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类的论文

2022-04-16

摘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对全国高职专科电子商务类专业点布局进行专业类的专业点数量、各专业的专业点数量、举办学校的数量、地理布局四个方面的分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财务会计类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财务会计类的论文 篇1: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收入类科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摘要】为适应事业单位发展中出现的资金管理形式多样化、资金来源渠道多重化的特点, 政府会计制度在财务会计部分设置了11个收入类科目, 对多种收入形式进行核算。 由于在管理主体的限定、资金客体的规范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事业单位会计收入核算在实务工作中存在部分规范真空。 通过规范收入主体和客体的内涵与外延、规范收入管理方式, 可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的全面、有序覆盖。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收入类科目

我国事业单位收入规模日益扩大、来源结构日趋多元, 相应地, 对于收入的会计核算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 为适应这些要求, 财政部于2017年发布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1] (简称《制度》), 对财务会计科目的收入类科目进行大幅改革。

一、收入类科目划分的基本情况

(一)科目及其核算范围的规定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十四条规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制度》中的财务会计科目部分又将这种非偿还性资金具体划分为11類收入总账科目,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制度》对政府会计主体收入类项目及其核算范围采取了正列举和反列举两种方法进行列示, 以达到彼此区分、全面覆盖的目标。

(二)科目划分的基本原则

《制度》在收入类科目的界定方面, 其划分标准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采用了多维划分原则, 按照“先资金类型, 再来源渠道, 后具体形式”的顺序进行划分。 首先, 按照资金属性将收入分为财政拨款收入与非财政拨款收入, 其中由财政性资金形成的收入为财政拨款收入, 由财政性资金以外的资金形成的收入为非财政拨款收入。 其次, 按照来源渠道将财政拨款收入划分为同级财政拨款收入与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 其中来自同一级别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拨款纳入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科目, 上下级政府财政部门的经费拨款和同级政府其他部门的横向财政转拨款纳入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科目; 将非财政拨款收入划分为业务收入与转移性收入, 前者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所取得的非财政拨款收入, 后者指事业单位无偿取得的非财政拨款收入。 最后, 按照收入形式将业务收入划分为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其他收入; 将转移性收入划分为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捐赠收入。

各收入类科目的资金属性、来源渠道和收入形式具体如表2所示。

二、收入类科目划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业务类型多样、资金来源渠道多元, 同时对一些基本概念(如单位类型、资金类型等)缺乏全面的界定, 因此在应用收入类科目时, 存在界限划分不清、彼此重叠的问题, 导致事业单位在取得某些收入后, 不能明确应列入哪个收入科目。

(一)会计主体方面的问题

1. 对于主体称谓未进行规范与说明。 《制度》中存在“部门”与“单位”混用的情况。 《制度》中提到的“部门”有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及后勤管理部门等, 提到的“单位”有事业单位、上级单位、附属单位和其他单位等。 从资金管理和会计管理的角度来看, 《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将财政和主管机构称为“部门”, 将除主管部门之外的被管理机构称为“单位”, 此时“部门”比“单位”的级别更高; 但是, 在“单位管理费用”科目的使用说明中又出现了“本级行政及后勤管理部门”的提法, 将单位内部的行政及后勤管理机构称为“部门”, 此时“部门”又是设在“单位”之中的下级机构。 因此, 《制度》中存在“部门”与“单位”混用、主体称谓不清的问题。

2. 资金来源主体与直接拨款主体表述不清。 资金来源主体也叫出资主体, 是指资金最终的出处, 即承担款项的主体; 直接拨款主体是指直接将资金拨付给事业单位的主体。 一般情况下, 资金来源主体就是直接拨款主体。 但实际上我国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大量资金转拨的情况, 使得资金来源主体与直接拨款主体分离。 然而, 《制度》中并没有区分这两类主体, 导致当事业单位收到一笔转拨资金时, 存在两难选择——是按资金来源主体入账还是按直接拨款主体入账? 是按资金属性入账还是按资金来源入账?

3. 主管部门与上级单位界定不明。 《制度》中关于“上级补助收入”科目的使用说明中提到了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 但是未对二者的范围进行界定。 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与事业单位之间是业务指导关系, 还是资金管理关系? 是仅限于同级, 还是扩展到上下级之间?

(二)核算客体方面的问题

1. 未对收入项目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界定。 《制度》列举了每个收入科目的核算范围和核算对象, 在“财政拨款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等科目的使用说明中提到了财政拨款、非财政拨款、横向财政转拨款、经费拨款等资金类型, 但未对这些彼此相近、用词不同的收入类型进行界定, 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模糊。  《会计法》《政府会计准则》等上位法中对此也无明确规定。

2. 事业收入与经营收入界限模糊。 《制度》在区分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与经营收入时, 采用了“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标准, 即: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简称“事业活动”)取得的收入记入“事业收入”科目, 而来自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的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记入“经营收入”科目。 其中: 专业业务活动可以理解为事业单位的主业, 如学校的主业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 医院的主业是门诊服务、住院医疗服务等, 那么来自这些活动的收入就是事业收入; 而辅助活动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没有确定的范围, 事业单位取得一项来自非专业业务活动的收入时, 难以抉择是记入“事业收入”科目还是记入“经营收入”科目。

(三)管理方式方面的问题

1. 同名会计科目不同级。 对于某些科目, 《制度》通过特殊补充规定对个别业务进行规范。 例如:对于“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科目, 规定事业单位因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而从非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应当通过“事业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科目核算。 这就意味着事业单位的一级科目中已有“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科目, 而其另一个一级科目“事业收入”下还存在一个与之名称相同但核算内容不同的二级科目。 这有悖于会计核算的一致性原则, 会给收入核算工作造成一定的混乱。

2. 同级会计科目划分标准、划分层级不一致。 原则上, 收入应该按照上述三大标准进行逐级分类, 即“先资金类型, 再来源渠道, 后具体形式”。 但在具体科目上却存在划分标准、划分层级不一致的问题, 如:财政拨款收入是按照资金类型这一单一标准划分的; 事业收入是来自事业单位自有收入中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非财政拨款收入, 是按照资金类型、来源渠道和具体形式三个标准划分的。 这种将不同级次的收入科目放在同一级次的做法, 导致科目与科目之间的界定标准不一致、核算范围不清晰, 增加了界定难度, 造成实务工作中各单位收入归类的不一致。

3. 正列举的事项存在列举盲点。 在正列举的事项中未能实现全覆盖, 存在列举盲点。 以事业单位来自同级财政、同级政府其他部门、上下级财政、上级部门和单位的财政资金(含经费资金和专项资金两部分)以及非财政资金为例, 根据《制度》中对相关收入的列举, 已明确和未明确收入科目的事项如表3所示。

表3中“-”表示在现有体制下不存在此业务, “未明确”表示实际工作中存在此类业务, 但是《制度》中没有相应的规定与说明, 即正列举并未涵盖事业单位此项业务类型。 由表3可知, 正列举盲点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从资金属性上看, 主要是来源于财政拨款中的专项资金; 二是从拨款方式上看, 主要是转拨资金, 这部分资金本质上具有财政拨款属性, 但又来自于非财政渠道。 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完全按照我国财政改革的要求设计, 但在实际工作中, 这些改革并未完全落实或者采取变通的方式落实。

因此, 在事业单位收入核算方面, 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相关主体、客体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化; 二是根据事业单位工作实际(而不是改革目标)将相关业务的列举全面化。

三、关键术语的分析与界定

《制度》及其相关的上位制度中涉及一些关键术语, 但无论是在会计制度层面, 还是在会计实务层面, 都没有对这些术语进行界定, 导致实务工作者对《制度》的理解出现偏差。 这些关键术语包括主体方面术语、资金方面术语和管理方面术语。

(一)关键主体术语的界定

1. “部门”与“单位”的界定。 部门与单位都是对具体机构的称呼, 但在不同领域中, 部门与单位的关系并不相同, 如行政管理领域的部门大于单位, 具体单位管理领域的单位大于部门。

根据中央政府部门预算改革中有关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试行单位范围的说明, 部门预算改革中所指“部门”应包括三类: ①开支行政管理费的部门, 包括人大、政协、政府机关、共产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社团机关等; ②公检法司部门; ③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 如气象局、地震局等。 另外,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九条规定:“事业单位根据年度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以及预算编制的规定, 提出预算建议数, 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 据此本文认为, 在事业单位中部门与单位的关系为:部门是行政部门, 单位是事业单位; 同時, 部门是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 是单位的上级和汇总, 单位是二级预算单位或基层预算单位, 是部门的下属和细分。

2. “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的界定。 根据上文对部门与单位的界定, 从收入核算角度来看, 主管部门应该是单位所在系统的行政主管部门, 是与单位共同隶属于同一个政府的一级会计单位, 一个单位只能有一个主管部门, 如市教育局是市属学校的主管部门。 而上级单位是对事业单位具有业务指导职能的单位, 其不仅包括同级的业务指导单位, 还应该包括上级政府同种类型的事业单位, 所以一个单位可能有多个上级单位, 如市教育局下属的命题中心是区命题中心的上级单位, 省教育厅下属的命题中心也是区命题中心的上级单位。

(二)关键资金术语的界定

1.非财政拨款收入。 在单位取得的收入中, 对于非财政拨款收入的确定要以资金属性为标准, 而非资金来源渠道。 也就是说, 并不是来自于非财政部门的资金就叫作非财政拨款收入。 比如:财政部门通过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拨给事业单位的款项, 虽然表面上看是由主管部门拨付的, 但是由于资金是财政性资金, 因此要记入“财政拨款收入”科目而不记入“上级补助收入”科目。 一般而言, 事业单位的非财政拨款收入包括的典型资金类型主要有经营收入、捐助收入、科研单位技术服务收入、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和不用财政进行偿还的借款等。

2. 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 《制度》中对于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的界定采取了正列举的方式, 但由于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不够规范、相关改革不到位,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资金转拨、二次分配等不规范的管理形式, 导致用规范的会计制度无法反映不规范的预算管理过程。 按照政府会计核算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资金管理流程不改变预算资金属性、会计核算原则及方法、会计核算所适用的项目和会计科目[2] 。 因此, 本文建议对“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科目采用更加宽松的反列举形式, 从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收入中剔除两种收入形式, 即同级财政拨款收入和因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而从非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收入, 剩余部分纳入“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 这样就能将拨款形式不规范的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统一纳入“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科目中核算。 按照此做法, 事实上“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的核算内容增加了同级政府部门主管部门转拨的财政款、同级政府其他部门转拨的财政款、非同级政府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和其他部门)拨付的财政款三项[2] 。

3. 横向财政转拨款。 横向财政转拨款是指从本级财政部门以外的“同级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 从来源渠道上看, 这笔资金属于横向来源, 是从本级财政部门以外的同级其他部门这一非财政渠道取得的; 从资金属性上看, 是来自财政部门的财政性资金, 因此属于财政拨款。 按照资金属性优先的原则, 横向财政转拨款应纳入“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科目的核算范围。 同理, 如果是从同级其他部门取得的非财政性资金, 就不应该算作横向财政转拨款。

(三)关键管理术语的界定

1. “事业活动”与“经营活动”的界定。 事业收入与经营收入界限模糊的主要原因是事业活动与经营活动不易区分。 对于不同的事业单位, 虽然涉及的业务领域不同, 但事业活动与经营活动的区别应包括以下方面:

(1)地位不同。 事业活动就是事业单位的主业及其必要辅业。 其中:主业是指根据本单位专业特点所从事或开展的主要专业业务活动; 辅业是指与专业业务活动相关、直接为专业业务活动服务的行政管理活动、后勤服务活动等。 而经营活动与单位主业的关联度不高, 是在事业活动之外开展的其他活动。

(2)开展活动依据的身份不同。 事业单位开展事业活动依据的是国家赋予的身份和地位, 一般来说这些领域都属于国家垄断经营的; 而开展经营活动时, 事业单位只是一个普通的市场经营主体, 主要通过具体活动取得收入, 并无垄断地位可言。

(3)基本原则不同。 事业活动遵循公益性原则, 按照政府确定的价格标准, 可以从商品和服务的接受方取得事业收入, 也可以从财政取得, 不强调等价交换, 而且事业收入一般属于免税项目。 与之不同的是, 经营活动遵循保本获利原则, 经营收入遵循市场定价原则, 只能从商品和服务的接受方取得, 强调等价交换, 而且经营收入一般是应纳税项目。

2. 关于“从……取得”的界定。 《制度》中经常用到“从……取得”的句式, 例如: “上级补助收入”科目的使用说明中提到“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拨款收入”; “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科目的使用说明中提到“本科目核算单位从非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 对于“从……取得”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①直接取得, 是指从某个部门取得, 且资金就是由这个部门负担的; ②间接取得, 是指从某个部门取得, 而资金是由其他部门负担的。 《制度》在设计上倾向于第一种理解, 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资金转拨的情况, 因此本文建议按照第二种理解。 也就是说, “从……取得”指的是资金最终由哪个部门或单位负担, 而不是转拨部门或单位, 最终负担资金的部门或单位的属性决定了资金的属性。

四、科目核算范围的全面列示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重新梳理了事业单位不同资金来源、不同资金属性、不同拨付方式的收入所应归入的收入类科目, 如表4所示。

本文通过对《制度》中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收入类科目划分情况的分析, 发现在会计主体与核算客体方面一些基本概念缺乏清晰的界定, 在管理方式方面关于科目核算内容的正列举事项未能实现全覆盖。 鉴于此, 本文对相关关键术语进行了清晰界定, 以明确收入主体和客体的内涵与外延, 规范收入管理方式, 进而重新梳理了事业单位不同收入应归入的收入类科目。 通过对收入类科目的重新梳理, 可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的全面、有序覆盖。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通知.财会[2017]25号,2017-10-24.

[2] 劉用铨.政府会计非同级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核算解析[ J].商业会计,2020(13):18 ~ 22.

作者:王蕴波 景宏军

财务会计类的论文 篇2:

全国高职专科电子商务类专业点布局的大数据分析

摘 要 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对全国高职专科电子商务类专业点布局进行专业类的专业点数量、各专业的专业点数量、举办学校的数量、地理布局四个方面的分析。分析发现,电子商务类专业的专业点数增长势头强劲,且电子商务专业仍然一个专业独大;2020年有71.49%的高职院校(含职业大学)举办了电子商务类专业,有64所高职院校举办了3个以上(含3个)的电子商务类专业;整体来看,电子商务类专业点的地理布局呈现出“双核心、东多西少”的格局。基于此,建议持续解决一个专业独大的问题,坚持走特色化办学的道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加快化解非高职高专类学校举办该专业的问题,实现分类办学。

关键词 高职专科;电子商务类专业;专业点布局;专业结构优化

我国的高等职业(以下简称“高职”)专科专业目录自2015年经历了一次的重大调整,专业的设置更接近于国民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1]。2016-2020年是我国电子商务行业飞速发展的5年。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从专业类的专业点数量、各专业的专业点数量、举办该专业学校的数量、地理布局四个方面来分析电子商务类专业的专业点布局,可以更为清晰地展现出5年来电子商务类专业发展的现象和问题,从而寻求优化的对策。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基础

目前在中国知网(CNKI)文献库中尚未见到电子商务类专业点布局的专门研究,但有大量有关区域产业经济与专业设置的关联研究[2][3][4][5][6][7],有少量的某个专业类或具体专业的布局研究[8][9]。这些研究对本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http:// zyyxzy.moe.edu.cn)已收录了全国高职专科的专业点设置数据,其中包括电子商务类专业的设置数据。这些成型的数据库可为本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本研究需要使用到大数据分析技術,包括数据库SQL、Python统计分析与制图等技术[10],所以组建了跨职业教育和计算机学科的研究团队开展研究。

综上,开展本课题研究可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全国电子商务类专业建设提供数据分析和结构优化建议。依靠组建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研发的爬虫系统,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获取到全国高职专科专业点的设置数据,并作数据清洗,这为研究工作奠定了数据基础。这里既不讨论大数据技术及其算法,也不讨论爬虫系统与数据清洗工作,而是用全国电子商务类专业点的设置数据直接作大数据分析。

二、专业点布局大数据分析

(一)专业类的专业点数量

由于电子商务类属于财经商贸大类,故先对电子商务类专业、财经商贸大类、所有专业的专业点增长数和增长率作对比分析,如图1和表1所示。

一是电子商务类的专业点增长率最高。电子商务类的专业点数2016-2020年5年间增长率达到了53.93%。数据表明,电子商务类所属的专业大类专业点数增长放缓,而电子商务类的专业点数仍保持快速增长,并远高于所属大类及所有专业的专业点数增长水平。二是财经商贸大类中电子商务类的专业点数增长最多。从表1来看,电子商务类的专业点数2016-2020年的总增长数比财经商贸大类还要多。财经商贸大类下有财务会计、物流类等9个二级类。电子商务类专业增长势头强劲,而其他二级类专业点数有增有降。

(二)各专业的专业点数量

电子商务类中有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营销、移动商务5个专业。这5个专业2016-2020年的专业点数如表2所示。

一是电子商务专业一个专业独大。2016年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点数占电子商务类的91.80%,至2020年有所下降,但仍占76.44%。这表明电子商务类专业结构得到优化,电子商务类办学正在向特色化方向发展。

二是新增专业的专业点数增长很快。跨境电子商务以前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个方向,2019年教育部批准跨境电子商务为新增专业,一年间该专业增长了182个专业点。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为2016年新增专业,至2020年专业点数也达到了79个。

三是所有专业的专业点数都在增长,只是各专业增长速度有快有慢。其中移动商务专业的专业点数增长最快,5年间达到112.20%。

(三)举办专业的学校数量

要考察举办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校数量,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看各种类型的学校举办电子商务类专业点的数量;二是看举办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各种类型的学校数量;三是看哪些学校举办电子商务类专业更多[11]。

按高职院校(含职业大学)、高专(即高等专科学校)、职工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普通本科(含应用型本科、职业师范学院)四类统计举办专业的学校数量,如表3所示。为便于对比分析,数据分为举办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校数量和举办高职专科专业的学校数量两部分。

一是大部分学校开设有电子商务类专业,特别是高职院校(含职业大学)。2016年共有1002所学校开设有电子商务类专业,占当年所有学校数的52.82%,这一比例至2020年增长到59.04%。2016年共有758所高职院校开设有电子商务类专业,占所有高职院校的64.84%,这一比例至2020年增长到71.49%。二是开设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校数量增长较快。这主要是与举办高职专科专业的所有学校的增长率作比较。一方面,举办电子商务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含职业大学)、高专学校数量增长率比举办专业的所有类型学校的增长率更高;另一方面,职工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普通本科(含应用型本科、职业师范学院)退出举办电子商务类专业的速度也更快,呈负增长态势。

三是除高职院校(含职业大学)以外的开设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其他类型学校数量很少。一方面从数量上来说很少,另一方面占比也很少。占比分成两个角度来观察,以2020年数据为例,其一,开设电子商务类专业的高专、职工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普通本科(含应用型本科、职业师范学院)数量分别仅占所有开设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校数量的3.02%、0.18%、14.46%;其二,开设电子商务类专业的高专、职工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普通本科(含应用型本科、职业师范学院)数量分别仅占举办高职专科专业的对应类型学校的23.45%、40%、35.36%。

从表4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含职业大学)是举办电子商务类专业的主体,其举办的专业点占比从2016年的78.02%增长到2020年的87.42%;其他类型的学校专业点占比较少,其中职工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普通本科(含应用型本科、职业师范学院)举办的电子商务类专业点还呈负增长态势。

经过统计分析,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2020年,有2所学校举办了电子商务类专业的所有5个专业,有13所学校举办了电子商务类专业中的4个专业,有49所学校举办了电子商务类专业中的3个专业,表明这些学校都非常重视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发展,并作为学校的重点专业群来发展,以此产生集聚办学效应。如表5所示。

(四)地理布局

为了清晰表达和分析各省举办电子商务类专业的专业点数量,制作2016年和2020年各省份的专业点数量图,如图2和图3所示。详细列出各省份2016-2020年举办电子商务类专业的专业点数量,如表6所示。

结合图2、图3和表6发现,各省份电子商务专业点总体上呈“双核心、东多西少”的格局,具体为:一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类专业点数较少,中部、东部、南部较多,总体上呈现“东多西少”的格局。二是专业点较集中。无论是2016年还是2020年,均以河南、广东较多,呈现出“双核心”现象。其中河南最多,增速也较快。2020年,河南成为专业点数最多的省份。这与想象中的长三角、珠三角会最多的情况并不相同。三是少数省份专业点很少。专业点数为个位数的省份有3个(宁夏、青海、西藏)。

跨境电子商务是2019年新增的专业,2020年一年就新增了182个专业点,地理分布情况如图4和表7所示。

结合图4和表7可以发现,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点数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其次是河南省、浙江省。一共有25个省份开设该專业。可见,该专业的点数增长很快,但与想象中的专业点应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的情况并不完全趋同。

三、问题与优化建议

经过大数据分析,对全国2016-2020年专业的布局已有整体上的把握,据此提出如下优化对策。

(一)持续解决一个专业独大的问题,坚持走特色化办学道路

尽管5年来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点数量占电子商务类专业的专业点数量的比例已经有所下降,但仍需继续调整。事实上,电子商务类中除电子商务以外的其他专业都是从电子商务专业的方向分化而来[12],分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接产业、服务产业业态更为明晰,使举办专业的办学方向更为明确[13]。因此,举办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校应坚持走特色化办学的道路,转型举办或增加举办电子商务以外的其他电子商务类专业,也可以开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

(二)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建立对口支援机制

外向型经济区域应当加大举办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力度,特别是跨境电商相对活跃的珠三角地区,以及边贸合作活跃的广西、云南。利用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平台推介办学具有示范效应的广东、浙江等地学校举办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办学经验。建议针对“东多西少”的现象,支持“双核心”省份的学校、江浙地区的学校对口支援宁夏、青海、西藏等省份。

(三)加快化解非高职高专类学校举办专业的问题,实现分类办学

职工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普通本科(含应用型本科、职业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不同,前者侧重于继续教育,后者侧重于普通高等教育,应当让其逐步退出举办高职专科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校范围,最终使高职院校成为举办高职专科电子商务类专业的绝对主力军,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类办学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王毓.市场需求导向:高职院校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1):22-24.

[2]宾恩林.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服务产业转型的政策路径和未来转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9(1):74-79.

[3]赵淑梅,宋春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协调发展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92-197.

[4]林宁.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对高职专业结构的影响[J].中国高校科技,2017(5):66-67.

[5]刘松林.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4):103-106.

[6]周瑛仪.应用研究驱动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60-164.

[7]李北伟,贾新华.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优化策略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5):104-108.

[8]邓子云,张放平.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20(4):89-95.

[9]池瑞楠,张健,聂哲.云计算与大数据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11-21.

[10]邓子云.基于Scrapy的物流资讯网站群爬虫系统设计与实现[J].物流技术与应用,2020(8):140-143.

[11]胡拥军.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基于湖南九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研究[J].高教探索,2016(2):76-80.

[12]向红梅.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初探——评《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阿里巴巴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论文集》[J].中国教育学刊,2017(10):132.

[13]胡艳.高职院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探索——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162-165.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commerce specialty; specialty points’layout; special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uthor  Deng Ziyun, professor of Business College of Changsha Commerce & Tourism College, postdoctoral of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of Hunan Provinci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hangsha 410116)

作者:邓子云

财务会计类的论文 篇3:

湖北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会计类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 针对湖北省民办高校经济类专业学生会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本文重构了民办高校经济类专业学生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将会计类比为语言,借鉴语言类专业教学的方法,以提高民办高校经济类专业学生会计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经济类专业 会计 英语

对于经济类各专业而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湖北省民办高校所有经济类专业中普遍开设。但由于会计类课程学习的难度较大,学生学完后普遍觉得本课程知识点多,信息量大,而且各部分信息交叉融合,难以梳理出明确的思维主线,以至于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老师讲的我都懂,但是我自己就是不会做”的情况,因此非常有必要重构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湖北省民办高校经济类专业会计类课程开设状况

截至2014年5月28日,普通高等学校123所,其中中央部委属高校8所,省属高校115所。省属高校中:公办本科高校27所,民办本科高校8所,民办独立学院24所,高职高专学校56所(其中民办10所)。本文选择其中具有本科办学资质的8所民办高校进行分析。

在这8所高校中,共有12个经济类专业,其中武汉东湖学院2个,汉口学院3个,武汉工商学院3个,武昌理工学院2个,武昌工学院2个,查询这12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可知,以上所有专业均开设会计类课程,课时总量从32课时到48课时不等。除了本门课程,还有少量专业将财务管理课程也列入培养方案,除此之外,各经济类专业学生往往不再开设会计类课程。

二、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重构

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的目标往往是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初、中级会计人才,本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等一系列的课程。而经济类专业培养的目标并非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但这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往往和会计有一定联系,工作中往往只需要使用会计类课程的部分知识,因以,这类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学习会计专业所有课程,只需通过会计学一门课程了解必要的会计知识点就行。

基础会计是所有会计类课程的基础,是会计类的入门课程,其重点在于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记账规则、记账工具等知识点的介绍,相关知识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样是不能缺少,但其讲授重点却不同于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将重点讲授所有会计记账工具,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后,不仅“看得懂”,还能够“做得出”,也就是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能灵活应用。而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只需要学生“看得懂”,而不一定要“做得出”,由于会计课程总课时有限,因此这部分内容应该以略讲为主,仅对少数容易出错的知识点重点强调。

财务会计是训练学生建立会计思维,提高学生会计核算能力的课程,这门课程的知识点非常重要,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他们毕业后吃饭的本钱。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未来工作中或多或少的会使用到这部分知识,因此这部分知识点对他们同样非常重要,也需要重点讲授,让学生能切实理解并灵活应用。

财务会计部分的知识点和基础会计知识点的讲授是不一样的。要想很好地掌握财务会计部分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建立完整的会计思维,对相关会计核算有充分的理解;而基础会计部分的知识点,教学中主要是要求了解,而不一定要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其学习方法主要依靠记忆而不是理解,因此,对于财务会计部分的知识点需重点讲授。学生毕业后如果从事会计职业,基础会计部分的知识在工作中花少量时间就能完整的掌握,而如果不从事会计职业,这部分知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学生逐渐遗忘。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是会计类较专业课程,经济类专业学生无需强制掌握,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修相关课程。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经济类专业学生会计课程内容宜讲授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部分的知识点,其中应以财务会计部分知识点为重点,培养的目标是建立学生的会计思维,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三、会计类课程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会计类课程教学中需要掌握四个重点,教学中,保证了学生对这四个重点的深入理解,就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1、动静结合的会计等式

即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这个等式不仅描述了会计六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是借贷记账法的基础,对这个等式的记忆和理解,不仅有助于理解会计要素,也有助于理解借贷记账法。由于该等式在会计类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重点强调,故在此就不在赘述。

2、用于描述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大T型账户

该T型账户详细的描述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按照传统的理解,在借贷记账法中,账户分成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五类。在初级会计教学中,为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对此进行适当调整。教学中,可以先将损益类账户分成收入收益类和费用类,同时将成本类账户理解为一种特殊状态下的损益类账户,即一种期末余额未结转为0的损益类账户。经过这样调整后,借贷记账法下的各账户就分成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四大类,其中损益类账户又分成成本、费用类和收入、收益类两小类,合计分成五类。每类账户都存在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共10种情况。

对于初学者而言,很容易混淆这五类账户发生增减变化时的借贷方向。教学中,其实只需向学生说明“资产的增加记在借方”这一种情况,其它的9种情况都可以推导出来。其推导的方式是重复理解“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这个基本会计等式的过程。比如费用类账户,该账户在等式中和资产同在等号的左边,其记账规则就应该和资产一样,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再如负债,在等式中和资产不在等号的同一边,其记账规则就应该和资产正好相反,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另外对于任何一个账户,其增加和减少记录的方向正好相反。按此方式,可以较容易的记住并理解借贷记账法中各账户的记账规则。

3、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

会计分录的编制应该是经济类专业会计类课程教学重点中的重点,其编制步骤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往往将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归结为四步,第一步,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进行会计确认,判定每项经济业务涉及到哪几个账;第二步,确定所涉及的账户是什么性质的账户;第三步,判断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这些账户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第四步,根据账户的性质和增减方向确定应记入账户的借方还是贷方。即“哪几个账,什么性质,增加还是减少,借方还是贷方”,记住了这20个字,对于初学者而言,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都能顺利完成。

4、“本年利润”账户的编制

“本年利润”账户汇集了一个经济单位的经营成果,编制过程中要求将所有导致“本年利润”账户减少的项目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将所有导致“本年利润”账户增加的项目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其余额的方向决定了该经济单位的盈亏。在核算“本年利润”账户的过程中,需要结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各导致“本年利润”账户增减的项目,这个过程不仅能说明为何损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均为0,同时还能说明结转前损益类账户余额的方向。因此,对“本年利润”账户的重点强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有损益类账户的理解和应用。

上述四个知识点是经济类专业会计类课程教学的重点,这四个知识点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会计类课程教学方法和理解方式改革

会计往往被定义为: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通俗的理解,会计就是一门语言,是一门用特定方法描述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语言,同英语等其他的语言一样,会计作为一门语言,有自己的单词、自己的语法和自己的语句。任何一个会计分录都可以理解为按照会计特定的“语法”,使用会计专有的“单词”,形成会计独特的“语句”,这些语句能描述实际生活中的企事业单位所有的经济事项。

低年级的大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对于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已经有了自身的感悟,将会计这个相对陌生的课程类比为英语,按照学习英语的理解方式来教授会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理解和吸收,而且能从情感上让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一种相对熟悉的感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经济类专业学生会计类课程教学中,沿用权责发生制,以借贷记账法为主要的记账工具,训练学生针对特定事项制作会计分录的能力。将会计类比为英语,会计的“单词”即会计科目,会计的“语法”即借贷记账法,会计的“语句”即会计分录。

将会计科目类比为会计的“单词”,主要是因为同为语言,英语的句子是由若干单词按照既定的规则组合后形成的,而会计的“语句”即会计分录同样也是由若干会计科目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形成的,单词是组成语句的基础,同样会计科目是组成会计分录的基础。

将会计借贷记账法类比为会计的“语法”,主要是因为会计“语句”的形成有自身的基本规律,只有按照借贷记账法形成的会计“语句”才能被专业人员理解,这一点和英语的语法非常类似,英语的语句也是由若干独立的单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而通常这个既定的规则就被为语法。

将会计分录类比为会计的“语句”,主要是因为会计分录是对一个经济事项进行完整的描述,一个规范的会计分录展示了一个特定经济事项的全貌,诚如一个规范的英语的语句表达了特定的意义。

据此,笔者认为会计也可以理解为一门语言,是一门使用专门的工具,按照专门的规则,形成特定的结果,通过这个结果来描述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事项的语言。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鉴英语教学的规律,向学生传达会计的基本知识,通过将会计类比为一门语言,按照传授英语的规律向学生介绍会计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本门课程的规律,从而提高经济类专业学生会计学教学的效果。

(注:本文系武汉东湖学院2013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游达明:论高校经济类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1994(2).

作者:王飞 何丽丽

上一篇:投资壁垒研究论文下一篇:财务预警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