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仪文化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对策研究的论文

2024-04-30

关于礼仪文化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对策研究的论文(共5篇)

篇1:关于礼仪文化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对策研究的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班级管理单纯依赖行政和制度层面管理,出现管理难、难管理的状况,试从礼仪文化视角,探讨如何突破单一管理模式,实现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提高高职班级管理实效。

关键词:礼仪文化;高职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高职班级管理是高职院校最为基础的管理,是整个高职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并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整体教育管理水平。为此,高职院校从建章立制到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等方面对高职班级管理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但高职班级管理仍难尽如人意,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玩手机等依然屡禁不止,难管理、管理难仍然是高职班级管理的现实问题。事实是,目前的高职班级管理比较集中在行政管理,较多地停留在制度层面的管理,这种管理当然必要,但它重在治标,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班级管理问题。如何让高职班级管理由“被管”走向学生自我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这是高职班级管理需要探究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试从礼仪文化视角对高职班级管理作一些探讨。

一、高职班级管理与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

1.高职班级管理及其现实意义

高职班级管理是指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简称为高职班级管理。高职班级管理包括班级学生管理、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等。班级管理是高职院校的基础管理,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班级管理好了,建成良好的班集体,直接受益的是班集体的学生,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至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莫大的益处;间接受益的是高职院校,因为基层的班级管理好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它不仅会带来高职院校管理效益的提升,而且还会由此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班级管理在高职教育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职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高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中的高职班级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管理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行政、制度层面的管理,班级及班级内的学生处于“被管”状态,难以发挥班级和班级学生“自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学校层面一般由学生工作处作为指导全校的学生管理机构,班级配有班主任、辅导员,表面看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到位,但关系并未理顺,如班主任和辅导员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工作配合不够协调等。(3)学校的管理规章和班级学生管理制度趋于形式,学生违纪屡禁不止,如在一些高职院校学生上课迟到、旷课愈演愈烈,考试舞弊成为不争的现实,这些违纪带来的负面效应更是不容低估。(4)班级凝聚力不强,班级学生活动乏力。

3.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

高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既有高职院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JournalofTianjinVocationalInstitute校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同时也与高职班级管理者忽视以“礼”育人、以“礼”治班和对高职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如一些高职班主任或辅导员只知道用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处罚学生,越处罚学生违纪越反弹,造成违纪屡禁不止,没有发挥“礼”的软实力育人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对管理者、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缺少敬畏之心,对教师缺少最基本的尊敬等,这些显然与高职学生缺少基本的礼仪素养、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密切相关。

二、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缺位的现实原因

1.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导致高职班级管理理念偏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在实际的办学中,由于职业技能的过于突出与被强化,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淡化了学生个体品质、内在精神的塑造,忽视了把学生作为全面的社会人的培养,把高职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技能教育与谋生教育。在这种过强的职业导向的高职育人氛围的影响下,高职班级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发生了偏移。具体表现在:(1)高职管理者上至学校领导下至班主任和辅导员,都比较普遍地关注高职学生“技能”的培养,很少顾及学生个体内在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向。(2)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作为班级基层管理者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普遍忽视高职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礼仪文化课被边缘化,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根本就没有礼仪文化类课程,礼仪文化育人几乎成为空谈。

2.高职学生自身礼仪文化素养严重匮乏

高职生大多属专科层次,相对普通高等院校入学录取分数比较低,而在实际的招生工作中,由于生源不足,实际录取分数线可能更低。由于进入高职学习前的文化基础比较差,他们的学习起点要比普通本科学校的学生低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的难度。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心里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特别是在刚入学阶段,许多高职生时常抱怨高职院校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但迫于形势又不得不进高职学习,在不情愿中开始了高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一些高职生往往喜欢自责、贬低自己,在潜意识中常有压抑和自卑的心理负担。这种心态使得一些高职学生精神极度空虚,礼仪行为不端,道德水平下滑。受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一些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先天不足。在当下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围着考试转,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教师和学生主要精力大多花在应试科目上,礼仪文化类课程没有被纳入高考的范畴,自然不在被重视之列。或者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没有规范的礼仪文化教育。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先天不足,还与他们各自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关。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重视智育、成绩,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礼仪培养,使一些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意识,而这种意识与礼仪的核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严于律已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骄纵,往往自律性很差,不良习气更多,更加缺乏基本的礼仪文化素养。

3.高职礼仪文化教育的严重缺位

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的长期应试教育与不当家庭教育是造成高职学生礼仪文化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那么高职教育自身礼仪教育的严重缺位则是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缺失的现实原因。在高职教育阶段,受较强的职业技能育人导向影响。礼仪文化教育严重缺位,主要表现在:(1)礼仪文化教育类的课程日益被边缘化,甚至一些高职专业为了突出技能实训,礼仪课的课时一减再减,几至于无。(2)教师的礼仪课教育不到位。一些礼仪课教师由其他教育岗位转岗过来,其自身礼仪文化不够专业。同时,受高职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礼仪文化课不被重视,导致礼仪文化课教师不能专心于礼仪文化课的教学,常常是不得已为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3)班级管理者礼仪身教不到位。作为高职院校基层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比如,班主任通知全班同学准时开班会,自己却姗姗来迟,如此怎能教好学生遵时守信。正是由于高职班级管理者自身不注意礼仪的身教作用,使他们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管理乏力。

三、礼仪文化在高职班级管理中蕴含的现实价值

礼仪是指在历史、社会风俗等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认可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礼仪究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深入人心,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准则。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礼仪文化”。“礼仪文化”发展到今天融入不少现代元素,并在社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所蕴含的现实价值不容低估。高职班级管理者只有认识到礼仪的内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礼仪文化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效用。

1.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礼仪文化教育本质上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人格、塑造自我的一种自我素质提升教育。对高职学生来说,礼仪文化教育更是他们提升自我人文素养的现实需要。首先,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弥补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知识的先天不足,完善高职学生知识结构。通过礼仪文化教育,践行礼仪行为,逐渐自觉克服不明礼、不守礼、不文明行为习惯,提升个人文明素质,让高职学生不仅懂专业、长技能,而且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其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礼仪对个人形象有一定的规范要求,高职学生按礼仪要求打造个人形象,可以提高自我认识、个人自信心,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再次,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逐步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力,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以娴熟的礼仪知识和人际交往技巧创建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并在人际交往中促进高职学生社会化,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创建和谐班集体促进

高职班级管理首先,在班级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融洽同学间的关系。随着礼仪文化知识的普及,班级同学人人知礼、识礼、用礼,用礼仪规范来处理同学间的关系,自然会促进班级同学间人际和谐。日常生活中,高职同学间的一些矛盾或纠纷,常常是由于一些学生不懂礼、不知敬人律已、不善于相互礼让造成的。正因为如此,在高职学生中普及礼仪文化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高职同学间的人际和谐是创建和谐班集体的基础。其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学生融洽师生关系的最佳方式是用礼仪,以礼仪文化的正能量来铸就新型的高职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和谐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班级管理。再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高职班级管理者与高职学生间关系的和谐。高职班级基层管理者班主任和辅导员受学校委派承担高职班级管理任务,高职学生自当尊重管理者的管理,尊重他们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当然高职班主任和辅导员也要尊重学生和合理诉求。高职班级管理者与高职学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礼相待,不仅关系和谐,班级管理也易见成效。

3.礼仪文化教育是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

自律的重要途径礼仪文化教育在创建和谐班级的同时,还会进一步让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提高高职班级管理实效。这主要表现在:(1)礼仪文化教育会带来班级学生间的人际和谐和班级整体人际和谐,这就使得班级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并在推进中产生实质性的工作效益,而班级管理效益的彰显又反过来激励班级学生主动为班级管理服务,促进班级管理上水平。(2)通过礼仪文化教育,使得高职班级学生人人知礼、守礼,敬人律已,尊重教师的教学,尊重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管理,自觉遵守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实现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让高职学生由单纯被管到主动自我管理,达到高职班级管理的最佳状态。(3)通过礼仪文化教育增进高职班级同学间的融洽度和同学间的人际和谐,由此增强高职班级的凝聚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会增强高职学生自主接受班级管理的自觉性,实现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促进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礼仪文化视野下的高职班级管理对策思考

高职班级管理单靠目前的行政和制度层面的管理显然不够,应在治标的同时,加强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取得高职班级管理的实效。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加入礼仪文化的元素,以礼仪文化治班,在管理中育人,在育人中实施有效管理,提高高职班级管理的软实力。结合高职班级管理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高职班级管理工作。

1.转变高职班级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高职班级管理理念应先从转变高职教育理念做起。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育人仍是高职教育根本所在。为此,高职班级管理者更要树立育人的管理理念,把育人始终放在高职班级管理工作的首位。针对目前高职班级管理中出现诸多违反“礼”的现象或因学生不知礼、不懂礼而出现的诸多违纪行为,班级管理者理应对高职学生加强礼仪文化教育,把礼仪文化教育纳入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应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从制度上给予政策支持与保障,重视礼仪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重视相关礼仪活动的开展,重视礼仪文化课程的建设,使礼仪教育真正成为提升高职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承担班级基层管理的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礼仪文化引领和示范,充分发挥礼仪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效用。

2.切实提升班级基层管理者的礼仪文化修养

高职班级基层管理者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其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是高职班级的直接管理者,他们的管理行为及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到高职班级管理的成效。因此,提高高职班级管理应先提升班主任和辅导员自身的管理素质,包括礼仪文化素质。首先,在高职班主任、辅导员的选配上,既要注重他们对班级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同时又要注重他们的礼仪文化育人能力,把那些具备“双能”(班级事务处理能力和礼仪文化育人能力)的优秀教师配备到班主任或辅导员岗位,这是做好高职班级管理的基础。其次,对班主任和辅导员加强礼仪文化培训,以提升他们的礼仪文化素质。在具体的培训安排上可根据工作情况分批次分阶段实施礼仪文化专题培训和礼仪行为实训,把礼仪文化培训作为班主任、辅导员上岗前的必修课。再次,把能否运用礼仪文化育人、运用礼仪文化治班作为对班主任、辅导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考核与班主任、辅导员的职称晋升、管理绩效和奖金等结合起来,以考核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文化素质,以考核促进高职班级管理。

3.完善礼仪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礼仪文化素质

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知识先天不足,加强礼仪文化教育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必须将礼仪文化课列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优秀的专业礼仪教师授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传统与现代、基础性与专业性结合。对传统礼仪吸取“精华”,并与现代礼仪融合,使其更适合现代礼仪教育的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礼仪文化理论知识与礼仪实践的结合。礼仪虽然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但礼仪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要求礼仪教育必须注重相关的必要的理论讲授,让学生在运用礼仪规范时,能从内心理解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礼仪规范,将礼仪文化知识内化为素质,用礼仪规范外塑形象,内外兼修,提升境界。同时,将礼仪文化知识的学习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高职班级日常管理结合起来,礼仪知识只有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运用自如。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适时指导督促规范,将高职学生礼仪实践纳入班级日常管理范围,并加以推进,促使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质的提升。

4.礼仪治班,文化育人,内修外治,不断提升高职班级管理水平

礼仪治班,文化育人,是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重要途径。为此,应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礼仪治班,让校纪校规和班级各项管理制度融入礼仪教育,并通过礼仪教育,让高职学生对校纪校规和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心存敬畏,自觉遵守。(2)文化育人,积极营造班级礼仪文化氛围。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教室为主要园地,优化班级礼仪文化育人环境。比如,可将教室布置成若干小区,设置礼仪知识园地,宣传礼仪文化知识;设置名人名言区,搜集古今中外关于文明礼仪的名人名言以引领学生做文明礼仪之人;设置社会上文明礼仪典型或班内礼仪之星专栏,让身边的礼仪典型教育人、鼓舞人。良好的班级礼仪文化不仅能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感,而且对高职学生的礼仪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3)内修外治,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内修”即通过学习、实践、践行礼仪,不断修练学生和管理者的礼仪文化修养。如不定期举办礼仪演讲、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情景剧、礼仪文明修身活动等,让学生在礼仪活动中学礼仪,在礼仪活动中讲礼仪、用礼仪,同时注重班级管理者礼仪素养的提升,在提升中给学生良好的礼仪示范和礼仪文化陶冶。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的违礼行为即时规范,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即时制止。通过内修外治,提升高职班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顾俊.加强高职礼仪教育提升班级文化建设[J].时代教育,2013(12).[2]赵惠.关注高职礼仪教育建设和谐高班级[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3]邵甫华.高职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2016(1).[4]耿娜.高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5]徐秋梅.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礼仪修养提升的路径选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作者:张守兴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篇2:关于礼仪文化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对策研究的论文

一、高职班级管理与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

1.高职班级管理及其现实意义

高职班级管理是指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简称为高职班级管理。高职班级管理包括班级学生管理、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等。班级管理是高职院校的基础管理,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班级管理好了,建成良好的班集体,直接受益的是班集体的学生,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至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莫大的益处;间接受益的是高职院校,因为基层的班级管理好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它不仅会带来高职院校管理效益的提升,而且还会由此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班级管理在高职教育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职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高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中的高职班级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管理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行政、制度层面的管理,班级及班级内的学生处于“被管”状态,难以发挥班级和班级学生“自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学校层面一般由学生工作处作为指导全校的学生管理机构,班级配有班主任、辅导员,表面看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到位,但关系并未理顺,如班主任和辅导员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工作配合不够协调等。(3)学校的管理规章和班级学生管理制度趋于形式,学生违纪屡禁不止,如在一些高职院校学生上课迟到、旷课愈演愈烈,考试舞弊成为不争的现实,这些违纪带来的负面效应更是不容低估。(4)班级凝聚力不强,班级学生活动乏力。

3.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

高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既有高职院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JournalofTianjinVocationalInstitute校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同时也与高职班级管理者忽视以“礼”育人、以“礼”治班和对高职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如一些高职班主任或辅导员只知道用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处罚学生,越处罚学生违纪越反弹,造成违纪屡禁不止,没有发挥“礼”的软实力育人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对管理者、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缺少敬畏之心,对教师缺少最基本的尊敬等,这些显然与高职学生缺少基本的礼仪素养、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密切相关。

二、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缺位的现实原因

1.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导致高职班级管理理念偏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在实际的办学中,由于职业技能的过于突出与被强化,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淡化了学生个体品质、内在精神的塑造,忽视了把学生作为全面的社会人的培养,把高职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技能教育与谋生教育。在这种过强的职业导向的高职育人氛围的影响下,高职班级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发生了偏移。具体表现在:(1)高职管理者上至学校领导下至班主任和辅导员,都比较普遍地关注高职学生“技能”的培养,很少顾及学生个体内在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向。(2)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作为班级基层管理者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普遍忽视高职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礼仪文化课被边缘化,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根本就没有礼仪文化类课程,礼仪文化育人几乎成为空谈。

2.高职学生自身礼仪文化素养严重匮乏

高职生大多属专科层次,相对普通高等院校入学录取分数比较低,而在实际的招生工作中,由于生源不足,实际录取分数线可能更低。由于进入高职学习前的文化基础比较差,他们的学习起点要比普通本科学校的学生低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的难度。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心里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特别是在刚入学阶段,许多高职生时常抱怨高职院校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但迫于形势又不得不进高职学习,在不情愿中开始了高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一些高职生往往喜欢自责、贬低自己,在潜意识中常有压抑和自卑的心理负担。这种心态使得一些高职学生精神极度空虚,礼仪行为不端,道德水平下滑。受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一些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先天不足。在当下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围着考试转,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教师和学生主要精力大多花在应试科目上,礼仪文化类课程没有被纳入高考的范畴,自然不在被重视之列。或者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没有规范的礼仪文化教育。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先天不足,还与他们各自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关。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重视智育、成绩,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礼仪培养,使一些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意识,而这种意识与礼仪的核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严于律已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骄纵,往往自律性很差,不良习气更多,更加缺乏基本的礼仪文化素养。

3.高职礼仪文化教育的严重缺位

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的长期应试教育与不当家庭教育是造成高职学生礼仪文化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那么高职教育自身礼仪教育的严重缺位则是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缺失的现实原因。在高职教育阶段,受较强的职业技能育人导向影响。礼仪文化教育严重缺位,主要表现在:(1)礼仪文化教育类的课程日益被边缘化,甚至一些高职专业为了突出技能实训,礼仪课的课时一减再减,几至于无。(2)教师的礼仪课教育不到位。一些礼仪课教师由其他教育岗位转岗过来,其自身礼仪文化不够专业。同时,受高职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礼仪文化课不被重视,导致礼仪文化课教师不能专心于礼仪文化课的教学,常常是不得已为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3)班级管理者礼仪身教不到位。作为高职院校基层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比如,班主任通知全班同学准时开班会,自己却姗姗来迟,如此怎能教好学生遵时守信。正是由于高职班级管理者自身不注意礼仪的身教作用,使他们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管理乏力。

三、礼仪文化在高职班级管理中蕴含的现实价值

礼仪是指在历史、社会风俗等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认可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礼仪究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深入人心,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准则。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礼仪文化”。“礼仪文化”发展到今天融入不少现代元素,并在社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所蕴含的现实价值不容低估。高职班级管理者只有认识到礼仪的内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礼仪文化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效用。

1.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礼仪文化教育本质上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人格、塑造自我的一种自我素质提升教育。对高职学生来说,礼仪文化教育更是他们提升自我人文素养的现实需要。首先,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弥补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知识的先天不足,完善高职学生知识结构。通过礼仪文化教育,践行礼仪行为,逐渐自觉克服不明礼、不守礼、不文明行为习惯,提升个人文明素质,让高职学生不仅懂专业、长技能,而且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其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礼仪对个人形象有一定的规范要求,高职学生按礼仪要求打造个人形象,可以提高自我认识、个人自信心,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再次,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逐步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力,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以娴熟的礼仪知识和人际交往技巧创建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并在人际交往中促进高职学生社会化,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创建和谐班集体促进

高职班级管理首先,在班级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融洽同学间的关系。随着礼仪文化知识的普及,班级同学人人知礼、识礼、用礼,用礼仪规范来处理同学间的关系,自然会促进班级同学间人际和谐。日常生活中,高职同学间的一些矛盾或纠纷,常常是由于一些学生不懂礼、不知敬人律已、不善于相互礼让造成的。正因为如此,在高职学生中普及礼仪文化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高职同学间的人际和谐是创建和谐班集体的基础。其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学生融洽师生关系的最佳方式是用礼仪,以礼仪文化的正能量来铸就新型的高职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和谐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班级管理。再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高职班级管理者与高职学生间关系的和谐。高职班级基层管理者班主任和辅导员受学校委派承担高职班级管理任务,高职学生自当尊重管理者的管理,尊重他们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当然高职班主任和辅导员也要尊重学生和合理诉求。高职班级管理者与高职学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礼相待,不仅关系和谐,班级管理也易见成效。

3.礼仪文化教育是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

自律的重要途径礼仪文化教育在创建和谐班级的同时,还会进一步让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提高高职班级管理实效。这主要表现在:(1)礼仪文化教育会带来班级学生间的人际和谐和班级整体人际和谐,这就使得班级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并在推进中产生实质性的工作效益,而班级管理效益的彰显又反过来激励班级学生主动为班级管理服务,促进班级管理上水平。(2)通过礼仪文化教育,使得高职班级学生人人知礼、守礼,敬人律已,尊重教师的教学,尊重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管理,自觉遵守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实现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让高职学生由单纯被管到主动自我管理,达到高职班级管理的最佳状态。(3)通过礼仪文化教育增进高职班级同学间的融洽度和同学间的人际和谐,由此增强高职班级的凝聚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会增强高职学生自主接受班级管理的自觉性,实现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促进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礼仪文化视野下的高职班级管理对策思考

高职班级管理单靠目前的行政和制度层面的管理显然不够,应在治标的同时,加强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取得高职班级管理的实效。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加入礼仪文化的元素,以礼仪文化治班,在管理中育人,在育人中实施有效管理,提高高职班级管理的软实力。结合高职班级管理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高职班级管理工作。

1.转变高职班级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高职班级管理理念应先从转变高职教育理念做起。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育人仍是高职教育根本所在。为此,高职班级管理者更要树立育人的管理理念,把育人始终放在高职班级管理工作的首位。针对目前高职班级管理中出现诸多违反“礼”的现象或因学生不知礼、不懂礼而出现的诸多违纪行为,班级管理者理应对高职学生加强礼仪文化教育,把礼仪文化教育纳入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应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从制度上给予政策支持与保障,重视礼仪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重视相关礼仪活动的开展,重视礼仪文化课程的建设,使礼仪教育真正成为提升高职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承担班级基层管理的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礼仪文化引领和示范,充分发挥礼仪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效用。

2.切实提升班级基层管理者的礼仪文化修养

高职班级基层管理者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其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是高职班级的直接管理者,他们的管理行为及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到高职班级管理的成效。因此,提高高职班级管理应先提升班主任和辅导员自身的管理素质,包括礼仪文化素质。首先,在高职班主任、辅导员的选配上,既要注重他们对班级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同时又要注重他们的礼仪文化育人能力,把那些具备“双能”(班级事务处理能力和礼仪文化育人能力)的优秀教师配备到班主任或辅导员岗位,这是做好高职班级管理的基础。其次,对班主任和辅导员加强礼仪文化培训,以提升他们的礼仪文化素质。在具体的培训安排上可根据工作情况分批次分阶段实施礼仪文化专题培训和礼仪行为实训,把礼仪文化培训作为班主任、辅导员上岗前的必修课。再次,把能否运用礼仪文化育人、运用礼仪文化治班作为对班主任、辅导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考核与班主任、辅导员的职称晋升、管理绩效和奖金等结合起来,以考核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文化素质,以考核促进高职班级管理。

3.完善礼仪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礼仪文化素质

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知识先天不足,加强礼仪文化教育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必须将礼仪文化课列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优秀的专业礼仪教师授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传统与现代、基础性与专业性结合。对传统礼仪吸取“精华”,并与现代礼仪融合,使其更适合现代礼仪教育的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礼仪文化理论知识与礼仪实践的结合。礼仪虽然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但礼仪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要求礼仪教育必须注重相关的必要的理论讲授,让学生在运用礼仪规范时,能从内心理解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礼仪规范,将礼仪文化知识内化为素质,用礼仪规范外塑形象,内外兼修,提升境界。同时,将礼仪文化知识的学习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高职班级日常管理结合起来,礼仪知识只有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运用自如。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适时指导督促规范,将高职学生礼仪实践纳入班级日常管理范围,并加以推进,促使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质的提升。

4.礼仪治班,文化育人,内修外治,不断提升高职班级管理水平

礼仪治班,文化育人,是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重要途径。为此,应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礼仪治班,让校纪校规和班级各项管理制度融入礼仪教育,并通过礼仪教育,让高职学生对校纪校规和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心存敬畏,自觉遵守。(2)文化育人,积极营造班级礼仪文化氛围。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教室为主要园地,优化班级礼仪文化育人环境。比如,可将教室布置成若干小区,设置礼仪知识园地,宣传礼仪文化知识;设置名人名言区,搜集古今中外关于文明礼仪的名人名言以引领学生做文明礼仪之人;设置社会上文明礼仪典型或班内礼仪之星专栏,让身边的礼仪典型教育人、鼓舞人。良好的班级礼仪文化不仅能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感,而且对高职学生的礼仪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3)内修外治,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内修”即通过学习、实践、践行礼仪,不断修练学生和管理者的礼仪文化修养。如不定期举办礼仪演讲、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情景剧、礼仪文明修身活动等,让学生在礼仪活动中学礼仪,在礼仪活动中讲礼仪、用礼仪,同时注重班级管理者礼仪素养的提升,在提升中给学生良好的礼仪示范和礼仪文化陶冶。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的违礼行为即时规范,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即时制止。通过内修外治,提升高职班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顾俊.加强高职礼仪教育提升班级文化建设[J].时代教育,2013(12).

[2]赵惠.关注高职礼仪教育建设和谐高班级[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

[3]邵甫华.高职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1).

[4]耿娜.高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5]徐秋梅.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礼仪修养提升的路径选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篇3:关于礼仪文化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对策研究的论文

一、目标管理理论在班级建设与管理上的适用性

目标管理简称MBO, 它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和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为基础, 于1954年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逐渐形成的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它的功能是通过目标的设置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案, 避免工作上的盲从和步调不一, 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励动机, 指导人的行为, 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集体目标挂钩, 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从本质看, 目标管理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 重视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是相契合的。

从目标的确立过程看, 目标管理强调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在这种理念下, 学生将通过对班级目标制订的“参与”, 提升主体意识, 唤醒自身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这一过程, 也为班主任与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改善师生关系, 培养师生合作意识。同时也促进班主任提升自己的规划意识与能力, 更注重方向引领, 创造出一种个人欲望与班级目标相统一、最大限度激励士气的班级环境。

从目标的实施过程看, 目标管理强调应充分信任员工, 实行权力下放, 以“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 使员工独立自主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在这种理念下, 学生将得到发挥主体意识、培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空间, 班主任也将会尽可能地多运用智慧与策略, 尽可能少地利用“强权”, 使对班级学生的每一项要求都成为学生内心的自觉, 从而提升自身的策略意识与效益意识。

二、目标管理理论在中学班级建设与管理中的运用

根据目标管理的理论, 结合中学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特点, 班级目标管理可分为三步来进行:目标的确立、目标的实施、目标成果的评价。

1. 班级目标的确立

根据目标管理理论的要求, 这一阶段, 班主任的着力点不在于个人“制订”班级目标, 而是把班级成员的注意力导向班级的共同目标, 从而实现目标在班级中的普遍认知, 使学生在对班级目标熟知的基础上实现深刻的理解, 从而实现班级“目标”的分解, 并进一步转化为个人的目标和个人的责任。由此可见, 确立目标是班级目标管理中非常重要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对一些优秀班级目标的确定方法的研究中, 发现他们的很多理念与做法与目标管理是不谋而合的, 总的来说, 可以分为两种:归纳模式和演绎模式。

(1) 归纳模式分析

(1) 基本内涵

归纳模式一般运用于班集体建设之初, 班主任与学生处于“盲婚哑嫁”状态下确立班级整体目标。其程序可以概括为:突破→沟通→提炼。

突破是指班主任在一个新的班集体建设之初, 根据学校的教育方针, 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 找准切入点, 形成班级整体目标的初步的预设。这一环节, 班主任不仅要善于独立思考, 更需要明确:此时预设的目标不是决定, 而仅仅是方向。沟通是指班主任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活动, 在自己的教育意图与学生的愿望之间找到一个自然和谐的结合点, 最终与学生达成共识:目标不是命令, 而是自己的承诺。提炼是指师生以集体舆论的方式表达班级目标并将其具体化。

(2) 案例分析

李镇西老师在《与青春同行》一书中关于其“未来班”班级建设的介绍, 可视为较为典型的归纳模式。

在接手新班之前, 李老师对“班集体”有自己较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班集体不仅仅是教学单位, 也不单纯是德育组织, 而是集教育、教学和个性发展于一身的有机统一体”。因此, 他立志“让我所带的班富有勃勃的生机和强烈的凝聚力,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因为在我的班上而感到成长的快乐”, 这就是李老师所找准的班级建设的切入点, 是为突破阶段。为了把自己的意图“变”为学生的愿望, 李老师设置了一系列的活动实现与学生的多方位多层面的沟通:以一封热情洋溢的欢迎信作为见面礼送给每位新生, 以信的形式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新集体的期望:“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并在新生报名时通过一些班务让学生体会为班级服务的光荣, 在行动中感受班主任的意图———让学生了解班主任的教育意图, 这是达成共识的第一步;开学第一天便在学生中进行“我心目中的班集体”、“我理想的班主任”等调查问卷, 使班主任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 同时也使学生潜意识中较模糊的对班集体的美好憧憬外显化, 让学生了解自己;第一周举行“班主任模拟记者招待会”、“我的自画像———同学自我介绍”等主题班会,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这一系列从思想到行动的层层铺垫, 始终是在班主任教育意图的引领下进行, 却不露雕痕, 是为沟通阶段。当班主任对班级目标的预设内化为学生的需求时, 对目标的提炼便水到渠成了, 学生们通过反复讨论, 明确提出了班级的奋斗目标:成为既洋溢着集体主义温暖又充满进取创新精神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班集体, 并为该目标的实现制订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 师生最终期望值的高度一致。

(2) 演绎模式

(1) 基本内涵

演绎模式适用于班主任在深入了解班级特点或有充分学生基础的情况下确立班级目标, 其程序可概括为:提出→认同→确定。

在对班级特点及优势有充分认识的前提下, 为创建特色班集体, 班主任可直接向学生提出班级的预定目标, 是为提出阶段。该阶段带有较浓的教师定向色彩, 因此, 班主任要在认同阶段做好充分的学生内化工作, 在此基础上师生达成共识并由学生确定最终的表达方式。

(2) 案例分析

刘平老师在其《遵循“法制”本性, 优化班级管理》一文中关于依法治班 (下简称“法制班”) 的介绍, 可视为演绎模式的案例。

刘老师根据自己对现行中学管理弊端的反思以及该班学生权利意识与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的现实情况, 向学生提出了“依法治班”的班级理念 (目标) 。在认同阶段, 刘老师花上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让班级全体同学讨论并制订班级“法规”, 让学生在“立法”过程中领略“法治”精神, 体会在“法”的约束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平、人权、理性、文明、秩序和效益。在这过程中, 学生不仅明晓了班级“法规”条文的精神, 还认同了班级和个人的努力方向以及自己依“法”应当遵守的“契约”责任。最后师生以班规的形式确定班级目标。

不难看出, 这两种目标确立模式比起传统的目标单向制订方法来, 似乎更耗时耗力, 但其功效却是后者无法比拟的。

2. 班级目标的实施

目标实施是班级目标管理的中心和中继环节, 它主要是通过建立良好的班级组织和制度, 把班级整体目标分解为若干项子目标, 定责授权, 使学生明确各自在实现班级目标中应该做什么, 应达到什么要求, 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达到共同目标。

以“未来班”为例, 其班级结构可谓“臃肿”。有轮流“执政”的班委制度:通过竞选产生的班委一般成员半学期更换一次, 班长一学年更换一次, 不得连任, 同时设立班委第二、第三梯队随时顶替;有由班主任指定的宜于竞赛的学习小组、自发组织的兴趣社团;有“繁杂”的班级环境:共同享有的班集体财物、全班同学轮流独立主编的《未来日报》、记录班史的班级日记……但正是这臃肿的组织结构, 为班级每个成员提供了大量的创造机会, 每个学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完成班级各项子项目上, 一个富有个性、充满创意、共同协作的集体便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呈现出来。

而“法制班”的结构虽然与“未来班”迥异, 但其建立的原则却是相同的: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每位“立法者”都应依“法”行事, 每位“立法者”都能找到实现自身监督权利的平台, 这将极有力地促进“依法治班”整体目标的实现。

在班级目标实施中, 组织可以有各种创新形式, 但要注意的是其与企业管理组织的区别:企业必须追求经济效益, 其组织结构是职位取向, 即贤者在位, 能者在职;而教育着眼的是每个学生的发展, 其教育性决定了班级管理组织应采取“目标取向”, 即班主任应该因实现目标的需要而增减职位与人数, 而不必拘泥于学校的统一规定。这是将企业管理理论引进班级管理中必须明确的。

在目标的实施阶段, 班主任还应关注目标的检查控制。班级管理中的控制是指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要求相一致, 师生采取的管理活动。其中, 班主任的策略意识将是目标管理实施成败的关键。其基本过程为:公开讨论, 分解目标→进行视觉管理→检查实施效果。

在目标的分解阶段, 将企业的“特性要因图”引进班级实施关键点控制是非常有效的。以清洁工作为例, 师生通过公开讨论, 将这一目标逐级分解, 并找出关键点, 绘成图2让学生都清楚为了完成此任务班上要做什么、自己该做什么、何时应完成。

视觉管理是指无论是全班规划还是分组的活动规划, 都应成为图表, 张贴在公布栏。企业管理常用的甘特图有助于绩效管理, 也可以采用。制订相关图表后, 便可据此检查实施效果。

在目标实施的整个过程, 班主任切忌事必躬亲、包办代替, 而应更多地起咨询指导的作用, 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控制, 实施自主管理。

3. 目标成果评价

对目标成果的评价是班级目标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 也是下一个目标管理周期的开始。这一阶段必须按照每个学生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 它包括考评、诊断和激励三项工作。

考评与诊断一般是结合目标实施阶段的“检查控制”的过程进行。班级目标管理实质上是一种过程管理, 这种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上级对下级的管理, 而是师生在沟通与反馈信息中不断加强的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管理:师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视觉管理能及时获知执行结果, 因而能非常清楚和自觉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调整, 从而实现自我控制。在此基础上, 班集体和学生个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民主讨论协商, 使之切实可行, 并纳入下一个班级目标管理周期运行。

激励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是激发学生全情投入下一个目标管理周期的重要手段。构建班级管理激励系统, 有两个基本前提:首先, 要了解学生的需求, 全面、明晰地掌握学生需求的关键点;其次, 针对不同的学生, 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方式。班级目标管理的激励应始终把教育性放在首位, 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 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注重过程性的目标激励, 结合参与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 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目标管理理论最科学的地方就体现在变以前的外部控制为内部激励, 它对于改变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现状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在理论运用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预设到并避免可能出现的偏差:通过对过程的放手来解脱自己的责任;重视对目标的分解远远超过对目标的整合, 尤其是热衷于对那些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实施目标管理, 以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绩效;以可以明确衡量的具体指标来代替抽象的目标导向, 以对目标的量化检测代替对无形效果的追求等。在班级目标管理中, 班主任始终要把握住两条信念:一是要创造出一个大于其投入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班集体, 一个富有活力的班集体;二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调学生当前和长期要求, 使班级建设与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之路。

参考文献

[1]李镇西.与青春同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刘平.遵循“法制”本性, 优化班级管理.中国德育, 2005.

篇4:关于礼仪文化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对策研究的论文

1.传统婚礼礼仪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在世界各种民俗活动中,各民族都是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举行本民族的传统婚礼礼仪活动,现代的汉民族却遗失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以及礼仪文化。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到民族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是对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于是大量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论坛建立,许多有相同志趣的人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华夏传统礼仪和汉服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汉服运动。同时美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华裔建立北美汉服联合会等多种汉服民间组织。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建立,世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式婚礼是传统礼仪文化的载体同时被广泛关注。基于传统华夏文化的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在社会上开始形成一股新的复兴传统礼仪的文化潮流。

在婚礼典礼时,作为汉族人身着汉服、按照传统礼仪举行仪式,这对恢复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已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等大量汉服与礼仪的研究史论资料,但是大都停留在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没有提出传统汉服和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实际制作开发。本文通过对传统经典记载的历代婚礼礼仪程序、传统汉服婚礼服饰系列进行探索、收集和梳理,总结出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将对中式婚礼礼仪汉服的实际礼仪程序建立展开研究。汉服婚礼服饰体系和礼仪程序体系的确立有利于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市场的开发和推广,有利于华夏传统文化的复兴。

2.重建符合儒家礼仪文化的周制婚礼的现代礼仪程序

第一部分:婚前准备。

准备新郎、新娘、赞者、司仪、从者等人的服饰。

准备婚礼所用礼器、果品等。

准备合卺一个(用一个葫芦,分为两半,用红绳连在一起)。

(1)新郎:

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郎身穿婚礼服,手捧木雁,乘车到女家,使两人各手持一个红蜡烛(不必点燃),坐于车后。到女家,在大门外等候。新郎就头戴爵弁,身穿纁裳,亲自迎接新娘。跟随新郎的管事人员全部身穿玄端。纁裳,是指上衣用黑色面料而用红色为边缘;下衣用浅红色面料而用黑色为边缘,大带也用黑色,象征阳气下行。

(2)新娘:

更妆,开面:清早,新娘于闺房中试穿嫁衣、定妆,进行最后修订并聆听父母训示。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娘整装在家等候新郎。新娘梳理好发式,士的新娘梳成髲髢,即将头发做成长短参差的样子,然后,戴好首饰。身穿黑色面料的丝衣,以纁色(即浅红色)为衣缘。女子的上衣和下裳用同样颜色的面料,表示德行专一;以纁色为衣缘,纁色属阴,意味着阴气上行,上交于阳,象征女子出嫁成家而担当起新的责任。妇人不常穿浅红色衣缘的衣服,婚礼不按平时服装穿用,而穿盛装。站立在房屋之中,面向南方。

(3)亲迎: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新娘。

新郎亲自前往,在家中接受母亲教导,从母亲手里接过聘礼。婿以雁做贽礼叩门登堂。此时新娘在闺房等候,新郎到客厅,向新娘的父母请求将女儿下嫁,新娘父母谦称后同意。新郎入新娘闺房,新娘已穿上结婚礼服,向南站在房中。如果有条件,可以请新娘的一位嫂子、婶子、姑姑或者姨妈等已婚的较年轻的女性长辈担任新娘的“姆”。姆为其梳发、插上发笄、结缨(用红绳系在头发上),谆谆教导。姆站在新娘右边,负责向新娘提示礼仪。新娘的伴娘则站在后面。新郎新娘携手出房。接着,新娘的姆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孝顺公婆。”随后,新郎新娘再拜别新娘的父母,登车离去。

第二部分:正婚礼的婚礼仪程(是传统婚俗的重点部分)。

(1)迎礼就位: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花好月圆》。

司仪:

各位来宾,在这个吉日良辰,大家将要见证一位君子和一位淑女喜结良缘,共成连理。大家将要见到的,是依据华夏传统而制订的周制婚礼。周制婚礼重视庄重典雅,因为婚姻是神圣的、庄严的,它是人生一件大事。所以,君子重视婚礼。我们的婚礼为什么选择黄昏时候举行呢?因为这是“阳往而阴来”的时候。所谓“阳往阴来”,意味着阳气要把生机藏在阴气之中,以便使生机不断。简单介绍完毕,下面有请新人的双方父母、领导和媒人就位。

司仪:有请新郎、新娘。

赞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

(新郎在前,新娘随后,行礼然后跪坐。)

(2)夫妻沃盥: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高山》。

司仪:华夏礼仪,重视洁净,所以,新郎和新娘在行礼时,都要洗净双手。

赞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

(同时男女执事负责帮新人行沃盥礼)

(3)证婚祝告:

赞者:宣读结婚证书,为新婚夫妇证婚,并宣读祝辞。

吉日良辰,喜成婚姻。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窈窕淑女,得其佳偶。恺悌君子,诚敬迎新。

衣冠黼黻,光耀门庭。华服夏礼,琴瑟和鸣。

合卺同牢,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福寿康宁。

尊祖敬宗,诗礼传家。五世其昌,和乐无涯。

天作之合,两姓亲睦。乾健坤顺,既融且洽。

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弦歌绕粱,齐欢共贺。

礼仪既备,肴馔既陈。鸾凤和谐,普天同乐。

(赞者从新郎身后退回原位。)

(4)夫妻拜堂:

司仪:

天地无私,养育人类。尊祖敬宗,光耀门楣。

一拜天地祖先:拜—兴;拜—兴;拜—兴。

父母之恩,没齿不忘。孝顺父母,礼所应当。

再拜父母高堂:拜—兴;拜—兴;拜—兴。

夫唱妇随,百年好合。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夫妻相互交拜:拜—兴;拜—兴;拜—兴。

(5)同牢合卺: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关雎》。

(男女执事把几案搬过来,放在新郎新娘中间。几案上有事先准备好的东西:猪肺、猪脊骨、猪肝、猪肋骨,整鸡,(有一部分分割好),分别放在四个小盘中;筷子两双;合卺一对;米饭两碗。)

司仪:

有请赞者,为新郎新娘主持同牢合卺。即夫妇要共食同一牲之肉,共饮一杯之酒。

新郎对新娘行揖礼,请她入席,二人对面一起坐下。同牢:开始食用一块肉食,只象征性地吃三次。此时司仪可以说一些比较吉祥、夫妻共勉的话语。

合卺:侍者托盘上放两对酒杯,伴郎伴娘斟酒分别奉给新人,饮半杯,由伴郎伴娘交换给新人互饮剩余半杯。第三次奉以红丝线牵连的卺杯一对(用象征夫妻同甘共苦的匏瓜(葫芦),新人执卺杯各自饮半杯后交换,饮干。礼成,撤馔。

新人起身,互拜,答谢赞者。

(6)解缨结发:

司仪:

请新婿亲自为新娘解去头发上的作为婚礼信物的缨。

(新郎亲自为新娘解下缨。)

请赞者为新郎新娘结发。

新郎和新娘把对方的头发各剪下一点,分别装在一个小锦囊里,然后把装新人头发的两个小锦囊装到一个大锦囊中扎紧,把新人的头发梳结在一起,意味着夫妇两人永远连在了一起,由此而成为结发夫妻,永不分离。

(7)拜谢父母:

正婚礼成后新人拜见双方父母,新人奉茶拜谢,同时新人改口。

(8)拜谢众人:拜谢媒人、双方领导、双方新朋好友。

第三部分:饮宴娱乐

播放传统音乐曲目。

可以安排新郎新娘换装敬酒,设投壶、猜谜的娱乐活动增加欢乐气氛(可以设奖,奖品为糖果),最后发放喜糖。

3.传统婚礼礼仪程序的研究意义

探寻传统儒家文化视野下的婚礼礼仪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和积淀、成熟的历程,发现华夏传统婚礼礼仪的形成和体现的各种文化、民族、经济、艺术等因素的差异性。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找出现代传统婚礼的礼仪传承现状与发展规律,为实施传统婚礼礼仪文化的恢复和市场开发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为现代华夏传统婚礼礼仪的重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篇5:关于礼仪文化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对策研究的论文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比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不是得到更多的信息,而是人生存能力的成长。此组织是一种“习重于学”的创新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即实现学习与工作之融合,通过工作学习化与学习工作化来实现个人价值(生命意义)与组织绩效最大化的新型管理模式。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教师班级管理角色定位的启示

学习型组织理念下的教师班级角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位。

第一,共同愿景的设计者。

所谓共同愿景,就是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事实上,人们内心都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学生也不例外。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厘清并建立个人愿景,然后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建立班级的共同愿景,向学生们描绘一幅班级未来的美好图景,以此来凝聚人心,催人奋进,促成奉献。教师应把共同愿景细化为多个具体可感的目标,当一个目标实现之后,应该适时地提出新的目标,使全体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追求之中。

第二,班级团队学习活动的激发者。

学习型组织重视团队学习,所以班级上师生需要在不断自我进修,交互学习下,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教师应透过多元化的活动设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能整合班级学生的特性及教育目标,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透过师生良性的互动,去营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乐于学习,在班级中产生一种无形的秩序,优质的学习文化,让学生能自主的学习,在自我实现的历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促进个人愿景和班级共同愿景的融合和实现。

第三,改善心智模式的服务者和合作者。

学习型组织视野下的教师不应只把自己定位在知识传递和生活管理上,还必须言传身教地引导学生从与生命相处中反思学习,改善心智,思考生命的核心价值与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创设各种集体学习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透过了解问题现象背后的原理及事物之间的关联,去系统把握问题的本质,以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也要作为学习中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深入认识自我思维中原有的偏见与“盲点”,承认过失与失误,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三、在实践中探究教师的班级管理角色

笔者在S中学从事班主任工作5年,一直在学习探索高效优质的班级管理之道。借助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个案研究,探索在此理论指引下的教师班级管理角色定位问题。

(一)【问题提出】

班级建立初期,首先面对的是学生存在恋旧心理和归属感问题。

在新的集体里,很多学生心理上他们还是把自己归属于原来班级。总认为自己原来的班级是最好的,同学是最棒的,做任何事都喜欢与原来的班级比较,他(她)谈论起来总会说“我们班的某某同学怎么怎么;我们班的某某老师如何如何。”他所指的“我们班”实际上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集体。这种心态严重影响学生的归属意向,使他们很难主动地把自己归属到现在这个新的集体中来,很难适应新的环境。

【案例实录】

以该校03届01班为例。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教师首先向同学们提出了班级发展的指导思想:学好做人,学做学问。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明确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是“终身学習”的实践者,让他们理解学习将成为他们在班级成长与发展的自觉行为和内在要求的理念,这种确立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实现自我成长、自我愿望的意识能有力地推动学习型班级共同愿景的形成。

接着,我给该班每个学生发放了一个《班级建设调查表》,其中,涉及到学生的个人经历、家庭情况、爱好特长和兴趣、学习状况、对父母老师的期望、自己的目标、对班级的期望等,这其实就是对班级成员个人愿景的初步调查。综合学生的个人意愿,我把03届01班的共同愿景归纳为:提高师生素质,在共同学习中充分发挥集体成员的特长,实现个人和集体的自我超越。

紧接着,我尝试发挥“监督者”和“咨询员”的角色,教师发挥“监督者”与“咨询员”的角色,鼓励学生拿出落实个人愿景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愿景的可行性、达成愿景的策略和方法、对未来面临的困难的预测、具体的应对方法等等。

【反思】

在班级组建初期,为了让学生尽快建立对新集体的归属感,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者”和“咨询监督员”的角色,帮助学生厘清个人愿景,引导班级形成共同愿景。在班级共同愿景的形成过程中,不应是班主任强加于班级成员的,而应该是与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商讨过的,是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同的。在班级共同愿景实现的过程中,应伴随着班级成员个人愿景的实现,只有这样,共同愿景才会具有感染力、号召力,班级成员才会感受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最终有力地推动班级的形成和发展。

(二)【问题提出】

在班级磨合发展期,学生有了一定时间的组织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交往圈子和习惯,各种各样的非正式团体随之增多。由于认识的局限和心智的不成熟,他们有的可能拉帮结派、组成不良的小圈子。这些小团体的形成,一方面说明中学生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对新班级的融合和班级共同愿景的实现设置了路障。

【案例实录】

以该校08届初二11班为例。笔者着手组建班级共进小组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组建

以自愿为原则,组建四人小组,建议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自选一组长。座位安排以小组成员集中就作为原则。

第二:具体实施

1. 设计展现小组共同愿景。包括组名、成员集体照、组员个性化签名、族徽、小组口号、小组目标等。在班级黑板报长期开辟“小组风采园地”。

2. 合作学习。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组织大家组建小组比赛或活动(包括背书、默写、跳绳、跑步等);由组长组织大家就每天的学习内容或作业进行讨论;或就大家共有的另外的学习资料进行研讨;或者进行组内帮扶活动。老师定期公报学习交流情况。

3. 阶段反思。教师通过让学生填写阶段性的学习反思清单来总结小组活动中的收获与感受,并明确自己在下一个阶段的努力方向,为顺利达成个人愿景做好及时的反馈。

第三:评价。重点以小组为单位的阶段评价。最终分别从测试结果、平时学习表现、以及小组合作情况分别评出“竞争星”、“合作星”和“帮扶星”。

教师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小组管理的功能,通过组成学习型团队, 同学们把彼此当作学习伙伴, 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和帮助。通过小组竞争, 使各成员为共同的小组目标而努力拼搏, 不断提升各自的发展。

【反思】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中,认为要通过组织健全、合理的教育集体来教育学生,强调教育者对集体及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教育和影响应是同时的、平行的。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教师首先要发挥“激发者”的角色,通过各种活动,深化五项修炼的内涵,促进团队学习。其次要发挥“导演”的角色,组织各类学习竞争的活动,落实学生团队学习。

(三)【问题提出】

中学生正处在确立和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加上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思想情感上的激荡。新组建的班级开始表面上似乎风平浪静,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内心、行为隐藏起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对周围环境的熟悉,每个人都会在日常言行中不自觉地表露出自己的心智模式。一旦他们坚持用固有的眼光看待班级中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时,而这种隐藏的心理又不能很好地被发现和解决,问题出现的群发性会影响个人的自我超越和班级进一步的发展。

【案例实录】

08届11班在初二末学校组织的一次“科技百变SHOW”中,因第一年选择放弃的原因曾一度考虑就此弃权。我作为班主任,没有过多的说服与动员,只是向班上同学明确两点:对于此次活动要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班级信念。在此过程里我只负责提供活动训练场地的服务以及相关信息的咨询,不干涉活动前后出现的任何问题。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引领下,学生们认识到没有专家与领导,只有一个仆人式的“过程顾问”,只有他们自己才是过程与结果的主人。于是在一周内发生了由刚开始的一盘散沙到后来由三五学生带领的临时技术队成立的巨大变化。他们在短短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完成了由策劃、实施到演出的整过程,并一举夺得全场的最高分。

【反思】

在班级稳固期,由于集体已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发挥集体的思维的力量解决。面对班级学生因不同心智模式引发的冲突,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件事情背后的症结所在,借助各种有利于团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改善固有的心智模式,使之成为团队学习的催化剂,而不是阻碍学习的病毒。

上一篇:这样的人让我敬佩作文 700字下一篇:市棚户区改造总体规划