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城市建设论文

2022-04-18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建设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在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高效图书馆应该将自身的资源和信息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实现与智慧城市公共文化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互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图书馆城市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图书馆城市建设论文 篇1:

公共图书馆与书香城市建设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书香城市;文化建设

摘 要:公共图书馆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文明,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体现在拥有藏书丰富、服务优良的图书馆上。文章以洛阳市图书馆为例,通过列举分析该馆在城市书房建设、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效能与职能提升等经验做法,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应如何在文化服务和书香城市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1 书香城市的建设背景

近年来,全民阅读推广和书香城市建设工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1]。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注,使新时代的各级公共图书馆找准了自身的定位,其应勇于担当使命,强化社会责任,大力构建高效、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全方位提升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引领全民阅读,努力为国家文化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2 公共图书馆在建设书香城市中的作用

2.1 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推广上具有引领作用

公共图书馆既是全民阅读推广的主阵地,也是书香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有着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优势和浓厚的读书氛围,能够方便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阅读推广上,公共图书馆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具有专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能够按照书香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进行阅读推广工作,对书香城市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2.2 公共图书馆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职能,在城市居民的学习、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的交流和传承等方面具有优势,对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可估量。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是城市发展继往开来的重要文化资源基础[2]。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公共图书馆不仅是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宝库,也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城市中不同阶层、年龄、职业的居民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服务与交流场所。公共图书馆通过举办讲座、图书展览、猜谜等多种文化活动,吸引读者参与阅读交流,在与古今中外圣贤的“对话”中、对公共话题的探讨交流中、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和对艺术作品的参观鉴赏中,使市民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层次不断提高,使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逐渐浓厚。

3 洛阳市图书馆在书香城市建设中的主要举措

3.1 延伸公共阅读服务,构建相关服务体系,推动书香城市建设

3.1.1 建设高标准城市书房,打造“15分钟阅读文化圈”。书房能给家庭带来温馨的氛围,但很多人没有条件配置自己的家庭书房,城市书房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阅读场所。城市书房是一种新型的阅读场所与阅读模式,致力于满足人们的个性阅读需求,更加讲究定向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对全民阅读有良好的推动作用。2017年以来,洛阳市图书馆在主管部门的领导部署和有关单位的配合下,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开放时间、统一配置、统一服务标准等“八統一”的管理要求,遵循“均衡布局、集约节约、便民利民、突出特色”的原则,在群众生活休闲的核心区域,选择交通方便、环境相对安静的街区,大力加强城市书房建设。城市书房内统一配备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等设备,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也可实现正常运转,且管理后台能够实时掌握进馆人次、图书借阅量等信息。所有城市书房均设置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党建理论书籍专区,还设置了儿童阅读区、成人阅读区、历史文化区、文创产品展示区等特色区域。在开展借阅服务的同时,城市书房还开展了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如“弘扬优秀家风 打造书香家庭”活动、“夕阳红”读书会、健康知识讲座、插花艺术讲座、亲子故事会等品牌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体验中增强自身文化获得感。为了提升城市书房的服务效能,提高城市书房管理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洛阳市图书馆辅导部已举办了五期城市书房管理员培训班,授课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从图书分类排架、设备维护和保养、系统操作流程、人员应急救护、消防安全等多个方面对城市书房管理员进行培训。目前,洛阳市已建成并面向公众开放的“河洛书苑”城市书房共161座。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河洛书苑”城市书房共接待读者647.95万人次,借出图书176.7万册次,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2,420场,参与活动的群众共10.4万人次。2019年8月8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城市书房”专题节目,聚焦洛阳市城市书房建设,突出展示了书香洛阳的发展成就。如今,遍地开花的城市书房已成为古都洛阳的文化地标,“15分钟阅读文化圈”让浓厚的书香氛围在全市弥漫开来,掀起了新时代全民阅读的新热潮。

3.1.2 不断拓展阅读场所,阅读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洛阳市图书馆配备了流动服务车,定期送书到社区、部队、学校、宾馆、医院等人员流动大的场所,打破了图书馆公共阅读服务仅限于馆内的传统观念,为市民读书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2019年,为践行助残扶残的社会责任,洛阳市图书馆精心采购了一批最新版的盲文图书,共600多种、700余册,送至特教学校的视障孩子们手中,让书香陪伴他们快乐成长。

3.2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调动读者参与文化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书香城市氛围

3.2.1 大型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提高读者的阅读品位。在2018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为进一步营造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洛阳市图书馆承办和启动了首届书香洛阳“牡丹杯”经典诵读大赛,来自全市的各级党政机关、厂矿学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诵读爱好者广泛报名参与,人数达20,000余人。全市累计选送参赛作品188个,作品的选择、服装、配乐都经过精心策划准备。此次经典诵读活动展示了古都洛阳的人文风采,为全市人民奉献了一场流光溢彩的诗词文化盛宴,激发了全市人民的读书热情。洛阳市图书馆还利用场地和馆藏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推广方式,举办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如: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的新书展阅活动,母亲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办的专题朗诵会活动,亲子读书活动及迎新春猜灯谜活动,关于艺术品鉴赏、音乐欣赏、经典文学作品赏析等内容的讲座及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等。

3.2.2 有针对性地开展读者活动。洛阳市图书馆针对残障读者设计了专门的残疾人阅览室,为他们提供阅读辅助设施及专业的服务,定期举行“好时光手语沙龙”活动,帮助残障人士进行阅读及日常交流。洛阳市图书馆还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读者开展了送书上门、读书会等阅读推广活动,帮助他们走近阅读[3];在定期举办的“咱爸咱妈老友俱乐部”活动中,老年读者们除在活动中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享受随身阅读的乐趣外,还学习了手工钩编、剪窗花、做蛋糕等既有艺术性又有趣味性的技能。

3.3 加強软、硬件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洛阳市图书馆自2015年上半年起,构建了覆盖全市九县六区、城乡一体、功能完备、管理规范的“总分馆制统一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了本地区公共图书馆图书的通借通还、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等。先后进入“洛阳市图书馆联盟云服务平台”的馆藏书目超过100万册,有效缓解了单一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不足及读者借还不便的问题,推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为了有效解决老馆面积不足、服务能力有限、设施陈旧等问题,洛阳市图书馆于2017年下半年启动了洛阳市中心图书馆建设工程,并于2019年3月31日建成开馆。洛阳市中心图书馆由原洛阳师范学院安乐校区图书馆改建而成,总建筑面积近3.2万平方米,设计藏书容量200余万册,阅览坐席2,400个,日接待读者可达3,000人次。洛阳市中心图书馆采用了现代流行的模数化设计理念和无间隔功能区的设计原则,全馆共五层,自下而上分别设置了综合服务区、报刊服务区、特殊群体服务区、会议中心、数字阅览区、数字视听区、社会科学文献借阅区、专题文献阅览区、自然科学文献阅览区、古籍保护与展示区、艺术品展览区等功能区,还设置了休闲书吧等新型阅读体验设施,集图书借阅、信息查询、数字资源下载、网络信息多媒体点播、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洛阳市中心图书馆的建成更好地满足了全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书香洛阳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

3.4 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为应对互联网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洛阳市图书馆不断进行服务创新,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继续推广纸质文献的基础上加大对电子阅读资源的分享和推广力度。目前,洛阳市图书馆已实现馆内无线网络全覆盖,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等平台账号,在线发布最新图书信息、馆藏动态和阅读活动安排等,为读者提供在线阅读、资料下载、延期借阅、咨询留言等服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4 结语

书香城市建设的宗旨是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公共图书馆是建设书香城市重要的主体之一,在城市中起到的文化传播作用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替代的。借助公共图书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进而助力我国文化的发展,这种良性互动需要政府、市民和公共图书馆的共同推动[4]。

参考文献:

[1] 张章.公共图书馆与书香城市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6(7):7-10.

[2] 周宽华.谈公共图书馆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J].东方文化周刊,2014(4):1-2.

[3] 张小雅.数字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探索与创新:以洛阳市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8):5-6,9.

[4] 陈慰.“文化之都”建设推进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之刍议[J].图书与情报,2019(1):41-47.

(编校:冯 耕)

作者:张小雅

图书馆城市建设论文 篇2:

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研究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建设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在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高效图书馆应该将自身的资源和信息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实现与智慧城市公共文化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互补。论文就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下,高效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智慧城市;高效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模式创新

引言:智慧城市是21世纪城市化发展与信息化发展深入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态。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范围推进,国内已有多个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和计划。智慧城市的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核心,重点推动信息服务产业的智慧化转型,推动城市核心要素的相互融合和转型升级。高校图书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和文化服务的重要供给者之一,应该主动适应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的要求,深度嵌入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机遇,提升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水平,实现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互补。

一、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

智慧城市是集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和开发,为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1]。城市市民素质的提高才是根本,这也是智慧城市的灵魂。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利用显得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大中城市基本已经实现了免费Wifi的全面覆盖,这使用户在享受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服务的过程中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为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指挥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对信息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建设,同时还需要通过高端科学技术对经济进行发展,更需要对市民开展与“智慧”相关的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升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二、智慧城市建設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的特征

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图书馆依托现在的资源和技术,并借助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构建一体化的社会教育服务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时代性特征。智慧城市建设是进入21世纪之后,基于现有的技术、资源条件,专门提出的现代城市建设战略规划。而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是为了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型服务模式,因此,两者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智慧城市战略的提出,明确了现代城市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的建设目标,强调了各方面的协调共享,推进现代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为高校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下,对城市居民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需要高素质的人群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参与现代城市的建设,而高校图书馆则是满足城市人群对教育诉求的最主要途径。传统的精英化和阶段性教育方式逐渐向大众化和终身化教育转变,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服务模式的转变成为了必然。但是,从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现状来看,其服务观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都还无法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求。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社会服务模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要求其创新服务模式,走出校园,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二)一体化特征。在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下,要求嵌入主体与对象合作关系构建满足一体化的要求。从本质上来看,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而在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作为嵌入主体存在,智慧城市则作为合作对象,两者虽然在性质和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却别,但是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产物,具有同源性。从空间理论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关系,智慧城市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依托,而高校图书馆又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高校图书馆是智慧城市的科技文化知识传播中心,两者之间相互协调,浑然一体。

(三)互动性特征。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互动性。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而本质上是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这就离不开教育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本身同时兼具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职能,但是也需要大量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支撑。这种规定性法则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无法 进行,具有明显的制约性特征。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空间高度结合,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整合,这位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持。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的聚集地。另外,智慧城市的发展将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政策和资源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而高校图书馆则将自身培育人才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城市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获取途径,为实现城市用户的终身教育提供重要的支持,尤其是通过需教育等形式,不断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服务,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图书馆传统社会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和服务意识落后。当前,很多大学都对社会读者设定了限制,将大部分校外人员拒之门外。并且,高校本身对图书馆的社会宣传重要性不够重视,对社会读者的阅读需求不了解,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长期被压制,无法发挥出来,社会读者也无法了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内容。另外,加上高校图书馆馆员本身的专业素养偏低,对图书馆的发展并不关心,导致其在服务过程中表现出不主动、不热心,服务意识非常淡薄,这样封闭的思想观念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的全面开放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也是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发展的根源所在。

(二)服务形式单一。当前,国内还没有一所高校图书馆真正做到了向社会读者的全面开放,其中多多少少总会设置一些限制和条件,其服务内容和形式也较为安逸,同时知识针对特定的对象提供简单的纸质资源借阅、馆内阅读以及数据资源检索等服务。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对象也较为狭窄,主要还是针对校友、教职工家属或者一些特定的机关工作人员,并且对资源的外界时间进行了限制,这些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读者的积极性产生了打击,即使对社会开放,社会人员的借阅量也较少,资源利用效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三)管理安全问题。高校图书馆在面向社会开放之后,其中的很多资源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同时,避免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出现,还有待进一步解决[3]。同时,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开放后,服务对象范围会不断扩大,工作量也不断增加,管理难度增加,必然会产生很多管理安全方面的问题,读者信息的真实性、图书超过借阅期限未归还,大量社会涌入校园带来的治安管理压力等。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网络犯罪不断增加,比如通过病毒攻击、数据窃取等,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如何确保高校图书馆全面向社会开放之后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四)资源冲突。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基本上都属于公益性质的无偿服务,随着向社会的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增加,读者量也进一步增加,书刊的破损率也会进一步上升,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不断对馆内图书资源进行更新。同时,随着读者的增加,馆内的空间、各类基础硬件设施也需要增加,并且工作量的增加还需要增加一定的工作人员,这些都需要高校图书馆投入更多的资金,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运营成本。另外,在面向社会提供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时,是否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如何收取才算合理,这些缺少一个具体的标准,对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产生了重要的打击。

四、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创新策略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的创新需要转变过去的观念,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保障。同时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观念。当前,大学办学的理念是实现开放式的办学条件,这也意味着观念。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该以公益性为中心,增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立足社会公益性服务,转变传统社会服务模式下封闭式的服务观念,重新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观,确立终身化教育的服务理念,形成学校与社会、教育与培训、素质与技能多元化互动的开放式教育系思路,为实现嵌入型社会服务提供支持。同时,需要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在过去,高校图书馆更多的强调了学术性服务,并且空间也局限在校园范围内。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求统筹城市物资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在这样的要求下,高校图书馆应该转变过去的服务模式,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性,真正将服务嵌入到社会中,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服务。

(二)政策和法律保障。从政策方面来看,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形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提倡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尽可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教育部和学校也应该积极响应,将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落到实处。从法律方面来看,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进行规范,保障社会公民平等有效地利用高校图书馆公共资源,同时,还能够对涉及到相关知识产权的问题进行明确规定,使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这样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图书馆实现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将图书馆内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服务。

(三)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加强相关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的购买力度,确保社会教育服务功能的顺利开展。同时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尽可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将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服务。同时,通过资源内容的整合,能够提升资源内容的价值,社会读者能够更加快速、方便地完成信息資源的获取的利用,使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效能进一步提升,也符合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四)加强高校图书馆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协调。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属于横跨多个行业的服务系统。对此,首先应该加强高校图书馆与智慧城市建设之间的协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将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发展纳入总体规划,推动各类新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建设中的应用,为其创造发展条件。同时高校图书馆应该借助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努力拓展服务空间,提升服务水平,为智慧城市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另外,需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市民之间的互动合作,基于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构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面向社会各方面的需求,针对性地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全面推进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结语: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战略目标,被国内各大中城市相继实施。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人才是关键,而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人才培养服务中心,需要充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全面向社会开放,同时,加强资源的整合,构建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最终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协调、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巧玲.智慧时代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赵彦敏.“智慧城市”语境下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浅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06):128-129.

[3]丁春梅.“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J].新校园(阅读),2015(11):165.

作者:刘静

图书馆城市建设论文 篇3:

“智慧城市”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和高校图书馆共同的目标理念,文章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潮流中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信息优势,补足智慧城市公共文化和信息服务体系缺失的链条,在为高知人群提供精细信息服务、服务智慧科技发展、融入公共文化和构建信息服务体系等路径取向上主动寻求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拓展。

关键词:智慧城市;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催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方兴未艾,国内已有上百个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计划和发展战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命题,旨在推动信息服务产业的智慧化转型,促进城市核心要素融合互动和转型升级[1]。智慧城市的运行需要有全面、及时、便捷、高效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服务的提供关系到智慧城市能否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和文化服务的重要且高端的供给者,主动适应信息服务产业的智慧化转型,深度融入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提升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水平,最大化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和文化价值,遂行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平等理念追求,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

1 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

“智慧城市”是集物联网、感知网、云计算等集感知、获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广泛深入应用,信息资源得到高度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并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城市人民生活的“城市信息化的较高阶段”。“智慧城市”意味着在部门之间共享协同作业,意味着改变等待服务请求为主动的连续的服务,意味着精简业务流程和降低服务成本,以达到城市发展的最佳和谐状态[2]。王世伟认为在智慧城市,任何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的网络和设备即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3]。他还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囊括多种行业和领域,其中包括智慧教育(如智能图书馆)和智慧公众(如知识阶层)。智能图书馆为智慧公众提供智慧服务,必然是智慧城市建设体系的重要环节。

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理念也在发生着悄然变革,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更应该充分发挥其拥有的优势,为社会、公众、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早在2005年由50位大学图书馆馆长签署的《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武汉宣言》中就明确了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标——“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4]。这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不谋而合。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顺应城市发展潮流,主动置身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中,找准智慧城市建设的切入点,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信息优势,融入到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建设和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去。

2 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三个取向

高校图书馆嵌入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应结合自身的优势与资源,补足智慧城市公共文化和信息服务体系缺失的链条,主动在高端精细信息服务、服务智慧科技发展、融入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等路径上实现服务模式深度创新和拓展。

2.1 拓展校友服务——聚焦服务引领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知智慧人群

校友是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城市中智慧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的共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资质达到一定水准,致力于终身学习,富有创造力,思想开放和乐于参与公共生活[5]。智慧城市的智慧人群主体是高知阶层,这些人曾经属于各高校图书馆的普通读者,对母校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与馆藏一般都很了解。他们从母校毕业后,多数成为一个城市的行业专才和管理者,毕业以后能继续享受到母校图书馆优质的信息服务,以支持其科研与实践工作的开展,将会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外高校图书馆对校友开放已经形成了一种理念,很多大学已经将校友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为校友提供在线使用资源和服务平台,满足其终身学习的需要[6]。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校友服务工作方面也进行了尝试,但是总体上重视和普及程度都不够,笔者就广州市高校图书馆调研发现,21所公办大学中仅有3所图书馆明确有针对校友服务的项目,其他图书馆都将校友视为一般社会读者对待。由此可窥见我国高校图书馆校友服务的总体情况并不理想。向校友提供服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于本地校友而言,可以向其开展传统的馆藏资源借阅服务,对校友设置相应的借阅权限与借阅范围。校友在工作和科研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一般都是学术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资源,这与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和信息资源的特点有很高的匹配性[7]。图书馆向其提供文献资源服务,有助于其职业能力的提升,科研水平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同时也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率持续下滑的状态下,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扩大社会效益的一个有效策略。

其次,定向开放数字资源与文献管理工具。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和做法,联合学校校友会等机构共同开发数字资源校友版服务。或者通过VPN技术向校友开通账号,有需求的校友可以通过校友会,向学校网络中心申请开通VPN账号,远程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图书馆文献管理工具,用以支持科研与实践工作的开展。

再次,利用移动图书馆、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开放移动资源,为校友提供服务。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融合应用[1]。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推广,用户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移动阅读和移动学习,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图书馆如都能将这些海量的移动资源,提供给有需求的校友,必将能承担起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和文化服务提供者的核心角色。

2.2 探索产学研深度服务——打造服务科技和产业创新主体的信息“智慧源”

智慧城市源于科技创新,也最终服务于科技创新。加强服务科技和产业创新信息服务机制建设,更加合理调整信息资源的配置并使其高效整合,以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发新技术,推进新应用。

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学校的产学研平台,深度融入到产、学、研合作战略中来,使文献资源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充分实现能量转换,与经济之间互为因果,在互动与渗透中共同发展,获得双赢。目前,国内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已经跨出了一步,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与跨国企业合作,利用跨国企业自身的仪器、设备、资金在图书馆建立企业资料中心。同时,图书馆还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合办信息中心, 为企业的各种信息需求服务,强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科研与企业的技术进步[8]。

高校图书馆为产学研深度服务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出发,逐渐探索出适合各自特点的信息服务模式、服务内容:

首先,可以利用高校图书馆已有的参考咨询服务平台,为合作企业提供服务,如为企业提供文献传递、查收查引、定题检索、科技查新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课题跟踪服务,嵌入到企业研发和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中去。如今,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在历年的实践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学科服务经验,如果进一步嵌入到企业科技研发团队中去,成为研发团队的核心支持力量和重要的合作伙伴,将会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力的资源保障,进而为智慧城市的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同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企业专业信息资源中心和行业特色数据库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在现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提炼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信息资源,同时提供固定的场地、设备和专业信息人员来储存和管理文献资源。各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向高校图书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其所需的专业文献资源建设,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企业的文献资源中心,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提供信息保障和“智慧源”。

再次,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在培训、信息挖掘方面的服务经验,为合作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标准专利服务、竞争情报服务等特色馆企合作的创新服务。目前,竞争情报服务、标准专利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已经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中新的亮点和增长点。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利用优势资源,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培训、提升合作参与者的信息素养;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定期向产学研合作项目推送专题分析报告,将产学研合作中的障碍和问题等隐性需求分解、转化和表达为实际的情报和知识需求,实现信息服务产业的智慧化升级。

2.3 打造面向公众的开放空间——主动融入智慧城市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近些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在馆舍与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逐步向公众开放,以更高效地利用这些信息空间和文献资源,使其在支撑和保障高校教学科研的同时,惠及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惠及到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工作中,让高校图书馆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首先,逐步融入城市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起与城市公共图书馆间的文献感知服务系统和互融互通的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各文献信息机构、各类型文献之间建立起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跨馆际物流速递的服务与管理模式[9]。广州市作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市,2015年出台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通过组建图书馆联盟或者其他方式,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参考咨询、开放数字资源库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与联合服务”[10]。北京市更是先行一步,2012年3月由位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图书馆、党校系统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以及医院部队、中小学图书馆和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共110余家图书馆自愿联合发起成立的首都图书馆联盟,推出十大惠民措施,包括:全市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使北京地区的图书文献无障碍流转;北大、清华等34所高校图书馆逐步实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办理借阅证使读者共享图书资源;开通“首都图书馆联盟”网站,集中发布联盟资讯,加大对北京地区图书馆的统一宣传推介力度,让市民广泛深入了解图书馆服务信息;联盟成员之间开展网络互联,实现馆际授权数字资源的共享等。

其次,开放馆舍打造社会公众信息共享空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提供的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平均已达到2.3万平方米,部分图书馆馆舍面积甚至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11],纸质文献累积量达到了6.09亿册[12],在馆舍面积和馆藏量上已逐渐可以支撑更大的服务容量。如今,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现有的馆舍中专门打造了一个信息共享空间区域,这些信息共享空间集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于一体,有先进的软硬件配置、舒适的学习环境、严谨的咨询引导、便利的一站式服务、合理的空间布局。高校图书馆可以积极探索向社会开放这部分信息共享空间,支持社会公众和企业团队来图书馆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开展各类合作,或者租借信息共享空间进行创作、科研、文艺、科普等公共文化活动。

第三,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以公共图书馆为重要标志的公共文化设施匮乏是国内城市建设的一大历史欠账,由工业城市向信息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兴建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相当庞大的建设任务。广州市近年就提出要打造“图书馆之城”,规划至2020年实现每8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体系。在这类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过程中,面对信息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现实,高校图书馆完全能有效参与其中。一则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富余资源,承担起部分公共图书馆职能或者参与设立公共图书馆(室),提供公益性服务。二则可以调用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支援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三则可以主动组织图书馆员工、相关专业学生和志愿者利用各种假期以志愿服务或实习的形式为公共图书馆特别是街道和社区一级图书馆提供志愿服务。

3 结语

在信息服务产业智慧化转型和升级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努力将服务融入“智慧城市”的理念和项目中去,打破藩篱,主动作为,才能在变革的大潮中紧跟时代的步伐。让更多的人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进而爱上图书馆、依靠图书馆,让高校图书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整合共享服务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努力使信息资源全民均等共享的终极目标离现实近一些,再近一些。

参考文献

[1] 林佩玲.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区域联盟移动图书馆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6):51-54.

[2] 沈健,唐建荣.智慧城市:城市品质新思维[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6-17.

[3] 王世伟.说“智慧城市”[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5-9.

[4] 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6):2-4.

[5] 伊安·约翰逊,陈旭炎.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图书馆杂志,2013,32(1):4-7.

[6] 李金芳.美国高校图书馆校友服务的典型案例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2,(4):85-89.

[7] 余侠.论最小努力原则在高校图书馆开展校友服务的具体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7):19-23.

[8] 王善林.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09,增刊(2):108-111.

[9] 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4.

[10] 百度百科.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EB/OL].[2015-12-14].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4rYk8

zhn4Age1Sh7jjWEXUCOB7dY5Adr4KXzMo6kl0ZPOYcL8MtweJl8XN8qHxTATqtaSeyV5rMW4pqxQKfD9yNQelvTeuF-UcSvnkhudzNEaGQ1L0zdT47hXpqoTjKzZGcp1jucIwruIg9RNsmrS8LsixMTHRe1vg3WOeizx YvXntbT7E7SGEyWqnry6uY.

[11] 王波,刘静,庞琳,等.2013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概况[EB/OL].(2015-03-09)[2015-12-14].http://www.scal.edu.cn/sites/default/files/attachment/tjpg/2013 ALgaikuang.pdf.

[12] 教育部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高等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发展状况报告(2005-2013) [EB/OL].(2015-04-28) [ 2015-12-14]. http://www.tgw.cn/sites/default/files/attachment/tjpg/20150428.pdf.

(收稿日期:2016-03-21 责任编辑:张静茹)

作者:徐月华

上一篇:专业足球场设计论文下一篇:人本主义护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