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20

摘要:二十一世纪不仅是信息不断发展的时代,更是绿色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概念不断推广的时代,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自身的居住环境有了更大的要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居住空间设计中不断追寻自身需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主义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主义空间设计论文 篇1:

居住空间多元方向创新设计的思考

摘 要:居住空间设计创新的实质是解决人类居住环境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探讨文化符号、生态设计、回应场地、可持续设计几个主流方向,以及国内外居住空间设计创新的实际案例,指出多元方向是居住空间创新设计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居住空间;设计;多元方向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住空间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对于居住条件来讲,人们从单纯满足居住的需求发展到追求“诗意地栖居”这种理想的人居空间环境,即人们对居住物质层面基本需求,上升到追求居住文化的精神层面。城市建设使得城市居住格局和居住环境不断变化,城市的社会群体对居住有不同的要求,时代的发展,新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的出现。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居住空间。居住空间设计面临不少现实问题:设计复制现象严重,缺乏设计创新;设计流于泛化,对地域文脉把握不够;过度设计引发审美疲劳,造成资源的浪费;设计与建造存在不匹配的矛盾,缺乏可持续设计的理念。由此引发居住空间多元方向创新设计的思考。

2 文化符号

在我们这个时代,消费文化是多元方向创新设计的一个研究热点,文化可以转换为物质消费,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从消费心理层面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消费来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设计师设计扮演“操纵符号的系统化行动”角色。[1] 处在消费文化层面的居住空间符号语言异彩纷呈。居住空间设计反映消费文化实际上要把握消费文化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消费文化的物质因素是研究文化的载体及其建构方式,消费文化的非物质因素体现为各种流行文化的意象。对于流行文化意象的认识,是由消费者的思想情感和具体形象唤起某种情感的体验,以符号化的形式语言保证空间意义的传达和接收的统一性。在这种符号的转换过程中(也是设计过程),意象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下面解析香港设计师梁志天的一个设计案例,说明由文化概念形成的意象并转换为空间符号语言。

香港嘉荟轩住宅其中一套装修策划提出“甘露”这样一个主题卖点,从字面词义理解,我们会联想到清澈、纯净这样的解释。为说明设计师将创意卖点转换成设计语言,我们对该住宅中的卧室作一个具体分析。卧室与卫生间相邻,中间用玻璃作为分隔;卧室的床背面的墙体采用镜面装饰,玻璃和镜面上装饰了大量植物图案的连续纹样,它们之间形成了图与底构成关系。玻璃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在卧室通过玻璃能看到卫生间的景物;镜面具有强烈的反射性,直接反射对面墙上的装饰,但是二者的这种性能在植物图案的遮挡作用下相应的被削弱,卧室空间的视觉显得层次分明,图案是第一层次,透明看到的景物和镜面折射的景物处在第二层次,两个层次共同作用于视觉,使我们真实感受到空间所具有甘露般清澈、纯净品质,见图1。设计师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创造性地形成意象,并以此转换成丰富的空间符号语言,引领着设计潮流。

3 绿色设计

人类社会在创造文明历史进程中,不断对自然资源过度地索取,导致能源日益紧缺的现实问题,同时人类的各种活动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因此,在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下,绿色设计思想以及相应的技术孕育而生。“绿色设计技术是尽可能减缓环境负担、减少原材料或减轻环境污染的各种技术、工艺的总称。”[2] 当前对于绿色居住空间设计探索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由Suppose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的“现代穴居”,在创造绿色空间这样前沿设计研究层面的树立了一个典范,为生态空间设计续写了新篇章。

“現代穴居”并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全地下穴居形式,更接近于现代多层居住建筑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的空间概念。“现代穴居”地基处在一圈土坝的中部,平面是方形,该建筑共分三层,竖向空间由一层到三层向内收缩,从外部看,类似一个拉长的金字塔。一层有约一米左右的空间沉入地下,下沉部分墙体由混凝土浇注而成,低围墙上部是玻璃,见图2。一层的功能是起居室,二、三层是卧室。在设计语言上,“现代穴居”十分注重材料本质的美感,比如墙面、地面的素混凝土肌理美,一层木楼梯材料的纹理美;另外,自然采光也体现“现代穴居”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比如:一层通过大片通透的采光;二层在入口的上部矩形窗采光;三层尖顶部开有天井式采光。建筑内部空间兼收并蓄,内、外空间有机的融合。绿色设计文化要求我们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现实生活。通过“现代穴居”案例,不难看出在多元文化命题下,对环境问题的设计反思是我们进行创新设计的原动力。

4 回应场地

在我国当前居住空间设计实践中,作为现代主义主流的极简主义设计就存在不重视地域文脉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现代十大设计理念·后现代主义设计》一书中已经指明:“…现代主义过于强调对象本身,而不注重对象彼此之间的关联和脉络,缺乏对文脉的理解。”极简主义的设计问题在于:容易造成无个性的千篇一律的面孔。”[3]

最近张永和设计的上海涵璧湾花园一期项目推进了极简主义设计实践,这个项目设计探索性的回应场地。张永和在谈设计思路提到:“我算不上一个民族主义者,这个时代,全球文化有很多交流。狭隘地认为保存或保护文化,我不认为是我的工作。文化是演变的。我们工作的起点是物理性的,不是文化性的,在上海盖房子,应该是属于上海的,但如果你把上海这个地方吃透了,文化也跟进来了。”[4]在张永和的这项设计中,设计语言与环境有着良好的关联和文脉延续。以涵璧湾花园B2栋建筑为例,建筑外部空间形式简约,墙体错落有致,色调黑白灰层次分明,在视觉上保持着与江南传统民居脱俗、精致的风格。建筑内部空间,体现单元组合设计方式。在空间组合上B2栋以江南民间典型的园和院模式为蓝本,将单元化的各个功能空间进行组合,进而围合成院落或庭园。内部空间的顶界面、顶界面以及侧界面使用木材、玻璃、白色的涂料装饰,造型是以单纯的几何形为主,空间氛围自然、素雅,具有极简主义的设计语言特征,见图3。

通过上海涵璧湾花园一期项目设计来看,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不能割断与城市历史文脉的联系,不能不考虑地域文化环境,这实际上是一个地域文脉传承创新的问题。地域文脉彰显时代特色,其设计语言是主动回应场地的一种表现。这种回应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创造性的运用。也就是说,在继承一定程式设计语言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大胆创新。在相对联系的程式语言中,创新形式的个性,使设计满足时代的需求。

5 可持续设计

普遍认为:可持续设计是在不影响未来的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适度的改善现实人们的生活的设计活动。在居住空间设计实践中,可持续设计分为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和复原,重新焕发历史建筑文化价值,再者是对旧建筑改造,发挥它的使用潜力;第二个层面是对于设计技术来讲,整合多专业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设计中的兴起。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和复原属于文物保护范畴,现在不作过多论述。旧建筑改造,发挥它的使用潜力,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旧建筑虽然有区位的优势,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但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结构陈旧、能源消耗问题、消防安全问题等。这里分析 “Tempiate in Claska”精品酒店一间客房的改造,探寻在旧建筑改造中处理手法和设计理念。在“Tempiate in Claska”客房设计中体现在狭小空间创造舒适使用环境的设计理念,其特色设计体现在一面墙上的壁柜,壁柜收纳了35件日用品,壁柜表面采用电脑镂刻技术,镂刻出于35件日用品的匹配形狀,设计师艺术化了我们日常的收纳方式,见图4。正如林云峰的评价:“整个设计非常聪明,将一个细小的地方点亮起来,墙壁饶有趣味。”这样的设计反映出设计师关注生活的创意理念。”[5]

可持续性设计技术,为设计的实践提供了技术保障。可持续性设计技术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强调设计过程的协同工作模式;二是体现专业交互的工作方式。可持续性设计正全方位的走向设计的信息化。例如:Autodesk Revit平台将设计从二维设计模式推向三维设计模式,在同一建筑信息模型上完成各专业的整合设计,控制各专业在整合设计中的矛盾,该平台大大减低设计成本,缩短设计周期。因此,可持续设计技术为居住空间设计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直观的设计平台,为评价设计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6 结语

通过探讨居住空间创新设计的几个主流方向,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启示:多元方向是居住空间创新设计的时代特征。有新意的设计并不是紧紧表现在形式和风格上。在设计的多元方向下,设计师要关注我们现实生活环境,研究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用人和环境相和谐的发展思路、可持续的设计与建造技术,解决人类居住环境问题;并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广泛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琳琳 消费文化与时尚消费——从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说起[J].装饰.北京.装饰杂志社,2008(185):16-17.

[2] 许平,潘琳编著.现代十大设计理念·绿色设计[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008

[3] 詹和平编著. 现代十大设计理念·后现代主义设计[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177.

[4] http://www.id-china.com.cn/.

[5] http://www. dfaaward.com/.

作者:孙皓

现代主义空间设计论文 篇2:

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的运用

摘 要:二十一世纪不仅是信息不断发展的时代,更是绿色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概念不断推广的时代,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自身的居住环境有了更大的要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居住空间设计中不断追寻自身需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文章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之上,分析我国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针对绿色理念在我姑居住空间设计的运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为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绿色理念;居住空间;设计

一、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运用产生和兴起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纪,在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下,全球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骄人成就,但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受制于技术、设备以及观念等的影响,很多仍是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产生,进而使得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主题,而这样的理念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出现和应用就是绿色理念,绿色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下室内设计研究的重点话题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政府一系列绿色设计、绿色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居住空间设计中的绿色理念已成为扩展并深入到各种形式和类型的居住空间设计之中。

现代的居住空间设计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题中之义,现代的居住空间设计突破了原有居住空间设计的局限和漏洞,更好的为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的人工环境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居住空间设计史的一个重要拐点,然而这样的进步却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资源和能源的高度浪费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方式和理念体现了重工业时代的“人定胜天、人天对立”的想法,因此,现代居住空间设计在充分发展的同时,其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根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在目前的环境总体污染中,设计污染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在这相当高的比例之中,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装饰材料的生产、使用和更新是最主要的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身居住空间的环境的改善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而绿色理念的诞生和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两者间的对立,绿色理念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设计的任何要求,同时相对于传统理念来说,又具有环保节能低碳的优势,因此,无论是从大的时代背景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而言,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都是必然之势。

二、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运用的重要意义

1.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性的需求

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特别是就居住空间设计而言,其更应该根据居住者的需求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和规划,设计师的设计过程同时也是传递自身设计理念和生活感受的过程,在满足居住着最基本需要的同时,设计者还应更加注重细节造型和各方面结构比例的协调,这样才能更好迎合居住者个性化的需要,进而体现自身的价值。正如上文所述,绿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居住者的身体健康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一方面能保证普通设计的美感和艺术感,为居住者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绿色理念使得设计者更加关注居住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2.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绿色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推进,绿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设计领域的个性化延伸。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现阶段的居住空间设计仍是追求“豪华气派”的设计风格,而这些风格很多会使用一些不可再生大的珍贵资源,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行。而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的运用,会在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各种可再生资源,从而最终达到资源节约的目的。

3.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的运用有助于推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创新

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的上的运用早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居住空间设计的主流,一方面可以充分表现需求群体即居住者的环保性与艺术性的满足,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造诣,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所倡导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结合。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过去人们在室内装饰上的盲目性,节约了材料,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使得设计师更加关注居住者的身体健康,从而使设计师得到更多的社会尊重和认可,使其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同时绿色理念也为这一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绿色理念的提出給广大的设计师和相关设计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考点和研究切入点,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创新领域,而这一融入和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督促设计师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和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从而推动相关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创新。

三、推动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中运用的措施

1.整顿规范行业市场,为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提供良好的行业环境

首先要整顿整个行业的氛围,在居住空间的设计行业内采取有力措施,杜绝简单重复和抄袭的现象;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避免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使设计师真正从心理上能够重视自身的工作,对居住者负责,减少相关材料的浪费,尽量不使用有危害的材料,多使用节能环保健康的材料,如果每个设计师都为行业树立良好的标准,那么则肯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整顿和规范行业市场,为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提供良好的行业环境。

2.提高相关专业人才的水平,为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人才保证

对于已经走出校门的广大设计师来讲,一方面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各种相关培训班的建设,使得广大设计师可以定期的进行充电和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此外,广大设计师也要提升自身的觉悟,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的在实践和工作中提升自己;对于广大在校的学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学校要不断优化自身的课程体系设置,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同时学生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设计师的素质真正提高了,才能为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人才保证。

结束语

经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上的应用是一种相对新颖并且能够适应现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兴模式,绿色理念的运用对于居住者来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也将推动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和进步。但是现阶段而言,推动绿色理念在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仍有着一些阻碍,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霍光. 简论中国室内设计的精神层面[J]. 室内设计,2001(2)

[2] 邵伟. 室内设计的生态主意一一未来的室内设计[J]. 煤炭技术, 2006(8).

[3] 孔小丹. 探讨“绿色”室内设计的设计原则[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6).

[4] 杜彦. 室内设计的发展一一绿色设计[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9).

作者简介:

侯义宝,男(1993—),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新华学院,本科,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侯义宝

现代主义空间设计论文 篇3:

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室内空间设计指在一定的建筑空间内,通过装饰使空间富于张力和意味的设计活动,主要包括展示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具有实用性,设计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空间使用的需要。所以,有人认为空间设计是科学,旨在有效调整空间使用效率,而非艺术。这种思维走到极端表现为严格的功能主义和反美学。但是,空间设计的历史以及人们对设计的审美要求均同时显示出空间设计的内在艺术性。根本不存在纯粹功能性的室内空间设计,当空间作为实体被表现和结构出来之时,作为特别的创造活动,艺术性与审美性就已经内在的蕴含其中。古罗马伟大建筑师维特鲁威对建筑提出的实用、坚固、美观三大要求,至今仍然回荡人们耳边。

美学是具体艺术思想和观念的总结和凝练,是具有纲领性和系统性的艺术哲学。室内空间设计具有艺术性则意味着其必然受美学演变的影响。研究美学演变对设计的影响意义非常重大。当前的室内空间设计,充满着躁动和喧哗,流派迭起,潮流众多。但是,真正成功的设计作品,也就是完美的平衡功能性和审美性的设计作品却是凤毛瞵角。分析美学演变对设计的影响,特别是主体性美学转向主体间性美学对设计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具体解释室内空间设计变化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室内空间设计前进的方向,为设计提供创造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指引。

一、前主体性美学、主体性美学和主体间性美学

西方美学经历了前主体性美学,主体性美学和主体间性美学三个发展阶段。前主体性美学起源于古希腊,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这段时期,人们认为世界的中心是哲学家所谓的存在或者信仰中的上帝。无论是存在,还是上帝,其本质都是客体性的,也就是说人要隶属于某种非人的权威和规则。在前主体性美学的理论框架中,美或者作为一个实体从属于存在,或者作为一种属性依附于上帝,没有独立地位,是与个人无关的他者。好的作品要尽量弃绝人的感觉和意见,只有反映和再现出真实和真理的作品才是美的。

自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主体成为了世界的中心,理性和人的尊严被无限高举,主体性美学由此产生。主体性美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康德、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等。在康德看来,美是道德的象征,在黑格尔看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仍然属于从属地位。但是不同于前主体性美学,美在这个时期不再是与人无关的客体,而是作为主体的外展而存在。在美的事物的后面,是一个主体性的实体,例如道德和精神。艺术从再现时代进入表现时代,艺术品被要求表现某种属人的质素。

主体性哲学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即主客体二分的问题。人和自然对立了起来,进而人与人,人与自身也发生了对立。二十世纪的哲学极力调整主客对立的矛盾,主体间性哲学和美学由此产生。当代社会,个体和个性得到了尊重,多数人的暴政被人们普遍唾弃,少数服从多数不再具有合理性。人们倡导交流和沟通,提倡理解和对话,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对立得到了舒缓。主体间性美学的代表人物包括海德格尔、苏珊·朗格、杜夫海纳、伽达默尔、巴赫金等等。就艺术作品来说,其突出的特征就是抛弃了作品背后的东西。作品就是作品,它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主体,作品没有必要去再现或者表现另外一个事物。作品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它,的意义和价值全部都内在于自身之中。

二、主体性美学与现代主义的兴起

室内空间设计的历史演变与美学的演变是一致的。美学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向,室内空间设计同样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变,即由古典主义转为现代主义和走出现代主义。以往,人们习惯从社会学、经济学、风俗学和艺术史的角度分析室内空间设计范式转变发生的原因。但是,在更深的层次,这种转变有着内在的哲学和美学原因。

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甚至后来的折中主义等等室内空间设计思潮均属于古典主义。尽管在时间上,有些潮流兴盛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例如折中主义,但是其形式外壳之下的内在艺术规范和准则其实仍然是古典的。哥特式教堂的空间设计媳型的反映出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绚烂的彩色玻璃和华丽的装饰使整个空间充满迷离和梦幻,人们进入其中仿佛置身另外一个世界;飞扶壁把高高的拱顶支撑起来,形成了特别的视线收缩效果,人们向上张望仿佛张望天堂,心灵不自觉开始升华;古典主义设计首先使人与日常生活隔离,而后服务于信仰和真理的目标,使空间成为了连接人间和天国的媒介与通路。这种运用空间设计把人引向某种超越性实体的方式在古代建筑中一直占据主流,与前主体性的美学原则是一致的。

进入十九世纪,往日对众神和上帝的景仰之情已经一去不再,实用、有效、理性等现代精神深入人心。但是,仿古典建筑和折中主义建筑却在这时被大量建造,一些建筑甚至牺牲功能性和实用性来保持外在的古典样式,例如1834至1841年修建的纽约原海关大厦,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是古典主义具备超历史性的结构合理性吗?不是。与其说人们在形式上倾向于古典建筑,不如说人们仍然执着于古典建筑背后体现的超越性意义和力量,这些才是超历史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最后取代了古典主义和折中主义,成为空间设计第一次的大转折。这个转折并非实用性和功能性取代了艺术性和超越性,而是主体精神取代上帝和真理成为了新的信仰,成为了空间设计背后新的力量和支撑。前主体性的美学原则这时让位于主体性的美学原则。

三、理性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尴尬

二十世纪下半叶,现代主义室内空间设计日益被人们所诟病,走出现代主义成为了设计界的共识。大量的反现代主义流派产生,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野性主义等等思潮粉墨登场。再加上一些边缘的传统复兴提倡者,晚期现代主义支持者和独特风格的设计师,整个设计界充斥在一片喧嚣之中。但是,现代主义室内空间设计的弊病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如何走出现代主义?人们愈发茫然。

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主义、功能主义和千篇一律的确令人难以接受,但是问题的根结却比表面的现象复杂得多。包豪斯学院的校长格罗皮乌斯认为,“我们时代的主导精神,虽然还未具有明确的形式,但是已经能辨认出来了。把自我同宇宙对立起来的旧的二元论世界观正在迅速瓦解。代之而起的是万物统一的观念,它认为所有对立的力量都处于绝对平衡状态之中。从事物及其表现中看出本质的统一性,这一清新的认识给创作活动以基本的内在涵义。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对二元对立的批判自十九世纪末就已经开始,进入二十世纪它已经成为思想界的主流问题。格罗皮乌斯找到了时代的关键问题,但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他看来,二元的对立应该让位于多元的平衡。具体到设计领域,“我们把每一种形式看作是一种观念的化身,把每一件作品看作内心深处的自我表现。”这种思想仍然属于主体性美学,作品背后仍然存在一个外在的观念,空间

形式仍然指向某一主体情感。

隐藏在现代主义室内空间设计背后的主体情感具有多样性和流动性,非常难以把握。于是,现代主义设计师慢慢把目标定位在理性,理性成为了最重要的、至高无上的主体情感。理性主义使空间设计作品具有内在的有序性,同时也使其与技术、商业联合在了一起。效用和功能成为了室内空间设计的核心价值。除非业主有要求,或者基于特别的需要,否则审美因素是天然的被排斥在理性主义思维范式之外的。设计作品尽管被冠以机器美学和未来主义的名义,其审美要素的合法性和持久力却是令人怀疑的。理性主义内部很难形成一种富于活力的审美机制,其活力往往源于对传统的反抗和对自然的征服。换句话说,理性主义的力量源于其外在的对立物,如果主客调和了,如果对立和谐了,理性主义必然陷入僵化、枯燥和单调。事实上,现代主义的衰落正是根源于理性主义取得统治地位后自身生命力的流失。

四、主体间性美学与未来之路

室内空间设计走出现代主义,也就是在美学上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在主体间性美学看来,室内空间设计不是赋予空间某种形式,表现某种情感。空间应该成为一个生命,成为一个活的形式,“感情意义属于形式本身而不属于任何它所再现或暗示的东西”。设计应该致力于空间的有机性、多义性、流动性和矛盾性,这些属性构成了空间的生命特征。

有机性指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建筑与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美国建筑师赖特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就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认为“有机建筑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它的目标是整体性。有机的就意味着是内在的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在这里,总体之于个体和个体之于总体是一致的”④。有机建筑的代表作是赖特1937年设计的流水别墅,别墅与周围的自然融为一体,美轮美奂。多义性指空间表现出复杂难明的情感。柯布西耶在二战后设计的朗香教堂,是建筑多义性的代表作。从不同的方向观看,教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其独特的样式可以令人产生各种的联想,整体呈现出一种模糊混沌的美感。流动性指空间在它可能的各个方向上延续或流动。建筑史上有两座著名的古根翰姆美术馆,一座位于美国纽约,由赖特设计,一座位于西班牙毕尔巴鄂,由盖里设计,它们是空间流动性的代表作。两栋建筑都表现出了雕塑主义的倾向,建筑空间在情感上向四周蔓延,展示出流动的生命特质。矛盾性指空间内部或者外部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张力结构。美国建筑师盖里设计的自家住宅是其中的代表。这栋建筑呈现出典型的解构主义风格,充满拼凑感和割裂感,建筑的线条和几何形状相互穿插对抗,形成了一种怪异但是富有活力的美学风格。

其实,除了有机性、多义性、流动性和矛盾性,生命的特征还可以罗列很多。不过,任何空间设计作品都不可能完美的把所有生命特征表现出来。表现出有限的生命h生,就已经是成功的空间设计作品了。在这些作品中,主体性美学的主客对立消失了。作为一个生命,空间作品需要我们与他交流,在交流中参与其中,分享彼此的生命,激发彼此的活力。

追求生命性的空间设计,二十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发端,但是受建筑成本、功能需要和受众审美习惯影响,一直没有产生重大反响。但是,在流水别墅、朗香教堂等建筑的内部却蕴含了变革的力量。当技术允许,美学风格发生变化之时,这潜藏的力量勃然喷发,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设计新思潮,影响持续至今。室内空间设计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当前,面对个性化的受众,空间设计再也不应成为非人化的存在,成为与人的情感和性情无关的功能背景,拒斥主体的交流和参与。基于主体间性美学,空间应该成为主体,成为活的生命,成为情感表达的源泉,牵引和感动进入空间的人。虽然当前设计领域声音喧闹、流派纷杂,但是当我们抓住主体间性美学的原则之后,就能在躁动中站稳,重新找到设计的方向和动力,找回在现代主义那里失去的勃勃生机。

对于中国室内空间设计来说,主体间性美学是一个契机,在天人合一的中华哲学传统中就蕴含着主体间性美学思想,“主体间性是中华美学的根本性质”。基于一种后发优势,中国设计师在吸收中国古典美学资源的基础上融化中西,未必不能成为世界设计领域的领跑者。

作者:胡国粱 刘 超

上一篇:汽车安全电子技术论文下一篇:生命教育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