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保险业论文

2022-04-18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开放水平,通过简政放权和备案制改革,大幅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其中,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外开放的态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而针对新能源汽车审批的政策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能源产业保险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能源产业保险业论文 篇1:

新能源汽车保险:风口与风险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而保险业的天然属性就是风险管理和保障,发挥保险作用有助于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保驾护航,新能源汽车也给保险业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保险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不久前,中国保监会发布指导意见要求保险业积极探索如何服务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如何发挥保险产品和资金优势更好服务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怎样通过深化改革、支持创新、回归本源、突出主业等方式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不同的需要……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缺失

从外部环境来看,新能源汽车保险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纵观全球的汽车市场,汽车产品将向安全、节能、环保方向迈进。新能源汽车也随之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各界研发的目标和追求。

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成绩斐然:2016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在全球的占比均超过了50%,2017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63.9万辆和6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7% 和51.4%。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传统燃油汽车的保险业务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差异化的需求。企业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保费和定审理赔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目前整个保险行业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保险产品,新能源汽车保险采取了与燃油车完全相同的产品条款、责任范围和保险费率。

因此可以预见,面对发展潜力巨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汽车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将被带动起来,成为车险的一个新型的细分市场,以更好满足这一全新领域的车主用车的保障需求。新能源汽车保险领域发展的空间很大,所以保险服务一定要跟上。

从保险角度看新能源汽车的五大风险特征

从行业内部来看,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新能源汽车与传统车的结构、性能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新能源汽车保险的风险结构、风险成本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前段时间我们组织了课题组对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风险从保险的视角进行了初步研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风险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新能源汽车技术成熟度、普及度直接影响车辆的赔付成本。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制造关键设备的技术水平各异,直接导致赔付状况在不同厂商间有较大差异,同时由于关键的技术被少数的厂商掌握,新能源汽车发生事故以后普通的维修厂不具备维修能力,导致车主只能回4S店由汽车的生产厂商进行维修,加之新能源汽车车载设备电子化集成度高,单次的事故损失大,零配件及工时费价格一般比传统的燃油汽车更高。

第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特性导致比传统燃油汽车更易发生自燃。在目前的电池技术水平下,在电池老化、内部短路或者是充电时一旦发生电流的瞬间扩大,自燃后的损失也比传统汽车更大。

第三,电驱动汽车的噪音不利于保护行驶者的安全。根据2011年美国国民高速交通安全局的报告,除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之外,新能源汽车行驶的噪音较小,不易引起行人的注意,因此发生碰撞的机率更高。

第四,部分厂商回收事故电池使真实的风险无法暴露,部分厂商如特斯拉出于对专利技术保护和其它因素的考虑,在电池发生事故受损以后免费为消费者更换并回收电池,这个做法隐藏了车辆的真实风险,使保险公司无法准确评估车辆的风险状况。

第五,新能源汽车使用者的风险特征存在差异。根据相关调查,女性消费者比男性消费者更容易选择新能源汽车,18岁到35岁的年轻消费者对新能源车购买的意愿较高,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保险的成本更高。但是在某些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有些风险特质比传统燃油车要低。比如混合动力汽车车身重量增大,车内乘客在事故发生的时候受伤的概率比传统汽车要低。总体而言,新能源汽车风险组成和传统车的实际上很不一样。

现在很难判断我们目前用传统汽车的保险产品来承保新能源汽车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这需要保险行业进行进一步研究。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特征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进行细致评估以及量化。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处于刚起步阶段,没有历史数据和成熟经验做支撑。行业在新产品开发、费率拟定以及产品销售和风险管控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风险点也不断变化,保险业对新能源汽车风险的研究也更加紧迫。

如何推動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的市场化机制形成?

从监管政策来看,汽车保险发展的支持制度已经逐步建立起来。汽车产品关系到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在管理上属于审批产品。近年来保监会在进行商业车险改革,目的是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让经营的保险公司能够开发更多的适合车辆风险特点的保险产品。

首先,商业车险条款形成的趋势已经逐渐成熟。在商业车险改革之外,保监会指导行业协会率先制定和发布了覆盖多种类、多用途机动车的综合商业车险的示范条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消费者的细分保障需求,分别推出了机动车损失保险全面型的示范条款,促进车的示范条款、法定节假日限额翻倍的条款等推出,并正在进行第三方责任条款的制定工作。

在示范条款推出的同时也鼓励行业进行创新条款的评估,截止2017年6月,共有3家公司申报了120项产品创新,其中主险34项,附加险86项,因此当前整个保险行业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不同保险需求和市场需求的示范条款体系,创新条款的评估机制也运行平稳,车险条款的机制已经趋于成熟,这为新能源汽车的保险条款制定奠定了经验基础。希望各保险公司能够积极开发和申报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创新条款,不断丰富条款内容,让消费者选择的种类更加多样。

其次,在产品的定价方面。商业车险定价机制已经基本确定。改革以后,我国的车险定价模式由传统的保额定价转变为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车型定价模式,由原来单一的保额获得由新车购车价格决定转换为综合考虑某一车型的车辆价值的安全性及维修经济性等多种风险因素来确定。为了精准实现车型定价,保险行业已经形成了涵盖国内保有的20万款车型的数据库,并保持每日50到70款车型的更新量。同时,保监会还指导行业协会建立了行业车型全保费的生产中心,实行了全国范围的车险全保费的数据推送,数据量达到了4亿条,并保持了每天近20万条的增长量。

基于车型定价,结合新能源车的车辆结构和风险特征开展研究,把汽车技术对新能源汽车风险的影响通过定价机制体现,推动了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费率的形成机制,市场化机制成为可能。

第三,行业的新能源汽车风险研究基础工程逐步完备。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于2016年挂牌成立,并加入了汽车机构联合组织,成为汽车风险重大基础性工程。中保研的建成意在为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的风险提供必备支撑,弥补新能源汽车缺乏历史风险数据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保险发展有利条件很大,发展空间巨大。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毕竟刚刚起步,还需要行业研究来破解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中的各种保险难题,优化使用环境。

(本文根据何浩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保险发展交流会上的演讲内容整理)

作者:何浩

新能源产业保险业论文 篇2:

放宽外资准入+ 双积分政策 新能源汽车领域迎来合资潮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开放水平,通过简政放权和备案制改革,大幅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其中,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外开放的态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而针对新能源汽车审批的政策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多项政策密集出台,新能源汽车领域放宽外资准入箭在弦上

9月21日,关于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的政策又有了新的进展。商务部在当日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关于国务院39号文列出的包括新能源汽车制造在内的12个重点领域扩大开放问题,目前有关部门和地方正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相关的落实工作。截止目前,已经有50多个部门和浙江、湖北、江苏、福建等20多个省级政府分别提出了落实的工作计划。

上述提及的“39号文”即是8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将出台包括新能源汽车制造、船舶设计、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12领域开放路线图和时间表,自贸试验区试行过的负面清单也将尽快在全国推广。

而关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外资开放,我国政策导向一直坚持开放发展的原则。早在今年6月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已经直接给予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豁免地位的特殊待遇,打破了此前外资车企合资名额不能超过两家的政策限制。下一步,商务部等有关部门还将尽快研究出臺减少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外商投资限制的具体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该领域对外开放。

此前,我国对新能源汽车和专用车企业都有外资股比不能超过50%的限制要求,而近期的政策多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放宽股比限制,据此,业内预计,开放路径很有可能先在自贸试验区施行。

另外,关于近期网络上流传的允许外商独资建厂的传闻,目前还没有更多可靠信息来证实。而鉴于我国汽车领域一直以来保护程度较高,即便开放也会采取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可以参照的是,国务院曾在去年出台政策,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在自贸区内从事动力电池的研发和制造。

多重压力之下,新中外合资公司纷纷诞生瞄准新能源

随着纯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数量的放开,以及降低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双积分”政策对传统燃油车合资企业的影响,江淮-大众、众泰-福特等新能源合资企业先后成立。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直坚持开放发展的原则,但在整车制造领域“中方股比不低于50%”的政策“红线”依然没有放开。

除了前文详述的外资开放政策,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即将出台的积分交易政策,也给传统汽车制造商带来了压力。后者规定,汽车制造商必须出售足够数量的新能源汽车才能获得相应积分,这个比例在2018年要达到8%,2019年为10%,2020年为12%,每台新能源汽车得4个积分,如因自身销量达不到,则要向外购买积分。

正是在这些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近期一些跨国车企纷纷在国内寻找第三家合资伙伴,并成立以生产研发和销售新能源汽车为主要目的的新合资公司。

截至本刊发稿前,最新的消息来自雷诺-日产联盟和东风汽车集团,双方于8月底宣布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eGT),在中国共同开发和销售电动汽车。按照计划,易捷特将设计一款具备智能网联功能的全新电动汽车,并由联盟和东风共同开发。

同月,福特与众泰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合资建立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且合资双方各持50%股份的纯电动乘用车合资公司。这是福特在华除长安福特、江铃福特后的第三家合资公司,也是继大众之后第二家在中国拥有三家乘用车合资企业的外国公司。

我国吸引外资政策缘何力度空前?

近年来我国吸引外资、扩大开放力度为何明显加码?专家认为,尽管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国内不缺资金,但从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以及全球资源配置等角度来讲,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外资并不奇怪。

首先,外资是多重竞争力的载体,不仅是资本,还富含管理、技术、知识、营销等,这些是我国全方位提升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资源。

其次,当前外资在华新增投资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具有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领域,但这些领域的开放和市场准入恰恰相对较慢,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变这一现状。

作者:郑雪芹

新能源产业保险业论文 篇3:

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摘要】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农业和工业基地,在原有经济模式受到能源匮乏制约的情况下,急需发展低碳经济来改变原有经济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新技术。本文对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论证了湖北省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将大有可为。

【关键词】 湖北省 低碳经济 必要性 可行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碳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世界性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便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经济力争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我国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2007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领导层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省市也已启动。2007年3月,珠海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建议珠海申请成为中国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2008年12月,“低碳经济方法学及低碳经济区发展案例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吉林市召开,吉林市被列为低碳经济区案例研究试点城市;2009年11月,内蒙古首届碳汇草业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行;上海着手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二、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要地,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湖北省传统产业、重工业比重大,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明显,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始终面临着“少煤、少油、少汽”的能源问题。由于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容量有限,进一步发展又面临较大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湖北省经济面临着资源瓶颈的问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湖北能源匮乏的问题将更加突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湖北省能源资源不足以支撑原有经济发展模式

湖北省能源匮乏,尤其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截至2009年底,湖北省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能源矿产仅占资源储量总量的7.61%,其中煤炭仅7.8亿吨,石油1.4亿吨,按目前省内石油和煤的产量和需求量自给率仅为10.42%和14.53%,将长期依赖从外地购入,能源矿产供需缺口巨大。2009年,湖北省的煤炭生产量为1087万吨,外省调入量为10299万吨,缺口达到9212万吨,到了2010年,虽然煤炭的生产量上升为1292万吨,但外省调入量依旧高达12096万吨,缺口是2009年的1倍。湖北省缺煤、少油、乏气,能源资源前景不容乐观。

2、湖北省环境容量有限

湖北省环境容量有限,污染严重,形势严峻。利用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尽管湖北省在环境治理上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但依旧存在污染物存量大、增量多的局面。从2008年到2010年,湖北省废气中污染物排放总量由89.85万吨下降到82.56万吨,但是,2010年全省平均酸雨频率(27.6%)比2009年(26.5%)上升了1.1%,全省十七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为优良天数的平均百分率(92.7%)与2009年(94.2%)相比,下降了1.5%。而随着湖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势必还将继续大幅上涨,在有限的环境容量下难以处理日趋增长的污染排放物,环境破坏的趋势将无法避免,同时,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工作与环境危害的防范工作也愈来愈艰巨。

3、发展低碳经济是湖北省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1)湖北省传统产业结构不平衡。湖北省产业结构不平衡,高耗能产业结构特征明显。湖北省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站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占据着很大的比例。2010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为7793.3亿元,占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工业总产值的36.0%,而能源消费共计6352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8.1%。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投入比重要远远大于它创造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2)利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技术创新,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污染减排,促进传统结构优化和升级。不断提升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改造和升级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业、软件信息产业等资源能源消耗少的现代服务业,促进低碳服务产业的发展。提高传统产业资源利用率,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降低生产制造业单位能耗,是提升湖北省传统产业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快速扩张,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低能耗的信息产业,大力调整工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重点发展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突出“武汉·中国光谷”这一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品牌,利用光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国同行业最大产业集群的突出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光电信息技术、光纤网络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低碳信息网络产业,并向3G、物联网等新概念产业倾斜。2009年底,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将成为“推动资源节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即积极探索有利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创新经验及典型示范。

三、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

1、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

(1)从全球来看。低碳经济的概念诞生于全球各国愈来愈依赖高碳能源发展经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迫切需要找到一条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各国纷纷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各国纷纷提出用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把发展低碳经济看作是缓解当前经济危机,实现全球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从全球经济的现实发展状况和趋势可以看出,低碳经济将成为又一次经济浪潮的新起点。

(2)从国内来看。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国家对湖北省的改革和发展定位已经十分明确。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力扶持、投资新型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这无疑给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机遇。

因此,湖北省一方面应该保持现有的经济增长态势,稳定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借助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发展低碳经济”局面以及国家对于低碳经济建设的大力支持,以低碳经济为着眼点,切实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缓解能源、环境、产业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制约,努力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湖北省有良好的新能源基础

(1)湖北省有发展光伏产业的自然条件。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湖北省丰富的光能资源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湖北省的光伏系统集成应用很早就已经起步,而且有些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湖北省在光伏系统集成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与经验,并有一批技术实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光伏企业。因此,湖北省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太阳能利用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扩大光伏产业规模,加快光伏产业发展步伐,积极、稳妥、有效的开辟出一条光伏产业发展道路。湖北省虽然应该重视光伏产业发展,但是不能急于求成,短期内不必效仿其他省份打造光伏千亿元产业,而应从健全产业链、启动光伏市场、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以光伏技术的推广利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应用拉动产业,适度鼓励和扶持光伏产业发展。

(2)湖北省有发展核电的基础。核能具有经济、安全、清洁、高效的特点。与火电相比,它不会排放粉尘、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也没有过多的固体废弃物产生,核能的发展,对于湖北省能源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战略意义。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核能局和国际原子能机构2010年统计报告称,从1965年到2010年,世界原子能消费增长了107倍,年复合增长率11%,核能发电量至2050年可能会占全球发电量的25%,核电在世界能源结构中越来越居于重要地位。自2008年咸宁核电项目启动以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湖北省的核电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准备工作顺利推进。现阶段对于核能发展要做的一是要广泛应用世界最先进的核电技术,提高科技含量;二是要做好核电项目厂址的建设工作,与先进的核电技术相结合,避免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又一次重演;三是要积极拓展与核电相关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建设与发展,起到联动效应;四是要规划好湖北省核能产业的长期发展路线,推动核能经济持续发展。

3、湖北省有发展低碳经济的特有优势

(1)区位优势。武广、合武高速铁路等重点铁路建设工程的相继建成投产,大大拉近了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地区、长株潭城市群及珠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黄金水道”使得长江货运量先后超过美国密西西比河与欧洲莱茵河,跃居世界第一。武汉新港加快建设,武汉航运中心跻身于国家定位。交通圈的大发展势必促进经济圈的大发展。

(2)政策优势。随着“十五”规划的结束,“中部崛起”走上前台,定位为国家战略。湖北省作为国家“中部崛起”重要战略的支点,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批准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青山和阳逻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试验区。2010年,湖北省被确立为全国七个低碳经济试点省份之一。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应该充分发挥这些政策优势,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和管理体制,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3)科教资源优势。湖北省是我国的一个科教大省,众多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云集于此。2010年,湖北省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20所高等院校,其中有7所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100强。多年来,这种雄厚的科教实力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了很多人才。湖北省应该发挥这一科教资源优势,转化科教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发挥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注:本文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院级课题“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5).

[2] 李艳君: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10(2).

[3] 郑晓松: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财政,2009(16).

[4] 刘钒、张俊祥: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湖北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9).

[5] 张奋勤、刘望辉:湖北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4).

[6] 甘德林:湖北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研究[J].今日湖北,2012(2).

作者:漆莉

上一篇:微信商户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石油企业保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