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色彩的设计原则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土化的设计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自然也影响到产品设计的风格,但中国本土化的设计有一些观念尚未澄清,以致于无法将传统的本质落实于本土化的设计中。本土化从世界的潮流趋势、中国本土化的特色中去探讨再现传统的意义,并从中国与他国本土化设计的实例中了解传统如何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再现。本土化设计并非符号、元素、形式的堆砌,而是从人文精神层面展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室内色彩的设计原则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室内色彩的设计原则论文 篇1:

“设计批评”主题研讨会发言纪要

  编者按:我们一直在关注着中国的设计界,关注着中国设计界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设计的本体?什么是好的设计?为此,我们组织了我国设计界前沿的部分在京人士,以设计沙龙的形式,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意在提倡设计批评,促进我国设计的健康发展。

张夫也(《装饰》杂志主编)

今天是一个自发的、非官方性的聚会,或许过上若干年今天的会议会载入史册吧。会议的起因是我们感觉到中国设计界的现状,在一个非常乐观的背景之下,仍然有许多令人担忧的东西。步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速度是非常迅猛的,设计上也不例外。但是随着优秀的东西的引进和出现,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东西相伴而来。在设计方面,有一种很明显的倾向:国内的设计师越来越多,设计大师也越来越多,而对作品,大家都在盲目地赞扬,我们似乎听不到反面的意见。如果说有批评,也仅存于私底下的议论,在正式的会议上几乎听不到什么批评的声音。这一点让我们非常忧虑。实际上,面对现实,我们很清楚,不管是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建筑物的设计、产品的设计、平面设计等等,很多方面都隐藏着问题。因此,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在我国设计界呼吁提倡设计批评。此外,我们还要加强设计审美的教育。设计批评和设计审美,这两点势在必行。

自从有了设计以来,设计批评在西方没有间断过。比如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英国就有像罗斯金这样的设计评论家站出来,对设计进行批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1851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出现了一些很糟糕的设计作品,令人痛心疾首。由批评家领头展开批评,之后便掀起了一场运动。在这之后不少运动都是由设计批评家站出来,进行批评、进行引导的。今天的这个会议之所以重要,便是因为它具有历史意义。

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国设计前沿的领航人,不管是在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工业产品设计,以及在学校里的学术研究方面,都有出色的业绩,在社会上也有相当的影响。因为这个聚会是非官方的,我想在座各位尽可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地发表个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也希望今天的谈话,落实为文字,在《装饰》杂志上发表,能够对全国的设计界产生影响,能够推进我国设计批评、设计审美领域的健康发展。

杭 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

前段时间美术理论家张晓凌主持的《美术观察》杂志做了一期“21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前途”,请我去帮忙,其间我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有一个访谈。他的工作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国美院,另一个阶段是在中央美院。当年他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时候,从1993年起在美国呆了两年。他在美国本来是想考察在当代艺术的背景下面的中国艺术还有没有前途,尤其是中国画还有没有前途。他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美术学院都停留了一段时间,看了不少当代艺术作品。但他却说,在美国最大的收获来自于对当代设计方面的认识。他说设计不存在纯美术学科的一些问题。所以他回国以后就任中国美院院长的时候,头一件事情就是把中国美院设计专业这块放大出来,把原来的一个工艺美术系分解成四个系,并且还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分院全部都是设计专业,采用股份制经营。当他谈到在中国美院五年政绩的时候,他觉得最值得谈的是设计发展。我问他到中央美院后有些什么想法呢?他说有两个想法:一个是中央美院按苏俄和法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美术方向继续发展,因为他觉得写实绘画技巧现在很重要,可以把它当作具有当代意义的现象放大;另外他觉得,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专业的规模还非常不够,但是它有长处。中央美院在设计方面的长处是什么呢?原来设计专业最早是由戴士和参与筹备的,现在的系主任是谭平。戴士和是个油画家,谭平是个版画家,谭平还曾留学德国。都是搞纯艺术出身,因此中央美院的设计系非常重视艺术趣味、品位,虽然从市场的角度,从甲方的角度,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中央美院的设计可能不一下子为人接受。但是既然中国的设计目前正在发展阶段,中央美院的设计由纯艺术影响下的构思和创意作为设计的一种文化积累,能够形成某种设计的新面貌,是很有意义的。潘公凯虽然没有明说原来那些老牌美术学院里的设计系和老牌设计学院的设计的程式化和商业化的局限性,但通过他对中央美院设计系这一点的肯定,我还是感觉得到的。我们原来的设计思路,除了多种原因,比如近亲繁殖,主要由于我们过分注重一种社会经济效应等等,确实导致了设计越来越匠气。这次在《美术观察》组稿中,有一篇文章,谈到国外的大学教育,在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素质教育。因为像现在我们要在大学里完成的技术教育基本上已在别的阶段教育程序中完成了。对国外的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大学学习应付就业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而现在咱们的学生,就业还是大问题,因此所有的教育(教学)都以应付就业为目的,技能教育就成为主要,而设计整体素质的培养就暂时顾不上了。发展中国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中国的设计水平,可能从教育的体制上就隐含着危机。我们的设计界,尤其是中国的平面设计,这两年水平发展之快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基本上进入了国际主流,但是设计在整个人文学科中间,还是比较寂寞的。社会群体,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只知道享受设计成果,而对于设计之于提升中国人生存质量的作用,则很少去想。设计文化方面的思考、理论方面的思考,则更为薄弱。

曾 辉(辉视设计公司总经理)

我们目前所关注的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有设计产业政策、设计教育、设计管理,以及设计批评等。这些都是我国设计界普遍比较薄弱,不为人重视的几个方面。最近中央美院邀请了澳大利亚一所设计学院的院长,准备合作开办一次设计管理培训。我在大连、浙江、上海、江苏、广州等地,都听到了一些声音,大家对设计思想和设计批评方面开始有了重视。有朋友想办一本杂志,刊名初定为《新设计》或者《设计思潮》,期望借此发起一个类似八五美术新潮那样的设计思想运动。这个讨论热潮,将会为中国设计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是掀起一个新设计运动呢?还是矫枉过正地对中国设计的问题形成反思的力量?我们这次讨论的核心就是围绕着设计本体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过去谈论设计的问题,往往牵扯到设计本体问题以外的概念。比如当企业讨论设计问题的时候,请到的却是一些研究策划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员,有时候还有艺术家。虽然不同领域的人才对设计会提出不同层面的建议,但也说明了对于设计本体,我们设计界还缺乏理论的精神。我们存在的许多问题,不仅为社会忽视,还经常被我们自己忽略。

严 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

北京申奥成功以后,一些媒体希望大家提出建议,为了2008年的奥运,我们城市还需要什么?城市界面,工业设计中我们所说的城市界面,就是城市街头的公共设施:汽车站牌、垃圾桶、交通设施等。我们在此方面很欠缺,所以会造成生活当中的一些困难。以前去过美国和欧洲几次,觉得设计在一个国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但设计的基本点,或者说至少一个最主要的作用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东西方在这方面的差距比较大。举一个例子:汽车站的站亭。我们的运作方式大致是由交通的管理部门把站牌的制作分发到某个广告公司。因为没有考虑到乘客的需要,许多汽车站台只是非常吝啬的提供了很小的座位——估计能坐得下两个比较瘦小的人,而大面积是广告位。这事很荒唐。站牌设计的视觉传达系统不明确,设计上并不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的。比如站牌上的小字,乘客从车上根本看不见,除非下了车走得很近才能看清楚。即使看清了字,还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在哪一站上。街头应有的公共基本设施很少,比如说地图。国外的不少站牌做得很简单,但视觉传达非常明确。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路边那些路标,包括高速公路的路标,说起来是按照国际标准做的。但实际上你如果驾车或者乘出租车就会发现,有时路标离路口非常近,驾车人看见路标时已来不及做出反应。出租车司机有时尚且如此,那么更别说对北京道路不熟的人了。实用,是设计最基本的功能。这些功能往往不是一个专业的人能够解决的。我们现在花很多钱去改造街道,结果改造以后却给居民带来极大的不便。街道的设计,是以行人优先、还是以行车优先,在改造的时候还存在问题。所以我设想做一个抽象东西,代表整个现代北京交通状况。横七竖八的立交桥转来转去,立交桥夹缝当中是楼梯,以我们CBD为例。我觉得这不像是城市。我认为这其间有设计的问题,不管当中是否有意识形态和审美的因素,但我觉得设计的实际功能没能解决。

还有一个例子是地铁。北京地铁是全世界最简单的,但你到了地铁无论是进站,还是出站,却搞不清东南西北。又是设计的问题。再比如前些天听说,北京出现了四星级厕所——这太荒唐了。厕所不需要星级,厕所需要的是卫生和方便,以及相对便宜,容易维护。如果一个厕所一个月的运行费是十万元的话,倒不如一个厕所一个月运行费是一千元。厕所里没必要摆沙发、设空调。

郑曙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我们搞设计的人都清楚,设计在功能和审美两方面缺一不可,但就目前来说,还是停留在纯美术的一个概念。最简单一个例子是酒店。在国外三星级和四星级酒店80%以上的大堂都不大,但是方便、好用。而且它的客房特别好用,每一件家具摆放的位置,每一个尺寸,都设计得非常好。在近两年欧洲已逐步禁烟,好多酒店里都禁止吸烟。可是瘾君子的问题还需要解决,于是就在酒店里专门设计一个抽烟室。不过抽烟不让你坐着抽,就一根不锈钢柱架着一个平台,很小的一个吸烟室,足以满足需要,而且还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为很细微的、甚至一个家庭化的功能进行设计,显然是从人们的需要来考虑的。我国的酒店却不大这样,它要的是大、气派,感觉很宏伟。这和国外酒店的概念是两回事,设计层次上还是比较低。

再比如,上次我参加朝阳区布置的一个设计任务,要让街道亮丽起来,至于好用不好用再说。盲人道到底能不能用?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没问题,冬天路面一结冰就成问题了。这是设计最根本的东西。我们的设计注重好看不好看,而不是考虑到根本的实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建筑批评相对其他专业是比较激烈的,但反应出来的也是一些表层的东西。从老百姓的认识水平,从领导的认识水平,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水平,只满足表象的东西,最终设计的目的实现不了。同样,还有家具。像北京现在有一家公司从意大利直接进口家具,完全原装的,档次也很高,从表面看也没什么,但从细节上,包括门怎么拉开,衣服怎么挂起来,这些细节都非常好,关键是这些细微的东西,是设计本质的一个问题。而咱们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差别不大,一到用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比如室内设计有些人认为不过是美化家庭,装饰一下表面。设计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从表象上看,中国室内装修为什么这么热,它是怎么兴起的?和国外相比很接近:商业因素——因为要装饰,必须用大量材料,用材料越高档,赚头就越大。但从老百姓角度来看,添东西是不是一定就好,使用起来是不是一定就方便,因此设计就应运而生了。从设计专业来说,特别是从宣传力度说,说好的多,说坏的少,是社会原因。在社会层面对设计本质不知怎么回事的情况下,为什么有时候不愿讲设计批评,如果你再不把自己包装起来,别人如何理解你。但另一方面设计本身也有很多问题。像西客站问题、世纪坛、国家大剧院,老百姓的评论最多,文艺界评论最多。关键是设计本身,根本没解决问题。假如解决的话,就不是在这样的层面上批评了。我们说某一个设计专业必须置于一个可供表现的总体环境下,什么原因呢?从本质来说,现代城市化以后,城市的空间总量比原来狭小多了,越狭小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艺术设计单元光讲述自己的话,实际上是很糟糕的。所以我们才提出要有这样一个环境概念。但认识到这一步,恐怕还有相当一个过程,首先要把设计本身的问题弄清楚。目前人们并不认为设计有多么重要,绝对不会想到有些火灾是因为设计而引起的。你看我们国家在建筑中发生火灾所引发的人员伤亡,几乎都是因为通道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但是没有一人来追究设计师的问题,或者设计的问题。

曾 辉:

批评并非单纯批判别人,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批评”的本意,包含有表扬和自我表扬、批评和自我批评,它是平等、互动的交流。“批评”一词中的,“批”,是比较、互动、沟通,“评”是“言”、“平”,就是平等对话。设计批评是对设计的正面直视。设计的本质、设计的价值和设计的问题,通过批评解剖出来之后加以传播,让社会得以了解,让政府、让企业得以认知。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它应该是一个产业。设计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链条里,目前的地位份量不够。我们现在很少去评估设计在市场里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也很难去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经由设计所创造的真正价值有多少?国家统计局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分析。日本、欧美国家把设计提高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层面。尤其英国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政策,对设计的支持力度相当大。而我国目前还缺乏对设计产业的政策支持。比如税收对设计产业,几乎没有什么扶持。作为服务业,设计业等同于娱乐业的纳税方式。

设计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部重要引擎。韩国有一个产业资源部,下设设计产业振兴院,作为支持整个设计产业的机构。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5年,韩国政府用五年时间投资七亿美金,用以扶持企业设计推进或相关设计产业机构。而我们的设计产业架构还不完善。多数设计机构,是作坊方式,各自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团队,没有形成共同的行业利益。竞相压价、恶性竞争成为普遍现象,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我国也有一些设计协会或类似机构,但大都不具有权威性。行业价格没有设定统一的参考标准,而且即使设定了,也未见得能推行。由此可见,我们目前整个设计产业的生态环境不佳。在这种设计产业环境中最容易产生近利心态,导致整个设计价值无从提升,设计人的价值和地位单薄,只能从个体角度上宣传自己。从产业的细分化的角度来讲,设计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没有成熟到与其他社会经济链条环节均衡发展;从功能化的角度来讲,设计没有遵循品质均衡的原则来执行。要想让设计产业有可持续的发展,我们除了要重新建立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还要整个市场建立起对设计品质的认知模式。我们的市场对设计品质的评判没有标准,参与设计评判的决策者,是政府人员,是企业老板,而非设计专业人员。由非专业的人,特别是缺乏设计功能与审美意识的人来决定专业的价值和品质,自然容易导致设计产业处于低迷状态。现在企业和政府对待设计产业政策与管理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我们要通过设计批评的方式来倡导设计的价值,来发掘设计本体的本质性问题。只有这样,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让社会、企业对设计建立起较为深入的理解。

实际上,由于今天设计思想的淡化,设计界对本身的关注都远远不够。不少设计师终日埋头苦干、挣钱糊口。如果设计师自己都不整理自己的花园,很难想象业外的人能对设计有多大的理解和关注。我们只有从行业内部觉醒,倡导设计批评,推动设计观念的进步,为中国未来的设计发展打下理论的基础。无序、浮躁状态下的中国设计产业,靠消极观望、坐等没有希望。我们必须要通过自省的方式,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提高设计进步的加速度,为下一阶段的飞跃做好积累和准备。发展繁荣正常的设计批评,通过对设计本体问题的研究,让设计思想为设计产业提供一种指导性概念,提供一种推动力,这对中国设计发展将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

何 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主任)

设计师,要有责任感,也就是说要树立职业道德观,对你的作品,对客户及受众,社会与生存的环境负责。美的传播者是高尚的,肩负着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这是动力,不仅仅为功利所驱使。艺术设计空前繁荣,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表现出来的无序和造作,拿来和浮躁,值得大家深思。相互否定、自我炒做、粗制滥造、急功近利,污染着设计事业及设计师健康成长的环境,今天提倡设计批评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可以把“批评”看作是一面镜子,当然是两面的镜子,批评可以畅所欲言、品头论足,进而举一反三,大家唠唠叨叨为了一个目的-使你学会科学的看问题,顺耳的要听;使你学会冷静,逆耳的也要听,是对你的鞭策。当前急需倡导这样一种学术氛围,对黑白、曲直、丑美、旧新、是非,静下心来,通过思考,弄清我们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明白发展的趋势,从而端正我们的心态,摆正我们的位置。批评不是简单的寻找一个答案,确定一个标准,而是为了营造一个严肃活泼的学术环境。怎样思维,怎样创意,怎样将理念转化为符号,怎样使符号准确传达思维内容,从而怎样以美和个性的视觉语言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这些都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

门已经打开,信息呈爆炸状,日益恶化的环境,这个思潮,那个时尚,国内、国际、民族、地域,总之,解决这个问题十分需要“批评”。设计的观念、设计的目的、设计的方法、设计的价值,应在不断“批评”中加以逐步澄清。中国的设计师要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需要大家共同精心呵护“批评”。

吕敬人(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

我是在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经历了从七十年代至今的中国设计过程。与前些年相比,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设计了:家居、装修、形象美容、服饰配置、环境绿化等等,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设计。中国设计文化历史悠久,故宫曾经办过一次清代包装展览,可以说是艺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很精彩,大家为之感动。自古以来设计讲究以人为本,除美感之外,还非常注重功能。到底什么是设计?设计就是赋予人一种诗意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令视觉愉悦,身体心灵得到享受。比如你坐一张椅子觉得舒服,看一个标志也觉得舒服,读一本书备感享受……能为人创造一个诗意的空间,就是设计。设计是随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需求的进步而发展的;它为我们创造一个更有序的生活环境,更有序的美感享受;设计本身就是为人所有。它应该人性化、人情化。

设计要有思想。青年出版社出版图书,是为我们青年人赶上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能,少儿出版社为儿童提供培养求知和善良心灵的园地。书的设计要给人以美感,注重人性化。没有设计感的书籍、信息传达不畅的书籍大量积压,卖不出去,造成人力资源和纸张的浪费。书籍设计是信息传达的重要桥梁,使这个载体更快捷、更有趣、更有序地传达信息,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书籍设计课题,包括信息传递形式、可读性、可视性,设计中注入时间、空间和事件等等。但是,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往往注重表面技巧的训练,而忽略设计和人的关系,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书籍设计人员一旦进入社会就负有对社会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读者的责任,不能只以自己为中心,而不顾社会公众要求。怎么通过我们的设计来传达中国的文化特征,既保留传统又延伸传统,设计的责任是将传统与现代连结起来。从农业社会走到了半工业半农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去我们一味地只突出政治,一切为政治服务,人们不敢追求美,谈设计色变,老百姓对设计概念很麻木。如今政府还不能理解、支持设计的话,我们设计师再拼命干,也还会出现那些无环保概念的垃圾箱设计、不伦不类的车站建筑设计、无法辩认的公共指示标牌设计……。我想政府现在对设计批评已有所认同,就像这次国家大剧院不同意见的争论,这是件好事。人们对设计更多关心,政府也意识到设计里面还有那么多学问。体制的改变是我国设计走向国际化的前提,是使我们保留更多具有民族个性设计的前提,是更多的设计师走向市场的前提。设计不单是一个经济行为,更应该是一个创造行为,它使我们的自由竞争和设计空间更大,而竞争带来设计的繁荣局面,也带来了百花齐放具有个性化的设计成果。因此政府行为的改变,设计批评的提倡,是我国的设计上台阶最为重要的保障。我们有些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太肤浅,奉行抄来主义,对国外艺术流派发展过程不研究,一概拿来主义。我觉得文艺理论探讨、设计批评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好的风气,一个自由的学术气氛,让设计界通过自由的交流,有一个取得共识的机会,而不是背后贬损他人,推动中国设计持续、健康地发展。

严 扬:

设计要考虑到用户的需要。丹麦有一套书——这套书是针对什么设计的呢?从丹麦到瑞典有一条高速的船,这套书就是为船上的乘客设计的。大小可以放在口袋里,内容正好能在从丹麦港口上船到瑞典下船的三个半小时内看完。行船有颠簸,运动状态中读书跟伏在书桌上看书是不一样的,光线始终在变化,字体的大小都须经过测试。这套书选题非常广泛,由于坐船的许多是商人,所以在港口大量出售的这套书,从选材、到开本、到厚度、到内容、到里边的版式,非常有针对性。这套书书皮很结实,书页纸张比较差,但实用性非常强,客人看完后都不带走,可以重复使用,利用率比较高。另外内容也不那么严肃,通常没有太多的保留价值。这点也比较有意思,书也应有相对明确的时效性。

吴 勇(吴勇设计工作室总经理)

设计是大众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艺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生活中的设计无处不在,甚至它能倡导或改变某种生活方式,提高生活素质和品位,直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体形象。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软思维比硬经济稍显滞后。长期的封闭思想,使得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匮乏无力。设计的重要性还不为人广泛领略和接受。整个设计界鱼龙混杂,会操作电脑就可以自称为设计师,缺乏规范,混杂不堪。突出了设计的经济能力;忽略了其创造力,把它当作赚钱的手段,大批“行活”流行于世,模糊了人们的眼睛,以讹传讹。形成了你给了钱我就投其所好;我给了钱你设计就得听我的。失去了一个真正设计师的责任心。没有分析市场、引导客户、开拓新观念,把真正的创造力奉献出来。这是需要抗住短期效益做出牺牲的行为。这种局面在恶性循环,污染了我们的视觉,大众的视觉,给真正的设计师或真正要做一番设计事业的人们造成了障碍,形成了压力。这样设计越做越掉价,越做越失去它本质的意义。所以在2000年我设计了一组海报“提倡设计”,目的在于倡导一种真正的良性设计运动,呼吁设计师的良心,把好的设计作品拿出来,只有良性循环起来,我们的创作环境才更有利,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设计带来的新意生活。

王燕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

我只能算个设计爱好者,我这爱好与《装饰》杂志分不开。大概在1982年,我在邮局看到《装饰》杂志。当时,没有其他设计方面的刊物,比如广告、平面,包括工业设计方面的内容,在当时《装饰》可能是惟一的杂志了。普通民众的观念、审美,当然需要培养、提高,民众可以从许多社会资源学习。比如前几年家庭装修都学港台的KTV包间和酒吧,现在呢,像宜家这样的地方,担当起设计审美培养的角色了。在宜家人们不仅在买家具,而且在学习设计观念。现在我们设计师的任务,是要提高国内的整体设计水平,向社会进行普及设计的思想。现在的社会环境对设计重视不够,设计界本身也负有责任。曾看到日本出过一些书,像《日本的色彩》、《日本的样式》等,提炼了日本民族的一些优秀设计。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关注中国的传统设计?这样的书对普及设计理念很有帮助。

曾 辉:

过去文艺批评主要包括美术批评和文学批评,相对成熟,有时候甚至比较激烈,直捣思想层面。整个设计学分为史、论、评三部分。设计批评最本质的应是倡导设计思想。由于设计的特征,决定了设计批评并不建立在单纯文本之上,即不仅停留在理论表述的模式上。对设计批评产生的困惑是缘于对它的模糊认识。真正的设计批评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设计批评家从功能问题出发,从经济学、美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问题。实际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设计批评家,设计批评更需要设计者自身也投入进来,使设计批评的基础更广泛,批评更具有社会意义。学术性的批评也需要有不同的声音,有争论,有冲突,才能更好地认识真相,求得发展。也许设计批评更多关注的并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方法,是设计的思维方式。

作者:庄 边

室内色彩的设计原则论文 篇2:

论本土化的产品设计

摘要:本土化的设计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自然也影响到产品设计的风格,但中国本土化的设计有一些观念尚未澄清,以致于无法将传统的本质落实于本土化的设计中。本土化从世界的潮流趋势、中国本土化的特色中去探讨再现传统的意义,并从中国与他国本土化设计的实例中了解传统如何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再现。本土化设计并非符号、元素、形式的堆砌,而是从人文精神层面展开。

关键词:传统 本土化 产品设计

时至今日,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创新,新产品的不断更替,如苹果公司的ipad2、ipad3到ipadmini等,多少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国外的各类设计理念涌入中国,冲击和影响了传统的中国设计。在这国际化背景下,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盲目跟风、生搬硬套甚至抄袭别人的设计作品,这种不负责任的拿来主义的现象时常可见。无论从产品内容或形式上而言,这类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长此以往,将会失去独特的东方情愫和人文品质,成为国际化设计风格的附庸。因此,我们如何全面地解读和把握本土化产品设计和国际化设计,以中国身份的本土化设计表现出富有特色的、传统的现代产品,且行销全球,成为设计师、厂商、企业家、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本土化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本土化,一指具体表现的某一民族文化或其具有的本土的、个性的或传统的等特点;另指外来文化融入本土。当然,对本土化设计内涵的理解,首先还得从自身的传统文化出发。我们深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土化文化的内涵涉足甚广,如古建筑、明式家具、国画、书法、易经、禅学、剪纸、年画等,这些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历经数年深深烙在了传统的设计产品上,如天坛的设计,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出发,结合了本土的人文、自然的环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统一、交融、天圆地方的人生哲理,蕴含了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本土化的设计不仅是形式语言的表现,同时,也必须有传统设计的深层次内涵。它除了能延续自身文化的根源外,还应根据当时的生活方式衍生出新的设计理念,才能切实地阐释文化的新意。然而,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了能在现代设计艺术中保持传统艺术的延续,而不至于被同化,我们需要从传统艺术的诸方面获取丰富且独特的文化因素来丰满我们的设计思想。例如:中国的大褂,制作全部用布料,甚至纽扣都用布料制作。而现在的衣服材料多样,显然不利于回收,不知是以布料回收,还是以其他材料的方式回收。这无形中增加了回收的难度,造成资源的浪费,有悖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旨。如在设计中,吸取传统大褂中的诸多合理因素——材料、款式、做工、纹样等,而不只顾一面,合理地扬弃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与糟粕,方能切实地寻得传统与现代设计的平衡点,可见,对传统的理解应是抽象的深层的领会。

在此,更深入地对本土化设计的理解在于后一所指——外来文化融入本土。

如今交通发达,交际频繁,互通有无,使得全球的生活形态愈来愈相似。人们吃的麦当劳,穿的耐克球鞋,用的苹果手机,开的大众汽车,全球的消费似乎对商品有太多的选择,但在全球生活形态愈来愈趋同之际,所属这样的情形也许增加了选择机会,但亦可能减少了选择性,因为生活形态实在有太多的一致。在这个情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频繁,其设计趋势也顺应世界的流行趋势,形成一个相互借鉴与引用的设计表现方式,产品越来越缺乏自身的设计特色和风格。由于国际化设计是设计界的主流,各国同质化的产品在愈来愈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强调本土化的设计,突出产品特色,迎合市场需求,确保优势地位,树立起个性化、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的品牌形象。

无论怎样,产品设计总是复杂的、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展本土化的设计思维。面对不同的设计要求采用不同的设计思维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只有拥有开放的设计思维,掌握多元化的知识,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才不至于束缚自己,才能为发挥创意提供广阔的空间。其实,本土化的产品设计被大家一致认可,除了设计思维因素外,最主要是产品是否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且具有独特个性。再者,它的概念形成是可以形成还必须得到学术界的理论支持,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与认同。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如中国的现代建筑,必须要有文化,必须要有一种历史性,中式别墅乃至四合院也亦然,现在的建筑与过去的建筑要有联系,要有渊源。再如瑞典宜家家具产品设计,始终富有清新、自然、简洁、典雅、温馨的人情味文化气息,其设计风格上的优势在于融入现代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需求,将家具产品的艺术感、技术、材料完美的结合。

从根本上讲,产品设计也是一种思想观念、设计理念的表达。在产品设计中,诺是无视自身文化观的表达,设计易于陷入无可适从的境遇。正是如此,关注自身的设计理念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宣扬本土的设计文化,从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如自唐代以来就已开始制作外销瓷器,并与西方在文化和物质生活的诸多领域进行交流,唐代长沙窑曾出土过外销到西域、波斯等地的瓷器,上面有很多胡人的形象。我认为这是本土化设计的很好运用。可见,本土化设计可利用各种独有资源,并非一定要借用传统的符号或元素,更无需成为别人的附庸。因此,设计本质不仅从形态上,更应从精神上理解使用方式与生活方式中变化出截然不同的本土化设计。

二、本土化设计的理解

(一)、艺术设计中的一般原则

我们谈及什么是国际的或本土的,总会把现代产品与传统手工艺产品相对立,继而进一步误解了在产品设计中添加一些过去的、传统的纹样,就成为现代与所谓的传统结合。所以,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产品设计中的原则问题。在产品设计中,我们发现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进它,使人与产品、环境、社会更加和谐,进而创造出更合理、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注重人与自然在意境上的相互融合。良好的设计在于运用自然的审美观的原则,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过渡,塑造出形态万千的产品,彰显传统个性,又不失时代精神,将人们从物质环境带到深刻的人文境界。此外,产品设计也吸收了其他学科的创作思想与技巧,正因如此,我们更应以开放的思想、开明的精神去理解和接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无论在传统设计还是现代设计中,这都是我们在产品设计中所应遵循的重要前提。

此外,产品设计的一个共同追求的境界或原则是“以人为本”,在人、物与自然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融合产品的功能、结构、材料、形态、色彩、环境于一体,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的需求。同时设计过程亦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创造过程,通过恰当的设计使人与自然更加亲近、和谐与共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使人类得以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世界是一个整合的统一体,在系统中的所有事物都在相互作用,他们的联系在不断发展变化。总之,设计任何作品有一个评审原则:它能否解决一个问题!如因它的存在而造成环境污染、能源巨额耗费等,那么此产品显然是没有生命力甚至具有破坏力,就谈不上好了。对产品而言,和谐不仅是视觉上的融洽,更应是物尽其用。产品设计的目的最终是服务人类,创造出使人在生理、心理、情感、精神上的需求并得以满足,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设计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理解本土化的产品设计

首先,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但由于近代设计起步较晚,在现代设计方面,一时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是不争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永久性的落后。设计本身并非空穴来风、没有根基的蓬草,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但我们更需要创新。如没有创新,面对国际化浪潮,具有资深设计背景的外国公司的到来,我们将拿什么作为竞争的利器?创新并非凭空捏造和臆想的,创新是需要有深厚文化根基的,这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的。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这种相融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理解的基础上的融合,并创造出独特人文内涵的商业品牌形象。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标志内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这可谓是靳埭强融贯东西方设计理念的经典之作。因此,我认为本土化的产品设计是一种本土和国际风格的融合而非相互对立、排斥和攻击,并非只有功能、品质、适用的思考,而是对传统文化的衔接,以让消费者感受这类融合了本土化和国际化的产品所带来的安全感。这也不仅是产品形态上的融合,更是一种文化内涵上的融合。它追求一种舒适、安全、实惠与品质的感觉,强调本土与国际、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共存共赢的关系。

最后,谈到对本土化的产品设计的理解,不能不提及设计风格。设计风格的形成源于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形成,源于此民族文化的世代相传和日积月累,对于我们而言,这个文化因素会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响他的设计风格。在设计中,设计风格往往占据很大比重,每件作品都应极具文化内涵。不论是流行着的直线型,还是流线型、人性化的设计潮流,作为设计者,应善于立足于传统的文化艺术,从中诠释出自身的设计理念,并融合到现实中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风格,并能说服业主接受设计方案。这种自身设计理念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本土化设计风格的发展,满足了人们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所以,我们应当允许任何一种设计风格的存在。比如:美国的设计风格自由反叛、德国的设计风格缜密理性、北欧设计风格的轻松自然等等,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明显本土特色。我们的邻居日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封建文化历史的东方国家,西方的设计概念十九世纪末传入日本,但日本人擅于学习,并融会贯通,在他国文化基础上融会本国特色而形成独有的日本文化。我们所熟悉索尼、佳能的摄影器材、丰田、本田的汽车等工业产品,日本人正用他们优良的设计展现自我。我认为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智慧与技术的结晶,一种价值观和时代特征的吻合。他们以传统文化为根,用现代科技来激发创新,在这些产品中传承着绵绵的当地人文历史,同时又充满着对现代生活的诠释,它们无不与当地的社会发展和人文背景相关联。不仅满足现代人对功能的需求,更加满足人们审美和文化的享受。可见,这类产品设计结合了日本的人文、自然的环境,充分体现出原创性、民族性、艺术性和现代性的完美结合。

在此,我对本土化产品设计的理解首先是在追求时代感时,又能反映本土文化,这样的设计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希望,追求和谐、纯真、自然的价值观,而非欲望、贪婪、炫耀,丧失传统文化和伦理的产品设计;其次,本土化的产品设计不仅需要保持着文化的传统,又要富有时代感,而不是复制、模仿、拼凑,基于这基础之上,注重低碳环保、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尊重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共存的解决之道,因地制宜地设计出更适宜的产品;最后,本土化的产品设计是理性而非盲从,传统的历史文化,不会因时间而流逝。产品设计是个模具,盛载着人的思想与记忆。如今产品设计往往不能给我们以思想,是因无主题设计与生活走向了形式化的单调。因此,产品设计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随波逐流,这样,产品设计才蕴含本身所特有的文化气质。

三、本土化产品设计的误区

虽然本土化的设计已成为一种共识,但在实际运用时,却呈现一些设计实践的滞后。如家具设计,近来传统的意识已经慢慢地进入家具中,其中又以明式家具的形式运用最为广泛,但是所呈现的却是全面性明式家具的再现,完全不是新的诠释手法,像这样的设计只能说是“复古”,将传统的设计符号再次搬出来罢了。那么这样的设计形式果真符合今日中国的生活形态吗?这是一种传统保存的方法,但他不该是主流趋势,因为传统毕竟要能符合现代生活形式的需要,绝非一成不变的传统,而要形成合理化的仪式或规矩。近年来,室内设计流行中西合璧的空间陈设,太师椅与组合家具常与现代感十足的沙发椅并存一室,这样的流行风潮因后现代风格的兴起,与一些怀旧的风雅人士典藏民艺品有关,但当这个风潮过后,什么才是恒久互长的本土化风格设计?我想应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借鉴与创新、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吧,这正是我们探讨本土化设计需要搞清的问题。

我们在设计产品时,产品最终面向市场,市场的主导决定了它的设计风格和设计价值的取向,我们不应盲目地排除传统或照搬传统符号。作为设计师,更重要的是有义务去引导大众的消费观念,去说服业主接受你的设计理念,因为理论的修养是对当下设计师的历练,是一种真正关怀心灵和生活的精神升华。理性的思辨不得不使设计师从理性的角度去了解他所从事的职业,这样才能使自己多了解自己的创作动机。没有用什么传统符号或其他元素,并不意味着不具有本土化意义,却如中国的大褂的例子,我们不是追求浅层上重视或部分借用传统,而是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出发点,创造一种行为方式,从而创造一个新的工作或生活方式,不仅能“符合业主的需要”,并能“诠释自己的设计思想”。设计师毕竟不是复古,而应创造更好的产品,满足现代人对功能和舒适的需求,更应满足人们审美和文化的享受。如兴起简约、理性或功能主义的德国,早先亦是同其他欧美国家类似,并非简约是其本土风格,只不过是追求一种设计的本来面目而最终成为举世公认的理性设计的代表。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考虑的本土化应该是文化的深层,而非肤浅的。

四、传统对本土化设计的影响

在现代高科技工业冲击中传统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产品设计中,其传统对本土化设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古老的传统文化不会因时间而流逝。往往在产品设计中传统更显稳重、坚实、气质与恒久。在中国的设计理论和实践中,不必担心设计不够国际化,不被人家认可和接受,也不必担心我们的设计没有“中国元素”,远离本土化被国人诟病。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中国印立足于本土文化,展现中国五千年文明,突出传统,充分将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表现出传统的内涵,在以往的徽标作品中带有鲜明的中国身份。另外,在吉祥物数量上,北京奥运会将选取五个吉祥物,突破了往届奥运会吉祥物的数量。在佛教文化中,“五”代表圆满,而“五”也契合了中华文化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更与奥运标志“五环”遥相呼应。而2012年的奥运会徽标设计,设计年轻、活跃、现代,就像奥运会提倡的那样,用奥林匹克精神去激励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拉近与青年人的距离。总之,伦敦会徽的“模块组合”更多考虑的是运用性,可以打散了灵活运用到各种环境中,甚至包括网络的动态使用。会徽完全可以延展设计出一系列现代感非常强烈的雕塑,将会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但却引起了广泛争议,褒贬不一。可见,传统对于本土化设计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一件名为“得喜”的茶具是由沈莆翰与陶瓷专家蔡荣先生合作完成,这件作品特别依照现今生活的方式修正以往喝茶的习惯,从前人喝茶,杯子完全拿回茶船(即茶托)烫后再喝,不尽符合现代人的卫生习惯,因此从此点修正,另外烫壶的永常积存于茶船,因而加速茶汤的冷却,因此沈莆翰先生特别设计了一种茶池,利用气密原理,可将淋壶的垫子藉着提壶的过程自然排入茶池中,而使温度维持在理想状态,泡出好的茶汤,因此可见传承并不只是产品形态上,反而从使用方式与生活形态上可以创造出不同特性的本土设计。另外,沈莆翰先生,亦举上一个深潜的喝茶文化“当拿起闻香杯”,深深呼吸时,并不仅是茶香的饮食文化,而是将浮动人心稳定的方式和动作,并在喝茶中,达到“定、静、安、虑、得”的境界,可见这样的文化传统与哲学真是处处相适,因而文化的传承必须反映生活,一旦与生活脱节,而被供奉在传统的殿堂时,就难以赋予新的活力,所存在的也只是形式和礼仪罢了。因此,传统设计的再现并非形式的重建或缅怀的创造,应将生活的意义和内涵延续,并在现代的生活空间中重新调适出来。

五、本土化产品设计的未来趋势——以本土化为根,以现代手法表现国际化

如今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设计界也不例外,出现了“本土化”和“国际化”并存、共赢的双向发展的基本趋向。中国在尚未凝聚出独特文化特色之前,自然也会影响本土化产品设计的走向,透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念,吸收他人优秀的设计融入传统的意象中,尤其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这时除了了解自身文化的本质之外,还要如实地去了解他国文化传统的特色,才能灵活地运用设计的意念,不仅能凸显自身设计的特色,又能符合当地生活形态的需求。

历史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本土化与国际化,可聚可合,相近相远,在未来的产品设计中将得到高度的融合。这类产品伴随在我们身边,如华晨宝马,可口可乐的包装,海尔的国际化家电,它们都经过不断地观察他国产品设计的特质与文化的特色后,渐次分析出他们如何将传统特色与现代生活形态的需要融入产品设计中,而形成一种集体性的风格,也就是一种情调、气质转换成一种可辩识的符号,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类产品诉求的是一种生命,承载着过去,延续着未来,用它所独有的本土化语言演绎着产品设计和社会的奋进,感受着设计的力量,触摸着设计的灵魂。

总之,我认为在产品设计中,我们应从学习和借鉴他国的设计思想与自身传统方面着手,以本土化为本,载入文化、传统与文脉,以现代方式表现出具有现代气质的产品出来。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势必是今后产品设计发展的趋势之一,而非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对立。

六、结论

传统是否能发扬光大,全赖我们真心去体会领悟,诠释传统的文化精神,才能绽放出新的传统涵义。当传统的再现融入本土化的产品设计中,应让它“落地生根”,即从本质做起,才能将本土化的意念落实到产品设计中。希望本土化的设计不再是缺乏人文背景、精神来源与形式堆砌,而能将本国、异国的传统文化物质融合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形态的需求,在设计中不失传统的印记。在未来不可琢磨的情况下,有许多问题正等待着设计师去解决,怎样解决我们还难以预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设计师用于解决问题的思想文化指导,必定以本民族独有特征为基础,达到本土与国际、传统与现代、物质与技术的水乳交融的境地。

作者:沈建

室内色彩的设计原则论文 篇3:

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电梯设计

摘要:无障碍电梯的设计是将身体残疾的人群以及年老体弱的老人作为对象,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所构建的无障碍电梯设计理念。通过无障碍电梯的设计,可以充分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并为各类人群的安全出行提供稳定环境。文章将无障碍电梯的设计作为研究重点,对电梯设计理念的原则、现状及优化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无障碍电梯;设计理念;电梯设计;工程建筑;工程设计体系 文献标识码:A

无障碍设计理念是由联合国组织于1974年提出的,通过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实现了工程建筑中以人为本的工程设计体系,同时也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基础上,建筑工程以及公共环境的营造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类的需求,构建配套性的公共系统服务机制,从而为人们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国家也出台了《无障碍设计规范》,对无障碍电梯的设计进行了明确性的规定,在公共区域电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无障碍电梯的设计作为基础,从而使无障碍电梯的设计满足更多人们基本需求,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1 无障碍电梯设计过程中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1.1 无障碍电梯设计的安全性原则

无障碍电梯设计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有效消除环境中出现的障碍因素,使各类人群在出行的过程中得到便利性的服务,因此,在电梯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安全设计作为基础,有效避免由于设计错误或施工错误对人们造成的伤害。

而且在电梯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电梯设计的尺寸以及空间的合理性,如在公共电梯设计的过程中,认识到特殊人群的不同需求,保证轮椅在电梯中有灵活的转向,为残疾人的出行提供便利性的服务。

1.2 无障碍电梯设计的易用性原则

在无障碍电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让电梯使用者在操作的过程中以简单的操作技术作为电梯操作的重点,在电梯设计中,其相关要素的排列应该遵守人体工程学以及视觉特点的基本要求,通过电梯选层按钮、开关按钮等要素的合理设计,引起电梯使用者的注意。

在无障碍电梯设计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部分使用者的特殊性,满足残障人士对电梯运用的基本需求。在人、货两用电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老年人以及残疾人作为分析的重点,在保证电梯基本施工功能的基础上,完善电梯设计的基础建设,从而为无障碍电梯的合理设计提供稳定性的服务。

2 无障碍电梯设计的现状分析

2.1 电梯按钮设计中存在着排列混乱的现象

对于电梯的设计而言,在其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着电梯按钮设计混乱的现象,其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在其工程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着高层及小高层之分,其中的小高层只是10多层的住宅,而高层主要是20~30多层的住宅,对于这两种住宅形式而言,在电梯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着楼层按钮排列混乱的现象,其设计的原则基本相同,对于正常人而言,在电梯楼层选择中较短时间内也会出现视觉混乱的提示信息,而对于盲人以及身体残障的人员而言,其选择也就更加困难;第二,在电梯设计的过程中,电梯的设计通常是从一层开始逐层递增的,一些有停车场以及无停车场的设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就对残疾人士的出行中楼层的选择造成了制约;第三,在电梯按钮设计的过程中,由于按钮位置不固定,会为盲人的出行造成极大的不便,因此,在现阶段无障碍电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这一因素,从而为无障碍电梯的稳定运行提供充分的保证。

2.2 警铃按钮设计存在着一定不确定现象

在电梯设计的过程中,电梯轿厢内一些按钮的设计与其他按钮的设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警铃”按钮的设计,对于这个按钮而言,它的设计主要是在电梯出现故障时使用的按钮,当电梯出现故障时,使用人员可以通过此按钮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但是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及盲人而言,在这一按钮使用的过程中,也就会增加使用的难度,其不确定的现象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电梯按钮设计的过程中,其位置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也缺少盲文提示;第二,在警铃按钮设计中,在摁响警铃时,电梯监控室内的监控人员可以确定哪部电梯困了人,但不能确认电梯被困的楼层,而在十分紧急的状况下,一些残障人员以及盲人也就不能确定自己所在的楼层,这也就对电梯稳定性的设计造成了制约。

2.3 按钮面板光线的设计存在不足

通过《视力残疾标准》的分类标准分析,将视觉障碍分为了不同的等级,分别是一级盲、二级盲、一级低视力以及二级低视力,因此,在电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视觉障碍的人群。在电梯桥箱内光线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在一些电梯设计中运用了白光、黄光等,但是对于一些视力较弱的人群而言,在这些灯光下,仍然会对他们的选择造成严重影响。

3 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电梯设计

3.1 电梯使用功能的分析

在无障碍电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电梯的设计及使用作为重点,认识到电梯使用的基本功能以及辅助功能,通过两者的充分协调,实现公共电梯的稳定发展。在公共电梯设计中,其辅助功能的运用应该充分满足电梯设计的合理性,减少辅助功能对电梯设计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也就要求电梯设计者做好全面的项目设计,提升电梯设计造型、色彩以及材料等的协调运用,从而提升电梯设计的功能性。

3.2 电梯结构布置的合理性

在电梯结构设计的同时,结构设计的合理布置要求电梯产品功能得到合理性的发挥,同时也是产品物质功能的合理融合。通常情况下电梯的设计都采用了方体状及圆柱状的结构设计理念,所以,在无障碍电梯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点,对电梯的尺寸进行合理设计,电梯设计宽度要保持在1.4米以上,侧面开门的电梯厢的内部净空间要达到1.7米,而且净深度要保持在1.4米以上。在电梯设计的同时,应该保证电梯组成要素的合理性,保证按钮设计的科学性。按钮的设计应该在0.3~0.5米之间,考虑到按钮使用的基本需求,遵循“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的顺序。在公共区域电梯按钮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设置按键提示音以及盲文提示,从而为残疾人士提供便利性的服务,并在最终程度上实现无障碍电梯设计的合理性。

3.3 电梯设计的形态及要素分析

图1 障碍电梯标志

在无障碍电梯设计的过程中,其工程设计理念应该充分满足电梯设计的安全性以及设计审美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电梯形态及电梯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电梯使用者提供便利性的服务。在电梯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出行人员的差异性,工程设计者应该重点考虑到行动不便的人群,使电梯设计的基本形态得到稳定性的保证,并针对电梯使用人员的特点进行项目的设计,从而为无障碍电梯的运行提供有效保证。例如,在无障碍电梯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电梯设计的运行阶段,而且包括候梯厅的设计。在候梯厅设计中,其基本的要求如下,候梯厅的设计应该在1.8米以上,按钮的位置应该保持在0.9~1.1米之间,而且候梯厅的宽度也应该与电梯厢的入口保持一致,应该注意的是,电梯入口设计中也应该设计相应的盲道,并构建语言提示系统,在电梯旁要贴上无障碍标志,其图示如图1所示。通过这种标志性的设计,可以为残障人士的出行提供较为便利性的服务,保证无障碍电梯设计的合理性及形态化。

3.4 强化无障碍电梯的细节设计

在无障碍电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展现无障碍电梯设计的便利性,并在电梯按钮设计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工程设计的简单性及便利性。无障碍电梯设计中,应该将“人体工程学”作为设计的重点,使残障人士在无障碍电梯使用中,做好选层按钮的科学化改变,合理改变电梯按钮设计的基本结构,将按钮横向排列,解决电梯按钮过高对残障人士造成的不便。而且在电梯按钮的设计中,也应该充分满足人类视觉的特点,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人群重点设计电梯按钮的“开”“关”按钮,例如,在按钮设计中,电梯的“开”键可以用红色,“关”键可以用黄色,帮助人们进行更好的选择。同时,在紧急按钮设计中,也应该将选层按钮进行区分,将它们设置在电梯的最下端,当电梯发生故障时,可以使被困人员得到帮助。电梯设计人员也应该在内部设计的过程中,构建自动循环的电梯播放系统,提醒同乘电梯的人员帮助弱势群体的出行,同时也应该对残障人士给予一定的关爱。因此,在现阶段公共场所设计的过程中,无障碍电梯应该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基本需求,从而为电梯的设计提供稳定性的服务。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大型公共场所的设计都运用了公共电梯的设计理念,其设计的核心是构建系统化的服务制度,同时也可以为出行不便的弱势群体提供便利性的服务,因此无障碍电梯设计的合理性就成为电梯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障碍电梯的设计也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应该在电梯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严格进行电梯的科学设计,保证电梯内部及外部设计的合理性,从而实现电梯设计的兼顾性发展,为无障碍电梯的稳定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庆亮.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电梯设计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2).

[2] 马非,吴昕.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建筑设计实践——以“福建省残疾人体育康复就业培训中心”为例[J].华中建筑,2015,(5).

[3] 邓中旺,熊艳.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电梯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6).

[4] 陈少洋.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电梯设计的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4).

[5] 李尧.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电梯设计分析[J].科技展望,2015,(28).

(责任编辑:黄银芳)

作者:郁秋

上一篇:施工标准化通信工程论文下一篇:大型球罐群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