用舒服的姿势坐下来,把呼吸放缓,去想象在舞台上放松并游刃有余的完成演奏的场景,想象的画面越多细节、越接近实际场景越好,如果在想象中身体或心理出现不适的状态,就要及时调整、直到能在冥想场景中完全放松舒适地演奏完为止。演奏者在平时练琴时,也可以关掉灯或闭眼模拟在很多观众面前演奏的场景,去觉察和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帮助大家在实际表演时,让演奏状态变得更加可控。

如果在表演中已经发生紧张失误的情况,正念冥想也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心理负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进入冥想状态去重复表演时的场景,重新犯错,去感受心理的紧张和自责,反复想象、反复犯错,直到内心接受自己犯错的事实,并且意识到这没有什么大不了,失误也没有对自己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因此,正念冥想也可以有效防止因为表演失误而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

(五)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法也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心理疗法,是一种系统性的使患者敏感减退,逐步克服恐惧的疗法。在系统脱敏疗法中,对于小提琴演奏者更为有效的方法是现实脱敏法,也就是让演奏者多次对感到紧张恐惧的表演场景进行熟悉,在此过程中,演奏者对于舞台表演的恐惧感会逐渐降低并慢慢转化为适应心理。

系统脱敏法的关键是要分级脱敏,不同的演奏目的、场合、观众给演奏者造成的心理压力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下暴露在心理紧张程度最高的表演场合,可能会给演奏者增加心理负担甚至造成心理阴影。因此,首先需要对不同表演场景产生的紧张程度进行等级划分。比如,在琴房面对专业老师演奏是1级,在少数几个观众表演面前是2级,几十个观众以内的小型音乐会是3级,以此类推。演奏者要根据自身情况从最小等级的表演场合开始,一步步建立心理适应,把每一个等级的表演场景逐渐适应到相对舒适的身心状态,再过渡到下一个等级,循序渐进,就能慢慢摆脱舞台表演的紧张恐惧心理。

(六)积极寻求心理疏导

很多小提琴演奏者在产生紧张情绪后,很少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的心理压力,觉得难以启齿,担心别人不理解甚至会嘲笑自己。每次上台表演时,一直以来积压的负面情绪就会爆发,形成难以抑制的紧张感。因此,演奏者应该用平常心对待紧张情绪,毕竟身边的同行可能也有同样困扰。同时,要多向别人倾诉,可以向熟悉的家人、朋友倾诉,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通过这些方式释放情绪、获得积极力量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总之,一定要正视这种心理现象,不要过分放大它的负面影响,积累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影响自己的演奏状态甚至心理健康。

四、结语

综上,小提琴表演的紧张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其产生的原因又是復杂多样的。紧张情绪会给演奏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使其无法全身心地享受舞台。小提琴演奏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分析心理根源并积极应对,寻找适合自己的调节办法、对症下药。小提琴演奏者是美好音乐的传递者,只有真正丢掉心理包袱,才能全情投入到每一次的舞台表演中,用最好的演奏状态去传递和表达音乐的美。

参考文献:

[1][德]雷娜特·克洛佩尔,钱泥译.演奏艺术的生理心理学津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美]埃米·卡迪,陈小红译.高能量姿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李怡.浅谈如何运用心理疗法克服舞台恐惧症[J].北方音乐,2018(24):229-131.

[5]陈小莉.小提琴演奏临场紧张心理解析及对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S1):153-154.

[6]罗家贤.小提琴舞台音乐表演与心理调控[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20年.

作者:赵子瑜

小提琴专业表演心理学论文 篇2:

浅谈儿童小提琴集体课兴趣的延续

【摘要】本论文阐述了目前儿童小提琴集体课兴趣延续性存在的弊端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通过小提琴集体课教学兴趣的延续来发展儿童对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及创造力,让儿童能够对小提琴演奏有着持续热爱之情。

【关键词】儿童;小提琴;集体课;兴趣;延续性

儿童学习小提琴有效开展音乐教育活动,能够陶冶幼儿情操,开启儿童智力,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目前学习小提琴的儿童逐年增多,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小提琴教授课程还是采取集体课的教育方式,相对于一对一教学来说,集体课在教学方式、策略上都有所不同,集体课与一对一教学相比较处于劣势,那就是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延续上难以持久。儿童在小提琴中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理想的重要因素,故而众多专家及一线教师在此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如徐多沁、周世炯《提高儿童初学小提琴兴趣的一些尝试》、耿金岚《谈谈如何培养孩子对学小提琴的兴趣》、张姝《儿童小提琴教育的兴趣培养》、何丽《幼儿小提琴教学中的兴趣培养问题》等等。

但是,整体来说,对于集体性课堂如何保持儿童的兴趣的论述比较少。笔者以儿童小提琴学习兴趣为主线展开论述,先阐述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然后递进式的论述学习兴趣的延续和保持。从而引导儿童把对小提琴学习的兴趣深化为乐趣,升华为志趣。

有了兴趣,还需要保持兴趣的延续性。教师只有采取办法保持儿童的兴趣,才能使得兴趣的作用力发挥到最大。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存在着三分钟热度的情况,他们刚刚接触某一新事物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不注重保持其兴趣,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很可能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兴趣对于学习的巨大助推力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兴趣的延续。

在小提琴集体授课之初,儿童充满新鲜感,所以兴趣很浓,但在长时间的参与中,由于集体授课的局限性,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儿童都兼顾到,一些儿童就渐渐丧失了以往拥有的热情,从而在集体教学的过程中或者浑水摸鱼,或者以一种十分疲惫的学习状态呈现在小提琴集体授课的课堂里。

一、儿童集体课兴趣的延续性现状

(一)教师没有把握住儿童学习心里发展的特点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一般注意力容易分散,还容易情绪化,这就决定了儿童的教学形式必须是生动活泼。因此,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就不能单纯依靠语言、文字等抽象的东西来传递知识信息,而是应当尽可能以直观的方式、提供具体化的感知材料,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感知事物,习得知识。

儿童性子较成人更为好奇和坐不住,过于机械、严肃的练习会消磨他们的学习热情,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干预和影响而分散其注意力。举一个典型例子,让儿童去和小伙伴们娱乐,一下午都会精力抖擞,可是做点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估计五分钟就要闹腾了。所以在教学中,将游戏引入课堂,让儿童在课堂上也能够放松和享受乐趣,化解学习的乏味感,使教学更加具有张力,乐趣,和延续性。

(二)教学过程的“一刀切”

集体授课使得一位教师能够在同一时间给许多儿童授课,扩大了教师的教育能力,能让老师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集体教学决定了儿童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老师教什么,儿童就学什么,儿童对于教学的各种想法和意见常常不被采纳或根本不予理睬,儿童缺少对于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思考,知识机械化的去背诵和记忆,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被极大的限制。

教学的“一刀切”使得儿童技术缺失,信心下降。由于集体授课的局限性,一些儿童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而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这就给他们进一步学习小提琴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小提琴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乐器,不是随便拉一拉就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的,儿童遇到了问题却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小提琴的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学习小提琴的兴趣不升反降。

(三)平台搭建缺失,兴趣下降

平台搭建缺失使得儿童学习小提琴的兴趣下降。经常会听见孩子问教师:“老师,我演奏的怎么样?”这是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效果缺乏检验的场地,儿童正处于一个爱表现的年龄阶段,他们非常渴望将所学的东西展示给大家看,如果教师没有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就会造成她们学习小提琴的一种心理障碍,影响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在儿童小提琴集体课兴趣延续上的重要作用

儿童对于学习小提琴有兴趣,一定是受到了教师或音乐的感染,而教师在其中的影响力十分大。所以,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保持儿童在小提琴集体课中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形成威信,让儿童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的威信尤为重要。教师在“自然威信”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学识及智慧来赢得儿童的尊敬。所谓“自然威信”是指在师生交往初期,由学生对教师自发的信任和尊敬而产生的威信。

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能感染到儿童,让他们保持课堂上学习的兴趣。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时时刻刻体现小提琴教师的不同风采,显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使自己成为儿童喜欢、引以为豪的老师,从而使儿童在学习中更具有延续性。

(二)采取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

儿童初学小提琴会觉得十分的困难,教师要给儿童以希望,让儿童觉得学好小提琴并不是太难;要坚持一步接一步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快乐中变得更有干劲儿。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说表扬的话,如:“大家都有很明显的进步!” “你们演奏的真好!”或伸伸大拇指,“你都快赶上老师了!”,儿童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给他们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小提琴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儿童学会演奏小提琴,更要注重他们心灵发展。作为小提琴教师要允许儿童存在个体差异,要留给他们足够时间来进行所学内容的消化,如此,才能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氛围,从而保持他们在课堂上兴趣的延续。

三、如何有效保持儿童小提琴集体课兴趣的延续性

在小提琴集体课教学中,教师要使儿童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计划。充分调动儿童学习小提琴的兴趣,在集体教学中穿插游戏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儿童保持对小提琴学习的浓厚兴趣。其中,教师自身的威信和人格魅力的感染作用很大。

(一)选择适当的小提琴教学教材

因为儿童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小提琴教学活动的教材也应该适合他们的身体及心理发展特点,选择一些比较简单、好记的音乐教材进行教学。对于一些节奏比较复杂、歌词不好记的音乐,儿童不仅不会对其产生兴趣,长此以往,会消磨掉他们对音乐的积极性,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笔者曾经担任集体课教师时,在授课中选择了一些与儿童生活与兴趣相近的歌曲,比如《大树妈妈》、《小雨沙沙沙》等幼儿比较容易朗朗上口的歌曲,这样的歌曲比较符合儿童自身认知条件,所以很容易学会。在节奏方面,选择了一些比较简单的乐曲,这样在教学活动进行的时候比较容易与游戏结合起来,有效的帮助了学生对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增进了学习效果。

(二)注重课堂教学艺术

教师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通过一些方法,以激发儿童对小提琴学习的求知欲,制造出一些神秘感。如在教授小提琴如何发音的时候,以笔者自身的学习历程中,我的老师常常喜欢提问:“想知道小提琴演奏的秘密吗?”诸如此类的语言不仅活跃了集体课堂的教学氛围,也提高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总结自身经验后得出了见解:如果教师以成人的理解力水平来对儿童进行小提琴专业术语的教学,那么,对于儿童来说,整堂课下来就会象听“天书”一般,所以教师时刻要注意教学的艺术,针对儿童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提升教学的艺术,调其胃口,引起兴趣。

(三)重视多媒体在集体教学中的作用

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上,不得不提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形象、生动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等特点让其被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使教育教学手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我们沈阳大学音乐学院许多理论课,以及专业课上,教师会给我们看多媒体视频或者直接参加现场的教学观摩会,并且录制视频DVD给学生。作为亲历者,曾经就有过参加教学观摩会,以及观看了自身上台演奏的DVD视频,感受这样的方式使学习效果甚佳。类比儿童小提琴集体课,教师在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活动中若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有着明显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儿童对于小提琴学习兴趣的延续性。

比如在儿童学习小提琴的第一节课堂上,教师可以课前在网上下载一些经典的视频及音乐,在课堂开场白之后放给他们听,当儿童们听到这些天籁之音后,会对小提琴产生感叹:这个乐器居然可以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这样,不仅使儿童对小提琴学习有了期待,也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在集体教学中穿插游戏的教学方式

水平比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还容易情绪化,这就决定了儿童的教学形式必须是生动活泼。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要顺应儿童的本性特点,采取自然而然的方式方法将儿童带入小提琴演奏的殿堂中。

通常,我国小提琴的教学情况都是由一名教师同时教授十几名甚至二十几名学生。如上所述,这种采用集体教学的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给了儿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师可以在集体的课堂上科学地安排一些游戏活动,从而把小提琴的教学变成一种游戏。具有游戏性的小提琴教学,即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也容易调动儿童学习音乐的信心。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儿童喜欢的游戏化、活动化的方式,将音乐学习与儿童游戏融为一体,这样能使儿童自觉地去听,去动,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又可以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享受感知小提琴、体验学习小提琴带来的快乐。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授儿童拉空弦的时候,穿插一个接力比赛的游戏活动,具体做法如下:采取自我推荐的方式挑选出一组儿童,让孩子们首先站成一排,每位儿童演奏一段学习内容,教师来当裁判,那些掌握熟练的儿童可以在演奏一段之后往前走一步,最后看谁先走到某一个目的地,同时给予奖励,儿童们都想获得老师的表扬,所以就会在学习中你追我赶,在兴致盎然中学会课堂上教授的知识。

(五)给儿童提供表演的机会

经过兴趣的调动、提升,儿童们演奏小提琴就会进入一个成熟期,对于小提琴技艺的掌握已经不是他们最初兴趣维持的出发点,儿童如同刚刚学会了一身本领的大雁一般,他们需要一个蓝天来展翅高飞,这时候,教师就需要给他们提供这个天空。

对于集体课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表演的方式让他们将所学的小提琴技艺充分的展示出来,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所以,教师需要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这个阶段是儿童学习小提琴兴趣是否在原有基础上保持并再提升的一个关键策略。

有的时候,平台的搭建不是仅凭教师的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教师还可以积极寻求社会等各界力量的支持,从实际出发,首先通过学校和周边的一些社区等条件搭建一个小的表演平台。比如,组织培训班上的儿童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义演,这样既丰富了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又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小提琴的价值,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上呈现兴趣和学习效率大大的增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新课标评价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所以,在集体课中,教师要使儿童对小提琴学习的关注和爱好内化为自身需要,并保持兴趣,从而将兴趣升华为志趣,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的意愿。

参考文献

[1]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任忠恕.幼儿小提琴启蒙教学之我见[J].小演奏家,2004(1).

[4]马思聪.小提琴教学的特点:林耀基、杨宝智访问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2).

作者简介:胡炎骏(1993—),男,沈阳大学音乐学院12级管弦系,本科,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指导教师:丁琰彦。

作者:胡炎骏 丁琰彦

小提琴专业表演心理学论文 篇3:

加拉米安小提琴教学思想范式:一个专亚教学实践应用

教学法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提琴教学方法是小提琴艺术发展演变的基础,始终支持和推动小提琴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加拉米安作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小提琴教育家,以其出色而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如帕尔曼、朱克曼、郑京和、拉宾等演奏大师,对于当代的小提琴艺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加拉米安的小提琴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和创造性

从小提琴艺术发展历程来看,有关小提琴演奏的教育理论研究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已初见端倪。第一批以专业小提琴演奏者为研究对象的演奏指导论著,如杰米尼亚尼(Geminiani)的《小提琴演奏艺术》(1751)、莱奥波德·莫扎特(Leopolf Mozart)的《小提琴教程》(1756)、法国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拉贝(L’abbe 1e fils)的《小提琴演奏基本原则》(1761),这三本是18世纪小提琴教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重要论著。当时小提琴教学研究崇尚技巧和音乐素养两个方面,但对于技巧的诠释仍是各抒己见,自成体系,未形成共识。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小提琴艺术发展呈现出一个阶段性高峰,涌现出大批才华横溢的演奏家、教育家和作曲家,小提琴教学处在对传统教育理论进行总结和拓宽的阶段。为世人瞩目的理论家有匈牙利的弗菜什、比利时的伊萨伊、罗马尼亚的艾涅斯库、捷克的舍夫契克与俄罗斯的奥尔。他们均形成了各自的小提琴艺术理论体系,对后来的演奏与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著作如弗莱什的《小提琴演奏艺术》、舍夫契克的《小提琴左手技巧练习》、奥尔的《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法》等。其中,以弗莱什在该时期中影响最大,他将小提琴学习分为发展技术、应用技术和作品演绎三个阶段,并阐述对应的训练、认识和艺术表现的关系。

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对演奏技术细节的深入分析,在宏大框架内全面构建体系化的演奏原则与方式,为20世纪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奠定丰厚的理论基础。

到了20世纪,加拉米安是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俄罗斯学派和法国学派的优秀成果,少部分也采纳了弗莱什的观点,提出开创性的独特见解——统筹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并寓音乐美学于教授过程中,在提琴艺术方面形成一套教学体系。尤其在心理学方面,对传统教学思想提出质疑。其小提琴教学思想可归为三大方面:一为自然性,“所谓‘对’就是指对某个具体学生来讲是自然的东西,因为只有自然的东西才是舒服省力。墨守成规,强制学生和自然相对抗,要他们使用违反自然的方法,在这样的挣扎中从来没有人能取得胜利”。二为整体协调,身体各部分器官的相互依赖和动态平衡至关重要。三为脑手结合,即“头脑对生理动作的控制,头脑指挥和肌肉反应之间的程序迅速又准确”。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造力,与同时代或后来的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劳斯、铃木和戈登五大音乐教学理论比较,加拉米安创建了小提琴教学领域较全面的体系,其人性化音乐教育思想可作为一种理念指导教学和学习,但未尝试将其小提琴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升为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人们进行音乐实践,也未跳出小提琴范畴而拓展到其他器乐领域。进一步讲,加拉米安教学理念与上述五大音乐教学理论是相通的,都强调创造性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创新,而决不是要学生只做被动地模仿。近二十年来,小提琴生理和心理教学模式研究崛起,加拉米安不断改善的“相互关系”(头脑指挥肌肉稳步快速反应)是其掌握技巧的关键论点。因此,加拉米安关于生理和心理方面教学原则阐述在演奏者主体最内化的因素剖析透视和挖掘研究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加拉米安的小提琴教学方法:脑手结合和高质量练习

关于小提琴的教学和演奏,加拉米安的方法可谓是最实用的一种,他系统性地论述了技巧与表现的辩证关系、左右手演奏方法以及练习的态度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技巧和表现的辩证统一

加拉米安教学实践的最大特点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并发挥其个性特点,这首先体现在他关于技巧和表现的辩证统一的论点上。一般而言,小提琴演奏在其文化本质上是“技”与“艺”的统一。“技”是技术、载体,是表现的手段;“艺”即音乐表现,或者说是对音乐情感(艺术、审美、文化)的把握。加拉米安认为,表现是所有器乐研究的唯一目标,技术仅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然而,对演奏家来说单具备技术工具毫无意义,技术上过关不是表演艺术的最高要求;作为专业人士,演奏家必须要充分理解音乐的整体含义,具备再创造的想象力和个人对作品的深入探讨,还必须学会避免将自我个性强加于作曲家之上,而且从严格意义上讲,音乐表现是不能完全直接传教的,只有使用个性化、创造性的方式来对待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另一方面,最高要求的技巧就是准确而有控制地完成各种最精细的音乐表现要求的能力,具体来说,演奏者在头脑中形成作品的意象后,演奏技巧就能将这一概念在实际演奏中体现出来。这种完美表演的技巧就是小提琴演奏最根本价值所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加拉米安更为强调卓越的技巧,认为其是通向最高艺术成就的首要条件,学生必须充分掌握各种技术手段,以充分地表现其艺术想法,而音乐表现则可由此逐步“习得”。

此外,最富有强烈时代特性的便是加拉米安指出的针对大厅中的音响因素提出的关于“母音”与“子音”的平衡理念,强调轮廓雄浑丰厚而优美的声音。

(二)左、右手:绝对价值的演奏技术

加拉米安从握弓运弓、激烈的发音和充分的技术准备几个方面来阐述技术上的绝对价值作用。小提琴演奏的左手基本手型,应该是手臂、拇指、手指三者的完美配合。在遵循小提琴演奏规律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自然、松弛。建立正确的左手基本手型,利于改进左手的技术,支持构建正确的音准框架(即各手指之间在指根上纵向与横向的距离,决定演奏小提琴的音准)。

围绕左手指按音与揉弦问题,加拉米安指出正确的原则应是以手指为决定因素,使手指在做各种动作时都能处在最有利的状态。他还提出“时值”概念,认为音乐“时值”是指按照音乐所要求的严格节奏音型、严格实际音响,事先预测好左右手各自的技术“时值”,这样才能够在任何节奏、速度,特别是音乐要求的速度变化中协调双手。

在右手方面,加拉米安的握弓法从根本上讲属于法一比式,主张食指与中指之间分开一段距离。这种方法手指控制弓的部分更大,持弓更稳定。对于运弓方法,他认为运弓要诀在于运弓的速度、弓在弦上的压力以及弓和弦的接触点三种因素的灵活结合,全部时间内不必都依赖弓速发音,更推崇较慢的弓速和较深的弓毛贴住琴弦的发音方法。

(三)主观能动性:教学的最终目的

强调学生的个性是加拉米安教学上的指导方针,他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在音乐和技术上都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加拉米安提出:“我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不再需要我”,还比喻说:“教学好比抚养一个小孩子——开始几乎没有自由,到最后渐渐允许他们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根据帕尔曼等学生的描述,加拉米安教学是多层次的,包括指出错误和提供改正方法,所展示的是学生真正所需或适合的发声方式,并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他还认为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并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

(四)教学提升:高质量练习

练习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拉米安认为,不该教条式地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按照固定的日程表确定每天的练琴时间,各人的需要和潜能差异很大。加拉米安主张演奏者必须要对自身技术的进度有责任感。他非常强调制定针对性的日常练习计划,并将练琴时间有序分为技术时间、表现时间和演奏时间三个部分。技术时间用来练习音阶和类似的基本练习,以及练习乐曲和练习曲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该阶段宜慢练,且问题解决后不必再反复练习。表现时间重点放在音乐的表情、塑造乐句上。表演时间是把那些经过分析、逐渐练习过的困难乐句重新进行音乐化演奏。整个练习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奥尔的“自我批判地练习”。

三、加拉米安小提琴教学体系在国内的应用分析

加拉米安上述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实用性的技巧对于国内的小提琴教学实践仍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下文分别从适用性和应用效果对其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

(一)教学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这里以国内专业小提琴学生为对象对加拉米安的教学理念和技术适用性进行分析。2013年笔者在某知名音乐学院进行了一次小型、无记名、随机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以二年级以上中小提琴本科学生为主。发放问卷6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0份。数据分析表明:1.学生每天平均练琴3.13个小时。除去最多时间6-7个小时和最少半小时,每天练琴2-3小时的学生占半数以上。这与加拉米安重视效果胜于数量的理念吻合。2.在调查的学生中,只有9人在练琴中认为从未遇到任何困难;有25人在演奏中遇到不同程度技术障碍的困扰,其中提及最多的是关于发音及音色变化的问题,其余17人在练琴中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学生普遍关注练琴的实际效率,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练琴最大的困扰就是不想练。由此可见,加拉米安的教学原则,诸如教师耐心针对性地指导和授业、更加注重作为音乐学习主体的学生、心理控制身体动作、制定严格规律的练习计划等等,可起到解惑的作用。以上分析表明,国内教学者可在加拉米安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补充;学生也可根据脑手结合和高质量训练原则改进自己的练习态度和方法。

(二)教学应用的实施效果分析

这里采用加拉米安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来指导教学实践,针对小提琴初学者进行应用分析。主要原则如下:以符合演奏者个人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为前提,符合小提琴发音的客观规律为依据,自然舒适平衡地演奏;从心理上控制身体动作则是掌握技巧的关键;演奏者必须自己对技术进度有高度责任感,规划练习过程中的要求和练琴的步骤,合理地使用练习时间。

本研究采用计量统计分析,以教育行动研究为主要手段,设计为期两个月16节课程的具体教案,建立研究对象演奏的评价标准,进行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然后对加拉米安小提琴教学原则推广中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和影响进行分析。

为保证参加教学实验的学生在各方面条件基本相同,对学生的选择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是分组。某琴行以筹办小提琴体验课的方式吸引未进行小提琴学习的幼儿园大班学生报名参加,并从中随机抽取54位学生,通过简单了解暂定其为研究对象。这符合加拉米安的教学原则要求,他认为特别是在小孩或学生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他们不会独立工作,应首先教会他们如何练,增加音乐理解力和艺术情趣。然后,将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为个人组;B组为集体组;C组为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组。个人组是教师现场一对一指导和技巧细节的纠错,以及每一位学生单独练琴学习。集体组侧重于教师集中授课和学生集体学习。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组是两种兼而有之,一定程度上有效贯彻加拉米安的教学实践原则,即“学生自己去完成百分之九十五,剩下来的百分之五由师生共同完成”。

参加实验的学生样本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基本一致,对实验结果基本不会造成显著影响。第二,重分组。对已经选出的54位学生随机分成三组,进行“音乐才能倾向测试”,检验其每一组在基本音乐要素方面的能力是否基本一致,如基本一致,就将其列为正式学生样本;如背景不一致,则再在组别之间进行相互调整。

1.基本音乐要素。根据学生艺术课程学习背景资料,三组学生中学过钢琴艺术课程的学生人数占比为16.7%、33.3%、0,学过舞蹈艺术课程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为33.3%、16.7%、16.7%,既学钢琴又学舞蹈的学生人数比例为0、0、33.3%:总体上看,三组学生中学过艺术课程的学生人数与从未学过钢琴或舞蹈艺术课程的均占50%。因此,三组学生的基本音乐要素大致相同。

2.节奏和旋律的能力。采用“戈登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对三组学生的节奏和旋律的能力进行测试。在表1的三组学生中,节奏和旋律音乐能力的均值较为接近,标准差较小,所以三组学生音乐能力的分布较为均衡和稳定。由此可见ABC三组无需重分组(见表1)。

三组学生同时参加加拉米安理论实验课程,经过60天16节课的培训,再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小提琴音乐综合素养的变化。由表2可见,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组相对其他两个组的效果更好,认为素养有较大提高的占到66.7%,个人组效果次之;总体样本中认为素养有提高的占比接近九成,达到88.9%。数据表明,加拉米安教学理念和方法较为显著地促进音乐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换句话说对国内小提琴教学和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结语

加拉米安的小提琴演奏和教学原则既突出自然的理念,又注重技艺的创新,既强调教师的亲为,又强调学生的主动,系统性地将身、心、智协调统一在一起,具有音乐教育哲学上的高度和教学技术上的深度。虽然他没有尝试构建一种超出小提琴艺术范畴的泛音乐教学体系,但他对小提琴演奏的精准把握和富有现代气息的音乐教学推动了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培养出不胜枚举的演奏大师。这些演奏家独特演奏风格的产生,毫无疑问都是其小提琴教学方法的受益者和例证。

而我国音乐教育特别是小提琴教学正处在世代交替的发展进程中,对加拉米安教学体系在我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将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的提琴教学实践。

作者:温德经

上一篇:电厂废水回收处理分析论文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