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15

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

水利水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文章针对21世纪中国水利现状,提出了水利工作者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为水利高等教育应根据自身特性,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合理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科学制订培养方案,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 水利水电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董天松(1972-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工程施工等。(吉林 长春 130012)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水利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水利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水利要发展就要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性发展水利转变,完成这一转变的基础在于教育。那么,面向21世纪水利高等教育要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水利高等教育要为新世纪培养什么样的水利人才,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就水利类专业现状,结合我校五十多年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办学特点,对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工作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技术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推广、具有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和实践者,是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动态,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及时调整和创造新的专业,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急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质量求发展,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数学、力学和建筑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构建大专业、多方向的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教学目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按照通识培养、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模块设计教学流程,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形成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完整统一的培养模式。

在理论教学中,应以培养应用能力必需的基础知识为主线,根据知识的相关性和互补性进行课程的整合和知识模块的拼装,合理分配各课程知识内涵。我们应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突破学科体系,侧重工程施工和施工管理,形成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

(一)夯实基础

它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教育。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概况,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数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仅能满足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的需要,也为将来学生的进一步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拓宽口径

对二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拓宽专业基础课领域,淡化学科专业界限,增强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使其能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视角进行思考,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间的沟通。同时,要按“宽口径、厚基础”原则,以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为主,构成大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专业学习和发展打下宽广而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专业教育

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对专业课程体系要进行优化重组,构建新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强化能力

增强学制和学习进程的弹性,压缩必修课课时,开设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选修课程。如对“水工建筑物”和“水电站”两门必修课来说,我们可根据培养目标,适当删减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培养大中型水电工程施工和管理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组合压缩一定的教学内容;并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水工建筑物2”和“水电站2”,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特长发展拓宽空间。这样的修订,在专业课类选修课和实践类选修课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广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注重个性发展。

我院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非常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开设了专业特色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前者主要包括设计、施工及管理等三方面,如“建设项目进度控制”“混凝土喷锚技术”“水利工程管理”等;后者则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加大将来就业几率而开设,如“农田水利学”“路基路面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或将来就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以此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三、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我院特色

(一)实践教学结构模型的建立

构建的实践教学模型包括课内分项实践和课外集中实践两个子系列。课内分项实践将分散的课内实践科学系统地组成三条基本技能培养线(绘图技能、计算机技能和实验操作技能),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加强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外集中实践是按工程对象的类别、学生未来服务的技术工作领域,运用集中实践方式进行。

1.基本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各门课程的实验及课程实践的单项技能,为培养专业能力奠定基础。主要实践内容包括:基础课程实验、课程大作业和认识实习等。加强课程改革,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课程体系改革中,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组建课程体系,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实行边讲边练。

2.专业能力培养。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专业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应用技能。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

3.综合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产实习是结合工程实际学习现代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加强工程施工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及信息管理的综合能力培养,解决工程问题。

(二)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设置与实施

1.课程的实践性教学。(1)制图。水利工程制图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及绘图技能。读图时应结合立体图、录像、认识实习,使学生深入理解水利水电工程图的图示内容;绘图应以抄绘为主,重点使学生掌握画图步骤、正确运用制图标准,提高画面质量。(2)计算机操作训练。加强计算机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计算机编程、操作、软件开发、上网等方面得到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并通过相应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相应的等级资格。(3)实验课。课程实验是检验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建议开设实验的课程可包括:电工学、水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水工建筑物实验等。(4)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融会贯通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完成一个较完整的设计计算过程,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通过课程设计可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集中实践性教学。(1)认识实习。第一,要认识实习的目的与任务。要通过实习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他们获得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及水利工程施工的感性认识。第二,认识实习的内容与要求。要全面了解水利水电工程枢纽总体布置;认识了解大坝结构和布置要求;全面了解水电站厂房的组成和布置要求;听专题报告及现场教学。第三,对认识实习现场要求。实习地点应尽量选择在工程规模、布置特点、结构特点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色,且相距不远的水利工程。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做到节约实习经费开支,并要求实习单位具有足够的工程技术人员给予指导。(2)生产实习。第一,实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第二,实习内容包括:现场参观、现场教学和参加实践。(3)毕业设计。第一,毕业设计的目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前综合、巩固、加深、提高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进行工作、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要使学生做到:巩固现有知识、掌握新的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第二,毕业设计的内容与要求。在选题方面,内容难易要适中。理论研究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理论意义;应用研究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应用价值;设计类课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实用价值。毕业设计的内容建议可依据教师和学生就业等情况综合考虑。第三,选题的质量保证。为保证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需制定相应的规范,下达相应的设计任务书、指导书,以保证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在满足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毕业设计题目尽可能采用实际工程,其难易程度应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可以完成为宜。鼓励一人一题,若多人同做一个课题,基本设计内容每位同学均要完成,但设计内容应各有侧重。

(三)实践教学手段的改革

1.重视仿真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实物仿真是针对现场的工艺和设备,“取其精华、略去枝叶”的教学方式,在实习场所再现生产现场的生产工艺、主要机械设备的仿真性运转,如水库调度、电站运行管理等。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工程项目的经费预算、物资储备、计划进度、质量监控、财务核算及成本分析等全过程有了通晓,增强了他们对现代施工管理的感性认识和对以后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2.打破传统实践安排模式,努力提高实践效果。实践教学也要以教育思想和观点的改革为先导,要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实践效果。提高实践效果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面广,要多思考,要打破传统的安排定式。要认识到实习是在学生未接触到专业课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实习要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他们获得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及水利工程施工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我们主张实行以自主实习为主的实习模式。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施工现场,更好地达到认识实习的目的。我们在拟定认识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和原则的基础上,编制了认识实习指导书,并附有认识实习介绍信、认识实习记录表。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学生把自主认识实习看成是一种体验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机会,通过自主认识实习,了解了工地现场以及相关的知识,初步建立起了工程意识,锻炼了实际能力。

3.对传统毕业综合实践模式的探讨。毕业综合实践是工科类院校最后学习阶段,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悉工程设计或施工过程,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主要综合性环节。传统模式是老师安排一个大的工程应用题目或一个大型施工场地,学生被动地去设计或顶岗实训。而随着市场经济形势变化和就业要求,就需要把毕业实习、学生创业、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与实际结合的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2007届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来自工程一线外聘指导教师,拿到了实用性强的课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同时,在毕业答辩中,我们聘请了多位工程单位人员参加,涉及的问题十分灵活,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毕业实习来讲,我院对传统的做法也进行了改革,变学院安排为学生自主联系与学院安排相结合方式,让其自主联系实习、设计单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自主联系的单位很可能就是以后就业的地方,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来展示才华,接收单位也把实习和设计工作作为对学生的一个考试和锻炼机会,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构建全方位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一是对学生的教学要和水利工程实际、水资源管理实践、水利科研工作相结合;二是教学单位要和水利生产建设单位、水利科学研究开发机构相结合。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要坚持面向水利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生和教师要主动地、广泛地关注和参与全国范围内的重大水事活动、治水实践、课题研究和项目实施。

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以工程训练、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同时,密切注意科技发展动态,及时将各企业中的水利水电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编入教材和讲义并引进课堂,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开发和创新活动。

(一)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校企联合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学院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可以联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或生产一线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座谈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人才培养的信息反馈系统。学院应把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办学的重要指标,通过校企联合,时刻把握人才市场的热点,把握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买点和企业对人才能力要求的亮点。做到及时与企业沟通,灵活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招生计划,及时投入资金,支持专业教学改革。

(二)“请进来、派出去”,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的教师

“请进来”是由学院聘请一些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与本专业有关的专题报告和系列讲座。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不但可以增长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可以使专家、学者们了解学校教学运作过程,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为学生开辟就业渠道。

“派出去”是继续派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到工程一线从事监理和技术工作,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先进文化、先进理念更及时地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的先进技术,正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吸收生产一线的专业知识,为更好更快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深入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培养

第一,为了给毕业生就业搭建广阔的就业平台,在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直接为企业办班,即“订单”培养,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计划,校企双方共同拟定招生方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企业参与学校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实践活动直接在企业实施,毕业顶岗可直接由企业组织。第二,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让毕业生展现自身才华,加强与企业沟通。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让企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企业有决定学生去留的权力。第三,直接为企业办班,签订协议进行培养。采用理论教学主要由学院承担完成,实践技能主要由企业完成;或采用双方共同配合的教学方式进行培养。这样不仅为企业输送了优秀毕业生,而且可经常为企业开展技术、管理服务、咨询、培训,在教学上也得到了企业的支持,解决了学生实训、顶岗实践等实践教学问题。

(四)建立相互作用机制,使校企互利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的观念,一切工作以社会需求、企业需要为准则,加强学院与地方、与行业的联系,联合解决具体问题,校企建立了相互作用机制,达到了“双赢”。具体体现在“三个搭台”上:一是科研搭台,研学唱戏,即以科研合作为切入点,以生产科研为特色,使教学、科研、生产项目相结合。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效果,另一方面加强了生产单位的联合,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二是专业搭台、产学结合。以行业标准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及能力标准的同时,学院利用毕业顶岗实训,让学生到生产一线顶岗工作,企业指定辅导教师,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提出要求。三是中介搭台,培训相融。院系通过行业协会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将新标准、新技术、新认证制度融入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双证书”制,通过与中介机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J].求是,2006(23).

[2]王瑞生,朱记伟,赵承黎.西部水利水电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沈祖炎,等.挑战与突破[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4]祝英杰,于广明,李兰.新世纪本科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J].中国冶金教育,2006(5).

[5]周远清.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5(22).

作者:董天松

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2: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水利水电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水利水电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面临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活动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学生积极参与实际工程设计的机会少等问题,对实践教学内容提出改革,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式、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成立实训中心,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大赛,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践教学 改革 就业 实训中心

立足湖南,服务中西部,面向全国,在水利水电、灌溉排水、水土保持等专业方面上容入我们自己的特点。专业基础课在压缩传统内容的同时,增加具有21世纪资源水利、现代水利和环境水利特点的病险水库加固技术、土地平整工程技术等内容;专业课充实反映学科前沿发展内容;加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的工程实践;成立实训中心,开设综合实验教学,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就业构建实践平台。

1 水利水电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创新,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验与实习教学内容,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水利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和“实习教学平台”构成。

1.1 构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式、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设计应最大限度地将课程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设计,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同时还要鼓励设计的创造性,课程设计是工程训练的重点内容,不仅要更新陈旧的设计内容,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加强综合性和工程性,还要结合工程第一线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成立实训中心,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室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摇篮。实验教学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式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工程实训是是提高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2.1 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涉及8个实验室,它们分别是水力学、土力学、水电站、水泵及水泵站、灌溉排水、工程地质、建材和水工模型实验室。积极争取学校对各实验室的投资,模拟降雨厅的建设,为学生开展实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各实验室的设备基本得到了更新,使得教学计划中的实验项目能够顺利开出,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但和实际水利工程联系不紧密。

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拓宽实验室经费的来源,实验室的经费来源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正常下拨外,还应该尽可能地走出校园,多与企业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为实验室的长期稳定运作争取充足的实验经费支持与试验场地支持[2]。以灌溉排水综合实验为例,灌溉排水工程学老师不仅对村镇提供技术支持,从而获得实验经费,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现场实践的机会。其次,针对性地购置了一些实验仪器设备,鼓励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有目的地自制一些实验装置,解决工程实际装置体积大造价高学生只能开展演示实验的不足。

1.2.2 成立教学做合一的实训中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实训中心建设本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特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1]。近年来,高校在校学生和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峻。据报道,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增加了64万人,但到2008年底,全国有480万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包括2007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今年全国将有68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大学生成功就业?就必须建立适应本科高校学生的实训中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的实训中心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保障,实训中心作为课程建设的支撑,融教育要素、职业要素、企业要素和训练要素为一体,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氛围,形成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新空间,全面敬业爱岗,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3]。目前,我校已大量投入资金,保证了设备的先进性,环境的职业性、建设的整体性,但实训的真实性和过程的创新性,以及如何和现有的实验设备相结合,提高实验的综合性有待后面进一步完善。

1.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大赛,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自行创建创新作品,并对创新作品进行评比,从中选择优秀作品参加各种比赛,08级水利水电专业学生黄圣平等参加的第二届水利水电创新大赛和中南地区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都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创新大赛的参与积极推动了学校水利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也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4 与有经验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对三峡大坝、水电站、三峡展览馆等的参观和现场人员的讲解以及专家的讲座,增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工程概念,丰富生产知识,对将要从事的工作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切身感受,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就业或深造打下基础。在建立三峡、葛洲坝、向家坝以及一批省内的水文、认识教学实习基地后,又联系正在兴建的湘江蔡家洲水电枢纽工程作为新的实习基地。

2 结语

构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我校水利专业来说,综合型实验和教学做合一的实训中心的结合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的舞台,更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朱定见.工程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管理开发,2011(10):167-168.

[2] 徐大勇.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1(9):20-20.

[3] 王新年.教学做合一的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职教通訊,2011(18):60-61.

作者:张文萍 黄理军 裴毅 杨良玖

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3:

水工本科生校外毕业设计的控评机制

摘要:针对本科生校外毕业设计远程监管困难和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文中分析了水工专业校外毕业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校外毕业设计监管改革措施,研究并提出了一套校外毕业设计远程监控方法,进一步完善了现行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控评机制,结合近年来教学管理实践表明,这一改革措施有效提升了水工本科生校外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该远程监管策略亦可推广于其他工程类专业。

关键词:校外毕业设计;水工专业;远程监控;评价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毕业设计是整个水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全面检查学生四年来知识积累、应用和创新的重要手段[1]。通过毕业设计可培养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步入未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毕业设计也是对教师素质和高校办学水平的综合检验[2]。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校内教学资源紧张,专业教师缺乏,仪器设备和专业实验室配备不够,难以满足所有毕业设计工作的要求,所以越来越多工科类毕业生选择校外完成本科毕业设计,校外毕业设计已经成为工科类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3-4]。学生赴校外开展毕业设计为缓解高校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工程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5],但由于该模式实施时间不长及其相关规章制度尚不健全,校外毕业设计质量与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需深入分析完善,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一、校外毕业设计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一)水工专业校外毕业设计特点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类学科,水工专业毕业设计要尽可能保持实际工程的真实性,同时也要具备代表性和可行性。毕业生选择在校外完成毕业设计,那么毕业设计的内容就和实际工程相挂钩、相结合,这种结合创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毕业设计环境,但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与校内毕业设计相比,校外毕业设计的要求更加严格。 以南昌大学为例,随着校外毕业设计人数的增加,校外毕业设计已经成为本科毕业设计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来说,校外毕业设计学生人数同样逐年增加。这样,如何保障校外毕业设计质量以及校外毕业设计评价模式又成了新的问题。面对当前校外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快推进校外毕业设计工作的改革,探索积极有效的校外毕业设计质量保障和评价模式,即建立其控评机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 远程监管渠道不畅

多数校外毕业设计单位距离学校较远,学生需在校外留宿,校内导师与其交流甚少,多委托给接受单位培养与监管。由于部分学生自律意识不够,以往在学校能够遵守校纪和校规,出了校门便无拘无束,不能严格遵守校外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加之校内导师监管方式单一,缺乏校外毕业设计的远程监管渠道。

2. 校外毕业设计评价体系不健全

对于校外毕业设计评价体系,以往多套用传统校内毕业设计评价模式,即由最后毕业答辩决定校外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这一评价机制注重设计成果质量,主观地利用学生课程成绩对其进行定性评估,忽略了学生在校外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及校外指导教师的直接评价,更加缺乏对学生校外毕业设计质量的定量考核,故以往的评价标准难以客观全面地评判校外毕业设计质量。

二、校外毕业设计的控与评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水工类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与目的,提出以下对策。

(一)毕业生远程监控体系的建立

校外毕业设计分散在各企事业、科研设计单位,给学生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和困难,为了保障校外毕业设计顺利进行,南昌大学水工专业采取了以下3个方面的措施构建远程监管体系。

1. 采用“双导师制”的校外毕业设计监控制度

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制”则强调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也有一定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侧重学术指导(理论和技术方法);而校外指导教师(资深的工程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则强调实践工作能力的指导(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指导教师的分工中,规定校外指导教师是学生校外毕业设计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了职责和权利,要求其每周两次定时指导,及时解答学生毕业设计的问题,检查进度与质量,并记录在学生的工作日志上,包括指导教师签名和学生认可签名,以保证和监督学生如期完成毕业设计。对于不认真、敷衍了事、未完成各阶段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不同意其参加毕业设计答辩。而校内指导教师要对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阶段要求和总体目标负责,密切与校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定期通过电话、邮件、网络交流平台、面谈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双导师制”贯穿校外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由于水工专业校外毕业设计是真题真做,并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故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到设计过程,最后到论文的编写和论文的评分都要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沟通协作,确保学生校外毕业设计顺利完成。

2. 对校外毕业设计进行全过程控制

毕业设计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水平,包括责任心和专业能力,校外指导教师同样如此。为此,需在相关水利科研设计单位聘请一批工作认真、经验丰富的高工担当毕业设计校外导师,同时与其单位达成协议,据此建立校外指导教师库。依据学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校外毕业设计分为三个审查阶段:初次审查、中期审查和末期审查。检查工作主要由院系的教学督导组负责,重点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出勤、质量和纪律等情况。初次审查侧重于选题、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等内容,中期审查侧重于出勤记录、工作日记、辅导记录、中期检查报告等,末期审查侧重于设计说明书、图纸、指导教师审查意见表、获奖证书、成果评优记录等。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相关审查结果直接反馈给院系教研室,院系根据审查结果给予相关评价与处置,审查不合格者,要求其立即整改,并要求校內外导师严格监督,仍不整改者应立即召回学校,终止其校外毕业设计工作。检查结果与最后的毕业设计评优相挂钩,并可以将审查评分结果按一定权重列入校外毕业设计的总分。

3. 搭建校外毕业设计网络信息化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校外毕业设计也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采取一些先进的监管方法与手段。智能通讯的便捷已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学生校外毕业设计远程监控可依托信息化网络,设立不同层面的学生校外毕业设计信息交流与监控平台,不仅可以帮助校内导师及时了解校外学生毕业设计相关信息,也可以让校外学生随时获取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与规定,加强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及时反馈校外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建设校外毕业设计信息交流平台有助于加强学校对校外毕业设计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校外毕业设计工作的实施效果和质量。

(二)水工专业校外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工作历时一个学期,毕业设计评审与学生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是全面评估和检查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步骤。若仅凭答辩情况对学生水工毕业设计进行评价未免片面。为此,从2010年开始院系实施了“3+1”校外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即:三个基本指标和一个附加指标。三个基本指标是论文过程成绩、论文质量成绩、论文答辩成绩,以及10个二级指标。为鼓励创新、突出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还增加了附加指标,附加指标是指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科研成果以及发表的专业相关论文。通过“3+1”指标评价体系综合评定学生校外毕业设计成绩(3个基本指标各占成绩的30%,附加指标占成绩的10%),建立学生校外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这种成绩评定模式更加真实公平,能客观评价学生在整个校外毕业设计过程的综合表现。在最终成绩上报时,教务部门应严格审核,原则上要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另外,优秀毕业设计遴选可采取现场评分、公开答辩的方法进行,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三、实践成果

2008年以来,学校水工专业加大了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力度,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去校外完成毕业设计。以2012年为例,南昌大学水工专业有39人到校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占水工专业毕业生人数的41%;当年共有11位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设计,其中7人是在校外完成的毕业设计。2012年校外毕业设计的39名学生中,有13人由于表现优秀留在当初做毕业设计的单位工作。近几年实践表明,校外毕业设计质量逐年提高,复答辩人数逐年降低,文中所提水工专业校外毕业设计的控评机制取得的教学效果良好。

四、结语

结合课题组教师长期指导校外毕业设计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校外毕业设计一些特点,提出了一套远程监管校外毕业设计方法以及校外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实践表明,远程监管评价体系不仅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缓解学校压力。文章提出的远程监控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不仅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而且可推广至其他工程类专业。

参考文献:

[1] 杨帆, 成立, 袁承斌.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23(3): 115-117.

[2] 孙玉利, 左敦稳, 李军. 高校理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教育, 2009(10): 70.

[3] 韩新才, 王存文, 熊艺等. 高校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2013 (5): 116-120.

[4] 林健. 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7-23.

[5] 覃征, 单来祥, 杜曉敏. 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平台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12): 74-76.

作者:徐镇凯等

上一篇:节能技术用于传统建筑论文下一篇:民族文化符号现代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