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专业论文

2022-05-1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水利水电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以某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其课程结构的基本状况。结果表明,专业课程设置少有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与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等。建议以领导重视、鼓励教材选编、调整课程结构、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开展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环境教育。

第一篇:水利水电专业论文

水利水电类专业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生产实习是工科类专業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科学技能、锻炼动手能力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水平。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类专业结合多年的生产实习实践,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精选实习路线、合理编制实习计划、以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以多样化形式推进实习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加强过程的全面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生产实习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水利水电类;生产实习;实习质量;实践

作者简介:赵道利(1973-),男,湖北洪湖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南海鹏(1963-),男,陕西乾县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陕西 西安 71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

生产实习是工科类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技能、锻炼动手能力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当前,由于实习时间短、经费少、容易演变为“参观实习”、学生实习被动接受和主动性不够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实习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困境。因此,探讨如何抓好生产实习这一实践环节,提高生产实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在指导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生产实习指导方法,使水利水电类专业生产实习的各个环节趋于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了实习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本文结合历年生产实习实践,对实习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和体会进行了探讨。

一、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

1.制订实习制度,合理配备指导教师

由于水利水电类专业的特殊性,一般安排学生到水电建设或生产现场进行生产实习,实习指导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多数教师都不愿意指导学生生产实习。为了保障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西安理工大学制订了水利水电类各专业的实习制度,提前做好实习指导教师配备的五年计划,不以教师的个人好恶而是根据需要安排每年的实习队长和指导教师。

例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的指导教师配备,除了需要综合考虑指导教师的年龄、职称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外,为了让学生对水电站机电设备和水电厂的生产过程有较全面的认识,配备指导教师时还需重点考虑的是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必须覆盖机械、电气和机组自动控制等专业方向,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而专业的指导。一般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队长,负责实习单位联系和实习队的总体指导及全面管理;另安排若干名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中青年教师负责实习过程中具体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实习队师生比一般为1:15~30。

另外,由于提前确定了指导教师和实习队队长,各实习队就可以提前着手联系实习单位,提前编制实习指导书、实习思考题,并有意识地收集实习单位的有关技术资料和图纸,使得实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综合培养和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类专业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和合作单位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互惠互利的方式,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职责、经费投入等情况,已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宁夏、河南、湖北、浙江等地先后与三十多家水力发电厂、水电站机电设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和水电建设施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长期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为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在刘家峡水电厂、东方电机有限责任公司、西北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水电三局等校外实践基地,学生结合企业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与研制,在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生产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学校的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

另外,西安理工大学选择的实习基地大多是我国主要的水电培训基地,其专业技术人员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由于经常讲课和现场讲解,经验丰富,能确保高质量的完成实习现场的讲解和问题解答。

3.精选实习路线,合理编制实习计划

为了满足水利水电类专业生产实习要求,使学生熟悉、了解不同类型水利枢纽和水工建筑物,不同形式的水电厂和发电设备,一般选择2~3个相邻的不同类型实习基地安排生产实习,并视情况就近参观装备制造厂、抽水蓄能电站和大型电力开关站(换流站)。如热动专业(水动方向)典型的实习线路有:

(1)甘肃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和兰州电机有限公司。其中刘家峡为高水头混流式机组,盐锅峡为低水头混流式机组,八盘峡为轴流式机组,兰州电机有限公司为设计和制造水轮发电机组的厂家。

(2)四川龚嘴(混流式机组)、铜街子水电站(轴流式机组)和东方电机有限责任公司(设备厂)。

(3)浙江富春江水电站(低水头轴流式机组)、天荒坪抽水蓄能水电站(高水头水泵水轮机机组)和浙江富春江水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厂)。

(4)湖北葛洲坝(大型轴流式机组)、三峡水电站(混流式机组)和±500kV葛洲坝换流站。

这样不仅可以让实习学生看到不同水头段、不同类型、不同容量的水轮发电机组及其运行情况,还可以通过比较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也使学生掌握的本专业知识更为全面,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每次实习前,指导教师都要提前和实习基地联系,了解各实习基地的运行状态和工作安排,并会同实习基地劳动人事(或教育)部门根据实习基地近期任务合理编制实习计划,以保证整个实习安排合理、过程紧凑,从而提高现场实习效率。

4.以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

問题是兴趣的源泉,也是促使学生思考的动力。为了避免生产实习演变成参观实习,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之前不仅要详细介绍实习基地的基本概况,将实习内容设计为几十个相关的问题,提前发给学生,同时也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在每天实习结束后,不仅要留给学生总结当天所学知识的时间,而且要详细介绍第二天的实习任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寻找答案,以利于实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制造应有的悬念和气氛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每天的实习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总结的实习日记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当天的学习情况。

5.以多样化形式推进实习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保证实习的效果和效率,实习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来调动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现场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以推进实习的深度和广度。主要的实习形式有:

(1)适时组织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例如在热动专业(水动方向)学生的实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穿插讲授“水力机组的安装与检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邀请现场的专家、技术人员作相关专题讲座。指导教师和厂方技术人员可根据现场工程实际,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一些深度和难度适中的技术问题或小专题,让学生深入开展讨论研究,加大生产实习的深度。

(2)现场实习与图纸资料讲解相结合。在不损害实习单位利益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实习单位的相关技术文件,包括设计规划资料、图纸资料和电厂技术改造资料,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及处理过程、方法等,并结合现场工程实际讲解,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所涉及的知识,更容易对现场工程实际和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实现理论知识和现场实际的真正结合。

(3)适当穿插实习讨论和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中获取信息、加深认识、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渠道,通过讨论可消除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一些模糊认识,纠正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从而达到认识、提高和巩固实习效果的目的;通过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主题紧密结合实习内容,方式灵活,适时组织,目的明确,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刘家峡水电厂实习时,一般安排参观其下游的盐锅峡、八盘峡水电厂等。由于水电厂的设备非常多,参观很容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因此,在参观之前,指导教师应事先设计好参观方案,让学生清楚每天要参观一些什么设备,要看哪些操作,要做哪些记录,以及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每次参观完后,由各实习小组组织讨论会,交流当天的收获,指导教师到各小组指导,引导学生并解答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4)集体实习与分组重点实习相结合。为了保证生产实习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安排前期为集体实习,后期为分组重点实习。如热动专业的集体实习阶段,通过集体参观和专题报告使学生对整个电厂的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认识,以拓宽学生实习的广度;重点实习阶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各组学生跟班运行或检修,深入水轮机班、发电机班、调速器班、电气运行班和机械运行班,与电厂师傅一起参加机组的运行和检修工作,以增强学生对各生产环节的深入理解,推进实习的深度。

6.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实习学生严格要求,大胆管理

首先要求指导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爱护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冷静地处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发问题。其次,学校要有一套生产实习规章制度,能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自律教育,对于不服从管理者,尽可能耐心地进行批评教育,对于屡教不改者,要严肃处理直至取消其实习资格。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党、团、班干部的模范带头带动作用,实现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

7.改进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生产实习成绩的考核,无论是在内容确定、标准制定上,还是在方法选择、组织安排上,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对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实习纪律、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实习考试与答辩等。

(1)实习日记。要求每个学生每天都要写实习日记,记录当天实习或参观的内容、收获。指导教师要定期检查并批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并随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2)平时表现。根据每个学生各项活动的参与情况,同时参照厂方有关人员的打分,对学生的表现给出一个综合评价分数。

(3)实习报告。为了保证实习报告的质量,一般在实习开始时就给学生讲清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说明学生如何收集材料和如何组织报告内容,以便学生自始至终注重材料的收集。要求实习报告既要有基本内容,更要有特色内容;既要有一般性分析,更要有重点剖析。这些措施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实习报告既有特色又能较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实习收获和体会。

(4)闭卷考试。实习结束返校后,一般要组织一次闭卷考试,或根据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习答辩,主要考察学生对有关实习内容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生产实习的考核中,不仅要从书面形式的日记、报告和考试卷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要考察学生的实习态度、学生对实习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对现场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考等情况,要不断规范和完善考核程序,适当利用成绩杠杆激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以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的实践和创新积极性。

8.其他措施

除此之外,实习期还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动员和严格的安全规程教育,与学生签订实习安全协议,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并强化学生组织纪律,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注重就餐、上下车排队等细节管理,体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实习期间,学校和学院领导还会亲自到实习地进行检查(或抽查),向实习单位和学生了解对实习队的满意程度;实习后期实习队要邀请校友座谈并组织学生和校友、师傅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增进学生和校友、厂方的友谊,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实习经费采用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管理的方式,并向学生公开实习经费的使用情况。

二、实施效果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类专业的这种生产实习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实习的效率,有效地利用生产实习时间和经费,可以兼顾学生实习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保障实习的质量,学生对生产实习的兴趣以及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实习单位对实习队的评价也非常高,从2006年至今已经获得8次校级优秀生产实习队称号。

三、结语

在今后的实习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探索、总结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国权.工科生产实习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43-44.

[2]武一,王宝珠,贾志成,等.探讨生产实习模式,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43-144.

[3]吴天凤,杨洪涛.测控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85-87.

[4]刘彩玲.对提高高校生产实习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7,(1):114-116.

[5]王林.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教学过程的改革与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6,(1):34-37.

[6]沈涛,卢鑫,黄金哲.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在生产实习教学中的渗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Z1):146-147.

[7]刘亮,李录平,陈冬林,等.能源动力类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2):130-131.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赵道利?南海鹏?吴罗长?郭鹏程?李郁侠?罗兴锜

第二篇:水利水电专业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以某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其课程结构的基本状况。结果表明,专业课程设置少有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与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等。建议以领导重视、鼓励教材选编、调整课程结构、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开展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环境教育。

关键词:环境教育;水利水电工程;对策

目前,有关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争议不少。正确处理修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对环境影响尽可能小的设计方案和合理路线,要求工程建设的规划、决策、设计、勘测、建设、管理等人员具有较强的、自觉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学校作为主要的水利工作者培养、输出单位,开展相关环境教育尤为重要。

一、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开设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工专业)的高校有50多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4.8%,年招生约3500人。这些工科院校对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及破坏作用早有认识,对环境教育也十分关注。通过登录相关高校网站调查,开设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有5所985高校,6所211高校和9所普通本科院校,仅清华大学将《地球与人类环境》课程纳入水工专业基础课,其他学校没有明确的环境教育课程。其中某高校水工专业本科课程见图1。

图1 水利水电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其中,公共基础课15门,专业基础课9门,专业限定选修课必选10门,无环境教育类课程;专业任意选修课必选4门;另外,可从27门课程中选修5门,在27门中涉及环境保护的仅有《环境学概论》和《生态水工学》。素质类选修课变化较大,占总学分的4.4%,学分少,选择机会少,由此不难理解部分水利工作者出于对水利工作的热爱,夸大自己所从事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不以为然,甚至想当然认为发展就是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校教育与国家政策脱节

我国专业环境教育在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协调和制定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以及组织编写专业教材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1]。对于非环境专业,长期以来,学校环境教育的内容仅仅停留在珍惜自然、爱护环境上。环境保护也被认为是专业机构和部门的环境污染治理。很多工科院校非环境专业学生接触环境类课程的机会不到10%[2],更多学生接受环境信息的渠道为零散的新闻传媒或生活积累,缺乏系统的环境教育,环境感知能力也随着离开学校而逐步削弱和日渐萎缩[3]。《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明确“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课程或讲座;到2010年,实现全国环境教育体系趋于合理和完善,环境教育制度达到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目标”。目前,既定目标并没有得到圆满的实现。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要想从理论课中接受环境信息和知识,只能选修学校开设的素质类选修课或专业任意选修课。而必修课和专业限定选修课以及专业任意选修课中的必选课都没有设置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加之工科学生学业压力大;学校跨专业选课管理办法,如受开班人数下限、学分、限定选课学期、个人兴趣等因素限制,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课堂环境教育的几率很小,使得有兴趣学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学生错失机会,只能从众选课。

学校由于缺乏经费支持和专业指导,开展环境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开展的“贝迩(BELL)高校可持续发展创新课程推广计划”,2009年实施以来,试点高校分别为2009—2010学年25所,2010—2011学年22所,2011—2012年学年16所,但是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开设在这些高校的商学院、管理学院、环境学院和人文学院,没有工科专业。

(二)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符

对非专业性的高等环境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只是以普及为原则,讲授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4]。可供选择的融入环境教育的专业课程相关教材比较少。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教材中,大部分专业课教材对环境保护知识“心无旁骛”,小部分包含环境保护的章节或内容,但更新缓慢,或侧重于理论,或过于泛泛,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我国国情水情的严峻形势。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可选择的环境教育课程之一的生态水工学专业性较强,而环境学概论侧重各种污染防治。既然环境与资源密不可分,环境保护重要内容之一又是资源保护,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却很少结合和反映两者间的联系,有关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等内容的课程也未体现在教学计划中。

(三)师资力量不足

开设环境课需要授课教师知识面广,对教师的素质、师德要求较高。目前,我国非环境专业很多从事环境教育的教师并非环境专业毕业生,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性强,任课教师多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未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知识培训;教师继续教育滞后,没有环境教育培训的主动和被动要求,教师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科学知识都不到位;经济发展兼顾环境和环境优先的观点没有得以有效传播。教师队伍环境素养的缺乏导致专业课程设置较少考虑环境教育,即使有也流于形式,不能将环境教育融合到材料力学、土力学、规划、设计等课程教学中。学校规定素质类选修课没有实验(实践)学时,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不符合环境教育应有的教学特点,效果不佳。

(四)缺乏激励机制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落实不到,人人无责。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是美德,是发自内心的,不讲回报,不图奖励。在整个社会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可以对坚持环境教育的教师和身体力行的学生给予尊重,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既可以增加环境保护践行者的精神愉悦,又可以鼓励更多的师生加入到环境教育的队伍,改变目前“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环境保护知行分离现象。

三、应对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跟环境联系直接、密切,开设环境保护必修课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借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的“三同时”制度,学校环境教育应体现全方位、多元化。学校总体规划、学院课程设置、教师教材编著应同时启动,形成上下联动、齐头并进的态势。

(一)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应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大学”建设的号召,支持学校的环境教育事业,使学校成为实践环境理念的典范。通过改进传统教育,宣传和构建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将环境教育、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组织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专门机构或利用现有的教学督导团监督环境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师资格评审中。

(二)课程设置

环境教育是发展必要的技巧和态度以了解和欣赏人、文化、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是一种辨识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不是要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环保专家。根据学校课程体系结构,分别在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增加环境教育是比较理想的课程设置。然而,将环境教育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必修课,不仅增加学校、教师、学生的负担,还会降低大家的积极主动性,失去兴趣。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建议遵循“少就是多”的原则,学习质量的重要性应该超过教授质量。在现有课程结构中,将环境教育融入到每一节课堂中,将环境保护内容加入到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中,有专门谈及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等相关内容也强调将环境教育融入形式,也可以用环境教育课程替换1—2门必修课程或减少必修学分,增加选修学分。

(三)教材选编

学校是课程发展中心,而非外在机构的课程实验场所。每个学校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品质,国内外高校的环境教育成功经验可以参考,但绝不能复制,教材也一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进行环境教育的教材可以借鉴国外或校外教材,但随着教学实践的积累和体会,课程发展应遵循从下而上的发展模式。鼓励教师尽其所能,发挥专业自主,结合教学、科研经验和实践智慧,主动创新、改编教材,从而形成课程、教授、学习、评价、专业发展和校外环境一贯的整体。对在专业课教学中坚持讲授环境教育的教师,进行修订融入环境教育的专业课教材的经费支持。这对从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对教师继续学习和主动思考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教育形式多样化

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渠道为课堂讲授和课外实践;可采用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讲座、研讨会、学习班、社团、展板、影视、文学作品等形式。大力宣传“保护环境,我有责任”的观念,加大对身体力行、节能降耗行为的个人或单位进行表扬或奖励。

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涉及水、土壤、大气、生物、地质、声环境等自然环境和包含农业、经济、土地利用、文物古迹、人群健康等在内的社会环境,具有复杂性和潜伏性。许多环境影响一旦形成,不可修复。深入、细致地进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环境教育是所有开设该专业的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将环境教育与教学改革结合,内化于专业课程和教学实践性环节中,融会贯通到学生的每一堂课中,对于学生大工程观的培养、环境理念的建立和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能够起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我国高等环境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大学教学,2009,(7).

[2]肖文香,李天煜.对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中非专业环境教育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31).

[3]李景宜,李吉均.我国高等环境教育现状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6,(3).

[4]王磊.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

作者:杨育红 姚志宏

第三篇:水利水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文章针对21世纪中国水利现状,提出了水利工作者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为水利高等教育应根据自身特性,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合理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科学制订培养方案,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 水利水电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董天松(1972-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工程施工等。(吉林 长春 130012)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水利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水利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水利要发展就要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性发展水利转变,完成这一转变的基础在于教育。那么,面向21世纪水利高等教育要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水利高等教育要为新世纪培养什么样的水利人才,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就水利类专业现状,结合我校五十多年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办学特点,对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工作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技术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推广、具有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和实践者,是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动态,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及时调整和创造新的专业,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急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质量求发展,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数学、力学和建筑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构建大专业、多方向的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教学目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按照通识培养、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模块设计教学流程,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形成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完整统一的培养模式。

在理论教学中,应以培养应用能力必需的基础知识为主线,根据知识的相关性和互补性进行课程的整合和知识模块的拼装,合理分配各课程知识内涵。我们应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突破学科体系,侧重工程施工和施工管理,形成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

(一)夯实基础

它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教育。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概况,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数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仅能满足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的需要,也为将来学生的进一步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拓宽口径

对二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拓宽专业基础课领域,淡化学科专业界限,增强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使其能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视角进行思考,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间的沟通。同时,要按“宽口径、厚基础”原则,以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为主,构成大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专业学习和发展打下宽广而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专业教育

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对专业课程体系要进行优化重组,构建新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强化能力

增强学制和学习进程的弹性,压缩必修课课时,开设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选修课程。如对“水工建筑物”和“水电站”两门必修课来说,我们可根据培养目标,适当删减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培养大中型水电工程施工和管理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组合压缩一定的教学内容;并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水工建筑物2”和“水电站2”,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特长发展拓宽空间。这样的修订,在专业课类选修课和实践类选修课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广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注重个性发展。

我院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非常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开设了专业特色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前者主要包括设计、施工及管理等三方面,如“建设项目进度控制”“混凝土喷锚技术”“水利工程管理”等;后者则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加大将来就业几率而开设,如“农田水利学”“路基路面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或将来就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以此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三、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我院特色

(一)实践教学结构模型的建立

构建的实践教学模型包括课内分项实践和课外集中实践两个子系列。课内分项实践将分散的课内实践科学系统地组成三条基本技能培养线(绘图技能、计算机技能和实验操作技能),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加强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外集中实践是按工程对象的类别、学生未来服务的技术工作领域,运用集中实践方式进行。

1.基本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各门课程的实验及课程实践的单项技能,为培养专业能力奠定基础。主要实践内容包括:基础课程实验、课程大作业和认识实习等。加强课程改革,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课程体系改革中,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组建课程体系,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实行边讲边练。

2.专业能力培养。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专业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应用技能。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

3.综合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产实习是结合工程实际学习现代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加强工程施工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及信息管理的综合能力培养,解决工程问题。

(二)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设置与实施

1.课程的实践性教学。(1)制图。水利工程制图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及绘图技能。读图时应结合立体图、录像、认识实习,使学生深入理解水利水电工程图的图示内容;绘图应以抄绘为主,重点使学生掌握画图步骤、正确运用制图标准,提高画面质量。(2)计算机操作训练。加强计算机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计算机编程、操作、软件开发、上网等方面得到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并通过相应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相应的等级资格。(3)实验课。课程实验是检验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建议开设实验的课程可包括:电工学、水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水工建筑物实验等。(4)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融会贯通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完成一个较完整的设计计算过程,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通过课程设计可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集中实践性教学。(1)认识实习。第一,要认识实习的目的与任务。要通过实习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他们获得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及水利工程施工的感性认识。第二,认识实习的内容与要求。要全面了解水利水电工程枢纽总体布置;认识了解大坝结构和布置要求;全面了解水电站厂房的组成和布置要求;听专题报告及现场教学。第三,对认识实习现场要求。实习地点应尽量选择在工程规模、布置特点、结构特点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色,且相距不远的水利工程。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做到节约实习经费开支,并要求实习单位具有足够的工程技术人员给予指导。(2)生产实习。第一,实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第二,实习内容包括:现场参观、现场教学和参加实践。(3)毕业设计。第一,毕业设计的目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前综合、巩固、加深、提高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进行工作、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要使学生做到:巩固现有知识、掌握新的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第二,毕业设计的内容与要求。在选题方面,内容难易要适中。理论研究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理论意义;应用研究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应用价值;设计类课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实用价值。毕业设计的内容建议可依据教师和学生就业等情况综合考虑。第三,选题的质量保证。为保证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需制定相应的规范,下达相应的设计任务书、指导书,以保证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在满足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毕业设计题目尽可能采用实际工程,其难易程度应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可以完成为宜。鼓励一人一题,若多人同做一个课题,基本设计内容每位同学均要完成,但设计内容应各有侧重。

(三)实践教学手段的改革

1.重视仿真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实物仿真是针对现场的工艺和设备,“取其精华、略去枝叶”的教学方式,在实习场所再现生产现场的生产工艺、主要机械设备的仿真性运转,如水库调度、电站运行管理等。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工程项目的经费预算、物资储备、计划进度、质量监控、财务核算及成本分析等全过程有了通晓,增强了他们对现代施工管理的感性认识和对以后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2.打破传统实践安排模式,努力提高实践效果。实践教学也要以教育思想和观点的改革为先导,要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实践效果。提高实践效果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面广,要多思考,要打破传统的安排定式。要认识到实习是在学生未接触到专业课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实习要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他们获得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及水利工程施工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我们主张实行以自主实习为主的实习模式。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施工现场,更好地达到认识实习的目的。我们在拟定认识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和原则的基础上,编制了认识实习指导书,并附有认识实习介绍信、认识实习记录表。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学生把自主认识实习看成是一种体验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机会,通过自主认识实习,了解了工地现场以及相关的知识,初步建立起了工程意识,锻炼了实际能力。

3.对传统毕业综合实践模式的探讨。毕业综合实践是工科类院校最后学习阶段,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悉工程设计或施工过程,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主要综合性环节。传统模式是老师安排一个大的工程应用题目或一个大型施工场地,学生被动地去设计或顶岗实训。而随着市场经济形势变化和就业要求,就需要把毕业实习、学生创业、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与实际结合的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2007届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来自工程一线外聘指导教师,拿到了实用性强的课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同时,在毕业答辩中,我们聘请了多位工程单位人员参加,涉及的问题十分灵活,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毕业实习来讲,我院对传统的做法也进行了改革,变学院安排为学生自主联系与学院安排相结合方式,让其自主联系实习、设计单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自主联系的单位很可能就是以后就业的地方,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来展示才华,接收单位也把实习和设计工作作为对学生的一个考试和锻炼机会,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构建全方位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一是对学生的教学要和水利工程实际、水资源管理实践、水利科研工作相结合;二是教学单位要和水利生产建设单位、水利科学研究开发机构相结合。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要坚持面向水利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生和教师要主动地、广泛地关注和参与全国范围内的重大水事活动、治水实践、课题研究和项目实施。

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以工程训练、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同时,密切注意科技发展动态,及时将各企业中的水利水电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编入教材和讲义并引进课堂,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开发和创新活动。

(一)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校企联合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学院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可以联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或生产一线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座谈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人才培养的信息反馈系统。学院应把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办学的重要指标,通过校企联合,时刻把握人才市场的热点,把握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买点和企业对人才能力要求的亮点。做到及时与企业沟通,灵活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招生计划,及时投入资金,支持专业教学改革。

(二)“请进来、派出去”,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的教师

“请进来”是由学院聘请一些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与本专业有关的专题报告和系列讲座。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不但可以增长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可以使专家、学者们了解学校教学运作过程,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为学生开辟就业渠道。

“派出去”是继续派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到工程一线从事监理和技术工作,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先进文化、先进理念更及时地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的先进技术,正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吸收生产一线的专业知识,为更好更快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深入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培养

第一,为了给毕业生就业搭建广阔的就业平台,在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直接为企业办班,即“订单”培养,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计划,校企双方共同拟定招生方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企业参与学校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实践活动直接在企业实施,毕业顶岗可直接由企业组织。第二,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让毕业生展现自身才华,加强与企业沟通。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让企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企业有决定学生去留的权力。第三,直接为企业办班,签订协议进行培养。采用理论教学主要由学院承担完成,实践技能主要由企业完成;或采用双方共同配合的教学方式进行培养。这样不仅为企业输送了优秀毕业生,而且可经常为企业开展技术、管理服务、咨询、培训,在教学上也得到了企业的支持,解决了学生实训、顶岗实践等实践教学问题。

(四)建立相互作用机制,使校企互利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的观念,一切工作以社会需求、企业需要为准则,加强学院与地方、与行业的联系,联合解决具体问题,校企建立了相互作用机制,达到了“双赢”。具体体现在“三个搭台”上:一是科研搭台,研学唱戏,即以科研合作为切入点,以生产科研为特色,使教学、科研、生产项目相结合。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效果,另一方面加强了生产单位的联合,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二是专业搭台、产学结合。以行业标准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及能力标准的同时,学院利用毕业顶岗实训,让学生到生产一线顶岗工作,企业指定辅导教师,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提出要求。三是中介搭台,培训相融。院系通过行业协会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将新标准、新技术、新认证制度融入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双证书”制,通过与中介机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J].求是,2006(23).

[2]王瑞生,朱记伟,赵承黎.西部水利水电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沈祖炎,等.挑战与突破[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4]祝英杰,于广明,李兰.新世纪本科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J].中国冶金教育,2006(5).

[5]周远清.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5(22).

作者:董天松

上一篇:安全生产职称论文下一篇:资源勘查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