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类毕业的论文

2022-04-18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应用型人才以“用”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财务管理类实验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培养目标,在设计上主要有三种模式:理论课程内含实验课、独立实验课以及综合类实验课。文章以本科财务管理类实验课程为对象,分析了当前实验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任务教学法应用于财务管理类实验课程的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财务会计类毕业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财务会计类毕业的论文 篇1:

试论《税务会计》课程与《税法》课程的整合

【摘要】 社会对财会类人才的需求表明,是否具备税务会计知识已经成为衡量财会类人才专业素质的重要参考标准。我国高校在财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税务会计知识的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税务会计》课程和《税法》课程的整合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建设4个方面进行解决,彻底整合两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税务会计;税法;教育教学;整合

税务会计能否单独成为一门学科,或者说税务与会计是统一还是分离,人们对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争论。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税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统一是暂时的,分离是发展的趋势。但是,对于财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税务会计知识教育应该成为其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与相关课程的衔接等方面确实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与《税法》课程的整合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意义

参考国内高校财会类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几乎所有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税务会计方面的课程,有《企业税务会计》、《税务会计》、《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税务会计实务》、《税法》等等,这说明对于财会类专业的本科教育而言,税法以及税务会计知识已经成为其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社会需要而言,更体现出对于税务会计人才的热切需求。根据有关社会机构的调查,未来十年我国急需的13类人才当中,税务会计师居于首位。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既然社会对税务会计人才有旺盛的需求,因此,在财会类专业教育中开展《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就十分必要。

另外,对于大学生而言,面临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也渴望摄取税务会计方面的知识。比如,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资格考试,财会类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税法及税务会计方面的知识。

二、《税务会计》课程与《税法》课程的关系

根据调查,有些高校在财会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只开设《税务会计》或者《税法》一门课程,将其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也有些高校同时开设《税务会计》和《税法》两门课程,将《税法》设置为必修课,而将《税务会计》设置为选修课;或者同时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等等情况,并且授课学时也存在一定差异。总而言之,这些设置方案没有统一的规范。当然,各个高校为了体现各自的特色,对于同一专业的教学计划存在差异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同一学科而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其自身规律是毋庸置疑的。

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规为准绳,运用会计学的理论与技术并融汇其它学科的方法,以货币计价的形式,连续、系统、全面地综合反映、监督和筹划纳税人的税务活动,以便正确、及时、足额、经济地缴纳税金,并将这一信息提供给纳税人管理当局和税收机关的一门专业会计。税务会计研究的既是会计中的税务问题,也是税务中的会计问题。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权力和意志的体现,属于国家法律的一个部门。

尽管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的关联非常密切。税法是税务会计的依据,税务会计是税法在会计核算当中的体现。因为纳税人的任何涉税事项在会计核算时都必须以税法的规定为依据,而税务活动也必定引起纳税人的相关资金的运动,从而在会计核算中要进行反映,这也体现了税务会计学科的边缘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税务会计》和《税法》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不宜人为分割,而应该进行整合。

三、《税务会计》课程与《税法》课程的教学整合

(一)教学计划方面

在开设财会类专业的很多高校,其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和审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分别设置了《税法》和《税务会计》两门课程,把《税法》课程作为先到课程,而后开设《税务会计》课程,授课学时都在40学时左右。这样做的结果使两门课程都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税法》课程的讲授可能会依赖于《税务会计》课程,但局限于课时,对于税法条文及法律精神的讲解不够深入;而《税务会计》课程可能会基于《税法》课程已经开设而泛泛讲解的有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对于税法与会计的差异等重要内容可能会涉及得很少。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对于两门课程知识的学习处于脱节状态,不能把税款的计算缴纳与会计核算紧密联系起来,或者在学习《税务会计》课程时已经遗忘了《税法》课程的内容,并且不能够深入地理解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形成、处理原则、实务操作等重要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恰恰是《税务会计》课程的精华所在。

高等院校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并要有所发展,而现在人为地将其分割开来,违背了相关知识的关联性,背离了教学规律。因此,应该对教学计划作出调整,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设置为《税务会计》或者《税法与税务会计》。根据其教学内容,课时设置为60至70为宜。

在整合之后,应将《经济法》、《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作为先导课程,尤其是《财务会计学》应该在《税务会计》课程开设的前一个学期开设。当然,《基础会计学》作为《财务会计学》的先导课程,理应在其之前开设。《经济法》作为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在本科学习阶段的一年级下学期或者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符合教学要求。

在实践教学方面,基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辅相成的实务现状,将《税务会计》课程的知识体系融入到以《财务会计学》课程为框架的会计手工综合实验当中较为合理,这也符合会计对于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现实要求。

(二)教学内容方面

《税法》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分税种介绍税制构成要素,包括总则、纳税义务人、纳税范围、税目、税率、税额计算、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税免税、法律责任等;而《税务会计》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纳税主体对于涉税事项如何进行会计核算。两者涉及的是同一问题的两个阶段,而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独立的问题。如果将两门课程分割,将会给《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些问题:对于《税法》课程的内容是否涉及,涉及多少?而在实际教学中又不得不涉及,这样则会产生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分配?

教育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该片面强调获取专业知识。因此,整合之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总体思路为:第一章介绍税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第二章介绍税收及税法的基本知识;第三至第九章分别介绍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营业税、资源税、所得税、其他税法的基本税制要素及其会计处理,其中,第九章其他税会计的内容多少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适量安排。除了第一、二章内容之外,其他各章都是以一个税种为主线,将计税依据的确定、税款计算、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到会计处理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融会贯通。

另外,教学内容要做到难易搭配,轻重兼顾,比较难的内容深入讲解,比如增值税会计、所得税会计、税法与会计的差异等。简单的内容可以作一般了解或者让学生自学,比如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内容。还有些内容可以作适当讲解,比如营业税、消费税、关税、资源税等。在教学计划调整的基础上,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来科学筹划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优势,也有弊端,这要看具体课程的具体内容。对于《税务会计》课程而言,纳税主体的涉税经济事项复杂,并且具有联系性、综合性,并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实践。所以,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而言,传统教学方法显得无能为力。

整合之后,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的分析和实践当中,学生将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以及税务机关进行实地观摩,以增强感性认识。

(四)教材建设方面

结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整合,教材建设成为两门课程教学整合的关键因素。目前,已经公开出版的《税务会计》方面的教材也有不少,内容编排、写作体系各有不同。由于税法和会计存在差异中的有些问题在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中被回避或者规定得不够清楚,因此,在教材编写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会计教育界应该集中优势力量,同时吸收企业实务界及税收征管界的人员广泛参与进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筹划、广泛论证、科学设计、搜集资料,精心编写一部真正符合教学要求的高质量的《税务会计》教材。

近年来,税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会计和税法分歧的事项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内容,教材的出版和修订往往具有滞后性,容易导致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的税法规定不符,与其他学科的教材建设相比稳定性较差,这也是《税务会计》课程教材建设的困难所在。所以,结合会计与税收制度改革的步伐,应该建立《税务会计》教材的快速更新机制,加快修订和更新节奏,保证教学所需,并且做到与时俱进。

四、结论

财会类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较为规范和成熟的专业领域,财会类人才也成为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活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并且越来越显苛刻。财会类人才要成为经济建设当中真正的投资理财和管理高手,税务会计知识已经成为其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税务会计》课程和《税法》课程的教学整合已经势在必行。●

【主要参考文献】

[1] 盖地. 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税法[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姚爱科

财务会计类毕业的论文 篇2:

任务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类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应用型人才以“用”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财务管理类实验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培养目标,在设计上主要有三种模式:理论课程内含实验课、独立实验课以及综合类实验课。文章以本科财务管理类实验课程为对象,分析了当前实验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任务教学法应用于财务管理类实验课程的策略。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财务管理;实验课程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由输入和输出两部分组成,输入即是外界环境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输出则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结果对外界环境的反馈。外界环境的变化,包括金融、经济、法律、人文、社会等方方面面,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如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将重点放在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由于理财环境瞬息万变,企业的理财活动与理财环境的变化互相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财务管理类课程的要求更高。

目前高校各专业的课程大都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实践部分广义来看又包括校内实验课程、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校内实验课程主要包括三个类型,即理论课程内的实验课程、独立的实验课程(和相应的理论课程对应)以及综合类实验课程,如表1所示。本文针对校内实验课程的相关问题,结合财务管理类实验课程的改革实践,探讨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任务型教学法,或称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以任务为导向和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顾名思义,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以某一任务作为前提和目标,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教师则是指导者和监督者。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用各项具体明确的任务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用现实的任务进行新知识引入,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协助,学生作为完成任务的主体,最后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和任务完成的评价。[1]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主导任务的实施和完成,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也不能完全袖手旁观,需要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给予一定的指导。这也是任务型教学法区别于普通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即完全由学生主导学习过程,教师以旁观者和顾问的身份参与其中。

二、任务型教学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应用型人才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2]

财务管理类课程的任务型教学法要求,教师以任务组织教学,师生互动,任务的主体是话题,任务的中心是学生,任务的指导是教师。学生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任务完成的过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合作关系的过程。任务型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三、财务管理类实验课程的现状

1.理论课程内的实验课程。财务管理类课程众多,理论课程内含实验学时是一种典型的设计方式。例如“财务管理”,不同的专业对于财务管理课程的需求不同,中国民航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设计模式是总学时46学时(含4学时实验),实验包括财务分析(2学时)和长期投资决策(2学时)。教学方式是教师给出相应的案例资料,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给予评价。实验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的企业实际与相应的知识点相结合,随时掌控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即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学生在实验中有任何问题,也可以随时与指导教师沟通,不断调整案例分析的内容,使实验结果达到最优。但是,這种实验模式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度不够,学生往往更多地依赖教材和教师的指导,很难形成由内向外的自主学习模式。

2.独立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基本上都和相应的理论课程对应,如“财务会计”课程对应的“财务会计实验”,“会计学原理”对应的“会计学原理实验”等等。独立的实验课程本质上与理论课程内含实验区别不大,只是课时更多,涉及的实验项目更多。例如中国民航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体系设计上,包括“财务管理”理论课程(54学时)和“财务管理实验”课程(36学时)。

实验课程在开设时间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一是与理论课程相结合,即理论知识点的讲授与实验环节相融合,比如“财务管理”课程讲授完财务分析的部分,就进行财务分析的实验,这种方式多用于上述的理论课程内含的实验课程;另一种是先学习理论课程,然后集中进行实验课程,独立的实验课程大多采用此种方式教学。前者的优点是,学生在实验环节,由于刚刚学习过理论课程,相关知识点较为熟悉,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无须更多地重复理论知识,学生即可自行展开;缺点是,学生尚未系统学习完该门课程,对于课程的知识结构欠缺整体把握,因此在实验环节往往着眼点较为受限,缺乏大局观。独立的实验课程在这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学生在学习了全部章节之后,再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实验项目,可以从全局出发,对实验过程涉及的内容有更为充分的认识;但同样,这种实验方式的问题也是因为学生学习完全部的理论课程之后再进行每一个实验,对于相应知识点的把握会稍显不足,往往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较多指导,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综合类实验课程。财务管理类综合实验一般是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开设,时间安排在本科第七学期,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综合类实验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科阶段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如中国民航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财务综合实验”,实验内容涉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企业并购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相关内容。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有比较扎实的基础,还需要掌握数据整理、分析、建模、计算机软件应用等技能,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实验流程。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但是也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綜合类实验课程在教学模式上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并做出更多的改革。中国民航大学在开展“财务综合实验”课程的过程中,学生是参与者和体验者的角色,在实验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为企业设计财务组织结构,同时由学生担任相应的岗位,在随后开展的一系列实验环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岗位进行财务管理实践,完成实验目标。现阶段,该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动意识有待提高,学生的主体观念有待培养,即如何从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类实验课程中应用的策略

1.理论课程内的实验课程。财务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内的实验课程包括财务分析、长期筹资管理、长期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等基本内容,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以财务分析的实验为例,一般是教师先进行理论课程的讲授,知识点涉及财务分析的目的、对象、方法等等,然后进行实验环节,一般是给出某个企业的财务报表,让学生按照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财务分析根据报表使用者的目的不同,分析的重点和关注点也不同,而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又必然会影响到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会体现在其他理财活动中。因此,单从某几张报表出发给出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是不够的。我们在进行这部分实验改革时,重点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第一,企业的财务战略是什么;第二,财务分析的结果如何结合其他的理财活动,即财务分析要结合各项具体的理财活动,要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反馈。学生在学习完财务分析的理论知识后进行相应的实验,很难对上述任务有深刻的认识,但是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在进行后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其他实验环节的时候,会不断重复任务目标,也能够更为系统地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在给企业进行长期筹资方案的选择时,在进行长期投资项目评价时,在进行企业利润分配管理时,都会结合企业的财务战略、财务报表和财务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形成了自内向外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独立的实验课程。独立的实验课程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全部讲授完之后进行,因此基本上每一个实验环节由复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开始,在这个阶段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以“财务管理”为例,由于学生已经对课程的理论框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适用独立实验课程的专业往往对于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任务的设计也需要符合这一目标。我们在改革中,给学生设定的任务是,就某一个具体企业,研究其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以专家和顾问的身份给予指导和监督。比如,在财务分析环节,学生的任务是按照不同角色对企业财务状况提出看法。在筹资管理环节,学生的任务是企业的筹资活动如何得到保证,作为资金使用者,企业应如何向资金提供者说明情况,如何得到对方的信任,等等。不同的实验环节,我们给学生设计了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区别于以往的实验目标,要求更高且更为贴近企业实际,从而使学生不仅仅是通过实验掌握理论知识点,而是从企业实际角度理解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证理财活动得以更好的完成。

3.综合类实验课程。综合类实验课程的设置目的

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将各门课程联系起来,将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系统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中国民航大学在财务管理专业学习的第七学期,设置了“财务综合实验”,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形成了如表2的教学体系。从表2中不难看出,区别于上述两种实验,综合类实验涉及的课程较多,学生首先要熟悉各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其次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分析软件、中英文数据库等开展实验,无论是实验内容、实验要求还是实验技术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综合类实验课程的场所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局限于某个实验室的手工实验流程完全不能满足综合类实验的需求。比如,我们在实验开始要求学生根据企业特点进行财务部门的设计、财务制度的设计和财务战略的选择,实验以分组形式完成。学生需要连接互联网进行资料检索,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了解财务制度和财务战略的理论背景,如有可能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企业情况,小组成员在进行上述任务的时候,必须有效地分工合作,并建立良好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显然,这些工作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实验场所完成的。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综合类实验中应尽量弱化指导者的角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只布置任务,不干预学生的任务完成方式,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给予实时的指导。从任务出发,学生需要进行知识积累沉淀、资料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和建模,最终利用现代化手段完成全部实验流程。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教师要及时做好评价工作,以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更好地完成下一步的任务。[3]

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财务综合实验”改革在中国民航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经过了两轮教学实践,效果非常理想。经调查问卷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表示满意,另外,越是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精力的实验和学生自由发挥程度更高的实验,越是受到学生的欢迎,实验效果也是最好的。比如,在设计企业筹资管理的实验项目中,我们给学生的任务是,不仅要给企业制定适当的筹资方案,还要根据银行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财务资料,并模拟融资谈判的实际情况与银行进行沟通,最终完成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个实验的参与程度和学生的积极性在所有实验中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综合类实验课程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学生主导的方式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

四、结论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意识,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作为主体,要求其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力求从知识的“学会”转变为“乐学”和“会学”;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4]财务管理类实验课程的改革,就是要进行师生角色的彻底变革,由教师明确任务,学生自发自主完成任务。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晔,谢慕龄,郎东梅.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法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22).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3]刘蕊.改革实验课课型,构建和谐课堂——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财务管理实验教学[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4).

[4]朱德全.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与动态性[J].中国教育学刊,1996,(3).

作者:郑海英

财务会计类毕业的论文 篇3:

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初探

摘 要:针对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在对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理解和职业生涯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的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四川理工学院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从培养模块、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考核体系设置、培养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设计。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早在1987年,首钢职工大学就提出了“从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出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概念,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就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培养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尤其2010年后,该项研究和讨论进入最高峰。仅就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讨论每年都有上百篇研究成果见诸学术期刊,在广泛讨论中对经管类人才的定义也逐步形成共识。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李俊(2011)将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分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三个层级。并提出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把抽象的经管理论符号转化为具体的经管操作构思并付诸实施的人才,其职能在于“转化”,其价值在于“创新”。 彭方志等(2011)认为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可以定义为:具备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将已成定论以及最新的经济和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社会实践当中直接参与创造物质财富的人才。 陈向军等(2009)认为由本科院校培养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称为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即能够将科学原理应用到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并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的人才。 在总结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应该包括:准确把握社会经济环境、具备清晰的自我认识、知识结构具有复合型特征、人才素质高低的评价标准明确即创造价值能力。具体来讲:准确把握社会经济环境是对经管类专业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经管专业所服务的是经济社会,在这一受客观环境影响较大的职业环境中,准确把握环境现状和变化是赋予该专业的基本要求。具备清晰的自我认识是指经管类专业人才应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具有充分的认识,这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支撑其前行的基本因素。知识结构具有复合型特征是指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储备除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当具备能应用于实践的其他能力贮备,如信息处理能力、公共关系能力、适应能力、自我学习和提升能力等队方面的应用能力;人才素质高低的评价标准明确是指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其价值主要在于为组织创造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是其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主要特征。由于其社会服务的特定性,人才价值的评价主要在于其工作成果,和为组织带来的实际效益。这有别于评价标准多元化的高层次人员。基于上述特征,笔者认为培养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在大学教育中可塑、可教、可控。

二、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虽然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提出很久,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笔者总结如下:

(一)教育观念的转化流于形式

虽然很多高校将培养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想认识障碍。主要表现在:从学校层面讲,虽然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实际为提高学校影响力,以研究型学校标准对教学部门和教师进行考核,未能真正转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办学理念。从教师角度讲,认为本科教育应该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认为应用型人才低人一等;教师追求高大上的研究领域,未认真沉下心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潜心研究,自身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脱节。

(二)人才培养目标深化研究不足

很多大学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通过对四川省8所综合类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类型定位、培养人才特征、服务对象、规划的实施路径进行了对标,如表2-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8所高校均对人才类型和人才特征进行了表述,但服务对象和实施路径存在部分空白。再进一步对比上述高校人才目标与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发现在对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上并没有如预期的更加详细和具体。如表2-2所示。

表2-1   四川8所综合类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对比

序号 人才类型 人才特征 服务对象 实施路径

1 四川理工学院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艰苦创业和实践能力 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无

2 西华大学 优秀人才 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强烈的责任意识、扎实的实际能力、奋进的改革精神 无 无

3 锦城学院 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人才 三会两双 无 无

4 西昌学院 应用型人才 应用为本、提升素质 生产一线 无

5 四川文理学院 应用型人才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无 “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实践育人”

6 攀枝花学院 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无 无

7 宜宾学院 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三项素养、四大基本能力、五个结合 无 两个关键环节

8 成都学院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无 无

注:数据来源于各高校官方网站

表2-2  四川8所综合类大学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比

序号 人才类型 人才特征 服务对象 实施路径

1 四川理工学院 分专业提出培养目标 无 无 无

2 西华

大学 按专业进行描述 无 无 无

3 锦城学院工商管理系 预备型管理人才 旺盛的生命力、持续的创造力、高效的执行力、卓越的贡献力 现代管理人才市场 课程设置以岗位能力为依据;教学中秉承把素质教育、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有机结合

4 西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无 注重管理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5 四川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以“三型”(职业型、服务型、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善学习、善服务、善经营、善创业 无 教学质量监控为保障,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以学生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6 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专业提出培养目标 无 无 无

7 宜宾学院 “三心四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 无 无 开发课程资源和优化育人环境

8 成都学院经管学院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具有一定管理思维和基本职业素养、知行合一、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无 无

(三)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不足

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多数高校依然停留在固定模块基础上的非主干课程修改和课时修订上,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将培养目标阶段化,有的放矢的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真正意义上的革新。以四川理工学院会计专业为例。将其培养方案与四川大学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相对比,如表2-3所示:我们发现作为不同层次高校和具有如此巨大的培养目标差异下,两所高校在课程体系结构过于同质化,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表2-3   四川理工学院与四川大学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对比

方案 学校 具体内容

培养目标 理工 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川大 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方面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相关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培养要求 理工 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会计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川大 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到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 理工 工商管理、经济学

川大 工商管理、经济学、会计学

核心课程 理工 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税法、审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

川大 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资产评估、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

综上所述,要真正实现培养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必须在明确培养目标相的基础上,在认真研究和分析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该充分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适合与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本文尝试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出发,对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进行创新设计。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特征与和培养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关系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有“职业指导之父”之称的弗兰克·帕森斯针对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波士顿地方就业局,首次提出了“职业咨询”的概念。到五六十年代,舒伯等人提出“生涯”的概念,于是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职业指导的局面。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是: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但白强,高定伦(2011)针对重庆高校的调查研究表明,在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持续性较差、系统性不强、实践平台窄、合力性不足等主要问题。

表3-1   大学生对学校近四年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持续性的评价

A、持续开展                  B、时断时续开展                 C、毕业前集中开展

份数  比例                          份数    比例                               份数      比例

560   18%                             1144   36.7%                              1412     45.3%

数据来源:白强,高定伦.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4

笔者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步骤入手,从“设定目标—自我认识—环境分析—能力准备—评估修正”的过程反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科学的评测体系和方法路径针。对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其具有培养目标明确,重视自我和环境评估,能力需求确定,角色转化急迫,职业生涯规划在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一)确定目标是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起点

培养什么样的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各高校应该从自身培养能力的实际出发,但绝不能固化学生对未来的良好憧憬,应该从经管专业的的特征出发,高瞻远瞩。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人员的目标应该是职业经理人,这是一个愿景目标。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为实现职业经理人的远期目标,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应该以为远期目标服务为标准,分析为实现远期目标所需要的近期和中期目标。大学教育可以看做是短期目标,因此在精确分析成为职业经理人的基础必备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短期目标是可行之举。

(二)自我认识是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成才的动力

根据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人格与职业类型学说”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寻求这种人格与职业类型的适配性或高一致性。作为职业经理人是经管人的最终目标,成功之路也有不同的实施路径,根据自己的特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是成才的动力。只有充分的自我认识才能,才能使学生及早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学习更有目的性和主动性。

(三)环境分析是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

李俊(2011)认为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道、势、术”并重,“势”是指经济管理学科(学科分支)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管理学科(学科分支)和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环境分析也是其必要环节,环境分析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职业环境的分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发其自身环境分析能力和引领其认识环境是对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比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让其认识自身差距、完善自我的重要契机。因此环境分析是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

(四)能力准备是是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在客观的自我认识和正确的环境分析基础上,有目的的提高能力是未来入职的重要基石。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实现目标能力培养为引导,在培养过程中围绕能力准备这一核心标准,不断修正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尽可能做到能力有细分,教学有针对、成果能量化。

(五)评估修正是对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成效验证

职业生涯设计评估与修正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与修正,二是对职业生涯设计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估与修正。大学教育应该赋予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评估修正的机会。所以对于实践环节,笔者认为应该转变观念,将其原来的入职前训练实践的功能升华为给学生提供评估和修正的机会。有价值的实践环节应该是学生能在实践中重新评价自己和认识环境,从而选择更为适合自己的成功路径。因此,能否实现评估修正功能是检验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成效验证

四、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的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是可行的,但是该模式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从实施路径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计:

(一)培养模块的设计

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般以课程教育为核心,实践教学为辅,根据培养需要划分教育平台,在各平台模块中根据专业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各专业首先确定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根据能力培养需要建立五个教育平台,分别是:素质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并辅之以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在个平台中是指必修、限选、任选课程。表4-1为四川理工学院人力专业2014培养方案设计总体情况。

表4-1-1 四川理工学院人力专业2014级课程学分分配表

课程平台 课程性质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素质教育平台 选  修 3 2

通识教育平台 必  修 55 31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 必  修 47 26

选  修 14 8

专业教育平台 必  修 18 10

选  修 43 24

总   计 必  修 120 67

选  修 60 33

合  计 180 100

表4-1-2   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理专业学历表

学年 学期 入学教育 理论教学 课程实训 校外实习 校内实习 毕业设计 金工实习 考

试 毕业教育 机

壹年 一 3 15 1 1

二 18 1 1

贰年 三 17 1 1 1

四 18 1 1

叁年 五 18 1 1

六 18 1 1

肆年 七 12 2 4 1 1

八 4 14 1 1

3 116 2 8 1 14 7 1 8

以笔者教学经验总结,该模式存在的最大弊端在于,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上没有体现出极强的目标性,各模块的作用发挥不理想,学生必修限选课程外可选择的课程和学习内容有限。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笔者认为在培养模式上可以采用模块式管理,但是应改变之前为划分而划分的局面,每个模块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在不违背教育部关于高校课程设置的硬性要求的前提下,笔者设计了以下培养模块:自我认知模块、环境认知模块、能力养成模块、评估调整模块。每个模块中应该给予学生所需学分一倍以上的课程数量供其选择,才能保证给差异化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设计

在确定培养模块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需求,设计与之相符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内容和模式是改革是否具有成效的关键。笔者认为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把握其专业特征,体现经济人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应借鉴成功经验,把握时代特征。根据上述原则笔者初略的进行了简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设计,如表4-2所示。

表4-2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的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模块 教学模式 内容设计 目标

目标设定模块 课程教学 专业介绍、行业知识、目标管理、人物解读 正确树立职业目标

体验实践 一个学年的短期目标执行 体验目标执行的效果

自我认知模块 课程教学 心理学、历史、人物、职业规划、文学、情绪管理、文献检索 用科学、历史、唯物的眼光客观评价自己

体验实践 集体活动、社区活动、体育运动、倾听、拓展训练 经管类人才作为社会人的自我认识

环境认知模块 课程教学 大学教育综述、时事政策、法律、经济学、科学技术基础、区域经济、专业概述 从学校、社会、职业各方面提高环境认知的能力

体验实践 岗位实践、跨学科体验、媒体研读 在实践中直观对环境认知,培养认知敏锐度

能力养成模块 课程教学 社会适应能力课程、语言能力课程、人际交往能力课程、自我学习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能力课程、创造创新能力课程 培养未来职业经理人所需的基本能力素质

体验实践 公关礼仪训练、仿真实验平台、学术研究、大学生竞赛、职业资格考试 强化能力素质的培养,感受自身直观变化和成效

评估调整模块 课程教学 信息收集和处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战略规划理论、 增强评估调整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体验实践 充分的实践反馈、毕业前的专项培训 在大学提供评估调整的机会

根据上述模块划分经管类各专业根据自己专业特征设计具体课程、设计的原则应该是在目标导向的基础上以共享、合作、效率为原则。四川理工学院经管学院开设会计学、工商管理、国贸、酒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在课程设计上不应形成信息孤岛,因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整合力,实现一半以上的课程共享,不简单拘泥于各专业形式。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人员、资源共享,同时对提高课程质量会有所促进。

(三)考核体系设置

良好有效的考核体系是教学效果有效的重要促进手段,依据传统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以四川理工学院经管类专业为例,除素质教育课程平台有3个学分的评定和考核较为灵活外,其他的课程分为考试和考核两类,考试必须采用闭卷考试,考核由任课教师自由选择考核方式,但这种根据教师个性加以选择考核形式不一定是客观有效的考核形式。类似单一的考核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引进多形式的考核机制是时不我待。在职业规划导向下的经管类本科应用人才的考核更应该体现出考核的效果和目标性。笔者设计了以下考核方式,如表4-3.所示。

表4-3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的经管类本科应用型

人才培养考核体系

教学内容 考核方式

目标设定 入校的短期目标执行情况,直至完成

自我认知 文献研读报告、课程论文、社会评价、同学互评、导师考核

环境认知 文献研读报告、课程论文、每周学习记录、热点解读

能力养成 闭卷考试(可用职业资格考试替代部分专业考试)、开卷考试、小组作业、专题报告

评估和调整 实习单位反馈(设计具体表格)、自我分析报告、小组互评报告。

各课程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考核方式,但需要做到客观公正、考核指标明晰具体、执行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四)培养环境的培育

要使改革的培养模式生效,传统的教学环境必须加以改变,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师资建设、人员配备、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在顶层设计上,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个教师能够完成的工作。学校和学院必须站在设计层面加以领导和支持,这样才能保障执行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完善。在师资建设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基石,不应单一最求科研成果为第一考核目标,对投入教学改革的教师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正确引导教师价值取向,如果一方面高呼教学为中心,一方面所有考核和评定维科研成果至上,这样高校永远无法在教学改革的设计和执行中拥有足够具有战斗力教师队伍。在人员配备上,出了教师队伍,在职业规划导向的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需要一批有过硬素质和敬业精神的导师和教辅队伍,因为大量的非课堂教学是该模式的特点,即时的职业指导也是该模式成功的关键。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现在建立的导师制度,纯属良心工程,部分导师到毕业可能都没和学生见几面,谈何指导。在解决待遇和提供发展空间的基础上配备合适的专职教辅人员是该培养模式必不可少的准备。在教学资源上,应该变经管类专业不需要资源的错误理念,没有设备和结合经济发展的环境,培养出来的经管类毕业生是无法适应社会,更难谈及今后职业经理人的目标。建立仿真的实验室,配备高效能的实验软件,充足的社会实践经费都需要充分的资源支持。只有在上市培养环境充分培育的基础上,培养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才能真正达到其目标。

五、结论

本文基于文献总结和对比分析的方法,针对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出了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的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在研究样本和理论水平的限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模式的有效性验证不足。同时由于经管类专业的复杂性,对于不同专业的特征描述和具体设计过于粗线条,这为继续研究提供了方向和空间。同时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是在学校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在摸索中前进,但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是高校发展中必须要尝试和探索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李俊.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彭方志.周斌.史仕新.论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24

[3]陈向军.索凯峰..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

[4]余佳莹. 基于霍兰德职业类型理论的应用型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5]白强,高定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4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川教函(2014)156号)

作者:徐志培

上一篇:动漫设计艺术管理论文下一篇: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